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軍官怎麼服役的

德國軍官怎麼服役的

發布時間:2022-09-19 18:33:36

⑴ 德國兵役制度是怎麼樣的

德國國防政策的主要內容是軍事戰略從本土防禦轉向危機處置和預防;推動建立歐洲自主的防衛力量,使歐盟和北約在危機處置上成為平等夥伴;拓展德軍軍事能力建設,積極參與防區外作戰行動並確保德軍在需要時迅速重建本土防禦能力。

德國的義務兵役制斷斷續續地持續了近200年,上一次重啟義務兵役制是1957年。

自2010年7月1日起,德國人服兵役時間由9個月減至6個月。根據截止2014年的《義務兵役法》規定,所有年滿18歲的適齡男子都必須在聯邦國防軍服役6個月,而不願服兵役者則必須到養老院、孤兒院等社會機構參加民事服役。2010年12月,德國聯邦政府通過了提案,將於2011年7月1日起取消義務兵役制。聯邦國防軍將由全職士兵、兼職士兵和自願兵役組成。——軍事理論。

⑵ 誰能介紹一下德國軍隊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規定,德國國防部長擁有德國聯邦國防軍的最高指揮權,而在戰時則由德國總理統領。

德國實行徵兵制,年滿十八歲的男性有義務服兵役,或通過為公共福利設施如老人院、醫院義務工作來替代兵役。

德國聯邦國防軍的兵力約二十五萬人,當中五萬人為十八至二十五歲,在軍中服務最少九個月的徵兵。德國政府計劃在未來削減軍隊的人數[1]。自1975年有女性進入聯邦國防軍服務起,都是被分配在醫療部隊進行後勤工作,這些女性為此進行上訴。2000年,歐洲法院決定放寬女性選擇服務崗位的權利,2001年起,女性可以到前線服務,不僅是負責後勤工作,更可參與軍隊的任務。至今有大約一萬三千名女性正在服役,當中為數不少的人曾經參加過維持和平任務及其他行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被解除武裝,聯合國勒令德國不得重建任何武裝部隊,只能保留小規模的國境防衛隊及掃雷艇部隊作為防衛之用,德國的國防由四個佔領國美國、英國、法國及蘇聯的部隊共同負責。

然而朝鮮戰爭後,隨著東西方兩邊陣營的關系開始緊張,各國對德國的非軍事化政策有所改變。1949年德國分裂為屬於社會主義陣營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和資本主義陣營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蘇聯更讓東德秘密重新建軍,因此美英法三國便開始考慮解除對德國的軍事禁令。1950年,西德第一任總理康拉德·阿登納在萊茵蘭-普法爾茨召集前國防軍的高級將領商討創建全新西德軍隊的事宜,討論確定了新軍隊的基本構思。後來,自由民主黨出身的前將領哈索·馮·曼陀菲爾提議把新建的軍隊命名為「聯邦國防軍」(德語:Bundeswehr),獲得德國聯邦議院確認。

1955年11月12日,聯邦國防軍正式建立,該天是普魯士將領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誕辰二百周年。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的修正案後,1955年西德正式加入北約,1956年開始推行全國徵兵制,年屆十八至四十五歲的全國男性必須義務服兵役。

冷戰期間,聯邦國防軍成為北約在中歐的防衛主力。當時的聯邦國防軍擁有四十九萬五千人的兵力,以及十七萬的非現役的文職人員。陸軍三個軍團由十三個師所組成,坦克及裝甲運兵車亦經過武裝;空軍大部份的戰斗機成為北約聯合防空軍(NATINAD)的一部份;海軍則在北海及波羅的海進行巡邏。

兩德統一後(1990年-現今)
1990年兩德統一後,美英法蘇四國與西德政府簽署《德國最終解決條約》(英語:Treaty on the Final Settlement with Respect to Germany,德語又稱:Zwei-plus-Vier-Vertrag,即《二加四條約》),聯邦國防軍削減三十七萬人,前東德的國家人民軍解散,其中大約五萬人並入聯邦國防軍。在這五萬人當中,很多都因為役期屆滿而離開,而國家人民軍的軍官則繼續日常任務。

此外,很多聯邦國防軍用不著的東德軍備都被廢棄拆除,或是賣去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及印尼等國,國家人民軍擁有的裝甲運兵車則悉數售予土耳其。

今天的聯邦國防軍主要參加一些聯合國實行的國際維持和平任務、人道救援任務及北約的軍事行動。2000年以後,聯邦國防軍改制,增加了聯合後勤總部(德語:Streitkr�0�1ftebasis)及聯合醫療部隊(德語:Zentraler Sanit�0�1tsdienst),以統合三軍的後勤支援事務。
德國聯邦國防軍成為北約的一員後,負起了防衛中歐的義務。德國基本法第87條a中規定,聯邦國防軍的活動只限於防衛以及救援事務。

但是在1990年以後,國際政局起了很大的變化,聯邦國防軍也因著這個變化改變了行動的范圍。1994年,聯邦憲法法院認為基本法所定的「防衛」不只在於防衛德國國境,也包含防止國際間的紛爭及危機等。據此,德國聯邦議院同意聯邦國防軍參與北約的境外活動,聯邦國防軍開始活躍在一些國際事務中,如1996年至1999年間的科索沃戰爭,亦有參與在柬埔寨、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阿富汗、衣索比亞、厄利垂亞、索馬里、蘇丹及剛果民主共和國的軍事活動及維持和平任務。

現今的聯邦國防軍(1955年—)不再跟隨德國國防軍(1919年—1935年)和德國防衛軍(1935年—1945年)的傳統。士兵對上級絕對服從的傳統是「普魯士精神」的一部分,但因為二戰後訂下的「違反人道罪」而被否定。唯有被認為是德國軍人榮譽象徵的鐵十字保留了下來,並成為聯邦國防軍的標志。

⑶ 誰知道二戰德國的軍銜制

查了一下,是這樣的,(由上至下,括弧中為相應德語)
帝國元帥 (Reichsmarschall)
元帥 (Generalfeldmarschall)
一級上將 (Generaloberst)
兵科二級上將 (General)
中將 (Generalleutnant)
少將 (Generalmajor)
上校 (Oberst)
中校 (Oberstleutnant)
少校 (Major)
上尉 (Hauptmann)
中尉 (Oberleutnant)
少尉 (Leutnant)

希望能幫到你

⑷ 納粹德國軍銜的軍銜體系

元帥:陸軍元帥;
將官:大將(一級上將)、兵種上將(分步兵、騎兵、炮兵、裝甲兵、裝甲擲彈兵[摩步兵]、山地步兵、工程兵、通信兵等8種)、中將、少將;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士官:一級上士、二級上士、中士;
軍士:一級下士、二級下士;
兵:—等兵(服役6年以上)、二等兵(服役不滿6年)、三等兵、上等列兵、列兵; 元帥:空軍元帥;
將官:空軍大將(空軍一級上將)、兵種上將(分航空兵、高射炮兵、空降兵、航空技術兵、航空通信兵、空軍等6種,其中「空軍上將」只授予非空軍出身而從其他軍種、部隊或地方調入的人員)、空軍中將、空軍少將;
校官:空軍上校、空軍中校、空軍少校;
尉官:空軍上尉、空軍中尉、空軍少尉;
士官:空軍一級上士、空軍二級上士、空軍中士;
軍士:空軍一級下士、空軍二級下士、空軍上等兵;
兵:空軍一等兵、空軍二等兵、空軍三等兵、空軍列兵; 元帥:海軍元帥;
將官:海軍大將(海軍一級上將)、海軍上將、海軍中將、海軍少將、海軍准將;
校官:海軍上校、海軍中校、海軍少校;
尉官:海軍上尉、海軍中尉、海軍少尉;
士官:海軍一級上士、海軍二級上士、海軍一級中士、海軍二級中士;
軍士:海軍一級下士、海軍二級下士、一級上等水兵、二級上等水兵;
水兵:一等水兵、二等水兵、三等水兵、新兵; 領袖:黨衛隊全國領袖;
高級長官:黨衛隊全國總指揮、黨衛隊全國副總指揮、黨衛隊地區總隊長;
上級長官:黨衛隊旅隊長、黨衛隊區隊長;
中級長官:黨衛隊旗隊長、黨衛隊一級突擊隊大隊長、黨衛隊二級突擊隊大隊長;
初級長官:黨衛隊一級突擊隊中隊長、黨衛隊二級突擊隊中隊長、黨衛隊三級突擊隊中隊長;
高級士官:黨衛隊突擊隊小隊長、黨衛隊一級小隊長、黨衛隊二級小隊長;
初級士官:黨衛隊三級小隊長、黨衛隊三級小隊副;
正式隊員:黨衛隊組長、黨衛隊突擊隊隊員、黨衛隊隊員;
預備隊員:黨衛隊候補隊員、黨衛隊學員;

⑸ 二戰德國的軍官軍銜

最高統帥——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1); 元帥——陸軍元帥(3); 將官——大將(4)、兵種上將(5)(分步兵、騎兵、炮兵、裝甲兵、裝甲擲彈兵[摩步兵]、山地步兵、工程兵、通信兵等8種)、中將(6)、少將(7); 校官——上校(9)、中校(10)、少校(11); 尉官——上尉(12)、中尉(13)、少尉(14); 士官——一級上士(15)、二級上士(16)、中士(18); 軍士——一級下士(19)、二級下士(20); 兵——一等兵(服役6年以上)(23)、二等兵(服役不滿6年)(24)、三等兵(25)、上等列兵(26)、列兵(27)。

元帥——帝國元帥(2)、空軍元帥(3); 將官——空軍大將(4)、兵種上將(5)(分航空兵、高射炮兵、空降兵、航空技術兵、航空通信兵、空軍等6種,其中「空軍上將」只授予非空軍出身而從其他軍種、部隊或地方調入的人員)、空軍中將(6)、空軍少將(7); 校官——空軍上校(9)、空軍中校(10)、空軍少校(11); 尉官——空軍上尉(12)、空軍中尉(13)、空軍少尉(14); 士官——空軍一級上士(15)、空軍二級上士(16)、空軍中士(18); 軍士——空軍一級下士(19)、空軍二級下士(20)、空軍上等兵(22); 兵——空軍一等兵(23)、空軍二等兵(24)、空軍三等兵(25)、空軍列兵(27)。

元帥——海軍元帥(3); 將官——海軍大將(4)、海軍上將(5)、海軍中將(6)、海軍少將(7)、海軍准將(8); 校官——海軍上校(9)、海軍中校(10)、海軍少校(11); 尉官——海軍上尉(12)、海軍中尉(13)、海軍少尉(14); 士官——海軍一級上士(15)、海軍二級上士(16)、海軍一級中士(17)、海軍二級中士(18); 軍士——海軍一級下士(19)、海軍二級下士(20)、一級上等水兵(21)、二級上等水兵(22); 水兵——一等水兵(23)、二等水兵(24)、三等水兵(25)、新水兵(27)。

將官——海岸少將(7); 校官——海岸上校(9)、海岸中校(10)、海岸少校(11); 尉官——海岸上尉(12)、海岸中尉(13)、海岸少尉(14); 士官——海岸一級上士(15)、海岸二級上士(16)、海岸一級中士(17)、海岸二級中士(18); 軍士——海岸一級下士(19)、海岸二級下士(20)、海岸一級上等兵(21)、海岸二級上等兵(22); 兵——海岸一等兵(23)、海岸二等兵(24)、海岸三等兵(25)、海岸列兵(27)。

將官——黨衛軍大將(4)、黨衛軍上將(5)、黨衛軍中將(6)、黨衛軍少將(7); 校官——黨衛軍准將8)、黨衛軍上校(9)、黨衛軍中校(10)、黨衛軍少校(11); 尉官——黨衛軍上尉(12)、黨衛軍中尉(13)、黨衛軍少尉(14); 士官——黨衛軍一級上士(15)、黨衛軍二級上士(16)、黨衛軍中士(18); 軍士——黨衛軍一級下士(19)、黨衛軍二級下士(20); 兵——黨衛軍一等兵(23)、黨衛軍二等兵(24)、三等兵(25)、黨衛軍上等列兵(26)、黨衛軍列兵(27)。 以上共6等21級。

將官——憲兵少將(7); 校官——憲兵上校(9)、憲兵中校 (10)、憲兵少校(11); 尉官——憲兵上尉(1 2)、憲兵中尉(13)、憲兵少尉(14); 警長——憲兵高級警長(15)、憲兵一級警長(16)、憲兵二級警長(18)、憲兵三級警長(19) 、憲兵候補警長(20); 警士——憲兵一級警士(23)、憲兵二級警士(24)、憲兵三級警士(25)。 以上共5等16級,海軍、空軍的憲兵軍銜與陸軍相同,在軍銜稱號前冠以「海軍」、「空軍」。武裝黨衛隊憲兵軍官的軍銜多出「黨衛軍憲兵准將(黨衛隊區隊長,8)」一級,憲兵士兵的軍銜稱號與普通武裝黨衛隊士兵相同,但冠以「憲兵」。

領袖——黨衛隊帝國領袖(3); 高級長官——黨衛隊最高指揮(4)、黨衛隊總指揮(5)、黨衛隊地區總隊長(6); 上級長官——黨衛隊旅隊長(7)、黨衛隊區隊長(8)、黨衛隊旗隊長(9); 中級長官——黨衛隊一級突擊隊大隊長(10)、黨衛隊二級突擊隊大隊長(11); 初級長官——黨衛隊一級突擊隊中隊長(12)、黨衛隊二級突擊隊中隊長(13)、黨衛隊三級突擊隊中隊長(14); 高級士官——黨衛隊突擊隊小隊長(15)、黨衛隊一級小隊長(16)、黨衛隊二級小隊長(18); 初級士官——黨衛隊三級小隊長(19)、黨衛隊三級小隊副(20); 正式隊員——黨衛隊組長(24)、黨衛隊突擊隊隊員(25)、黨衛隊隊員(26); 預備隊員——黨衛隊候補隊員(27)、黨衛隊學員(28)。 以上共9等22級。

軍政官專指軍隊中在後方單位、各級司令部、機關、院校中從事工程、技術、教育、新聞、通信、軍醫、獸醫、軍械、軍需、軍法、行政等勤務的軍人(野戰部隊中的此類勤務由軍官、技術官、士官擔負),其級別分: 特級軍政官——特級軍政官(7); 高級軍政官——一級軍政官(9)、二級軍政官(10)、三級軍政官(11); 中級軍政官——四級軍政官(12)、五級軍政官(13)、六級軍政官(14); 初級軍政官——七級軍政官(15)、八級軍政官(16)、九級軍政官(18,在海軍中相當於17)、十級軍政官(海軍單設,相當於18); 候補軍政官——候補軍政官(20)。

技術官是指從事專業技術工作、有一定的專業技術技能、未接受過軍內外正規專業技術培訓的士官、軍士,其級別、職務僅在本單位有效。技術官的服役年齡戰前規定為不超過35歲,開戰後放鬆了規定,這也是我們經常在有關二戰的影視、歷史資料中看到「德軍輩子兵」的原因之一。在陸軍中分為: 上級技術官——正營級技術官(11)、副營級技術官(12)、正連級技術官(13)、副連級技術官(14); 下級技術官——正排級技術官(15)、副排級技術官(16)、正班級技術官(18)、副班級技術官(19); 候補技術官——候補技術官(20)。 以上共3等9級。

⑹ 東德17萬「精銳」人民軍,1990年德國統一後,他們被如何安置的呢

但因為在德國統一之前和美蘇英法達成的協議規定統一之後的德國軍隊總數不能超過37萬人,而統一之時光西德國防軍的人員就已經超過了40萬人,所以統一之後的德國國防軍肯定用不了這么多裝備。而且國家人民軍的裝備都是蘇聯制式,和西德國防軍的裝備差異很大,在東德最後幾年的亂局中保養也不太好,所以西德國防軍最後基本上將國家人民軍的所有裝備都予以銷毀或出售,主戰武器中基本只留下了米格29機群,另外還保留了少量的步兵戰車和運輸直升機。

⑺ 徵兵制度的關於德國徵兵

德國在二戰歷史上創造很多堪稱奇跡的事例,用地不大物不博之力攪動了整個世界,包括戰術、科技、工業、精神、耐力、以及承受的打擊等等,都是一般的民族所無法理解的。
而人口數量並不多的德國,在戰爭初期竟然打敗了人口幾十倍於它的眾多對手,並在整個戰爭期間擠出了1000萬軍隊,真是發揮到了極致,可以說這也是一個動員上的奇跡。
到拿破崙時代為止,歐洲各國均以傭兵為常備兵來執行作戰。然而法國大革命之後基於民主國家的原則,法國軍隊不再是「國王的軍隊」而成為「國民的軍隊」,也因此產生國民必須強制服兵役的「徵兵制」,這個制度使得法國的兵力大幅增加,因而歐洲其它各國也紛紛開始採用徵兵制。
其中德意志帝國的前身普魯士王國相對於法國人口本來就比較少,即使採用徵兵制能集結的兵力仍然少於法國。為了彌補這個先天的缺陷,普魯士王國另外又把退伍軍人集合起來成立了「鄉土防衛隊(Landwehr)」,以作為正規軍的輔助部隊。這項制度後來就成為世界各國「戰時動員令」的原型。
所謂的「戰時動員」亦即把服完兵役的士兵列為「預備役」,必要時可以重新徵召;而相對於這些預備役,正在服兵役者當然就是「常備兵」了。有了這個制度,平承時期只要維持一小隻常備部隊,國家有必要時即可在短時間內組成大規模的兵力,當然這個制度也立刻被歐洲其它各國模仿,到一次大戰時已經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的一般制度了。
然而這個制度最大的缺點在於:預備役軍人在被召集之前早已適應一般平民的生活,更何況他們已經嘗過當兵的「苦頭」,也比較知道怎麼在軍中打混,所以即使招集了這種由後備軍人所組成之部隊,其戰力一定不如現役部隊。法國因此只把這類部隊放在第二線從事一般勤務,根本沒考慮過要把後備軍人投入第一線。只是一次大戰由於第一線正規部隊的損耗過於驚人,才不得不把後備軍人送到前線去。至於德國由於一開始就以法國俄國為假想敵,先天上即使采徵兵制所能集結的兵力就居於劣勢,加上普魯士有「鄉土防衛隊」的傳統,所以並沒有把後備軍人放在第二線,而是視同現役部隊一樣投入最前線去!!然而後備軍人戰力不如現役軍人的缺點仍然存在。
為了彌補這個缺點,德國並沒有如法國單獨成立後備軍人部隊,而是採用普魯士時代以來的做法:將後備軍人與現役軍人混合編組!!也就是說平承時期一個師並沒有滿編,戰時徵召後備軍人添補缺員後才達到一個師應有的兵力。這樣的部隊雖然無法達到100%由現役軍人所組成的戰力,但好處是每一支部隊都可視同一線部隊調動!!! 一次大戰後,為了防止德國再度走向軍事大國,凡爾賽公約不只解散了德國的參謀本部,並且在重型機槍、戰車、戰機等軍事細節都加以詳細的限制。其中最釜底抽薪的一項是,限制德國只能保有10萬現役部隊,而且現役軍人役期必須長達12年。
兵役役期如果是兩年的話,德國在兩年後就可以有10萬後備軍人,並且從此每隔兩年就可增加10萬;但是役期是12年的話,要等到12年後才有10萬後備軍人,想要湊到20萬後備軍人則要花24年。因此德國在1935年重新武裝時,國內只有10萬現役軍人及10萬後備軍人,除此之外有受過正規軍事訓練或軍事經歷的只剩那些曾參加過一次大戰上了年紀的老兵了!!那麼納粹?德國陸軍是如何在這么嚴格的限制中解套的呢?
首先是成立「希特勒青少年團(Hitler-Jugend)」,以教育青少年野外求生技能為名實際上施與軍事訓練;另外於1935年成立「國家勞動奉獻團」,規定一般青少年在受完教育進入社會就職前均有一年以上的參加義務,名義上是為了解決經濟不景氣所成立的公路建設組織,實際上則施予軍事管理,同時相當重視體能訓練,幾乎可以說是用鏟子取代步槍來進行新兵訓練,青年們有了這樣的經歷,將來即使突然徵招入伍也很快就能進入狀況。靠著以上兩個組織,德國青年可亦以說在正式入伍時其實已經完成了新兵基礎訓練,讓軍方新訓單位能在新兵入伍後短時間內就授與更高度的軍事訓練。
德國陸軍的徵兵制及防衛區之角色
1935年3月,德國開始實施徵兵制。規定年滿20歲的男子在那年秋天必須接受徵兵體檢,只要無重大身心障礙者立刻入伍服兵役。軍方更為了要達到在短期內即可培養大量預備役(即後備軍人)的目的,一開始宣布役期為一年,但是旋即延長成兩年。主要是因為當時新兵訓練時間為期半年,若是只有一年兵役,隔年11月起將有半年沒有受完訓的現役軍人在部隊裡面了!!在服役期滿退伍之後即列入預備役,到45歲為止國家若有徵招就有義務再度入營。即使國家下達召集令,一時之間正規部隊沒缺的話則會編入「鄉土防衛隊」(不過東普魯士另外有由45到55歲退役軍人所組成的「鄉土突擊隊(Landsturm)」)。
有了這個制度,軍方就擁有20到22歲的現役士兵,及23到45歲的後備軍人。理論上這些年齡層的人口被徵召到枯竭為止,德軍都會有源源不絕的補充兵力。
另外後備軍人里凡是有在一次大戰干過部隊主官者,或是因凡爾賽條約被迫退伍的舊軍人均被列為預備軍官,徵召時以軍官任用。
德國這個徵兵制還有一個特色,那就是以「防衛區(Wehrkreis)」為單位負責召集。軍方將德國分成15個防衛區,並賦予羅馬數字1到13,17,18(I~XⅢ,XⅦ,XⅧ),其中最後兩個地區其實是兼並的奧地利。
二次大戰前由各防衛區所編成之師級部隊在部隊番號之後都會加上防衛區代號,而各防衛區司令部則設在各地大都市裡,戰時動員令下達後這些防衛區司令部則直接變成防衛司令部下轄所屬師級部隊。
舉個例子,以柏林為防衛區司令部所在地的第III防衛區戰爭期間編成了第1師,第13師,第23師,而第III防衛區司令部則直接變成第三軍團司令部,下轄三個步兵師。另外,跳號的第14,15,16(XⅣ,XV,XⅥ)三個防衛區則是留給即將成立的機械化部隊,戰時則計畫編為陸軍總司令部的直屬軍團司令部。
每個防衛區下面又分兩到三個徵兵區,每個徵兵區下轄數個分區負責該徵兵分區內的徵兵及新訓任務。德國在1938年並吞捷克後將波希米亞(Bohemia)新成立模拉瓦(Morava)防衛區,之後在並吞波蘭之後又在波蘭但澤Danzig(波蘭名格但斯克Gdansk)及Posen(波蘭名Poznan)兩地成立另一個防衛區,之後被賦予20,21(XX,XXI)兩個防衛區番號。波蘭其它地區則合並成立一個「政府直轄防衛區」,於是整個德國管轄地里防衛區總數因而達到19個。
當然,由這些防衛區所徵召的士兵並不是只撥給陸軍,德國國防軍陸海空三軍的兵源均來自這里,只是配屬陸軍的佔了三分之二。
除了義務役之外當然還有志願役,志願役則須年滿17歲,入伍後和一般士兵受一樣的訓練下部隊,但是表現優秀者會被提報升為士官,或是直接保送波次坦(Potsdam),慕尼黑(Muenchen),漢諾瓦(Hannover,或譯成漢諾威),德勒斯登(Dresden)等四所軍官學校,畢業後以軍官任用。 上述制度所組成的部隊,在作戰中對於兵員折損也有一套遞補作戰人員的系統。直接擔任徵兵、召集、訓練任務的是由一直留在防衛區各駐地的「新訓營」在負責,也就是說防衛區並沒有把所有徵召來的士兵都送往前線部隊,而是會留下一些士兵在此負責訓練新兵,這些「新訓營」和前線部隊擁有相同的部隊番號,只負責訓練送往自己聯隊的士兵。舉個簡單易懂的例子,在前線作戰的步兵第一團下面有個「新訓營」一直待在國內原本的駐地負責本團所要補充的士兵,而德軍所有連隊均有這樣一對一的補兵單位留在家鄉!!這主要是也是因為德軍非常重視鄉土意識,認為由來自同鄉士兵所組成的部隊對於士氣有相當幫助而設計的補充兵制度。
當然這個「新訓營」底下再依任務不同而分成數個連級單位,有專門負責徵兵召集的「徵召中隊」和專門負責訓練的「訓練中隊」,另外結訓的士兵則集中到「轉送待命中隊」待命等著下部隊到前線。
然而從「新訓營」的「轉送中隊」送往野戰部隊時並不是直接到所屬野戰部隊報到,而是先到野戰聯隊的「銜接訓練中隊」,最前線的野戰部隊在需要補充兵員時是由「銜接訓練大隊」抽調,而非直接由「新訓營」。這就是德軍的兩階段式新兵補充系統。
這個「銜接訓練大隊(營級單位)」除了接受由「新訓營」送來的新兵之外,由野戰醫院出院的傷兵及休完假的士兵也都被送到這里銜接待命。這個「銜接訓練大隊」編制和最前線的戰?部隊擁有完全相同的編制,由三個步兵連和一個兵器連構成,在這里新兵老兵混合編組接受訓練,好處是可以讓新兵在此先適應野戰部隊的實際狀況,同時在實際下部隊時已經能有認識的老兵,這對新兵的心理有很大的幫助,也可以增加部隊的向心力。
另外,「銜接訓練大隊」的編制和一般野戰步兵營相同,基本上就等於是野戰部隊的預備隊,在兵力調度上必要時可直接當成一般部隊使用。以上是以步兵單位做例子,其它炮兵工兵通信部隊也都有類似的補充兵系統。 靠著上述的動員方式,德國陸軍從廢除凡爾賽條約前7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的10萬兵力迅速擴編到36個步兵師,4個機械化步兵師,1個騎兵師,5個重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的規模。|{1939年8月,為了入侵波蘭做准備,陸軍緊急在這一個月裡面發動4梯次動員令,第一梯次先讓廢約後擴編的35個師滿編(第1師到第46師,中間有跳號),第二梯次16個師(部隊番號50到60左右的步兵師),第3第4梯次則分別擴編了21及14個師(部隊番號200開頭者)。
其實德軍每波擴編的部隊其編裝都會因人員素質,武器裝備生產速度及更新,戰術變化而有所變更,所以每梯次步兵師的差異性很大。另外還有一個特色就是,成立新部隊時通常會由現有野戰師撥調三分之一的兵力成為新編部隊的主幹,也就是說把其中一個步兵旅或步兵團分出來升格為師,再依師級編制補充兵力。這一點也和德軍喜歡採用老兵新兵混合編組的傳統有關。
開戰後陸軍仍持續發出動員令,伴隨著英法正式對德國宣戰,對波蘭戰役還沒結束時德軍又發動了第五梯次(1939年9月15到18日),12月第六第七梯次,隔年1940年2月第八梯次,3月第九梯次,入侵法國時第十梯次入營,到第十梯次時所擴編的步兵師其部隊番號已經用到90,另外100,200,300開頭的步兵師也開始出現。當然這些百位數字開頭的一般步兵師和專門負責國境警備的500開頭,國內補兵營管理的400開頭的步兵師又不同,500,400字頭的部隊是不會調動換防的(又400字頭的部隊只是行政司令部組織)。
1941年對蘇開戰前夕,德軍的裝甲部隊加倍計畫也是採用和歩兵師一樣的擴編方式,又因為裝甲師的步兵兵力只要步兵師的三分之二即可,所以也有步兵師被撥三分之一出去成立新的步兵師之後剩下的三分之二兵員就直接改編成裝甲師的。
第12裝甲師由第2步兵師,第13裝甲師由第13步兵師,第14裝甲師由第4步兵師,第15裝甲師由第33步兵師,第16裝甲師由第16步兵師,第17裝甲師由第27步兵師,第19裝甲師由第19步兵師在這個時期由上述方式改編而來。另外第18裝甲師是由第4,第14步兵師,第20裝甲師是由第19,59步兵師各撥出三分之一兵力而成立的。當然這些裝甲師的戰車也是以同樣的方式從原有的裝甲部隊調撥而來。
然而,後方的「新訓營」已經無法像野戰師一樣的擴編,開戰前前線部隊和後方補兵營那種一對一的關系已經無法維持,這時便成數個步兵師共享一個「新訓營」了。
其實一開戰,真正在第一線作戰的野戰部隊根本不可能抽調三分之一的兵力出來讓軍方拿來作為擴編新部隊的基幹,所以波蘭之役結束後真正抽調的是各野戰師的「銜接訓練部隊」,這些野戰部隊在對蘇開戰前夕才又自行新編出「銜接訓練部隊」。也就是說對法國開戰時在法國戰線的德軍其實都只是臨時由「銜接訓練部隊」所擴編出來的單位在打的。 到1940年為止的前線作戰,德軍就靠著上述的動員方式不斷擴編,補充兵源,橫掃歐洲。將在1941年執行的對蘇作戰計畫扺定,為了再擴大軍備,軍方又發動了第11~14梯次動員令,而在1940中又擴編了37個步兵師。
然而進入1941年真正展開對蘇作戰,由於短時間里過度擴編,加上前線兵員損耗的增加,德國國內開始出現裝備及兵力不足的問題。以至於在第15梯次所擴編的700字頭步兵師,其下只有兩個步兵旅,只能拿來做法國及比利時佔領地的駐防部隊。不過至少這樣就可以把原本屯駐的正規部隊抽調出來去支持最前線了。
第16梯次動員,擴編的部隊開始變成「警備師」,因為底下只有一個步兵旅,一個炮兵營,戰力約為正規步兵師的三分之一,只好駐守德國本土,負責後方保安的任務。
偏偏對蘇作戰失利,靠著上述方式所擴編的部隊幾乎在東線戰場損耗殆盡。從1941年到1942年冬天為止,蘇聯戰線的兵力損耗已經超過100萬名。其間雖然又發動第17到20梯次的動員令,但是就在斯大林格勒之役,德軍第三軍全軍覆沒,又喪失了三個裝甲師,兩個機械化步兵師及13個步兵師約20萬人。此時現有的徵兵制已經無法維持補充喪失的兵力了。
這個時候德國軍方開始把由希姆萊所指揮的SS武裝親衛隊及佔領地的外國人全部納入徵兵動員系統里。 從這個時期開始,位於各地區的「新訓營」每6個編成一個「新訓旅」,之後每6個「新訓旅」再編成一個「新訓師」,每訓練完一批,整個師不打散直接送到前線野戰部隊,野戰軍在前線進行銜接教育後直接升格為正規野戰師,由於是在前線駐地訓練,所以訓練完之後對戰場環境的適應力較高,也因此,德軍開始把新訓單位調往國外以利新兵提早適應環境。
由於德國本來就是個人口密集的國家,軍用演習場地本來就有限,所以漸漸變成國內召集,然後直接在德國佔領地國家的演習場進行新兵訓練,結訓後直接駐守該地,好處就如上述對環境適應較快。不過這項措施在1944年盟軍諾曼底登陸後產生了一個重大的缺陷。
由於盟軍節節進軍,常常是德軍在國內召集到新兵後整批送往法國佔領地新訓營區受訓時才發現該營區已經成為第一線戰場,加上佔領地逐漸縮小,德軍只好再度把新訓改回在德國國內進行。
就在這個戰況中,希特勒又開始要求陸軍擴編新的部隊了。前線部隊及軍方高層均認為應該優先補充現有部隊的缺員,那至少可以讓身經百戰的老兵帶著新兵適應戰場。但是希特勒卻認為這些戰損過度的單位已無剩餘價值。軍方於是只好將這些殘敗了的單位解散,再同樣的人員為主幹成立新部隊。也因此1943年之後有些部隊雖然和過去被解編的部隊有著相同的部隊番號(被解散過),但是實際上卻是一點關系都沒有。而且這個時期新成立的部隊編裝已經變得很小了。原本三個步兵營所組成的步兵旅現在只由兩個步兵營構成,一個步兵師也從17000人變成10000人。表面上看起來部隊數量還可以,但是實際上每支部隊的戰力只有以前的一半以下了。
1943年德軍在庫爾斯克作戰失利,希特勒於是為了提高士氣,把步兵師改稱為「國民擲彈兵師」。1944年第30梯次以後所動員成立的新部隊,或是由老部隊重新改編的都冠上「國民擲彈兵師」。當然還有原本是500字頭的部隊也冠上被解散的部隊番號再在後面加上「國民擲彈兵師」的也有。
此時,軍方開始擴大徵兵年齡,由原本的20到45歲擴大成17到61歲,這次擴大的范圍已經包括那些曾經參加過一次大戰的老兵年齡層了,也可見德國已經漸漸把所有的人力資源都用盡了。
除此之外,到目前為止因體檢被淘汰的人員也都列入徵兵范圍,例如由患有胃潰瘍士兵所組成的部隊,以部隊單位進行飲食療法執行作戰任務。還有由耳聾者所組成之部隊,所有命令完全靠手語的。
另外,蘇聯軍的俘虜,東普魯士的鄉土突擊隊,還有在徵兵范圍以外的老人小孩所組成的「國民突擊隊」等,雖然在數量上看起來還有不少可用的部隊,但是實際上這些部隊根本不能作戰,國民突擊隊不僅沒有制服,步槍,訓練都根本不足。
大戰末期德國就靠著這個動員制度一直把兵源送上戰場,隨著連續的敗仗,1943年所保有的200萬後備軍人到1944年下半已經降到100萬人以下了。1944年一年之中德國陸軍喪失了75個步兵師約230個步兵旅,雖然同一時期又增編了60個步兵師約200個步兵旅,姑且不論其素質,至少這個動員令仍然維持有效的運作。相對的蘇聯雖然在德蘇開戰初期喪失的部隊比德軍還多,但是到1943年後期蘇聯部隊的戰力反而比開戰時還強。
1945年,希特勒竟然又發出一道命令:「禁止以訓練,補充,後備為名擴編或調度部隊!!」。於是所有的德軍部隊全被送到第一線戰場去,同時再也沒有可以訓練新兵的現役軍人了。
德國本來就沒有和全歐洲連打六年的國力,終於在1945年5月用盡所有兵力之後以戰敗收場。
一句話,歷史是由人創造的,戰爭的決定性因素是人

⑻ 按照德國軍制,軍官主要是通過什麼培養的

1910年,隆美爾加入第一二四伍爾登堡步兵團,三個月後被提升為下士,六個月後成了一名軍士,1911年3月又被送到但澤皇家軍官候補生學校。按照德國軍制,軍官主要是通過專門的軍事院校來培養。

軍事院校根據自願原則接納主要是出身於貴族和資產階級的青年人並加以訓練。由於軍隊中的軍官幾乎總是配備不齊,加之不斷擴軍使軍官缺額更多,軍事院校就接納了一定數量的小資產階級、僧侶、官吏、知識分子出身的人。

隆美爾就是這樣成為一名軍官候補生的,這對他來說是很幸運的。那時德國共有8所陸軍幼年預備學校和11所軍事學校。

隆美爾在軍官候補生學校期間對軍事表現出特殊的興趣,他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到了完成軍事課目上,射擊、操練、擊劍和騎馬等訓練項目都一絲不苟地完成。

僅僅過了兩年時間,在1912年1月,隆美爾就被授予中尉軍銜,隨後回到第一二四步兵團。在之後的兩年裡,隆美爾一直在那裡訓練新兵。訓練的主要內容是單兵訓練和分隊訓練。

此外,還要向士兵們灌輸由普魯士創建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即將成為一個「世界帝國」的思想,帝國的社會制度、國家體制和社會結構都是完美無缺的,軍人的職責就是不惜一切捍衛現存的一切。隆美爾虔誠地信仰著這一切,而後義無反顧地向他的那些新兵們灌輸著。

1914年3月1日,隆美爾被派到離家鄉不遠的烏爾姆第四十九野戰炮團的一個炮兵連服役。德軍統帥部十分重視炮兵建設,德軍每個步兵師都有一個105毫米榴彈炮營,每個軍有一個150毫米榴彈炮營。集團軍則配備了獨立炮兵營,但德軍的炮兵訓練水平卻不是第一流的。盡管如此,在炮兵中的經歷使隆美爾有機會掌握了這一技術兵種的專門知識,為他將來很快勝任合成軍隊指揮官提供了便利條件。

1914年8月1日,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全國總動員,點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在比利時的一個村莊里,隆美爾參加了他平生第一次戰斗。

他一連24小時都在巡邏,幾乎沒有合眼睡上一覺,他已精疲力竭,飢腸轆轆。這時一隊20人的法國兵向他們發起了進攻並佔領了村莊。隆美爾與一個排中的另三個人立即發起反擊。

他大叫一聲向法軍沖去並率先開了火,幾名法軍應聲倒地,殘存者立刻卧倒以猛烈的火力還擊。隆美爾被打得抬不起頭來,被迫退了下去。

待全連到達後,隆美爾再次發起反擊,終於擊退了法軍,佔領了村莊並抓了很多俘虜。隆美爾取得了第一次戰斗的勝利,並因此獲得了二級鐵十字勛章。

⑼ 關於二戰德國納粹軍官

陸軍我就不說了,我補充一下空軍和海軍的。
二戰德軍空軍王牌排名整理。
超級王牌:漢斯·魯德爾
漢斯·魯德爾並不是象米歇爾·魏特曼和厄斯特·巴克曼一樣的「裝甲王牌」。但他擊毀的蘇聯坦克超過了二者的總和。他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Ju87「施圖卡」飛行員,他的特長就是從空中摧毀敵人的裝甲車輛。他擊毀的敵人裝備數量是普通人難以想像的,包括了519輛(一說530輛)蘇聯坦克(足夠組成5個完整的蘇聯裝甲軍!)和不計其數的其他目標(包括「馬拉」號戰列艦!他還擊傷了「紅色十月」號戰列艦。),這僅僅是他一個人的戰績!(細節見後)。
德國空軍擊落100架以上的王牌名單
名 字 擊落飛機數(架)
Erich Hartmann(埃里希·哈特曼) 352
Gerhard Barkhorn(G·巴爾克霍隆) 301
Günther Rall(G·拉爾) 275
Otto Kittel(奧托·基特爾) 267
Walter Nowotny(沃爾特·諾沃特尼) 258
Wilhlem Batz(威爾海姆·巴茨) 237
Erich Rudorffer(埃里希·魯道弗) 224
Heinz Bär(海茵茨·貝爾) 220
Hermann Graf(赫爾曼·格拉夫) 212
Heinrich Ehrler(海因里希·艾勒) 208
Theodor Weissenberger(提奧多·維森伯格少校) 208
Hans Philipp 206
Walter Schuck 206
Anton Hafner 204
Helmut Lipfert 203
Walter Krupinski(沃爾特·庫賓斯基) 197
Anton Hackl 192
Joachim Brendel 189
Max Stotz 189
Joachim Kirschner 188
Kurt Brändle 180
Günther Josten 178
Johannes Steinhoff 178
Ernst-Wilhelm Reinert 174
Günther Schack 174
Emil Lang(埃米爾 · 朗格) 173
Heinz Schmidt 173
Horst Ademeit 166
Wolf-Dietrich Wilcke 162
Hans-Joachim Marseille(馬爾塞尤) 158
Heinrich Sturm 158
Gerhard Thyben 157
Hans Beisswenger 152
Peter Düttmann 152
Gordon Gollob(戈登·M·格盧布) 150
Fritz Tegtmeier 146
Albin Wolf 144
Kurt Tanzer 143
Friedrich-Karl Müller 140
Karl Gratz 138
Heinrich Setz 138
Rudolf Trenkel 138
Walter Wolfrum 137
Horst-Günther von Fassong 136
Otto Fönnekold 136
Karl-Heinz Weber 136
Joachim Muencheberg 135
Hans Waldmann 134
Alfred Grislawski 133
Franz Schall 133
Johannes Wiese 133
Adolf Borchers 132
Adolf Dickfeld 132
Erwin Clausen 132
Wilhelm Lemke 131
Gerhard Hoffmann 130
Franz Eisenach 129
Walther Dahl 129
Heinrich Sterr 129
Franz Dörr 128
Rudolf Rademacher 126
Josef Zwernemann 126
Dietrich Hrabak 125
Wolf Ettel 124
Herbert Ihlefeld 123
Wolfgang Tonne 122
Heinz Marquardt 121
Heinz-Wolfgang Schnaufer(海茵茨-沃爾夫岡·施瑙費爾(又譯:謝奴法)) 121
Robert Weiss 121
Erich Leie 121
Friedrich Obleser 120
Franz-Josef Beerenbrock 117
Hans-Joachim Birkner 117
Jakob Norz 117
Walter Oesau (沃爾特·奧梭) 117(又有說法是127)
Heinz Wernicke 117
August Lambert 116
Wilhelm Crinius 114
Werner Schroer 114
Hans Dammers 113
Berthold Korts 113
Helmut Lent(賀爾穆特·蘭特) 113
Kurt Bühligen(庫爾特·布赫林根) 112
Kurt Ubben 110
Franz Woidich 110
Reinhard Seiler 109
Emil Bitsch 108
Hans Hahn 108
Bernhard Vechtel 108
Viktor Bauer 106
Werner Lucas 106
Günther Lützow(高特 · 魯佐) 105(又稱是110)
Eberhard von Boremski 104
Heinz Sachsenberg 104
Adolf Galland(阿 道 夫 · 格 蘭 德) 103
Hartmann Grasser 103
Siegfried Freytag 102
Friedrich Geisshardt 102
Egon Mayer 102
Max-Hellmuth Ostermann 102
Josef Wurmheller(約瑟夫·「賽普」·沃姆海勒) 102
Rudolf Miethig 101
Werner Mölders(維爾納 · 默爾德爾斯) 101
Josef Priller(約瑟夫·普利爾) 101
Ulrich Wernitz 101
頭號U艇王牌——奧托·克雷齊默爾
出生日期:1912年5月1日
死亡日期:1998年8月5日,德國
獲得的勛章:二級鐵十字勛章(1939年10月17日) U艇戰斗獎章(1939年11月9日) 一級鐵十字勛章(1939年12月17日)
騎士十字勛章(1940年8月5日) 橡葉騎士十字勛章(1940年11月4日) 雙劍銀橡葉騎士十字勛章1941年12月26日(此時已被俘,是追授的)
指揮過的U艇: U-35(1937年7月31日—1937年8月15日)
U-23(1937年10月1日—1940年4月1日)
U-99(1940年4月8日—1941年3月17日)
各位都知道1941年德國有三位王牌艇長,當時他們的戰績之高讓其他的艇長嘆為觀止,三人在國內可謂風光一時。但同時也是在1941年這三位王牌先後隕落,其中2人隨他們的U艇一起葬身大海,一人被俘,被俘的就是奧托·克雷齊默爾。
奧托是德國的潛艇戰第一號王牌,他總共擊沉了船隻47艘,共計274.386噸。在所有的U艇艇中名列第一位。
1930年4月奧托開始了他作為見習船長的訓練航行,他先在航校的訓練艦「Niobe」上呆了3個月,後又隨輕型巡洋艦「Emden」航行了1年多。在此之前,17歲的奧托在英國的埃塞克斯市渡過了8個月的時間,在那兒他學會了英語。
1936年1月奧托開始參加U艇部隊的訓練,由於他之前有比較豐富的航海經驗,因此他被指定為U艇的艇長。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德國派出部隊進行干涉。1937年他作為U-35號潛艇的第一任艇長參加了在西班牙水域的巡邏任務。
1937年9月他被調離U-35號潛艇,去接收新型2型U艇——U-23。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指揮U-23號在英國北海靠近蘇格蘭海岸外取得了第一個戰果。後來他又成功地在戒備森嚴的蘇格蘭海鰻灣布下了9顆水雷。1940年1月12日擊沉了丹麥油輪——「丹麥」號,這是他取得的第一個重大戰果。1個月後他擊沉了英國驅逐艦「大膽」號(1,375噸)。
1940年4月奧托離開U-23同月被委任為U-99號潛艇的艇長。兩個月後U-99離開在德國基爾的訓練基地,開始了他一身中最輝煌的「獵殺潛航」。在這次出擊中他9次對盟軍的護航船隊實施水面攻擊,擊沉多艘盟軍艦船。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擊沉了三艘萬噸級的英國的裝甲巡洋艦:「Laurentic」號(18,724噸),Patroclus(11,314噸),Forfar(16,402噸)。到1940年11月他已總共擊沉了超過46,000噸的船隻。從這時起,在眾多U艇艇長中「沉默的奧托」變成了「噸位之王」,而且一直也沒有人超過他。他也有了一句著名的名言——「一枚魚雷…………一艘船」。
但是他的好運並沒有持續下去,1941年3月他開始了最後一次航行。在擊沉10艘盟軍船隻後,17日他在英國東南面遇到了英國驅逐艦「漫步者」號。「漫步者」號發現U-99後,馬上發起追擊施放深水炸彈。在多次攻擊後,U-99的艇體被嚴重炸壞,被迫俘出水面,奧托和43名艇員鑽出潛艇(註:艇上的首席輪機兵已經死亡),馬上被英艦俘虜,U-99號潛艇隨後便沉沒了。
被俘後,奧托先在英國的戰俘營關押了一年半,後被轉到加拿大的第30號戰俘營繼續關押,1947年12月獲釋返回德國。1955年加入新成立的聯邦德國海軍,1957年成為第1護航艦隊指揮官,1958年擔任兩棲部隊指揮官。1962年進入參謀部門工作,1965年擔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海軍部的首席參謀,1970年退役。
1998年奧托在巴筏利亞渡假時,由於意外事故受傷,送進醫院後不久死亡。
第二號U艇王牌、鑽石橡葉雙劍騎士勛章獲得者
——沃夫岡-魯斯上校
生:1913年10月15日,拉托維亞里加
卒:1945年5月12日,德國弗蘭斯堡
成績: 擊沉47艘共225756噸,擊損2艘共17343噸
歷任軍銜:
1933年9月23日服役
1934年7月1日 軍校生
1936年4月1日 准尉
1936年10月1日 少尉
1938年6月1日 中尉
1941年1月1日 上尉
1943年4月1日 少校
1944年8月1日 中校
1944年9月1日 上校
受勛情況
1940年1月25日,二級鐵十字勛章
1940年5月15日,一級鐵十字勛章
1940年10月24日,騎士勛章
1942年11月13日,橡葉騎士勛章
1943年4月15日,橡葉雙劍騎士勛章
1943年8月9日,鑽石橡葉雙劍騎士勛章
指揮過的艦艇和出海記錄
U-13,1939年12月16日--1939年12月28日,無出海記錄
U-9,1939年12月30日--1940年6月10日,6次出海(74天)
U-138,1940年6月27日--1940年10月20日,2次出海(29天)
U-43,1940年10月21日--1942年4月11日,5次出海(204天)
U-181,1942年5月9日--1943年10月31日,2次出海(335天)
1933年,在學了3個學期的法律後,沃夫岡-魯斯開始了他的海軍生涯。在這年夏天,按慣例他被送往航海學校的艦艇「福克」號上實習3個月,接下來的9個月隨輕量級巡洋艦「卡爾斯魯號」作環球航行,途經印度、印尼、澳洲、北美和南美,一年後換防到「科尼格斯堡號」。1937年2月轉到U艇上服役。1937年7月,他成為U-27號潛艇的二副,當年,西班牙內戰爆發,該艇曾在西國附近海域巡弋。同年10月,魯斯成為U-38艇的大副。
1939年9月二戰爆發,魯斯隨即開始了他的真正的U艇生涯。在軍校的潛艇U-13上呆過短暫的一段時間後,他接管一艘IIB級潛艇--U-9,該艇6次的出巡讓他一舉成功,最顯著的成績莫過於1940年5月擊沉了法國潛艇「桃麗絲號」。
1940年6月,沃夫岡-魯斯轉到IID級艇U-138上任艇長。在9月20日深夜和21日凌晨,利用他的新潛艇,盧特擊沉了四艘船共34,633噸。10月,又創擊沉、擊損各一艘的戰績,此次戰果讓他獲得了騎士勛章,作為小艇指揮官,他是僅有的一個。當月,他又登上了更大的U-43號,隨著該艇的5次出征,總共擊沉了12艘計68,077噸 ,1942年4月,離開U-43號;一個月後任IXD2級艇U-181的艇長。
1942年9月,魯斯開始了新的一輪出海,這次航行遠達南非的開普敦以及印度洋,兩個月再創擊沉四艘總共21,987噸的戰績,11月16日返航前夕,從總部發來的賀電中,魯斯得悉自己剛被授橡葉騎士勛章,接下來的兩周,倍受鼓舞的他又擊沉了8艘遠洋貨輪共計36,394噸,並於1943年1月抵法國的波迭克斯港。短暫的休整後,3月份緊接著又重新遠航非洲海和印度洋。即使在這次條件惡劣的情況下,他還是創下了驕人的成績:擊沉10艘總共45,331噸。此時魯斯成為第一個獲得鑽石橡葉雙劍騎士勛章的U艇指揮官。此次出海另一個傑出之處在於它是有史以來潛艇出航時間最長的一次(僅比U-196肯特拉特的225天少20天),當時,為振作士氣,魯斯上校發明了許多創意,如刊發潛艇的通訊報、舉行各種比賽等活動來保持艇員的活力。12月17日在海軍軍官軍事會議上,魯斯以上述例子作了報告。
1944年1月,在U艇連續服役了5年的魯斯被任命為第22編隊的司令官,7月調往弗蘭斯堡海軍學校第1系,9月,他成為德國海軍軍校歷史上最年輕校長。
然而,1945年5月12日深夜,戰爭結束後,這個傳奇人物卻死於一次以外事故。當時,一名哨兵喝問口令的時候,魯斯竟然沒反應,這個不可饒恕的錯誤使他立即被敏感的哨兵開槍擊中頭部,倒地身亡。迄今仍然有人對此作出各種猜測,有人認為他是想自殺,其他人則推斷衛兵聽力不好。可能性較大的說法是他喝醉了,反映遲鈍,鬼使神差地想抄近路穿過軍校的操場。
魯斯是所有U艇軍官中爭議最大的人物,首先,他公然宣稱他是一個堅定的納粹主義信仰者,另一方面,他的性格和成就使他樹立了許多勢敵,雖然他創下了擊沉噸數最高的記錄,但大部分是在相對容易作戰的非洲海和印度洋,當時的人認為他的軍事管理方法無聊可笑。同時,他對手下的家長式的作風也眾所周知。他相信作為領導者的職責應該關心部下的表現,甚至他們離開了潛艇。在船上,所有的技術結果都必須經過他的認可,連牆上貼畫報也遭禁止。他舉行一些活動來杜絕「船上性問題」,積極推廣他的保持航行中生理健康的理論。規范著裝,控制食品、飲料和香煙。當然,魯斯的嚴父般的作風使大多的手下都忠於他、崇敬他至今天。當他離開了U-181後,仍然從軍校教務的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幫助原來手下的私事。鄧尼茨當時甚至已經在海軍參謀部為他保留了一個職位,話說回來,如果他沒死,也有可能會在盟軍的監牢里坐上幾年牢。
在魯斯死後的兩天,第三帝國為他舉行了國葬,六名騎士勛章U艇軍官為他守靈,鄧尼茨致悼詞。直至今天,一塊大理石的紀念碑還鐫刻著這位傑出的U艇指揮官的傳奇故事。
第三號U艇王牌、橡葉雙劍騎士勛章獲得者
——艾里希-托普中校
出生:1914年7月2日,漢諾威
成績: 擊沉36艘共198658噸,擊損4艘共32317噸
歷任軍銜:
1935年7月1日 軍校生
1937年4月1日 少尉
1939年4月1日 中尉
1941年9月1日 上尉
1942年8月17日 少校
1944年12月1日 中校
受勛情況
1939年11月7日,U艇作戰勛章
1941年6月20日,騎士勛章
1942年4月11日,Ubootskriegsabzeichen mit Brillanten
1942年8月17日,橡葉雙劍騎士勛章
指揮過的艦艇和出海記錄
U-57,1940年6月5日--1940年9月15日,2次出海(38天)
U-552,1940年12月4日--1942年9月8日,10次出海(308天)
U-3010,1945年3月23日--1945年4月26日,無出海記錄
U-2513,1945年4月27日--1945年5月8日,無出海記錄
德國海軍中獲得橡葉雙劍騎士勛章的除了後來又獲鑽石橡葉雙劍騎士勛章的魯斯和布蘭迪以外,只有艾里希-托普、萊因哈德-舒倫和奧托-克里茨瑪三人。
艾里希-托普於1934年4月加入海軍,在1937年10月加入U艇部隊之前已在卡爾斯魯號巡洋艦上服役了6個月。一年後,他成為U-46的觀察員。
經歷了四次的出海後,托普著手指揮U-57,利用該艇他擊沉了六艘共計36862噸。但在1940年9月3日,U-57出了一次意外的事故沉沒。
托普又任VIIC級艇「紅魔鬼」U-552號艇長,在北大西洋和北美沿岸的攻擊盟軍護航船中,他的點數越來越高。1942年的3、4月,他總共擊沉了8艘共計45731噸。
1942年9月,托普就任第27編隊的指揮官,當時該編隊做新成員的戰術訓練用。1944年,托普編寫了一本戰斗指導書,當二戰結束時,托普時任U-2513號的指揮官,於1945年5月在挪威向盟軍投降。 [
戰後,托普做了幾個月的漁民。和布蘭迪一樣,後來成為一名建築師。1958年,他加入當時的聯邦德國海軍。在美國四年的時間任北約軍事委員會委員。 本文轉自二戰軍事基地 w2war.com
托普於1969年退休,獲得大聯邦功勛章。1970年到1984年,他當了14年的工業顧問。
高特.普里恩
生於:1908.1.16,Osterfeld Thoeingen
死於:1941.3.8,北大西洋
成績: 共擊沉船隻31艘共計193.808噸, 擊傷船隻8艘共63.282噸。
軍銜
1933年3月1日,軍校生
1935年1月1日,准慰
1935年4月1日,少尉
1937年1月1日,中尉
1939年2月1日,上尉
1941年3月1日,少校
所獲獎勵:
1939.9.25 二級鐵十字勛章
1939.12.17 一級鐵十字勛章
1939.12.18 騎士十字勛章
1940.12.20 橡葉騎士十字勛章
指揮過的艦艇和出海記錄
U-47 1938.11.17-1941.5.7 出海10次(238天)
高特.普里恩於1931年1月加入德國海軍,在此之前在商船工作。在輕巡洋艦Kaogsberg呆了一年後,他於1935年10月進入德國海軍潛艇部隊服役。1938年,西班牙內戰期,他在U-26號艇,哈特曼上尉領導下在西班牙海域巡邏。
普里恩最著名的事跡是1939年10月14日,在英國北方艦隊重兵守衛下的斯卡帕灣擊沉了英國戰艦「皇家橡樹號」。邱吉爾在自已的日記中記錄下了德國U艇指揮官司的高超技藝。普里恩是第一名獲得騎士勛章的U艇指揮官。
以下是美國記者在普里曼返航後對他的描述:
10月18日,柏林(W.L.Shirer:柏林日記 1934-1941)
德國U艇在英國最大的海軍基地---斯卡帕灣裡面擊沉了英國戰艦 「皇家橡樹號」。這簡直讓人難以置信。今晚,一位一戰的潛艇指揮官告訴我,一戰中德國人曾兩次試圖駕駛U艇進入斯卡帕灣,但是行動夫失敗,潛艇也沉沒了。
今天下午,在宣傳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普里恩及其乘員,一群18,19,20歲的小夥子與記者們見面。普里恩是一個30歲,能乾的,驕傲自信的,忠實的納粹信徙。在希特勒的新聞官,狄特里奇博士,一個不停的咒罵英國和邱吉爾說謊的人,的介紹下,普里恩幾乎沒有向我們講述他都作了些什麼。他說他在穿越防守時沒碰到麻煩。我得到一個印象,但是無法從他的談話中得到證實,他一定是跟在英國人後面,可能是一艘魚雷艇,進入基地的。英國人的疏忽造成的後果是災難性的。。
1941年2月20日,普里恩最後一次出航前
在接下來的18月中,普里恩證明了他是德國最優秀的指揮官之一。在他1940的6次出勤中,他共擊沉了八艘船總計噸位51,483位。在攻擊護航隊的戰斗中,他總是最先發現護航船隊,並且用無線電通知其它船。
例如:他在攻擊HX-79護航隊的戰斗中,他最先發現並跟蹤敵船。U-47招來了其它的U艇,並擊了4艘船。 [
鄧尼茨曾想將其調入訓練部門,但普里恩決定留在他的艇上。
1941年2月20日,U-47離開了St. Nazaire(法國)這是的第十次出行。四天後,他們攻擊了OB-290護航隊,擊沉了4艘船共計噸位16,310噸。最後一次收到U-47的無線電信號是在3月7日早晨。
1941年3月7日或8日,高特.普里恩同U-47帶著它的全體成員(45人)一同沉入了大海。
現在,人們對這一事件提出了疑問,傳統上認為擊沉U-47的是英國海軍的狼獾號,但是現在有資料顯示,狼獾號實際攻擊的是因受重傷而退出戰斗的阿克曼船長的UA艇。
現在人們推測U-47是被自已所發射的魚雷擊中的。(兩艘美國潛艇也被認為是其於同樣的設備故障而在太平洋沉沒的。)
U艇王牌、鑽石雙劍橡葉騎士勛章獲得者
——艾伯特-布蘭迪中校
生:1914年16月20日,德國多特蒙德
卒:1966年1月6日,德國多特蒙德
擊沉12艘共計31,689噸
歷任軍銜
1935年9月25日 服役
1936年7月1日 軍校生
1938年1月1日 少尉
1939年10月1日 中尉
1942年10月1日 上尉
1944年6月8日 少校
1944年12月18日 中校
獲勛情況
1943年1月21日,騎士勛章
1943年4月11日,橡葉騎士勛章
1944年5月19日,雙劍橡葉騎士勛章
1944年11月24日,鑽石雙劍橡葉騎士勛章
曾任U艇指揮官和出海記錄
U-617 1942年4月9日--1943年9月12日,7次出海(185天)
U-380 1943年12月--1944年3月11日 1次出海(33天)
U-967 1944年4月--1944年7月1日 l次出海 (37天)
在獲得鑽石雙劍橡葉騎士勛章的27位德國軍人中,海軍僅占兩個,這就益發顯得其珍貴。除了頭號種子沃夫岡-魯斯上校以外,艾伯特-布蘭迪是另一個海軍英雄,由於許多成績未經證實,所以表面上,他的戰果還不如其他雙劍橡葉騎士勛章獲得者多。
布蘭迪在1935年4月1日作為海軍候補軍官開始他的軍旅生涯。1936年6月至1937年3月,他在弗蘭斯堡海軍學校學習,畢業前夕到巡洋艦卡爾斯魯號上實習了6個月,按慣例接受基本的艇面訓練。後來又在排雷艦艇上受過進一步的訓練。接著,布蘭迪所在的M-1艦編入第1雷艇艦隊,參加1939年9月的對波蘭作戰,為德軍戰艦豪斯汀號護航。在這次作戰中,布蘭迪初次流露出想調到U艇的願望,但他的努力失敗了。1940年5月,他晉升為M-1排雷艦艇的艦長。1941年4月,布蘭迪開始在豪斯汀接受潛艇戰術訓練,他第二次想方設法調進U艇部隊,這次終於如願以償。在結訓後,布蘭迪起先待命,後被派到聖納澤爾基地,開始他的第一次U艇征途。
1941年末,布蘭迪按作訓部的命令登上了「紅魔鬼」艇--U-552,前往阿佐里斯海區訓練。到達那裡後,他接到命令改往加拿大海域。當時既來不及攜帶冬季作戰裝備,也沒有詳細的地圖,就這樣摸到雷斯角,在那擊沉了兩艘船計7000噸。以當時惡劣的條件來(暴風雨、海面布滿水雷、引擎受損)評價,布蘭迪不象是新手,反倒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優秀指揮官。
1942年4月9日,布蘭迪被任為VIIC級艇U-617的艇長。除了他之外,該艇只有五名艇員談得上有U艇作戰經驗。從4月到8月,U-617隨著第5編隊(基爾基地的訓練編隊)完成了常規的訓練。一個月後離開基爾港前往聖納澤爾港,途中擊沉4艘船。11月又開始U-617的第2次出巡。此次出海布蘭迪聲稱擊沉一艘、擊損一艘,但無法證實。
直布羅陀的沖擊
1942年11月4日,布蘭迪受命前往梅第特蘭年海域,行至重兵防守的直布羅陀海峽時,遭到英國空軍的襲擊,當時的U-617可謂大難不死,向它投擲的兩枚炸彈居然都沒命中。19日,布蘭迪向英國的一艘護衛艦報復,摸老虎屁股的結果可想而知:隨後U-617花了4個小時躲在深海,發怒的英國人賞了他們不少80式深水炸彈。
後至1943年的9月,布蘭迪和U-617被編入第29編隊。
1943年 第四次出海,離開基地後,布蘭迪便遭遇了盟軍的潛艇。當時雙方都努力靠近和試圖殲滅對方,三個小時後,布蘭迪不耐煩了,命令下潛,繼續前進。1943年1月21日回師途中,布蘭迪在拉斯佩澤被授予騎士勛章。過了10天,第5次的出海使布蘭迪大舉成功,這次他擊沉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布雷艦威爾希曼號。
4月11日,第六次出航時,布蘭迪被授橡葉騎士勛章。他宣稱擊沉一艘巡洋艦(烏干達號?)和另一艘噸位23500的商船,但結果仍然無法證實。這點對他很不利。不過對於梅第特蘭年海域的潛艇來說,這是一個經常碰到的棘手問題(特別是布蘭迪)。事實上,U艇指揮官的確很難判斷他的戰果,每個人都知道他們在發射完魚雷後就必須立即下潛離開。
1943年8月,由透倫出發,布蘭迪開始了他的第八次出巡。開頭幾天,布蘭迪從兩只英國空軍運輸船「揚名號」和「強威號」中間穿過,卻沒機會開火。9月6日,在直布羅陀以東40海里處擊沉了派克里奇號驅逐艦。11日夜間,U-617抵達摩洛哥近海,遭到了盟軍戰機的襲擊。三枚炸彈使它嚴重損傷。布蘭迪下令棄船,並將潛艇弄沉。他們乘著橡皮艇漂到岸邊,被西班牙部隊抓獲。布蘭迪被關在卡第茲附近的營地,後來他設法逃出來並回到了德國,在柏林受到鄧尼茨的接見並講述了他的歷險。
1944年
1944年1月,布蘭迪回到透倫港,任VIIC級艇--U-380艇長,3月13日,僅作過一次出航後,U-380就在透倫港被美軍第9航空大隊炸毀。4月,布蘭迪又接手U-967,5月9日,被授雙劍橡葉騎士勛章。6月的另一次出海中,布蘭迪得了一場重病,不得不返回基地。
一個月後,布蘭迪被任東波羅的海U艇群的司令。11月24日,繼魯斯之後,他成為海軍中第二個被授鑽石橡葉騎士勛章的海軍人員。
1945年
1945年1月,布蘭迪被任為小型艦艇部隊的司令。德國投降後被盟軍逮捕。
戰後
1945年9月,布蘭迪被加拿大監獄釋放。在學建築之前,他幹了一份泥瓦匠的活。後來在家鄉多特蒙德、甚至在其他國家如沙烏地阿拉伯,布蘭迪成為一個優秀的建築師。其中有三年時間擔任德國建築師協會的主席。1964年,作為扶輪社的成員當選西法倫省的行政官。
1966年1月6日,布蘭迪在他的家鄉多特蒙德病逝。聯邦德國海軍軍官為他守靈。許多U-617的乘員也趕來悼念他們的戰友。另一個王牌萊因哈德-舒倫在致詞中稱他為「無畏、不敗的騎士」。
U艇王牌、雙劍橡葉騎士勛章獲得者萊因哈德
——舒倫中校
生:1916年4月16日,Taunus
卒:1984年8月25日,漢堡
成績:
擊沉19艘共96444噸,擊損5艘共31036噸
歷任軍銜
1935年9月25日 服役
1936年7月1日 軍校生
1938年1月1日 准尉
1938年4月1日 少尉
1939年10月1日 中尉
1942年1月1日 上尉
1942年9月1日 少校
1944年6月1日 中校
獲勛情況
1939年9月25日,二級鐵十字勛章
1939年12月21日,U艇勛章
1940年2月25日,一級鐵十字勛章
1940年11月3日,騎士勛章
1942年9月1日,雙劍橡葉騎士勛章
曾任U艇指揮官和出海記錄
U-564 1941年4月3日--1942年10月1日,6次出海(284天)
出航的舒倫中校,穿得很寒磣,注意他戴的是無風帶的軟帽,鷹徽旁有U-84和U-564的獨特標記——聳背的豹(參考主頁的U艇標志)
萊因哈德-舒倫在1938年3月進入U艇部隊作戰訓練。然後在U-48上任一年的大副。幾年的海底生涯讓他獲得了一枚騎士勛章。1941年,他轉調到U-564任指揮官。8月,他擊沉了英國軍艦百日草號。
1942年10月,他離開潛艇,到潛艇學習班任教。後來又加入第27編隊跟隨另一個U艇王牌指揮員艾里希-托普。後來的幾年裡,舒倫作為挪威海的U艇群司令官一直到戰爭結束。

⑽ 納粹德國軍銜,軍服設置,分幾級,有幾種

參考資料得知:
一、1933年——1945年間德國軍銜的沿革
1933年的德國帝國國防軍(當時德軍的正式名稱)軍銜按軍種區分為陸軍、海軍二類,按等級劃分為:元帥、將官(大將、上將、中將、少將)、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士官(上士、中士、一級下士、二級下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列兵),共6等20級,各軍種基本相同,元帥分別稱為陸軍元帥、海軍元帥,海軍海勤士兵冠以「水兵」。
由於這時德國的「一戰戰敗國」身份未變,還受到《凡爾賽和約》和法、英、美等「一戰戰勝國」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各種制約,其軍官軍銜也「深受其害」:1、陸軍元帥、海軍元帥設而未授,任現職的僅有一戰時晉升陸軍元帥軍銜的總統興登堡,從1918年至1935年期間未晉升、授予過一位元帥;2、雖然設有大將軍銜,但除「帝國國防部部長兼帝國國防軍總司令」外,其他人莫能染指這個軍銜;3、各級軍官的晉升期限顯著增長,大名鼎鼎的隆美爾、古德里安都曾扛著上尉肩章,一戴就是10餘年……
1934年興登堡總統病勢沉重,國會決定由希特勒代行總統職權。希特勒便迫不及待地開始「搶班奪權」,同時開始實施他野心勃勃的擴軍計劃,與此同時對武裝力量的各種規章制度(包括軍銜制度)也開始進行「納粹化的、為期十一年」的改革:
1934年,7月20日,希特勒宣布:鑒於黨衛隊在1934年6月30日事件中作出的巨大功績,我將其升格為納粹黨內的一個獨立組織……我批准黨衛隊建立武裝部隊; 9月間,成立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組建「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等團級部隊; 10月,整合黨衛隊銜級為:領袖——黨衛隊帝國領袖;高級長官——黨衛隊總指揮、黨衛隊地區總隊長;上級長官——旅隊長、區隊長、旗隊長;中級長官——黨衛隊一級突擊隊大隊長、黨衛隊二級突擊隊大隊長;初級長官——黨衛隊一級突擊隊中隊長、黨衛隊二級突擊隊中隊長、黨衛隊三級突擊隊中隊長;高級士官——黨衛隊突擊隊小隊長、黨衛隊一級小隊長、黨衛隊二級小隊長;初級士官——黨衛隊三級小隊長、黨衛隊三級小隊副;正式隊員——黨衛隊組長、黨衛隊突擊隊隊員、黨衛隊隊員;預備隊員——黨衛隊候補隊員、黨衛隊學員,共8等21級。
同年8月,希特勒自稱「德國元首」(全稱:德意志第三帝國領袖、政府總理兼國防軍最高司令[後改稱武裝部隊最高司令],納粹黨全國領袖,1941年12月起兼陸軍總司令),其不同場合稱呼又有所不同:一般時稱為「元首」,涉及到軍務時稱「元首兼武裝部隊最高司令」,涉及政務時稱「元首兼帝國總理」。考慮到它是整個二戰時期德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的正式官稱,本文將其列為德國武裝力量的「最高稱號」;
1935年,3月1日,正式組建空軍司令部;3月16日,帝國國防軍改稱國防軍;在空軍中設立「飛行勤務軍銜」;在海軍中恢復了一戰時曾設立的「海軍准將」軍銜;設立「總參勤務軍銜」,這種軍銜授予經過嚴格選拔和專門培訓(如在軍事學院接受過總參業務訓練)、在帝國戰爭部或國防軍局及以後的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工作的、從事參謀勤務的校官、尉官(在各軍種總司令部工作的參謀軍官不授予這種軍銜);第一次調整士兵軍銜:陸軍取消一等兵軍銜,將二等兵軍銜區分為「服役6年以上」和「服役不滿6年」兩級,增設上等列兵軍銜,同時對軍銜標志進行修訂;海軍增設一級上等水兵、海岸勤務一級上等兵等軍銜;空軍取消上等兵軍銜;
1936年,在陸軍將官中增設「陸軍元帥銜大將」軍銜,高於大將半格,低於陸軍元帥半格,計劃授予擔任國防軍總參謀長、集團軍群總司令、陸軍參謀長等高級職務的大將。其實早在十九世紀末的第二帝國期間就曾設過此銜,大名鼎鼎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就領有此銜,直到1898年去世才被追晉為陸軍元帥;
1938年,2月4日,成立「德國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德國國防軍改稱德國武裝部隊,並正式將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等武裝力量納入「德國武裝部隊」編制;第二次調整士兵軍銜:增設各軍種的一級上士軍銜;海軍增設一級中士(海軍一級中士、海岸勤務一級中士、海軍步兵一級中士)和一級上等兵軍銜(一級上等水兵、海岸勤務一級上等兵、海軍步兵一級上等兵等)軍銜;
1939年,正式建立黨衛隊野戰部隊(或稱黨衛軍、武裝黨衛隊、W-SS)—— 「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 黨衛隊第一裝甲師(簡稱「元首師」)、「帝國師」黨衛隊第二裝甲師、「骷髏師」黨衛隊第三裝甲師、「警察師」黨衛隊第四裝甲擲彈兵師(摩步師),開始設置並使用黨衛隊野戰部隊軍銜稱號和標志,如黨衛軍准將(區隊長)等;
1940年,取消「陸軍元帥銜大將」軍銜;在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內設立國防軍憲兵司令部和憲兵司令官職務,將憲兵軍銜提高到憲兵少將(海軍、空軍憲兵最高軍銜仍為上校)——這也是陸軍中將、少將軍銜中唯一帶兵種稱號的;
1941年,4月3日更換陸軍元帥的識別標志——帽徽、帽飾帶、領章、肩章;
1942年,黨衛隊調整高級長官銜級,增設黨衛隊最高指揮(黨衛軍大將)級別,並修訂了旗隊長以上長官的銜級領章標志;第三次調整士兵軍銜:陸軍取消上等兵軍銜,原上等兵大部晉升二級下士,二級下士以上擇優晉升,同時再次修訂士兵軍銜標志;將憲兵士官、軍士、兵的軍銜變更為「憲兵警長」、「憲兵警士」 ;
1943年,武裝黨衛隊中增設一等兵軍銜,但在黨衛隊其他機關、部隊中未設立相應的銜級,在黨衛隊銜級表上也未列出相應稱號;
1944年,2月8日,第四次調整士兵軍銜:增設空軍上等兵軍銜;將陸軍憲兵部隊擴編為第一、第二、第三憲兵總隊,分別由一名憲兵少將任總隊司令,撤銷原設的國防軍憲兵司令部和司令官職務;在海軍、空軍中增設海軍憲兵少將、空軍憲兵少將軍銜。 到1945年戰敗前,德國武裝部隊的軍銜區分為陸軍、空軍、海軍、武裝黨衛隊和憲兵,黨衛隊銜級單獨設置。其中陸軍軍銜中另設總參勤務軍銜,在海軍中又分為海上部隊軍銜、海岸部隊軍銜。同時軍政官、技術官、女軍人另設有專門的級別(軍銜)稱謂。為便於讀者對各種軍銜、銜稱作橫向比較,筆者在每一稱號後均附編號,以「元首」為始,其他類推。

閱讀全文

與德國軍官怎麼服役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4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1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1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6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6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4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3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6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1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