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廢墟文學
戰後的德國是一片廢墟,在文學領域上也是如此,因而人們把戰後的德國文學也稱為廢墟文學。因為人們的語言在戰爭中僵化,因此戰後的德國文學也是尋找語言的文學。這一時期的文學語言明顯生硬,缺乏活力,人們在努力的找尋流失的語言特色和生動,然而,作品中語言卻依然顯的呆滯刻板。戰後的廢墟文學主要反映戰爭生活的痛苦,內容幾乎全部來自現實的生活。很明顯,這一時期的文學內容重於文字,遭受戰爭痛苦的人們勇敢的拿起了筆,堅決的把他們內心的苦悶和壓抑付諸於紙上,用即使是僵硬的語言把這失落的一代人繁復的內心世界表現的特殊而特別。如約翰孫的《對雅闊布的種種揣測》(1956)、伯爾的《9點半鍾的檯球》(1959)、格拉斯的《鐵皮鼓》(1959)和瓦爾瑟的《間歇》(1960)等。這些長篇小說或清算本民族最近那段悲劇的歷史,或揭示資本主義商業經銷機制對人的壓抑,或描寫民族分裂的不幸,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在敘事方式和手段上,也有相當大的拓展,普遍採用了夢幻、怪誕、象徵、意識流、蒙太奇、內心獨白、時空倒錯等手段。
廢墟中的德國文學在艱難的尋找著語言,在艱難的過程中又有突出的文學成就。社會造就了一代作家,造就了一代文學,這段特殊的歷史時間也就造就了特殊的一代作品。站在21世紀的大路上,我們還要回首那段辛酸的廢墟時期,從那些飽受折磨而創作出不朽作品的作家身上學習歷史,反思歷史。也許,往事不堪回首,但是,在我們文學的靈魂深處一定要印刻上往事的回憶和反省,讓歷史引領我們走向未來,走想更高的文學的天堂。
Ⅱ 廢墟文學的德國文學
廢墟中的德國文學在艱難的尋找著語言,在艱難的過程中又有突出的文學成就。社會造就了一代作家,造就了一代文學,這段特殊的歷史時間也就造就了特殊的一代作品。站在21世紀的大路上,我們還要回首那段辛酸的廢墟時期,從那些飽受折磨而創作出不朽作品的作家身上學習歷史,反思歷史。也許,往事不堪回首,但是,在我們文學的靈魂深處一定要印刻上往事的回憶和反省,讓歷史引領我們走向未來,走想更高的文學的天堂。
Ⅲ 德國著名作家有哪些
1、魯道夫·克里斯托夫·歐肯
魯道夫·克里斯托夫·歐肯(德語:Rudolf Christoph Eucken,公元1846年1月5日—公元1926年9月14日),德國著名哲學家。
190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獲獎理由: 「他對真理的熱切追求、他對思想的貫通能力、他廣闊的觀察,以及他在無數作品中,辯解並闡釋一種理想主義的人生哲學時,所流露的熱誠與力量」 。
2、海澤
海澤,全名為保羅·海澤,生於柏林,父親是著名的語言學教授,母親有很高的文學修養,曾從事翻譯和戲劇活動。海澤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學熏陶,中學讀書時就因特異的文學才能,受到文壇名人蓋貝爾的賞識,兩人結下忘年之交。
1847年至1849年,海澤在柏林大學攻讀古典語言學,由蓋貝爾引薦,加入柏林著名的文學俱樂部「史普里河上的隧道」,同時開始寫作。
3、托馬斯·曼
托馬斯·曼(1875年—1955年),德國小說家和散文家,出生於德國北部盧卑克城一家望族。 1924年發表長篇小說《魔山》。1929年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一度為帝國主義參戰辯護,但30年代即大力反對法西斯主義威脅,發表了中篇佳作《馬里奧與魔術師》(1930),對法西斯在義大利製造的恐怖氣氛做了生動的描述。
托馬斯·曼是德國20世紀最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和人道主義者,受叔本華、尼采哲學思想影響。代表作是被譽為德國資產階級的「一部靈魂史」的長篇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被看作德國19世紀後半期社會發展的藝術縮影。
4、赫塔·米勒
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德國女作家和詩人,1953年8月17日出生於羅馬尼亞西部蒂米什縣小鎮尼特基多夫。1987年移居德國。她以寫作德裔羅馬尼亞人在蘇俄時的遭遇著稱,目前她的大多數作品已在中國大陸出版。2009年10月8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5、格拉斯
格拉斯為當代聯邦德國重要作家,因其語言新穎,想像豐富,手法獨特使他在當代世界文學中佔有一定地位,獲得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他除了在文學界享有盛名,格拉斯還活躍在戰後德國的政治舞台上。
格拉斯是一個立場堅定的和平主義者,堅決反對北約在德國的土地上部署核武器。兩德統一後,格拉斯更致力於反對逐漸滋生的仇外主義和新納粹黑暗勢力。鑒於格拉斯在文學藝術領域做出的貢獻,德國授予他柏林科學藝術院院士,美國、波蘭等許多國家的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和榮譽教授的稱號。
Ⅳ 亨利希·伯爾的人物簡介
1947年伯爾開始發表短篇小說,1951年成為職業作家。這一時期伯爾參加了「以探討一切當代問題為宗旨」的 「四·七」社,並成為該組織的重要成員。他的創作主要取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旨在探索戰爭給德國及其民族帶來的種種災難。作品基調灰暗、抑鬱,主要人物形象大多是士兵。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正點到達》(1949)、長篇小說《亞當,你到過那裡?》(1951)和短篇小說集《流浪人,你若來斯巴……》(1950)等。成名作《正點到達》已成為聯邦德國「戰後文學」 (即一廢墟文學」)的代表作。
五六十年代,伯爾創作進入一個新階段,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面更廣闊,技巧也日趨姻熟。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小《一聲沒吭》(1953)、《無主之家》(1954)、《九點半鍾的檯球》(1959)、《小丑之見》(1963)等。這些作品主要寫西德戰後 「經濟奇跡」中的小人物的種種遭遇,其中《小丑之見》被稱為這一時期形成的「不順從文學」的重要作品。 70年代,伯爾的創作從內容到形式都達到高峰。1971年發表的《與一位女士的合影》是伯爾全部創作的結晶,被諾貝爾獎評委會譽為「臻於頂峰」之作。《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1974)的發表又引起了強烈反響。由此作家被公認為當代德國的歌德和國際文壇巨擘。他的小說曾多次獲國內外文學獎,1970至1974年先後擔任聯邦德國和國際筆會主席。
1972年「為了表揚他的作品,這些作品兼具有對時代廣闊的透視和塑造人物的細膩技巧,並有助於德國文學的振興 」,伯爾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Ⅳ 戰後初期的德國文學被稱為廢墟文學,有哪些值得一看的德國歷史片
《竊聽風暴》最大的遺憾或許就在於這不是一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不妄論於政治,竊聽者這個人物心靈的演變,在烏爾里希·穆埃精湛的演技下雲流水般的躍然於光影之中,那昏暗的官僚恐怖時代中關乎人性的一縷微光,透過兩個男人一場竊聽局的唏噓人生中得見黑暗裡光的感動。
Ⅵ 君特·格拉斯的小說《鐵皮鼓》,你知道這部作品的寫作背景是什麼嗎
《鐵皮鼓》寫作背景介紹:
二戰末期,德國一片廢墟,以小說家雷馬克、A·茨威格、詩人戈特·弗利爾·本為代表的「流亡文學」紛紛從國外歸來。然而,德國文學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這一時期的文學語言明顯生硬,缺乏生命力,人們在努力尋找失去的語言特色和生動性。但是,作品中的語言仍然是呆板呆板的。戰後廢墟文學主要反映戰爭生活的痛苦,其內容幾乎全部來自現實生活。顯然,這個時期文學的內容比文字更重要。飽受戰爭之苦的人們勇敢地拿起筆,毅然把內心的苦悶和壓抑寫在紙上,用甚至刻板的語言表達這迷惘的一代人復雜的內心世界。
Ⅶ 現代德國文學是什麼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德國出現了印象主義和新浪漫主義文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又產生了表現主義文學。這是德國頹廢文學的3個主要流派。前二者又都屬於象徵主義文學。
20世紀德語文學,包括德意志(現代又分東、西德)、奧地利及瑞士文學幾部分。
進入20世紀,德語文學有突出成就的首先當是傳統的現實主義文學,除了托馬斯·曼寫了《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海賽(1877~1962)寫了《在輪下》(1906),當推亨利希·曼(1871~1950)的創作。亨利希·曼在20世紀初寫了長篇小說《在懶人樂園里》(1900年,又名《一部寫上等人的小說》)、《垃圾教授》(1905)、《小城》(1909)、《臣僕》(1911~1914)。他的小說批判資本主義社會,揭露德國反動的教育制度和虛偽墮落的知識分子,展示民主力量與反動力量的沖突,十分有力。《臣僕》和後來寫的《窮人》(1917)、《首腦》(1925)組成《帝國三部曲》。前者通過欺軟怕硬的造紙廠老闆的兒子的卑劣性格,揭示了德意志帝國忠順奴才的典型;後兩部描寫了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沖突。20世紀30年代,他還寫了歷史小說《亨利四世》(1935~1938)等等。他一生寫了19部長篇,55部中短篇,11部劇本,還有大量的散文與政論。
從1919~1933年,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德國無產階級文學運動高漲,它不但有革命作家聯盟與《左翼》雜志,而且涌現了大批作家。德國主要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梅林(1846~1919)、蔡特金(1857~1933)和盧森堡(1871~1919)均寫了不少文藝論著。無產階級作家還有貝希爾、沃爾夫、托勒等由表現主義轉到無產階級立場上來。女作家安娜·西格斯(1900~),著名作品有廣泛反映20世紀20年代各國政治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同伴們》(1932)、反法西斯小說《月之路》(1935)等。從文學形式上來分,長篇小說有格倫貝格的《魯爾烈火》(1926)、圖雷克的《一個無產者自述》等等。詩歌有貝希爾的詩集《王位上的屍體》(1925)等等。戲劇方面,有沃爾夫和布萊希特等。沃爾夫(1888~1953),代表作是揭露法西斯的話劇《馬門教授》(1933~1934),《氰化鉀》也是他的作品。布萊希特(1898~1956)是著名劇作家和戲劇理論家,他建立了獨特的稱作「敘事性演劇」的戲劇理論體系。他的作品主要有劇本《三角錢的歌劇》(1928)、《母親》(1932年,據高爾基小說改編)、《卡拉爾大娘的槍》(1937)、《伽利略傳》(1939)和歌頌巴黎公社的《公社的日子》(1948)等。
1933年希特勒上台,這時期的名著有捷克德語作家基希的報告文學《神秘的中國》(1933)、沃爾夫的劇本《馬門教授》(1935)和《博馬舍》(1941)、貝希爾的詩《1937的祖國》、布雷德爾的小說《父親們》(1941)、西格斯的小說《第七個十字架》(1942)等等。
這個時期的傳統現實主義文學,有的在思想上受左翼文學影響,有的在藝術上受現代派影響,亨利希·曼的《帝國》的後兩部、托馬斯·曼的《約瑟和他的兄弟》四部曲,都是力作。其他著名作家作品有福伊希特萬格(1884~1958)他的《候車室》三部曲:《成功》(1930)、《奧倍曼兄妹》(1933)、《流亡》(1942)寫了納粹的形成與發展,批判了法西斯的罪惡。他另有3部曲《約瑟夫斯》(1932~1942)、《冒牌的尼羅》(1936)、《西蒙》(1945)以及戰後寫的關於西班牙畫家的《戈雅》(1951)。和平主義者雷馬克(1898~1970)的《西線無戰事》(1929)與雷恩的《戰爭》(1928)一樣都是優秀反戰小說。雷馬克通過8個普通士兵的痛苦的戰壕生活,揭露戰爭的恐怖。他還寫有反法西斯的小說《流亡曲》(1941)和《凱旋門》(1946)。奧地利作家茨威格(1881~1942)是有特殊文學貢獻的作家,他的《三大師》(1920)與《三詩人》(1928)等是優秀的傳記,也是深刻的文學評論。他的小說集《馬來狂人》(1922)、《感覺的混亂》(1927)、《象棋的故事》含蘊極豐。唯一的長篇《焦躁的心》(1938)寫癱瘓少女的愛情與自殺,十分深刻。茨威格善於寫孤獨者的奇特遭遇。《一個女人一生的二十四小時》和《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細膩地分析了資產階級婦女的心理,影響頗深。
20世紀20年代,表現主義發生了左翼與右翼的分化,中間派在藝術上成就突出。其中最重要的作家是奧地利的卡夫卡(1883~1924),他影響著幾代現代派作家。其他還有:凱澤(1878~1945)的《珊瑚》(1917)、《煤氣》(二部,1918年,1920)三部曲寫瓦斯工人的受剝削。托勒(1893~1939)的《群眾和人》(1921)、《機器破壞者》(1922)表現了無產階級的斗爭。施特思海姆、考考施卡等也寫了有代表性的作品。
民主德國的文學以社會主義文學為主,其中著名詩人,除了貝希爾以外,還有魏納特(1890~1953)。這位20世紀20年代就著名的無產階級詩人在他眾多的詩篇中,號召反對法西斯,熱情歌頌社會主義。小說家除了布雷德爾、西格斯,有成就的還有寫《創奇跡的人》(1957年,1973)的施特里特馬特(1912~)、寫《被分裂的天空》(1963)的女作家克里斯塔·沃爾芙(1929~)、寫《少年維特之新煩惱》(1972)的普倫茨多夫(1934~)等等。戲劇方面,突出的是布萊希特(1898~1956)的《高加索灰闌記》(1946)、《伽利略傳》(1947)和歌頌巴黎公社的《公社的日子》(1948)。60、70年代,民主德國卓有成效的作家還有賴曼、康特、布勞思、諾伊奇、庫納爾特等等。
聯邦德國戰後最先出現的是以博歇爾特(1921~1947)為代表的「廢墟文學」。1947年成立「四七社」,一批作家迅速震動文壇,其中有伯爾、格拉斯、瓦爾澤、沙呂克和奧地利的巴赫曼、漢德克等等。亨利希·伯爾(1917~1985)的長篇小說《一個婦女周圍的群像》(1971年,中譯名《萊尼和他們》)、《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勃羅姆》(1974)通過善良婦女的受迫害,控訴了西方社會。京特·格拉斯(1927~)的「但澤三部曲」:《鐵皮鼓》(1959)、《貓與鼠》(1961)、《非人的歲月》(1963)既回顧了法西斯統治的殘暴,又揭露了現實資本主義的丑惡。西格弗里德·倫茨(1926~)的《德語課》(1968)以警察兒子在德語課作文中回憶往事形式,寫出了納粹時期人們悲觀絕望的心理。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1942~)的劇本《卡斯帕爾》(1968~)以痴人學話形式表現了對人生哲理的探求。
1961年工人文學家成立了「六社」,1970年又成立「勞工界文學社」提倡工人文學與紀實文學。20世紀70年代,紀實文學發展引起日記體、自傳體小說盛行。戲劇方面受歡迎的是霍赫胡特(1931~)的《助產士》(1971)、《獵人之死》(1976~)和彼得·魏斯(1916~)的《馬拉薩德》(1964)。
現代瑞士德語文學以弗里施與迪倫馬特的小說與戲劇最引人注目。弗里施(1911~)的鬧劇《中國長城》(1947)讓秦始皇、拿破崙、羅密歐與朱麗葉不同時代的人物同台,喜劇《唐璜》《老婦還鄉》(1956)揭露了西方金錢萬能的現象,《物理學家》(1962)說明強權爭霸對科學的侵佔。他們的戲用誇張手法,寫異化現象,也有人歸之為荒誕戲。
Ⅷ 德國作家海里希 玻爾簡介
海因里希·伯爾 heinrich boll 【可能是翻譯有點不同】
1917-1985)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作家。生於科倫一雕刻匠家庭。1939年入科倫大學學習日耳曼語文學,同年應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曾負過傷,當過俘虜,對法西斯的侵略戰爭深惡痛絕。
1947年伯爾開始發表短篇小說,1951年成為職業作家。這一時期伯爾參加了「以探討一切當代問題為宗旨」的 「四·七」社,並成為該組織的重要成員。他的創作主要取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旨在探索戰爭給德國及其民族帶來的種種災難。作品基調灰暗、抑鬱,主要人物形象大多是士兵。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火車正點》(1949)、長篇小說《亞當,你到過哪裡?》(1951)和短篇小說集《流浪人,你若來斯巴……》(195O)等。成名作《火車正點》已成為聯邦德國「戰後文學」 (即一廢墟文學」)的代表作。
五六十年代,伯爾創作進入一個新階段,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面更廣闊,技巧也日趨姻熟。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小《…… 一聲沒吭》(1953)、《無主之家》(1954)、《九點半鍾的檯球》(1959)、《小丑之見》(1963)等。這些作品主要寫西德戰後 「經濟奇跡」中的小人物的種種遭遇,其中《小丑之見》被稱為這一時期形成的「不順從文學」的重要作品。
7O年代,伯爾的創作從內容到形式都達到高峰。1971年發表的《與一位女士的合影》是伯爾全部創作的結晶,被諾貝爾獎評委會譽為「臻於頂峰」之作。《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1974)的發表又引起了強烈反響。由此作家被公認為當代德國的歌德和國際文壇巨擘。他的小說曾多次獲國內外文學獎,1970至1974年先後擔任聯邦德國和國際筆會主席。
1972年「為了表揚他的作品,這些作品兼具有對時代廣闊的透視和塑造人物的細膩技巧,並有助於德國文學的振興 」,伯爾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Ⅸ 二戰後德國文學的特點是什麼麻煩說詳細點啦,謝謝
二戰以後的德國文學被稱為「廢墟文學」。這種戰後產生的廢墟,不僅存在於城市鄉村中,更存在於人的理想和意識形態中。他們的作品常以生活的一個片段為內容,語言簡朴,去並非平淡無味。沒有高潮,沒有說教,卻具有深厚的震撼力。不僅僅是斷臂殘垣,更是苦悶彷徨和空虛迷茫。廢墟文學所反應的是一片片廢墟中赤裸裸的戰爭死亡、毀滅和苦求生存。正如漢斯·維爾那·里希特說:「恐怖改變了活著的人,這以前的一切都再也無法把握......另一種聲音決定著生活......」要傳達這一聲音,新一代作家們必須背離內心流亡和保守主義所繼續的傳統,凈化曾被納粹使用的語言,客觀求是的進行表述。在堅持傳統者與尚不成熟的新一代作家之間,還有一片持中庸態度的作家。他們和「砍光伐盡」的新一代作家一起影響甚微。
Ⅹ 海因里希.伯爾是哪國作家,獲得過那些榮譽,作品有哪些
海因里希·伯爾(Heinrich Boll, 1917-1985)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作家。生於科倫一雕刻匠家庭。1939年入科倫大學學習日耳曼語文學,同年應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曾負過傷,當過俘虜,對法西斯的侵略戰爭深惡痛絕。
1947年伯爾開始發表短篇小說,1951年成為職業作家。這一時期伯爾參加了「以探討一切當代問題為宗旨」的 「四·七」社,並成為該組織的重要成員。他的創作主要取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旨在探索戰爭給德國及其民族帶來的種種災難。作品基調灰暗、抑鬱,主要人物形象大多是士兵。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正點到達》(1949)、長篇小說《亞當,你到過那裡?》(1951)和短篇小說集《流浪人,你若來斯巴……》(195O)等。成名作《正點到達》已成為聯邦德國「戰後文學」 (即一廢墟文學」)的代表作。
五六十年代,伯爾創作進入一個新階段,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生活面更廣闊,技巧也日趨姻熟。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小《…… 一聲沒吭》(1953)、《無主之家》(1954)、《九點半鍾的檯球》(1959)、《小丑之見》(1963)等。這些作品主要寫西德戰後 「經濟奇跡」中的小人物的種種遭遇,其中《小丑之見》被稱為這一時期形成的「不順從文學」的重要作品。
7O年代,伯爾的創作從內容到形式都達到高峰。1971年發表的《與一位女士的合影》是伯爾全部創作的結晶,被諾貝爾獎評委會譽為「臻於頂峰」之作。《喪失了名譽的卡塔琳娜》(1974)的發表又引起了強烈反響。由此作家被公認為當代德國的歌德和國際文壇巨擘。他的小說曾多次獲國內外文學獎,1970至1974年先後擔任聯邦德國和國際筆會主席。
1972年「為了表揚他的作品,這些作品兼具有對時代廣闊的透視和塑造人物的細膩技巧,並有助於德國文學的振興 」,伯爾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