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國的人文特點是什麼
受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德國的18世紀文學走向頂峰。歌德、海涅、席勒、萊辛和格林兄弟都是傑出的 德國柏林新博物館的古埃及王後納芙蒂蒂像
[8]代表。20世紀最著名的作家有托馬斯·曼、海因利希·曼和貝托爾特·布萊希特。作家海因里希·伯爾和貢特·格拉斯分別於1972年和199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德國有3000多座博物館,收藏內容十分豐富。此外,每年都舉行各種藝術節、博覽會和影展等。法蘭克福和萊比錫是德國圖書出版業中心。德國圖書出版量在世界上僅次於美國占第二位。 音樂是德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德國造就了各個不同時期的音樂大師,如貝多芬、巴赫、門德爾松、瓦格納等。柏林愛樂樂團更是享譽世界。 教堂、宮殿和古堡德國重要的文化遺產。德國人時間觀念比較強,無論是在商務上還是在私人交往上,德國人注重准時。德國人重視商業信譽,一般不輕易更換合作夥伴。
㈡ 誰知道德國古典時期的文學情況啊
與1789年法國大革命同時,德國文學開始向古典文學時期過渡。古典文學把啟蒙運動和70年代的文學革命提高到新的階段。海涅說,這是德國詩人和思想家在思想上進行的一場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初期,德國幾乎所有作家,甚至包括後來浪漫派的首領施萊格爾兄弟,都為之歡欣鼓舞。但是,等到雅各賓黨人執政,用革命暴力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即革命由不流血的階段進入流血階段的時候,德國作家的政治態度就出現了明顯的分野。福爾斯特、索伊默等少數作家完全支持雅各賓黨人的革命專政,並希望在德國也進行一場法國式的革命;相反,以施萊格爾兄弟為代表的浪漫派作家則完全否定法國大革命,走上了懷古復舊的道路。
兩個極端
與上述兩個極端不同,歌德、席勒以及其他一些作家則走上另一條道路。一方面,他們不贊成雅各賓黨人使用革命暴力,但是他們完全擁護法國革命的目的;另一方面,法國革命的勝利,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並沒有實現自從文藝復興以來人們一直追求的人道主義理想。相反,資本主義的發展,使自由、平等、博愛等美好理想成為空洞的口號,並帶來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矛盾和問題,這種事態使他們大失所望。但是他們並不懷疑法國大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折。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決心繼續探索實現人道主義理想的途徑,他們向自己提出這樣的問題:在什麼條件下,感情與理智、理想與現實、個人與集體、人與自然、主觀與客觀才能達到和諧統一。他們在古希臘的藝術中看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曙光,因為在他們的想像中古希臘的城邦民主制是一種理想的社會制度,在那裡人可以和諧地發展。他們嚮往希臘古代社會,並不是懷古思舊,而是面向未來。當時德國文學和德國哲學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就是認為人類社會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而且這種發展是依著否定之否定的過程進行的。近代文明否定了古希臘的自然狀態,而未來的理想社會就是在否定由於勞動分工而造成人的肢解的近代文明社會之後,在更高的階段上恢復古希臘人的那種自然狀態。憑藉這種歷史觀和「英雄幻想」,歌德和席勒在他們的文學作品和理論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有關現實社會和人類前景的深刻見解。這些思想超過了資產階級自由派的水平,達到了資產階級思想可能達到的高度。他們所創造的古典文學不僅是德國文學中光輝燦爛的一頁,而且與黑格爾在哲學上的偉大成就一起構成了德國資產階級文化的頂峰,同時也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珍品。
文學史
上所說的「古典文學時期」,嚴格地說,時間只有10年,即1794年歌德與席勒合作到1805年席勒逝世。參加的人也只有歌德和席勒兩人。這個時期另外兩位作家荷爾德林和讓.保爾雖然都對德國文學作出了貢獻,但他們與歌德、席勒並無多少直接關系。因此,所謂「古典文學」既不是一個規模宏大的文學運動,也稱不上是一個文學流派。但是,就在這10年當中,歌德和席勒完成了奠定德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占重要地位的光輝作品。如席勒的劇本《華倫斯坦》(1800)、《奧爾良的姑娘》(1801)、《威廉.退爾》(1804)和美學著作《論素樸的與感傷的詩》(1796),歌德的小說《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1795~1796),長篇敘事詩《赫爾曼與竇綠苔》(1797)和詩劇《浮士德》(第一部,1808)。此外,他們還寫了大量的詩歌,特別是敘事謠曲。席勒逝世以後,歌德在生命的最後20餘年又寫了包括《浮士德》(第二部)在內的一批光輝巨著。 歌德的詩劇《浮士德》手稿
浪漫主義
從戈特舍德到歌德,德國文學是沿著啟蒙運動開辟的道路向前發展的。但到18世紀末德國文學中出現了反啟蒙運動思想的潮流,這就是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這一運動不是在古典文學之後出現,而是與它並行發展。1796年奧古斯特.威廉.施萊格爾來到耶拿,1798年與他的弟弟弗里德里希.施萊格爾一起在柏林出版了《雅典娜神殿》,並以他們為核心形成了一個文學中心,文學史上稱為「早期浪漫派」或「耶拿浪漫派」。除了施萊格爾兄弟,重要的作家有蒂克、諾瓦利斯、瓦肯羅德等。他們的基本傾向是懷古遁世,重視童話和傳奇。 1802年以後,早期浪漫派逐漸解體。拿破崙對德國的軍事佔領,使大部分知識分子熱心於政治。象弗里德里希.施萊格爾、亞當.米勒等早期浪漫派作家在政治上公開走向反動;一批青年浪漫派作家出於對民族前途的關注,想起了人民和民族傳統,他們在海得爾堡形成了新的中心,文學史上稱為「晚期浪漫派」,或「海得爾堡浪漫派」。他們採集民歌,發掘久已被人忽視的文化遺產。布倫坦諾和阿爾尼姆收集加工整理出民歌《男童的神奇號角》(1806~1808),格勒斯編輯了《德國民間故事書》(1807)。在這方面貢獻最大的當推格林兄弟,他們不僅發現了許多德國文學中的重要文獻(如《希爾德布蘭特之歌》),而且整理加工了聞名世界的童話集《兒童與家庭童話集》(1812~1815)。在創作方面,成就最大的是艾興多爾夫。
俄國敗北
1813年拿破崙在俄國敗北,隨之在德國掀起了反對拿破崙佔領的解放戰爭。許多作家從不同的政治立場出發參加了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形成了所謂的「解放戰爭文學」。這種文學與浪漫派文學有一定的淵源,因為不少浪漫派作家(如艾興多爾夫、阿爾尼姆等)就是這一文學的重要代表,而且它的思想傾向與浪漫派也有一定的聯系。在「解放戰爭文學」的作品中,愛國主義和沙文主義,反對外來侵略和反對社會進步常常是混雜在一起的。真正的愛國詩人是阿恩特、克爾納、申肯多爾夫等,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民主主義思想。
浪漫派
的另一個分支是「施瓦本詩派」,烏蘭德和豪夫是這一流派的重要代表。不過,烏蘭德與其他人不同,他是一個民主主義者。 霍夫曼、克萊斯特、沙米索一般也算作浪漫派作家,但他們與上述各個派別都無直接聯系。霍夫曼是一位重要的小說家,他的代表作有《小查克斯》(1819)、《跳蚤師傅》(1822)、《堂兄弟的屋隅之窗》(1822)等。他的作品既有對現實的批判,又有對神話世界的嚮往,他把現實與離奇荒誕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他還發展了一種別具一格的輕快的諷刺,對19世紀德語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克萊斯特的喜劇《破瓮記》(1808)、中篇小說《米夏埃爾.科爾哈斯》(1810)以及軼事作品都是德國文學中的佳作,但他的思想充滿了矛盾,說明德國文學已處於轉折的前夕。以萊辛、歌德為代表的廣義上的啟蒙運動作為一個歷史發展階段行將結束,即將到來的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代。在這種形勢下,要想真正把握社會矛盾,就得站在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從這個角度看,沙米索是浪漫派向1830年以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文學過渡的一個代表,而海涅則是完成了這一個過渡並達到新高度的偉大作家。
㈢ 諾貝爾文學獎只有莫言獲得過,德國為什麼那麼多呢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諾貝爾所留下的遺產作為基金而創立的一項獎項。而諾貝爾文學獎可以說是當今文壇最高的一項獎項,對於很多作家來說,能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他們終身的目標。而在東方文學裡面很少有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其中我國的作家莫言在2012年的時候憑借著《紅高粱》獲得了這一個獎項,但是之後就再也沒有了,而德國卻有11個作家獲得過這個獎項。
所以審美價值的不同以及翻譯的困難程度使得中國只有莫言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而德國這樣一個國家能夠出現11個文學獎的得主。不過我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的作品能夠更多出現在西方國家,未來也能夠獲得更多的獎項。
㈣ 德國古典文學的特點是什麼
指18世紀末19世紀初歌德和席勒共同創造的文學。它是18世紀以來德國文學發展的一個頂峰。古典文學的主要藝術特徵是肅穆恬靜,清晰明朗,優雅莊重,和諧完美。它強調藝術的教育功能,認為藝術的最高價值就是培養教育人。
㈤ 德國文學的進步的意義
戈特舍德的主張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到了40年代,首先是瑞士人博德默和布賴丁格向他提出挑戰。掀起了一場啟蒙運動內部的大爭論。爭論的焦點是以法國的高乃依和拉辛為榜樣,還是以英國的彌爾頓為榜樣。從這一爭論可以看出啟蒙運動迅速前進的步伐,但同時也說明當時的德國文學尚缺乏民族內容。
反對戈特舍德的還有他的學生即「不來梅雜志同人」。他們於1744年在不來梅創辦了月刊《理智和機智的娛樂新論》,這標志著啟蒙運動的新發展。為月刊撰稿的重要作家有拉伯納、蓋勒特和約翰.埃利阿斯.施萊格爾等,他們在寓言和戲劇創作方面作出了貢獻。不過,早期啟蒙運動最主要的成就不在戲劇,而在詩歌。金特是18世紀的重要詩人,他的詩歌標志著17世紀文學向18世紀文學的過渡,為詩歌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克洛卜施托克是這個時期最傑出的詩人,他的詩歌感情真摯,富於激情,形像生動,韻調優美,對「狂突進」詩人有很大影響。
維蘭德是啟蒙運動的著名小說家,他的代表作《阿迦通的故事》(1766~1767)是德國最初的教育小說,並且第一次提出了「和諧的人」的理想。不過,他一生也不得不依仗宮廷謀生,他的這種遭遇可以說是18世紀德國作家的共同命運。萊辛畢生為作家獨立的生活地位而斗爭,結果仍然失敗。萊辛令人欽佩之外在於他從不把自己的作品作為博取主人歡心的貢品。萊辛一生寫了大量著作,劇本《明娜.封.巴爾赫姆》(1767)、《愛米麗雅.伽洛蒂》(1772)和《智者納旦》(1779)以及理論著作《拉奧孔,或論畫與詩的界限》(1766)和《漢堡劇評》(1767~1769)等,都是舉世聞名的作品。萊辛是德國資產階級民族文學的奠基人,同時對現實主義的文學(特別是戲劇)理論和美學思想的發展也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法國,啟蒙運動的革命思想直接轉變為革命行動,而德國啟蒙運動的進步思想則繼續在遠離現實政治斗爭的純精神領域中發展。
狂突進 18世紀70年代,一批青年作家發動了「文學革命」,這就是文學史上所說的「狂飆突進」運動。這個運動是啟蒙運動的繼續和發展,是資產階級進步文學向上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最初是哈曼對早期啟蒙主義者片面強調理性提出了異議,強調感情的力量。哈曼的思想影響了赫爾德,而赫爾德又凈化和提高了哈曼的思想,並發展成為自己的思想體系。歌德接受了赫爾德的思想,經過自己的加工和提高體現在他的文學作品和理論著作中,從而影響了幾乎所有的狂飆突進作家。如果說歌德是狂飆突進運動的旗手,那麼赫爾德是這個運動實際的精神領袖。
歌德與赫爾德於1770年在斯特拉斯堡相見,標志著狂飆突進運動的開始。1773年歌德發表的《鐵手騎士葛茲·封·貝利欣根》是狂飆突進的第一部代表作。1774年出版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使歌德不僅蜚聲國內,而且引起歐洲的廣泛注意,成為德國文學中第一部產生世界影響的作品。
在歌德的影響下,他的朋友克林格、瓦格納、倫茨等在戲劇創作方面嶄露頭角,萊辛稱他們為「歌德派」。生活在暴君卡爾·歐根公爵統治下的舒巴特、席勒等人也在德國的南方向封建制度宣戰。1770年,博伊在格廷根創辦《格廷根文藝年鑒》雜志,吸引了一批青年作家,成為「狂飆突進」運動的一支重要力量,人們稱他們為「格廷根林苑派」,其中重要作家有福斯、赫爾蒂、畢爾格、格京、米勒等。
與啟蒙主義作家不同,對狂突進作家來說,重要的已經不是一般地提倡美德,而是要求人能得到自由發展,充分發揮人的才能。他們不再抽象地反對不道德,而是反對一切束縛和妨礙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環境和道德觀念。這些思想在歌德這個時期的著作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倫茨、瓦格納、畢爾格、舒巴特和福斯等人提出了一系列尖銳的現實社會問題,對封建勢力的殘暴、封建道德的虛偽和市民遭受不公正待遇提出了控訴。席勒的《強盜》(1781)公開向社會宣戰,他的《陰謀與愛情》(1783)把市民階級和封建貴族的直接對抗當作戲劇沖突。
㈥ 德國文化很受關注,你知道為什麼嗎
德國出哲學家,像尼采、叔本華、馬克思、康德、費希特、胡塞爾等,都來自德國。為何德國盛產哲學家呢?這跟它的文化環境和民族性格關系密切。除了哲學家,德國還有很多文學家作家,比如托馬斯·曼、歌德、里爾克、海涅、赫爾曼·黑塞、席勒等,涌現了一大批傑出的作家。為何德國出現了那麼多的作家呢?這也跟它的文化環境和民族性格有關。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德國人對秩序和規則的嚴謹執行已經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一諾千金、簽了合同就必須執行、不能遲到,這些融入到德國人骨子裡的文明行為我們中國人真的應該好好學學。
總之,德國文化體現了德國人的性格和民族品質,他們對生活熱愛,對他人守時,對藝術、詩歌和哲學情有獨鍾。德國文化的巨大魅力正以一種無法阻擋的情勢影響和改變著世界的其他文化。對此,我們應該多學習德國文化中的精華,然後消化吸收,轉化為自己的強項。文化和文明的意義之一就是讓更多人覺醒,讓更多好的事物擴展發揚。
㈦ 德國古典文學有怎樣的重要地位
德國古典文學不同於法國古典文學,雖都以古希臘文學為楷模,但歌德和席勒對希臘的嚮往,更主要是面向未來,是對人類未來的一種帶有「英雄幻想」的憧憬,想通過藝術使人類達到完善與和諧。基於此,歌德發出了「世界文學的時代已經到來」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