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瑪蒂斯多少錢一盒

德國瑪蒂斯多少錢一盒

發布時間:2022-01-31 15:28:47

⑴ 補腎壯陽什麼葯最好

德國瑪蒂斯

⑵ 外國寫作名人的情感小說

現代主義,又稱現代派、先鋒派、試驗派,是西方世界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出現的由自然主義等傳統文化演變而來並富有現代西方社會時代特徵的文藝思潮的總稱。屬於現代主義的范圍並在國際上發生了較大影響的主要是十個文學流派,它們是:象徵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意識流、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荒誕文學、新小說派、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

象徵主義是歐美現代主義文學中出現最早、影響最大的一個派別。它約起源於十九世紀中葉,盛行於二十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影響一直延續至今天。人們一般把它的形成看作是歐美現代文學與歐美古典主義的分界線。象徵主義一詞,是法國詩人讓·莫雷阿斯根據波德萊爾、阿瑟·韓波和保爾·魏爾倫等人的詩作中出現的新手法和新傾向,於年9月在巴黎《費加羅報》上正式提出來的。它主張詩人擺脫自然主義文學,著重描寫外界事物的傾向,努力探求內心的「最高真實」,要求賦予抽象觀念以具體的可以感知的形式。法國詩人波德萊爾年發表的詩集《惡之花》,人們普遍認為是象徵主義的發軔之作。這部詩集在題材方面,把社會之惡和人性之惡作為藝術美的對象來寫(《惡之花》是說詩人可從丑惡的事物中創造美好的東西),揭示了現代城巴黎這座「地獄」中諸如乞丐、娼妓、戰爭等罪惡現象,突破了浪漫主義後期風花雪月的框框;在藝術方法上,波德萊爾發展了瑞典神秘主義哲學家安曼努爾·史威登堡的「自然界萬物之間存在著神秘的互相對應的關系,在可見的事物與不可見的精神之間有互相契合的情況」的「對應論」,認為外界事物與人的內心世界息息相通,互相感應契合,把山水草木看作為向人們發出信息的「象徵的森林」,詩人可以通過有聲有色的物象來暗示內心的微妙世界。

表現主義一詞的出現,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在年法國巴黎舉辦的瑪蒂斯畫展上,有的說是在年德國《暴風雨》的繪畫評論上,後來在年引入德國文學界。表現主義最初是作為對以莫奈為代表的印象主義畫派的反撥出現於繪畫界的。它不滿於印象主義者注重外在的客觀事物(如光與影)的描繪,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表現事物內在的實質,要求突破對人的行為的描寫而揭示其內在的靈魂,要求突破對暫時現象的抒寫而展示永恆的品質或真理。表現主義者們深受康德的哲學、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和弗洛伊德精神學的影響,強調描寫人們的主觀世界、直覺和下意識,用特殊的手法來反映現實世界。瑞典劇作家奧古斯特·斯特林堡是歐洲表現主義的先驅人物,他的三部曲《去大馬士革》是歐洲最早出現的表現主義戲劇,它以獨白的形式描寫人與命運、與異性、與教會、與自我的搏鬥。著名的《鬼魂奏鳴曲》讓死屍、亡魂和活人同時登場,對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互相傾軋的關系作了淋漓盡致的揭露。

未來主義發端於義大利,緊接著波及,隨後也影響到法國、英國、波蘭等歐洲國家。
年2月20日,義大利詩人、戲劇家馬利涅蒂在法國《費加羅報》發表《未來主義宣言》,宣告未來主義誕生。翌年,馬利涅蒂又發表《未來主義文學宣言》,進一步提出這一流派的理論主張。
在內容上,未來主義認為:鑒於二十世紀初科學和工業的飛速發展帶來的客觀世界的巨大變化以及機器和技術、速度和競爭已成為時代的主要特徵,需要創造一種與此相適應的「新的、未來的藝術」。文藝應該由反映停滯不前的、死氣沉沉的現象,轉而「頌進取性的運動」、「機器文明」,頌資本主義都的生活,贊美「速度的美」和「力量」,應該勇於探索未知,面向未來。基於這樣的思想傾向,未來主義者也認為,戰爭、、恐怖是摧毀舊傳統、建造新未來所必需的,因而鼓吹頌所有的戰爭,甚至聲稱戰爭是「偉大的交響樂」,是「世界上唯一潔身之道」。在形式上,未來主義認為客觀世界的運動是脫離人類社會的、抽象的因素,視「速度」、「力量」為美的准繩,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非理性主義和虛無主義。他們提倡以「不羈的字句」為基礎的詩,以便隨心所欲的表達運動的各種各樣的形式、速度以及他們的組合,主張用一系列的「類比」、「感應」、「斷斷續續的想像」,表現作者朦朧的、奧秘的感受。

意識流是西方現代文藝創作中廣泛運用的一種寫作技巧,它於本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在英、美、法等國勃起並形成影響較大的流派。
意識流的名稱,最早出現於年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的論文《論內省心理學所忽略的幾個問題》。他在該文中指出:人類的思維活動不是片斷的銜接,而是一種斬不斷的「流」,即「思想流、意識流,或主觀生活之流」。提出過與此類似的觀點的,還有法國哲學家亨利·伯格森(——)。他曾經說過:「真實」存在於「意識的不可分割的波動之中。」意識流就是在這種現代心理學的直接影響下產生的。意識流理論的出現,適應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一些竭力追求描寫人物內心生活的作家的需要。這些作家認為歐洲的傳統小說由作者從外部描寫人物性格,忽略了對人物的感情和內心生活的描繪,他們要求突破已往的「程式」,深入到人物意識的奧秘中去,讓人物自己直接展示他的思想活動。因此,他們強調用內心獨白、聯想和種種象徵手法來真實地顯示人物意識流動的軌跡。
年,法國作家艾杜阿·杜夏丹在《月桂樹被砍掉了》一書中最早運用「內心獨白」的手法,開了意識流小說之先河。接著,英國作家維吉尼亞·沃爾夫於二十世紀初期在《牆上的斑點》、《波浪》等作品中,更以略去人物的身世、姓名只一味地「獨白」自己的感受和暢寫由某一事端引起意識向前(未來)或向後(過去)流動的聯想,大大發展了意識流的表現技巧。

超現實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法國出現的,它的影響波及歐美及非洲、亞洲的一些國家。超現實主義是從達達主義發展而來的。達達主義由法國作家查拉在瑞士創立。「達達」是小兒的語言,其本身並無意義,它主張以嬰兒對待生活的態度作為美學基礎,排斥一切傳統的寫作技巧。達達主義沒有系統的理論,也沒有成功的創作,只存在了短短的幾年。超現實主義一詞最先是在法國詩人阿波利奈力的詩劇《蒂雷齊亞斯的》的序言中提出來的。年法國作家布勒東和艾呂雅、貢等創立了《文學》,進行超現實主義的試驗,並於年發表了第一個《超現實主義宣言》,組織起了「超現實主義研究會」,初步形成了一股頗有聲勢的潮流。從超現實主義的提出到年布勒東發表第二個《超現實主義宣言》,這十年是超現實主義的興盛期。隨後,超現實主義的陣營出現了,貢、艾呂雅先後與布勒東分道揚鑣。
超現實主義的創始人布勒東、貢早年都是醫科大學的學生,他們受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和關於夢的闡釋的影響很深,其創作主張直接建立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他們認為,文藝要在人的復雜性後面發現它的統一,現實的表面不足以反映現實本身,超於現實之上存在著「某種組合形式」,這種形式至今為人們所忽略,但它卻能體現事物的本質。

存在主義哲學正式形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
德國哲學家胡塞爾、丹麥哲學家基爾克戈爾等人,對客觀存在持悲觀主義的看法,他們承認客觀世界,而又把存在和本質割裂開來,特別強調意識的主宰性。法國文學家薩特根據他們的理論,提出了「存在先於本質」的著名存在主義觀點。薩特一方面認為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但另一方面又肯定人的存在價值,認為「人註定是的」,重要的是作出「選擇」,訴諸「行動」。但薩特從非理性主義的觀點出發,認為人們選擇不受社會和階級的限制。

荒誕派興起子本世紀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的法國。不久即風靡於歐美各國,由於它與二十年代的先鋒派比較相似,開始人們把它視為先鋒派;又由於它主要活躍在戲劇領域,並且一反傳統戲劇的特點和規律,人們又稱它為「反戲劇派」、「反傳統戲劇派」。直到年,英國著名戲劇批評家馬丁·埃斯林根據這個流派的思想藝術特點,才在《荒誕派戲劇》一書里正式提出了「荒誕派」的概念。
荒誕派作家在思想上深受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認為世界已經喪失了理性,沒有正義和邏輯,人與世界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都是荒誕的;他們還認為,人來到世上純屬偶然,不僅沒有什麼目的,而且為丑惡的世界、荒誕的現實、不合理的社會所包圍和擠壓,已經不再是人,變成了「非人」。「使人感到荒誕的是人本身,而不是任何社會制度」。正如荒誕派尤金·尤奈斯庫所宣稱的:「荒誕就是沒有目的,和宗教、哲學甚至直覺的源泉切斷,人感到迷惘。他所有的行動成為毫無意義、荒誕不經和沒有用處。」荒誕派正是基於這樣一個認識,是「在一個毫無意義的世界裡試圖為其毫無意義的存在找出意義來」的表現。
同存在主義相比較,荒誕派更看重人生的荒誕性。他們的作品拋棄了結構的邏輯性、人物行為的理性和語言的准確性,也無所謂悲劇喜劇之分。

新小說派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興起於法國,六十年代後期形成一股浪潮,一時影響波及歐美。五十年代期間,法國一些反對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作家集聚在「午夜出版社」周圍,提出要改革傳統小說。起初,他們並沒有明確的理論主張,只是在「反傳統小說」的大前提下,各自作自己的創作試驗。年到年,法國作家阿蘭·羅伯一格里耶先後發表了《未來小說的道路》和《自然、人道主義、悲劇》兩篇論文,系統地論述了小說創作反傳統的主張,被人們看作是「新小說派」的理論宣言。
新小說派認為:當今時代變了,工業技術獲得了相當的進步,而小說藝術卻陷入「嚴重的停滯狀態」。其所以如此,原因就在於還沒有從傳統小說的觀念的束縛中擺脫出來。照他們看來,客觀世界只是一個「物的世界」,而傳統小說把人作為現實生活的中心加以描繪,因而掩蓋了「事物的面貌」。由此出發,凡與現實主義傳統有的以往時期的一切小說技法,他們也都持反對態度。他們以為,存在主義以及薩特的有傾向小說,與現實主義有著一定的關系,因而不足取。對於意識流和卡夫卡的小說,他們也以為有著現實主義成分和哲理性,一概加以拒絕。因而,新小說派又被稱為「拒絕派」或「反傳統小說派」。

「垮掉的一代」在本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興起並盛行於美國。它在文學上的實踐和成果不多,但對於美國以至於西方世界的文學藝術卻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垮掉的一代」早先是一股社會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的科學技術和經濟實力獲得了很大發展,但由於施行「麥卡錫主義」和種族滅絕等高壓政策,以及失業、勞資對立等固有矛盾的加劇,國內的階級矛盾、日益激化。人們從大戰的殺戮中擺脫出來,又被冷戰等不測陰雲所籠罩。許多美國青年感到了「社會的崩潰」和「世界的毀滅」的威脅,紛紛以一種混合著消極反抗和自暴自棄情緒的虛無主義、享樂主義來對付生活。他們認為,現代世界的一切苦難皆源於「理性」、「精神」,如果人們不按照什麼「理性」、「精神」去行事,世界就會變得好起來。他們否定一切,只把人分成「正人君子」和「嬉皮士」兩種人,他們要從「狗打架的人世生活」中撤退出來,做所謂「嬉皮士」,即「明眼人」。他們身著異服,狂放不羈,拒絕承擔任何社會責任,對一切傳統觀念都嗤之以鼻,或者建立「垮掉分子」村,過男女居的團伙生活,或者浪跡於都的底層,加入流氓、、毒品販子和爵士樂手的隊伍,形成了與文明社會、傳統文化鮮明對立的「地下社會」和「地下文化」。

「黑色幽默」是本世紀六十年代產生於美國,至今仍在流行的一個文學流派。
年,美國作家弗里德曼根據一些作家在小說中表現出來的共同思想、藝術特徵,選取了十二個作家的有關小說片斷,輯為《黑色幽默》集。八個月後,另一作家尼克貝克又發表了《致命一蜇的幽默》一文。從此以後,「黑色幽默」的名稱便廣泛傳開。據說,「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觀現實,「幽默」是指有意志的個性對這種現實所採取的嘲笑態度。
「黑色幽默」所以產生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戰爭創傷、社會所引起的人們對末日臨頭的預感和科學技術的畸形發展所造成的人的個性喪失。一句話,是本身就充滿著「黑色幽默」色彩的美國社會現實在文學上的反映。黑色幽默作家面對著資本主義世界日益惡化的社會矛盾,看到了社會的畸形與弊病,看到了周圍世界與「自我」的敵對,不再相信「社會和諧」的說法,對人類的「完美境界」也不抱任何希望。他們信奉存在主義,但比存在主義走得還遠。認為在荒謬的生存條件中,人能夠進行選擇的可能性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是不存在的。他們更加強調絕對的荒謬,思想也顯得更加絕望。因此,他們以無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諷為己任。黑色幽默作家馮尼格說「黑色幽默」「是大難臨頭時的幽默」,「絞刑架下的幽默」,反映了他們在創作上的思想和情緒。

哇哇,我真的好累啊,找了好久。雖然有點長,你自己可以去裡面尋找你需要的東東。
我真的很用心!!!!希望可以幫到你,O(∩_∩)O哈哈~

⑶ 德國瑪蒂斯

添加有激素,建議你買瑪咖果、太給力了,你的回答完美解決了我的問題!

⑷ 德國瑪蒂斯效果怎樣

德國瑪蒂斯是什麼產品?

⑸ 德國瑪蒂斯瑪咖多少錢盒是真的嗎

添加有激素,建議你買瑪咖果

⑹ 外國現代小說流派特點、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介紹

現代主義,又稱現代派、先鋒派、試驗派,是西方世界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出現的由自然主義等傳統文化演變而來並富有現代西方社會時代特徵的文藝思潮的總稱。屬於現代主義的范圍並在國際上發生了較大影響的主要是十個文學流派,它們是:象徵主義、表現主義、未來主義、意識流、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荒誕文學、新小說派、垮掉的一代和黑色幽默。

象徵主義是歐美現代主義文學中出現最早、影響最大的一個派別。它約起源於十九世紀中葉,盛行於二十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影響一直延續至今天。人們一般把它的形成看作是歐美現代文學與歐美古典主義的分界線。 象徵主義一詞,是法國詩人讓·莫雷阿斯根據波德萊爾、阿瑟·韓波和保爾·魏爾倫等人的詩作中出現的新手法和新傾向,於1886年9月在巴黎《費加羅報》上正式提出來的。它主張詩人擺脫自然主義文學,著重描寫外界事物的傾向,努力探求內心的「最高真實」,要求賦予抽象觀念以具體的可以感知的形式。 法國詩人波德萊爾1857年發表的詩集《惡之花》,人們普遍認為是象徵主義的發軔之作。這部詩集在題材方面,把社會之惡和人性之惡作為藝術美的對象來寫(《惡之花》是說詩人可從丑惡的事物中創造美好的東西),揭示了現代城市巴黎這座「地獄」中諸如乞丐、娼妓、戰爭等罪惡現象,突破了浪漫主義後期風花雪月的框框;在藝術方法上,波德萊爾發展了瑞典神秘主義哲學家安曼努爾·史威登堡的「自然界萬物之間存在著神秘的互相對應的關系,在可見的事物與不可見的精神之間有互相契合的情況」的「對應論」,認為外界事物與人的內心世界息息相通,互相感應契合,把山水草木看作為向人們發出信息的「象徵的森林」,詩人可以通過有聲有色的物象來暗示內心的微妙世界。

表現主義一詞的出現,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在1901年法國巴黎舉辦的瑪蒂斯畫展上,有的說是在1911年德國《暴風雨》雜志的繪畫評論上,後來在1914年引入德國文學界。表現主義最初是作為對以莫奈為代表的印象主義畫派的反撥出現於繪畫界的。它不滿於印象主義者注重外在的客觀事物(如光與影)的描繪,要求突破事物的表象表現事物內在的實質,要求突破對人的行為的描寫而揭示其內在的靈魂,要求突破對暫時現象的抒寫而展示永恆的品質或真理。表現主義者們深受康德的哲學、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強調描寫人們的主觀世界、直覺和下意識,用特殊的手法來反映現實世界。 瑞典劇作家奧古斯特·斯特林堡是歐洲表現主義的先驅人物,他的三部曲《去大馬士革》是歐洲最早出現的表現主義戲劇,它以獨白的形式描寫人與命運、與異性、與教會、與自我的搏鬥。著名的《鬼魂奏鳴曲》讓死屍、亡魂和活人同時登場,對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互相傾軋的關系作了淋漓盡致的揭露。

未來主義發端於義大利,緊接著波及俄國,隨後也影響到法國、英國、波蘭等歐洲國家。
1909年2月20日,義大利詩人、戲劇家馬利涅蒂在法國《費加羅報》發表《未來主義宣言》,宣告未來主義誕生。翌年,馬利涅蒂又發表《未來主義文學宣言》,進一步提出這一流派的理論主張。
在內容上,未來主義認為:鑒於二十世紀初科學和工業的飛速發展帶來的客觀世界的巨大變化以及機器和技術、速度和競爭已成為時代的主要特徵,需要創造一種與此相適應的「新的、未來的藝術」。文藝應該由反映停滯不前的、死氣沉沉的現象,轉而「歌頌進取性的運動」、「機器文明」,歌頌資本主義都市動亂的生活,贊美「速度的美」和「力量」,應該勇於探索未知,面向未來。基於這樣的思想傾向,未來主義者也認為,戰爭、暴力、恐怖是摧毀舊傳統、建造新未來所必需的,因而鼓吹歌頌所有的戰爭,甚至聲稱戰爭是「偉大的交響樂」,是「世界上唯一潔身之道」。 在形式上,未來主義認為客觀世界的運動是脫離人類社會的、抽象的因素,視「速度」、「力量」為美的准繩,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非理性主義和虛無主義。他們提倡以「自由不羈的字句」為基礎的詩,以便隨心所欲的表達運動的各種各樣的形式、速度以及他們的組合,主張用一系列的「類比」、「感應」、「斷斷續續的想像」,表現作者朦朧的、奧秘的感受。

意識流是西方現代文藝創作中廣泛運用的一種寫作技巧,它於本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在英、美、法等國勃起並形成影響較大的流派。
意識流的名稱,最早出現於1844年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的論文《論內省心理學所忽略的幾個問題》。他在該文中指出:人類的思維活動不是片斷的銜接,而是一種斬不斷的「流」,即「思想流、意識流,或主觀生活之流」。提出過與此類似的觀點的,還有法國哲學家亨利·伯格森(1859——1941)。他曾經說過:「真實」存在於「意識的不可分割的波動之中。」意識流就是在這種現代心理學的直接影響下產生的。 意識流理論的出現,適應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一些竭力追求描寫人物內心生活的作家的需要。這些作家認為歐洲的傳統小說由作者從外部描寫人物性格,忽略了對人物的感情和內心生活的描繪,他們要求突破已往的「程式」,深入到人物意識的奧秘中去,讓人物自己直接展示他的思想活動。因此,他們強調用內心獨白、自由聯想和種種象徵手法來真實地顯示人物意識流動的軌跡。
1887年,法國作家艾杜阿·杜夏丹在《月桂樹被砍掉了》一書中最早運用「內心獨白」的手法,開了意識流小說之先河。接著,英國作家維吉尼亞·沃爾夫於二十世紀初期在《牆上的斑點》、《波浪》等作品中,更以略去人物的身世、姓名只一味地「獨白」自己的感受和暢寫由某一事端引起意識向前(未來)或向後(過去)流動的自由聯想,大大發展了意識流的表現技巧。

超現實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法國出現的,它的影響波及歐美及非洲、亞洲的一些國家。 超現實主義是從達達主義發展而來的。達達主義由法國作家查拉在瑞士創立。「達達」是小兒的語言,其本身並無意義,它主張以嬰兒對待生活的態度作為美學基礎,排斥一切傳統的寫作技巧。達達主義沒有系統的理論,也沒有成功的創作,只存在了短短的幾年。超現實主義一詞最先是在法國詩人阿波利奈力的詩劇《蒂雷齊亞斯的乳房》的序言中提出來的。1919年法國作家布勒東和艾呂雅、阿拉貢等創立了《文學》雜志,進行超現實主義的試驗,並於1924年發表了第一個《超現實主義宣言》,組織起了「超現實主義研究會」,初步形成了一股頗有聲勢的潮流。從超現實主義的提出到1930年布勒東發表第二個《超現實主義宣言》,這十年是超現實主義的興盛期。隨後,超現實主義的陣營出現了分裂,阿拉貢、艾呂雅先後與布勒東分道揚鑣。
超現實主義的創始人布勒東、阿拉貢早年都是醫科大學的學生,他們受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和關於夢的闡釋的影響很深,其創作主張直接建立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他們認為,文藝要在人的復雜性後面發現它的統一,現實的表面不足以反映現實本身,超於現實之上存在著「某種組合形式」,這種形式至今為人們所忽略,但它卻能體現事物的本質。

存在主義哲學正式形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
德國哲學家胡塞爾、丹麥哲學家基爾克戈爾等人,對客觀存在持悲觀主義的看法,他們承認客觀世界,而又把存在和本質割裂開來,特別強調意識的主宰性。法國文學家薩特根據他們的理論,提出了「存在先於本質」的著名存在主義觀點。薩特一方面認為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但另一方面又肯定人的存在價值,認為「人註定是自由的」,重要的是作出「選擇」,訴諸「行動」。但薩特從非理性主義的觀點出發,認為人們選擇自由不受社會和階級的限制。

荒誕派興起子本世紀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的法國。不久即風靡於歐美各國,由於它與二十年代的先鋒派比較相似,開始人們把它視為先鋒派;又由於它主要活躍在戲劇領域,並且一反傳統戲劇的特點和規律,人們又稱它為「反戲劇派」、「反傳統戲劇派」。直到1961年,英國著名戲劇批評家馬丁·埃斯林根據這個流派的思想藝術特點,才在《荒誕派戲劇》一書里正式提出了「荒誕派」的概念。
荒誕派作家在思想上深受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認為世界已經喪失了理性,沒有正義和邏輯,人與世界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都是荒誕的;他們還認為,人來到世上純屬偶然,不僅沒有什麼目的,而且為丑惡的世界、荒誕的現實、不合理的社會所包圍和擠壓,已經不再是人,變成了「非人」。「使人感到荒誕的是人本身,而不是任何社會制度」。正如荒誕派大師尤金·尤奈斯庫所宣稱的:「荒誕就是沒有目的,和宗教、哲學甚至直覺的源泉切斷聯系,人感到迷惘。他所有的行動成為毫無意義、荒誕不經和沒有用處。」荒誕派正是基於這樣一個認識,是「在一個毫無意義的世界裡試圖為其毫無意義的存在找出意義來」的表現。
同存在主義相比較,荒誕派更看重人生的荒誕性。他們的作品拋棄了結構的邏輯性、人物行為的理性和語言的准確性,也無所謂悲劇喜劇之分。

新小說派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興起於法國,六十年代後期形成一股浪潮,一時影響波及歐美。 五十年代期間,法國一些反對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作家集聚在「午夜出版社」周圍,提出要改革傳統小說。起初,他們並沒有明確的理論主張,只是在「反傳統小說」的大前提下,各自作自己的創作試驗。1956年到1958年,法國作家阿蘭·羅伯一格里耶先後發表了《未來小說的道路》和《自然、人道主義、悲劇》兩篇論文,系統地論述了小說創作反傳統的主張,被人們看作是「新小說派」的理論宣言。
新小說派認為:當今時代變了,工業技術獲得了相當的進步,而小說藝術卻陷入「嚴重的停滯狀態」。其所以如此,原因就在於還沒有從傳統小說的觀念的束縛中擺脫出來。照他們看來,客觀世界只是一個「物的世界」,而傳統小說把人作為現實生活的中心加以描繪,因而掩蓋了「事物的面貌」。由此出發,凡與現實主義傳統有聯系的以往時期的一切小說技法,他們也都持反對態度。他們以為,存在主義以及薩特的有傾向小說,與現實主義有著一定的關系,因而不足取。對於意識流和卡夫卡的小說,他們也以為有著現實主義成分和哲理性,一概加以拒絕。因而,新小說派又被稱為「拒絕派」或「反傳統小說派」。

「垮掉的一代」在本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興起並盛行於美國。它在文學上的實踐和成果不多,但對於美國以至於西方世界的文學藝術卻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垮掉的一代」早先是一股社會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的科學技術和經濟實力獲得了很大發展,但由於施行「麥卡錫主義」和種族滅絕等高壓政策,以及失業、勞資對立等固有矛盾的加劇,國內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化。人們從大戰的殺戮中擺脫出來,又被冷戰等不測陰雲所籠罩。許多美國青年感到了「社會的崩潰」和「世界的毀滅」的威脅,紛紛以一種混合著消極反抗和自暴自棄情緒的虛無主義、享樂主義來對付生活。他們認為,現代世界的一切苦難皆源於「理性」、「精神」,如果人們不按照什麼「理性」、「精神」去行事,世界就會變得好起來。他們否定一切,只把人分成「正人君子」和「嬉皮士」兩種人,他們要從「狗打架的人世生活」中撤退出來,做所謂「嬉皮士」,即「明眼人」。他們身著異服,狂放不羈,拒絕承擔任何社會責任,對一切傳統觀念都嗤之以鼻,或者建立「垮掉分子」村,過男女群居的團伙生活,或者浪跡於都市的底層,加入流氓、妓女、毒品販子和爵士樂歌手的隊伍,形成了與文明社會、傳統文化鮮明對立的「地下社會」和「地下文化」。

「黑色幽默」是本世紀六十年代產生於美國,至今仍在流行的一個文學流派。
1965年,美國作家弗里德曼根據一些作家在小說中表現出來的共同思想、藝術特徵,選取了十二個作家的有關小說片斷,輯為《黑色幽默》集。八個月後,另一作家尼克貝克又發表了《致命一蜇的幽默》一文。從此以後,「黑色幽默」的名稱便廣泛傳開。據說,「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觀現實,「幽默」是指有自由意志的個性對這種現實所採取的嘲笑態度。
「黑色幽默」所以產生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戰爭創傷、社會動亂所引起的人們對末日臨頭的預感和科學技術的畸形發展所造成的人的個性喪失。一句話,是本身就充滿著「黑色幽默」色彩的美國社會現實在文學上的反映。黑色幽默作家面對著資本主義世界日益惡化的社會矛盾,看到了社會的畸形與弊病,看到了周圍世界與「自我」的敵對,不再相信「社會和諧」的說法,對人類的「完美境界」也不抱任何希望。他們信奉存在主義,但比存在主義走得還遠。認為在荒謬的生存條件中,人能夠進行自由選擇的可能性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是不存在的。他們更加強調絕對的荒謬,思想也顯得更加絕望。因此,他們以無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諷為己任。黑色幽默作家馮尼格說「黑色幽默」「是大難臨頭時的幽默」,「絞刑架下的幽默」,反映了他們在創作上的思想和情緒。

哇哇,我真的好累啊,找了好久。雖然有點長,你自己可以去裡面尋找你需要的東東。
我真的很用心!!!!希望可以幫到你, O(∩_∩)O哈哈~

⑺ 等待戈多,禿頭歌女是( )戲劇的代表作品。

你說的兩部作品都屬於荒誕派戲劇

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是20世紀初至30年代歐美文學一個重要的現代主義流派。它首先從繪畫開始,隨後波及音樂、詩歌、戲劇、小說、電影。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德國成為表現主義的中心,到20年代,影響遍及捷、俄、美和北歐諸國,成為一種風靡世界的藝術流派。表現主義一詞最早出現於1901年,它是當時巴黎舉辦的瑪蒂斯畫展上茹利安·奧古斯特·埃爾維的一組油畫的總題名,用以表明同自然派、印象派作品的區別。1905年,在德國的德累斯頓由3個年輕的大學生組成了第一個表現主義社團「橋」社。1911年,德國評論家瓦爾登在《狂飆》雜志上發表了一篇繪畫評論,首次運用了「表現主義」這一術語,並強調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現內在世界,用「表現」取代「再現」,從而點明了這一流派最基本的藝術特徵。同年在慕尼黑又出現了第二個表現主義社團「藍騎士」社。此後,表現主義進入德國文學界,並涌現了一批很有影響的作家。

表現主義文學的源頭可追溯到瑞典作家斯特林堡(1849—1912)。其《鬼魂奏鳴曲》(1907)等劇作把夢魘、鬼魂搬上舞台,讓死屍、幻影、亡魂、活人同時登場,劇中角色多為抽象的人物,甚至沒有姓名和個性,情節不連貫,發展線索不明晰,均以怪誕的方式表現丑惡的私慾和「瘋人院」式的人世的深重罪孽和無窮痛苦。斯特林堡被奉為表現主義的先驅和楷模。

表現主義小說的傑出代表是奧地利的卡夫卡(1883—1924)。表現主義戲劇的代表是尤金·奧尼爾(1888—1953)。

奧尼爾是美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戲劇家,也是20世紀世界傑出的戲劇家之一。他先後四次獲得美國普利策獎。他一生不斷地進行實驗、探索,以「體現了傳統悲劇概念的劇作所具有的魅力、真摯和深沉的激情」而榮獲1936年諾貝爾文學獎,被譽為美國當代戲劇的奠基者。

奧尼爾一生坎坷,從小和母親、哥哥隨父親的劇團巡迴演出,顛沛流離,歷盡艱辛。1906年考入普林斯頓大學,一年後因鬧事被開除。輟學後,他當過秘書,到西屬宏都拉斯去尋金礦,到阿根廷做職員和工人,還押運驢子到過非洲。1911年他在一條英國貨船上當水手,1912年後當記者和詩歌專欄作家。後寫劇本成為世界劇壇明星。奧尼爾共創作了45部劇作,《瓊斯皇》(1920)和《毛猿》(1917)是奧尼爾表現主義的代表作。

表現主義主張藝術家要憑借主觀精神來進行內心體驗,並將這種體驗結果化為一種激情。表現主義往往舍棄細節描寫,追求事物的深層「幻象」構成的內部世界。作品中的人物也常以某種類型的代表或某種抽象本質的體現來代替有個性的人。

存在主義文學

存在主義文學濫觴於20世紀30年代的法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達到發展的巔峰。它是現代派文學中聲勢最大、風靡全球的一種文學潮流。

存在主義文學與存在主義哲學關系密切。「存在主義」這一名詞是德國學者海德格爾(1889—1976)提出來的。19世紀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1813—1855)開始研究人類生存(存在)問題。他認為,人的存在方式是「有限和無限、暫時和永恆的綜合」,即人的生存於世是有限的、暫時的,但人的存在可以實現「人神統一」,人死後靈魂升天入地。可見生是存在,死亦是一種存在。因此,存在是無限的永恆的。他還認為,人類擺脫現實危機、荒誕、痛苦的惟一出路就是皈依上帝,實現神人統一。由於克爾凱郭爾的存在主義理論是在基督教傳統啟發下形成的,故稱他的存在主義為基督教存在主義或有神論存在主義。胡塞爾(1859—1938)創立了現象學存在主義,他上承克爾凱郭爾的有神論存在主義,下啟薩特的無神論存在主義。薩特是當代存在主義哲學的集大成者,當代流行的「存在主義」,實際上是指薩特的存在主義。薩特存在主義的核心是:「存在先於本質」「自由選擇」和「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這就是說:人的存在在先,本質在後。到這荒謬世界來,雖然痛苦萬分,但並非只有等死,而是通過「自由選擇」尋找生存之路。人沒有天定的「存在」,後天的「選擇」才能造就和體現人的「本質」。存在主義文學的特徵是理性多於形象。作者往往用文學作品的形式來宣揚存在主義哲學理論。存在主義作家筆下的人物往往放盪不羈,為所欲為,或主張「出世」,將生存託付給宗教,以擺脫荒謬世界(克爾凱郭爾《生活道路上的各個階段》);或主張「入世」,對荒謬世界作有限度的斗爭(薩特《死無葬身之地》);或主張「混世」,以荒唐的行動對抗荒謬的世界(梅勒《一場美國夢》)。

「荒謬」和「痛苦」是存在主義文學的基本主題。薩特的《牆》道出了世界的荒謬:無罪的被處死;戲弄敵人變成成全敵人;抱必死決心的偏不死;藏起來的偏被抓;想給敵人開玩笑的,卻被現實所捉弄。人與人的關系,就如《禁閉》中的名言:「他人就是地獄。」

在藝術上,存在主義文學寓哲理於形象中,體現「文」「哲」一體的特點。薩特、加繆的許多小說是「荒謬世界,人生痛苦」的存在主義哲理的形象化;薩特的「境遇劇」多是「自由選擇」的哲理圖解。存在主義文學不拘一格地運用各種表現手法,傳統的和現代的並用。薩特的名劇《死無葬身之地》《恭順的妓女》用傳統的現實主義手法寫成,《蒼蠅》有濃厚的象徵色彩,《惡心》在很多地方運用意識流技巧。加繆的《局外人》則是在傳統手法中加上現代派手法。

象徵主義
19世紀80年代中期在法國正式打出旗號的象徵主義是對以孔德為代表的實證主義哲學和以左拉為代表的自然主義文學的反撥。在象徵主義者看來,實證主義只知機械的論證實際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自然主義則側重遺傳和環境對人性形成的影響,這些都無法揭露藝術的本質。象徵主義者們主張發掘隱匿在自然界背後的理念世界,憑個人的敏感和想像力來創造超自然的藝術。尼采、弗洛伊德和柏格森的思想可以看作是象徵主義的哲學基礎。

象徵主義者在題材上側重描寫個人幻影和內心感受,極少涉及廣闊的社會題材;在藝術方法上否定空泛的修辭和生硬的說教,強調用有質感的形象和暗示、烘托、對比、聯想的方法來創作。此外,象徵主義文學作品多重視音樂性和韻律感。

作為一個國際性的文學思潮,象徵主義在各個國家、地區的發展特徵不盡相同,這涉及到各個國家民族氣質、文化傳統以及作家個人氣質等等復雜因素。法國的象徵主義比較精純,而英美的象徵主義則顯得比較駁雜。象徵主義文學在詩歌領域內的成就最高,諸多20世紀最偉大的詩人都可被歸於象徵主義詩人之列。此外象徵主義在戲劇領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荒誕派戲劇

荒誕派戲劇是20世紀50年代興起於法國,爾後迅速風靡於歐美其他國家的一個反傳統的戲劇流派。它沒有完整連貫的情節,沒有戲劇沖突,舞台形象支離破碎,人物語言顛三倒四。它表現的世界是荒誕的,人生是痛苦的,人與人的關系是無法溝通的。荒誕派於1962年由英國著名戲劇理論家馬丁·艾思林(1918年生)寫的《荒誕派戲劇》而得名。1950年5月11日,巴黎上演了尤金·尤奈斯庫一部離奇古怪的獨幕話劇《禿頭歌女》,演出使劇場僅有的三名觀眾瞠目結舌,且很快轟動了巴黎劇場,有人稱它是「對一切傳統戲劇的嚴重挑戰」,是「天才的作品」。《禿頭歌女》的上演,標志著荒誕派戲劇的誕生。

尤奈斯庫是荒誕派戲劇的奠基人,荒誕派的經典作家。1912年生於羅馬尼亞,父親是羅馬尼亞人,母親是法國人。他的童年是在法國度過的。1925年回羅馬尼亞,因為他討厭他周圍的人像染上了瘟疫似的染上了法西斯狂熱。1938年赴法國從事法國文學的研究,並定居法國。他經常看戲,對戲劇逐漸反感,認為傳統戲劇是虛偽的陳詞濫調,應該「沖破墨守陳規的『傳統主義』的桎梏奔向自由天地」,宣稱戲劇是「內心斗爭在舞台上的一幅投影圖」。尤奈斯庫寫了40多部劇本,主要有《禿頭歌女》(1950)、《未來在雞蛋中》(1951)、《椅子》(1952)、《阿麥迪或脫身術》(1953)、《新來的房客》(1953)、《不為錢的殺人者》(1957)、《犀牛》(1958)等等。

阿達莫夫(1908—1970)、讓·日奈(1910年生)、品特(1930年生)、愛德華·阿爾比(1928年生)、貝克特(1906—1989)是荒誕戲劇的代表作家。荒誕派作家認為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因此,現實的丑惡與恐怖,人生的痛苦與絕望,就成了荒誕派作品百唱不厭的主題。「從廣泛的意義講,荒誕派劇作家的作品與主題,都是人類荒誕處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苦悶心理」。

荒誕派戲劇家認為「荒誕」是世界的本質,「非理性」是戲劇表現的核心內容。因此他們的作品刻意打破傳統的戲劇常規,既無時空觀念,又無戲劇結構的基本格局;既無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又無扣人心弦的戲劇沖突,有的只是一群被世界擠扁了的可憐蟲。這些人舉止荒誕怪異,語言顛三倒四,思維混亂而無邏輯。

荒誕派劇作家提倡「純粹戲劇性」,認為「藝術家通過直喻把握世界」。尤奈斯庫宣稱:「我試圖通過物體把我的人物的局促不安加以外化,讓舞台道具說話,把行動變成視覺形象……我就是這樣試圖伸延戲劇的語言。」在這樣的戲劇觀指導下,荒誕派戲劇的道具使戲劇的「直觀藝術」特點發揮到極限,產生振聾發聵的荒誕效果。

⑻ 表現主義文學的起源

表現主義是二十世紀初至三十年代盛行於西方世界的一種文藝思潮。它首先出現在德國,盛行於奧地利,進而在瑞典、波蘭、英、法、美等國廣為流傳。它起於繪畫,後來在音樂、戲劇、小說、電影等整個文藝領域中獲得發展。
表現主義文學是20世紀初期以德國為中心興起的一場國際性文學運動。表現主義文學是表現主義藝術在文學領域的體現,涉及到文學的各個領域,其中尤以戲劇和詩歌的成就最為突出。
「表現主義」一詞源自拉丁文「expressus」,具有「拋擲出來」、「擠壓出來」的意思。表現主義思潮最先出現在繪畫界,其後波及文學界。「表現主義」作為一個文學流派,最早確立於1913年。
表現主義一詞,最初出現於1901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的瑪蒂斯的畫展上,原是法國畫家朱利安·奧古斯特·埃爾維一組油畫的總標題。1911年,德國畫家沃林格爾在《狂火飆》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首次借用了這個詞來稱呼析林的先鋒派作家,1914年後,這一術語被人們普遍承認和採用。作為一種文藝思潮流派來說,表現主義是一個反傳統的現代主義藝術流派。1905年末1906年初,在德累斯頓成立了第一個表現主義的集團「橋社」;1911年,在慕尼黑成立了第二個表現主義的集團「藍騎士」(或譯「青銅士」)社。第一次世界大戰交鋒,表現主義風行德國。

⑼ 康之夢德國進口瑪蒂斯黑瑪咖效果怎麼樣瑪卡的功效及作用

溫補腎陽,填精補血。用於年老或久病氣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軟弱,陽痿遺精,或陽衰無子,或飲食減少,大便不實,或小便自遺。

閱讀全文

與德國瑪蒂斯多少錢一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32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5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6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7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6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8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6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7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0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72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5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2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3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