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造了多少兵工廠

德國造了多少兵工廠

發布時間:2022-08-27 03:15:53

A. 二戰德國工業的問題。

1943年10月,陸軍總部東線外軍處處長格倫制了一張東線兵力對比表。他估計,德國駐在蘇聯的兵力為二百五十萬,蘇軍的兵力為五百五十萬;德國防守的部隊
為一百七十七個師,蘇聯進攻的部隊相當於八百六十個師或旅一級的部隊。蘇軍坦克與火炮的數量至少以三與一之比超過防禦一方。格倫的這些數字盡管是以不
完全的情報資料為依據估算出來的,但是即使人們對雙方兵力對比有了一個比較真實的了解,它的不足之處是低估了蘇軍的兵力,而且沒有在數量上反映出雙方
兵力懸殊的情況。1941年6月,德國陸軍有一百五十三個師進入蘇聯。那時德國在東線的兵力將近三百二十萬人。

到1943年11月,整個兵力(其中包括駐芬蘭的第20集團軍)已下降到二百八十五萬人,盡管德國陸軍師的數量上升到了一百九十五個左右。除了基地部隊和第20集
團軍的十七萬六千人以外,德國各種類型的地面部隊與集團軍群加起來的總數只有二百零二萬六千人。仍受德國控制的那些朋友(毫無疑問不包括芬蘭)的殘存兵
力僅有十三萬六千人。除此之外。還有五萬二千名有點不太可靠的外國部隊。在西歐(不包括德國本土在內)德國只部署八十四個師,但在1943年秋季,德國在該
地的總兵力卻不少於二百四十四萬,而部署在蘇聯的德國總兵力有二百八十萬。

根據當時公布的估計數宇,1943年初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損失了二十萬人。除此之外,從1942年11月到1943年10月這十二個月中德軍在東線其他戰役的損失
達到了一百六十八萬六千人,其中只有一百二十六萬人的名額得到了補充。在總的傷亡人數中,亡二十四萬人、傷九十九萬三千人、失蹤十萬零六千人、病四十
四萬七千人。那年德國陸軍在蘇聯的傷亡總數中有九十多萬人完全喪失了戰鬥力。雖然1943年德國三軍的總兵力達到九百多萬人,但是很難找到補充人員,因此,
兵役法中關於免除家庭幼子或獨生子服兵役的規定不得不暫停執行。有些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退伍軍人已年過半百,也成了徵召的對象。

1943年1月13日,當斯大林格勒戰役顯然不可挽救時,才下達一項指令,要求德國轉入總體戰。

當時駐蘇的德軍中已有二十多萬自願擔任輔助性任務的蘇聯老俘虜兵。德國沒有採取任何措施讓婦女參加到工業生產的行列中去。當米爾契向元首建議時,他當
即遭到了拒絕,理由是:在勞動生產方面,瘦弱的德國婦女無法與粗壯的蘇聯婦女相比擬。

1939年7月德國的產業工人數不到一千零五十萬,其中二百八十二萬是婦女。在1943年底已下降到七百七十五萬人左右。

1941年6月到1943年6月,德國在東線損失的坦克總數達到了八千一百零五輛。10月份,在二千三百輛坦克中只有三分之一稍多一點的坦克適合於作戰。

1943年年底,P51野馬式遠程戰斗機已能隨心所欲地在德國領空橫沖直撞。德國駐蘇聯的空軍仍能繼續保持局部的空中優勢,但是蘇聯空軍的轟炸機已開始空襲德
國在東線的佔領區。缺乏燃料使德國空軍飛行訓練時間大大縮短,隨之損失與日俱增。7月份,德國飛行員損失一千七百多人。9月份,被擊毀的德國飛機達一千
六百架,其中百分之六十是被英、美軍擊毀的。整個1943年,德國製造了二萬五千架各種類型的軍用飛機,有一萬七千四百架被擊毀,其中一萬零六百架是戰斗
機。10月以後,德國空軍許多野戰師被解散並入了陸軍,高炮與傘兵部隊仍留在空軍。11月1日,德國空軍軍官人數為十一萬九千人,士兵人數為一百九十七萬人
,各種輔助人員為四十三萬人,文職人員為四十七萬五千人,加起來總數將近三百萬人。

據蘇聯資料記載,1943年年底,蘇聯本土的陸軍與空軍為六百五十萬人,大約相當五百三十個步兵師、一百四十個坦克旅的部隊。據說,炮兵戰斗序列中的火炮
與迫擊炮為九萬門,炮兵師為八十個,獨立炮兵旅為七十三個。坦克與自行火炮為五千六百輛(門)。蘇聯空軍的軍用飛機為八千八百架。以上蘇軍方面的數字只
包括對德國與芬蘭軍隊作戰的方面軍的兵力和最高統帥部野戰預備隊的兵力,而不包括遠東和內地各軍區的兵力。到1943年11月20日,蘇軍共有五百多萬人當了
德軍的戰俘。 蘇聯的數字是否准確地反映了蘇軍當時的實力,這是無法奉告的。

蘇聯六百萬地面部隊這個數字盡管看來是低了,卻可能是個精確的數字,因為通過簡單計算可以看出,即使一個師的兵力減少到八千人,至少也需要四百二十萬
人來保持那五百三十個步兵師。除這些步兵師外,還有非常強大的坦克與炮兵部隊、鐵路與公路運輸部隊以及後方勤務部隊也需要配備人員。正如蘇德戰場上的
二百八十萬德軍只是德同國防軍的一部分一樣,蘇軍的六百五十萬這個數字,毫無疑問,也只是蘇聯陸軍與空軍在同一戰場總數的一部分。據朱可夫透露,1944
年,蘇聯所有的軍事院校每年培養的軍官總數達五十萬,其中二十萬是儲備的軍官。

1941年蘇聯只生產了六千輛坦克,1942年便提高到二萬四千七百輛。在1943年期間大部分輕型坦克停產了,而代之以生產的是T34中型坦克。1943年的產量按類別
區分,有三千五百輛輕型坦克、四千門中型自行火炮、一萬四千輛中型T34坦克、二千五百輛重型KV1型、KV2型、KV85型坦克。1944年坦克總產量又從二萬四千輛
提高到二萬九千輛。1943年,軍用飛機的總產量達三萬架,不過有許多飛機是老舊的雙翼機。1944年的飛機產量提高到了三萬二千二百架。1943年除生產了二萬
三千門坦克炮與三千七百門高炮外,還生產了四萬五千門野炮與反坦克炮。1944年野炮與反坦克炮的產量又提高到五萬六千門。

1943年以前,蘇聯軍火工業生產的火炮、坦克與飛機比德國多得多。蘇聯火炮與坦克的質量同德國差不多,但有時比它高。可是,從1943年起,德國的軍火生產
開始迅速超過蘇聯。1942年百分之九十的軍工生產部門仍然執行一班制。

1941年德國飛機工業只生產了一萬一千架軍用飛機,其中百分之十左右是教練機。1942年軍用飛機的產量僅提高到一萬四千七百架,但到1943年使猛增至二萬五
千二百架,其中百分之十是教練機。1944年,德國的飛機產量超過了蘇聯,軍用飛機的產量為三萬四千三百架,教練機的產量為三千二百架,這是在壓縮轟炸機
數字的情況下,大量生產戰斗機的。

1941年,除生產了二千二百輛各種類型的輕型裝甲車輛外,還生產了二千八百七十五輛(門)中型坦克與強擊炮。1942年生產了四千三百輛(門)中型坦克與強擊炮
以及一千二百門安裝在坦克底盤上的自行火炮。1943年大幅度提高產量有一些困難,因為III坦克停產之後,還得將V型與VI型坦克投入生產。即便如此,這一年
的中型坦克與強擊炮的產量仍達到了六千七百輛(門),重型坦克達到了二千五百輛,安裝在坦克底盤上的自行火炮達到了二千六百門。1944年的產量與蘇聯相接
近,中型坦克與強擊炮達一萬一千輛(門)、自行反坦克炮達一千六百門,重型坦克達五千二百輛。以上中型坦克、重型坦克與強擊炮的總產量為一萬七千八百輛
(門)。除此之外,還有一千二百五十門安裝在坦克底盤上的自行火炮與一萬輛各種類型的輕型裝甲車。

德國戰車改進設計,對於扭轉1942年到1943年落後地位具有重大意義,因為虎式坦克比蘇聯KV型坦克先進。新投入的V型坦克、裝有先進火炮的IV型坦克和強擊炮
,也可與T34型坦克相匹敵。1942年德國75毫米與75毫米以上的火炮與坦克炮的產量如下:火炮為一萬二千門,坦克炮為二千四百門。通過一年的努力到1944年,
火炮的產量便提高到了四萬零六百門,坦克炮的產量提高到了一萬五千三百門。1943年德國的軍工生產與蘇聯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有種種跡象表明今後
還會繼續提高。

德國有百分之四十七的鐵礦石主要靠從瑞典與法國進口,百分之百的錳與鋁土礦主要靠從蘇聯與巴爾乾國家進口,百分之四十五的銅靠從瑞典進口,百分之七十
五的鎢靠從葡萄牙進口,所有的鉻靠從土耳其進口。德國消費的石油大約只有百分之三十是從羅馬尼亞進口的。從羅馬尼亞進口的石油數量因運輸困難而受到了
限制。

1944年期間,蘇聯生產了三萬二千架飛機、二萬九千輛坦克,英美生產了十二萬多架軍用飛機、二萬二千多輛坦克。美國、英聯邦與英帝國,以及蘇聯的軍火總
產量,據某個資料來源估計,大約以九與二之比超過了德國。

1943年期間德國失敗的原因與1942年失敗的原因一樣,仍然是:武器裝備,特別是摩托車輛與油料不足;元首頑固推行專守防禦戰略,上述原因促使德軍既喪失
了戰略主動權又喪失了戰術主動權。根據備多兵分的道理,高級將領們指責希特勒,說他不該提出那個扼守每一碼土地的要求。這種指責是正確的。

克魯格於10月14日告訴元首,蘇聯之所以能取勝,決不是因為它有壓倒一切的優勢兵力,而是因為它具有機動能力,並在決戰時刻能集中優勢的兵力兵器。這點
他說對了,而且還與蘇聯歷史學家的看法不謀而合。狂妄自大的蘇聯在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偉大勝利之後,對媾和建議置若罔聞。在斯大林心目中可能另有
目標,即:將共產主義的影響與蘇聯的勢力擴大到中歐與東南歐。1943年日本(可能出於它自己的主動)建議蘇德媾和,莫斯科立即拒絕。戈培爾在秋季視察了臘
斯登堡,他發現最高司令部門出於整個戰局惡化而籠罩著一片沮喪氣氛。於是,他開始斟酌德國首先應向蘇聯一方還是應向英、美一方提出媾和建議。戈培爾本
人積極主張希特勒設法向斯大休提出媾和建議,但是元首卻好象認為與英國打交道可能比較容易。1944年初,戈培爾一次更加急不可待地要求希特勒與蘇聯媾和。
這些建議均遭到了元首的拒絕。美國或英國決不可能跟希特勒或他的政府或政黨的任何成員進行接觸,也決不可能同意舉行沒有蘇聯參加的談判。

1941年5月,德國人認為蘇軍在最初期可以用來抵禦德國進攻的部隊相當於一百二十一個步兵師和二十一個騎兵師。對於蘇聯的裝甲部隊,他們相信蘇軍在西部約
有五個坦克師和二十三個摩托化旅。據估計,針對芬蘭和土耳其邊界,蘇軍還部署了二十五個師,在遠東的師可能有三十個之多。據認為,蘇聯空軍共有四千多
架第一線飛機,蘇聯坦克部隊有一萬輛坦克。(實際上蘇軍飛機高達一萬二千架,戰車多達二萬至二萬二千輛。)

總計,東線的德國軍隊(不包括芬蘭的駐軍)共有一百四十五個師,其中有十九個裝甲師、十四個摩托化師,德國的盟國還提供了相當於四十個師的兵力。德國裝
甲師共計約有三千三百輛坦克,加上大約二百五十門履帶裝甲強擊炮。在德國佔領的法國與佛蘭德駐有三十八個德國師,丹麥有一個,挪威有七個,另有七個駐
在巴爾干,兩個駐在北非。東線的德國空軍部隊共有二千餘架第一線作戰飛機,其中戰斗機不到八百架。有一千五百餘架飛機留在西線,進行本土防禦與對英作
戰。

看到大家在說日本有多強時,我卻不以為然,光是工業能力日本就被壓著打了,二戰期間日本主力戰機零式才生產10400架左右,一式戰機5000多架,二式跟三式
戰機各1000多架 四式戰機則為3400架 總計日本在戰爭期間能端的出抬面的約2萬戰機,德的BF109跟FW190任一型就壓倒日本了。

B. 德國本土現在有哪幾家兵工企業

德國軍費在歐盟國家占第三位,其國防工業實力在歐盟國家中也僅次於英國和法國。2005-2006年全球軍工100強(不包括中國企業)行列中,德國佔5家:蒂森克虜伯,迪爾-斯蒂芬,克勞斯-瑪菲威格曼,MAN集團, 萊因金屬.此外, 排名世界第7位的EADS三大股東之一是德國的梅勒姆克萊斯勒.
毛瑟在1990年與萊因金屬合並了,現在是後者屬下的一家子公司.
HK雖然是數一數二的槍械製造商,但輕武器價值不高,所以其整體實力在軍工企業中並不高.HK除了造諸如MP-5小型沖鋒槍之外, 還造軍用制式武器,從手槍到機槍甚至40毫米榴彈發射器都有,當然不可能外型上完全一致.

C. 揭秘:二戰德國強大到敢與半個世界為敵,但卻為何沒有

有一組數據:1932-1938年,德國生鐵產量由390萬噸提高到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增至2320萬噸。1933-1936年,德國新建300多家兵工廠,包括55家飛機廠、40家汽車和坦克廠、70家化工廠、15家造船廠和80家火炮廠。1940年8月2日,德軍總參謀長凱特爾要求戰時經濟與軍備局制訂裝備180個陸軍師的軍備計劃。到1941年2月,半年之內德國軍火生產增加近60%,其中彈葯增加100%,坦克增產25%,德國及其佔領區的鋼產量達到3180萬噸,整個西歐還有4876家工廠為德國生產軍火。

但隱藏在「輝煌」數字背後的卻是二戰時期德國工業存在的一些關鍵性問題:

首先,德國工業缺乏足夠的原料。後面探討戰爭潛力問題時我們將看到,德國擁有的自然資源十分有限,軍工生產需要的很多原料德國都很緊缺,這影響到了軍工產品的數量和質量。譬如德國在戰爭後期生產的噴氣式飛機的輪胎材料是人工合成的再生橡膠(因為缺乏天然橡膠來源),但這種人工產品滿足不了高速噴氣式飛機的起降需要,在降落時經常發生爆胎的情況。

其次,德國嚴重缺乏石油等燃料來讓它的軍工產品充分發揮作用。在嚴密科學的組織和施佩爾富有創意的領導之下,德國的軍工生產在1944年底以前竟然可以維持在相當高的產量上,前納粹德國將軍馮·梅林津在其所著的《坦克戰》一書第二十三章中引述了納粹德國軍工部長施佩爾在向紐倫堡國際法庭作證時說的話:

「如果用數字來說,[德國的]軍工生產是很可觀的。就拿1944年來說,我可以裝備130個步兵師和40個裝甲師。就是說,可以使200萬人得到新的武器裝備。如果沒有飛機轟炸,產量還可以提高30%。整個戰爭中,我們彈葯生產的最高峰是在1944年8月,飛機產量的最高峰是1944年9月;火炮和新潛艇的生產是在1944年12月。」

另據《三聯生活周刊》所載《蘇德戰爭經濟學》一文的數據,1944年7月德國武器生產量比1939年擴大5.3倍,飛機廠從1943年的80家增至550家,全年飛機產量39870架,其中戰斗機30511架,是1941年的6.6倍,坦克產量增長33.9%,達到2.7萬輛,火炮增加50.3%,達到8.7萬門。

也就是說,如果單純地考察軍工生產的產量數字,那麼在1944年冬季之前,德國還看不出有失敗或崩潰的跡象。然而德國一直沒有足夠的燃料讓這些可觀的裝備充分投入到戰場上,同盟國的戰略轟炸以及境外燃料來源的喪失最終使得德國的軍工生產在戰爭後期幾乎失去了意義。從軍工廠生產出來的成千上萬架的飛機、數千輛的坦克、為數眾多的潛艇都只能如廢鐵一樣擺在地面上或泊在港口裡,因為沒有燃料可供它們前往戰場。
你看看這組數據吧

D. 二戰前夕德國和蘇聯誰發展更快最好能給出數據說明。

人口:蘇聯鼎盛時期擁有3000多萬20歲至40歲的男性。同時德國人有1550萬人,而在1941年前,德國已經有175萬外國勞工以及127萬戰俘為勞動力。並且德國在歐洲還有十六個盟國的軍隊。工業:德國煤和鋼優勢較大,德國二戰期間直接統治區共生產了4億噸煤、3180萬噸鋼鐵、而蘇聯卻只生產了1億五千萬噸煤和1790萬噸鋼鐵。充足的煤使德國擁有700億度電力,而蘇聯只有480億度,並且德國開動了126萬台金屬切割機床,蘇聯只有58萬台,德國的機器製作工人幾乎是蘇聯機器製作工人的兩倍。同時整個西歐幾乎在為德國生產,那裡有4800多個兵工廠,僅法國(淪陷後)就為德國每年提供1300輛卡車和100萬發炮彈。但是,德國較缺乏稀有金屬,尤其是缺乏工業的血液——石油,1941年德國及其佔領國開採石油190萬噸,從煤中
合成燃料410萬噸,還獲得了法國、比利時、瑞士等一系列國家的儲備的石油。截止194年初德國在佔領區收入額大約為四百七十六億六千三百一十萬馬克,這是一筆巨大的經濟收入。
----------
在1933~1939年9月的德國政府收入中,國內稅收、海關關稅等佔了818億馬克,「冶金研究所」信貸105億馬克,稅票31億馬克,加上短期信貸69億馬克,長期信貸167億馬克,共1190億馬克,其中軍費開支佔了600億馬克。1939年9月~1945年5月的戰爭期間,德國軍費開支總額達6220億馬克,占同期國家預算的92%,全部稅收累計為1827億馬克,國家預算赤字平均每年34%,1945年春,國債總額達3793億馬克。盡管政府負債累累,還是可以通過徵用令其獲得所有物資,代價是戰爭結束時貨幣體系已面臨崩潰邊緣。但納粹並不依靠高稅率,因為這可以給大眾一種穩定的假象,1941年,1萬馬克個人年收入的所得稅率為13.7%。

德國的另一個財源是「要大炮不要黃油」政策。「熟練的工人進兵工廠,不熟練的修高速公路」,軍工及相關產業的繁榮解決了德國嚴重的失業問題,社會總體購買力得以增加,成為第三帝國標榜的成就之一。當然納粹的首要目標並非改善生活,食品生產由國家控制,德國人之所以樂於接受納粹所提倡的農民式簡朴生活,很大程度上出於和大蕭條的對比,以及對納粹勾畫的強大帝國美好未來的期待。

1932~1938年,德國生鐵產量由390萬噸提高到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上升到2320萬噸。1934年初,德國國防工作委員會批准了動員24萬家工廠供應戰爭訂貨的計劃。1933~1936年,德國新建300多家兵工廠,包括55家飛機廠、40家汽車和坦克廠、70家化工廠、15家造船廠和80家火炮廠。到1939年入侵波蘭前夕,德國工業產量已超過英國,僅次於美蘇。

汲取「一戰」時期食品嚴重不足造成後方不穩的教訓,德國到1938年已實現糧食自給,並將糧食儲備從上年的308萬噸激增至913萬噸,足夠全國食用兩年多,油脂儲備也從13萬噸增至47萬噸,土豆儲備高達1546萬噸。

但擴軍備戰並不能真正解決危機,反而使1939年德國出口下降,財政惡化,外匯和黃金儲備僅五六億馬克,國債卻高達600多億馬克。希特勒在1937年11月5日說:「對德國來說,經濟上的困窘也同樣變成了推動力。通過軍備生產去刺激世界經濟的做法,絕不能在一個長時間里為經濟的安排奠定基礎……惟一的,或許對我們值得夢想的補救辦法,就是要爭取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戰爭已不止是一種誘惑,也是一種必然。

1940年7月31日開始准備侵蘇時,德軍估計需要120個師,8月2日總參謀長凱特爾要求戰時經濟與軍備局制訂裝備180個陸軍師的軍備計劃。到1941年2月,半年之內德國軍火生產增加近60%,其中彈齤葯增加100%,坦克增產25%,全國及佔領區鋼產量3180萬噸,石油480萬噸,煤4.39億噸,整個西歐還有4876家工廠在為德國生產軍火,一時間德國工業基礎超過蘇聯50%以上。同年,德國獲得812萬噸燃油,基本滿足軍隊需要,加上法、比、荷等國880萬噸的石油儲備,可以維持7個月的戰爭。

蘇德戰爭爆發前,德國已控制24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為本國領土的三倍,人口2.7億,其歐洲盟國還有80萬平方公里領土和7800萬人口。在兵員方面,雖然蘇聯20~39歲男性為3150萬,同年齡段德國男性只有1550萬,但德國可以利用仆從國軍隊和被外籍勞工、戰俘替換出來的工業勞動力。

--
蘇聯的備戰

蘇聯的備戰要追溯到1926年的工業化。作為利用「一戰」亂局革齤命成功的惟一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和平建設帶有超強的備戰色彩。

1928年開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標志著蘇聯工業化的全面展開,1931年世界機器設備出口總額有1/3是蘇聯購買的,次年更高達50%,這一年工業在總產值中的比重也上升到70.7%。1933年開始的「二五」計劃建成工業企業4500個,工業總產值增加1.2倍,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戰前13年,蘇聯累計國防開支1701億盧布,只略低於1850億盧布的工業投資總額。

蘇聯工業布局也充分考慮了戰略縱深。「一五」計劃在烏克蘭、高加索、白俄羅斯和哈薩克等地建立了新的工業基地,「二五」計劃將半數的重工業投資用於東部,「三五」計劃以伏爾加河流域、烏拉爾和西伯利亞為重點。

1927年斯大林在講話中斷言:「新的帝國主義戰爭,這一問題是現時的基本問題,這是幾乎不能懷疑的了。」蘇聯將面臨「一場長期的、殘酷的競賽,交戰雙方的全部經濟和政治基礎都將在這場競賽中受到考驗」。1933年他又表示:敵人「隨時都可以利用我國技術上、經濟上的弱點來進攻我們」。戰前一個月,斯大林在紅軍指揮學員畢業典禮講話中明確指出:「德國將是敵人。」

蘇軍的戰爭准備,特別是計劃的機械化裝備規模之大,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已達脫離實際的地步。蘇軍人員從1933年的85.5萬擴編到1939年初的194.3萬人後,1941年6月增加到500餘萬人,陸軍計劃從98個師增加到303個。1941年3月,蘇軍總參謀部擬定了工業轉入戰時生產的計劃,但裝備生產嚴重滯後。改編要求坦克部隊擴充到61個坦克師和31個摩步師,每個師分別應配備375和275輛坦克,共計31400多輛,戰前一共只得到7000多輛,其中新型坦克只有26%。改編要求一年內新建25個航空兵師部和106個航空兵團,其中半數裝備新式飛機,但到1941年夏,蘇聯航空工業生產能力比德國高約50%,總產量特別是新機型產量卻遠遠跟不上需要,直到德軍入侵時,也只有19個團完成改裝。年初開始組建的5個空降軍技術兵器嚴重不足,新的防空體系也尚未真正建成。結果戰爭爆發一個月,蘇軍原有編制計劃就被迫大幅縮減,航空兵師由4~6個團減為兩個團,每團飛機從61架減為22~32架,步兵編制縮小25%,火炮減少52%,汽車減少64%,摸索之中的機械化軍則全部撤銷。

1940年3月,勉強取勝的蘇芬戰爭,暴露了蘇軍在大清洗後的虛弱與混亂。「肅反」後提拔的大批軍官缺乏訓練和作戰經驗,造成許多部隊訓練水平下降。德軍作戰部隊中最年輕的士兵是1940年秋入伍的,1941年春入伍的派往後備軍團。而蘇軍士兵一入伍就充實到一線,戰前邊境軍區竟有2/3以上士兵是第一年服役的,其中又有一半當年才入伍。
------------
雙方的實力

人口

德國戰前,控制了近250萬平方公里土地和2億人口,其中德國人有5000萬左右,蘇聯戰前,包括入侵芬蘭和波蘭後新並入了一些地區,共擁有20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人口接近2億。去掉佔領區人口,蘇聯人口是德國的4倍。

按一般的人口比例計算,蘇聯當時擁有3000萬20歲至40歲的男性人口。以此類推,同狀態德國人,應該不會超過700萬人。

這些人口的差距到了戰爭後期十分明顯,蘇聯紅軍雖然損失慘重,但仍有源源不斷的後備兵員,支持其一直打到柏林,但反觀損失遠遠小於蘇聯的德國,雖然運用了獨特而有效的動員方法,且把徵兵年齡寬限到17至61歲,但也只動員起了1000萬人,之後就再也無法動員起任何人力了,可以說是耗竭了兵員,導致戰敗。

國力軍工生產力

德國的生產能力和軍工生產能力不及蘇聯,以德軍的進攻主要依賴於裝甲部隊的坦克生產量為例,按照「閃電戰」之父古德里安將軍的要求,為完成德國開戰以後所要達到的進攻目標,德國的軍工廠需要將坦克產量達到800-1000輛/月,最低也不能低於600輛/月,然而即使在希特勒的強烈要求下,軍工廠一再努力,也只能將坦克產量提高到230輛/月。

而蘇軍,戰前德國派到蘇聯的一個觀察團就曾吃驚地發現,蘇聯僅一個坦克工廠在一天內就能生產的坦克22輛,而全蘇聯坦克的月產量是驚人的1500輛,這種工業能力是德國望塵莫及的,這種差距在戰爭爆發以後還會進一步的放大,成幾何級數的放大。

戰略資源

德國是一個資源嚴重缺乏的國家,特別是稀有金屬,尤其缺乏工業的血液——石油,1941年德國及其佔領國開採石油190萬噸,從煤中合成燃料410萬噸,還獲得了法國、比利時等一批國家的儲備880萬噸石油。但除了羅馬尼亞油田以外德國缺乏穩定的產油地。

蘇聯國土面積廣闊,各種資源,稀有金屬一應俱全,並有高加索有點源源不斷地原油供應,且高加索油田一直比較安全,德軍在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前後曾經接近,但未能拿下,甚至沒能影響到它源源不斷地運出原油。

外來援助

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雙方所獲得的外援。德國從其盟國和仆從國也獲得了不少的援助,比如法國的卡車,捷克的槍械和羅馬尼亞的石油,但這些遠遠不能和蘇聯在戰爭中獲得的援助成正比,不可否認蘇兩衛國戰爭的勝利,英美等西方國家的援助起了相當關鍵的作用。以下是蘇聯所獲得的一部分援助的簡單清單:

飛機18865架:美國援助15,481架,英國提供3384架。總共援助18,865架飛機,其中作戰飛機大約有17,000架。

坦克1.3萬多輛:美國提供了7057輛,英國和加拿大援助了5480輛。另外,也是最關鍵的西方提供了極其先進的光學瞄準器具及火炮技術,使蘇聯坦克的質量上了一個台階。特別是在蘇德戰爭初期,數天內蘇軍就損失了數千輛坦克,英美及時地向蘇聯提供了1000多輛坦克。其中英國750輛,美國180輛。這些坦克直接參加了莫斯科保衛戰。

大炮:15000門 ,其中美國援助了7944門紅軍最缺乏的高射炮。

另外英美等西方國家還向蘇聯提供了許多其他作戰物資:據不完全統計包括42萬多輛卡車和吉普車和11,075節車廂, 8700多輛拖拉機,4.7億多發子彈和炮彈,1981輛機車和35萬多台機床,汽車輪胎高達3,606,000件。35,800台無線電設備、1196部雷達和329部聲吶。

還有不計其數的軍裝軍靴禦寒裝備,僅英、美根據莫斯科議定書就給蘇聯運送了150萬雙軍靴,10500噸制靴皮革。各種戰略物資,鋼鐵稀有金屬也源源不斷的輸往蘇聯。包括87,600噸銅。

雖然這些數字是英美等國單方面提供的,有很多誇大和不實的成分,但可以說英美在自己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盡了自己的能力幫助紅軍,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戰後出於政治原因蘇聯否認了這些。這些也曾經得到了紅軍傳奇式英雄朱可夫元帥的認可。

兵力裝備

有人把德軍初期的勝利歸結為兵力和裝備的壓倒性優勢,這也符合「多兵之旅必勝」的基本戰爭觀念,但這並不是事實,我們來比較一下雙方的兵力兵器的優劣。

戰前,德軍在蘇德戰線上擁有190個師550萬人,其中19個坦克師,14個摩托化師,他們裝備有坦克4300輛,火炮42000門,作戰飛機4980架。

蘇聯擁有180個師540萬人,其中有60個坦克師和摩托化師,他們裝備有坦克24000輛,火炮3.75萬門,作戰飛機7000架。

雙方兵力基本相當,火炮德國占優,飛機蘇聯占優,但差距都不是很大,坦克更是佔了絕對優勢,這還沒有考慮,蘇聯的生產能力,在戰前蘇聯的飛機月產量就達到了1200架,動員以後的能力可以翻倍,甚至幾倍。

坦克

我們提出坦克,這個在蘇德戰場上作用最關鍵的,也是一般被認為德國最強的兵器來比較一下。不僅在數量上蘇聯大大占優,達到6:1,且質量上的優勢更大。

E. 德國在一戰和二戰中的地位

二戰時期德國確實很強大。
一戰時,德國是新興帝國主義國家,具有較強的經濟軍事實力。
19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年,經過3年多的戰爭,交戰各國的戰爭資源已經到了枯竭的邊緣。但是,雙方都不願意在於己不利的情況下停止戰爭,於是加緊准備,企圖給對方以最後的致命打擊。
1918年初,德國利用暫時的有利形勢在西線發動了最後的攻勢。德軍第一次進攻是3月21日開始的,到7月17日為止,德軍一共在西線連續發動了5次進攻,但都未能完成1918年戰局計劃。盡管德軍的進攻使英法軍隊遭到很大損失,數度在寬大正面上突破英法軍隊的戰術防禦地幅,但戰術的勝利反而拉長了德軍戰線,使德軍態勢進一步惡化。5次進攻並使德軍損失了100萬人,德軍的力量又遭到了削弱,其兵源已近於枯竭。
到1918年夏季,英、法軍隊與源源開到的美軍一起,發起了對德軍的反攻。協約國的總攻給了德軍以最後的致命打擊。9月29日,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向德皇表示:必須立即簽訂停戰協定。10月3日,德國組成新內閣,向美國請求停戰。11月3日,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簽訂停戰協定,並隨即陷入崩潰,從而又使德國失去了最主要的盟國。在此之前,保加利亞、土耳其也已經向協約國投降。德軍本身已經無法再打下去,11月3日基爾海軍起義,11月7日巴伐利亞爆發革命。11月8日,德國停戰委員會首次同協約國軍總司令福煦接觸。11月11日,德國正式與協約國簽訂了停戰協定。
停戰協定規定:
德國從所有侵佔領土撤出軍隊、交出大量戰爭物資,包括5000門火炮、2.5萬挺機槍;交出公海艦隊的全部艦艇和全部潛艇等。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二戰時,德國已經被剝奪了所有殖民地,且受《凡爾賽和約》束縛,國際地位一落千丈。但由於德國已從經濟大蕭條中恢復,除了美國以外的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尚未恢復,故德國實力仍較強。

有一組數據:1932-1938年,德國生鐵產量由390萬噸提高到1860萬噸,鋼產量由560萬噸增至2320萬噸。1933-1936年,德國新建300多家兵工廠,包括55家飛機廠、40家汽車和坦克廠、70家化工廠、15家造船廠和80家火炮廠。1940年8月2日,德軍總參謀長凱特爾要求戰時經濟與軍備局制訂裝備180個陸軍師的軍備計劃。到1941年2月,半年之內德國軍火生產增加近60%,其中彈葯增加100%,坦克增產25%,德國及其佔領區的鋼產量達到3180萬噸,整個西歐還有4876家工廠為德國生產軍火。
二戰時的德國雖然在技術領域有一定優勢,但遠說不上是最強,當時科技和生產技術領域最強的無疑是美國。所謂納粹德國最強的說法主要是國內一些對軍事知識很無知但又趕時髦的假軍迷YY出來的。他們的「依據」無非就是戰爭後期的那些「末日奇跡」,可是這些東西一過分超越了當時的技術,沒有多少實用意義;二當時的德國也根本沒有能力去製造這些東西了。這些東西的價值頂多就是讓希特勒窮開心。
在人員素質上,雖然納粹德國空軍誕生了不少戰績驚人的王牌飛行員。但這些人的出現並不代表德國空軍的整體水平,相反,這代表了德國空軍的力不從心和無可奈何。這樣高水平的飛行員本應該離開前線作為種子用來培養新飛行員的,把寶貴的戰斗經驗介紹給他們。可是因為前線的壓力太大,德國不得不把這些寶貴的種子當救災糧用,無謂地消耗掉。這反映了德國整體實力上的薄弱。
哪怕是在戰爭初期,德國相對於它的對手也並不存在多少技術上的優勢,最多在個別領域比較強,綜合比較起來都是差不多的。德國之所以在戰爭初期所向披靡,靠的不是技術,而是先進前衛的戰術思想。但是到了戰爭後期,隨著戰場的形勢越來越朝消耗戰的方向發展,光憑借戰術上的優勢德國越來越力不從心了,所以最終失敗了。
和很多人想像的相反,德國在一些技術上甚至比它的對手弱。比如雷達技術上落後於英國和美國,大規模生產的工藝上甚至落後於蘇聯(蘇聯的坦克生產自動化程度更高,效率更高)。

F. 二戰時期德國的經濟到底如何

一、德國為了擺脫危機,不得不加強國家干預經濟,通過公共工程消滅失業,加強工業的國有化,同時也保證私有化為經濟帶來活力。

  1. 由政府舉債,興建公共工程。

  2. 大力擴軍。

  3. 配給制。

多管齊下,就這樣創造了納粹德國的「經濟奇跡」,失業近乎絕跡,經濟增速超過20%,各種百廢俱興。


二、這種飲鴆止渴的刺激經濟,帶來了幾個大問題。

如果軍隊不再需要產品,經濟該何去何從?這就成為了二戰爆發的重要的經濟因素,如果納粹德國不發動戰爭,在未來經濟就會因為大量的債務和赤字崩潰。事實上,1936-38年,德國的平均工資水平下降了25%。所以,不斷發動對外戰爭,創造軍需訂單,就成為了維持經濟的必須手段。

在1936年左右,世界市場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而工業成品(德國出口的主要產品)的價格在下跌,德國政府越來越難以維持收支平衡,1933-36年,德國的出口下降了9%,進口同比上漲9%,帶來了嚴重的貿易逆差。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只能通過強行控制個人市場投資的方式來刮地皮。1934-38年,德國的非上市流通證券所佔的市場份額從超過一半下降到大約10%左右。

即使在戰爭爆發,西歐都被納粹佔領的情況下,德國無法將工業產品往已經工業化的西歐傾銷,資本流動無法構成循環,德國只能陷入資本的自我循環狀態。

所以可以知道,德國的擴張必然是「全球性」的,不以元首意志而轉移的,所謂「換取德意志民族更大的生存空間」,倒不如說是向東打開市場。但由於希特勒政權各方面的原因,德國沒能滅亡蘇聯,從而加速了其敗亡。


三、在戰爭爆發後,德國維持經濟和資源收入主要來源於以下幾點:

  1. 在佔領國的掠奪式經濟政策。在德國政府的「新領土」,德國買家以強制的極低價格購買當地原材料。所謂的「生存空間」理論又使德國強行掠奪佔領國資源,法國的全國近半的車皮被用來輸送貨物給德國;1940年,挪威喪失了自身經濟收入的20%,1943年時達到了誇張的40%。

  2. 在佔領國強制征發廉價勞動力。當然,對於抵抗激烈的波蘭人和猶太人,則送進集中營強制勞動。對於其他國家,主要是以廉價僱傭勞動力為主。直到1944年,強制佔領國勞工已經佔到德國全體勞動力的1/4,這個數字是極為驚人的。

  3. 與同盟、佔領地區傀儡國的貿易。由於英國封鎖,德國基本隔絕於世界市場,無法從美洲亞洲獲得戰爭資源,於是納粹只能在歐洲范圍內尋求貿易夥伴,比如說瑞典的鐵、羅馬尼亞的石油、西班牙的鎢。甚至在蘇德交戰之前,德國與蘇聯的貿易也非常繁榮,蘇聯利用原材料、糧食和石油從德國換取了大量的工業產品。

G. 二戰德國坦克工廠和蘇聯哪個多,分別為多少,記住是坦克工廠,即各公司下擁有的坦克工廠加起來數量,不是

蘇聯:185基洛夫工廠、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183烏拉爾斯基坦克廠、112廠、174廠等等(蘇聯很多坦克工廠用的數字編號)
德國:保時捷(波舍爾)、賓士、寶馬、亨舍爾、斯柯達(這個好像是捷克的?)
不過德國佬的產量一直是個渣。唯一產量+性能兼顧的就是Hetzer追獵者了,頂著盟軍轟炸1年不到還出了2000多輛。不過這是1944年的事了

H. 二戰時德國為什麼能以一敵眾

這個主要跟一戰有關。因為一戰,德國是戰敗國。而西面的英、法則是戰勝國,東面除了復國的波蘭、取代了沙俄的蘇聯,其它幾乎都是原奧匈帝國解體後的一眾小國(比如匈牙利、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等),他們(無論是東面還是西面的鄰國)幾乎與德國都是敵對的關系。而作為二戰的發起者,德國要想對外擴張,就必須得「以一敵眾」,這是無法迴避的現實!

I. 二戰德國兵工廠哪幾個比較著名生產什麼武器

位於埃森的克魯伯兵工廠,因為同時也是德國海軍重型艦炮炮身的主要供應廠家,所以自然負起德國鐵道炮兵系統幾乎所有的研發、設計和生產的工作,事實上,在德國的列車炮發展史中,克魯伯一直是唯一的製造商(只有極少部份的火炮炮架/復近系統由萊茵金屬公司製造),所有克魯伯生產製造的列車炮都有有系統的命名,也方便了部隊及後進研究者的分類與火炮分級。

克魯伯生產的大炮曾使俾斯麥在19世紀中葉先後戰勝了奧地利和法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克魯伯家族一直是德意志軍國主義的柱石,為德國軍隊製造大炮、裝甲車、坦克、潛艇和各種輕武器。因此埃森在過去又曾被稱為「德國的兵工廠」。

1942年初,德國克魯伯兵工廠製造一種超重型坦克,此款新型坦克被命名為VII號獅式坦克。

我們清\民國很多炮均購自德國克魯伯兵工廠.

J. 二戰德國的軍事力量

德國的軍事力量是逐步增強的。二戰剛開始時,進攻波蘭的藍色計劃,當時德國是第一次使用閃擊戰,用東方的A,B2個集團軍群夾擊,總兵力在100萬左右,而此時德國在西線的兵力只剩下20個師,30餘萬人,其正面的法軍有百餘萬。之後閃擊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投入兵力在150萬左右,算上在挪威,波蘭等地的德軍,總數約在200萬左右。在佔領法國之後,繳獲的150個師的法軍裝備,可以裝備94個德國師。軍事力量大大增強。之後德軍橫掃歐洲,在佔領了巴爾干半島後,加上羅馬尼亞,匈牙利等仆從國的支援,德國實際控制的土地達到數百萬平方公里,人口1億多,事實上,此時整個西歐,除了英國,幾乎全在德國掌握。於是,希特勒覺得是時候進攻蘇聯了,當德軍進攻蘇聯時,集結了3個集團軍群500餘萬人的部隊,可謂是世界上空前的大軍。而且,更要命的是,這500萬大軍訓練有素,絕非烏合之眾。在6月至12月的夏季攻勢中,德軍已經前出至莫斯科城下,北路包圍了列林格勒,在南面已經佔領了整個烏克蘭。不過德軍也付出了50萬人的損失。這相當於德軍預備隊第2集團軍的全部人馬。之後,由於天氣因素,德軍兵敗莫斯科城下,損失數十萬,然後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損失150萬,相當於此時東線德軍的25%,至此德軍一蹶不振,每況愈下。
空軍,德國空軍實力還是很強的,不過在1939年進攻英國的不列顛空戰中損失1000餘架,大傷元氣。
海軍,德國海軍以潛艇為主,戰前由於一戰戰敗後的條約,德軍海軍部的超過英國噸位的25%,不過忽視了潛艇,所以德軍大力發展潛艇,戰時保持300艘左右的編制,在戰列艦沙恩霍斯特號等大型海面戰艦被英國殲滅後,就只剩下潛艇了。
總而言之,德軍相當強大,但受困於土地狹小,資源睏乏,他需要瑞典出產的鐵礦,中東和高加索的石油,巴爾乾的煤等等,不過德國人以其特有的嚴謹,在機械領域世界領先,二戰初期,德國擁有世界上最多最好的車床。
不過,實力再搶也難當全世界的進攻,可以說德軍雖敗猶榮。

閱讀全文

與德國造了多少兵工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