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國一戰後為何能迅速崛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協約國於1924年制定的德國賠款支付計劃。由於德國財力枯竭,加上戰勝國爭奪德國賠款的矛盾,德國按《凡爾賽和約》(見巴黎和會)支付賠款問題成為20年代資本主義國際經濟與政治中難以解決的糾紛 。根據英國提議,協約國賠款委員會於1923年11月增設兩個專門委員會,一個研究平衡德國預算和穩定德國金融之方法 ,一個調查德國資本外流情況並設計引回的方法。兩個專門委員會以美國銀行家C.G.道威斯為主席 。12 月由法、比 、意、英 、美5國代表組成的國際專家委員會赴德調查 ,研究德國賠款問題。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擬定一項解決賠款問題的計劃,史稱道威斯計劃。該計劃經同年7月16日~8月16日之倫敦會議 (英、法、意、日、比、希、葡、羅、南、美參加)討論並通過,同年9月1日生效。該計劃企圖用恢復德國經濟的辦法來保證德國償付賠款。主要內容是:由協約國監督改組德意志銀行,實行貨幣改革,並由協約國貸款 8億金馬克(摺合1.9 億美元)以穩定其幣制,在賠款總數尚未最後確定的情況下,規定德國賠款年度限額,即由第一年(1924~1925) 10 億金馬克開始,逐年增加,到第五年 ( 1928 ~1929 )增至年付25億金馬克;德國支付賠款的財源來自關稅、煙酒糖專賣稅、鐵路收入及工商企業稅;發行110 億金馬克鐵路公債、50億金馬克工業公債;德國的金融外匯、鐵路運營以及稅捐徵收事務受國際監管。德國以法、比兩國從魯爾撤軍作為接受賠款計劃的條件 。1924年8月16日,計劃被雙方接受。道威斯計劃的執行,對20年代後半期德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1924~1929年德國支付賠款110億金馬克,獲得外國各種貸款約210億金馬克。1928 年德國聲稱財政瀕於破產,無力執行該計劃。1930年為揚格計劃所取代。
「道威斯計劃」是道威斯高超的經濟、政治才華的結晶之一,也是一戰後美國邁向「獨立的世界主義」政策的重要一步。1921年3月4日,共和黨人沃倫·G·哈定就任美國29任總統,並宣誓美國決不捲入外國的紛爭。4月12日,哈定又在國會聯席會議上說,美國「將不參加國際聯盟」。但同時,這位總統又保證,他的政府將與那些想組成一個他認為非政治的國家聯合體,以及想使慘遭蹂躪的歐洲國家復興的外國政府合作。這就是說,哈定政府的所謂「不捲入」和「不參加」,不過是要以美國的方式對歐洲施加影響罷了。因為他們知道當時美國還不具備控制「國際聯盟」的「能力」,但也清楚美國已具有的影響力,不參與歐洲事務顯然是不可能的。這就是「道威斯計劃」產生的美國大背景。
作為解決德國賠償問題的方案,「道威斯計劃」的產生及其得以實施還有更具體的背景。眾所周知,「計劃」不僅結束了德國經濟的混亂狀態,解決了德國繼續賠償的一系列技術性問題,而且也使美、法等圍繞德國賠款問題的矛盾、斗爭以及相持狀態得到了大大緩解。再一個問題就是20年代德國對協約國的戰爭賠償問題和戰後協約各國對美國的戰債償還問題聯系在了一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歐洲各國欠美國的戰債共達103億4千萬美元。其中英國為43億,法國為34億,義大利為16.5億美元。雖然《凡爾賽和約》規定英、法等可以從德國得到戰爭賠償,但同時要償還美國的債務。所以主張將賠款和戰債問題聯系起來討論。1920年5月,英、法兩國政府首腦發表聲明,主張同時一筆勾銷對美國的戰債和對德國的賠償要求。當德國財政、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已無力償還協約國的賠款,英、法等在德賠款問題的矛盾也日趨尖銳之時,1922年8月1日,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向法、意等六個協約國發出照會——即著名的「貝爾福照會」,提出英國「准備放棄對德國賠償的一切未來權利和對戰債償付的一切要求。只要這一放棄成為一項使此重大問題能作為一個整體來處理的……總計劃的一部分。」言外之意,是要求美國一同作廢棄戰債要求的努力。12月26日,法國操縱的巴黎會議決定對德國實施制裁之時,29日美國方面發出了「參與」的信號。這一天,美國務卿查爾斯·艾文斯·休斯在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對美國歷史學會發表重要演說,指出應由一個「公正的」國際專家委員會來研究德國的賠償問題,包括對德國的償付能力作出新的估計。並且表示,美國公民將會參加這個委員會的工作。1923年1月11日法,比軍隊佔領魯爾後,英、法在德國問題上的矛盾更加尖銳,德國也停止了對英、法等國的賠償。乘此機會,10月11日美國總統柯立芝對報界聲明,休斯的紐黑文演說所表述的立場仍然有效,同時也反對將戰債與賠款聯系起來討論。英國贊同組成專家委員會重新討論德國的賠償問題。為了迫使法國就範,英國聯合美國對法國施加各方面的壓力,致使賠委會於1923年10月15日在巴黎宣布C·G·道威斯和歐文·D·楊格為調查德國財政情況的美國專家,後組成了道威斯領導的專家委員會。
『貳』 一戰德國戰敗後為何迅速發展成為二戰強國
德國在第1次世界大戰之後能夠迅速崛起,主要是由2點原因造成的。首先要明白當初雖然德國失敗了,但是德國的基礎非常雄厚。由於當時德國還是有著一定實力的,所以並沒有那麼容易被打敗。並且在第1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美國和英國等戰勝國都反對削弱德國,所以德國就利用這個機會可以有發展的機會。當時美國和英國也想要利用德國來壓制蘇俄的勢力。那些戰勝國不僅沒有懲罰德國,反而向德國提供了非常大的經濟支持。就是因為當時這個決定,所以德國才可以在戰爭結束後迅速崛起。
『叄』 德國一戰戰敗後如何迅速再崛起又如何迅速走向二戰失敗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在政治、軍事上雖然失敗了,但是它依然是歐洲不可忽視的一個大國,擁有6000多萬人口,其本身的經濟發展潛力是巨大的!而且作為歐洲戰略平衡的一個砝碼,對美英今後利益,以及世界的整體戰略格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加上美英等戰勝國反對過分削弱德國,以利用德國的快速恢復,來遏制蘇俄的膨脹,及法國獨自稱霸歐洲的野心,所以美英在一戰後,開始緊鑼密鼓的幫助德國的經濟發展,並且以美國為主,英國為輔,一並向戰敗的德國,提供8億馬克的貸款,這些貸款幫助了德國向戰勝國支付巨額的賠款,而這些戰爭賠款轉了一圈,反而又回到了美英等國。
另外,美、英政府還鼓勵美、英等民間資本積極湧向德國,這些資本在德國合理利用下,使德國工業生產趨於現代化,並很快的利用自身的先進科學技術,快速恢復了具有現代化的工業體系、軍工體系,重工業尤其發展迅速。
美國向德國提供技術、裝備、和石油,英國向德國提供金屬、合金、生鐵,有了原物料,有了現代化的工業體系、國防工業,德國在戰後,各方面的工作是突飛猛進,一路高歌。有了強大的經濟、工業、軍事上的保證,自身的底氣也越來越大,德國也逐漸試圖對凡爾賽合約給自身的不利和束縛加以調整和修改。
與此同時,德國在內政、軍事上,更表現出卧薪嘗膽的一面,它們重新調整軍備,用先進技術和裝備,裝備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陸、海軍,並著著手建立空軍。並且德國秘密儲存了一大批具有豐富作戰經驗的軍官,隨時作為擴充部隊的中堅和骨幹!
隨著經濟實力的快速膨脹,國家綜合實力的增長,軟硬體設施逐漸完備,戰敗的德國正在擺脫一戰所留下的恥辱,極力扭轉一戰後所形成的喪權辱國的既定事實。
並且開始逐漸走上了一條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爭奪世界的霸權主義之路!
德國在二戰中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在戰爭後期之所以迅速覆滅,和包括戰略等的內在因素和盟軍方面的外在因素有很大關系。
戰略戰術的錯誤。戰爭後期的德軍應採取守勢,盡力保全有生力量,而不是固守一些不是十分必要的區域。但是德軍在作戰行動中,由於希特勒的指揮等其他因素,總是寄希望於守住一些所謂的重點區域,而因此喪失了寶貴的有生力量。而最終,其可用軍隊越來越少,最終走向失敗。
石油等戰略資源的損失。戰爭後期,包括像著名的普洛耶什蒂油田等已經不再屬於德國,德國被迫開始使用煤化油的技術來提煉石油,而當時的德國坦克裝甲車輛生產所需要的稀有金屬也供應不足,使得其坦克等的裝甲質量大幅下降,而這對於其軍事工業的生產而言是極為致命的。
德國空軍的覆滅。在二戰後期,德國空軍基本已經淪為一支存在性的空軍,無論是在東線還是西線,盟軍和蘇軍的空中力量幾乎成了主宰性的力量,德國陸軍的和黨衛軍等部隊的作戰,嚴重遭受敵方的空中威脅,並且損失極為巨大。而且德國的軍事工業生產以及國民經濟遭受了盟軍戰略轟炸的打擊,而德國空軍由於盟軍打擊而損失巨大,在佔有數量質量優勢的盟軍航空兵面前,毫無還手之力。
戰爭初期的德國軍隊,訓練十分有素,而且各級指揮員的素質也相對較高,再配合較新的戰略戰術以及武器裝備,占據一定優勢,在戰爭初期取得了較為巨大的戰果。但是在曠日持久的戰爭之中,這些寶貴的有生力量損失巨大,戰爭後期甚至未成年人乃至老年人也被納入德軍的作戰序列之中。而很多甚至只是學會了使用步槍等這種最基礎的訓練,便被送上了戰場,而這樣的軍隊也是絲毫沒有戰鬥力的。而德國空軍更是出現了有飛機沒有飛行員的局面,最終徹底被殲滅。
『肆』 在一戰結束後,德國面臨的處境是個什麼樣子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面臨著一系列的協定條約需要簽訂的境地,經過戰爭以後德國的實力被極大的削弱不僅僅在人口上,德國的經濟發展也產生了很大的問題。所以德國不僅僅是在國內面臨著很多的問題,在和戰勝國的條約簽署上,德國還有著很多的麻煩。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國簽訂了很多的條約,簽訂了很多的協議。和進行了很多的賠款雖然賠款的多,但是德國還是憑借多年的工業基礎迅速恢復了工業生產和經濟建設
『伍』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德國損失嚴重,為什麼德國能在一戰後快速崛起
世界第一次大戰戰敗後的德國簽訂了條約,軍事上也被限制了發展,但它仍能夠只用21年的時間就再次快速崛起,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點就是當時德國的工業比較發達,而且德國本土並沒有受到戰爭迫害。在當時第一次大戰之前,德國的工業已經尤為發達,僅次於美國之下。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的本土地區並不是主要的戰爭場所,所以很多的工業設備都被完好的保存下來。最重要的是在戰爭前期德國是優於其他國的,因此他的傷亡也比較少。所以說即使在戰敗後賠了很多錢,簽訂了一系列條約,但是德國仍然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除此之外,德國能夠快速的恢復還有許多的原因。這其中我認為最基本還是在於德國的底子比較豐厚,作為工業大國的實力仍然存在。
『陸』 作為一戰戰敗國的德國,是如何用20年時間成為歐洲霸主的
從1918年一戰結束,到1939年發動二戰,作為一戰戰敗國的德國,用了短短二十年時間便再度成為了歐洲霸主,竟然再度擁有了發動二戰、挑戰其他歐洲列強的實力。那麼,一戰後的德國是如何迅速崛起的呢?
德國雖然是一戰戰敗國,但科研能力工業體系仍然強大
1918年11月11日,隨著德國正式宣布投降,歷時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德國作為一戰戰敗國,雖然在經濟、領土等方面面臨著巨大損失,但出色的科研能力和強大的工業體系,卻為未來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德國的科研能力到底有多麼出色?我們以人們津津樂道的諾貝爾獎來舉例,從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發,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在此期間一共獲得了18個諾貝爾獎,這個數字大家或許有些模糊,但橫向對比一下就不難發現其中的恐怖。同一時期,法國獲得了16個,同屬老牌帝國的英國只有5個,此外瑞士4個、義大利4個、美國3個、西班牙2個。
德國在工業經濟領域的表現同樣極為出色,要知道在1880年—1900年的“第一次經濟奇跡”期間,德國的工業能力便已經排名世界第三,憑借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德國到1913年時,經濟總量便已經占據全球的14.8%,這已經超越了老牌帝國英國的13.6%,僅次於美國的32%。而在貿易領域,一戰前的德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貿易國,僅次於英國。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
時任美國總統胡佛表示,延期償付權根本與債款無關;延期償付權屆期後,德國的仍要按楊格計劃的規定賠款。但以上計劃最後都全數失敗,德國再也沒有進行任何賠償,納粹黨上台以後,更是不承認任何賠款,楊格計劃遂告終結。
『柒』 經過一戰之後,德國戰敗,他是如何在短時間內恢復經濟的,從而發展二戰
在希特勒上台之初,首先是加緊擴充軍備。1933年德國軍費為8億美元,而到1938年,軍費已經達68億美元,而同期英國的軍費是16億美元,美國的軍費是10億美元。德國通過發行一種冶金研究所證券來募集資金,這種證券一般不予兌現,到1938年,德國稅收收入320億美元,而冶金證券收入就達42億美元。一年總共收入480億美元,而軍費開支超過一半。這種軍費開支刺激了德國軍工產業的繁榮,吸收德國失業人口進入軍工生產行業。解決了德國的失業問題並提高社會的整體購買力。同時德國要求人民求溫飽不求小康的生活,任何奢侈消費被宣傳為墮落行為。1936年8月,希特勒提出4年計劃。由戈林開始負責全國的軍工生產。開始控制對生產的投資,加大對軍事物資的生產。各種工業品的生產1942年較1936年同期增長2倍到136倍不等,製造業投資在1942年是1928年的兩倍半。通過這樣募集資金和加大生產,德國很快把軍力發展為世界第一。
『捌』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為什麼會迅速崛起
在眾多原因中,德國自身的主觀原因才是根本的原因。德國崛起根本原因還是要從德國自身來分析。德意志民族是一個英勇好戰的民族。而德國人又有著較高的勞動素質,可以吃苦耐勞,艱苦奮斗,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促進了德國經濟的發展和復興。戰爭的失敗後,無論是對德國還是德國民眾都帶來了很大的打擊,而他們此時因為自己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是他們變得更加的勤奮。
而且盡管一戰德國戰敗了,但是他擁有著深厚的工業基礎和眾多高素質的人才。在德國當地的一些工業設施。破壞的程度並不是太大。工業基礎和工業設施為人才提供了物質條件。德國的恢復和發展也僅僅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玖』 一戰後的德國是怎麼樣的
1918年11月11日,德國政府代表埃爾茨貝格爾同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在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的雷東德車站簽署停戰協定,德國投降。根據協定,德國在15天內從法、比、盧、阿爾薩斯——洛林及萊茵河左岸地區全部撤軍,同時從土、羅、奧匈帝國及非洲撤軍,並交出5千門大炮、2萬5千挺機槍、3千門迫擊炮、1千7百架飛機、5千台火車機車、15萬節車皮和5千輛卡車。六小時後停火生效。《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的簽訂,宣告德、奧、土、保同盟國集團的徹底戰敗,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1914—1918年發生的一次國際沖突,使歐洲大部分國家以及俄國、美國、中東和其他地區捲入戰爭。交戰雙方為同盟國(主要為德國、奧匈帝國和土耳其)與協約國(主要為法國、英國、俄國、義大利、日本,1917年起還有美國)。戰爭以同盟國的失敗告終。
至1910年,歐洲主要國家結成兩個潛在的敵對聯盟,以德國和奧地利為一方,法國、英國和俄國為另一方。1914年6月18日,一名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分子在薩拉熱窩刺殺了奧地利的斐迪南大公。隨即發生了一系列威脅、最後通碟和軍事動員,8月中旬終於在兩個聯盟間爆發了全面戰爭。
德國長期以來准備在兩條戰線上進行陸地戰,即西線反對法國,東線反對俄國。在西線,其軍隊迂迴繞過法國主要防禦部隊,向西穿過比利時南下,從而使英國由於烙守條約義務而參戰。德軍向南直撲巴黎。法國得到英國遠征軍增援,到11月才沿埃納河穩住防線,雖使巴黎倖免被佔領,但卻使這一戰爭在法國領土上進行。由於現代大炮和機槍的巨大大力,戰爭迅速轉為消耗戰,西線出現了僵局,1916年索姆河與凡爾登的多次戰役以及1918年初德國的大規模反攻均未能打破這一局面。
在東線,1914年俄國早期的反攻深入東普魯士、德屬波蘭和加利西亞,但至年底,俄軍被德奧部隊截祝1915年5月在德軍一次驚人的反擊中俄軍被趕回本國領土。雖然俄軍又發動幾次反攻,死傷慘重,卻無法突破德方防線或佔領德國領土。
其他戰場雖在主戰場邊緣,卻也戰斗劇烈。其中包括加利波利和達達尼爾;高加索和波斯;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的里雅斯特西北的伊松佐河谷。
在海上,只有德國和英國擁有實力強大的艦隊。英國試圖封鎖德國,切斷它從海夕、運輸糧食與物資的海上通道。為了報復,德國使用它的最新武器——潛艇,以阻斷英倫三島的海上供應線。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最後促使美國於1917年參加對德戰爭。最主要的海上交鋒亦即世界海戰史上最大一次海戰,是1916年5月英德兩國艦隊間的日德蘭戰斗,但未分勝負。
俄國作戰不力,傷亡慘重,引起國內廣泛:不滿,導致俄帝國於1917年初垮台以及同年、11月間布爾什維克革命獲得勝利。在列寧的命令下,俄國於11月26日單方面停戰。個月後同德國簽汀正式和約,退出戰爭。德、軍從東線撤往西線,企圖打破僵局,但因美軍、抵達法國,將其力量抵銷。
1918年秋,同盟國境況迅速惡化,奧匈帝國因軍事失利以及俄國革命所激發的民族起義的震撼,10月間實際上已解體。德國對西線的大反攻遭到失敗。協約國軍隊到1918年10月收復了德軍佔領的法國領土及比利時部分地區。德國軍隊士無鬥志,民心渙散,在廣泛的政治騷亂中,德皇威廉二世於11月9日退位。11月 11日,德國與協約國簽訂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年8月開始的。1918年11月結束。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 為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爭先在8個歐洲國家 (德國、奧匈帝國及其敵對國英國、法國、俄國、比利時、塞爾維亞和黑山)之間開始, 後來逐漸有38個國家15億人捲入戰爭。戰場遍及歐、亞、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戰場是決定戰爭全局的主戰場。海上則以北海為主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導 致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 爭階段發展到以壟斷為特徵的帝國主義階段,各國政府代表本國壟斷資本集團為獲取最 大限度的壟斷利益,積極推行對外擴張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爭奪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國英、俄、法佔據了世界絕大部分殖民地,而經濟發展迅速、國家實力急劇膨 脹的德、日、美等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所擁有的殖民地卻相對很少,這種經濟發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其次,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內階 級矛盾的尖銳化也使帝國主義各國統治不穩,各國紛紛擴軍備戰、尋找同盟,企圖通過 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來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在薩拉熱窩被刺,這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 線。一個月後,奧匈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相繼投入戰爭。 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土耳其、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 國、法國和俄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日本等國。 原屬同盟國的義大利,考慮到利害關系,加入協約國方面作戰。日本在東亞擴張勢力和侵略中國,以1902年締結的「英日同盟」為借口,在1914年對德宣戰,並迅速佔領了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力范圍。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是非正義的戰爭。盡管塞爾維亞是為 了保衛自己的主權和獨立而戰,它所從事的戰爭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的性質,這不能從根本上改變 整個戰爭的非正義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戰爭主要在歐洲戰場上進行。英、法、比軍隊同德軍對抗的西線,俄 國軍隊同奧匈、德國軍隊對抗的東線,是主要戰線,其中西線的戰爭具有決定作用。這次大戰可分 為三個階段: 1914年為戰爭的第一階段。在這一年裡,德軍根據戰前制定的計劃,首先在西線發動進攻。馬 恩河等戰役中法、英、比軍隊的抵抗和俄軍在東線的進攻,使德軍速決戰的計劃破產。西線的交戰 雙方接著就修築戰壕,長期對峙,轉入陣地戰。 1915-1916年為戰爭的第二階段。交戰雙方都把1916年看作決定性的一年,在這一年裡出現了 三次大型戰役:西線的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和東線的俄軍的夏季攻勢。在海上戰場,日德蘭海 戰後英國人牢牢控制著制海權。這一階段的末期大戰的戰略主動權轉移到協約國一方。 日德蘭海戰是第一次世界大佔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1916年,德國企圖突破英國的海上封 鎖,出動了北海艦隊。5月底,英德艦隊在丹麥日德蘭半島西北海面遭遇,發生激戰,雙方都受到 嚴重損失。結果,德國沒有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直到大戰結束,德國艦隊始終不敢再度冒險出 戰。 1917年-1918年為戰爭的第三階段。1917年,美國參加對德作戰;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和 「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國主義戰爭;中國等國也相繼投入戰爭,協約國的陣營增加到27個國家。 1918年11月11日,德國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多,30多個國家、15億人口被牽扯到戰爭中,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物 質和精神損害。它產生了兩方面的結果:一方面,這次大戰大大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俄羅斯帝 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垮台;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等也被削弱。另一方面,俄國 無產階級在帝國主義的鏈條上打開了薄弱的一環,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這具有劃時代 的歷史意義;同時,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的民族解放運動也出現了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