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二戰德軍失敗分析
資源有限:德國畢竟是一個國家,雖然有很多附從國如羅馬尼亞,芬蘭義大利等但是,只要是稍有二戰常識的人都知道那些國家的兵員素質,武器裝備以及戰斗意志都很差雖然還沒到忽略不計的的地步但是也相差不遠,德國有東線西線以及北非戰場同時與盟軍作戰資源肯定是跟不上的。尤其是像橡膠,鋼鐵,汽油等等戰略資源。
高層的無能:二戰初期由於德軍依靠閃電戰的突然性取得了很大的勝利。使得當時德國高層被勝利沖昏頭腦,做出了很多極其錯誤的決定,這些決定大多數都是希特勒的剛愎自用而不聽軍方意見所犯下的,就像英國敦克爾克大撤退的成功以及過早的開辟蘇德戰場以及對盟軍諾曼底登陸的錯誤判斷等等。到戰爭後期德國兵敗如山倒的情況就是在希特勒等高層不聽軍方的意見瞎指揮之下發動了一系列莫名其妙的戰役較有名的就是庫爾斯克戰役和阿登反擊戰等等,這些本不該發生的戰役的巨大失敗過多的消耗了本來就不多的戰爭資源所致的。
其實德軍並不像普遍認為的那樣強大,直到蘇德戰場開啟德軍始終沒有實現軍隊完全機械化很多部隊的大炮都是由馬去拉的,並不是德軍不能機械化而是巨大的戰爭消耗使他們無法完全機械化。德軍強大的地方只是在於他們先進的戰爭理念,「閃電戰」就是這種理念的最好表現。在歐洲還將坦克作為步兵支援武器時德國的裝甲兵已經徹底的理解坦克的真正用法。
『貳』 二戰德國失敗的原因
二戰的失敗,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德軍一開始在西線的戰鬥打得非常神勇!戰無不勝,最突出的例子是隆美爾指揮的第七裝甲師,突入之神速,令英法聯軍吃驚,短短幾個星期就從德法邊境突入到法國大西洋海岸。打得法軍措手不及,這也是隆美爾在之後得到希特勒的信任的重要原因!可是到了後來,英法聯軍被迫被趕到了敦刻爾克地區,走投無路,四面楚歌!有三十萬之眾,這時戈林出來「搗亂」,非要讓希特勒看看德國空軍的神勇,最後,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順利實施!導致英法聯軍保存了實力! 另一方面,德國空軍空襲英國也是不明智的選擇!希特勒完全可以選擇德國海軍的潛艇來封鎖英國,使之成為一座死島。然後再養精蓄銳跟蘇聯打也不遲!但是,之後發生的事大家都知道,英國空軍取得了「不列顛空戰」的最後勝利!德國空軍損失嚴重! 還有就是「諾曼底」登陸,德國首先在戰略上失去了主動權,導致整個大的「戰爭計劃」最後不了了之!德國低估了英國的軍事實力和攻打蘇聯,德國認為英國被逼出歐洲大陸後,再也沒有能力來阻撓自己統一歐洲大陸的計劃,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英國皇家海軍從戰爭一開始就牢牢把住了北海出口,使得德國水面艦只無法通過日德蘭半島,皇家空軍也在海峽上空挫敗了納粹空軍,而德軍就是在這不分勝負的時候貿然去攻打蘇聯,設想一下,如果德國不入侵蘇聯,也就不會有蘇美英三國聯盟,德國也不會在東線損失如此多的人員與裝備,如果把東線戰場的1094個師調至西線,或是義大利和北非,那麼戰爭的格局會有根本性的改變,即使是美國,與這么一個強大的對手作戰也是很費力的 \n\n\n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經橫掃整個歐洲的納粹德國最終成為了戰敗的一方。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其領導人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的決策失誤。 \n\n根據多方面的資料和書籍的參考和多個軍事愛好者的朋友的討論,總結出納粹德國十個方面的錯誤抉擇 \n\n一。德國因為巴爾干戰役耽誤了五周左右的寶貴的進攻俄國的時間。被絕大多數參與討論的和本人認為是德國在二戰中的一個最致命的錯誤。 \n\n二。希特勒頑固奉行不放棄一寸土地的作戰方法,也被認為是一個致命錯誤,雖然這一招曾在莫斯科會戰挽救了德國幾乎崩潰的東部戰線,但是它在整個戰爭期間給德國軍隊帶來的滅頂的災難遠更比它的積極意義要深重得多。 \n\n三。希特勒在敦克爾克讓裝甲部隊停止前進,事實上放走了30萬英國遠征軍,使英國有力量繼續戰斗從而改變了整個二戰的進程,是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 \n\n四。保密與間諜工作的嚴重失誤,德國人的密碼被盟國破譯,卻長期渾然不知,導致德國在戰場處處挨打,節節敗退。譬如蘇聯間諜佐爾格等給德國帶來的災難是難以估量的。 \n\n五。西線一直到1944年6月才開辟,而希特勒卻長期為一條根本不存在的西線保留了過多的兵力,尤其是早在1941年就在西線保留著50萬人,如果能夠把這些軍隊調到蘇聯前線,在1941年12月,德國人應該已經佔領了莫斯科。 \n\n六。第三帝國有一點變態的猶太政策,使德國在歐洲大陸、甚至全世界失去了人心,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敵人。 \n\n七。如果德國不發動對蘇聯的戰爭,也許它不會失去在歐洲的霸主地位,「俄國是一個永遠不要去進攻的國家!」 \n\n八。假如德國是和美國結盟,而不是與經濟、軍事、科技都不發達的日本、義大利結盟,二戰會是個什麼樣子呢?和日本、義大利結盟絕對是個錯誤。 \n\n九。1942年,德國發動南線攻勢後已經重新奪取了蘇德戰爭的主動權,但是在斯大林格勒,為一個事實上已經成為了一個廢墟的,軍事上,經濟上價值不大的城市反復爭奪,為了很虛無的政治利益,用他們並不熟悉的戰法流幹了身上的血。並且在失敗後,拒不接受事實,導致33萬人的覆滅。 \n\n斯大林格勒的錯誤其中還包括在戰役初期的同時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兩個方向進攻這樣的戰略上的錯誤。 \n\n十。在第三帝國完全處於下風,條件並不成熟的情況,錯誤地發動「堡壘」戰役加速自己的死亡與很麻木、很愚蠢地判斷盟國登陸地點選在加萊,而錯過了在諾曼底將盟軍趕下大海,避免兩線作戰的最後機會兩項並列被人們認為是二戰中德國的第十項錯誤。 \nA4即V2是由德國火箭專家維爾納.馮.布勞恩為首的小組在波羅的海港口佩內明德研製的A系列遠程火箭的一種,是世界上第一種實用的彈道導彈。\"V\"來源於德文Vergeltung,意即報復手段,這是納粹在遭到盟國集中轟炸後表示要進行報復的意思。V1和V2表示這兩種型號僅僅是整個系列的恐怖武器的先驅。 \n\nV2長13.5米,發射全重13噸,能把1噸重的彈頭送到322千米以外的距離。火箭由液體火箭發動機推動,燃燒工質為液氧和甲醇。發射時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後按照彈上陀螺儀的控制,在噴口燃氣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傾角彈道上升,也可由地面控制站向彈上接收機發射無線電指令控制。一分鍾後,火箭已飛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已達每小時5796千米。此時,無線電指令控制系統指令關閉發動機,火箭靠慣性繼續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後以每小時大約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拋物線自由下落,擊中目標。由於當時制導系統的精度所限,誤差較大。 \n\n1943年初按盟國情報人員的情報,盟國發現這一計劃,並由對佩內明德的空中偵查得到證實。1943年8月17日夜,英國皇家空軍對佩內明德進行了一次著名的大規模空襲,毀傷了V2的地面設施。為預防重蹈8月17日災難,納粹將V2工廠遷到德國山區的山洞工廠,這個過程耽誤了預期的火箭攻勢。 \n\n1944年6月13日(諾曼底登陸後六天)V1開始攻擊倫敦,9月份第一枚V2落到倫敦。火箭攻擊造成了嚴重的平民傷亡和財產損失。如果在六個月前對登陸部隊集結地進行集中攻擊而不是倫敦的話,即如艾森豪威爾將軍所說,盟國將遭到難以克服的困難。對倫敦的攻擊都是在上午7至9時,中午12至2時,下午6至7時交通高峰期進行的,企圖嚇垮英國的民心士氣。可是,對經過1940年空襲的英國人民,在全面勝利已如此接近時,這種新的恐怖算不了什麼。在諾曼底前線的英國士兵更盡了最大努力用最快速度向威脅他們家庭的火箭發射地挺進。除了向倫敦發射外,在盟軍9月4日佔領安特衛普港後,納粹向安特衛普港進行了大規模導彈攻擊。 \n\nV2一共生產了10000餘枚,用於實戰發射約5000枚。1945年德國投降前夕,布勞恩和400餘名火箭專家向美軍投降,後到美國,成為美國火箭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奠基人之一;蘇聯也繳獲了大量V2的成品和部件,並俘虜了一些火箭專家,以此為起點,開始自己的火箭和空間計劃。
『叄』 日德蘭海戰是以德國失敗而結束嗎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協約國和同盟國不僅在陸地上針鋒相對,在海上也展開了激戰。1916年5月31日~6月1日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一次海戰——日德蘭海戰。
戰爭爆發後,英國海軍一方面以其優勢力量對德國進行海上封鎖,另一方面在有利條件下與德國公海艦隊進行決戰。
戰斗進行到第二個小時,出現了一幕戲劇性的場面,英艦「黑太子號」上出演了一場可悲的笑話。當時「黑太子號」駛近一艘德國軍艦,可是「黑太子號」的艦長,以為這是協約國的友艦,發出問候的信號,結果召來的不是友好的答復,而是一陣狂轟猛炸。在4艘德艦的圍攻下,英艦中顯赫一時的「黑太子號」被擊沉,艦上800多名官兵全部遇難。
隨著「黑太子號」的沉沒,英國和德國的海戰也臨近尾聲。雖然英軍損失較重,但是德國海軍未能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只得退回北海。由於這場海戰是以丹麥的日德蘭半島的斯喀基爾拉克海峽作為主戰場,所以被稱為日德蘭海戰。
[我還想知道]
在經歷了一場空前浩劫的戰爭之後,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的爭霸斗爭從戰場轉移到談判桌前。於是,一場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丑劇——巴黎和會就此上演了。
日德蘭海戰後,雙方的活動更加小心,北海水域內的戰斗基本停止,雙方開始把注意力集中轉向潛艇戰和反潛艇戰。
『肆』 二戰德國海軍為什麼就不能把巨艦集合起來和英國人打一次日德蘭那樣的大海戰
因為有時候在軍事上並不是數量多,就能夠取勝的,如果你看過孫子兵法,不,如果你看過三國演義,你都應該知道,很多時候打仗看的並不是數量。
當然,我們也知道這樣一個哲學道理,那就是量變引起質變,如果數量足夠多,那麼他們集合起來的力量也是驚人的,但當時的德國海軍真的有這樣的力量嗎?
總結
我覺得當時德國海軍可能是想過這種情況的,但是現實讓他們沒有辦法,這樣的孤注一擲帶來的只能是全盤皆輸。
『伍』 二戰德國戰敗的原因是什麼
二戰德國戰敗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納粹高層好高騖遠,對英蘇兩國的軍事實力估計不足,大戰之初就開始四面樹敵,導致首尾不能相顧。
2、與其他軸心國成員的戰略合作不夠密切,日意兩國各懷鬼胎.日本偷襲珍珠港直接把美國拖入戰爭;義大利侵略希臘艾塞俄比亞受挫,其海軍也沒能奪取地中海的制海權,使納粹德國爭奪北非的戰斗得不到後勤保障。
3、納粹在佔領區的大肆掠奪和屠殺政策激起了淪陷區人民和其他各國人民的極大仇恨,因此戰爭的性質不斷發生變化,納粹在全世界人民的心中成了魔鬼,人民自然自覺地聯合起來,抵抗納粹這一毀滅人類文明的惡魔。
『陸』 為什麼二戰德軍會失敗
樓上說的都是局部戰略乃至戰術問題,誤導樓主。
總體戰拼的是國家整體實力,並不是軍隊優秀就能橫掃一切了。要實現獨霸歐洲的戰略意圖,德國的主要對手包括波蘭、英法、蘇聯、美國。德國與世界為敵,無論在人口總數、工農業實力、資源總量等方面與盟軍差距甚大,根本沒有取勝的可能。在早期可以憑借高素質軍隊取得一定勝利,但是隨著戰爭進行,盟國的戰爭機器步入正軌,強大的工農業潛力發揮出來,整體實力逐漸增強,必然會對德國取得壓倒性優勢。無論德軍如何優秀,戰術指揮如何NB,戰略方面的劣勢是始終無法改變的,失敗是必然的。舉個例子,打開地圖,看看蘇聯的領土縱深,要對這樣廣袤的領土實現有效佔領,需要多少兵力?可能嗎?
德國方面也意識到這一點,為了扭轉這一劣勢,德國必然要利用暫時的優勢,打局部戰爭、短期戰爭,避免長期戰爭與全面戰爭。在戰爭中,德國盡量將戰爭局部化,逐個擊破,避免將盟國同時拖入戰爭。入侵波蘭,英法被拖入戰爭是在意料之中的,但是通過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穩住了蘇聯,而美國一直保持中立,這樣就實現了戰爭局部化。西歐戰爭結束後,德國無力渡海攻擊英國,英國同樣無力侵入歐洲,西線暫時穩定。還是本著戰爭局部化的原則,德國轉向下一個對手蘇聯,美國依然中立。但是德國很清楚蘇聯的實力,巴巴羅薩計劃並不是要消滅蘇聯,只是要將蘇聯擊退,在東方佔領前進基地,以空軍對蘇聯烏拉爾地區進行襲擾,取得對蘇聯的優勢戰略地位,保證東歐地區的穩定。至於美國,德國希望他一直保持中立,就這么中立下去,因為他根本不在德國的作戰計劃之內。如果巴巴羅薩計劃成功,英國已經被打殘,蘇聯被趕至西伯利亞,美國被孤立在西半球,被太平洋地區日軍牽制,無力對歐洲施加影響,德國就可以實現獨霸歐洲的戰略目標。只是巴巴羅薩計劃失敗,蘇德戰爭變為長期戰爭,美國偽裝中立,公然援助盟國,形勢對德國不利。隨著日本對美國開戰,為了與日本配合,德國不得不對美國宣戰,由此陷入了全面戰爭的格局,失敗已經註定。『柒』 日德蘭海戰中英國和德國海軍各自的失敗原因是
個人的看法。英國本來有優勢,但只會實在太大,判斷失誤,只是追殺德國的前衛艦隊。
接著,又沒有追擊德國逃走的艦隊,沒有在夜晚進行決戰的魄力。否則,是有可能一舉重創德國海軍。
德國海軍成功返回基地。
不過,從戰略上,英國卻沒有失敗,依舊將德國封鎖在港口中。
德國雖然擊沉了很多英國軍艦,但沒有打破封鎖,從戰略上,依舊不利。
同時,雙方都太看重主力軍艦的交鋒了,其實那個時期,比如潛艇,也能發揮出更強的作用來。『捌』 二戰時德軍當時為什麼不打英國
二戰中,德軍以勢不可擋之勢橫掃西歐,希特勒佔領了法國,也就基本統治了整個西歐,此時的他的敵人似乎只剩下了孤懸海外的英國,但是德軍卻調轉了槍頭,進攻蘇聯,最終導致戰線拉大,補給困難,加上蘇聯的強大生產力和大規模的軍事反擊,最終使得德軍一敗再敗,實力受到了極大地削弱,但是為什麼希特勒面對已成孤島的英國卻放任不顧,反而樹立新敵人了呢?
其實要說英國是到希特勒嘴邊的鴨子就有點瞧不起人了,如果能打下來英國的話,相信德國是不會猶豫的,之所以沒有動手,只能是因為一個原因,那就是實力。現在的英國可以說是五大常任理事國中最不能自主的,當年的日不落帝國早已風光不在。但二戰時期的英國,依然是正兒八經的大英帝國,跟現在的英國不是一個概念。在日俄戰爭爆發前,日本和英國曾經有過短暫的結盟歷史。當時整個日本舉國上下幾乎欣喜若狂,他們形容這種感覺稱「就像是佃戶家的兒子娶了地主的女兒」。日本為英國能夠看得起自己感到十分榮幸,可見英國當時的地位。在日俄戰爭爆發的四十年後,雖然經歷了一戰的英國實力大不如前,但依然是可以調動小半個地球資源的殖民帝國。絕不是只佔有英倫三島的小小島國。
而我們如今感覺十分狹窄的英吉利海峽,這個海峽水不深,也不寬,幾十公里而已,經常能看見猛人一口氣游過去,但是在當時這個海峽可遠沒有這么簡單,英國奉行的防守策略不是將敵人殲滅在沙灘上,而是殲滅在海峽中,所以英軍最強的不是灘頭而是海洋。
與此同時德國的海軍卻有點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海軍與英國海軍爆發了激烈的日德蘭大海戰,最終以德國海軍慘敗告終,二戰時為了博得元首的青睞,德國海軍帶著新造的巨艦「俾斯麥號」與英國海軍決戰,卻被英國海軍數艘艦艇圍起來一頓好打,直接給擊沉了,打這時候起希特勒就對海軍不抱希望了,對短時間登陸英國也喪失信心了。
但是蘇聯可不是老實人,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蘇聯軍隊是擺成進攻態勢的,斯大林也很清楚蘇德之間無法和平共處,一直在趕時間屯實力,所以本著能夠杜絕後患的心思,德軍才調轉槍口直奔蘇聯而去。
『玖』 日德蘭海戰 德國如何打贏
依據當時的實力來看,德軍怎麼打都打不贏。就算把潛艇排上去作用也不大,因為當時的通訊發展跟不上,無法實現協同作戰。其次就是飛機剛剛出現技術不成熟,艦載航空作戰沒法實現。
英國採用了和德國相同的戰術,而導致這次戰役的不分勝負(德國戰術勝利,英國戰略勝利),基本算是平手。德國原來就是用公海艦隊主力圍殲英國一個分艦隊而不是本國艦隊的主力,從這點上來看,舍爾的計劃還是比較合理的。消滅1~2個分艦隊後,公海艦隊就可以和本國艦隊實力抗衡了。不過從戰術層面來講德意志帝國海軍的造船、設計以及在海戰中的射擊技術已經遠遠超過了英國本國艦隊,而且舍爾在遭遇英國本國艦隊主力的情況下依然可以保持冷靜的分析和判斷,憑借優良的航海技術擺脫了本國艦隊的追擊,這點來看德國是當之無愧的勝利者。英國依然從戰略層面依然把公海艦隊封死在基爾,就日德蘭的那點損失還沒有能達到打破2國之間根本實力差距。總的來說,即使拋棄個人感情因素,一個發展海軍僅僅不到30年的國家能以劣勢的兵力和一個稱霸海洋300年的國家打成這個局面,真的是很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