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德國什麼時候成為歐洲第一經濟強國
歐洲列強裡面,英、法、德三國,人均基本差不多哦,唯獨人口,德國高達8000萬,而英國和法國都是在5000萬左右,這三個國家都有完善的自由市場經濟,都是老牌工業強國,因此人口最多的德國必然會成為第一經濟強國。
西方七大強國的經濟實力排序,幾乎就是人口數量的排序,美國、日本、德國、英法意人口接近的,有時和匯率有關,因此經濟實力互有上下,最後是加拿大,人口最少。
② 德國什麼時候開始變得強大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德國一直是個比較強大的國家,無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的軍事實力都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然而事實上,德國強大也就是近一百多年來的事情,在此之前,德國在歐洲還根本排不上號。
十九世紀中期,德意志邦國中最強大的普魯士王國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帶領下不斷發展壯大。1871年,普魯士在「普法戰爭」中擊敗了強大的法國。同年,除奧地利帝國以外的所有德意志邦國都被統一為「德意志帝國」。自此,昔日那個誰都打不過的「弱雞」德意志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誰都打不過的強大德意志。
③ 德國什麼時候崛起的,那時候英法在幹嘛
1、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大大加強,壟斷組織應運而生。
2、德國大約就在這個時代崛起的,英國那時候正是國家的巔峰,例如:
1 8 9 7年閱艦式的時候皇家海軍有1 6 5艘軍艦,共有21艘戰列艦和44艘巡洋艦受閱,他們的名字就顯示出一個世界帝國的自信:勝利號,聲望號,強盛號,可畏號,尊嚴號和戰神號。這場壯觀且帶有威 懾力的閱艦式既是給盟國也是給敵國看的,讓他們了解大英帝國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如此龐大艦隊的集結並不需要從保衛地中海以及帝國其他海運線的分艦隊中抽 調一艘船隻。
而那時候,德國只有老舊的6艘薩克森級鐵甲艦(即定遠級 改進型),那時候的德國只有陸軍,沒有海軍,根本無法對英國構成威脅!
3、當時的英國是真正的日不落帝國,英國號稱兩洋海軍,即海軍實力等於第二第三兩個國家的總和!而法國是第二海軍強國!另外,那個時候,德國有一位最出名的宰相——俾斯麥!
④ 十九世紀下半葉德國迅速崛起的原因是什麼 50分求助
從17世紀到18世紀中期的德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比英國和法國都要落後,長期處於分裂狀態,300多個封建邦國各據一方。這些邦國,尤其是普魯士、奧地利等大的邦國,為了強化統治和擴大軍事實力,企圖通過教育造就忠順的臣民和得心應手的兵士,所以急於把國民學校管理權從教會轉到國家手中並大力提倡強迫義務教育。早在16世紀後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薩克森等邦國頒布了強迫教育法令;從17世紀開始,大多數邦國都競相頒布這種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魯士王腓特烈二世頒布的法令最為著名,它進一步規定5~12歲的兒童必須到學校受教育,否則對家長要課以罰金。
實科中學在德國產生於18世紀初,較英法等國早一個世紀,使得德國人具備了自然科學索要求的嚴謹和內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創辦了"數學、力學、經濟學實科中學",以教授數學、物理、力學、自然、天文學、地理、法律為主,並輔之以繪畫、制圖。此後,德國各城市陸續有人創辦這類學校,有的實科中學則增設建築、商業製造、貿易、經濟等科目。這是一種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新型學校。它排除了教學科目、課程內容的純古典主義的傾向,適應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逐漸發展起來的需要。但由於它的畢業生不被允許進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學生也不多,很快被沒有門第觀念的美國超過,在科學應用方面輸給了美國。
受到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現是泛愛主義和洪堡德改革。泛愛主義是受到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尤其是盧梭思想和德國新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而產生的。泛愛主義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薩耳士曼、堪比等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掌握實際知識、具有泛愛思想、健康、樂觀的人,因此德育、體育、勞動教育、現代語和自然科學知識受到重視,採用讓兒童自由發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實物教學。他們熱愛兒童、肯定兒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對經院主義、古典主義教育,禁絕體罰,這種方法後來傳入美國,俄國和日本等國。
1807-1815年普魯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間,新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歷史學家、政治活動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長,他根據新人文主義的精神對各級學校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師范教育方面,積極貫徹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有所擴充、教學方法有所改進,出現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後的美國發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實科中學進一步得到發展,增加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的科目,通過考試選擇教師,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師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較早明確地提出大學的任務一方面是要向學生傳授各科知識,一方面是要發展科學(即辦成教學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創辦和領導的柏林大學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由於德國較早地抓教育,國家強大也是來源於方法的更為先進、合理。這是素質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噓的基因、染色體毫無關系!
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不客氣地說,中國由於難以接受別人的教育思想,國民整體素質與發達國家的相比都不是一個等級。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研究過21種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後來相繼消亡的文明。結論是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無一例外,都不是他殺,而是自殺。他們失去了創新的活力,被歷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國慶祝獨立100周年的時候,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有37個國家參展,當時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覽團。在這次博覽會上,英國展出最新的蒸汽機車,美國展出大功率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加工槍炮的精密機床,中國展出的是純銀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腳綉花鞋。
這是就是時代的差距!
一個居安思危的國家才有資格談論誰是第一!
⑤ 德國詳細歷史
這個嘛,我就按照我的思路幫你理一下線索吧。
意志國家位於北海、波羅的海和阿爾卑斯山(東段)之間,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早在青銅時代晚期(公元前500年),日耳曼民族就已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日德蘭半島、威悉河和奧德和之間的北德低地平原定居。
公元前2世紀末,日耳曼各部族已推進到德國中部和南部,趕走了生活在那裡的凱爾特人,並開始與高盧的羅馬人有了接觸。
之後多次侵擾羅馬帝國。
1、843年,根據《凡爾登條約》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奠定了今日德國、法國、義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其中(東法蘭克王國,就是後來德國的前身。)
也就是說德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這里,但是日耳曼民族的歷史則是我之前講的,那是公元前幾世紀的事情了。
2、東法蘭克王國之後,962年,奧托一世在羅馬加冕,建立了後來大家稱呼的既非神聖,也非羅馬的神聖羅馬帝國(962-1806),一直統治到1806年。
3、德國1806年之後,就是一個分散的狀態,而此時普魯士是逐漸顯示出自身的優勢。
4、1871年,在通過幾次王朝戰爭之後,德國完成了統一。統一之後的德國,就以不可遏制之勢發展起來,但是由於保留來了一些軍國主義的傳統,最終導致了其成為一戰與二戰的主要發動者,二戰後,德國被分成聯邦德國與民主德國。聯邦德國由於得到馬歇爾計劃的援助以及自身人員從業素質較高、重視科技與教育、推行艾哈德的社會市場經濟,大大激發了經濟,使其在20世紀60年代末,先於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民主德國發展不如聯邦德國。在20世紀60年代成立的歐共體中,聯邦德國成為創始成員國之一,在歐共體中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5、今日的德國,在世界上處於發達國家的行列,在教育科技等方面,都有值得學習與借鑒之處。
根據自己所學知識寫的,可能不盡如你意,因為現在研究的范圍越來越窄了,要是世界古代史,我可能會懂的更多一些。
⑥ 德國是什麼時候開始強大的
德意志統一
18世紀初普魯士崛起,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組成了德意志邦聯,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領導了艱苦卓絕的軍事和外交斗爭,普魯士於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建立。德意志完成了以普魯士為主體的統一。
世界大戰
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因戰敗而宣告崩潰。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瑪共和國。1933年希特勒上台實行獨裁統治。 德國於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同盟國打擊下,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
德軍於1939年9月1日對波蘭展開入侵,後協同蘇軍迅速佔領波蘭全境,英國及法國向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此展開。隨著戰爭進行,德國及其盟國迅速控制歐洲大陸及北非,但迫使英國投降或停戰的計劃未能成功。1941年6月22日,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入侵蘇聯。日本發動珍珠港事件使德國向美國宣戰。德國於1942年6月28日—1942年9月13日—1943年2月19日的藍色行動遭受失敗而由東線戰場撤退。德國的盟國義大利於1943年9月投降,迫使德國須防禦義大利戰線。諾曼底戰役後增加了西線戰場,同盟國軍隊進一步進入德國領土。1945年4月16日—4月30日/5月2日的柏林戰役於4月25日紅軍攻入柏林城,4月30日紅軍完全佔領柏林城區,當天下午希特勒自殺,當時柏林城防區司令打算向蘇軍進攻柏林部隊的統帥做出有條件的投降,但因蘇軍進攻柏林的部隊的統帥拒絕投降未果,最終幾經交涉和斗爭之後於5月2日在紅軍佔領柏林之後對蘇軍統帥無條件投降,5月8日,德國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
兩德統一
1 9 8 9年東歐劇變,包括東德在內的各國共產黨政權紛紛垮台;在四強同意下,1990年東德和西德終於達成兩德統一。
1990年2月13至14日,民主德國總理莫德羅首次訪問聯邦德國。3月18日,民主德國人民議會實行自由選舉,德梅齊埃任總理後,兩德統一的步伐大大加快。1990年5月18日,兩德在波恩簽署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1990年8月31日,雙方又在柏林簽署兩德統一條約。1990年9月24日,民主德國國家人民軍正式退出華約組織。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的憲法、人民議院、政府自動取消,原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制改為5個州,並入了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兩個德國重新統一。
⑦ 二戰後,日本,西歐,德國分別是什麼時候崛起的,並逐
德國在六十年代經濟崛起,89年兩德統一後更是成為歐盟的核心主導力量。日本在七十年代依靠教育和貿易立國,超過德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大經濟體。西歐在接受馬歇爾計劃援助之後,在五六十年代相繼成立了煤鋼共同體、經濟共同體和原子能共同體,最後合並為歐洲共同體,進而在93年演變為歐盟。歐盟的主導國家是英法德三國,德國和法國經常與美國不是一個調,比如伊拉克戰爭和近期的敘利亞危機,法德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美國的制約力量。當然,他們的共同利益要遠遠大於齟齬。
⑧ 聯邦德國成為歐洲第一和世界第三經濟大國是在
德國19世紀末就是歐洲第一工業大國,但論經濟則在20世紀初才超過英國。一戰前德國也是世界第二工業大國,規模上次於美國。但質量上,德國第二沒有人說自己是第一。一戰前德語也是世界上的科學語言,在工業科技的學術界比英語地位高。但是一戰後,德國所有殖民地被瓜分,本國領土被割讓八分之一。二戰後,領土又被割讓,11萬平方公里給波蘭,2萬給俄羅斯(就是東普魯士的一半,加上科尼斯堡,康德一生的居住地,變成俄國的加里寧格勒,從此一個繁華的大學城、港口城就衰落了),德國領土由一戰前的55萬平方公里縮小為35萬平方公里。很多學者拿德國二戰後迅速崛起,又成歐洲第一和世界第三經濟大國(1970年左右,此時主要是西德,領土又不含東德的11萬平方公里,只有24萬,可以想像德國人是多麽強大)為例,證明希特勒的生存空間理論是錯誤的,你看德國領土變小了不是經濟依然很強?大錯特錯的專家學者。如果德國保有原來的55萬平方公里,那麼其與經濟規模至少能增加20/55,德國目前糧食自給率是150%左右,而法國是300%左右,這就是領土的作用。
推薦一部小說,《復活之戰斗在第三帝國》,這部小說沒有完成,但是寫的非常好。希望作者能完成,我用了3天時間看完,很有感觸的。
有一個博士論文,《納粹德國的農業政策研究》,研究很透徹。
有一本外文書,名字叫神馬忘了,就是說二戰的起因很大就是因為食物。
還有,對德國感興趣,如果要深入,還要懂一點德語。德語詞法很復雜,英語簡單的my ,德語要分陰陽中三性、一二三四四個格,單復數,共3*4*2=24種變化,不懂規律絕對能搞死人。Wer niemals Deutsch studiert,kann sich keine Vorstellung machen,wie kompliziert diese Sprache ist. 但是德語只有六種時態,比英語簡單。法語詞法倒是簡單些,沒有變格,但是時態20幾種,也搞死人。
武漢大學的李工真對德國研究的不錯,雖然他喜歡吹牛,跟他在車上聊天時盡是罵中國各種不好,德國各種好。但是他的書還值得一看。
Guten Abent!
⑨ 德國經濟發展黃金時期是什麼時候
是20世紀60年代
德國過度保障的社會福利制度推高了生產成本,形成了「低增長下高福利——高稅收——高負債——高成本——低投資——低增長」的惡性循環。
德國作為當今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第二大出口國,其人均GDP逾2.7萬歐元。德國農業產值不足1%,服務業比重近2/3,是一個產業結構高度發達的服務社會,其工業以機器製造、汽車、電子和化工行業領銜;其國民經濟嚴重依仗出口,出口佔世界總出口額近10%,70%左右的貿易集中在歐洲和美、日等發達國家,國際收支長期盈餘,通脹率低,失業率約9%。
但是,德國經濟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先後經歷了1950年代(7.9%)到1960年代(4.6%)後期的恢復和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1970年代的相對滯脹時期(2.94%),1980(1.8%)到1990年代(1.85%)的低速緩慢增長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