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後的德國,是如何恢復國力和經濟的
德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從17世紀到18世紀中期的德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比英國和法國都要落後,長期處於分裂狀態,300多個封建邦國各據一方。這些邦國,尤其是普魯士、奧地利等大的邦國,為了強化統治和擴大軍事實力,企圖通過教育造就忠順的臣民和得心應手的兵士,所以急於把國民學校管理權從教會轉到國家手中並大力提倡強迫義務教育。早在16世紀後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薩克森等邦國頒布了強迫教育法令;從17世紀開始,大多數邦國都競相頒布這種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魯士王腓特烈二世頒布的法令最為著名,它進一步規定5~12歲的兒童必須到學校受教育,否則對家長要課以罰金。
實科中學在德國產生於18世紀初,較英法等國早一個世紀,使得德國人具備了自然科學索要求的嚴謹和內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創辦了"數學、力學、經濟學實科中學",以教授數學、物理、力學、自然、天文學、地理、法律為主,並輔之以繪畫、制圖。此後,德國各城市陸續有人創辦這類學校,有的實科中學則增設建築、商業製造、貿易、經濟等科目。這是一種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新型學校。它排除了教學科目、課程內容的純古典主義的傾向,適應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逐漸發展起來的需要。但由於它的畢業生不被允許進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學生也不多,很快被沒有門第觀念的美國超過,在科學應用方面輸給了美國。
受到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現是泛愛主義和洪堡德改革。泛愛主義是受到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尤其是盧梭思想和德國新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而產生的。泛愛主義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薩耳士曼、堪比等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掌握實際知識、具有泛愛思想、健康、樂觀的人,因此德育、體育、勞動教育、現代語和自然科學知識受到重視,採用讓兒童自由發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實物教學。他們熱愛兒童、肯定兒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對經院主義、古典主義教育,禁絕體罰,這種方法後來傳入美國,俄國和日本等國。
1807-1815年普魯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間,新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歷史學家、政治活動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長,他根據新人文主義的精神對各級學校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師范教育方面,積極貫徹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有所擴充、教學方法有所改進,出現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後的美國發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實科中學進一步得到發展,增加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的科目,通過考試選擇教師,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師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較早明確地提出大學的任務一方面是要向學生傳授各科知識,一方面是要發展科學(即辦成教學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創辦和領導的柏林大學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由於德國較早地抓教育,國家強大也是來源於方法的更為先進、合理。這是素質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噓的基因、染色體毫無關系!
2. 美國和德國二戰後經濟發展過程
二戰後美國:20世紀50-70年代初,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20世紀70年代滯脹;20世紀80年代走出衰退;20世紀90年代新經濟時代。二戰後聯邦德國經濟:60年代初,聯邦德國已經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
3. 德國二戰後為什麼還能快速崛起發展
首先,二戰後蘇聯對美國妥協,將德國分為東德、西德。美國為了建立起新的「世界局勢」啟動馬歇爾計劃,對歐洲戰後國進行貸款或贈予援助,西德也在其中(分的錢最少,所以相比其他國家重建的速度是最慢的)。其次,新政權對戰爭的徹底反省,全力恢復國家運轉。再次,戰前德國的基礎設施相當發達,生產技術能力強,也就是底子厚,雖然打爛了,但是各方面能力的優勢使聯邦德國能在有限的條件下重建。
4. 德國二戰後的發展有什麼特點
教育!
他們在學校就培養一些管理的技能,或者工作技能,所以他們的跳槽率很高,因為還有強大的工會做好後盾,公司權利比較小,受到法律閑置。
和日本也有些相似,但是細節上有不同的。
5. 二戰的時候德國的科技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一,德國雖然面積小,人口少,資源有限,也作為一戰的戰敗國,科技能夠在二戰期間迅速的發展起來,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1,工業化完成早,工業基礎雄厚,科研技術領先,製造業和生產能力強大(但不是最強大,生產製造最強的是希望國)
2,獨裁統治,國力恢復迅速。元首個人能力強大,狠抓經濟,秘密發展軍事全國的戰斗意志空前強大和信仰一致,軍民一心
3,戰前准備充分,戰術理念先進
4,英法和蘇聯等國的前期綏靖政策,導致德國的做大,整合了歐洲的大部分資源,以戰養戰。
科技上:二戰期間德國作為一戰的戰敗國並不影響到自身科技的發展,德國和中國不同,當年中國是個極度傳統封閉的國家,無無法快速接收到新外來新科技,但是德國就不同了,處在歐洲,與各國科技同步並不難做到,畢竟這些科技在一戰時德國就已經擁有,進化它並不困難。軍事上的科技,做得最出色的莫過於坦克的設計,各國的對坦克並不是十分重視,只知道大量造,但是德國卻考慮到了坦克的安全性。於是將坦克垂直的前沿裝甲,改裝成45%斜角,這樣做的意義就在於,正面打來的炮彈很容易被45%斜角的裝甲彈走,而同強度的垂直裝甲,則會被炮彈很乾脆的穿透。 原理是一個力作用於於力平行的平面上時,威力最大,而作用於斜面上時,則會產生折射。
二,二戰期間德國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
1,政治上:法西斯專政,結束了的一戰後混亂的局面,加強了對國家的控制,平息了各界的動亂,讓德國經過穩定的發展環境里,為國家經濟軍事的發展做足了保障。
利用了英國傳統的大陸政策(保持各方勢力均勻,不允許霸主),已經英美的同情,逐漸將德國的國際地位恢復到戰前水平,並且借機收回洛林,已經萊茵地區,甚至佔領捷克。
2,經濟上:戰後得到美國大量的貸款,用於國家的恢復;當然遇到了經濟危機,所以德國的經濟恢復,並沒有恢復到哪裡去。所以德國的經濟相對於其他歐洲強國來說,是落後的,但是德國的工人為國家貢獻很大,他們當時每天在工廠里工作10多個小時,到最後只拿點保障生活的錢,幾是這么急追快趕,使得德國的工業慢慢和各國平起平坐,甚至趕超。
3,軍事上:凡爾賽條約雖然規定了德國不允許擁有空軍,不允許建造戰艦,陸軍規模不能超過10萬,但是希特勒巧妙的運用了外交手段:英國仍希望德國起到牽製法國的作用,所以一定程度的默許了德國加強軍備,並且最終同意了德國駐軍萊茵地區。法國在戰後漸漸被英國牽著鼻子走,並且在戰後資本經濟飛快的發展,法國(也包括英國等)不願意承擔發動戰爭的責任(也不願意放棄追逐利益去抵制德國),於是被迫接受英國對德國曖昧的態度。更重要的原因是由於蘇聯的成立,各國的共產勢力十分強大,英法希望德國也能站到他們的反蘇陣線上,加之法西斯上台的政策也是反蘇聯,所以豬狗是一家。
德國的軍事最經典,二戰前,雖然德國的陸軍規模不能超過10萬,但是德國暗中訓練有60萬「黑軍」。他們平時是圍觀群眾,戰時就變成正規軍。幾年反復,規模達到二百萬
以上。 德國的戰術是當時最先進的,可以說是第5代戰爭的鼻祖,美國現在依然在沿用。戰事初期,飛機先對敵人的通訊戰,飛機場,道路,屯兵點等重要軍事目標發起定點轟炸,將敵人各部通訊打斷,再集結坦克群,分兵幾路沖鋒撕開對方防線,步兵跟在後面搞破壞,當這幾路坦克群在敵後方集結時,集結點內就是一大批被保包圍的敗軍,任由德軍屠殺,而至於被坦克甩在後面的敵軍,由於戰線崩潰,首尾不能相顧,又不能互相聯系獲取敵情,打得十分被動,最終難逃被德國二線部隊剿滅的厄運。 而歐洲各國還在陶醉一戰時的陣地戰,機動性不強,應變能力自然也不強,所以紛紛被德國打得丟盔棄甲。
6. 一戰二戰之後德國是怎樣迅速崛起的
1,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社會形勢穩定
2,實行非軍事化,集中進行經濟建設
3,來自美國的大量援助
4 政府切實可行的政策,對經濟宏觀調控
5,注意發展科技和教育
6,徳國人民普遍具有較高的勞動素質
以上是二戰後
以下是一戰的
1,一戰沒有傷害德國工業基礎,相反刺激了重工業的發展。大量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沒有在戰爭中受到損失。
2,由於超級恐怖的通貨膨脹讓德國人民的財產一夜之間灰飛煙滅,全部變成了無產者,一張白紙好作畫。財產的急劇損失客觀上也刺激了德國人民艱苦創業的精神。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寡頭為遏制德國國內共產主義的發展,並攫取巨額利益,在早期也給了希特勒政權大量財政支持。
7. 二戰後德國的職業技術教育是怎樣發展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的職業教育作為戰後經濟重建的一部分,受到極大的重視。德國從健全職業教育法規體系入手,將職教與普教相結合,多形式完備職業教育體系,建立雙元制培訓機制,加強職業指導,進一步促進了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
一、健全職業教育法規體系,以法令形式保證職業教育的實施。1871年,德國憲法就將職業教育定為義務教育。它規定18歲以前完成普通教育而未進高級中學就學的青年必須接受義務職業教育。戰後的有關各項條款一般是以前法定內容大重申或修訂。特別是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社會的發展及科技進步對職業教育的要求不斷提高。為了使職業教育體系適應經濟走向市場,依法發展,聯邦德國頒布了十多項有關職業教育的法令,如《職業教育法》、《職業促進法》、《實踐訓練師資規格條例》、《手工業學徒結業考試條例》等。其中1969年頒布《的職業教育法》是最基本、最權威的法規。它對當今社會條件下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企業培訓條件作了詳盡的要求;對承認的13類約450個專業(工種)作了具體規定;對社會參與與監督作了全面系統的闡述。同時,對各類職業訓練制度、組織、期限和考試制度作了原則性規定,野對原則教育研究工作作出了決定。依法發展,違法必究,法規體系的健全為職業教育體系的形成和良性發展奠定了法律基礎。
二、多形式完備職業教育體系。戰後,德國又建立了職業補習學校、繼續進修學校等,組成了德國第二條教育途徑,使德國職業教育具體實施形式多樣。僅教育機構而言。它既有普通職業教育機構,也有訓練殘疾青少年的特殊職業學校,幾乎社會上所有職業人才都可在相應的職業學校中得到培訓。現有450個職業可培訓後獲得合格證書。就培訓時間而言,有全日制、部分時間制;有白天授課也有夜間授課、函授等。修業年限1—4年不等,招生條件各異,辦學既有私立的、公立的,也有企業單位獨辦的和企業聯合辦的。這種多樣化的職業教育體系,為德國培訓各級各類職業人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三、建立「雙元制培訓體系」。德國建立有職前與職後教育相結合的雙元制教育體系。有為適齡青年接受職業教育的學校,也有為在業人員進修提高的學校。它們之間相互補充、相互銜接,成為一個完整的職業教育網路,為廣大適齡青年和就業人員提供了廣泛的就業教育和進修提高的機會。為充分調動企業界的積極性,特別是中小型企業的積極性,德國採取職業培訓與就業制度相結合的方法,促使各行各業都來辦職業教育,廣開了辦學渠道,促進了配套的職業教育網的形成。由於職業培訓與就業制度相結合,培訓與直接的生產過程密切結合,可以利用企業的設備和人員條件,這樣就節省了學校單獨承擔職業訓練的情況下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而學徒在訓練過程中可以直接參加物質生產過程,既可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又能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從而也可以改善本身的學習和生活條件。
四、建立職教與普教相結合的教育體系。戰後德國,職業教育並不是從職業學校才開始的,而是在中學就開始了職業預備教育。有了中學的預備階段,職業教育不是突然進入學生的學習活動,這便於學生自然過渡。同時,又使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聯系更緊密,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戰前,德國實科學校的畢業生都直接就業。戰後,由於普及義務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有關法令規定,實科學校逐漸變為進入職業教育的一種預備教育階段。後來又增加了主要學校作為職業預備教育。1969年設立的專科高中是專為進入職業教育而又想升入高等學校的學生創辦的。後來設的職業完全中學也是如此,這兩類學校的設立使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得到進一步的溝通。
五、建立系統的職業指導體系。 為了幫助學生在小學後定向分流,及在後來選擇培訓工種中作出比較適合的選擇,德國各州相繼成立了職業指導總局。德國的職業指導,從小學4年級就開始考慮學生適合上哪類中學。然後,經過兩年的觀察、定向,確定究竟上哪類中學。在中學里,再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指導。到9或10年級最後決定培訓工種。這樣經歷6年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和家長反復了解擴大視野,比較主動和靈活地確定將來從事的工作。時間是充裕的,指導也很系統。正是由於其完備的指導系統及良好的指導工作,才使得德國職業教育運行至今仍廣受人們的歡迎。
8. 德國二戰失敗了,但後來如何能統一並發展成世界的大國之一
德國優越的技術,人種優秀的素質品德,幾世紀的藝術之都文化,德國人民的團結 從推倒柏林牆就能看出 自古都是整體國家被分裂成2個國家 沒有過被分裂的2個國家從新合並之說 德國就做到了
9. 德國在經歷二戰時期後,現在發展怎樣了
經濟不太景氣,軍事的話已經被美國閹割得差不多了,軍隊里同性戀多到泛濫,義務兵服役期為一年,聯合演習被法國人打得滿地找牙。空軍現役主力戰機還是以F-4為主(雖然已經改的很變態了),台風數量不多,海軍雖說裝備精良,但是還是規模太小,陸軍里原東德的成分已基本清光,戰鬥力大幅下滑。突然爆發戰爭的話絕對廢柴,但千萬也別小看它,好歹底子在,一旦經過長時間認真備戰其戰鬥力恐怕會有空前提高,畢竟一個民族的戰鬥力不是那麼容易被催垮的
不過...現代戰爭誰會讓你慢慢擴軍准備好了再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