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怎麼看待大英帝國

德國怎麼看待大英帝國

發布時間:2022-09-19 03:18:57

① 德國在一戰有什麼言論是針對英國的

言論表現的是政治,我沒有言論摘錄,但是可以給你一些英德關鍵的資料:
1871年德國統一以後,俾斯麥首相的一個重大決策是放棄對海外殖民地的爭奪,將德國的精力放在歐洲大陸。這個政策對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海外帝國的英國來講,無疑是件好事。首先,德國不會同英國發生爭奪資源和市場的戰爭。更重要的是,德帝國沒有必要發展龐大的海軍,而在英國看來,任何挑戰其海軍霸權的國家都是在觸犯它的核心利益。於是,英德關系在俾斯麥時期基本上相安無事,沒有實質性的戰略沖突和戰略猜忌。

然而,「鐵血宰相」在1890年被迫去職以後,新生代政治家開始蠢蠢欲動,鼓吹德帝國推行「全球戰略」的重要性,特別是大幅度地提升海軍力量,旨在控制海權以與盎格魯-薩克遜民族相對抗。

當德國在1897年以強佔中國的膠州灣拉開其「全球戰略」的序幕時,英德關系已進入了嚴峻的戰略猜忌時期。即便如此,德國政府仍不斷向英國釋放友善信息,說明無意同英國交惡,並刻意強調,德國民族和盎格魯-薩克遜民族的「天然血緣紐帶」,同時也沒有實質上的地緣政治沖突。在德國看來,德英一戰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從英國方面來講,與德國交惡也不是初衷。德國的「全球戰略」本不是直接針對英國的海上霸權,而是以保護海洋貿易通道為主要目標。不過,此後德國領導人的表現卻給兩國已經開始微妙的關系帶來新的變數。

首先是「大嘴巴」德皇威廉二世的種種驚人言論,比如在八國聯軍侵華的行動中強調「文明」對付「野蠻」的「黃禍論」。在英國初敗於南非的布爾戰爭時公開向英國的死敵克魯格致電祝賀,還有兩次摩洛哥危機事件中的種種異常表現,迫使英國人逐步把德國認定為敵國,並最終加入了協約國軍事同盟。

奇怪的是,德國政要對英國的戰略猜忌缺乏敏感。為了向倫敦示好,柏林曾向英國提出軍事上幫助大英帝國保衛殖民地的「友好建議」,而英國卻立即認為德國本身就有染指英帝國版圖的戰略意圖。德國想離間英法關系,防止其結盟政策奏效。但英國在同德國打交道時,只是心存疑慮,並未向德方表明什麼條件下可以繼續保持良好的關系,至少不會成為軍事對手。

因此,一戰前英德雙邊外交的失敗是基於對對方的戰略意圖的誤判。

說白了,就是新興的統一國家德國,與當時的老牌帝國英國爭奪世界資源、領導權等等的結果。

兩國爭奪的結果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戰爭失敗,但是英國也因此戰而破產,並開始走下坡路直到今天,淪為美國馬仔,一戰中交戰雙方都沒有達成自己的戰爭目的,反而給各自的國家帶來的沉重負擔(心理的、經濟的等等)
唯一得到便宜的就是美國!美國的崛起就是憑借一戰開始的。
當時的英德關系,非常像今天的中美關系,雙方都時刻渴望將對方打進地獄,但是有都不敢輕易動手(有前兩次的大戰之鑒),所以都在拚命的鼓動嘍啰給對方找麻煩、製造混亂。

因為你問的不清楚,還有什麼需要提問的,請繼續

② 德國和美國是如何在不到半個世紀就追上大英帝國的

‍‍

從國家制度上來講。英國、美國和德國都建立起了一套比較完善的資本主義制度,這種制度不見得一定是民主的(比如德國的二元君主制就遠遠談不上「民主」),但它保障了工商業資產階級能夠獲得其在之前較難獲得的國家話語權,從而保證自己的權益,推動國家出台了很多鼓勵工商業發展的政策(甚至有時是戰爭,一戰的爆發,與德國容克們的鼓動不無關系)。從人口素質和科技水平來看。三國都已經達到了相當的識字率水平。而在技術上,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可謂是遙遙領先(相對比,法國在第二帝國時期,才完成工業革命,實現了全面的工業化;而德國可能還要到統一之後),但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德已迎頭趕上,英國反倒稍有些落後,並沒有站在工業革命的第一梯隊,二次工業革命中的大部分重要發明,大都出自美德科學家和發明家之手,且德國極其重視科技的作用,甚至大規模使用技術間諜這樣的非常規手段獲取技術。在資源方面。英國固然有本土的煤礦和廣闊殖民地提供的資源,美國在其廣袤領土上,重要資源也絲毫不缺,而德國魯爾區和薩爾區的煤鐵資源,完全滿足工業發展的需要,何況還可以通過進口來獲取資源。人口。在其他方面,美德都已至少是不遜色於英國了,人口數量便成為了二國超越英國的決定性因素。二國在19世紀人口增長都極為迅速(美國還有大量移民的優勢),一戰前夕(1913年),美國人口達到9651.2萬,在西方列強中僅次於俄國(而俄國雖然人口眾多,但國民素質低下,科技水平極低,社會及政治制度落後,國內各種矛盾又很激烈,難以將其人口優勢最大限度上轉化為發展優勢),而德國緊隨其後,人口達到了6697.8萬,而此時英國本土人口只有4600萬,同時法國人口增長極為可憐,僅有3979萬人口(考慮到18世紀末,法國人口大概佔到了歐洲人口的五分之一),這個排列順序,與各國當時的工業水平是基本吻合的。大量的人口意味著更多勞動力和更大市場,以及戰時更多的兵員,美德已在其他方面趕超英國,又具有先天的人口優勢,其國力超越英國自是必然之勢。

‍‍

③ 為什麼說是美德聯手消滅了大英帝國

一方面,由德國發動的第一次解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給英國帶來了巨大的傷害,使英國的國力受到了巨大的損傷,另一方面,處在北美洲的美國隔岸觀火大發戰爭財使大英帝國的外匯儲備量受到了巨大的損失。

第一,德國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得英國和法國被迫捲入前期,英國之所以能夠得以快速發展,主要取決於它是海島之國,沒有受到拿破崙的攻擊和傷害,所以得以快速的發展,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德國幾乎已經吞並了整個西歐,謹慎英國與德國單獨對抗,所以在這一期間之間,英國所受到的傷害和所付出的代價是十分慘痛的。

總的來說,美德聯手是主觀上的聯手,他們通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兩次世界性戰爭,大大地損耗大英帝國的實力和財力,也就使得大英帝國從日不落帝國變成了一個普通的資本主義國家。

④ 二戰時德國寧可挑戰比英國強大的蘇聯也不死磕英國,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

因為當時英國所處的優勢地理位置,相較而言旗鼓相當的經濟實力,領先全球的雷達技術以及英國背後虎視眈眈的蘇聯,這四個因素成為德國不願死磕英國的原因。

從地理位置上英國是個島國,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雖然兩者之間僅僅相隔一個小小的英吉利海峽,但是對於在一戰時期便已土崩瓦解的德國海軍來說,仍舊如同天塹一般。打通這道天塹,需要面對大英帝國強大海軍艦隊以及游曳在海峽上空的皇家空軍。所以直至希特勒吞槍自殺,他都未曾帶領他的第三帝國的軍隊踏足英國本島。

英國空軍

東線戰場上蘇聯正陳兵邊境,虎視眈眈。如芒在背的德國,不願承受兩面戰事。自二戰發起,德國便知道與蘇聯遲早需要一戰。死磕英國,投入的資本已經遠遠超出德國可以承受的范圍。德國不願也不能傾一國之力,攻打英國。

就這樣隨著希特勒海獅計劃的流產,進攻英國的圖謀成為了泡影。垂垂老矣的日不落帝國成為第三帝國難言之痛。

⑤ 大英帝國是怎麼崛起和衰落的

談及近代強國,無非也就是歐美那幾位,英法美德,日本位於東亞,算是個例外。資本列強的發家史十分久遠,西班牙與葡萄牙最先擁有海洋霸權,當時全世界除西方外,其他地區都是以農業文明為主,西班牙與葡萄牙依靠海權掌控海上商路,霸權因此而起,而後便是幾百年的殖民征伐。

二戰時,德,美,蘇聯依靠先進的工業將英法遠遠甩在身後,對於美國,因為戰火沒有殃及到本土,甚至還從中嘮叨不少好處。最終世界格局再次轉變,美蘇爭霸由此開始,而英法只能被迫追隨美國的腳步,昔日的霸主成為二流國家。

造成英法霸主格局轉變的原因是其發展模式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英法的發展模式依託於殖民,殖民地物資、英法商品,殖民地勞動力,這其中需要有完美的銜接。比如當年對中國,英國可以從中國運送鐵、黃金、掠奪財富,也可以將本國的貨物高價賣到中國,甚至還能在中國本地建廠,依靠當地極其廉價的勞動力繼續生產財富。為什麼這種方法現在不行了呢,因為英法失去了霸權,在工業的競爭中英法並不是遙遙領先的地位。

如今全球化的局勢以及歐盟的產生無疑是對霸權的又一威脅,這一點美國頗有當年一戰前英國的影子,霸權雖有,但搖搖欲墜。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無時不刻不通過各種手段維護其霸權,為的就是避免失去霸權的優勢。

⑥ 統一後的德國是怎樣將不死不休的英法俄,逼成同盟的

德國在1871年的統一,是歐洲歷史上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從此,德國成為歐陸第一強國,歐洲各國群毆的目標也從法國變成了德國。

這一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德國真的無法避免嗎?

德國統一之後的前20年並非如此,因為俾斯麥還在。俾斯麥號稱“鐵血宰相”,但在歐洲五大國——英法德奧俄中卻能縱橫捭闔,保持節制和大國平衡。

至1907年,歐洲大陸形成了兩大勢力,德奧同盟是一方,後來加上了衰落的奧斯曼土耳其;英法俄三國協約是另一方,從此對德國的包圍已經完成。

英法俄VS德奧,當時還沒有核武器,戰爭的爆發只剩下時間問題。

⑦ 不列顛空戰:大英帝國雖廣,我們已無路可退,因為背後就是不列顛

1940年7月10日,由數量龐大的戰斗機和轟炸機組成的德國空軍編隊,鋪天蓋地的飛越英吉利海峽上空,如烏雲壓頂一般,殺氣騰騰直奔英國本土,英國皇家空軍的戰斗機迅速出擊,與德軍在不列顛島上空展開正面交戰,戰爭終於由陸地和大海蔓延到了湛藍的天空。

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不列顛空戰正式拉開序幕,這場持續近一年的殘酷戰斗,最終以號稱戰無不勝的德國空軍最終失敗而告終,而德國也是遭遇了發動歐戰以來的第一次真正挫折!今兒,咱就說說為何所向披靡的德國空軍會飲下戰敗這杯苦酒!

首先還是因為德國高層目的搖擺,從而限制了德國空軍的攻擊行動,早在德國迅速擊敗並佔領法國之後,整個歐洲大陸都臣服於其兵鋒之下,德軍開始著手准備孤懸於海外,依憑天險據不投降的英國,專門制定了針對英國的「海獅計劃」。但大英帝國稱霸世界幾百年的餘威猶在,德國並不認為可以像收拾法國一樣輕松解決英國,因而始終有同英國議和的想法,德國的如意算盤打的好,如果英國同法國一樣不堪一擊,那麼就迅速奪取海峽制空權,進而摧毀英國的沿海防禦設施,實施渡海登陸作戰。英國空軍很難對付,那麼就轟炸英國的重要城市以及軍事基地,造成英國民間普遍的恐慌情緒,在政治上向英國政府施加壓力,迫使英國接受德國的和談條件並退出戰爭。

但人算不如天算,德國沒想到的二戰前夕那個一直對德國予取予求的綏靖首相張伯倫辭職了,接著在1940年5月10日,對德持強硬態度的溫斯頓·丘吉爾接任首相之職,擔任英國戰時內閣首相。丘吉爾隨後在英國議會上發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講,他說我們要保衛國土,無論付出多少代價,我們將在海灘上戰斗,我們將在陸地上戰斗,我們將在群山裡戰斗,我們將在原野和街頭戰斗,總之我們絕不投降!

由於那時的德國仍未放棄與英國議和的幻想,因此即便是在空襲發起之後,希特勒還在國會大廈發表演說,希望通過協商使英國盡快屈從於德國!因而在空襲開始時,德軍的空襲中帶有很大的虛張聲勢和恐嚇成分,且德軍統帥部甚至還未空戰進行過周密的策劃,至於登陸作戰准備和策劃,即所謂的「飛鷹行動」和「海獅行動」則是直到八月份德國發現英國抵抗意志的十分堅決後,才匆忙制定的!由此可見,德國雖然挑起了這場戰斗,但其軍事准備明顯不足!

相比於德國的模稜兩可,英國對於這場戰斗的態度卻截然相反,他們認為是否能贏得此次空戰的勝利將決定英國未來的命運,是關繫到英國生死存亡的關鍵!因此,自1940年5月起,英國軍隊便開始有計劃、有目的的採取一切措施來加強和完善國土防空網、指揮體制和兵力部署,並在各方面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備。英國人把全國分為四個戰斗機大隊作戰區。一個作戰區下再分為若干防區,由防區指揮官負責指揮該區戰斗機迎擊德國空軍的一切作戰行動,英國人還將全國各個城鎮的高射炮防空部隊、防空氣球等納入全國統一防禦體系,高炮指揮所可以直接與空軍各大隊司令部聯系。

法國敗亡後,英國人更加緊張,以丘吉爾為首的英國戰時政府一方面號召英國人為保衛本國而堅決戰斗,在全國掀起增加生產支援戰爭的熱潮。另一方面,英國建立起一個由正規航空兵部隊和輔助部隊組成的獨立空軍,並輔以雷達網路和高射炮部隊,構進了比較先進完整的現代化防空體系。英國還對飛機製造廠進行了有計劃的分解和疏散,保證在德國空襲之中仍能維持戰斗機的生產製造,因而即便是在德國空襲的嚴重威脅下,英國每月仍能生產460架以上的戰斗機!

自1940年7月10日起,德國空軍開始以英國南部港口和在英吉利海峽中航行的船隻為目標,發動了對英國的第一次大規模空襲行動。一開始,雙方都比較矜持,不敢投入太多的砝碼,面對兵鋒正盛的德國空軍,英國空軍主力採取避讓措施,只是以小規模戰機升空迎戰,而德軍也只是試探性的進攻,雙方會有傷害,但並不嚴重。至8月12日,德國空軍累計出動飛機5376架次,投擲彈葯1473噸,擊沉4艘英軍驅逐艦和18艘運輸船,擊落英軍飛機148架,而同時德國也有186架飛機被擊落,135架被擊傷。

1940年8月13日起,戰事開始呈擴大趨勢,隨著德國空軍元帥戈林下令實施飛鷹行動,1500多架德國飛機開始對英國本土進行大規模轟炸,而英國也動用了大批戰斗機應戰,雙方在綿延500海里的海岸線附近進行了5次大規模的空戰。由於英國空軍有雷達網路的支持,往往能偵知德國空軍的方向和大致數量,並據此提前布置優勢兵力攔截,因而德國空軍在同英國空軍的一系列戰斗中損失慘重。當然,英國空軍自身也不好受,不僅整個通訊系統幾近崩潰,還有450架戰機被擊落,約1/4的飛行員陣亡,英國皇家空軍遭受重創!

1940年9月15日,德國空軍再次大舉出動,對已經被炸得殘破不堪的倫敦城實施了大規模的空襲,但英國截獲了德軍的恩尼格瑪機發送的情報,進而迅速扭轉戰局,擊落德軍戰機185家,而自己僅僅損失了26架,戰損比第一次如此懸殊,而這一天也成為了不列顛空戰的轉折點。自此以後,德軍的轟炸行動逐漸減少。

9月17日,德國決定將海獅計劃無限期拖延,德國通過大規模轟,製造恐怖壓力並迫使英國政府屈服的計劃已經被徹底破產。隨著1941年6月22日,德軍發動巴巴羅薩行動進攻蘇聯,德國空軍主力開始向蘇德戰爭前線方向轉場,其對英國的戰略空襲也終於停止,人類戰爭史上最驚心動魄、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大不列顛空戰終於結束。

在長達十多個月的大空戰中,德國共累計出動飛機46000多架次,投彈6萬多噸,炸死炸傷英國居民86000餘人,破壞建築物100多萬棟。德國方面損失飛機1887架,飛行員2698名。英國方面則損失飛機1547架以及414名飛行員。

英國全國在不列顛之戰中表現出的鋼鐵決心和戰斗意志,不僅保全了自身,更打擊了德國法西斯的囂張氣焰,還成功的把德軍拖入了致命的持久戰,使其再次陷入了東西兩線作戰的尷尬困境!

此戰英軍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與丘吉爾為首相的英國戰時內閣的堅定意志和決心是分不開的。自法國投降以後,英國始終是面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當時人們普遍認為英國人不可能擋住德國人的強大攻勢,獨善其身,某位美國將軍甚至斷言英國支持不了六個星期。然而,丘吉爾用實際行動向英國人民和全世界表明,英國將和法西斯戰斗到底,而戰時內閣則是抵抗侵略的堅強領導核心。

戰斗的勝利也離不開英國人的全民動員,英國各個階層民眾同仇敵愾,全民參與,甚至連現今這位超長待機的英女王也曾參加過反空襲行動。英國人成立了大批的群眾性對觀察和預警組織,觀測德軍空襲行動,參加救援跳傘飛行員,甚至是參與清理未爆炸彈等危險性極高的工作!

而德國空軍的失敗也是有其自身原因的,一直以來德國空軍高層都低估了英國皇家空軍的實力,他們始終認為英國在戰斗機的數量上和質量上是完全不能與德國抗衡的,但事實上,戰至1940年8月,英國皇家空軍已經擁有隨時可以投入戰斗的各型戰機715架,另外還有424架備用機,其實力不容小覷。而在戰斗中,英國皇家空軍還擁有許多外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雷達技術。

按說德國人不是義和團,雷達技術也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德國空軍並不是沒有,也不是完全不懂,但是其在德國的研發和發展,卻被固執且無能的德國空軍技術主管否決了,並不準德國空軍裝備和使用雷達,原因竟然是雷達不符合他個人的空戰理念(什麼鬼理由?!)。而在不列顛空戰的最後階段,德國空軍也開始認識到雷達網路的重要價值,但是他們並不清楚核心,只是一遍遍的摧毀英軍的雷達塔和雷達天線,該炸的地方一點都沒炸!

當然,英國之所以能夠勝利也不全是英國人自己的功勞,離不開其他盟國和英聯邦國家的大力支持,這場戰斗除了擔任主角的英德兩國之外,英聯邦國家中的紐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等國都向英國空軍派出了戰斗機飛行員、地勤人員和醫護人員。同時,流亡英國的前波蘭、法國、荷蘭等國也有大量飛行員參加戰斗,當時的英國皇家空軍不僅僅是英國人的軍隊,同時也是整個西方反法西斯同盟國家的一支聯合部隊。

英國固然贏得了不列顛之戰的勝利,但這個勝利確實來之不易!整個英國,特別是英國皇家空軍部隊以極大的勇氣和極大的犧牲締造了一個神話!時任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總結這場戰役時曾說:「在人類戰爭 歷史 上,從來沒有這么少的人為這么多的人做出過這么大的貢獻!」

⑧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 德國推行怎樣的外交政策

『世界計劃』的一部分

世界政策: 19世紀90年代後期起德意志帝國的外交政策。隨著實力的膨脹,從謀求歐洲霸權轉變為謀求世界霸權。制訂和推行世界政策的代表人物是德皇威廉二世,它於1895年1月宣布「德意志要成為世界帝國」。威廉二世曾公開宣揚其對外政策的新路線,即大力擴大殖民地,積極擴建海軍。它的另一個重要表現,是獲取「陽光下的地盤」即爭奪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 世界政策的主要目標是東亞、非洲和中東。德國在這一政策指導下,德國在整個世界跟英國爭奪。世界政策使英德矛盾變成帝國主義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並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⑨ 德國和美國是如何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不到半個世紀就追上大英帝國的

靠著先進的科技,先進的君主立憲政治體制以及大陸均勢政策,英國成了當時稱霸世界的大英帝國。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國在交通航運和鋼鐵工業的技術革新方面也有突出成就,依靠英國的技術和設備,美國的資本主義大農場發展起來,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源源不斷的外來移民,為美國的工業化插上了翅膀,並以民主的方式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美國的科學技術突飛猛進。與同期的歐洲國家相比,農業生產被進一步市場化,美國得益於獨立後相對穩定的政治體制和自由傳統。

閱讀全文

與德國怎麼看待大英帝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1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6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4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6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1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