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要去德國留學細數德國留學巨大優勢
為什麼要去德國留學?細數德國留學巨大優勢
近年來,德國留學不斷盛行,留學生留學德國的熱情越來越高漲,與此同時德國留學申請也越來越難,想要是成功申請德國名校更需要過五關斬六將,但是這都無阻同學們的熱情,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大家都要去德國留學呢?
1、一流高等學府
德國擁有近四百所高校,理工大學和綜合性大學在國際上赫赫有名,慕尼黑工業大學、慕尼黑大學、海德堡大學、弗賴堡大學、斯圖加特大學、亞琛工業大學、柏林洪堡大學等眾多世界名校成就了德國大學的輝煌,優秀的師資力量與強大的科研實力更是讓本國的莘莘學子和無數的國際學生學有所成。應用技術大學秉承德國學術科研緊密聯系經濟需求的一貫風格與優勢,為德國經濟科技發展培養了無數應用型傑出人才。
2、專業優勢突出
德國高校提供了一萬多個專業,理科和工科專業在國際上享有盛譽,汽車、機械製造、工程技術、環境保護技術、電子電氣、環保、生物、航空航天等學科無不是世界一流水平。對於理工科學生來說能到德國去學習與這些專業相關的課程可以說是夢寐以求,對將來的發展有利。
3、留學費用低廉
德國的高等教育以公立大學為主。以往德國公立大學實行免學費政策,盡管從2007年開始部分學校收取學費,通常一個學期不會超過500歐元,費用比起動輒5、6萬美金的英美國家,費用低很多。
4、文憑含金量高
德國高水平的教育,為德國世界經濟、技術大國地位提供了保障。德國的教育水準,同樣得到世界公認。擁有一紙德國大學的畢業文憑,無論在任何一個西方國家繼續深造,還是服務於企業界,都猶如懷揣一份暢行無阻的通行證。
5、國際留學大國
德國僅次於美國、英國,是世界第三大接受外國學生留學的國家,總共有25萬多外國留學生就讀於德國高校。
6、現代化國際化
由於德國高教制度國際化改革即將完成,與其他西方國家高校在學生評分制度和學位制度上實現了一體化,相互承認對方頒發的文憑,使得各國學生跨國、跨校學習更加便利。比如,在德國修完碩士學位,可以申請攻讀美國、英國、法國等其他國家大學的博士學位。
7、開設國際課程
為了吸引更多的優秀外國學生去德國高校學習、深造,目前德國大學已開設了650多個英語授課的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專業,或者以英語為主、德語為輔。對於來自英語國家、或者來自以英語作為主要外語國家的留學生,它提供了極大便利,留學生不再需要通過德福或者DSH考試,而是通過托福或雅思考試,就能到德國大學學習。但是為了方便生活、學習,要求留學生學過一定的德語,掌握基本德語能力。
8、倡導勤工儉學
德國社會鼓勵學生在上學期間採用勤工儉學的方式來貼補自己的生活費用,同時也能在社會實踐中得到歷練。做任何工作的收入,基本都可以支付日常生活費用。只要你工作,生活是一定沒有問題的。如果找到一份比較好的工作或者比較好的工種,還會有所剩餘,剩餘的`金額也一定是一個比較可觀的數字,相信會讓人滿意的。
9、就業前景光明
德國在2005年1月1日出台了新《移民法》,鼓勵留學生畢業之後選擇留在德國就業或者創業。畢業後有一年時間可以用來尋找工作,在這期間依然享受學生待遇。
德國大學在世界上享有很高信譽,德國大學畢業生世界各國都承認。隨著德國企業不斷深入中國市場,德國公司對中國留德學生的需求日益增加,優秀留德畢業生倍受青睞,待遇優厚,就業機會很多。
10、簡化簽證手續
德國放寬留學簽證政策,擴大對外招生人數,德國使領館也簡化了留學簽證申請手續,加強了學歷審核工作,為真正有志青年留學德國鋪平了道路。
近年來,德國政府制定了較寬松的留學生政策,擴大了對外招生人數。德國使館簡化了簽證申請手續,加強了學歷審核工作,為真正有志的青年學生留學德國鋪平了道路。
免簽證旅遊:取得德國簽證,可以自由進出 12 個申根協議國家。這對於中國留學生來說是不可忽視的優越性之一。
11、歐洲旅行便利
德國是申根協議簽約國,持德國居留許可可以免簽證去歐洲其它申根國家,也就是說到德國留學的學生讀書期間可以去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希臘、瑞士、丹麥、挪威、瑞典、芬蘭、東歐諸國等多個申根國旅遊度假,畢業之後可以選擇在任何一個申根國就業。
12、德語優勢明顯
從未來世界發展的方向上來看,單單會講英語這一門外語是遠遠不夠的,所以選修一門第二外語顯得尤為重要。德國企業在世界上分支林立,在華的德國企業更是數不勝數,學好德語對將來的就業來說,無論是選擇在國外發展或是回來報效祖國,前途可謂一片光明。
13、文化底蘊深厚
傳統的西方文明造就了日爾曼民族的性格、特徵和思維方式,在德國留學可以接觸到最為純正的西方文化。歌德、尼采等一大批世界級文豪曾經留給我們許許多多不朽的傳世佳作,如今踏上他們的故土,拜訪他們的故居,與他們的魂靈對話,超越時空的隔阻,相信經過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之後,必定會使你有所體悟。
14、相互承認學位
中德兩國新近簽訂互相承認學位的協定,為中國已經獲得學位的大學畢業生直接進入德國大學學習提供了新的可能。
;⑵ 中國製造業可以向德國學習什麼
提到德國製造,嚴謹精緻是中國人的第一印象。畢竟精工細作的「德國製造」,是大家對於這個國家的固有印象。隨著近幾年海淘風的盛行,有登峰造極的製造業加持,本來就已是炙手可熱的德國貨,還越來越受到全球人們的青睞。因其獨有的精工品質和對細節的追求,「德國製造」總是那麼耐用、精密、安全,連向來以挑剔著稱的蘋果已故CEO都曾對「德國製造」贊賞不已。
許多德國人自己都不知道,德國製造在中國人心中地位儼然超凡脫俗,甚至是達到了迷信和神話的地步。對很多中國人來說,Made in Germany無疑是高品質與工匠精神的象徵。這倒也不完全怪中國人,「德國製造」在世界上本就備受青睞,德國產品的普遍標簽為「質量」與「安全」。「德國製造」一直被視作質量過硬的代名詞,「中國製造」卻一度因山寨貨被扣上低劣的帽子。
⑶ 中國人應向德國人學習那種對未知事物的強硬探索精神
非常贊同。
老實說,德國人是我最欣賞的。
還有,說句實話,某種程度上,個人還特喜崇拜希特,並不是喜歡他對戰爭的狂熱,而是他的專制。某種意義上,由於這種專制,使得整個國家機器的工作效率被極度拉高。
老實說,我實在不喜歡我們自己這個民族。我們這個民族有太多太多的毛病。
好空言的人多,而做實事的人少。註定對人類永無建樹。
智商雖高卻是十足的投機分子,從來不認真地從最基礎做起,總想偷用別人的果實,然後自己一步登天。註定要失敗。
好安樂而不刻苦。活在這個世上註定,空虛而碌碌無為。
看看人家德國人,活著就是為了創造,為了征服。你看他們吃的,都是灌頭。
再看看咱們,活著就是為了吃喝拉撒,整天挖空心思就是研究如何吃得巧,吃得好。自古至今都是在干這個事。中國人沒有一個東西拿得出門的,唯有吃是世界第一。
此外就是玩,整天沉迷於歌舞昇平。看看現在那些電視台,整天都在放那些該死庸俗無聊的娛樂綜合節目。我們這一代都給這些節目給毀了。
現在的年輕人,個個都是無所事事,不務正業,整天醉生夢死。
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⑷ 中國製造可以學習德國製造什麼
德國是世界製造業強國,中國雖然發展也很迅速,但還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在科學技術,人才培養,和企業管理上等等,都有很大的不足。
雖然國情不同,發展方向也不一樣,沒有什麼實際可比性,但德國人做事理性嚴謹,踏實穩重,注重質量不求利益的勞模精神,還是我們努力學習的榜樣,這是成功很重要的因素,我們必須要繼續努力拚搏下去,一刻也不能放鬆。
⑸ 德國技術,中國真的應該學習啊
我們該向德國學習什麼
作者為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總工程師 武夷山
在理論層面上,大家都知道各國各有長處和短處,因此,不宜簡單化地提倡向哪個國家學習。但在實踐層面上,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選一個走在前面的國家作為學習的榜樣和追趕的目標,倒也不失為一種很實用的做法。蔣介石當年比較了列強的各自特點,認為德國國體與中國相近,向德國學習比較切實可行。於是,他較多地向德國學習,包括其法西斯制度。結果,走上了可悲的道路。其實,如果不是簡單化地照搬德國的一切,德國在許多方面確實是我國更值得借鑒的國家。 人才定位多樣化 人的先天稟賦不一樣,社會對各類人才的需求也不一樣。因此,德國人多年來並不認為,所有人都上大學是值得追求的目標。事實上,德國兒童在接受4年小學教育之後被分配到四類中學:五年制的主科中學、六年制的實科中學、六年制的完全中學以及九年制的文科中學。區別中學類別的目的是有利於學生將來按不同的就職目標分別發展。主科中學和實科中學的學生畢業後,90%以上會接受職業培訓,往技術人才的方向發展,要麼成為中等技術人才,要麼進入高等專科學校。近年來,德國內部對於自己的中小學教育體制能否適應時代需求,也有激烈的辯論。客觀地說,小學畢業就確定今後的職業方向也許過早,但是另一方面,德國決不會有像我國高考這樣「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面。我國雖然也有許多專科院校,但是,其課程設置的專業技術特徵不明顯,而且相當多的畢業生以「續本」或「考研」為目標。看起來,這是兩國間教育機構設置上的差異,其實本質上是價值觀念的差異。在實踐中,不是在口頭上,在考察一個人的時候不要搞畢業院校的「唯成份論」,這是至關重要的。只有不搞唯成份論,人才定位與培養的多樣化才能落到實處。 真正尊重知識,崇尚理性思維 許多國家的紙幣上都印著政治家的頭像,而1993年德國發行的10馬克紙幣上印的卻是大數學家高斯的頭像。這從一個小小的側面反映出了這個民族對知識的尊重。因此,二戰失敗後西德能迅速崛起,決不是偶然的。德國之所以能向世界貢獻出那麼多的偉大哲學家、思想家,也與全民尊重知識有關。浙江大學信息資源管理系主任葉鷹教授早年曾經在德國做過訪問學者,他發現德國人普遍地思維縝密,做事嚴謹。為什麼會這樣呢?他認為,是德國人普遍的哲學素養較高。事實上,德國人在中學階段就可能接觸康德和黑格爾的思想。受此觸動,葉鷹回國後又讀了一個哲學博士學位。他的這一觀察與其他很多人的觀察是吻合的。 在我國,知識還沒有真正受到尊重,尊重的往往只是「博士」、「教授」、「院士」這樣的牌子。同樣,很多人(包括一些政府官員)極其崇拜點子大王,策劃大師。應該注意,這些大師的奇思妙想的產生,多半出自靈感,而不是出自理性的分析。我們很多人完全沒有理性分析的習慣,也不知道如何分析。理性分析與靈感思維的結合將是大有前途的,而沒有理性思維的指導,一味依賴「點子」和所謂的「新思路」,則是我們很多失誤的重要源頭。 德國的學徒制值得我們學習 德國曾長期保持學徒制傳統,訓練出大量高素質的產業工人。德國工人的每人產出是英國的兩倍。德國70%的員工都能勝任工作,而英國只有30%。我國基礎教育尚未完全普及,產業工人的平均素質在許多方面還比不上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在這種情況下,年年搞「質量萬里行」,年年抓質量,卻仍然解決不了質量問題,就毫不奇怪了。另外,在生產實踐中有許多隱含知識,它們很難轉化為明晰知識(總結歸納出來,寫入操作規程和手冊,轉化為專家系統,等等),往往需要口傳手授,學徒制正是合適的方式。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曾行之有效地推行了多年的學徒制,後來逐漸式微了,但如果想重新恢復起來是比較容易的。我們注意到,德國和美國的產業人才培養戰略是大相徑庭的。美國方式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努力培養出精英人才,他們設計的自動化流水線連傻瓜都會用,因此,對一線工人的素質要求相對較低。德國則希望,通過學徒制的訓練,使生產第一線的產業工人也具有較高的素質。近年來,德國的學徒制也面臨一些危機。本文不是提倡簡單模仿德國學徒制的具體做法,但是必須看到,隱含知識採用其他方式是難以傳遞的。從長遠來說,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勞動力密集的國家,使廣大產業工人的素質獲得普遍提高對於我國的國際競爭力是至關重要的。 德國的諸多做法有利於有效協調社會各方的關系,避免劇烈的社會沖突 由於歷史文化傳統,德國人在「共識型民主」與「對抗型民主」二者之間傾向於選擇前者。據一次對全球各地15000名企業經理所作的跨文化問卷調查,對於「廣泛討論,取得絕大多數支持」這樣一種民主協商方式的支持率,東方國家日本最高(84.6%),德國居第二位,達到69.0%。德國1976年通過共同決定法,規定員工2000人以上的公司必須設立監督委員會,委員會由半數工人代表與半數股東代表組成。員工數在500至2000人的公司,必須設立工人代表佔三分之一的監督委員會。所有工人代表由選舉產生,不能指派。監督委員會不幹涉企業的日常運營,但是企業重大決策必須獲得委員會的同意,尤其是有關人力資源方面的決策。諸如此類的做法,使得勞資關系比較和諧,整個社會比較穩定。相形之下,美國採用的是相對多數選舉團制度,常常使得少數意見者感到自己被疏離了。一般地說,處於社會邊緣的人更易成為罪犯、吸毒者或以其他方式反抗社會者。部分由於上述差異,美國的犯罪率相當高,而德國的犯罪率要低得多。我國在劇烈轉型的過程中,很多單位拋棄了多年前的「兩參一改三結合」之類的做法,而更喜歡「末位淘汰」式的管理新招。從局部看,也許是提高了效率,但給整個社會的穩定埋下了極大的隱患。其實,根據中國的文化傳統,學習德國「共識性民主」的做法似乎更易成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百姓的「外語熱」日益高漲,但它主要表現為「英語熱」。相對說來,國民對法語、德語、日語、俄語等語種的興趣比過去要弱得多。這是不利於認真學習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博採眾長的。美國成為主要學習對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懂英語的人較多,美國的方方面面被較多地介紹過來了。正如生物多樣性對於健康的生態系統至關重要一樣,文化多樣性對於健康的社會發展也至關重要。我們當前十分需要更多地學習和了解美國之外的其他發達國家以至一些發展中國家發展科技、經濟和文化事業的成功經驗,使我國的發展更加穩健。
⑹ 中國製造業可以向德國學習什麼
近些年來,中國製造業的發展非常的迅速,但是不得不承認,現在中國製造與德國製造依然有著相當大的差距。那麼,我們中國的製造業可以向德國學習些什麼呢?下面我就說說我的看法。
標准主義
我們如今接觸的很多的標准很多其實都來自於德國。而全球三分之二的國際機械製造標准來自「德國標准化學會標准」——DIN(DeutschesInstitutfuerNormung),這種標准主義正是德國製造的基礎。
其實我們中國製造業需要向德國學習的地方有很多,也希望我們中國製造業未來發展能夠更好。
⑺ 中國人要向德國人學習那些東西。
德國人是全世界最守紀律的人,所以中國人首先要向德國人學習如何遵守紀律。
⑻ 中國人應該向哪些國家學習
德國人啊!學習德國人的嚴謹,精益求精的品質。
⑼ 中國教育還要向世界其他國家學習什麼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教育總體上有自己的特色,但和世界發達國家的教育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二、幼兒教育:學習人家在快樂中學習,我們則是過早地認書寫字,甚至把小學的課都學得差不多了。
三、改變應試教育,填鴨式的知識教育。
四、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比如:音樂,美術,體育等而不是一到高中就變成專業考試了。
五、英語方面:英語很重要,從小學一一初中一一高中一一大學都在拚命地學,學了十幾年,很多人都還是啞巴英語,真正用到的該有多少呢!
六、職業教育更需要像人家學習。目前教出來的學生好多企業根本用不上,嚴重滯後於市場需求,這一點真應該向德國學習。
七、總之,是該認真反思中國目前的教育體制了,「拿來主義」未嘗不好!
⑽ 中國製造業可以向德國學習什麼
德國在2013年提出了工業4.0的概念,中國在2014年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的概念,兩個概念的提出,可以說是中國向德國的學習。但雖然發展的目標都是為了實現智能製造,中國和德國相比較,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眾所周知,德國製造業以精密嚴謹著稱,支撐德國製造稱霸全球的是大量的隱形冠軍。所謂的隱形冠軍,有三條標准:一是在本行業處於數一數二的領先位置;二是營業額在20億美元左右;三是在其專業領域盡管鼎鼎有名。據不完全統計,這樣的企業在德國大約有1400多家,佔全球的一半左右,它們不僅擁有獨特的產品和技術,而且還掌握著說一不二的定價權。而支撐這些企業在各自行業裡面成為隱形冠軍的,則是德國整個國家及各企業對人才的重視及培養的氛圍。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最近一段時間討論比較火的中美貿易戰,美國實施了對中興的制裁後,導致中興由於缺芯,機陷於休克,引發了大家對中國芯的激烈討論,而討論的主題則離不開占據全球光刻機市場份額80%的荷蘭ASML公司,位於光刻機中心的非常重要的鏡頭,就是由德國蔡司公司製造的,這種鏡片是需要靠人手工打磨的,再精密的儀器也無法生產,同樣的鏡片,不同的工人去磨,光潔度相差十倍,而拋光鏡片的工人,祖孫三代在同一家公司同一個職位。這背後支撐的,是德國國家、企業對技術工人的重視和培養,是德國的工匠精神的體現。
2016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將培養工匠精神首次在國家層面進行了闡述,這也是為了支撐中國製造2025,因此,在戰略方向的制定,人才培養的重視方面,從國家層面來說已經開始了向德國學習,中國製造業現在需要的是在國家整體戰略的支撐下,全社會形成對技術工人重視的氛圍,無論從工資待遇還是培養氛圍,都需要企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這樣工匠精神的培養才會有良好的土壤,中國製造2025才有實現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