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國一些中專和職業學校的區別
1、Berufsfachschule是最基礎的職業教育,入學時不要求有相關工作經驗或教育經驗。是全日制的,學習時間根據職業的不同而不同,至少一年,最多三年,一般兩年。由於種種原因(主要是畢業後的出路和證書問題),這類學校的數量越來越少。
主要有酒店管理、經濟、技術等專業;一些學校開始嘗試社會科學(心理學、幼兒教育等),但也存在爭議。畢業生獲得sekundarstufe 1(類似於初中畢業)證書,許多專業甚至不頒發證書。
2、Fachschule不再是最基本的職業教育,而是更高層次的職業教育。在教育部的分類中,它屬於魏特瑞貝魯菲。入學要求:至少2年相關職業學習或工作經驗。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學生。學習時間為1-2年,分為2個學期、3個學期和4個學期。
在專業方面,除了以上1所列的專業外,社會科學也是固定學科。畢業生拿的是中學畢業證,分為語言、數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三大類。
8、Berufsgymnasium只是一個通用術語。學校的真名通常只限於一個專業,比如wirtschaftsconsigular。這是最新和最受歡迎的學校形式,就業和繼續教育前景良好。
入學條件為:Realschule、berufsaufbauschule、berufsfachschule畢業,成績至少3.0分,或完成普通體育館10級。本科以上學歷,技術或綜合大學學歷。
(1)德國職業院校評價對象有哪些擴展閱讀:
聯邦德國各州職業技術教育不一,主要的職業技術學校類型大致有:(1)職業學校。招生對象絕大多數是主要學校畢業生修業3年。這種學校與企業緊密相聯,組成學校與企業的「雙重訓練制度」。
學生人數相當多,實際上成了對主要學校畢業生的普及義務教育的延長。(2)專科學校。包括有中等專科學校,專科學校和專科補習學校。中等專科學校的程度介於高等學校和完全中學之間。
主要招收實科學校畢業生。專科學校是為提高在職的技術人員水平而設立的。專科補習學校主要招收實科學校和全日制的職業學校畢業生,也是中專程度。職業教育主要是為勞動者子女和小資產階級子女進一步受教育而設置的。
從戰後到70年代幾乎80%的青少年都受過職業技術教育,15—18歲的青年約有一半左右就讀於各種類型的職業學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聯邦德國職業教育
㈡ 德國的職業教育有什麼特色
德國職業教育的科學研究,正如其職業教育對經濟的推動力一樣,舉世矚目並始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如果說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是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那麼製造這些秘密武器的是德國高水平的職業教育師資隊伍,而促進德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理論基礎——職業教育學的發展、改革與創新的,則是德國職業教育的科學研究。在誕生了像黑格爾、康德等世界著名的哲學大家以及馬克思、恩格斯這樣偉大的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的德國,其思辨的傳統對職業教育的科學研究產生了極大影響。正是在這思辨的土壤中,產生了許多極具職業教育特色的理論成果,凸現了職業教育自身的規律。縱觀當今世界,只有德語文化圈國家(德國、奧地利、瑞士)將職業教育學作為大學的一門獨立學科,集中了大批專門從事職業教育學研究的專家學者,建立了高水平的研究機構,將自洪堡大學開始的教學與科研結合的大學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既培養了大批高水平的職業教育的師資,又取得了許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職業教育科研成果。在包括著名的德累斯頓工業大學、亞琛工業大學、柏林技術大學、達姆施答特技術大學、慕尼黑大學、漢堡大學、洪堡大學等24所研究型大學里,建立了職業教育師資培養機構及相應的職業教育研究所,為德國職業學校和企業職業教育的發展與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㈢ 德國職業教育在國際上什麼地位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舉世矚目並始終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學習的榜樣,而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便是德國職業教育。「雙元制職業教育」就是整個培訓過程是在企業和國家的職業學校(Berufsbildenden Schule 簡稱 BBS)進行,並且這種教育模式又以企業培訓為主,企業中的實踐和在職業學校中的理論教學密切結合。70%的時間在學校培訓,30%的時間在企業實習。如果學校規模比較大,比如在德國TEIP項目的學校是都可以完成的。
㈣ 德國職業高中與職業技校
fachoberschule在德國可以是一個beruflichesGymnasium(也就是職業高中)或者是一個Berufkolleg(比較難翻譯呢,應該是算是職業高中和技術大學之間的一種吧,更多偏向高中,在這里可以申請參加正式高考Abitur並進入綜合大學)。fachoberschule不需要特別的入學要求。就像小學升初中一樣。在Grundschule畢業即可。
ps.Fachoberschule簡稱FOS,相當於高中的最後2年。
在fachoberschule畢業之後,可以進入fachschule。所以相比於國內來說,fachoberschule就是職業中學,fachschule是職業大學或者叫做技術大學。
㈤ 形勢與政策論文 學習德國的職業教育,談談如何成為優秀的技術技能人才
[摘要]通過對德國高技能人才培養開發中取得成功經驗的研究,結合我國國情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際情況,提出在高技能人才培養開發方面應加強的措施。
[關鍵詞]德國 高技能人才經驗啟示
一、高技能人才的概念
高技能人才是指「能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其本質特徵是具有專業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實際應用能力,即具有鮮明的實用性和實踐性;其規格特徵為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即具有明確的高層次性;其職業特徵是操作群體中的管理者——「高級藍領」,或是管理群體中的運行者——「應用型白領」,亦稱為「灰領人才」或「銀領人才」;其行為特徵是知識與技能的應用活動而不是機械地模仿和簡單地勞動,是在「應知」基礎上「應會」的智能性行為。因此,高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是:既要掌握「必須夠用」的專業理論知識,又要掌握基本的專業實踐技能,關鍵是要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
二、德國在培養開發高技能人才方面的成功經驗
1.德國的傳統文化重視職業技能培養,人才評價不唯學歷
戰後德國第一位總理阿登納曾說過:「職業教育應該是全民族的事業。」在德國,職業技能教育非常受重視,能工巧匠頗受尊崇。包括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在內的許多成功的政治家和大企業家都是出身於手工業者,他們的職業生涯也大都是從技工開始,因此,技工職業在德國享有很好的聲譽。德國的人才評價體系並不盲目追求高學歷而鄙薄職業技能教育。德國除了27%左右的青年上大學外,絕大多數年輕人都選擇進入遍布全國的近萬所職業學校。通過職業教育來獲得基礎知識,培養實際操作應用能力,考核合格後取得相應的職業技能資格,這樣才能有資格進入某個行業從業,就業後還有機會接受繼續職業教育。目前,德國有25%的19至65歲社會成員參與繼續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成了每個職工的終身教育,從而實現了培訓→就業→再培訓→再就業的循環往復。此外,德國許多大學也開設了職業課程,從而使許多大學畢業生在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的同時也能具有良好的職業技能。
2.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為高技能人才培養提供了制度保障
德國對教育的管理、監督、組織實施,主要採用立法的形式來保證。形成了一套內容豐富、互相銜接、便於操作的法律體系,為高技能人才培養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遵照德國聯邦《基本法》中對教育的條規,1969年,德聯邦政府頒發了《職業教育法》、《職業培訓條例》和《勞動促進法》,規定了職業教育的組織條件和經費,明確了要為職業進修提供幫助及學習期間的收入、待遇等問題。1981年,又頒布了《職業培訓促進法》,對職業教育的目標、年度職業教育報告、統計做出了具體規定。各州根據《基本法》制定具體法律法規,而且執法嚴格,力度大。國家規定,18歲以下的青年必須接受高中或職業教育,原則是未參加職業培訓就不允許就業,這樣保證了勞動力水平的提高。正是在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規制度和強有力的執行保障下,德國實現了職業教育培訓的法制化,使職業教育培訓工作有法可依。
3.政府和企業共同承擔培養費用,為高技能人才培養提供了物質保障
德國政府將提高勞動者素質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任務來抓,規定了職業學校的一切經費由各州政府負擔,德國企業也將擁有訓練有素的員工作為企業生存發展的必備條件,都樂於投資職業教育並承擔學生在工廠培訓期間的一切費用。因此,德國職業培訓的費用是由政府和企業共同承擔的。政府利用國家財政資助職業教育發展,各職業學校全是公立性質,教師屬於國家公務員,校舍及學校的各種其他設施,包括電腦教學設備、實驗場地等也由國家出資建設。德國企業很重視人才培訓,除了成年人上崗前必須經過專業培訓外,對口學校的高中畢業生畢業後也要進行三年的學徒期培訓。由企業提供實習場所,支付輔導實習教師的工資,並發給學生每月500到800歐元不等的生活費。對在職人員的培訓通常採用帶職到高等學校學習、企業內部進修、有勞動總署組織並付費進行專項職業技能培訓等。德國每年為職業培訓花費約200億歐元,相當於國民經濟中工資薪金數額的3%。這筆費用基本上由企業負擔,與此同時,國家公共資金為職業學校籌資約80億歐元。目前,德國在重新考慮改善職業教育經費的籌措措施,包括通過增加財政預算強制措施、向終身教育政策傾斜等。國家對接受職業培訓的企業在稅收上給予各種優惠。2002年,國家共拿出8000萬歐元專款補貼小企業的培訓項目。凡是企業因職業教育投入的一切費用,都可作為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投資計入成本;企業由於為社會提供一定數額的學徒崗位,還可向政府申請一定數額的補助。
4.堅持供需雙方緊密結合、理論實踐密切聯系的「雙元制」職業教育
德國推行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德國在高技能人才培養開發中一項十分成功的制度。德國法律規定「凡初中畢業不再升學的學生,就業前必須接受二年半至三年的雙元制職業培訓。」企業不得接收未經培訓的員工,未經培訓的員工不能上崗,已成為僱主、雇員的共識和行為規范。目前,全德2/3以上的就業人員接受過雙元制職業培訓。「雙元制」教育密切結合了供需雙方要求,在德國社會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教育的供需結合是在科學預測的基礎上,通過職業咨詢、合同簽約等手段來實施的。需要接受雙元制培訓的學生,早在畢業前就向各有關部門及企業咨詢。咨詢是雙向的,既指導學生選擇企業,又幫助企業選擇學生,這種雙向選擇的結果在學生參加雙元制教育前以合同的形式加以確定,保證了供需雙方的緊密結合。職業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學員的教學培訓計劃,企業會根據市場發展需要來決定培訓內容,使學員培訓從一開始就同市場需求密切結合起來。「雙元制」教育強調的是理論和實踐密切結合,接受培訓的學員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在校學生,又是企業員工。學員每周1~2天到學校上課,其他時間在企業實習。其中,學校著重教授專業課和文化基礎課等理論教育,企業著重實際操作訓練,兩地都設有演示車間、實訓車間,學校甚至部分接受實際生產訂單,利用培訓車間承擔實際工程項目,使學員從入學起就開始直接接觸今後工作的環境,實現了理論和實踐的相互滲透。
5.德國企業成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動力
德國的企業非常重視人力資源開發,他們普遍認為,人力資源的規劃和培訓是企業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對人才培養,培訓的投資就是對公司未來發展的投資。人力資源是企業的寶貴財富。在德國的技能人才培養中,企業培訓起著主導的作用,職業學校只起著配合和服務的作用。而他們的企業培訓,則又分為企業內培訓和跨企業培訓。企業內培訓可分為五大類,一是工業教學車間培訓,這是企業內培訓中質量最高的培訓,多數在主要或大型企業中進行,其主要特徵是培訓與生產過程分離。二是非系統的工業培訓,主要在中小型企業中進行。其主要特徵是培訓與生產過程聯系密切,大都在生產車間中進行。三是傳統的手工藝培訓,其主要特徵是培訓與生產過程聯系最密切,教學全在生產現場進行。四是辦公室和服務業的系統培訓,通常由大企業或行政機關負責,其主要特徵是把職業學校的理論教學與企業或行政機關的實踐培訓聯系起來;增加與實踐相關的理論知識的教學比重。五是辦公室和服務業的非系統培訓,主要在中小型企業和辦公室進行,其主要特徵是通過實地操作來學習。跨企業培訓是由若干個企業聯合起來進行培訓,也有一些地方當局參加的,一些職業學校的教學車間也用於跨企業的培訓。跨企業培訓在各職業領域中的分布很廣,而且佔有一定的比重。在具體的培訓方式上,各企業都結合自身的實際作出選擇,決定採用何種方式。
高技能人才在德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德國工人眼裡,所有的產品都是藝術品」,他們精湛的技藝和優秀的職業操守為德國企業在世界上開具了一張「信譽」保證書,同時也在德國經濟高速發展史上創造了不可忽略的功績。工業是德國經濟最重要的支柱,有800萬人在工業企業中工作。德國最重要的工業行業是汽車製造業和電子工業。其中汽車製造業包括了77.7萬職工,創造了2270億歐元的營業額;電子工業包括88.6萬職工,創造了1520億歐元的營業額。因此,可以說技能型人才在德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正是在大量既具有理論基礎又具有豐富精湛的實際操作經驗的高技能人才的支持下,德國企業產品成為了高品質、高水準的代名詞,為德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德國經驗對於推動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技能人才培養帶來的啟示
相比德國高技能人才培養開發工作,目前我國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開發乃至整體社會觀念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隨著全球製造業向中國大規模轉移,許多企業發現,專業技術人員好找,但高技能人才難覓。一些企業花大量外匯從國外引進了先進設備,由於缺乏高級技工、技師和高級技師,生產出來的產品嚴重「走樣」。高技能人才擁有量是影響製造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目前,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為制約我國製造業發展的「瓶頸」。
據統計,截止到2005年底,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高級技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3685人,約占技能勞動者的8.3%,高於全國5%的水平,但與國外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在現代製造業比較發達的德國,高級技工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則佔到40%。高技能人才的缺失已經成為制約現代製造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而這種缺失很大程度上源於「重學歷、輕技能」的傳統觀念,以及學歷至上的人才評價體系,使技能型人才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他們的勞動也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在製造業發達的德國,技能型工人不僅從社會地位到薪酬收入都體現出社會對他們的充分尊重,不僅許多在設計生產一線的碩士、博士都通稱為工人。同時,在德國,技工的月平均收入略超過德國人的平均收入水平,大約為2500歐元,而且有很多晉升機會。而在中國,「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觀念依然存在。此外,我國目前的職業教育體系依然保留了計劃經濟的特質,與德國系統化、規模化和制度化的科學培養體系相比,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沒有能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規劃,有較大盲目性,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嚴重脫離實際,跟不上製造業快速發展的需要。無法滿足現代製造業快速發展的需要,也成為高技能人才匱乏的重要原因。
借鑒德國經驗,為開發區今後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開發工作帶來如下啟示:
1.要充分認識到高技能人才培養開發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科技成果要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應用就需要有大批高技能人才,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首都面向國際市場的高端產業園區,集中了電子信息通信、生物技術與新醫葯、汽車、裝備製造等現代產業,對高素質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就更加迫切了。可以說,培養開發大量能滿足企業需要、適應市場變化的高技能人才是北京開發區實現長遠發展的必須條件。
2應根據企業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確定和調整技能型人才培訓內容
在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過程中要重視企業和學校的信息溝通,人才培訓內容方面要充分考慮企業生產需要,適應市場的發展變化,及時調整完善培訓培訓內容,根據生產工藝需要增加新工種、新技術、新工藝的培訓內容。在培訓結束後,也應及時了解培訓後在企業的實際應用情況,便於學校更好地調整教學內容。
3.進一步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建立有力的激勵機制
企業在進行人才評價時不應「唯學歷,輕技能」,要不斷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價值地位,提高他們的工薪待遇,建立完善鼓勵技能型人才鑽研技術業務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他們的聰明才智,增強他們的職業榮譽感、自豪感和責任感,為企業發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4.要為高技能人才培養創造良好的輿論導向和社會成長環境
在開發區高技能人才培養項目的開展過程中,為技能型人才培養創造良好的輿論導向和成長環境,以企業為主體,開辟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多種途徑,力爭使技能型人才短缺問題得到逐步改善,培養出更多的優秀技能型人才,為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製造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人力資源保證。
5.積極促進集理論、技能、師范於一體的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建設
逐步改變目前職業教育教師理論強於實操技能的狀況,發現和培養既懂理論又有技能、既懂專業又有知識面、既會管理又善於協調的新型技術型應用型人才來從事職業教育。同時可以調動企業資源,通過客坐教師等形式聘請在工作中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的人士來為學生授課,使人才培訓更能滿足實際工作需要。
㈥ 就是去德國技工學校,怎麼申請,通過哪些機構,不是留學。就是技工學校
德國的技工學校就是大學和大學是一個性質的,申請材料每個學校不一樣,你要去想去的的學校官網查找。而且你要去德國必須要通過APS審核才能走,申請學校的時候要用的,而且你要看你是去讀預科還是直接讀本科,這個和你現在的學歷有關。讀預科的話就要有德語800學時的證明,這個你必須去讀出來的。
還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問我
㈦ 近代德國教育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德國教育所有的特點有哪些?據德國教育部去年的統計,嚴謹的德國教育制度在中學畢業後能上大學的人群中,只有26%選擇上大學,盡管大學免費,並可以自由地選擇專業和學校,而58%以上的學生都選擇上德國的職業院校或者專科學校。下面我們來詳細介紹一下:
特點一德國的職業教育在整個世界上都享有盛名,其核心特點就是「雙元制」教育。簡單來說,「雙元制」就是職業學校的學生既在學校學習,也在企業實踐。在企業的實踐時間大概佔70%,在學校學習時間大概佔30%。學習是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也可以說是以實踐為導向的學習,通過大量的動手實踐,遇到了問題再到學校學習,上升到理論。有針對地學習,使得學生們很有目標。
第二個特點是,德國的企業積極地參與職業教育。德國的企業非常重視質量,要保證質量,人才是最重要的,德國的企業在他們的工作計劃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要求是人才的培養。有了企業的參與,職業教育的人才培訓,基本上是訂單式的培訓。學生平常研究的就是企業提出的問題,學生畢業後就基本上可以「零過渡」地進入企業工作。
第三個特點,德國的企業有大量的雙師型人才。他們主要是一些工廠或者企業里的師傅,在專業領域有很強的技能和經驗,同時又是一個教育家,能夠擔負職業教育的教學。
第四個特點,德國的職業教育是由德國的工商會統一管理、安排、協調、命題、考試、頒發證書等等。工商會是企業的一個共同管理組織,由於它的參與,職業教育和企業的結合變得完美,工商會也能明確知道企業的需求,根據需求制定職業教育的課程,同時制定標准。
在德國,初中畢業生、高中畢業生、社會人員都能去接受職業教育,它對學歷沒有任何要求,門檻基本是沒有的,在企業能夠提供相應崗位的情況下,人人都能去他想學的專業。另一方面說,只要他獲得了企業的崗位,周邊的學校就必須接受他成為學生。如果學校學位不夠,你可以跟政府申請,提供幫助或增加學習位置及相應的資助。
但是,德國的職業學校實行寬進嚴出,在通過企業和學校的考試,要獲得專業技能證書以後,才能說明你真正畢業了。德國專業技能證書由德國工商會IH
K統一頒發。
㈧ 什麼是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
雙元制職業教育是一種由企業和非全日制職業學校合作進行職業教育的模式,它是一種教育制度。
㈨ 近代德國教育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德國教育所有的特點有哪些?據德國教育部去年的統計,嚴謹的德國教育制度在中學畢業後能上大學的人群中,只有26%選擇上大學,盡管大學免費,並可以自由地選擇專業和學校,而58%以上的學生都選擇上德國的職業院校或者專科學校。下面我們來詳細介紹一下:
特點一德國的職業教育在整個世界上都享有盛名,其核心特點就是「雙元制」教育。簡單來說,「雙元制」就是職業學校的學生既在學校學習,也在企業實踐。在企業的實踐時間大概佔70%,在學校學習時間大概佔30%。學習是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也可以說是以實踐為導向的學習,通過大量的動手實踐,遇到了問題再到學校學習,上升到理論。有針對地學習,使得學生們很有目標。
第二個特點是,德國的企業積極地參與職業教育。德國的企業非常重視質量,要保證質量,人才是最重要的,德國的企業在他們的工作計劃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要求是人才的培養。有了企業的參與,職業教育的人才培訓,基本上是訂單式的培訓。學生平常研究的就是企業提出的問題,學生畢業後就基本上可以「零過渡」地進入企業工作。
第三個特點,德國的企業有大量的雙師型人才。他們主要是一些工廠或者企業里的師傅,在專業領域有很強的技能和經驗,同時又是一個教育家,能夠擔負職業教育的教學。
第四個特點,德國的職業教育是由德國的工商會統一管理、安排、協調、命題、考試、頒發證書等等。工商會是企業的一個共同管理組織,由於它的參與,職業教育和企業的結合變得完美,工商會也能明確知道企業的需求,根據需求制定職業教育的課程,同時制定標准。
在德國,初中畢業生、高中畢業生、社會人員都能去接受職業教育,它對學歷沒有任何要求,門檻基本是沒有的,在企業能夠提供相應崗位的情況下,人人都能去他想學的專業。另一方面說,只要他獲得了企業的崗位,周邊的學校就必須接受他成為學生。如果學校學位不夠,你可以跟政府申請,提供幫助或增加學習位置及相應的資助。
但是,德國的職業學校實行寬進嚴出,在通過企業和學校的考試,要獲得專業技能證書以後,才能說明你真正畢業了。德國專業技能證書由德國工商會IH K統一頒發。
㈩ 關於德國職業技術學校的問題
以往德國的公立職業學校是不對歐盟以外的學生招生的,也就是中國的學生是沒有辦法直接申請德國的職業高中就讀的。2015年起,德國哥廷根職業教育聯盟的五所職業學校通過安檬教育在中國選拔學生,入圍的學生在滿足語言要求的情況下是可以跟德國本土學生一樣直接入學並跟德國本土學生具有同樣的未來和待遇,包括接下來申請德國的大學以及在德國就業、落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