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俾斯麥是如何統一德國

俾斯麥是如何統一德國

發布時間:2022-08-27 04:38:11

① 奧托·俾斯麥是怎樣統治國家的

在世界近代史上,長期處於分裂割據狀態的德意志各邦歸於統一是一件舉世矚目的大事。它不僅深刻影響了當時歐洲的政治地圖和力量對比,也對全世界乃至現代史的進程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德意志帝國的統一,與一代名相俾斯麥的名字是連在一起的。俾斯麥是德國近代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作為普魯士德國容克資產階級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從上至下」統一德國的代表人物,其一生正是德國從封建專制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再走入列強行列的重要歷史時期。

1815年4月1日,俾斯麥出生於普魯士雪恩豪森一家大容克貴族家庭,他的童年是在他父親的庄園里度過的。大學期間,他曾與同學作過27次決斗。1835年於柏林大學畢業後,俾斯麥回到老家管理自己的兩處領地。強壯的體格,粗野的個性,對待農民的殘忍,追求目標的毅力和不擇手段,以及現實主義的態度,構成俾斯麥鮮明的性格特點。在19世紀40年代,俾斯麥政治上屬於頑固的保守派。1848年革命時,俾斯麥在自己領地上組織軍隊,准備前往柏林「勤王救駕」,武力鎮壓革命。他尖刻地嘲諷法蘭克福全德國民議會中資產階級代表們的清談闊論,主張用武力把它驅散。俾斯麥狂熱的容克信念和立場贏得國王的賞識,1851—1858年被任命為普魯士邦駐德意志聯邦代表會的代表,1859年任駐俄公使,1861年改任駐法公使。因此,他能清楚地了解俄國和法國統治階層的意願和圖謀。

1862年,俾斯麥得到國王威廉一世的賞識,出任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

俾斯麥是一個主張使用武力的頑固分子,這就使他當上宰相後深知該如何使用武力去對付敵人。俾斯麥當上宰相的第一周,就在聯邦議會上發表了他的首次演說。他非常激動地說道:「當代的重大政治問題不是用說空話和多數派決議所能決定的,而必須用鐵和血來解決。德國所指望的不是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他的武力!」這就是「鐵血宰相」的由來。那麼他這番演說用意何在呢?

自9世紀以來,德國一直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之中。19世紀中葉,隨著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迫切要有一個統一的國家,結束封建城邦割據。這是和全民族的利益一致的。但是怎樣實現統一呢?俾斯麥認為,就是通過王朝戰爭,在容克階級的領導下,自上而下地建立統一的君主國。

俾斯麥統一德國的第一步,就是1864年初挑起對丹麥的戰爭,把屬丹麥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兩公國(居民多數為德意志人)並入德國。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對奧地利的普奧戰爭。1866年7月3日在薩多瓦戰役中,普魯士獲得決定性的勝利。根據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邦,普魯士兼並了荷爾施泰因以及戰爭中站在奧方的幾個德意志聯邦諸侯國,統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魯士領導下的北德意志聯邦。

俾斯麥統一德國的第三步就是1870年的對法戰爭。1870年9月17日,在俾斯麥的挑動下,法國向德國宣戰。拿破崙三世吹噓說,這只是一次「到柏林的軍事散步」。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魯士,而是一個強大的、堅決反對分裂的德意志民族。他對德國事務的不斷干涉,激起德國民族運動的高漲。同時,歐洲列強也因同法國有矛盾而宣告「中立」。俾斯麥利用這些有利因素取得節節勝利。1870年9月2日,德軍在色當戰役取得對法國的決定性勝利,生俘了拿破崙三世。至此,統一南德的障礙已除,德國的民族戰爭的任務已經完成。但俾斯麥並不以此為滿足,驅兵直入巴黎。1871年1月18日在凡爾賽宮宣告了德國的統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國。俾斯麥也同時出任德意志帝國的宰相。

俾斯麥統一德國後,執行為大資產階級和貴族地主利益服務的政策,推動了德國經濟的發展。但他的「鐵和血」卻沒有因此而停止。1871年他參與鎮壓了巴黎公社。在國內,他為了加緊鎮壓德國工人運動,於1878年頒布了所謂《反社會主義者非常法》。他對外組織軍事集團,極力鞏固德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地位。同時,在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掠奪殖民地同英國爭奪世界霸權。到19世紀80年代末,俾斯麥的內外政策連遭失敗,新上台的皇帝威廉二世也不喜歡他。這樣,俾斯麥被迫於1890年3月17日下台,最終成為自己所定製度的犧牲品。

德國的統一是歷史的必然,它有助於德國經濟的發展,是進步的。但是,俾斯麥本人雖然退出了歷史舞台,但他的「鐵血」政策卻深深地影響了以後的德國歷史。統一後的德國實力逐漸強大,受「鐵血政策」的不斷影響,德國逐漸成為世界戰爭的策源地,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

② 俾斯麥是如何實現德國的統一的

自9世紀以來,德國一直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之中。19世紀中葉,隨著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迫切要有一個統一的國家,結束封建城邦割據。這是和全民族的利益一致的。俾斯麥認為,實現統一就是通過王朝戰爭,在容克階級的領導下,自上而下地建立統一的君主國。

俾斯麥統一德國的第一步,就是1864年初挑起對丹麥的戰爭,把屬丹麥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兩公國(居民多數為德意志人)並入德國。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對奧地利的普奧戰爭。1866年7月3日在薩多瓦戰役中,普魯士獲得決定性的勝利。根據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邦,普魯士兼並了荷爾施泰因以及戰爭中站在奧方的幾個德意志聯邦諸侯國,統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魯士領導下的北德意志聯邦。

俾斯麥統一德國的第三步就是1870年的對法戰爭。1870年9月17日,在俾斯麥的挑動下,法國向德國宣戰。拿破崙三世吹噓說,這只是一次「到柏林的軍事散步」。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魯士,而是一個強大的、堅決反對分裂的德意志民族。他對德國事務的不斷干涉,激起德國民族運動的高漲。同時,歐洲列強也因同法國有矛盾而宣告「中立」。俾斯麥利用這些有利因素取得節節勝利。1870年9月2日,德軍在色當戰役取得對法國的決定性勝利,生俘了拿破崙三世。至此,統一南德的障礙已除,德國的民族戰爭的任務已經完成。但俾斯麥並不以此為滿足,驅兵直入巴黎。1871年1月18日在凡爾賽宮宣告了德國的統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國。俾斯麥也同時出任德意志帝國的宰相。

③ 脾斯麥採用了哪些政策統一德國

卑斯麥
普魯士有位名人曾說過:「任何國家的統一和強大都是經過了鐵與血的洗禮。」他就是著名的鐵血宰相——俾斯麥。

奧托·馮·俾斯麥1815年4月1日出生在普魯士一家大貴族地主家庭。他在父親的庄園里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後來入大學學習,在學習期間,他強暴蠻橫、兇悍粗野,曾與同學作過27次決斗。大學畢業後,他回到家鄉管理自己的兩處領地。1848年,德國爆發革命,俾斯麥在自己的領地上組織起軍隊,准備武力鎮壓革命。1851年—1858年,他擔任普魯士邦駐德意志聯邦代表會的代表,1859年任駐俄大使,1861年改任駐法大使,1862年他出任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由以上介紹可以看出,俾斯麥是一個主張使用武力的頑固分子,而且很了解俄、法統治者的內心想法,這就使他當上宰相後深知該如何使用武力去對付敵人。俾斯麥當上宰相的第一周,就在邦議會上發表了他的首次演說,他非常激動地說道:「當代的重大政治問題不是用說空話和多數派決議所能決定的,而必須用鐵和血來解決。德國所指望的不是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他的武力!」這就是「鐵血宰相」的由來。那麼他這番演說用意何在呢?原來,許多世紀以前,德國就一直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之中,這種群龍無首的情況名聞歐洲。1815年,各封建國家在維也納召開會議,建立了「德意志邦聯」,它包括力量較強的奧地利、普魯士和其他小國共34個國家和4個自由城市。但這個邦聯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各小國仍然具有完全獨立的主權,有各自獨立的政府和軍隊,有各自不受侵犯的疆域、不同的關稅政策以及不同的發展水平。實際上,所謂組成邦聯,只不過徒具形式而已。但是,各小國互相主動聯合,說明了一個重要問題,即:分裂不利於經濟發展。為了全體德意志小國的共同利益,他們寧願聯合起來。願望是好的,可以說,德國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怎樣統一?由誰來統一?這個問題顯然非常難辦。光靠這種鬆鬆垮垮、無任何約束力的「邦聯」是不行的。這樣,到了19世紀五六十年代,德意志的統一問題就提到了各小國的議事日程。各個封建小國都在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形勢顯然對當時具有較強的兩個大國有利,那就是奧地利和普魯士。奧地利想以自己為中心來統一德國,並希望把普魯士與別的小國一樣,包括在內。而普魯士則不同,他們計劃要統一的國家中,排除了奧地利。就這樣,雙方展開了斗爭。50年代初,雙方勢均力敵。1850年春,奧地利主動發起攻勢。5月,奧地利在法蘭克福召集全德代表會議,會議決定恢復全德議會,並由奧、普輪流擔任主席。但是,普魯士予以斷然拒絕。結果,雙方談判告終。50年代末,普魯士開始反攻。它首先與許多德意志小國發展了經濟聯系。並利用1859年法、意與奧地利打仗的機會,企圖迫使全德議會交出領導權。1960年春,普魯士開始軍事改革,大大加強了軍事力量。1862年9月,俾斯麥擔任首相之職時,正是普魯士軍事力量處於上升時期,這正好為他的鐵血政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俾斯麥深知,議會里的資產階級議員只會吵吵嚷嚷,他們懦弱無能,根本沒有實力對抗政府,所以,為了更有效地實行「鐵血政策」,他乾脆一腳踢開議會,在議會指控政府「違背憲法」的情況下,他不但不害怕,反而公開揚言:「沖突在所難免,在沖突中最有力量的方面,一定獲勝!」一副挑戰者的姿態。同時,他還知道,一旦自己的「鐵血政策」得到最後勝利,取得了全德的統一,那麼,這些嘰嘰喳喳的資產階級議員就會立刻拜倒在他的面前。俾斯麥「鐵血政策」的第一步,就是向丹麥進攻。1863年末,丹麥合並了屬德意志緯聯的施勒斯維希小公國。次年初,俾斯麥聯合奧地利對丹麥作戰。俾斯麥之所以要聯奧抗丹,原因是既解除了後顧之憂,又能共同對外。奧地利馬上同意了普魯士的要求,普奧聯合向丹麥發出最後通牒,隨即開始戰爭。丹麥以4萬士兵對6萬敵人,結果戰敗。普魯士得到了施勒斯維希。奧地利也得到了另一小公國何爾斯泰因。「鐵血政策」的第二步,就是挑起對奧地利的戰爭。打敗丹麥後,俾斯麥調轉槍口,對准了奧地利。但打敗奧地利並不象打敗丹麥那樣容易。於是俾斯麥先聯合義大利,義大利因威尼斯地區一直受奧地利欺凌,所以馬上答應了普魯士的請求,雙方結成反奧聯盟。然後,俾斯麥三次親往法國,假意許諾拿破崙·波拿巴三世,打敗奧地利後,讓法國得到一份領土報酬。這樣,穩住了法國。做好了這些後,俾斯麥對奧地利一再挑釁,要求奧地利將不久前從丹麥手中得到的小公國何爾泰因讓給普魯士,同時提出改革德意志聯邦法案,以期排除奧地利在整個德意志的影響。奧地利當然不答應,於是就聯合不少德意志小國對普魯士進行「制裁」。於是普奧戰爭爆發。

1866年6月,奧軍28萬人對付普軍25萬人,7月3日,雙方集結於薩多瓦村附近展開決戰,俾斯麥下決心一舉擊潰奧軍,並自帶毒葯,准備一旦失敗就服毒自殺!結果,普軍大獲全勝。10天後,俾斯麥逼近奧地利都城維也納。在有人提議一舉佔領奧地利全境時,狡猾的俾斯麥沒有聽從,他估計到法國會出面干預,另外,他可能還會利用奧地利。果然,拿破崙·波拿巴三世出面進行了調停,雙方達成協議。奧地利宣布退出德意志,並將四個邦國和一個自由市讓歸普魯士。這樣,普魯士就統一了德國整個北部和中部地區,建立起了一個北德意志聯邦。這時只有德意志南部緊鄰法國的四個小邦國仍舊保持著獨立。俾斯麥想兼並這四個小國,但他知道,法國也有同樣相法,而法國是這樣的強大,不打敗他,德國的統一將不可能實現。同時,俾斯麥對法國境內富裕地區阿爾薩斯和洛林也很感興趣,早已垂涎三尺。所以,俾斯麥「鐵血政策」的第三步,就是進行普法戰爭,打敗法國。於是,他經過充分准備,於1870年發動普法戰爭,次年大獲全勝。普魯士軍隊開進巴黎附近的凡爾賽,並在凡爾賽宮,宣布以普魯士為首的德意志帝國成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俾斯麥為首相。德意志的統一完全實現。這就是「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鐵血政策」,他採用這種政策,終於使德國走上統一。

④ 俾斯麥怎麼統一德國的

1862年,奧托·馮·俾斯麥被任命為普魯士的首相。他馬上策劃統一運動,務求由普魯士主宰小德意志。憑著普丹戰爭的勝利,俾斯麥喚起德國人的民族意識。普魯士以有權共同佔有什列斯威-好斯敦為借口,誘使奧地利向普魯士宣戰。奧地利與巴伐利亞、漢諾威、薩克森等一些德意志邦國合作,以捍衛德意志邦聯的名義,挑戰普魯士(稱為"Bundesexekution")。普魯士利用同義大利及北德的一些中小邦國的結盟,將部分奧軍吸引到南部戰場,北部的普魯士軍隊在短時間內控制了整個北德意志。普軍接連在薩多瓦和柯尼希格雷茨大敗奧軍。戰敗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聯。次年成立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邦聯,並通過聯邦憲法,為實現德意志統一準備了條件。
在普奧之戰中,普魯士動用了不少曾在美國南北戰爭大派用場的科技,包括以鐵路幫助運兵及以電報維持長途通訊。雙方參戰各自的總兵力為:普方63萬人;奧方58.5萬人。
普魯士的勝利令它稱霸德意志,最後完成統一大業。因此,史家也稱之為德意志戰爭。在德國和奧地利,此戰稱為德意志之戰(Deutscher Krieg)或兄弟之戰(Bruderkrieg)。由於戰爭只延續了7個星期,故又稱七周戰爭。
由於法國對萊茵聯邦的控制迫使普法戰爭爆發,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國王,明確擁有除奧地利以外的廣大德意志地區的所有權,統一德國。

⑤ 俾斯麥是怎麼統一德國的

德意志在歷史上曾經是一個長期分裂的國家,境內諸侯林立。維也納會議後,德意志分成34個邦國和4個自由市,名義上組成德意志邦聯,實際上依然各自為政。其中奧地利和普魯士是最大的兩個邦國。

1861年,威廉登上普魯士王位,稱威廉一世。1862年,奧托·馮·俾斯麥出任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他們決心由普魯士來統一德意志。俾斯麥當上宰相的第一周,就在普魯士議會發表演說中宣稱:「今天的重大問題不是說空話和多數派決議所能決定的,必須用鐵和血來解決!」他主張以普魯士為核心,用武力打敗阻礙德意志統一的一切勢力。俾斯麥推行的這一政策被稱為「鐵血政策」。

俾斯麥先是聯合奧地利打敗丹麥,把原屬丹麥的日耳曼人聚居的什列斯維希和霍爾施坦兩公國並入普、奧。然後聯合義大利,結成反奧聯盟,並利用外交手段穩住了法國。這樣普奧戰爭爆發了。後來在法國的調停下奧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聯。普魯士獲得霍爾施坦、漢諾威和法蘭克福自由市等。1867年,以普魯士為首建立了北德意志聯邦。

為了完成德意志統一大業。俾斯麥在經過充分准備後,於1870年發動普法戰爭,大獲全勝。1871年1月,普魯士軍隊開進巴黎附近的凡爾賽,普法停戰議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鏡廳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兼普魯士國王,俾斯麥為首相。德意志的統一完全實現。

俾斯麥的「鐵血政策」,使德國最終走上統一之路。德意志的統一,符合德意志歷史發展的潮流和德意志人民的願望。在英、法等歐洲國家都已通過資本主義走向富強後,德國的經濟發展已刻不容緩,它的統一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統一後的德國逐漸強大起來,但是「鐵血政策」也隨之得到加強,最後發展成為軍國主義勢力,成為世界戰爭的策源地,進而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⑥ 德國是如何實現鐵血統一的

德國的鐵血統一是歷史上的一段傳奇,不同的人對其有不同的見解,在我看來這是一個時代的輝煌,而不得不提的功臣就是德國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俾斯麥了,他是德國近代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他是「從上至下」統一德國的代表人物,他使得德國邁向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

以上三步就是「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鐵血統一」政策,他採用這種政策終於使德國走上統一。他的步步為營,縝密細致,也正是令我欽佩的地方。

毋庸置疑,德國的統一是歷史的必然,「鐵血統一」的政策下德國經濟發展是進步的,但是,統一後的德國實力逐漸強大,可能是這種「鐵血統一」政策的不斷影響,德國逐漸成為世界戰爭的策源地,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痛苦。這也正是人們對鐵血政策褒貶不一的根源所在,但單看這次的問題,那麼俾斯麥的「鐵血統一」三步的政策必然是有重大作用的

⑦ 俾斯麥統一德國分哪三步走

俾斯麥統一德國採用各個擊破的手法,分三步走。第一步就是1864年初聯合奧地利挑起對丹麥王朝的戰爭,在所謂「為德意志民族利益」的口號下兼並了德國北部屬丹麥國王的領地石勒蘇益格一荷爾斯泰因兩個公國。為使奧地利願與其合作,俾斯麥建議奧地利讓普魯士在石勒蘇益格一荷爾斯泰因放手行事,作為報答,普魯士支持奧地利在歐洲其他地方,特別是在北義大利的利益。14年後俾斯麥回顧這段往事說:「石勒蘇益格一荷爾斯泰因是我的最大的外交成就。」這場戰爭的勝利使俾斯麥晉封為伯爵。第二步就是把奧地利從德意志事務中排擠出去。因為奧地利在梅特涅當政時一直壓制普魯士,不讓它在聯邦中顯露頭腳。1866年俾斯麥挑起普奧戰爭,經過七個星期的爭戰,尤其是著名的「柯尼希格萊茨戰役」(亦稱「薩多瓦戰役」),奧軍大敗。根據和約,奧地利被迫退出德意志聯邦。萊茵河線以北的整個德國北部和中部建立起普魯士領導的北德意志聯邦。俾斯麥任宰相。至此,德國只剩下南部的巴伐里亞、符騰堡、巴登和黑森四個邦國尚獨立在外。主要原因是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在從中作梗。俾斯麥統一德國的第三步,就是1870年的對法戰爭。普法戰爭的導火線是西班牙王位問題。1868年西班牙爆發革命,當時王位虛懸,這給俾斯麥提供了機會。他在背後促成西班牙議會同意將王位授予普魯士霍亨索倫家族成員,拿破崙三世提出抗議,要普王作出書面保證,不再讓任何普魯士王族取得西班牙王位。普王同意,並電告其宰相俾斯麥。俾斯麥刪改了國王電文並公諸於眾,使法國蒙受恥辱,於1870年7月19日向普魯士宣戰。俾斯麥達到了使法國先進攻,以爭得德意志全民族支持的目的。

⑧ 馮俾斯麥是怎樣統一德國的

馮?俾斯麥(1815~1898年),普魯士宰相,德意志帝國首相。

1832年俾斯麥進入當時德國最先進的大學——哥廷根大學。按照他母親威廉明妮的願望,他應學法律,然後進入外交界,可他卻對聽課和考試不感興趣。入大學後的一年中,他先後二十幾次與同學決斗,校方不滿他的行為,一年半後,他被迫離開哥廷根大學而轉入柏林大學。20歲大學畢業後,他在柏林的法院當過公務員,在王家衛隊服過兵役,後在阿亨地方法院當了一名法律報告員。

1847年,俾斯麥當選為普魯士聯合邦議會議員,他以維護貴族地產主的利益而聞名,屬於頑固的保守派。他曾聲稱德國統一乃是妄想。1848年德國革命時期,他在普魯士議會中聲稱:「我是一個容克,我要壓倒革命!」甚至准備在自己的領地上組織軍隊,到柏林去武力鎮壓革命。他的政治主張是親奧、親俄、親法。1862年9月,俾斯麥被普王威廉一世任命為首相,10月8日又被任命為外交大臣。針對當時阻礙德國統一的國內外反對勢力,他在普魯士議會一次會議上,聲稱要普魯士內部停止對抗,「聚集力量」共同對外,同時宣稱:「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用說空話和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而必須用鐵和血來解決。」這次即席講話,為俾斯麥帶來了「鐵血宰相」的稱號。

俾斯麥統一德國採用各個擊破的手法,分三步走。第一步就是1864年初聯合奧地利挑起對丹麥王朝的戰爭,在所謂「為德意志民族利益」的口號下兼並了德國北部屬丹麥國王的領地石勒蘇益格一荷爾斯泰因兩個公國。為使奧地利願與其合作,俾斯麥建議奧地利讓普魯士在石勒蘇益格一荷爾斯泰因放手行事,作為報答,普魯士支持奧地利在歐洲其他地方,特別是在北義大利的利益。14年後俾斯麥回顧這段往事說:「石勒蘇益格一荷爾斯泰因是我的最大的外交成就。」這場戰爭的勝利使俾斯麥晉封為伯爵。第二步就是把奧地利從德意志事務中排擠出去。因為奧地利在梅特涅當政時一直壓制普魯士,不讓它在聯邦中顯露頭腳。1866年俾斯麥挑起普奧戰爭,經過七個星期的爭戰,尤其是著名的「柯尼希格萊茨戰役」(亦稱「薩多瓦戰役」),奧軍大敗。根據和約,奧地利被迫退出德意志聯邦。萊茵河線以北的整個德國北部和中部建立起普魯士領導的北德意志聯邦。俾斯麥任宰相。至此,德國只剩下南部的巴伐里亞、符騰堡、巴登和黑森四個邦國尚獨立在外。主要原因是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在從中作梗。俾斯麥統一德國的第三步,就是1870年的對法戰爭。普法戰爭的導火線是西班牙王位問題。1868年西班牙爆發革命,當時王位虛懸,這給俾斯麥提供了機會。他在背後促成西班牙議會同意將王位授予普魯士霍亨索倫家族成員,拿破崙三世提出抗議,要普王作出書面保證,不再讓任何普魯士王族取得西班牙王位。普王同意,並電告其宰相俾斯麥。俾斯麥刪改了國王電文並公諸於眾,使法國蒙受恥辱,於1870年7月19日向普魯士宣戰。俾斯麥達到了使法國先進攻,以爭得德意志全民族支持的目的。戰爭開始後,法軍屢敗。9月2日色當戰役中拿破崙三世率軍投降。俾斯麥統一南德的障礙即除。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國,即德意志皇帝位。俾斯麥成了帝國的首相,並被授予公爵的封號。同時獲著名的弗里德里希斯魯庄園,成為德國最大的庄園主之一。

1871年至1890年,俾斯麥成為德意志帝國的實際領導人,集帝國內政、外交大權於一身,只對皇帝負責,權傾朝野。其對內政策主要是維護和加強國家的現存制度,確保國家的權威。一方面鞏固容克地主同資產階級的聯盟,實行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經濟政策;一方面鎮壓工人運動和民主勢力。對外實行「大陸政策」,削弱法國,確立德國在歐洲的霸權。1873年締結德奧俄三皇同盟,1879年簽訂《德奧同盟條約》,1882年組成德奧意三國同盟。1887年與沙俄秘密簽訂雙邊的《再保險條約》。俾斯麥的這些行動都是為了防止法國的報復。80年代德國開始在非洲、太平洋地區進行殖民擴張。俄土戰爭爆發時,他提議並主持召開柏林會議。他在國際上的聲望達到了頂點。

1888年3月,威廉一世因肺炎逝世,威廉二世繼位。俾斯麥因與新皇的矛盾逐漸失寵,1890年3月,他被免去了首相職務。俾斯麥下台時被封為勞恩堡公爵。解職後他離開柏林,長住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庄園。1898年7月30日,俾斯麥在孤獨中去世。

閱讀全文

與俾斯麥是如何統一德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2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9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8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9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0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0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5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8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9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