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如何客觀評價蘇聯與德國

如何客觀評價蘇聯與德國

發布時間:2022-01-30 11:45:07

1. 爭霸斗爭中蘇聯對於德國的談判是怎樣的態度

蘇聯擔心德國與蘇聯談判的目的只是想以此來干擾和破壞蘇聯同英法的談判,所以態度非常克制和謹慎,避免一切有礙於三國談判的東西發生。盡管同英法的談判進行得很不順利,沒有什麼令人鼓舞的東西。

2. 德國為什麼在跟蘇聯戰爭中失敗請說說自己的想法別整

  1. 兩線作戰。西有英美東有蘇俄,同時作戰;

  2. 對敵估計不足。對英國、蘇俄的戰斗決心和毅力、潛力等等評估不確切;

  3. 盟友不給力。義大利是廢材,小倭國沒按計劃從東西伯利亞夾擊蘇俄,而是南下侵華、東南亞,甚至襲擊美國,導致美國參戰;

  4. 嚴重缺乏資源。石油、鋼材和其他戰爭物資不足,導致閃擊蘇俄功虧一簣。

3. 如何正確認識和評價「蘇聯模式」

如何正確認識和評價「蘇聯模式」
「蘇聯模式」的興衰

蘇共解散,蘇聯解體,存在了70多年的「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發生了如此重大的歷史性的衰變,是出乎人們預料的。於是,國內外非議「蘇聯模式」的聲音不絕於耳。不僅對傳統的「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甚至對列寧主義、馬克思主義亦頗多不遜之辭。特別是那些資產階級的代言人興高采烈地叫囂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遭到了「大失敗」,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選擇是「歷史的誤會」。可見,如何正確認識和評價「蘇聯模式」是一個關繫到人類社會向何處去,馬克思主義還靈不靈,社會主義有沒有前途的帶根本性的原則問題。本文試圖就此談點粗淺的認識。

一、「蘇聯模式」產生的歷史條件
所謂「蘇聯模式」,是指十月革命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戰爭與革命時代,在資本主義的包圍下,為了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而採取的一種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體制。這種模式的形成可以說是始於列寧,成於斯大林。
列寧是蘇聯的締造者,第一個社會主義制度的創始人。是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俄國的革命實際相結合,創立了「一國勝利」的學說,並領導俄國無產階級突破了「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的蘇維埃政權。蘇維埃政權剛一成立,不僅國內有白匪叛亂,國外還有帝國主義策動的14個國家的武裝干涉,想把年輕的蘇維埃政權扼殺在搖籃之中。列寧領導俄國的黨和人民雖然挫敗了敵人的這一陰謀,但是由於蘇聯是當時世界上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處於帝國主義的重重包圍之中,處境仍然是十分嚴峻的。列寧在十月革命後短短的7年裡,以其超人的智慧和毅力, 非凡的勇氣,對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蘇維埃政權的內在規律,進行了多方位的探索。他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從俄國的歷史和現實出發,在政治上實現了由全體人民管理國家到由無產階級先鋒隊管理國家的轉變,在經濟上實現了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到新經濟政策的轉變,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危機和困難,終於穩定了蘇聯的政局,促進了工農業的恢復和發展,為建立蘇聯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奠定了基礎。
列寧逝世後,斯大林為捍衛列寧主義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做了大量的工作。由於當時蘇聯正處在帝國主義的嚴重威脅下,他根據列寧的思想,認為迅速發展工業,建立強大的社會主義物質基礎,已成為蘇聯能否生存的重要保證。因此,他特別強調,要利用短暫的喘息機會,加快經濟發展。他曾經指出:「我們不能知道帝國主義究竟會在哪一天進攻蘇聯,打斷我國的建設。他隨時都可以利用我國技術上經濟上的弱點來進攻我們,這一點卻是不容置疑的。所以,黨不得不鞭策國家前進,以免錯過時機,而能盡量利用喘息時機,趕快在蘇聯建立工業化的基礎,即蘇聯富強的基礎。黨不可能等待和應付,它應當實行最高速度的政策。」(《列寧主義問題》第454 頁)但是蘇聯從沙俄繼承下來的經濟遺產是十分落後的,經過戰爭的破壞,財力、物力都非常匱乏,如何完成這一任務?斯大林曾經分析過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的道路,指出英國、德國、美國的重工業或者是靠巨額借款,或者是靠掠奪其他國家,或者是靠同時採用這兩種辦法建成的。他說:「這些道路,對於我們國家來說是行不通的。」社會主義蘇聯只能靠自己的力量,靠蘇維埃政權和以土地、工業、運輸業、銀行和商業的國有化為依據,通過厲行節約以積累恢復和發展重工業所必需的充足的資金。而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正是適應這種需要而形成的。在這種體制下,在統一計劃的指導下,才有可能集中全國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用於最重要的重工業部門,解決這個工業化中帶有戰略意義的問題。
為了配合加快實現工業化戰略,斯大林根據列寧《論合作社》的思想,抓了農業集體化。他認為:「蘇維埃政權不能長久地建立在兩個對立的基礎上,建立在消滅資本主義分子的社會主義大工業上和產生資本主義分子的個體小農經濟上」。(《列寧主義問題》,第447 頁)蘇聯從1929年4月開始集體農庄運動,到1932年就基本上實現了農業集體化。現在來看雖然搞得有點過快,集體農庄也不是完善的、唯一的社會主義改造形式,它對以後帶來的副作用也比較大,但是它在當時對於保證國家掌握足夠的商品糧,支援工業化的勝利實現,是起過重要作用的。
所以斯大林執政以後,就逐步停止了新經濟政策,著重抓了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並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的推動下,不僅很短時間就實現了農業集體化,而且僅用兩個五年計劃就完成了資本主義國家用50年到100年才完成的工業化任務。 創造了連資產階級政治家都不得不嘆服的「工業化奇跡」。1936年在蘇維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會上通過了新憲法,並宣布蘇聯已經基本上建成了社會主義社會。這就形成了社會主義的蘇聯模式,其特點主要表現在:在經濟上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帶有平均主義色彩的按勞分配,單一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排斥商品和市場經濟;在政治上強調階級斗爭,實行無產階級專政,權力高度集中於共產黨一黨領導,黨政不分;思想上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強調高度集中統一。這種在戰爭和革命時代,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逐步形成起來的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必然帶有蘇聯初創階段和俄國歷史文化傳統的痕跡。但這種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是適應當時歷史需要的產物,它在與資本主義競賽中贏得了第一個回合的勝利,使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終於站穩了腳跟。

二、「蘇聯模式」在二戰中經受了嚴峻考驗,並為戰後恢復經濟起過巨大作用
「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是適應戰爭與革命時代需要的產物,它不僅鞏固和發展了處於帝國主義重重包圍的蘇維埃政權,實現了社會主義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受了德國法西斯的突然襲擊的歷史考驗,並在戰後恢復甦聯的國民經濟中,發揮過巨大的作用。
1941年6月22日,德國法西斯背信棄義, 不顧蘇德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在橫掃歐洲之後,集中優勢兵力對蘇聯發動了閃電式的襲擊,很快佔領了蘇聯烏拉爾以西的全部領土,並向首都莫斯科逼進。這迫使蘇聯不得不停止和平建設,開始了偉大的反法西斯的衛國戰爭。衛國戰爭所以能取得勝利,除了國際的和其它方面的因素外,從蘇聯本身來講,主要得益於這樣兩個條件:一個是戰前蘇聯順利地實施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三個五年計劃,它為衛國戰爭准備了「絕對必要的物質條件」;二個是政治上經濟上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蘇聯模式」,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使蘇聯在衛國戰爭中,戰時動員之快,規模之大,全黨全國人民的團結統一,一致對敵,幾乎沒有叛變賣國行為,為舉世所罕見。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蘇聯人民在斯大林和蘇聯共產黨領導下贏得了偉大的衛國戰爭的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重大貢獻。
二戰後,「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在促進蘇聯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方面起了較大的作用,很快使蘇聯成為能與美國抗衡的世界強國。二戰給蘇聯造成的損失是極其慘重的,但它僅用兩年時間,工業生產就達到了戰前水平,到1950年其工業總產值比戰前增長了73%,平均年增長率高達20-30%,農業總產值也達到了戰前水平。50年代初,從蘇聯的工農業總產值來說,不僅在歐洲數第一,在世界上也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在這樣短短的幾年時間里,蘇聯經濟能獲得如此高速度的恢復和發展,是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望塵莫及的。當時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盡管得到了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和扶持,但他們戰後經濟的恢復卻花費了比蘇聯多幾倍的時間。蘇聯隨著經濟上的飛速發展,科技文化方面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1949年9 月蘇聯就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後來又在人類歷史上首先開創了宇航事業;同時在國內逐步消除文盲,加快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大大地提高了蘇聯國民的文化素質。
總之,在戰爭與革命時代,蘇聯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處於資本主義重重包圍之中,因而逐步形成的政治上、經濟上高度集中的蘇聯模式,是適應戰時和戰後以對抗為主要特徵的國內外環境產生的,因而顯示出了資本主義所無法比擬的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並且使社會主義越出一國范圍,在歐洲出現了一系列以「蘇聯模式」為榜樣的社會主義國家,形成了與資本主義相對立的社會主義陣營。
三、「蘇聯模式」衰敗的原因

始於列寧而成於斯大林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雖然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在建立和鞏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發揮了重要歷史作用,並且在二戰中經受了嚴峻考驗,並為戰後恢復經濟起過巨大作用。但隨著社會主義的發展和時代條件的變化,以政治上高度集權、經濟上高度集中並排斥市場調節作用為特徵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便日益失去了其時代的根據,暴露出日益增多的弊病,必須適應新的歷史條件對其加以改革,通過改革實現從傳統社會主義模式向適應新時代條件和本國實際的現代社會主義模式轉變。然而,即使如此,我們也要看到,「蘇聯模式」既然是作為「社會主義」模式存在的,是社會主義共性與蘇聯個性二者結合的產物,是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同蘇聯當時具體歷史條件相結合的產物,我們所要改革的只應當是蘇聯社會主義模式中的影響社會主義發展的弊病,而決不能在拋棄蘇聯模式的籠統口號下,把存在於蘇聯社會主義模式之中的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也加以否定,也就是說必須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問題在於:當歷史把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通過對原「蘇聯模式」的改革來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創造新的社會主義模式的使命交給斯大林的後繼者時,他們或者未能對原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弊病進行有成效的改革,以促進社會主義的發展,或者在改革的旗號下把存在於蘇聯模式中的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也完全否定和拋棄了。
赫魯曉夫等人,一方面從政治上全盤否定斯大林,另一方面卻把深深打著斯大林時代烙印的以政治上經濟上高度集中和單一的計劃經濟為核心的蘇聯模式的具體體制沿襲了下來,未能作根本性的變革,而是作為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加以肯定。他們看不到蘇聯潛在的經濟危機,甚至對社會主義建設產生盲目樂觀情緒,急於向共產主義過渡。赫魯曉夫認為蘇聯已進入「全面開展共產主義社會建設階段」,將在80年代「基本建成共產主義」。勃列日涅夫也曾宣稱:「蘇聯已建成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正在「逐步發展為共產主義社會」。這些不切實際的判斷,不僅使他們在制定具體政策時作繭自縛,而且使他們自覺不自覺地就把「蘇聯模式」中的具體體制進一步固定了下來,使蘇聯社會主義模式變得僵化而使社會主義喪失了生機和活力。
二戰後,蘇聯已經開始擺脫了帝國主義的包圍,主要對手美國也因朝鮮戰爭、越南戰爭而有所削弱,世界大戰的危險日趨縮小,整個國際形勢在向和平與發展的新時代轉變。蘇聯領導人沒有利用這種相對緩和的時機,大力發展本國經濟,適當調整國民經濟的比例關系和經濟結構,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卻依然沿襲過去優先發展重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的老路。勃列日涅夫當政時期進一步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過去是,現在仍然是蘇共不可動搖的總路線」。對外採取擴張戰略,推行霸權主義,加緊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爭奪勢力范圍。所以到80年代,蘇聯軍工生產差不多佔到國民生產的40%,而輕工業和食品工業只佔固定基金的10%左右,人民的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較大的提高。不僅如此,由於長期採取靠人力、物力的高投入來取得低效益的粗放式的經營,產品基本上是數十年一貫制,不重視新科技的開發,也沒有及時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因而,在生產效率和經營水平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在50年代以前蘇聯在國民收入絕對數值和人均國民收入方面追趕美國的勢頭非常迅猛,從60年代以後,由於生產速度下降,追趕美國的勁頭就趨於緩慢,70年代幾乎停滯,80年代更加不行了。據統計,80年代上半期蘇聯人均生活水平大體只相當於美國的1/3左右,社會主義的蘇聯在與資本主義的較量中,已經處於劣勢,廣大人民群眾的不滿情緒越來越強烈,渴望改變現狀的呼聲越來越高,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已經走入了沼澤地。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擔任蘇共中央總書記,一開始就批評蘇聯經濟長期停滯的狀態,提出要進行全面徹底的改革和加速發展戰略。但他低估了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在蘇聯經濟體制運轉失靈,經濟結構嚴重失調的情況下,他的加速發展戰略不過是幻想。在蘇聯經濟每況愈下的困難形勢下,他沒有檢討改革計劃的不切實際和改革目標選擇失當,而是歸咎於改革的政治阻力太大,於是反過來提出要從****著手。****的目標是要反斯大林主義,提出要「粉碎斯大林主義的意識形態及其有關的一切東西」,並形象地說:「過去的一切都應當炸毀,從過去那種專制集中的社會模式向人道的民主的,以服務於人為社會方向的社會過渡。」這樣一來,戈爾巴喬夫便不加分析地走上了全盤否定斯大林及「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的道路,把寓於蘇聯模式中的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也拋棄了,這只能使蘇聯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形象受到嚴重的損害和歪曲,為敵對勢力提供了反蘇反共反社會主義的口實和良機,同時也把自己引到了背叛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邪路。
總之「蘇聯模式」中的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基本制度是科學的,而它的具體體制由於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這種體制必須隨著時代的前進和形勢的變化而加以改革,這是一場深刻的革命,它既不是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式的全盤固守而只作一些枝節的修修補補,使蘇聯社會主義喪失生機和活力,也不是戈爾巴喬夫式的全盤否定,結果完全葬送了蘇聯的社會主義成果,而是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時代的特徵和本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建設具有本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就是歷史得出的基本結論。

4. 蘇聯與德國的談判如何

1939年春夏以來,雖然蘇聯在與英法進行結盟談判的同時,也在同德國談判,但一直以前者為主,而且為與英法結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蘇聯在與德國的談判中則一直採取拖延策略。但此時希特勒已全盤答應了蘇聯提出的全部要求,再要拖延就意味著拒絕,就意味著談判的破裂。這時蘇聯同英法的談判雖然仍在進行,但頭三天的談判給人的印象是:談判不會取得積極的成果。在東方,蘇聯與日本激戰正酣。蘇德談判一旦破裂,蘇聯勢必會陷入孤立無援,兩面受敵的絕望境地。權衡利弊得失,蘇聯決定調整對德政策。

8月17日,蘇聯政府就舒倫堡於8月15日轉交的德國政府的聲明答復說,現在不僅有了改善蘇德關系的現實基礎,而且也具備了採取認真而實際的步驟的前提,建議首先締結一項貿易與貸款協定,不久以後締結一項互不侵犯條約。蘇聯對派里賓特洛甫來莫斯科非常滿意,認為這突出表明了德國的誠意。但鑒於英法蘇談判仍在進行,仍主張一步步走。

8月19日,蘇德經濟協定在柏林簽字。同日,莫洛托夫將一份互不侵犯條約草案交給了舒倫堡,表示同意在經濟協定簽字一周後在莫斯科接待德國外長。

但是,希特勒絕不能再等待一周的時間,否則,他的侵略計劃就必須改變。8月20日,希特勒親自致信斯大林,要求後者立即同意其外長在8月22日,至遲在8月23日去莫斯科簽訂條約。

8月21日,斯大林復電希特勒,同意里賓特洛甫8月23日訪蘇。

8月23日,德國與蘇聯在莫斯科簽訂了有效期為10年的互不侵犯條約。條約規定,任何一方不得向對方採取敵對行動;如果其中一方成為第三國敵對行動的對象,另一方將不能予該第三國以支持;雙方決不參加直接或間接針對另一方的任何國家集團。

雙方還在東歐劃定了勢力范圍,這些都寫入了條約的秘密附屬議定書。(1)在波羅的海諸國所屬地區發生領土的或政治的變動時,立陶宛的北部邊界應成為德蘇兩國勢力范圍的邊界;(2)在波蘭所屬的地區內發生領土的或政治的變動時,德蘇兩國的勢力范圍大致以納雷夫河、維斯瓦河和桑河一線為界;(3)在東南歐,蘇聯強調它在比薩拉比亞的利益,德國則聲明它對這一地區不感興趣。雙方討論了保存一個獨立的波蘭國家是否符合雙方利益的問題。同時還商定,「本議定書將由雙方嚴守秘密」。上述作法顯然違背了國際法准則,從蘇聯來說,更是背離了馬列主義外交原則。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在英法蘇談判成功無望,德國侵波決心已下,而蘇聯又無力阻止德國侵略的情況下,蘇聯出於自身安全的需要而採取的一項非常措施。這一行動打破了英法「禍水東引」的綏靖陰謀,擺脫了德日兩面夾擊的危險,使自己暫時置身於戰爭之外。但是,條約的簽訂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各國人民中間引起了混亂,不利於世界各國人民反法西斯運動的開展。同時,多年來蘇聯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世界和平維護者和反法西斯鬥士的形象受到了損害,在道義上蘇聯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最嚴重的是,條約的簽訂使希特勒獲得了避免兩線作戰的條件。至此,戰爭再也不能制止了。

5. 各國政要是如何評價蘇聯衛國戰爭的

2005年5月8日,美國布希總統在拉脫維亞發表講話,對二戰結束前夕美國的決策作出了沉痛反省,這是二戰後的歷任美國總統第一次公開對六十年前美國決策的反省。布希總統表示:「雅爾塔協議」繼承了「慕尼黑協議」和「莫洛托夫—里賓特洛夫條約」(蘇德友好條約)的非正義傳統,是用大國強權協議來犧牲小國的自由。所以,美國要為當年簽署《雅爾塔協議》導致歐洲的戰後分裂承擔部份責任。布希說:「這是歷史上最大的錯誤之一,我們不會重犯這樣的錯誤,為追求假穩定而姑息暴政、強權和犧牲自由。我們已經上了一課,任何人的自由都不能犧牲。我們長遠的安全和真正的穩定取決於其它人的自由。」

布希的反省代表了美國式基督教政治的偉大謙卑:並不因美國對反法西斯戰爭的巨大貢獻而自視為一貫正確,而是把美國的二戰決策放在更宏觀背景之下,即放在自由與奴役的世紀之戰的大視角中來檢討美國所犯的綏靖錯誤。

與此同時,在如何評價1945年5月9日這一蘇聯衛國戰爭勝利日的問題上,現任俄羅斯總統普京與波羅的海國家以及喬治亞、波蘭、保加利亞等國產生巨大分歧。普京的二戰觀和前蘇聯領導人如出一轍,他認為:在抗擊法西斯的的過程中,俄國付出了比任何歐洲國家更慘烈的代價,也作出了更偉大的「解放者」貢獻。正是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最終把歐洲人從納粹鐵蹄下解放出來,不但解放了整個東歐,而且解放了中國東北。

然而,波羅的海國家和東歐國家卻有另一番解讀:1945年5月9日的勝利,只不過意味著一種奴役代替另一種奴役,這些被蘇聯「解放」的國家卻從此陷入了共產暴政之下。他們認為,現在的俄羅斯不應該用勝利日來掩飾斯大林政權的侵略行動,而應該在慶祝衛國戰爭勝利的同時反省前蘇聯的罪錯,向曾經被前蘇聯吞並和奴役的國家道歉。

其實,對斯大林領導的衛國戰爭的反省,不僅是被強行納入前蘇聯帝國的那些國家,更是俄羅斯人民本身。在民主化之後的俄羅斯國內,早就開始了這種反思,俄國著名歷史學家鮑里斯·瓦季莫維奇·索科洛夫所著的《二戰秘密檔案》一書(中文譯本於2005年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張鳳和夏梁豫合譯,王銘玉審譯),就是此類反省中的重量級著作。

作者通過查閱大量解密檔案得出結論說:斯大林及其繼任者一直在隱瞞和歪曲二戰真相,包括蘇德的幕後交易和軍力對比,美英援助和死傷人數,編造戰爭英雄和迫害說出真相的人。

一、斯大林曾想先發制人地打擊德國

作者介紹說,在蘇德戰爭開始之前1941年6月,部署在蘇德邊境的蘇聯軍事力量的規模和質量都遠遠超過德國:軍隊數量,蘇軍是德軍的1.6倍;軍事裝備的對比:坦克,蘇聯是德國4倍,其中有一半坦克的質量與德國最先進的坦克相當;大炮,蘇聯6萬門,德國4.3萬門;戰機,蘇聯1.9萬架,其中起碼有將近4千架戰斗機的性能與當時德國空軍最先進的戰機M-109不相上下,而德國用於進攻蘇聯的戰機只有1830架,其中先進戰機M-109隻有500架,其他的戰機則大都落伍,包括徵用芬蘭的300架和羅馬尼亞的400架老式戰機。

斯大林的野心絲毫不次於希特勒,他之所以調集重兵於蘇德邊境,決不是因為他預見到希特勒隨時可能東進,否則的話,他絕不會在德國不宣而戰時顯得手足無措,而是因為他另有趁火打劫的盤算。他覺得希特勒在西線與法英開戰將為蘇聯提供機會。誰都知道,兩線作戰乃兵家之大忌,何況法國、英國絕非東歐弱國,而是實力不俗的大國。按照斯大林的原來估計,希特勒不可能在西線速勝,更大的可能陷於西線泥潭而無力自拔。所以,斯大林一面與希特勒簽訂合謀瓜分波蘭的友好條約,一面積極備戰、囤重兵於蘇德邊境,為的是,一旦希特勒陷入西線泥潭,蘇聯就可以借機大舉出兵,將希特勒的東歐變成斯大林的東歐,然後再尋找機會佔領西歐。

基於這樣的判斷和目的,即便在希特勒迅速拿下法國並開始進攻英國後,斯大林仍然不相信希特勒會在沒有打敗英國之前就揮師東進。為此,1941年3月,蘇聯最高統率部制定了「西線擴張戰略計劃」,明確決定「6月12日開始進攻」德國,但由於准備不夠,只得推遲;5月15日,通過了7月開始進攻的計劃——紅軍主力在克拉科夫卡托維茲方向發動進攻,切斷德國與巴爾干半島的聯系,之後撲向波羅的海沿岸,包圍駐扎在波蘭的德軍。在主攻方向上,蘇聯准備投入絕對優勢的兵力,用152個師對抗德國的100個師。甚至,斯大林在6月4日還決定組建紅軍波蘭師,以備佔領華沙後供閱兵之用。

6. 如何評價蘇聯知乎

俄羅斯人對蘇聯的看法是矛盾的,俄羅斯總統普京有一句名言:誰不為蘇聯解體而惋惜,誰就沒有良心﹔誰想恢復過去的蘇聯,誰就沒有頭腦。這是俄羅斯人對蘇聯看法最好的總結!
俄羅斯總統普京
1、誰不為蘇聯解體而惋惜,誰就沒有良心。
蘇聯時期是整個俄羅斯歷史上最輝煌的事情,二戰以後,蘇聯與美國並駕齊驅,是世界上兩大超級強國。巔峰時期的蘇聯,甚至在美蘇爭霸中占據了上風,一度讓美國採取守勢。蘇聯有15個加盟國,巔峰時期總人口超過2.8億,領土面積高達22400平方公里:在軍事上,擁有正規軍超過370萬,作戰飛機超過8500架,坦克50000輛,火炮47000門,核彈數量超過10000枚;在政治上,蘇聯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是華約的核心,東歐的民主德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家,唯蘇聯馬首是瞻;在經濟上,鋼產量14800萬噸,是美國的1.4倍,水泥產量12500萬噸,是美國的1.6倍!除此以外,蘇聯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立下汗馬功勞,正是蘇聯付出2800萬人犧牲的代價,從東部戰場打敗了德國法西斯!如果強大的蘇聯,給俄羅斯人民曾經帶來巨大的民族自豪感,不為蘇聯解體而惋惜的俄羅斯人,豈不是沒有良心?
蘇聯的坦克洪流
2、誰想恢復過去的蘇聯,誰就沒有頭腦。
盡管蘇聯空前強大,但也弊端重重。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並沒有讓俄羅斯人充分享受到蘇聯強大的成果。在經濟上,蘇聯片面發展重工業,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農業和輕工業發展緩慢;在政治和軍事上,蘇聯重視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將GDP大部分用於發展軍事,忽視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特別是到了勃列日涅夫後期,蘇聯政治日益腐化,特權橫行,經濟發展也陷入停頓,社會矛盾空前激化!俄羅斯人普遍認為,蘇聯時期很強大,但是人民分享的發展成果有限。所以才有了普京的後半句,誰想恢復過去的蘇聯,誰就沒有頭腦。

7. 大家怎麼看待20世紀法西斯主義德國和共產主義蘇聯的戰爭 是意識形態之爭嗎

並不是,這場戰爭就是獲得生存空間。
德國企圖,打到烏拉爾山,在俄國轟到烏拉爾山以東。
就是要俄國的石油和工業力量,未開發的地區還留給俄國。

8. 二戰後期蘇聯是如何對待德國人民的

對於俄國人,或者說蘇聯人,我們有很多印象,比如說戰斗民族,英勇善戰;比如說極為抗凍;比如說粗魯殘暴;比如說不守信用、言而無信;比如極度貪婪。無論是好的印象或壞的印象,蘇聯從未給人“以德報怨”的概念,他們也從未這么做過。

蘇聯士兵搶奪自行車

被蘇聯有掠奪的德國蘇占區,在1946年的生產力比之前下降了3/4。東德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因此急劇下降。蘇聯對德國的掠奪,不僅僅是因為戰爭的賠償,還有鐫刻在其基因上的貪婪。

例如,蘇聯紅軍進軍東北後,面對東北的大批工廠,雖然這些工廠設備對蘇聯完全無用,但蘇聯人毫不猶豫的將其運往西伯利亞,寧願看著其生銹腐爛,也不願意留給中國。在東北,蘇聯更是將姦淫擄掠的事兒做了個遍。

9. 如何評價蘇聯

俄羅斯人對蘇聯的看法是矛盾的,俄羅斯總統普京有一句名言:誰不為蘇聯解體而惋惜,誰就沒有良心﹔誰想恢復過去的蘇聯,誰就沒有頭腦。這是俄羅斯人對蘇聯看法最好的總結!

俄羅斯總統普京
1、誰不為蘇聯解體而惋惜,誰就沒有良心。
蘇聯時期是整個俄羅斯歷史上最輝煌的事情,二戰以後,蘇聯與美國並駕齊驅,是世界上兩大超級強國。巔峰時期的蘇聯,甚至在美蘇爭霸中占據了上風,一度讓美國採取守勢。蘇聯有15個加盟國,巔峰時期總人口超過2.8億,領土面積高達22400平方公里:在軍事上,擁有正規軍超過370萬,作戰飛機超過8500架,坦克50000輛,火炮47000門,核彈數量超過10000枚;在政治上,蘇聯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是華約的核心,東歐的民主德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家,唯蘇聯馬首是瞻;在經濟上,鋼產量14800萬噸,是美國的1.4倍,水泥產量12500萬噸,是美國的1.6倍!除此以外,蘇聯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立下汗馬功勞,正是蘇聯付出2800萬人犧牲的代價,從東部戰場打敗了德國法西斯!如果強大的蘇聯,給俄羅斯人民曾經帶來巨大的民族自豪感,不為蘇聯解體而惋惜的俄羅斯人,豈不是沒有良心?

蘇聯的坦克洪流
2、誰想恢復過去的蘇聯,誰就沒有頭腦。
盡管蘇聯空前強大,但也弊端重重。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並沒有讓俄羅斯人充分享受到蘇聯強大的成果。在經濟上,蘇聯片面發展重工業,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農業和輕工業發展緩慢;在政治和軍事上,蘇聯重視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將GDP大部分用於發展軍事,忽視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特別是到了勃列日涅夫後期,蘇聯政治日益腐化,特權橫行,經濟發展也陷入停頓,社會矛盾空前激化!俄羅斯人普遍認為,蘇聯時期很強大,但是人民分享的發展成果有限。所以才有了普京的後半句,誰想恢復過去的蘇聯,誰就沒有頭腦。

10. 如何評價當初的蘇聯算發達國家嗎

一直到1988年蘇聯仍然保持GDP世界第二,歐洲第一,還有個誤區,我們過去認為蘇聯人民物質生活很差用很匱乏,告訴你真相,60~80年代的德國和日本汽車,電子商品在蘇聯價格其實比美國更便宜!

閱讀全文

與如何客觀評價蘇聯與德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2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08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7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3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3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4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3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4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49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6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7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6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