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包子為啥屬於高糖而饅頭不是
包子和饅頭是餐桌上常見的麵粉類食物,饅頭不含有餡料,澱粉含量很高,升糖指數也相對較高。而包子不全是麵粉,還含有一定的餡料,其升糖指數就要低一點,因此糖尿病病人可以適當吃蔬菜餡或者肉餡的包子,但注意不能過量。
糖尿病是現代社會的慢性病,一旦患上了糖尿病,意味著病人需要忌嘴了,對於糖尿病的飲食禁忌是病人必須提前了解的一件事情,如果吃了一些不該吃的食物,可能讓血糖飆升,造成不可預計的後果。包子和饅頭是日常生活中我們餐桌上最為常見的一類麵食,糖尿病病人能吃包子和饅頭嗎?這成為了不少病人都比較關心的問題。這里小編就來給大家詳細講解一下,希望對病友們有所啟示。
糖尿病病人的飲食控制應作為每天必須要執行的一項工作來抓,適當的飲食可以幫助病人穩定血糖。那麼糖尿病能吃包子和饅頭嗎?一個同樣大小的饅頭和包子,其澱粉含量是不同的(澱粉進入體內會轉化為糖分)。饅頭的澱粉含量要明顯多餘包子,而饅頭中主要含有小麥粉或者富強粉,澱粉含量高,升糖指數快,因此糖尿病病人最好少吃或者不吃。
而包子相對於饅頭來說,澱粉的含量要低一些,升糖指數相對來說要比饅頭低。對於糖尿病病人來說,可以適當進食,但量不能太多,應控制在50克以內,而且只能選擇蔬菜餡或者肉餡的包子。糖餡的包子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是禁忌食用的。有條件的病人可以在家中自己用蕎麥麵粉來製作包子,相對於精麵粉來說,升糖指數更低。
根據上述講解內容,糖尿病能吃包子、饅頭嗎?包子和饅頭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麵粉類食物,饅頭成分中全是麵粉,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最好謹慎食用,因為其澱粉含量很高,升血糖速度快。而包子的澱粉含量要低一點,對於蔬菜餡或者肉餡的包子,病人可以適當食用,但是應控制量。
❷ 快手網紅饅頭片是哪裡人
快手網紅饅頭片是貴州六盤水市人。快手網紅饅頭片是快手平台的一個視頻博主,戶籍是貴州六盤水市人,具體相關作品可以登錄快手平台查看。
❸ 快手主播饅頭片的真實姓名
張迪。
饅頭片是在快手直播平台直播的一個歌手網紅,每天晚上八點鍾在快手進行直播,曾在直播中自曝過自己的真實名字就是張迪。
饅頭片心地善良,為人淳樸,聲音很有磁性,歌聲也很好聽。他說他自己會唱600多首歌曲,直播間可以隨意點唱。
❹ 我們所吃的「包子」和「饅頭」的來歷是
諸葛亮七擒孟獲蒸「蠻首」——饅頭的來歷與趣聞
時間: 2004-11-05 09:02:00 | [<<] [>>]
--------------------------------------------------------------------------------
諸葛亮七擒孟獲蒸「蠻首」——饅頭的來歷與趣聞
饅頭,曾用名:「蠻頭」、「蠻首」、「瞞頭」、「曼頭」;方言:「起面餅」、「籠餅」、「蒸餅」、「籠炊」、「炊餅」、「饃饃」、「包子」、「實心包」、「巢饅頭」;最後由「饅設」、「曼頭」演為今名「饅頭」。
「饅頭」起於何時?尚難肯定。西晉束廣微《餅賦》說:「三春之初,陰陽交際,寒氣既消,溫不至熱,於時享宴,則曼頭宜設。」這段文字只是說晉代已經有了饅頭(曼頭)。
再往上溯,宋代高承《事物紀原》引證《稗官小說》:「諸葛亮南征,取面畫人頭祭之。」這是什麼典故呢?從《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祭瀘水漢相班師」中找到了詳盡的答案。原來是:時值公元225年9月的秋天,諸葛亮七擒七縱,征服了孟獲。班師回蜀,行至瀘水,忽然陰雲密布,狂風驟起,兵不能渡。諸葛亮遂問孟獲,獲曰:「此水原有猖神作禍,往來者須祭之。」諸葛亮曰:「用何物祭享?」獲曰:「舊時國中因猖神作禍,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風恬浪靜。」諸葛亮略加思忖,擺手說:「吾今,事已平定,安可妄殺一人耶?吾自有主意。」於是喚來軍中行廚,宰牛殺羊,和面為劑,塑成人頭,內以牛羊等肉代之,名曰「蠻頭」(蠻,古代對南方各族的泛稱)。並列燈49盞,將饅頭等物陳設於地,還寫了352字的祭文。諸葛亮金冠鶴氅,親自臨祭,放聲大哭,情動三軍,無不下淚,只見愁雲怨霧,皆隨風散。次日,風靜浪平,蜀兵安然盡渡瀘水。
關於饅頭是諸葛亮發明創造之說,元末陶宗儀編的筆記叢書《說郛》中收錄的宋人曾三異撰《因話錄》也有此論。1980年新版《辭海》也載述:「俗傳諸葛亮南征……從此始有饅頭。」
因為諸葛亮的這種肉餡饅頭一定好吃,因此由軍中流傳民間。人們嫌棄「蠻頭」一詞,用人頭作為食品名,有礙胃口,遂改為曼頭。《辭源》注釋,曼有「展開;美,細膩」之意。
「曼頭」一詞最早見於西晉《餅賦》中。其後在唐代徐堅、韋述合撰的《初學記》以及宋代《事物紀原》中,都寫作「曼頭」。
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又將饅頭作「饅役」;《說郛》中則作「瞞頭」。曾三異說:「流傳作饅字,不知當時音義如何。適以欺瞞之『瞞』同音。孔明與馬謖謀征南,有『攻心』、『心戰』之說,故聽孟獲熟視營陣,七縱而七擒之。豈於事物間有欺瞞之舉,特世俗釋之如此耳?」說蠻人孟獲,頭腦簡單,七次被孔明欺瞞,故「瞞過蠻人孟獲之頭腦耳」,簡稱「瞞頭」。
宋代陳梗《負暄野錄》則說,「饅亦作梗」,書之「粳頭」。總而言之,「曼頭」、「瞞頭」、「蠻首」、「饅設」、「粳頭」,都是源自「蠻頭」之諧音。而舊版《辭源》的解釋,是援引明代筆記郎英《七修類稿》:「謂本名蠻頭。音轉訛為饅頭也。」《辭海》、《辭源》都間接地首肯,饅頭是諸葛亮七擒孟獲時的發明創造。
饅頭,為何又叫「籠餅」呢?北宋詩人陸游作過考證,《巢》詩雲:「昏昏霧雨暗衡茅,兒女隨宜治酒餚。便覺此身如在蜀,一盤籠餅是豌巢。」陸游在詩後自注,其意是:四川一帶人用豬肉作餡蒸熟,「作巢饅頭,佳甚,唐人正謂饅頭為籠餅」。元代周密《齊東野語》把饅頭叫「籠炊」:「餅之烙為餅,餅之蒸為炊。」
《辭海》對「饅頭」是這樣解說的:「一種用麵粉發酵蒸成的食品,形圓而隆起。本有餡,後北方人稱無餡的為饅頭,有餡的為包子;吳語區(滬江浙)有餡無餡統稱饅頭。」至於還有人寫作饅首,這是對文字的遣詞所致,因為「頭」與「首」在某種場合同義。如「叩頭」,也常寫作「叩首」。
河北、河南、山東、陝西某些地區還稱饅頭為「饃饃」也有文字記載,如元代戲曲《酷寒亭》第二折就有「你兩個且起去,揩了眼淚,我買饃饃你吃」。此外,在河北省各縣叫法不一,如易縣、涿縣把北方的饅頭叫成「包子」,博野、蠡縣反而把帶棗泥、豆沙餡的包子叫成「饅頭」,浙江的溫州人則叫「實心包」,蘇州還叫「大包子饅頭」,真可謂「十里不同俗」。
饅頭在唐宋年間已作為美饌,成為殷富人家的主食。不但中原漢族人家喜歡食用,而且它還是與北宋同時代的遼國契丹貴族不斷吸收中原文化的表現之一。從文物考古中發現的一座遼墓壁畫上,有侍女端著一盤饅頭送給主人進餐。畫中反映出饅頭已成為契丹族家庭的膳食珍品。
不知是否與饅頭的創始人諸葛亮在瀘水改革了以人頭祭祀的野蠻惡習有關,千餘年來的封建社會,饅頭一直被用作祭神祭祖。歌劇《白毛女》中,在喜兒避難山洞的那些日子裡,食物來源之一就是奶奶廟中的供品——饅頭。所以,舊時的廟宇寺院都蒸得一手好饅頭。《紅樓夢》第十五回「秦鯨卿得趣饅頭庵」中寫道:「原來這饅頭庵和水月寺一勢,因他廟里做的饅頭好,就起了這個『諢號』,叫『饅頭庵』。」
饅頭為什麼又叫「起面餅」?這一說見於宋代陳大昌《演繁露》:古時把麵食品一概謂之餅,與今天餅的概念不同。據《墨子·耕柱篇》說,我國大約從戰國時才開始吃麵食,當時的面是用杵臼搗細的。西漢年間隨著磨的出現,麵食種類逐漸增多,但當時人們還不懂得面的發酵,都是死面的。後來人們在長期實踐中逐漸掌握了酵母菌生化原理,在適當溫度下使酵母菌、乳酸菌和醋酸菌等微生物在面團里發酵。這些菌有的使澱粉生成了酸,有的使澱粉生成了糖和酒精。放鹼就是為了與酸中和,以消除酸味,並放出二氧化碳,使面團形成氣孔,有利於人們的消化和吸收。
發面饅頭,當時有人叫它為「起面餅」。南北朝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說:「起面也,發酵使面團輕高起浮,炊之為餅。」直到今天,農村的一些家庭主婦仍把「小蘇打」叫作「面起子」。
宋朝,饅頭還作為一種文化交流,隨著日本和尚龍山德見東渡日本。龍山在中國時,與一位法名林凈因的僧人結為兄弟,林凈因隨龍山住在日本奈良市,他做得一手好饅頭,在日本被稱為「奈良饅頭」。元代,饅頭已成為日本「唐式茶會」中的點心之一。
明朝萬曆年間有兩個名叫利馬竇和湯若望的傳教士來我國,把義大利製作麵包的方法傳到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過去傳說,發面饅頭是仿照外國麵包學來的,其實毫無關系。眾所周知,我國製作發面饅頭,早在明代萬曆以前,沒有一千年,也有八百年的歷史了。
《愛竹談藪》記載了一則饅頭醫病的故事:南宋皇帝寧宗趙擴得了淋病,每夜要上廁所30次。四方名醫都束手無策。後來有一位名叫孫琳的游醫治好了他的病,其葯方是:用饅頭、大蒜、淡豆豉三樣東西搗在一起,搓成30丸,10丸一副。醫囑說:今日服10丸,病可除三分之一;明日服10丸,病可去大半;三日照服,病可痊癒。寧宗遵醫囑,照服不誤,果奏奇效。明代葯家李時珍也證明饅頭的食療作用:「溫中化滯,養脾營胃,益氣和血。」
暄軟雪白的饅頭,是人們餐桌上的美饌之一。饅頭的口味如何,與製作技術有關。饅頭蒸得好的標準是:顏色雪白,入口暄騰,不酸不澀,回味有股面之甜香。盡管饅頭的製作程序有好幾道,而其關鍵是「對鹼」。鹼對的是否適宜,可用「手拍、眼看、鼻聞、口嘗」方法驗之。
先人留有七字歌訣四則:「掌拍面團側耳聽,撲撲聲空是鹼輕,啪啪聲實是鹼重,膨膨脆響入籠蒸。」「切開面團看蜂窩,芝麻小孔是鹼多,鹼少便見蠶豆眼,綠豆洞兒上蒸鍋。」「揪塊面團鼻前聞,澀味鑽鼻是鹼勤,味酸必定是鹼少,面香飛來可出盆。」「舌舐面團細呷嘗,澀味殺舌鹼過強,發酸正是鹼少弱,甜香恰是鹼正常。」可見,先人在發面方面的技能已十分嫻熟。
日常生活中,人們食用的「饅頭」,是屬於一種用麵粉發酵蒸成的食品, 形圓而隆起,本來這種食品最初是有餡的,發展到後來,我國北方稱無 餡的為饅頭,有餡的為包子,若問為什麼?說起來,與三國時期的諸葛 亮,有著密切的關系,為了將生活中人們比較普遍喜歡食用的「饅頭」 和「包子」來歷說個明白,開始需要從諸葛亮先說起。
據相傳,就在孔明諸葛輔佐劉備打天下的過程中,諸葛亮率軍進軍西南, 去征討孟獲,在橫渡瀘水(一名瀘江水),即在今雅礱江下游和金沙江會 合雅礱江以後一段時,其時間正值農歷五月間,即諸葛亮<<出師表>>,「 五月渡瀘,深入不毛」,這是怎麼回事呢?就是說,農歷五月間,夏季炎 熱了,瀘水與別地方的水不同,「瘴氣太濃」,不僅如此,而且水中含有 毒性物質,士兵們食用了瀘水,萬萬沒有料到出現致死,以及患病者亦比 較多.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經過苦思苦想,下令讓士兵們殺豬,宰牛, 將牛肉和豬肉混合在一起,剁成肉泥,和入面里,做成人頭形狀蒸熟了, 讓士兵們食用結果很快就消除了士兵們的殘廢和患病者,這樣一來,瀘水 周圍百姓們,就傳開了,說諸葛亮下令做的人頭形的「饅頭」可避瘟邪,
由此開始,生活中,人們不漸漸做起「饅頭」食用了。 隨著社會生活實踐不斷向前發展,密切結合生活飲食上的需要,逐漸演變 成由「饅頭」里邊裝上肉餡的食物,名曰為「包子」了,因為是用面和肉 餡包成的,故被人們恰到好處,給名曰為「包子」了。
包子的種類:秋葉包、玫瑰包、百吉包、梅乾菜包、水晶包、雙菇素菜包、百子壽桃、蟹粉小籠包、鯉魚包、上海湯包、臘味蘿卜絲津菜包、素鵝果仔包、菜肉鳳眼包、鮮油奶黃包、鮮肉生煎包、菠蘿叉燒餐包、雞包仔、雞球大包、叉燒包等
❺ 包子饅頭的來歷和哪個歷史有關
蜀國諸葛亮率兵攻打南蠻,七擒七縱蠻將孟獲,使孟獲終於臣服。諸葛亮班師回朝,途中必須經過瀘水,軍隊車馬准備渡江時,突然狂風大作,浪擊千尺,鬼哭狼嚎,大軍無法渡江。
此時諸葛亮召來孟獲問明原因,原來,兩軍交戰,陣亡將士無法返回故里與家人團聚,故在此江上興風作浪,阻撓眾將士回程。大軍若要渡江,必須用49顆蠻軍的人頭祭江,方可風平浪靜。
諸葛亮於是命廚子以米面為皮,內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顆人頭。然後,陳設香案,灑酒祭江。因為諸葛亮創始的饅頭,序復雜且花費較多。於是,後人便將做餡的工序省去,就出現了白饅頭。
(5)快手的德國包子和饅頭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包子大約在魏、晉時便已經出現。但包子的原名卻叫饅頭。晉代束皙在《餅賦》中說,初春時的宴會上宜設曼頭。這里所說的曼頭其實就是包子。至於包子這個名稱的使用,則始於宋代。
在《愛竹淡談藪》一書中載:宋朝有個叫孫琳的大夫,為宋寧宗治淋病,就是用饅頭包大蒜,淡豆豉,每日服三次,三日便病除,被人們視為神醫。
❻ 包子和饅頭的區別是什麼
包子和饅頭當然是有分別的。一般是從外形和口感兩方面區分,如樓上大家所說,包子吃起來有餡、外形上看有褶,而饅頭沒有餡,更沒有褶,只是圓圓的一塊面。 但是,正如樓主所說,確有一種麵食叫「肉饅頭」,在下不才,有幸吃過幾次。「肉饅頭」顧名思義,就是裡面有肉(餡)的饅頭,而為什麼叫「肉饅頭」而不叫包子,是因為從外形來看,「肉饅頭」如果不掰開或者咬開,僅看外表,就是一個普通白白胖胖的饅頭,而吃起來才知道有餡,所以它叫「肉饅頭」。
❼ 饅頭什麼意思
饅頭,古稱「蠻頭」,別稱「饃」「饃饃」「蒸饃」,為」包子「的本稱,中國傳統麵食之一,是一種用發酵的面蒸成的食品。饅頭以小麥麵粉為主要原料,是中國人日常主食之一。
饅頭起源於野蠻時代的人頭祭,傳為諸葛亮征孟獲時所發明,形狀為人頭形,爾後隨著歷史的發展演變,逐漸改為禽肉餡。但中國人吃饅頭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彼時稱為「蒸餅」。三國時,饅頭有了自己正式的名稱,謂之「蠻頭」,明人郎瑛在《七修類稿》記:「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徵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饅頭
❽ 快手饅頭是什麼意思
饅頭是個狗,主人叫它名字他就會「嗷」一聲答應
❾ 喉口饅頭與包子的區別
饅頭是饅頭,包子是包子。饅頭無餡,包子有餡。這是北方人的常識。但是對江浙一帶的人有時會把饅頭和包子混雜使用。比方說,老派的上海人會把北方人的肉包子叫做肉饅頭。同時,飯店裡經營的肉包子招牌上反倒寫著鮮肉大包。一種生煎饅頭更是膾炙人口。享譽四方的小籠包子叫做小籠饅頭,如無錫小籠饅頭。文化古城紹興以前還有一種小吃叫做喉口饅頭,是一種小型的肉包子,喉口二字喻其尺寸。這些都證明了饅頭和包子之間的血緣關系。
饅頭一詞的來源,很多典籍指向三國時期的偉大人物諸葛武侯。《三國演義》第91回寫道:
諸葛亮平蠻回至瀘水,風浪橫起兵不能渡,回報亮。亮問,孟獲曰:「瀘水源猖神為禍,國人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靜境內豐熟。」亮曰,「我今班師,安可妄殺?吾自有見。」遂命行廚宰牛馬和面為劑,塑成假人頭,眉目皆具,內以牛羊肉代之,為言『饅頭』奠瀘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罷,雲收霧卷,波浪平息,軍獲渡焉。
這段故事不見正史,只在一些筆記中講到。明人郎瑛《七修類稿》記: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亮之徵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這種說法邏輯更清楚。
三國歸晉之後,晉繼承了漢朝時在政治中心地帶,即目前中國的陝西河南地區的人們,把麵食統稱為餅的說法。當時有蒸餅,燒餅,湯餅,胡餅等種類。這些餅類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食用。晉人束晰《餅賦》寫:三春之初,陰陽交至,於時宴享,則饅頭宜設。說明饅頭按照其初創的意義,仍然屬於祭祀或者季節性的享宴用品。這符合中國農業肉食生產短缺的傳統。對普通人而言,肉食是昂貴的。不可能經常性地食用。此時的饅頭和蒸餅是否使用發酵面團則不得而知。南北朝時期的《齊民要術》明確記載了發酵面團的製作工藝。這對於麵食制而言是個巨大的進步。唐朝時,饅頭的尺寸變小,並且成為非季節性的食品。宋時饅頭成為著名的市井點心。同時也出現了包子一詞。宋人筆記中記載:仁宗誕辰,賜群臣包子。包子後註:即饅頭別名。同一部筆記中,也記載有:今俗屑面發酵,或有餡,或無餡,蒸食之者,都謂之饅頭。這說明北宋時期,在北方的河南,市井中已經開始將饅頭和包子混用。不過饅頭和包子都已經明確了使用發酵面團的製作工藝。南宋時期的中國文化政治中心南移。記載京城杭州風土的《武林舊事》上有羊肉饅頭,太學饅頭等名目。民族英雄名將岳飛之孫岳珂有《饅頭》詩:
幾年太學飽諸儒,余伎猶傳筍蕨廚。公子彭生紅縷肉,將軍鐵杖白蓮膚。芳馨政可資椒實,粗澤何妨比瓠壺。老去齒牙辜大嚼,流涎聊合慰饞奴。
從詩句中可見,杭州的饅頭是帶肉餡的。這保持了饅頭的本意。南北方關於饅頭的不同理解在清朝時最終確認下來。《清稗類鈔》談饅頭:「饅頭,一曰饅首,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者。無餡,食時必以餚佐之。」「南方之所謂饅頭者,亦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然實為包子。《清稗類鈔》的作者徐珂是杭州人,曾經在北方做官,因此能夠通覽南北。
饅頭的形狀有方有圓。很顯然圓饅頭是模仿人頭形狀的蜀國饅頭的直系後代。包子,或者江浙一帶的帶餡饅頭,更是如此。在北方特別是山東一些地區也有長形的包子。那實際是包子與餃子的雜交品種。
饅頭加工都使用發酵面團。由於酵母菌的作用,發酵面團松軟而膨脹,其口感與未經發酵的冷水面團和燙面有顯著的區別。即便如此,饅頭對於稻米產區的國人而言仍是難以接受的食物。比方我的一位湖北同學曾經說過饅頭會堵在嗓子眼裡,噎得難受。但是包子就好一些。大多數包子使用發酵面團製作。對於不同風味的包子來說,面團的發酵程度是有區別的。在少數情況下,有的包子使用未發酵面團。不同的面團種類服務於不同類型的包子餡。
❿ 快手網紅饅頭片是哪裡人
快手網紅饅頭片是是貴州六盤水市人。快手網紅饅頭片是快手平台的一個視頻博主,主要發布自己唱歌的視頻,他主頁的簡介表明其戶籍是貴州六盤水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