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國多少人口2021總人口是多少
德國的總人口達到了8300多萬人,略少於我國的江蘇省。
德國的人口統計由德國聯邦統計局(statistics Bundesamt)監測。根據最新數據,德國人口為83129285人(2021年6月30日),是歐洲人口第二多的國家,僅次於俄羅斯,是世界人口第19多的國家。2020年的總生育率為1.53,遠低於2.1的人口置換率。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德國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大約在1.3到1.4之間,但近年來有小幅增長。由於出生率低,自1972年以來,德國每年的死亡人數都超過出生人數。

由於德國的生育率太低:
已經出現了人口負增長的情況。與我國各省相比,我國江蘇省的總人口8470多萬,四川省人口8360多萬人。德國幾乎與四川省人口相當,略微少於江蘇省。但是,德國的經濟總量太強,即便在世界各國中,也是扛把子之一的水平。
2020年,在歐洲各國中排名第一,在世界各國中,德國的經濟總量,排名世界第4位,僅次於美國、中國、日本。
『貳』 二戰後德國還剩多少德國人
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死亡情況(不含被俘及傷病):
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人數總計為485萬人(包括死亡的俘虜):對蘇作戰死亡380萬人(含俘虜),其他主要分布於:義大利15萬、西歐34萬、非洲1.6萬、南斯拉夫5萬等等。
再加上平民,德國死於二戰的總人數應為近600萬左右。
(受傷人數很難統計,因為重復受傷,再上前線多了去了)
二戰時德國人口為6600萬,
(再加上奧地利被合並有近700萬人口,蘇台德有300萬,薩爾區75萬,梅梅爾若干,波蘭200萬日耳曼人,羅馬尼亞90萬,義大利25萬,阿爾薩斯150萬。總人口一般認為是8000萬,略近於今天德國人口)
減去戰爭死亡的人口,二戰結束時,德國人口約在6000萬左右。(只計現在德國部分)
滿意請採納。
『叄』 德國總人口數量2021是多少
2021年德國人口為83,900,473人,比2020年增長0.14%。
人口總數居世界第16位,德國人口呈現零成長或負成長,整體呈現老化且幼年人口較少。
2010年的總和生育率為每名婦女生育1.4名子女,系自1990年以來的新高,由於年長婦女生育率較預測模組高,且年輕世代生育率也較高,未來總和生育率將提高至1.6。
其人口密度為227人/平方千米(588人/平方英里)。總預期壽命為80.19歲(男性77.93歲;女性82.58歲)。總和生育率為每名婦女生育1.41名子女(2011年估計),即年增長率約千分之8.33,為世界最低之一。
自1970年代起,德國的死亡率持續高於其生育率,但自2010年代以來其生育率和移民率有一定提升,受優良教育的移民數量尤有提升。

語言
德國的主要語言是德語(Hochdeutsch)。它被用作國家媒體的標准語言和書面語言;作為日常生活的語言,它幾乎只在許多地區使用(通常帶有輕微的地區色彩)。
向德語方言的過渡是流動的。在德國境內的官方語言中,德語是最重要的行政語言。原則上,責任在於聯邦各州的文化主權,整個國家只是為了完成自己的任務而確定這些語言。
在適用歐洲法律的范圍內,可以使用歐盟任何成員國的任何官方語言或法院語言向法院提交申請和文件。祖傳的少數民族是丹麥人、弗里斯蘭人、索布斯人、辛提人和羅姆人。一些地區和少數民族語言可能被用作官方、立法或司法語言。
『肆』 求美國人口結構,英格蘭人多少,蘇格蘭人多少,愛爾蘭人多少,德國人多少,急
英格蘭人後裔佔美國人口的8.7%,人口為24509692人
蘇格蘭人後裔佔美國人口的1.7%,人口為4890581人
愛爾蘭人後裔佔美國人口的10.8%,人口為30524799人
德國人後裔佔美國人口的15.2%,人口為42841569人
以上數據時間:2000年
『伍』 二戰時期德國有多少人口 軍隊數量這么龐大,好像做多時期達到800多萬。 不會所有青壯年都被招募入伍了吧
你不能這么說
幾乎全部德裔美國人都回國了
人家民族團結
而且
德國兼並了奧匈和捷克
這些本來都算一個民族的
你去研究下歐洲各國的歷史
比較坑爹
可以說基本上都是親戚
你打我我打你的
不過基本上打下鄰國都不會讓人家亡族滅種
而看看我們國家的歷史
再加上鐵木真的西征
匈奴帝國的西征
都是黃種人
打過去都是屠殺啊屠殺
黃禍論也是以此為基礎的
所以說
德國佔領其他國家
反抗勢力不是很多
不過總量加起來也是蠻可觀的
德國也有外籍軍團
也有盟國
盟國也出兵啊
哦他們叫協約國也叫軸心國
以瓜分世界的協約…………
不過貌似
德國一戰二戰都是以少打多啊
不得不承認人家比較牛
不過他們的徵兵比例不是很高
1/8到1/10
那個看看蘇聯
你就懂了
再看看中國南宋
你會更懂
至於娃娃兵
亡國滅族的時刻
別說娃娃兵了
人家可是自願的
看看蘇聯
那叫動員兵
玩過紅警2的都知道
蘇俄的動員兵便宜
不懂的你看看
《兵臨城下》
那個裡面還有一點美化
比較真正的更加誇張
鐵喇叭+紅旗+左輪+輕機槍=無窮無盡的兵員
人家德國士兵陣亡要給撫恤金的
蘇聯呢
……………………
你怎麼跟人家玩
蘇聯沒有加入日內瓦公約
德國人虐待蘇聯戰俘
全世界都在譴責都是唾罵
美國加入了日內瓦公約
還虐俘
全世界一批河蟹
蘇俄人虐待德國戰俘根本就不會讓其他人知道
我國不也是全民皆兵么
不是有句話么
讓日本帝【蝦米】國【蝦米】主【蝦米】義滅亡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
二戰
我國可是四萬萬五千萬兵力啊- -
⊙﹏⊙b汗
剔除漢奸、偽軍、警察、學生、某些大商人大地主,
還能剩多少
不過總歸是比日本人家全國人口都多
德國二戰地球是所有青壯年都被招募入伍了
二戰後
德國18-32歲的男人幾乎死光了32-45的沒有剩下幾個
你懂了吧
這個民族凝聚力
你比不上
別說日本
二戰美軍有日裔軍團
我們么更丟人了
漢奸偽軍什麼都不談了
還有台灣組建的日軍
台灣籍日軍在抗戰戰場上
比日籍日籍更加殘忍血腥
悲哀哦
看看現在買洋車
看看弄個什麼OPPO什麼斗山(大宇)現代
我不是想說什麼抵制什麼日貨、南朝鮮棒子貨
只是想說
以使用日貨、南朝鮮棒子貨為榮
自以為高人一等
幸虧我國是採用火葬制度的
你們的先人都要挑起來了
丟人不
人家日貨、南朝鮮棒子貨先進
我們承認
我們要學習
山寨是我們最強力的武器
你買
我不反對
我也沒有資格反對
你們有錢
怎麼花是你們的事情
我僅僅是提出一個倡議
在我國有自己的產品
類似、接近於或者可以替代日貨、南朝鮮棒子貨而且能節約社會產值的時候
請支持國產支持山寨日貨、南朝鮮棒子貨
在使用國產產品成本高於日貨、南朝鮮棒子貨
你們買,沒有錯
你們是為國家節約能源節約資源
還有建議別到處炫耀自以為高人一等
你們過度的刺激
只能引起社會的不安定
沒有人吃飽了過得還不錯
還回去搞恐【蝦米】怖襲【蝦米】擊
這么高的犯罪率其實都是被某些人逼的
看看德國的民族凝聚力
看看人家多麼尊重技工、工程師、勞動人民
我國的龐大的人口基數
做到人家那點是痴心妄想
多給我們工人階級一點尊重吧
無產階級建立的政權打下的江山
受苦受累被瞧不起的還是我們無產階級
悲哀啊
『陸』 德國人口是多少
截止到2018年,德國人口為82,927,922人。是歐盟人口最多的國家,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為226人,是歐洲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德國通用德語,主體民族是德意志人,有少數丹麥人和索布人。另外有721.4萬名外籍人,占人口總數的8.9%,其中最多的是土耳其人,共161萬。

(6)德國人全世界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從工業革命時期以後,德國一直是日益全球化的經濟的先驅,創新者和受益者。德國的經濟政策基於社會市場經濟的概念。
2018年外貿總額為22872億歐元,其中出口額13174億歐元,進口額10887億歐元,差2287億歐元。
2018年,國內資產投資7057億歐元,私人消費支出17775億歐元,公共支出6631億歐元。
『柒』 想知道德國有多少人
德國人口總數8320多萬。由於德國的生育率太低,目前,已經出現了人口負增長的情況,與我國各省相比,我國江蘇省的總人口8470多萬,四川省人口8360多萬人,德國幾乎與四川省人口相當,略微少於江蘇省,但是,德國的經濟總量太強,即便在世界各國中,也是扛把子之一的水平。

德國人口發展趨勢
國聯邦統計局指出,造成德國去年常住人口數負增長的主要原因有兩項:首先,德國去年凈移入人口數從2019年的294000人大幅下降至209000人。其次,死亡人數多於新出生人數的規模從2019年的161000人增至212000人。盡管凈移入人口尚能抵消死亡人數的增幅,但已不足以給總人口帶來正增長。
『捌』 德國人口和面積是多少啊

德國國土面積:357376平方公里;人口數量:8293萬人(截至2019年1月)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德國(兩德統一前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是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國土面積357376平方公里,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也是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
德國人的祖先是古代居住在中歐的日耳曼人。10世紀,建立神聖羅馬帝國。1871年建立德意志帝國。1914年和1939年,德國先後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並戰敗。194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1990年10月3日,實現兩德統一。
德國自然資源較為貧乏,除硬煤、褐煤和鹽的儲量豐富外,在原料供應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2/3的初級能源需進口。天然氣儲量約3820億立方米,能滿足國內需求量的1/4。硬煤、褐煤豐富;其他礦藏的探明儲量為:鉀鹽約130億噸,鐵礦石16億噸,石油5000萬噸,天然氣約5000億立方米。東南部有少量鈾礦。德國森林覆蓋面積為1076.6萬公頃,佔全國面積約30%。水域面積86萬公頃,佔全國面積佔2.4%。
年德國能源消耗居世界第5位,其中60%的主要能源依賴進口,政府政策為促進節約能源及可再生能源。
德國履行京都議定書及其他條約以促進生物多樣性、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資源回收、使用可再生能源,並支持全球性的永續發展。
『玖』 德國的民族狀況,各民族的比重和演變過程謝謝
德國的民族與宗教
民族與外來人口
(一)德意志民族與少數民族
今天的德意志民族統稱日爾曼人,他們是由法蘭克人、薩克森人、施瓦本人和巴伐利亞人等這些古老的日爾曼部族經過近前年的同生共長而形成的。在前面介紹德國歷史時,就想到了古老的日爾曼人,在此,不妨進一步說明一下。
日爾曼人是歐洲的一個古老的民族,早在公元前5世紀,他們就以部落集團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周圍的北歐地區。古羅馬人稱他們為日爾曼人。就其歷史發展而言,它可分為南北兩大支系。北支系在北歐地區發展,成為現在的瑞典人、挪威人和丹麥人的祖先。南方支系又分成東、西兩支。東支包括哥牧人、汪達爾人、勃艮第人等,在此後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該支系本身及其語言都同化在地中海沿岸各民族之中。西支此後又形成了三個區域性集團:一是北海沿岸集團,它包括巴塔維人、佛里斯人、考肯人、盎格魯人和哥牧人等,前二個後來成為荷蘭人的祖先,後三者融合成盎格魯—撒克遜人,這一支後來去了不列顛各島,發展成為今天的英格蘭人;二是萊茵—威悉河集團,其中的卡狄人為黑森人的祖先,另外的部落在公元3世紀融合成法蘭克人;三是易北河集團,其中的斯維.比人後來演變為施瓦本人,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和普魯士的霍亨索倫家族就源於此。這一支的馬科曼尼人和誇迪人最終成為巴伐利亞人。到公元8世紀,除去不列顛各島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外,整個西支的日爾曼人都統一在法蘭克王國之中,以後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德意志民族。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德意志民族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今天雖然原始形態的古老部族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與部族同名的聯邦州,但由於德國歷史上小邦分治的狀態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它們都以自己的方式繼承了部族傳統,並把這些傳統、方言、乃至部族的性格特徵保留下來,一直延續至今。由此,在德國,人們被分為巴伐利亞人、施瓦本人、萊茵蘭人、黑森人、梅克倫堡人、薩克森人、威斯特法倫人等。人們對他們的性格特徵也有一些固定的看法,比如,梅克倫堡人沉默寡言、萊茵蘭人豪放開朗、威斯特法倫人老成持重、施瓦本人省吃儉用、薩克森人勤勞機靈等等。他們不僅在性格上有差異,就是在建築和居住區的風格、日常習慣、服裝以及食譜上也都保留了各自突出的特點。
在德國還居住著少數的丹麥人、吉普賽人和索布族人,索布族是德國唯一的少數民族。索布族人主要居住在勞齊茨山區,他們是斯拉夫人的後裔。他們的先輩隨著6世紀的民族大遷移移居到易北河和薩勒河地區,在此後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立的語言和文化。在萊比錫大學有一個索布學研究所,專門研究這個民族的歷史、語言和文化。
在德國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的石勒蘇益格地區,尤其是弗倫斯堡周圍居住著少數丹麥人,他們在石荷州的州議會中還佔有一個席位。
(二)外籍人
我們知道在德國8180萬居民中有720萬人是外籍人,即平均每12個人中就有一個外籍人。在這720萬外籍人中,土耳其人就佔191.8萬人,它已成為德國外國人中最大的一個群體。其次是從原南斯拉夫來的移民,有近124萬人。再其次是義大利人(56.3萬)、希臘人(35.1萬)、波蘭人(26萬)、奧地利人(18.6萬)及羅馬尼亞人、西班牙人、越南人等等。德國這些外籍人主要生活在德國南部經濟發達地區,27%的外籍人生活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18%生活在巴登—符滕堡,11%生活在黑森州,15%生活在巴伐利亞州。而且他們之中有50%的人在德國已居住了10年以上,其中2/3的外國孩子是在這里出生的。不過根據德國的法律,外國人很難加入德國籍。但長期以來,在德國的外籍人已不僅僅是客人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已成為聯邦德國居民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們與德國同事間的合作也是融洽的。
近幾十年來,外籍雇員和企業家對德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每年為德國國民生產總值創值1000多億馬克。在德國企業中共有200多萬名外籍雇員,每年支付的稅款和社會保險金達900億馬克,而他們得到的只有160億馬克的社會保險金。可以說德國財政支出的不少部分是由這些外籍雇員和企業家分擔的。如今,在德國的一些世界性大企業中,外籍雇員都佔有相當的比例,如西門子股份公司,它的外籍雇員就佔到40%。
德國是世界上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國家,勞動力缺乏,自60年代以來,大量外籍雇員的湧入為蓬勃發展的德國經濟增添了其國內所無法提供的勞動力。戰後德國人口的增長主要靠外來移民。
對於外籍雇員和外籍企業家對德國經濟發展所作出的卓越貢獻,聯邦政府和德國人對此表示感謝。但是近年來,特別是兩德統一後,隨著經濟的惡化、失業人數的增加、大量難民的湧入和人們不滿情緒的增長,德國新納粹和極右勢力開始沉渣泛起,暴力排外事件屢見不鮮。單是1993年德國發生的暴力排外事件就有8109起,平均每天22起以上。新納粹和極右勢力暴力排外的主要目標是難民和移民。他們縱火燒毀移民住房或難民居住營,褻瀆猶太人公墓,焚燒猶太教堂,明目張膽地為希特勒鳴冤叫屈。1992年11月在莫爾恩和993年5月在索林根發生的兩次針對外國人的兇殺案,有8名土耳其婦女和兒童被焚身亡。這一重大惡性暴力事件震動了德國和全世界。這種排外活動既反映了一部分德國人對現狀的不滿情緒,也反映了新納粹、極右勢力在統一後的德國有所抬頭,它造成了德國社會的動盪不安,嚴重影響了德國的國際聲譽。最令人擔憂的是,據對一系列仇外事件的肇事者及嫌疑犯的調查,其中70%以上的人年齡不道20歲,30%以上是不足18歲的年輕人。他們之中大多數人的教育水平低下,失業者的比例較高。調查結果表明,這些人並非都是新納粹和極右勢力組織的成員,也無共同動機或政治概念,他們只是感到德國人受「外國」人、尤其是申請避難者的威脅和吃了他們的虧。他們的這種排外情緒被新納粹和極右勢力利用,並在其操縱和唆使下,採取了極端主義的犯罪行為。
德國新納粹和極右勢力重新抬頭,暴力排外事件屢見不鮮,這一現象的出現究其根源是有其深刻的歷史、政治、社會原因的。
二戰後法西斯主義思想在德國並沒有被徹底肅清,它仍深深地殘留在一部分人的心中。日爾曼人種優越論仍有相當的市場,這種思想一遇到適合發展的環境便會乘機抬頭。
兩德統一後,德國進入了一個具有轉折性意義的新時期,它對德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新問題、新矛盾層出不窮。
統一後,德國背上了東部這個沉重的包袱,經濟不斷滑坡,失業率扶搖直上,難民潮洶涌,東西部矛盾尖銳。西部居民認為他們為統一付出的代價太大,平均每人每年要為此多付出3000馬克。而東部居民則普遍感到,統一後他們淪為「二等公民」,同工不同酬,受西部人的歧視,因而有一種失落感,特別是年輕人感到前途渺茫,對未來失去信心,悲觀情緒日甚。在急劇的社會政治動盪中,年輕人喪失了原有的價值標准、思想方向和倫理觀念。而新納粹和極右勢力在所謂「民族主義」的掩護下提出的一些口號正迎合了這部分年輕人的心理,使之成為新納粹的工具,盲目排外、仇外。
德國的統一改變了德國昔日在歐洲的地位和作用,一些懷舊的極右分子想重新支配歐洲,拉起了所謂「民族主義」的大旗。他們煽動青年人和不明真相的老百姓,鼓吹日爾曼種族優越論,把矛頭直指外國人,提出了「德國人的德國」的口號。從歷史上看,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非但未能給歐洲帶來持久的和平,相反地卻一再把歐洲拖向戰爭的深淵,它是保持德國和歐洲和平與穩定的最大危險。
新納粹和極右勢力的沉渣泛起及一系列暴力排外事件,為德國廣大公眾敲響了警鍾。它使得人們行動起來,採取堅決手段,譴責這一犯罪行經,維護統一德國的社會安定。
在新納粹暴力開始之初,德國政府並沒有予以充分的重視,他們認為極右黨派只是曇花一現,成不了大氣候,因而也未採取強有力的措施。由此致使新納粹的凶焰逐步升級,氣勢更為囂張,有愈演愈烈之勢。在國內外輿論的壓力下,近幾年科爾政府為了維護德國的威望和利益,公開承認極右勢力的暴力排外活動是「德國的恥辱」,明確表示他譴責仇外活動,要毫不留情地追究並嚴懲這些暴力行為,並對極右暴力組織採取了強有力的措施,取締了極右的新納粹組織。德國舉行了一系列群眾集會,在慕尼黑舉行的群眾集會有幾十萬人參加,這是二戰以來規模最大的群眾集會。集會上人們譴責極右勢力的排外行為,並手持點燃的蠟燭拉成手鏈,以此來表達德國人對外來移民的關心及對暴力排外活動的抗議。
在對極右勢力嚴懲的同時,聯邦政府還提出了一系列與仇外行動作斗爭的青年計劃,並開展了大規模的反對極端主義與仇外行動的宣傳運動,以此來限制有政治動機的暴力行為的泛濫。
超越國界的德語
德語屬於印歐語系中的日爾曼語族,它與丹麥語、挪威語、瑞典語、荷蘭語及英語均為親屬語言。德語語法較難掌握,句形為「框形結構」,動詞(謂語)放在句首或句尾,其他句子成份(如賓語、表語、狀語、副詞等)放在句中。德語還根據人稱和時間的不同,動詞要變位和變時態,名詞要變格,而且名詞還有性屬之分。雖說德語的語法比較難,但它的單詞還是比較容易書寫和記憶的。一般來說,只要發音準確,就能正確地書寫。
在德國,標准德語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早在標准德語形成之前,在今日德意志地區存在著許多日爾曼部族的方言,如法蘭克語、薩克森語、巴伐利亞語等等。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德語只存在於各個地方方言之中,並且只是平民百姓使用的語言。作為社會上層人物的學者、傳教士和權貴們,他們不用德語,而是用拉丁語交流。最早的德語文字記載是一本小小的拉丁文—德文詞典,它出現在公元770年左右。德語自其文字出現之日起,就為封建上層人物所壟斷,並以詩歌語言的形式為主,這一形式是平民百姓所無法掌握的,而且對德語成為統一的文化語言形成阻礙。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6世紀,在此之前的德文,不是今日德國人所能看懂的,人們要像學外語那樣學習,才能看懂這些古代德文。
到15-16世紀,隨著城市的興起,德語已為廣大市民所運用,統一的、大眾化的語言文字已成為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1522年,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的先驅者馬丁.路德的德文《聖經》的出版成為標准德語形成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此後,隨著出版業的興起以及各種書籍的出版,德語散文體替代了古代詩歌語言。17世紀以後,德語語言學家、詩人、文學家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他們用自己的智慧使德語在表現能力、結構嚴謹、修辭優美等方面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席勒、歌德、萊辛、海涅等一代文豪詩聖也因此登上了世界文壇。他們為統一的、完美的、大眾化的德語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20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高速發展,新事物的不斷涌現,尤其是高科技的飛速發展,德語也經歷了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過程,尤其是在語言詞彙方面,德語詞彙已超過1000萬,達到了驚人的地步。在經歷了千年發展之後,今天的德語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衡量,都可同法語、英語相媲美,它已成為世界語言之林中的一棵璀璨的明珠。
我們在前面曾談到德國古老的部族發展至今所形成的差異,其中它們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各自的方言。德國的方言很多,人們可以從絕大多數德國人的方言和口語上辨別出他來自何方。盡管在二戰後發生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廣播、電視等也得到了普遍推廣,但方言仍有很強的生命力。如果一個巴伐利亞人和一個下薩克森人用他們純粹的方言說話,那他們必須需要一個翻譯才能聽懂彼此的話。在德國,北方人一般將標准德語,如漢堡人將的德語聲音清脆洪亮易懂。最不好懂的是南德人講的施瓦本德語,那就像北京人聽廣東話,不知所雲。正是由於德國存在著眾多的方言,所以一個學過多年德語的外國人,即使德語學得再好,在他初次踏上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德語區的土地時,也會感到發怵。
世界上有一億多人以德語為母語,除德國外,將德語作為母語的還有奧地利、列支敦斯登、瑞士的絕大部分地區、義大利的南蒂羅爾、比利時的小部分地區、法國的阿爾薩斯地區及盧森堡沿德國邊境地區等等。目前,在全世界究竟有多少人使用德語,並沒有一個精確的數字,但普遍認為已超過一億人。雖然德文在世界政治和經濟方面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的作用較少,但它在文化領域的地位卻是比較重要的。世界上出版的每十本書中就有一本是用德語寫成的。作為被翻譯的文字,德語僅次於英語和法語,居世界第三位。而在將別種文字譯成德語方面,他是當仁不讓地佔據首位。
宗教信仰與宗教團體
(一)基督教在德國
和絕大多數西方國家一樣,德國的主要宗教信仰是基督教。在全國大約有將近5800萬人信奉基督教兩個教派中的一個。其中大約2950萬人信福音新教,2800萬人信羅馬天主教,還有一小部分屬基督教其他小宗教團體,如福音會-衛理會教、浸禮會、老天主教會、門諾會、貴格會和救世軍等,這些都是自由教會。
在德國,新教教徒在北方佔多數,南方則多為天主教教徒,但在一些州,如巴登——符滕堡和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則是兩個教派勢均力敵。不過總的說來,教徒中是老多新少。現在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信教的人正在減少,尤其是年輕人。有相當一部分青年人只是在出生後去教堂洗禮,長大成人後很少去教堂做禮拜。對於他們來說,宗教節日就是假日,屆時他們多是出遠門度假,而不是去教堂做禮拜。
目前,在德國共有24個州立基督教會和27個教區、4.2萬名神職人員。德國幾乎每個角落都有教堂,每平方公里土地上有兩個牧師從事教會工作。由此不難看出,宗教在德國具有很深的根基,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二)國家同教會的關系
德國今天基督教教派的劃分以及它同國家的關系源於宗教改革時期。1555年的《奧格斯堡宗教和約》使新教和天主教一樣得到承認,並規定了「誰的地盤,誰的宗教」的原則,各邦君主有權決定其臣民的宗教信仰。1618-1648年,新教與天主教進行勒30年宗教戰爭,最終簽定了《威斯特法倫和約》。和約給予了各階層人民自行決定其宗教信仰的權力,但國家同教會間的緊密聯系,即君主同時也是各自邦國的最高主教這種狀況並未改變。直到1919年魏瑪共和國憲法的頒布,才最終完成了政教分離,但國家與宗教的聯系仍未完全消除。
在德國沒有國家教會,即國家對教會沒有行政監督作用,國家對宗教信仰持一種中立態度,但教會並不是一個私人團體,而是同國家保持有夥伴關系的特殊形式的公法團體。在現實生活中,教會可以說是另一種形式的政黨。教廷通過同國家簽定協議與和約來處理它與國家的關系。為了在聯邦政府和議會面前代表自己的利益,各教會在波恩駐有自己的全權代表。教會有權要求國家提供財政幫助,教會辦的幼兒園、醫院、學校的費用全部或部分是由國家承擔的。在德國,教會從事的慈善事業遍布全國。天主教有24033個社會福利機構,重點是醫院和幼兒園,其擁有113683個床位,工作人員40.7萬人。新教有27885個社會福利機構,擁有91.2萬張床位,有32.6萬名工作人員。德國75%的養老院在教會控制之下,教會是僅次於全國公共機構的第二大「僱主」,提供有120萬個工作崗位。由於教會辦的青年旅館、教會托兒所和幼兒園等收費比較便宜,因而深受人們歡迎。如今,教會的社會福利和慈善活動已成為公眾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德國,教會有權向教徒征稅,通常由國家以報銷費用的方式代理徵收,教會的後繼神職人員也多在國立大學中接受培養。在聘任神學教授方面,教會擁有發言權。
今日的德國,盡管青年對宗教的信仰不像老年人那樣虔誠,每年還有幾十萬人退出教會,但宗教仍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德國社會的宗教氣氛還是很濃重的,單純的全國性的宗教節日就有13個,如三聖節、狂歡節、復活節、聖體節、聖誕節等等。每逢這些節日,全國都要放假,由此不難看出宗教對國家及社會的影響。
(三)宗教團體
1.福音新教教會
這是一個由24個基本上獨立的路德教派、聯合教派和革新教派的分會組成的聯盟。1991年它成為全德范圍上的聯合組織。它的最高領導機構是德國福音新教教會理事會,最高立法機構是教會代表會議,其中央行政管理部門是設在漢諾威的教會辦事處。
2.天主教會
統一後的德國,天主教有27個主教區,其中有7個大主教區。其大主教、主教和副主教有70多位。他們通過參加每年春秋兩季召開的德國主教會議全體大會,就一些共同的問題進行討論和協商。大會的秘書處設在波恩。當今教皇約翰內斯.保羅二世曾於1980年和1987年先後兩次訪問聯邦德國,在全國引起了巨大反響。保羅二世的訪問對世界基督教教會運動和促進國家同教會間的對話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德國每兩年更替舉行德國天主教代表大會和德國福音新教大會,以此來加強教會的影響,引起社會對教會的關注。平時就是通過大量的慈善工作來擴大教會的影響力。不論是天主教,還是新教都有自己從事慈善工作的專門機構。天主教進行慈善工作主要是通過德國慈善協會,新教是通過教會救濟署。教會用於慈善救濟事業的資金主要靠善男信女們的自願捐贈。此外,就是辦醫院、養老院、康復院、幼兒園、學校等。雖說這部分資金全部或部分來自國家。但這些活動已成為公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難以替代的社會福利活動,它填補了國家在此方面的空缺,因而深受公眾歡迎,反過來這些慈善活動也極大地擴大了教會的影響,加深了它對國家的影響力。
3.其他宗教團體
在德國除福音新教、天主教兩大宗教團體外,還有一些較小的宗教團體。其中主要有「自由教會」,這是一個具有自願性質的教會,加入這種教會由自己決定,而不是在兒童洗禮時由家長決定的。福音會-衛理會是最大的自由教會,此外還有浸禮會、老天主教會、門諾會、貴格會和救世軍,這些教會仍屬基督教範圍。
「猶太」既是宗教教派,又是種族的名稱。二戰前,約有50萬猶太人居住在德意志帝國,在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政策之後,今天生活在德國猶太區的猶太教徒只有約5萬人。最大的柏林猶太教區有近1萬名教徒。其次是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有6000名,慕尼黑有近5000名。在德國東部德累斯頓、萊比錫的富有傳統的猶太教區集中了一些猶太教徒。此外,還有一些生活在非猶太區的猶太人。在德國,各猶太教區的最高組織是德國猶太人中央理事會,創建於1979年的海德堡猶太學大學是一所專門從事猶太學研究與教學的高等學府,該大學有一個中央檔案館,它是由德國猶太人中央理事會於1987年承辦建立的。在此檔案館中存放著有關猶太人歷史的相關檔案,它為人們從事猶太學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
我們知道在德國的8180多萬居民中生活著720萬外國人,他們在遷到德國的同時,也把他們的宗教帶到了德國。今天在聯邦德國約有170萬穆斯林教徒,他們大部分是土耳其人,而且已成為外國人中最大的群體。大量外籍雇員的到來,是德國出現了一些原本沒有的宗教團體。
(四)宗教建築
作為一個以基督教為主的國家,基督教不僅是人們普遍的宗教信仰,而且在其近千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客觀上它為德國留下了一大筆文化遺產。那些遍布全國各地的金碧輝煌、風格各異、傲然屹立的大教堂,已成為許多城市的建築標志,這些古老的宗教建築充分體現了古代德國人的建築天才,是德國傳統的象徵,吸引著大批外國遊客的到來。有關德國古老的教堂建築,我們在後面另闢章節作詳細敘述。
介紹幾個網站:
http://www.fxyn.cn/gnjs/shjjsh/200609/6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