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二戰期間,德國都侵佔哪些國家
1935年至1939年的歐洲局勢,納粹德國在中歐迅速崛起,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在納粹運動的狂熱浪潮中加入第三帝國,捷克全境也在不久後被德國佔領,立陶宛的克萊佩達地區(德國叫默麥爾地區)並入德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國的保護下獨立;捷克斯洛伐克其他部分被匈牙利和波蘭瓜分
1938年
3月12日 - 德國入侵奧地利。
3月13日 - 奧地利合並入德國。
1939年
3月15日——德國軍隊佔領捷克。
8月3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黨衛軍冒充波蘭軍隊襲擊德國的一個電台,製造德軍入侵波蘭的理由
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入侵波蘭。
1940年
5月17日——德國佔領比利時布魯塞爾。
6月14日——德軍佔領巴黎。
6月17日——法國總理——貝當向納粹德國宣布投降。
1941年
4月27日——納粹德軍攻入雅典。
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
1944年
3月18日——德國佔領匈牙利。
希望能幫到你
❷ 二戰德國侵略戰爭的過程
數年時間,每年寫一千字的話,要好幾千
❸ 請問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納粹""同盟國"的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日、意法西斯國家實行侵略擴張,爭奪世界霸權所挑起的,經過多次局部戰爭逐漸演變而導致全面戰爭。
戰爭起因
德、日、意等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所確立的法西斯政權及其侵略擴張,是這次世界大戰的根源。
法西斯政權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按照英、法、美等主要戰勝國的意志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國際關系體系。戰敗的德國不甘心於《凡爾賽和約》給予的嚴厲懲罰和約束。戰勝國義大利因未能獲得英、法許諾的領土而不滿,另一個戰勝國日本擴張要求日益強烈。由於德、日、意等國的實力很快得到恢復和加強,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成為英、法、美等國的對手。隨著1929~1933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帝國主義制度的各種基本矛盾重新尖銳化並愈演愈烈,以致發展到訴諸戰爭。
20世紀20、30年代,在義大利、德國和日本相繼興起以極端民族主義和極權主義為核心內容的法西斯主義勢力和運動。1922年10月B.A.A.墨索里尼在義大利掌握政權。1933年1月A.希特勒在德國執政。1936年3月日本軍部實現對內閣的全面控制,開始確立法西斯專政。它們同英法美等國爭奪勢力范圍和世界霸權,不惜通過戰爭手段改變由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所確立的國際秩序,從而形成對世界和平的嚴重威脅。
戰爭策源地形成 德國從1933年起加速擴展軍事工業。1934年秘密突破《凡爾賽和約》對其軍隊的限額。1935年正式重建空軍,實施義務兵役制,秘密頒布《國家防禦法》。1936年3月7日,德國宣布廢除《洛迦諾公約》和《凡爾賽和約》的有關規定,派兵進入萊茵非軍事區。早在1935年秋德國國防軍即已開始制訂代號為紅色的對法作戰計劃、入侵奧地利的奧托方案和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綠色方案。納粹德國成為主要的和最危險的歐洲戰爭策源地。1936年10月,德、意簽訂柏林協定,形成柏林-羅馬軸心。義大利成為歐洲戰爭策源地的組成部分。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召開東方會議,確定武力侵佔中國,進而征服印度、南洋群島、中亞細亞和小亞細亞以至歐洲的侵略擴張總綱領。從1931年起,日本對中國發動並逐步擴大局部性侵略戰爭。1936年制訂向太平洋地區及西伯利亞的擴張目標和對美、蘇、中、英等國作戰的具體方針。日本成為挑起世界戰爭的遠東戰爭策源地。
3個法西斯國家在對外擴張和發動侵略戰爭的過程中結成侵略集團。1936年11月25日,德、日兩國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11月6日義大利參加該協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多億人口被捲入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正義與邪惡最殘酷的一次較量。先後歷時10多年,傷亡人員5500萬左右。
詳細資料請查閱【http://iask.sina.com.cn(第二次世界大戰-愛問知識的人)】或者【http://info.datang.net(大唐資料庫-二次世界大戰)】
❹ 德國在二戰中犯下了什麼罪行
1933年希特勒上台實行獨裁統治,建立了納粹德國。 德國於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同盟國打擊下,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
德軍於1939年9月1日對波蘭展開入侵,後協同蘇軍迅速佔領波蘭全境,英國及法國向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此展開。
隨著戰爭進行,德國及其盟國迅速控制歐洲大陸及北非,但迫使英國投降或停戰的計劃未能成功。1939~1940年,通過發動閃電戰,迅速佔領了挪威、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對英國發動了空襲。
1941年6月22日,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入侵蘇聯。德國於1942年6月28日~1943年2月19日的藍色行動遭受失敗而由東線戰場撤退,又陷入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4)德國侵略同盟國幹了什麼擴展閱讀:
戰後德、日兩國對侵略歷史的態度有著天壤之別,這對國際關系發展也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影響。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德國這面「鏡子」有著尤為深刻的現實意義和警示作用。
德國總理默克爾今年3月訪問日本時,外界十分關注德國對二戰侵略歷史的態度及其同鄰國和解的經驗。
默克爾回應這個問題的表述謹慎,據報道她主要講了三層意思:「正視歷史是和解的前提」「戰後德國能幸運地被國際社會再度接受,是因為德國徹底與過去決裂」;如果沒有鄰國的「大度姿態」,和解是不可能的,「但更重要的是德國有著實事求是地面對歷史的意願」。
德國之所以能成功地與過去決裂,還在於二戰後盟國的「嚴格監督」,使德國走上了正確的道路。一些媒體據此紛紛評論稱,默克爾這是有意「提醒」安倍正視歷史,甚至認為她這樣做是在「敲打」安倍。
德國一位資深記者告訴筆者,默克爾誠然不贊成安倍的「歷史觀」,但不會有意去「敲打」安倍,不過客觀上確實起了這個作用。
戰後德、日兩國對歷史的態度有著天壤之別,對國際關系的發展也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影響。那麼,戰後德國是怎樣直面和反省二戰侵略歷史的呢?
戰後德國歷屆領導人都明確承認,希特勒德國發動侵略戰爭,納粹殺害了600萬猶太人。德國對其後果「全面承擔責任」,並向受害國人民「認罪、道歉」「請求寬恕」。
早在1949年12月,第一任聯邦德國總統特奧多爾·豪斯在一次集會上就譴責納粹屠殺猶太人的罪行,承認「這段歷史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全體德國人的恥辱」。
1951年,聯邦總理阿登納在聯邦議會發表講話確認,納粹德國「以德國人民的名義犯下難以形容的罪行」,德國對發動侵略戰爭的後果「全面承擔責任」,並表示「新的德意志國家及其公民只有感到對猶太民族犯了罪並且有義務給予物質賠償時,才算令人信服地與納粹罪惡一刀兩斷了」。
1970年12月7日,社民黨總理勃蘭特訪問波蘭時,在華沙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雙膝下跪,作出了轟動世界的謝罪姿態。
1985年5月8日,聯邦總統魏茨澤克在紀念二戰結束40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要求德國人民永遠不要忘記德國發動侵略戰爭的罪行。
1994年,聯邦總統赫爾佐克在波蘭紀念反法西斯「華沙起義」50周年大會上莊重地向波蘭人民認罪,他說:「對於德國這個名字永遠和數萬波蘭人的苦難聯系在一起,德國人心中充滿了愧疚。我為以德國人民的名義給你們造成的痛苦請求你們的寬恕。」
1995年5月,聯邦總理科爾在莫斯科參加二戰結束50周年紀念活動時講話說:「我向死難者低頭,請求寬恕。我們在莫斯科緬懷遭受希特勒造成的種種災難的俄羅斯人和蘇聯其他各族的人。」
❺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侵略了哪些國家
德意志帝國在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因戰敗而宣告崩潰。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瑪共和國。二戰時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日本等國。——常識歷史篇。
❻ 德國的同盟國方面的實際情形是怎樣呢
1940年2月21日,達拉第力主應用「阿爾特馬克」事件來作為一個借口,以便在突擊之下,立即攻佔所有的挪威港口。他辯論說:「由於世人對於挪威在此次事件中與德國人同謀的記憶還很新鮮,所以我們的行動愈快,則我們的宣傳也就可以愈有效,在世界輿論的面前也愈顯得我們理直氣壯。」——這種說法簡直是和希特勒的作風並無二致。在倫敦方面對於法國政府的建議都表示相當的懷疑,因為遠征軍尚未准備就緒,而張伯倫也仍希望挪威和瑞典兩國的政府能夠同意讓聯軍進入他們的領土。
在3月8日的英國戰時內閣會議中,丘吉爾又提出一個計劃,其內容是把兵力集中在納爾維克的外海上,並立即派一個支隊上岸——這是根據所謂「拉弓不放箭」的原則。12日英國內閣又再度集會,決定「恢復」在特隆赫姆、斯塔萬格、卑爾根和納爾維克等地登陸的計劃。
在納爾維克登陸的部隊應向內陸迅速推進,超過瑞典的國境以占據耶利瓦勒鐵礦為目的。計劃定在3月20日執行,准備工作應在此日前完成。
但是到3月13日,芬蘭卻已經全面崩潰並向蘇聯投降,於是這個計劃也就隨之而被推翻,因為同盟國已經喪失了假道挪威的理由。對於這一意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准備充任遠征軍的兩師英軍被改送往法國,不過仍有相當於一個師的兵力在集中待命。第二個連發事件就是達拉第的下台,代替他出任法國總理的人為雷諾——他是在一片要求採取積極對策和迅速行動的呼聲中,接管了法國的政權。雷諾前往倫敦出席3月28日舉行的同盟國最高戰爭會議,並決定要求立即執行挪威計劃,那也正是丘吉爾老早就在催促的。
但現在卻已經不需要任何這一類的壓力了——因為,誠如丘吉爾所說:「在這個階段張伯倫也希望能立即採取某種積極性的行動。」正像在1939年春季一樣,但他下了決心之後,張伯倫的行動也是快速的。在會議一開始時,他不僅強烈地主張在挪威採取行動,而且更進一步主張同時採取丘吉爾所醉心的另一種計劃——那就是從空中不斷地把水雷投擲在萊茵河以及其他德國的河流中,讓它們去順流而下地漂浮著。雷諾對於這個計劃表示有一點懷疑,遂說他必須首先徵求法國戰爭委員會的同意。但他卻熱烈地擁護挪威作戰計劃。
4月5日應開始在挪威水域布雷之事已決定,接著就派遣部隊在納爾維克、特隆赫姆、串爾根和斯塔萬格等地登陸。第一批部隊預定在4月8日啟程前往納爾維克。但卻又發生了新的耽擱。法國戰爭委員會對於在萊茵河上空投水雷的計劃表示不能同意,因為害怕德國人向法國採取報復行動。但對於可能對挪威採取報復行動,他們卻並不表示關切——甘末林甚至於還強調說,其目的之一就是挑撥敵人在挪威登陸,以便將他引入陷阱。但是張伯倫卻又試圖堅持兩個行動必須同時執行,於是與丘吉爾商量,要他在4月4日前往巴黎去再作一次新的努力,以說服法國人採納他的萊茵計劃——這個努力並未成功。
這也就是說挪威計劃的執行必須再等一下。丘吉爾對於這一點居然表示同意,那實在是很奇怪的,因為在前一天的戰時內閣集會時,軍政部和外交部所提出的報告都指出在最近挪威的港口中,已集中有大批的德國船隻,船上並且已經滿載軍隊。但很荒謬的,這些軍隊卻被解釋為是准備在英軍登陸挪威之後再來作反擊之用的。而更荒謬的,卻是此種解釋又居然為袞袞諸公所深信不疑。
於是挪威作戰的發動遂又順延3天,即延到4月8日。這一次的延期也就斷送了唯一的一個成功的希望。它使德軍能夠恰好趕在聯軍之前進入挪威。
❼ 二戰時期,德國為什麼要侵略其他國家呢
《凡爾賽條約》是導火索:
由於資本主義帝國之間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發展不平衡而導致了一戰。一戰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戰敗告終,戰後在法國巴黎召開了凡爾賽會議,會議主要討論對戰敗國的懲罰,最後雙方簽訂《凡爾賽和約》,《凡爾賽和約》對德國可謂是無比的苛刻。
英美法大國的姑息容忍:
重新奪回“一戰”中失去的榮耀而稱霸歐洲乃至世界,加上納粹政權的上台與西方世界經濟危機的加劇,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危機,德意志第三帝國入侵波蘭,再一次發動了世界大戰。
德意志過去一直都是一個地域概念,而不是一個統一國家。直到普魯士崛起將奧地利驅逐,真正建立起了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在法國凡爾賽宮中宣布了德意志的誕生。
在二戰前夕,英美法等大國推行綏靖政策,扶植戰敗的德國和支持日本充當防範蘇聯的屏障和鎮壓人民革命的打手,對他們的侵略行為姑息容忍,不惜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來維護自身的利益,妄圖將禍水東引至蘇聯,坐收漁利。最終導致德國加快侵略別國。
❽ 德國對加拿大做了什麼暴行在一戰中
因為加拿大是參戰國,從北美大陸到歐洲戰場支援英國同盟。所以不能說,德國在一戰的時候對加拿大做了什麼暴行,而是在一戰中加拿大的軍隊有怎樣的傷亡損失。
1914年當英國捲入歐洲戰場的時候,作為英聯邦的加拿大就自從捲入了戰爭作為協約國一員。而且當時加拿大人對於援助歐洲戰場顯得格外狂熱,捍衛他們的女王。從1915年加拿大正式參戰到1918年結束,將近61000名加拿大士兵犧牲,172000名加拿大士兵在肢體上或者精神上受到嚴重創傷。當時還是殖民地的紐芬蘭地區(49年加入加拿大)有1305人參戰犧牲,數千人受傷。
其中,59544名CEF犧牲,之中51748人是直接因為和同盟國敵軍對抗而死亡。150名加拿大皇家海軍成員犧牲,而加拿大在英國皇家海軍和空軍中的志願者不計其數無法統計(對你沒看錯,加拿大志願者算是英國皇家海軍和空軍後來的中堅力量)。另外可以統計的是1388名參與英國飛行隊列的加拿大人犧牲。10000名加拿大士兵在戰後患有彈震症(shellshock,一種精神疾病)。所以每年11月11日就是加拿大的陣亡將士紀念日,以緬懷加拿大在一戰中死去的同胞以及德國同盟國所犯下的惡行。
以上數據均來自加拿大戰爭博物館。如果喜歡讀英語的話,具體的介紹(圖文)其實你也可以在加拿大戰爭博物館的官方網站上找到(Canadian War Museum)。而且有機會的話你可以親自到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參觀戰爭博物館,更加直觀地了解那段歷史。
❾ 德國海軍發動的「擊鼓」戰役給同盟國造成哪些損失
早在1941年12月9日,德國向美國宣戰後,德國海軍開始向美國沿海發動「擊鼓」戰役。1942年1月,德國5艘「王牌」潛艇(後又陸續增派到10艘)從比斯開灣出發,橫渡大西洋,開始對美國哈特拉斯角至聖勞倫斯灣之間航運展開「重點打擊」。企圖癱瘓北美大西洋沿海的交通線,減少運往美國東海岸工業區的石油和其他原料,逐漸向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滲透,使同盟國的護航兵力達到最緊張的程度,消耗其商船噸位70萬噸以上,以迫使同盟國妥協。
1月12日,德國潛艇「U—123」號在科德角以東300海里處用魚雷擊沉英國客輪「賽克皮洛斯」號。14日,德國潛艇在哈特拉斯角擊沉巴拿馬油船「諾內斯」號。15日,擊沉英國油船「科因布臘」號。18日,擊沉美國油船「阿蘭•傑克遜」號。19日,擊沉加拿大3艘商船。隨後,德國又向美國海域派出3艘大型潛艇,從亞速爾群島方向也抽派7艘潛艇前往作戰。它們在紐芬蘭、卡羅來納角、布雷頓角等海域都實施了單艇機動作戰。黃昏之前,潛艇一直潛伏在近海水域,黃昏之後,便半露於水面向目標接近,以魚雷和炮火攻擊目標。德國潛艇日益大膽的作戰行動,嚴重破壞了同盟國的海上交通線,同盟國商船損失慘重。1月份,德國海軍出動54艘次潛艇,先後擊沉同盟國運輸船23艘14萬噸,2月份擊沉10.3萬噸,3月份擊沉15.9萬噸,而德國則沒有1艘潛艇被擊沉。美國海軍自己也承認,1942年德國潛艇在大西洋沿岸給美國造成的損失,等於破壞了其6個大規模軍事工廠。
❿ 二戰德國侵略過哪些國家
波蘭、法國、蘇聯、挪威、比利時等。
1、波蘭
波蘭共和國(波蘭語:Rzeczpospolita Polska,英語:The Republic Of Poland),簡稱波蘭,是一個位於中歐,由16個省組成的民主共和制國家。
東與烏克蘭及白羅斯相連,東北與立陶宛及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州接壤,西與德國接壤,南與捷克和斯洛伐克為鄰,北面瀕臨波羅的海。
1939年9月1日,德國以閃電戰突襲波蘭,迅速侵佔波蘭大部分領土。1940年9月17日,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以建立東方防線為由,命令60萬蘇聯紅軍越過蘇波邊界,進攻波蘭東部,佔領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
9月18日,蘇軍與德軍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會師,蘇、德兩軍以皮薩河—那累夫河—維斯瓦河—桑河一線為界瓜分了波蘭。9月28日,德軍攻陷華沙,波蘭再次淪亡。波蘭人民開始了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戰爭。
戰後建立波蘭人民共和國,1980年爆發團結工會大罷工,1989年實行總統和議會制,同年改名為波蘭共和國,後加入歐盟和北約。
2、法國
法蘭西共和國(法語:République française,英語:French Republic),簡稱「法國」(France),是一個本土位於西歐的半總統共和制國家,海外領土包括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地區。
1939年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法國實行全國總動員。9月3日,法國對德宣戰,但法國節節敗退。
1940年6月22日,貝當元帥與德國簽訂投降協定,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覆滅。7月在法國中部的維希建立了的傀儡政府。
二戰後,建立法蘭西第四共和國,1958年被夏爾·戴高樂建立的第五共和國所取代。在漫長的歷史中,該國培養了不少對人類發展影響深遠的著名文學家和思想家,此外還具有全球第四多的世界遺產。
3、蘇聯
蘇聯全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俄語: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俄語縮寫:СССР)。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南高加索聯邦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後擴至15個加盟共和國)。
二戰時期,德國入侵蘇聯,剛開始蘇聯節節敗退,1941年12月6日,蘇軍從莫斯科城郊開始反攻,到次年4月下旬擊潰德軍50多個師,擊斃擊傷德軍80多萬人,將敵軍擊退150多公里,解除了對莫斯科的威脅,奪回了60多座城市。
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擊戰」的徹底破產,粉碎了德軍自二戰開始以來不可戰勝的神話,也成為蘇聯衛國戰爭的一個轉折點。1941年至1945年間,英國與加拿大共同向蘇聯提供了大約150萬噸的軍用補給品和糧食。
1943年初,蘇聯紅軍經過頑強抵抗,獲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後,蘇軍才在戰場上掌握了主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成為了與美國並稱的世界超級大國,世界進入到兩極格局,蘇聯主張通過大力發展軍事力量來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之後蘇聯與美國的冷戰在1946年3月正式拉開序幕。
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蘇聯最高蘇維埃於次日通過決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葉利欽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蘇聯主要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蘇聯解體,蘇共解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重大挫折。
4、挪威
挪威王國(挪威語:Kongeriket Norge或 Kongeriket Noreg),簡稱「挪威」(挪威語:Norge 或Noreg), 意為「通往北方之路」,是北歐五國之一,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部。
挪威領土南北狹長,海岸線漫長曲折,沿海島嶼很多,被稱為「萬島之國」,領土與瑞典、芬蘭、俄羅斯接壤,屬地還包括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首都為奧斯陸。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法西斯德國佔領,哈康國王及他的政府流亡英國。1945年獲得解放。
5、比利時
比利時王國(荷蘭語:België,法語:Belgique,德語:Belgien),簡稱「比利時」,位於歐洲西部沿海,東與德國接壤,北與荷蘭比鄰,南與法國交界,東南與盧森堡毗連,西臨北海與英國隔海相望。海岸線長66.5公里。
全國面積2/3為丘陵和平坦低地,全境分為西北部沿海佛蘭德倫平原、中部丘陵、東南部阿登高原三部分,最高點海拔694米,主要河流有馬斯河和埃斯考河,屬海洋溫帶闊葉林氣候,四季明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比利時被法西斯德國佔領,1940年5月28日利奧波德(neobored)三世簽字投降,比利時政府流亡英國。比利時人民積極展開反法西斯斗爭。1944年9月比利時光復。
1944年比利時同荷蘭、盧森堡結成關稅同盟(1958年發展為比、荷、盧經濟聯盟)。並同法國、英國、盧森堡和荷蘭締結區域性的防禦組織。1949年4月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波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比利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挪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