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意志統一
法皇拿破崙3世的潰敗導致了法國國內爆發了革命,之後因為內部對外問題的分歧,產生了無產階級革命,這就是著名的巴黎公社。
關於德國統一的問題:
2.三十年戰爭(Dreißigjähriger Krieg)
宗教改革後,德國出現了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主要是:
1)諸侯和皇帝的對立。世俗封建主大多數支持路德新教,指望在天主教教會地產和其他產業的還俗中得到好處。德皇則利用羅馬天主教會反對新教,藉以約束地方封建諸侯,加強中央政權。由於德皇支持教會,羅馬教皇就站在皇帝一邊。
2)諸侯間的對立。宗教改革使德國的世俗諸侯也分成兩大派。1608年,路德的新教諸侯結成「新教聯盟」,次年,天主教諸侯結成「天主教聯盟」。有些諸侯從自身利害關系出發,時而歸順天主教,時而支持路德新教。
3)法國和德國的對立。此時的法國已建立了中央集權,妄想侵佔德國土地,奪取歐洲霸權。因此法國支持德國封建諸侯的地方割據勢力,以削弱皇權。英國、丹麥、荷蘭、瑞典等國支持法國。1555年,皇帝卡爾五世和各邦諸侯達成了奧格斯堡宗教和約(Augsburger Religionsfriede),確認「在誰的國家,信誰的教」(In wessen Gebiet ich lebe, dessen Religion muss ich annehmen)的原則。各邦諸侯由此獲得了決定自己的臣民信奉何種宗教的權力,和約以法律形式確定了路德新教和羅馬天主教的平等地位,因此暫時緩和了雙方的沖突。1556年卡爾逝世後,哈布斯堡家族分裂成西班牙-荷蘭體系和德意志-奧地利體系,後者的歷史就是德意志史。
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的「擲出窗外事件」(Prager Fenstersturz)終於引發了新舊兩大教派之間的長達30年的戰爭(1618-1648)。這場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爭奪政治和經濟權力的戰爭,不僅是德國新舊兩個數派的諸侯間的一場混戰,而且也是在德國土地上進行的一場歐洲爭霸戰爭。丹麥、法國、瑞典、西班牙等國也紛紛參戰。戰爭期間,德國出現了著名的軍事家德皇軍隊統帥瓦倫施泰因(Wallenstein)。他試圖協助皇帝加強中央政權,但他的努力遇到地方諸侯勢力的反對,最後慘遇暗殺。1648年,戰爭以締結「威斯特伐利亞和約」(Westfälischer Friede)而告終。其結果是法國奪取了歐洲霸權,瑞典成為歐洲強國,它們分別從德國得到了土地和賠償;荷蘭和瑞士最終脫離德意志帝國,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德意志各邦國保持完整的獨立主權地位,帝國分裂成365個大小邦國和1000多個騎士國。德國在經濟上蒙受重大損失,大片土地荒蕪,人煙絕跡,人口減少了1/3。「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名存實亡。皇帝已無實權,德意志進一步處於四分五裂狀態。
3.普魯士的興起和普奧之爭
在此期間,德意志境內起決定作用的兩個權力中心已逐漸形成。它們是東北部的普魯士和西南部的奧地利,兩強爭雄基本上決定了17至19世紀的德意志史。
普魯士起源於易北河和奧得河之間勃蘭登堡地區。勃蘭登堡原屬斯拉夫民族領地,後被德意志諸侯和騎士在東侵時佔領,隨即有大量德意志農民移居這個地區。自1415年起,勃蘭登堡邦國轉入霍亨索倫家族手中。1618年,該家族又從波蘭王國得到普魯士公國。以後,霍亨索倫家族不斷向東擴張領土,逐漸把勃蘭登堡和普魯士聯在一起,並把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移往東部的普魯士。1701年,勃蘭登堡-普魯土改稱為普魯士王國,其貴族地主稱容克(Junker)。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 ( Friedrich Wilhelm I.:1713-1740在位)和弗里德里希二世(Friedrich II.:1740-1786在位)都致力於經濟、特別是軍事的發展,使普魯土成為一個封建專制的軍事官僚國家。
18世紀,普奧兩國為爭奪德意志霸權不斷發生軍事沖突。其中最重要的是帝國皇位繼承戰,即兩次西里西亞戰爭Schlesische Kriege(1740-1742,1744-1745)和七年戰爭Siebenjährige Krieg(1756-1763)。戰爭中,普魯士從奧地利奪得具有重要經濟和戰略意義的西里西亞,並一躍成為歐洲大陸第一流強國。同時,普魯士允諾在選舉德意志皇帝時仍支持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這使奧地利仍保持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歐洲強國地位。戰爭的結果暫時穩定了普奧兩雄間的均勢。
4.拿破崙佔領下的德國
1789年,法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革命浪潮席捲整個歐洲。普魯士極端仇視法國革命,它聯合沙皇俄國、奧地利等國進行武裝干涉。至1806年.法國革命軍在拿破崙指揮下多次擊潰普魯士、奧地利和俄國的聯軍,並於1803年消滅了德國西南部112個封建邦國。1806年,萊茵地區的德意志各邦國在法國庇護和控制下組成「萊茵同盟」(Rheinbund)。同年4月,德意志皇帝哈布斯堡王朝弗朗茨二世被迫放棄「羅馬皇帝」的稱號。皇冠落地,「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也就壽終正寢。法軍繼續向東推進,重創普魯士軍。1807年.拿破崙迫使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1797—1840在位)簽訂「梯爾西特和約」(Friede von Tilsit),普魯士失去易北河以西所有領土,井支付巨額戰爭賠款。
在法國大革命影響下,普魯士一些有識開明之士進行了一系列資產階級改革。他們是施泰因首相、哈爾登堡首相、沙恩霍斯特將軍、格奈森瑙將軍。他們的改革措施增強了普魯士的經濟和軍事實力,為民族解放戰爭奠定了基礎。1812年,拿破崙軍隊在俄國幾乎全軍覆沒。在俄軍節節勝利的形勢下,普魯士和德意志各邦國人民乘勝追擊法軍,解放了大片領土。1813年10月,「萊比錫各民族大會戰」(Völkerschlacht bei Leipzig)給拿破崙以致命的打擊。翌年3月,聯軍攻克巴黎,結束了拿破崙在德意志和歐洲的統治。
1814至1815年,歐洲各國代表舉行維也納會議,重組歐洲政治新格局。1815年6月,德意志境內完全獨立的39個邦國成立了「德意志同盟」(Deutscher Bund),其中有1個帝國(奧地利),5個王國(普魯士、巴伐利亞、符騰堡、薩克森和漢諾威),4個自由城市(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漢堡、盧卑克和不來梅)。由奧地利首相梅特涅(Metternich)任同盟會議主席。「德意志同盟」是各邦國之間的一個鬆弛的邦聯組織,各邦仍享有完全獨立的主權。
5.1848至1849年的德國資產階級革命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給德國封建專制制度以沉重打擊。施泰因等人的政泊、經濟和軍事改革推動了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自19世紀起,德國開始了工業革命。1834年,普魯士建立了關稅同盟51835年,德國建造了第一條鐵路。自1807年施泰因頒布「十月赦令」(Oktober-Edikt)起,普魯士逐步實現了解放農民、城市自治等改革措施。與此同時,德國人民要求進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實現國家統一的呼聲不斷高漲。例如,1817年「德意志大學生協會」組織的瓦爾特堡集會 (Wartburgfest),1832年德國資產階級自由人士發起的漢巴赫集會(Hambacher Fest),1837年哥廷根七君子(Göttinger Sieben)的抗議行動等。此時,德國早期工人運動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指導下。得到了蓬勃發展。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das Kommunistische Manifest)問世。
在法國二月革命的鼓舞下,德意志各邦國的市民、學生、工人紛紛舉行武裝起義,開始了德國歷史上第一次聲勢浩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在維也納和柏林,起義者與反動軍警展開激烈的巷戰.終於取得了勝利。1848年3月,革命風暴席捲全國,各邦諸侯、王公貴族紛紛倒台。5月,各邦資產階級代表在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市保羅教堂(Frankfurter Paulskirche)舉行首次國民議會(das erste gesamtdeutsche Parlament),並於1849年3月通過了「帝國憲法」(Reichsverfassung)。議會選舉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Friedrich Wilhelm IV.:1840-1861在位)為帝國皇帝,可是這位國王拒絕接受皇冠,也不承認憲法,並向革命力量進行反撲。其他各邦君主也紛紛仿效,各地起義先後被鎮壓下去。1848至1849年資產階級革命沒有完成「自由和統一」的歷史使命。
6. 德國的統一和俾斯麥的內外政策
1848至1849年革命失敗後,資產階級把注意力從政治轉向經濟。當時發展經濟的嚴重障礙是缺乏一個統一的國內市場。所以消除分裂、統一德國已成為當務之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Wilhelm I.:1861-1888在位)於1862年任命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為首相。俾斯麥高瞻遠矚,認識到德國的統一勢在必行,他實行「鐵血政策」(Blut und Eisen),自上而下地逐步統一了德國。1864年,他聯合奧地利擊敗丹麥。1866年,普奧兩雄為爭奪德意志霸權進行決戰。同年8月奧地利敗北,被迫簽訂「布拉格和約」(Friede von Prag),奧地利退出德意志同盟。從此奧地利不再屬於德意志國家范疇。1867年,普魯士統一整個德意志中部和北部,建立「北德意志同盟」(Nordeutscher Bund)。此時的普魯士領土已增加到34.7萬平方公里,人口達2400萬。
法國對德國統一向持反對態度。此時,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Napoleon III.:1852-1870在位)為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與普魯士發生爭執,並於1870年7月首先對普魯士發動進攻。普法戰爭中法國慘道失敗,被迫將阿爾薩斯-洛林(Elsass-Lothringen)割讓給德國,並支付巨額戰爭賠款。1871年1月18日,俾斯麥在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鏡廳(Spiegelsaal zu Versailles)宣告統一的「德意志帝國」誕生,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史稱俾斯麥成立的帝國為德意志第二帝國(1871-1918)。德國的統一不是「由下而上」地通過革命,而是「自上而下」地通過王朝戰爭和侯爵條約實現的。
統一後的德國經濟猶如脫韁之馬迅速發展。同時德國工人運動也日益壯大。1863年在萊比錫成立了以費迪南德•拉薩爾(Ferdinand Lassalle)為主席的「全德工人聯合會」(der Allgemeine Deutsche Arbeiterverein ADAV)。1869年,奧古斯持•倍倍爾(August Bebel)和威廉•李卜克內西(Wilhelm Liebknecht)在埃森納赫成立了社會民主工黨。1875年,拉薩爾派和埃森納赫派在哥達合並組成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1890年,該黨改名為德國社會民主黨(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 SPD)。社會民主黨在反對俾斯麥的「非常法」斗爭中取得了重大勝利,1903年成為國會中的第二大黨。
俾斯麥的國內政策,諸如「文化斗爭」(Kulturkampf)、「非常法」(Ausnahmegesetz)等均遭到不同程度的失敗。但他力求團結所有鄰國、孤立法國確保帝國安全和歐洲均勢的外交政策取得了一定成就。特別是他推行的統一德國的「鐵血政策」和縱橫捭闔的外交政策,使他成為19世紀下半葉歐洲政壇上的風雲人物。
❷ 二戰德國為什麼要進攻荷蘭
德國為了稱霸歐洲,自然要消滅除德意志外的任何一個國家;況且在德意志早先的時候(即神聖羅馬帝國時代),當時德的領土就包括荷蘭、比利時、瑞士、波蘭、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東烏克蘭、北義大利等地區(紅鬍子腓特烈大帝是帝國永恆的驕傲),他的後繼者只是相當於要回了本來屬於自己的東西,因為一個民族要強大,需要的是一個真正的統一的國家(鐵血是這其中必不可少的)!!
❸ 二戰期間荷蘭為什麼迅速就被滅,作為中立國,德國為什麼進攻它
二戰時期,很多國家為了避免受到戰火的侵襲,都在一定程度上聲稱自己是中立國,但很不幸的是這些聲稱自己是中立國的國家,多多少少都被德國佔領了。例如丹麥、挪威以及荷蘭,但國際上公認的永久中立國在二戰期間大部分都是親德的,例如瑞典和瑞士,下面就具體來講講為什麼荷蘭會迅速被滅國吧。
一、地理位置
荷蘭所處的地理位置
所以入侵荷蘭只不過是希特勒為了日後進攻法國而先下的一步棋,只有在侵佔這些周邊小國的同時藉此為跳板,從而攻向法國。
❹ 德意志的統一
德國是日耳曼民族的一個分支,其實很早就形成了德國,但是後來因為德國皇帝和教皇的爭端,數次發動和教皇的戰爭,結果是由於數次戰敗而造成了德國的衰落,也使原來統一的德國分裂了。因為西方的國王都是需要教皇加冕的,德國皇帝老跟教皇起爭端就造成了教皇會接加冕問題來分裂德國。普魯士就是分裂後的德國中最大的邦國。在俾斯麥完成德國統一的時候其他的那些國家都已經基本成型了,當時的歷史時機不可能給德國收回這些曾經領土的機會了了。
❺ 為什麼當初德國統一時卻要將奧地利排除在外
首先你的問題不嚴謹,德國統一有很多次古代就有兩次,近代兩次,你具體是問哪次?
如果是近代的德國統一的話,原因很簡單,德意志民族和奧地利人是兩個不同的種族,再者當初奧地利還占據著德國南方的一部分領土,卑斯麥通過兩次普奧戰爭才從奧地利手裡收回德國領土,最終完成統一。(如果不是你還可以再問)
❻ 荷蘭與德國的歷史淵源
應該說,他們都是日耳曼民族,在公元5世紀,即羅馬帝國衰落,瀕臨瓦解的時候,北方的日耳曼民族向南歐遷徙,逐步滲透到羅馬帝國內部的各個階層,造成羅馬帝國勢力的徹底崩潰。
公元5世紀末至6世紀初,處於原始游牧部落的日耳曼民族逐漸統一起來,成立新的王國,即486年,克洛維建立的法蘭克王國,其中,荷蘭和德國都是其疆域的一部分。這就是最早的德國與荷蘭的統一之處吧
❼ 二戰時荷蘭作為中立國,德國為什麼進攻它
二戰時,荷蘭作為中立國,德國為什麼進攻它?
我們都知道,荷蘭在二戰中僅僅抵抗了德軍四天就宣布投降,德軍以閃電戰的方式結束了佔領荷蘭的戰役。
那麼,荷蘭為何會迅速被滅?
其實,二戰時荷蘭根據情報,知道德軍會進攻自己,早已做了戰爭准備。即使荷蘭做了充足了准備,但是面對德軍的強大,還是顯得十分弱小。首先,德軍的空襲戰是非常著名的,講究的是速戰速決,在佔領荷蘭這種小國家時,德軍不會浪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而是採用空襲。當時,德軍進攻荷蘭,先是採用傘兵登陸荷蘭海牙、鹿特丹的機場,為空軍的到來做准備。之後,德軍就派了一個空軍師前往荷蘭。荷蘭派兵阻擊,值得一提的是,荷蘭在海牙拚命抵抗,殲滅了德軍在海牙降落的大部分空軍,這算是一個階段性勝利。但是雙方畢竟力量懸殊,德軍的空襲一波接著一波,荷蘭實在難以招架。法國在荷蘭的請求下也阻擊了德軍,但是法國很是不堪一擊,很快法軍就被德軍打退到比利時境內。之後,德軍空襲了鹿特丹,緊接著,荷蘭宣布投降。在這場閃電戰中,德軍採用地面、空襲協同作戰,巧妙繞過荷蘭重點防禦的區域,對荷蘭的戰略要地精準打擊,僅用四天就使荷蘭投降。
至於荷蘭作為中立國,德國為何還要進攻?
荷蘭雖然是中立國,但是荷蘭的地理位置對德軍攻佔歐洲大陸很重要,當時德軍的希特勒希望建立大西洋防線,這就決定了荷蘭作為中立國也逃脫不了被侵略了命運。
其次,早在德意志的時候,德的領土就囊括了荷蘭、比利時、波蘭等這些國家,希特勒的野心眾所周知,自然想恢復德意志往日的榮耀,想成立一個新的德意志帝國。
還有,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德軍攻打的主要目標是法國,進攻法國的一條線路就是從荷蘭,比利時進入,而且從理論上荷蘭與法國是盟國,如果攻打荷蘭,會吸引法國進入荷蘭,也可以有力打擊法軍。
❽ 一戰德國為什麼不攻打荷蘭
共聚反應靶謊鞍鋼咽臨
❾ 二次大戰,荷蘭為什麼輸給德國
可以分幾個原因來說:
1、二次初期,荷蘭就宣布為中立國;
2、荷蘭投入軍事的資金有限,造成裝備陳舊,盡管在後期向瑞士和英國等國家購買兵器,但在戰爭暴發前,都沒有運回本國;
3、荷蘭地理位置,這是德軍繞開英法聯軍馬奇諾防線的重點亞迪尼地區,所以德國必須拿下荷蘭;
4、荷蘭在戰前對戰局不明,不相信德國會攻擊它,就連女王若不是英國出動求援,怕都落入德國之手;
5、德軍使用的是閃電戰。
我能想的就是這些原因了。現代戰爭的不是有冷兵器時代的人數為主要因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