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早期教育的方法
早期教育什麼更重要,各國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在發達國家,早期教育主要側重於想像力、社會交往能力、探索能力、生存能力、良好的個性。
英國人先教孩子生存本領,因為英國人認為生存本領是最基本的能力。英國媒體很少報道具有某方面天才的神童,人們更關注於孩子應如何面對復雜的社會。
一個7歲的男孩因為撥打999(英國緊急救援電話),救了他那突然動脈破裂的媽媽而成為各大媒體的明星,還獲得「英國人的驕傲」的稱號,並參加了首相夫婦出席的全國性頒獎晚會。顯然,這種宣傳有利於使注重培養孩子生存能力的教育觀勾整個社會所關注。
不像中國父母總是忙著監督孩子學鋼琴、學畫畫,英國父母則更注重培養孩子的生存能力,總是早早教會孩子如何包紮傷口,如何撥打緊急求救電話。
英國父母認為首先應教會孩子怎樣生存,如何應對危難和擺脫困境,包括在危險情境下如何逃生,然後才談得上去學別的本領。
在日本,生存意志的教育是早期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日本的家長給孩子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這句話很直觀,表達了日本人對「自立」含義的具體解釋。中國人講讓孩子學會自立往往比較空泛,自立的程度范圍也難以確定,而「不給別人添麻煩」則從他人的角度限定了個人自立的最低起點。
日本人認為,好孩子就是有同情心,關心人,合群,為別人考慮,而有問題的孩子則是以自我為中心,任性,給人添麻煩,不會與人相處。在日本人看來,缺乏同情心、不關心別人、不為別人考慮的孩子,一般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以後會逐漸出現與別人交流的障礙以及理解他人困難等障礙。
德國的幼兒教育注意從小事入手,如訓練孩子不遺失自己的東西、關好水龍頭、做事有耐心等,同時注意訓練孩子應對意外事件的能力,包括如何面對獨自在家時陌生人敲門、鄰家失火、外出時與家人走散等等。
美國的父母非常注意在孩子的幼兒階段與孩子多接觸、陪伴孩子做游戲,並特別注重讀書給孩子聽。美國人的教育理念是,應該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培養他們對書籍和廣泛閱讀的興趣。
美國家庭教育的特點是,父母會在孩子小的時候立下許多規矩,讓孩子遵守並嚴加管教,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則越管越松,到孩子成年就不再管。
另外,美國人注重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從小懂得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如果孩子打碎了鄰家的玻璃,美國父母不會像中國父母那樣代子登門道歉,而是讓孩子自己去認錯,乃至讓稍大一些的孩子自己去打工賺錢來賠償。
芬蘭和丹麥的幼兒教育注重幫助兒童發展個性,並學會適應社會、人際交往和合作等方面的`技巧。因而,芬蘭和丹麥的學前兒童有良好的合作意識,在眾人面前更有信心表達自己的看法。
瑞典人對孩子的天性評價最高,認為孩子是上帝賦予的禮物,這個禮物本身就是最好的,不需要通過後天的雕琢變得更好。
與中國的成年人總是喜歡指點孩子如何把畫的內容畫得更像實物截然不同的是,瑞典人認為不應當用大人的標准對孩子的創造力進行好壞優劣的評價,並堅信孩子所做的都是最好的,不需要變得更好。
因此,瑞典幼兒園教授幼兒繪畫的方法完全是自然教學,即任由孩子們塗抹而不加任何限制,最後還總是誇贊每個孩子的作品。在瑞典人眼裡,具體的繪畫技能遠遠比不上孩子的創造性重要。
瑞典人對孩子自主性的尊重體現在許多方面。除了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之外,瑞典人很注意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決不把大人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很少對孩子進行道德說教,在不妨礙他人和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兒童做任何事都不會被制止。
在發達國家的早期教育觀中,普遍認為孩子越天然越好,我們的觀念正相反,認為人為加工得越多就越好。西方教育注意保護兒童所特有的非成人的思維空間,使兒童能利用這個空間來發展創造力。
在西方的教育理念中,兒童所具有的非成人的思維空間是兒童特有的思維優勢,是發展想像力和創造力的良好條件。
但中國人認為,兒童的非成人思維是幼稚、不成熟的表現,是兒童的思維劣勢,因而應當盡快消滅這個空間,使兒童盡快成人化。然而,認知能力的早期過度開發抑制了兒童想像力的發展,同時也縮小了兒童自由思維的空間。
中國的教育注重技能訓練並以提高兒童的技能水平為目的,其方法是由成人手把手地教兒童;發達國家的教育注重創造力訓練並以提高創造力水平為目的,其方法是由兒童自己教自己,即自我探索。
創造力的開發依靠於探索性活動,兒童正是在自己思考、自己摸索的探索性活動的過程中,靠自己的體驗來領悟出有效的解決方法。
中國的幼兒教育比較側重促進幼兒的思維發展水平,習慣於依靠成人的智慧幫助幼兒掌握越來越復雜的思維方法,以及鼓勵幼兒思考盡可能復雜的問題。
西方的早期教育理念是,知識只有成為智力活動的推動力才具有價值。因而西方國家的幼兒教育更側重於鼓勵幼兒依靠自身智慧來發展自身能力,以及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發現周圍的世界,逐漸豐富感性知識。
成人的主要任務則是創造各種能給幼兒帶來新感受的環境,以幫助他們從各種感受中獲取新知識,同時引導幼兒在獨立思考中產生新發現和新想法。發達國家的早期教育十分重視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注重培養幼兒廣泛的興趣,並以此視作幼兒自我教育的動力。
中外教育觀念的一大差別是:是要求孩子做父母喜歡的事情,還是讓孩子做他們自己喜歡的事情?中國的家庭是傾向於前者,父母喜歡為孩子設計未來,讓孩子為了這個設想的實現而努力。
西方的家庭則注重後者,父母在隨意的養育中任孩子自由發展,視孩子的自身快樂與天然興趣為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內容。
西方人注重多樣化的個人價值,而中國人更喜歡用一個共同的社會價值標准來衡量成敗,因而中國的孩子都在做別人要他們做的事,而不是自己真心想做的事。
正是「一元化」的成功標准,促使所有的人都爭著往一個方向走,共同比著做同一件事。由此,中國的孩子總是生活在別人的評價體系中,關注更多的是別人怎麼看我,而不是自己想做什麼,以及適合做什麼。
發達國家的兒童教育觀強調,兒童的成長主要來源於親身實踐,應該鼓勵兒童在盡可能多的早期實踐中感知世界、接受知識,並從內部而不是外部形成自己的價值體系。
追求幼兒的全面、和諧發展並培養良好的個性,是當前世界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趨勢。學前時期是幼兒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所以國外的學前教育強調,早期教育應為幼兒今後人格的均衡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早期教育在發達國家內容很豐富,不僅包括語言、運動、認知、感知,而且包括性格、品德、自理能力、生活習慣等等。相比較,我國的早期教育過於注重認知訓練,忽視其他方面的平衡發展,在認知訓練中又只注意知識的接收。
發達國家的早期教育理念值得我們借鑒,即想像力、探索欲、生存能力、良好的個性品質、科學的思維習慣、多元化的選擇能力、廣泛的興趣及豐富的體驗都比具體知識的積累更重要。
② 外國家庭教育孩子的事例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的觀念與行為,對孩子道德意識的養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英國家庭教育在西方各國中是較有特色的,我們來看看他們一些做法。
在英國的家庭中,絕對看不到對兒童的沒有理由的嬌寵,犯了錯誤的孩子會受到糾正甚至懲罰。父母們往往在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前提下,對孩子進行嚴格的管束,讓他們明白,他們的行為不是沒有邊際的,不可以為所欲為。英國的法律明確規定允許父母體罰孩子,至今許多學校仍保留著體罰學生的規矩。
在一般的家庭當中,5歲以下的孩子都不準與大人同桌吃飯,不允許挑吃挑穿,到了該做什麼的時候一律按規矩辦事,故意犯錯誤和欺負幼小,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不管是對什麼人,孩子必須懂禮貌,說話客氣,對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反之,孩子將受到父母的訓斥,包括身體的懲罰。只有懂事而有禮貌的孩子才會受到父母的誇獎。這僅僅是英國家庭中紳士教育的一個側面。言談舉止符合標准,對人彬彬有禮是對每一個孩子的基本要求。
英國人普遍認為,對孩子的溺愛和嬌寵是孩子獨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礙。要使孩子在日後能適應社會的需求,獨立地去生活、工作、就必須從小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和自我剋制,知道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在對待孩子的教育方面,英國人認為應該為孩子日後的獨立生活負責,現實原則是第一位的,而親情是第二位的。所謂「子不教,父之過」,這也是英國人的觀點。父母應對孩子長大成人後的行為負責,如果孩子日後不能像其他人一樣適應社會,對社會有所貢獻,作為父母就沒能盡到教育的職責,這樣的父母是不稱職的,他們應該感到愧疚,向社會檢討。
在孩子幼小的時候,作為父母會悉心照料他們,但不應嬌寵、溺愛他們。所以,英國的年輕父母很少總是將孩子抱在懷里,而是讓他們隨便地爬,隨意地玩。總之,父母應該是孩子的道德教師,而不是孩子的保護神。所以當孩子不慎摔倒在地時,英國的父母絕不會扶起他,而是讓他自己站起來,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去訓練孩子的獨立能力,使他們明白,他們每一個人都不能依靠父母去生活,而完全要靠自己。所以,在英國的家庭里,孩子永遠不是中心。這一點西方的大部分國家的觀念是一致的。
在英國不論是富人家庭還是普通家庭,不論條件如何,都不會對小孩嬌寵,人們會有意識地「創造」一些艱苦的環境,讓孩子在其中遭受些人為的艱難,以磨練他們的意志,以便在以後的生活中養成堅強的意志,適應各種意外的困難。公學是英國的貴族學校,有些公學舉世聞名。在這些名牌公學里上學的學生,都是富家子弟。公學學費昂貴,強調品學兼優。然而,在公學里讀書的富家子弟卻生活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校方故意將伙食弄得很差,又缺少取暖設備。學校要求每個公學學生必須在惡劣的天氣里穿短褲出現在操場上、課堂上,堅持冷水浴,不準蓋過暖的被子,冬天也要開窗就寢。這樣做是為了除去孩子的嬌氣,養成堅強的意志,提高其身體的精神素質。在公學里,人們以吃苦為榮,以意志堅定為高尚,樹立一種合乎自然的價值觀。在英國人的眼裡,這是一種模擬的生活環境,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這一環境的磨練,准備許多實際生活的本領,以增強在艱難的環境下生活的能力。這也是對孩子的另一種鍾愛,這種愛強於對孩子的和過分的呵護,這是父母必須做出的一種真愛。
傳統是無所不在的,一旦形成傳統,習慣就會不問理由地存在於人們的行為和思想當中,具有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成為不問其所以然則然的自覺。傳統的人文思想作為一種傳統深深地植根於英國人的頭腦中,成為他們認識事物的標准和價值所在,也成為他們行為的主導。在對待兒童的教育問題上,人們的認識是那樣的統一,以至於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都在按傳統辦事,按傳統的標准去評定孩子的行為。幾乎所有的英國人都認為孩子應該懂得忍耐,因為現實的成人社會里有太多的需要忍耐的事情。他們認為,作為一個紳士,如缺乏忍耐的自我剋制是最令人瞧不起、最沒有修養的。即使是孩子,如果不能學會忍耐,將來也不會有大的作為。所以,在家庭中,如果孩子受到傷害,即使他們大哭也絕不會在父母那裡得到安慰和同情。相反,對那些不能忍受疼痛而肆意大哭的孩子,父母會給予嚴厲的訓斥。這樣,日子久了,孩子漸漸地就會明白,他是生活在一個只能依靠自己的環境當中,不管是哪種痛苦,都不必求助別人,要自己去忍耐。時間一長,孩子的堅忍性格會自然養成的。堅韌不拔的性格有助於成就偉大的事業,這是英國人一致的看法。
父母的一系列作法,孩子長大後會受益匪淺,一些人在後來的生活中便深深地領會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所以有過這樣經歷的孩子在其成人後也會這樣去要求他的孩子,這樣便形成了傳統,成為兒童教育的一種固定的模式。
③ 美國的家庭教育理念是什麼
對於孩子的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只有從小把孩子們教育好了,才能在他們長大以後,在外面有自己的成就和闖出屬於自己的天地。但是,不同國家對孩子的教育理念是各不相同的,它們因為文化差異而存在,當然,雖然教育理念各不相同,但是都是為了發展孩子,並沒有什麼真正的對錯之分。對於教育孩子的理念,你知道美國在這一方面是如何的嗎?下面我們就根據這個問題,進行討論。
不得不說,美國的開放式家庭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錯的。起碼孩子在這種教育理念下,能夠成為獨立健康的大人,有自己的前途和發展。
④ 德國日本英國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什麼特點
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美國明顯高於我國。美國的中學生已經能夠獨立去圖書館查文獻、找數據來完成一個正規的項目。他們的命題完全從興趣出發,極為廣泛,從反恐到世界和平,從環保到動物保護,應有盡有,而有些在我們看來是只有到大學畢業才能完成的論文。美國的老師總是激勵孩子們的自我表達能力、懷疑能力和辯論能力。孩子們從不認為世界上的標准答案只能有一個。這種從小培養起來的懷疑能力就是未來的創造力。這也正是美國之所以強大的基礎。我國的基礎教育所打的基礎是重知識「學多悟少」,縱觀美國的基礎教育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教育,「學少悟多」。中國的基礎教育重視扎實性,而美國教育重視多元性;中國的基礎教育注重縱向的深度,而美國的基礎教育則注重廣度;美國的基礎教育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信和自立精神,中國的基礎教育注意培養學生嚴格和嚴謹的治學態度。相應的,美國有寬松、自由的氛圍,能夠充分照顧每個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而中國基礎教育則沉悶得多了。
中國的學生是多學、多練、多記、多考,培養孩子吸收知識、學習行為和接受能力。美國的學生是多看、多問、多想、多干,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能力、創造性、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以致用的實踐能力。從深層次思考,我認為,培養考生還是培養學生?是中美教育的根本區別,也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本質區別。培養考生是把有問題的教得沒問題;培養學生是把沒有問題的教得有問題。
中美在教育觀念、教育模式和方法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中國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種模式教育;而美國則側重於強調創新精神,強調個人主義,是一種精英式的教育。從本質上講,側重於創新還是側重於打基礎是美國基礎教育和中國基礎教育的根本區別。
在日本的冬天,雖然屋裡溫暖如春,但戶外的冰天雪地里孩子們卻是穿著薄薄的毛衫和單褲在外面跑步、玩耍。日本的家居飲食十分簡單,即使你是財閥家的公子千金,也不會讓你從小有與眾不同的奢華心理。這些以致於我們中國人到日本以後總是餓肚子,但是日本的孩子是很健康的,他們在寒風與清貧中學到了堅韌、頑強、他們身體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鍛煉,他們的心智得到了堅毅和剛強的錘煉。孩子在游戲中、共同相處中有摩擦的時候,日本的家長總是先讓自己的孩子反省自己的問題,他們的民族精神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團結。
再來看一看我們中國的父母,在寒冬未到的時候給孩子就穿上厚厚的冬裝,家裡好吃的東西盡量給孩子,孩子想要什麼給孩子什麼,以致於每年換季的時候兒童醫院人滿為患,孩子爭執摩擦的時候,我們的家長總是尋找幼兒園老師或者對方的家長去替孩子出面解決。驕嬌之氣在我們中國孩子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在日本小孩子的玩具很少用買的,基本上都是媽媽爸爸做給孩子的,而日本不少單親家庭的孩子,為了和大家一樣,在沒有父母為他們製作玩具的時候,就自己動手製作,在游戲中,沒有人去笑話你玩具材料的好壞,但誰的玩具因為製作的質量原因壞掉的話,是當做一種恥辱的。而這種恥辱對一個孩子的心裡承受能力的磨練和動手能力的操練,對今後的生活是一筆多大的財富呀。
我這樣說並不是在全盤否定我們的教育方式,只是日本的教育似乎更為孩子的將來和國家的將來負責。素質教育在我們國家已經高喊了很多年了,真正去面對的素質教育的有多少家長,試問在我們今天的西安,今天的中國有哪一個家長會把自己孩子的棉衣脫掉放在雪地中鍛煉?有哪一個家長會讓孩子把吃清淡的飯菜只吃個七成飽,有哪以為家長會在繁忙的工作中為孩子親手製作一件玩具?
總的說,日本的教育來自中國~在加上他們的武士精神 英國是現實社會的教育 美國是實踐的教育 中國比較復雜 就是沒有他們的實踐~~!
⑤ 德國的家庭教育是怎樣的
眾所周知,德國是印發兩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所幸的是,德國各階層能夠深刻地反思這段歷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視對孩子善良品質的培養,並將其列為德國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第一、愛護動物。在孩子剛剛學會走路時,不少德國家庭就特意為孩子喂養小狗、小貓、小兔、小金魚等小動物,並讓孩子在親自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學會體貼入微地照顧弱小的生命。幼兒園也飼養了各種小動物,由孩子們輪流負責喂養,還要求孩子們注意觀察小動物的成長、發育並與它們游戲,有條件的還需作好「飼養記錄」;正式入學後,孩子們的作文中常常會出現有關小動物的生動描繪,其中優秀的篇章關於被教師推薦為範文的壁報發表。此外,小學生們還熱衷於利用自己積累的零用錢來「領養」動物園里的動物,或捐款拯救瀕臨滅絕動物。第二、善待生命。柏林一個13歲的男孩為一隻小鳥醫治創傷,後來又將其放回大自然。小作者以充滿愛憐的筆調,記錄了這一充滿愛心的過程,此文榮獲了該校「善待生命作文大賽」的一等獎。相反,虐待小動物的孩子,則會受到各種教育:輕則受到批評或訓導,重則可能受到大人懲罰。如果仍然不思悔改,就可能被送去作心理治療,因為在大人們看來,這是比學習成績滑坡更為重要的「品德問題」。越來越多的德國人已有這樣的共識:小時候以虐待動物為樂的孩子,長大了往往更具有暴力傾向。第三、憐貧惜弱。在成人社會的倡導鼓勵下,孩子們幫助盲人、老人過馬路早已蔚然成風;為身有殘疾的同學排憂解難者比比皆是。法蘭克福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個孩子粗暴地將上門乞食的流浪者趕走,全家人對此事極為重視,並且鄭重其事地召開了一次家庭會議。大人們嚴肅認真又耐心細致地啟發孩子:流浪者盡管穿著邋遢。但同樣享有人的尊嚴。這位孩子明白了一個道理:仰慕強者也許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靈的體現。第四、寬容待人。波恩一位7歲的小女孩雪麗,在自己的生日晚會上,遭到好友梅芙的無端搶白而感到大丟面子,因而試圖報復以泄心頭之恨。但後來在母親的勸說下,她主動和梅芙談心,才了解到梅芙由於自己喂養的小兔子突然死去,心情十分沮喪,才「出言不遜」。於是,雪麗寬容地原諒了梅芙,兩個小夥伴的友誼更深厚了。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時,德國人還十分重視「反面教材」的作用。對這些中小學校園里出現的恃強欺弱的所謂「小霸王」,校方持旗幟鮮明的反對態度。據悉,經兩次記過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校方立即果斷地予以開除,送交「不良少年管教部門」給予管教。對於影視節目中頻頻出現的暴力鏡頭,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十分注意引導孩子以「批評」的眼光來審視。德國製造的武器之精良舉世聞名,但德國人並不贊成玩具商開發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持孩子(特別是男孩)與玩具槍炮坦克為伴,因為如幼時經常用玩具「模擬殺人」,難免會對其心理產生不良影響。孩子是世界的未來,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理所應當,尤其是在德國這個過度彰顯這一教育理念,讓人倍感欣慰。
⑥ 美國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特別注意什麼問題這對一個人的成長有哪些好處
一、美國人的父母觀
為父母對自己的孩子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愛,這是中國和美國的父母所共同的,所不同的是我們的表達方式不同,中國人更加含蓄、內在、有的時候這種愛有些沉重;美國人直白、外在、浪漫。
我想從兩個方面來談中美不同的父母觀:第一:子女的所屬問題:即孩子是屬於他們自己還是屬於父母。在我國,毋庸置疑子女是屬於父母的,就像家中的其他東西一樣是父母的私有財產,一切得聽父母的;在美國,子女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屬於自己,他們有自己的喜好、選擇、隱私、交際圈。第二:有限責任與無限責任:我引用企業形式來說,在我國父母對子女照顧是無限責任:從孩子出生到孩子成年,家長幾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來,做飯、洗衣服、打掃房間、陪讀(各種輔導班、學琴等),有時甚至把作業都包了,雙休日都搭在裡面,陪孩子上各種班。想著如何攢錢供孩子讀大學、出國、結婚、養兒育女等。當父母在做這一切的時候,我們做的心甘情願,我們一輩子的希望就是孩子能有個好前途、好發展。家長所有個人的抱負、希望、心願等等全放在孩子身上。等到這一切都完成的時候,父母的青春年華也逝去了。當然,我們做父母自然而然產生一種心理,等我老了孩子你得孝順我、照顧我,如果覺得子女照顧的不周到,心裡還很不高興。我不是說孩子不要孝順父母、照顧父母。而是說一種觀念或心態。我在和美國人交流這個問題時他們非常不解:為什麼?難道父母沒有自己的生活、愛好、追求嗎?
在美國,父母對子女是有限責任,父母不會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下來,反而孩子還必須承擔一些家務勞動。如擺餐桌、洗自己的衣服、剪草坪等。在上大學前旅遊的費用,也可能家長給出,但不是說家長必須提供。孩子可以自己打工掙(在學校、在社會),也可以在家裡幹活,父母給記工錢。等到18歲成人後,讀大學,有父母給出學費的,但父母和孩子都明白這不是父母必須應該給我的。實際上很多父母不給出,孩子一靠獎學金、二靠打工來獲得學費。美國的大學生讀書期間不打工的人很少、很多人要打兩份工。父母對孩子的無限責任是教育,教育什麼呢?一是讓孩子懂得自身的價值。二是讓孩子懂得必須自己管理自己。三是教給孩子足夠的性知識,讓孩子在他們身體變化時感到輕松自在。四是幫助孩子接受一整套他們賴以立身處世的牢固的社會准則-----尊重和守紀。
在我們傳統的觀念中,認為美國是個很講民主的地方,學生上課時很自由的。從我在美國的感受看,和我們想像的不完全一樣,學校有非常嚴格的紀律要求。如荷蒙山高中男女生宿舍是兩個分別獨立的樓,男生要進女生樓必須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許可。如果沒有得到批准就進入,要請家長、退宿。每個學校都有一個「學生行為規范」,在新學期開學初,學校要組織家長和學生學習「學生行為規范」,並和學生、家長簽訂一份落實「學生行為規范」的協議,一旦學生和家長在協議上簽字,表明學生和家長同意學校對學生的各項要求,並願意承擔違反規定所帶來的後果。
一般的「學生行為規范」包括的主要內容有:第一:考勤及請假制度;第二:考場紀律;第三:課堂紀律要求;第四:著裝要求;第五:關於學生使用手機,BP機和收錄機等的要求;第六:性行為的要求;第七:各種被禁止的行為,如打架、幫派、抽煙、攜帶武器、偷竊等。行為規范中還明確了學生違反這些規定可能帶來的後果。例如,周六到學校上課、請家長、停課一周、轉學等。
因為中美文化傳統不同、社會環境不同,誰也不能照搬誰的具體做法,但不同的觀念或心態決定了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的態度和做法,因為態度和做法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美國人的父母觀可以給我們的啟示是:從小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個體平等地看待,給孩子應有的尊重和理解。
有一些調查統計信息值得我們做父母的思考:江蘇常州700戶家庭教育現狀調查:「最不喜歡的人父母占 54.4%」。湖南人民廣播電台《我心中的爸爸媽媽》500份稿件中,表示對父母不滿的達到90%。上海90%的青少年對自己的父母不滿,70%的學生認為家長不了解自己。34%不喜歡自己的家。上海調查:對子女教育感到困惑的佔86.4%非常困惑、苦惱的佔15%。北京市教科所對1242戶家庭調查,70%的孩子在家庭沒有得到較好的教育。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孩子不喜歡自己的父母,我覺得關鍵在父母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從這個角度講如何做父母、如何做個好父母是一門學問,是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學習一輩子的一門學問。
二、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
自信是導向成功的第一要訣,自信心對於人一生的發展所起的作用,無論在智力上還是體力上,或是與人交往、處世能力上,都有著基石性的作用。一個充滿自信心的孩子,處世樂觀進取,做事主動積極,勇於嘗試,樂於面對挑戰。培養孩子自信心的前提是家長從小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個體平等地看待,給孩子應有的尊重和理解。自信是孩子自立、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的心理基礎。我在和美國小孩接觸的過程中,就在觀察他們和我們的孩子有什麼不同,美國孩子表現:遇事積極樂觀、好奇欲強、敢嘗試、能吃苦、肯動腦。
我國的孩子表現:遇事等待觀望、缺乏興趣、不敢嘗試、不能吃苦、不肯動腦。
什麼原因呢?不同的家庭教育的方式:第一:美國人對孩子鼓勵多於保護,而我們往往是過分的保護,鼓勵孩子做各種嘗試,在做中學、做中練,培養了能力、興趣,最重要的是樹立了自信心。我們是過分的保護,造成孩子對父母的依賴,使孩子懷疑或失去對自我價值和能力的正確認識和評價,一切要等父母。家長怕孩子受傷、受欺,很多事情或活動家長認為危險、臟等不讓孩子玩。第二:美國人對孩子引導多於灌輸。「我覺得……會好些?我建議是……,你願意聽聽我的看法嗎?」等等這是美國家長常對孩子說話的方式。「你還小,聽媽的。告訴你這樣做怎麼不聽?錯了吧,你看不聽老人眼吃虧在眼前。」等等這是我們的家長常對孩子說話的方式。引導會啟發孩子思考,在思考的基礎上再做出判斷,可能對可能錯,這就是成長的過程。灌輸對孩子來講只需被動接受,這樣會束縛孩子的自信心。第三:美國人對孩子要求全面,我們常常以學習代一切。第四:家長語言的作用。「真笨,這你都不會。」「你看誰家的孩子就比你強。」「告訴你多少遍了,就是記不住。」「念書去,別的都本管」。「我們為了你付出那麼多,你怎麼能這樣」。「你能把書念好,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這些我們家長有意無意常掛在嘴邊的話,影響甚至摧毀了孩子自信心的建立。
美國家庭教育給我們的啟示是:尊重和理解是培養自信心的土壤,鼓勵和引導是培養自信心的最佳養料
三、熱心參與孩子的活動,和孩子一起成長
美國家庭從小就非常注重培養孩子參加社區或學校的各種社團活動,而且家長是孩子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服務者。例如:1、加州大學操場周末小學生足球賽,只有裁判是老師。2、家長委員會的含義:不同於我國中學的家長委員會,加州各中學的家長委員會都是由家長自願發起並組織成立的,一個學生社團就有一個家長委員會。因此,在校內可能有幾個甚至幾十個家長委員會。家長委員會在學生教育和管理中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雖然學校非常重視學生社團,但在對社團的管理上呈現出不同於我國的特點來。學校只是在社團成立時,根據社團提交的報告,配備指導教師,提供基本設備、啟動經費。社團一旦成立,所有的工作都是由學生和家長委員會來完成了。家長委員會是由一些熱心學生教育工作的家長組成,他們完全是無報酬義務工作,委員會內部有明確的分工。學校一般情況下不幹預家長委員會的工作,除非是家長委員會超出其職權范圍時或社團賬目出現問題時。家長委員會具有以下幾個功能:1、組織功能:協助學生組織安排社團的各種演出或比賽活動、訓練和其他外出活動。2、教育功能:通過組織社團的各種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吃苦精神,學會對他人的尊重,以及如何募集資金等。3、集資功能:學生社團的運轉資金主要通過義賣、募捐活動和籌資來解決,這些工作都是由家長委員會來完成或在家長指導下由學生去做。家長委員會的成員盡管工作很忙,但以能為社區和學校服務為光榮,這種方式大大調動了家長的積極性,減輕了學校管理的負擔,形成了一個非常和諧的家校教育合力,為學生健康成長創造了有利條件。
ALTOS High School學校藝術社團家長委員會組織的名為「國際藝術節」的募捐活動。活動在校園舉行,學校只提供活動場地,其他所有的活動都有由學校藝術團的學生和家長委員會成員來承擔。活動包括3個內容:(1)在教室展出學生的繪畫和書法作品;(2)學生舞蹈隊和管弦樂隊分別在操場演出;(3)由熱心的家長委員會成員環繞小操場,設12個不同風格的(如日本菜、墨西哥菜、德國菜、中國菜等)食品供應攤位,攤位裝飾得豐富多彩,突出民族和地區主題,頗具情趣。這次活動的策劃、實施和主要參與者都是藝術團的學生和家長。學校只派出了一位老師做協調工作。請大家品嘗的所有的食品和飲料都是由家長無償提供的,同時參加活動的家長還都要購買門票,成人6美元,兒童4美元。這些門票的收入就成為藝術團的活動經費,據估計這次活動可籌得約2000美元的經費。在現場我采訪兩位參加活動的學生家長,就我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了交流,如您是否非常願意參加這樣的活動?家長說他們非常願意參加這些活動,一方面是為了支持和鼓勵孩子更好地參加藝術團的活動,學到更多的東西;另一方面也希望能為學校做點兒事,因為自己的孩子非常喜歡這所學校,學校也確實給孩子的發展提供了很多的機會,所以能為學校服務是做家長的驕傲。再如您怎麼看待家長購買門票來參加活動?家長告訴我們家長為孩子參加藝術團的活動投點資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全家來看孩子的表演一共花了16美元(父母和弟弟),這對他們來講並不是多大的負擔,但是如果每個家長都這樣做了,藝術團的孩子們就有了足夠的經費來組織活動了,這是父母應該做的。再比如,您對孩子參加社團活動持什麼樣的態度?家長非常肯定地說:堅決支持,而且鼓勵孩子在時間和精力許可的情況下,盡量多參加社團活動。
家長可能會想,因為美國的大學好上、沒有我們競爭那麼激烈,所以孩子可以參加各種社團活動。美國有2000多所大學,考生美我國那麼多,上大學的競爭卻是美我國那麼激烈,這是他們的優勢,但要上好大學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美國大學入學條件有4個方面:SAT考試成績(申請美國大學的權威考試)、高中四年的學習成績、社團活動記錄、老師或校長的推薦。高中四年學習成績要想都得A並不容易。
我們的啟示:第一:對孩子支持、肯定和幫助。第二:家長理解孩子的渠道。第三:家校教育一致的作用。
四、責任教育
美國人非常重視對孩子的責任教育,從小開始,從小事做起。家長非常重視孩子高中的畢業典禮。他們認為這是孩子成人、走向社會的標志和起點,所以畢業典禮非常隆重,每個學生大約有十幾位包括家長在內的親友來參加畢業典禮,在學校的畢業典禮後,每個家庭還要組織家庭聚會(Party)來慶賀孩子高中畢業和長大成人,送有紀念意義的成人禮物。讓孩子明白和記住:他成人了,要對自己完全負責了。在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後,實現對家庭、社會、國家負責。(中國快樂親子教育網)
美國教師給家長提的十條建議
美國州一級評出來的優秀教師在家庭教育方面向家長提出以下十條建議:
1.盡量表揚孩子。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信心,才會肯去學習。要使孩子每天都感覺到他在學習上取得了一定進步,哪怕是改正一個缺點。
2.多關心孩子的學習內容和實際進步程度。家長要多問孩子最近學習了什麼,掌握得如何等。
3.經常給孩子制定幾個容易達到的小目標。這樣可以使孩子感到能夠做到。孩子有自信心,從而有利於孩子發揮潛能。
4.刺激孩子的學習慾望。要抓住生活中的各種機會讓孩子練習。
5.幫助孩子樹立責任心。讓孩子學會洗碗、洗手帕,整理自己的床鋪、用具,盡到自己的那份責任。
6.在孩子面前作表率。
7.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議論教師,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貶低教師。
8.定下家庭學習規矩,並且自始至終執行,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9.引導孩子善於提出問題。要培養孩子多問為什麼。
10.要使孩子重視上學,盡量避免孩子缺課的情況發生。
⑦ 國外是如何教育孩子
導語:外國父母和中國父母在教育上有著很大的不同,雖然中國父母現在也逐漸推行民主教育和自由教育,以下我為大家介紹國外是如何教育孩子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日本:公共場所控制情緒
在公共場合,與中國孩子的自由活潑、天真爛漫相比,日本孩子則顯得沉默、老實。記者注意到,日本孩子坐公車時不會來回走動,在餐館吃飯時不會大聲哭鬧或喧嘩。有時有的孩子明明搶了別人的玩具,但對方父母會趕緊上來道歉,並要求自己的孩子與小朋友分享玩具。其實,孩子的心智都差不多,不同的是家庭教育。
日本家庭教育孩子「內外有別」,指的是對家庭和公共場合要區別對待。在家庭里,小孩子可以完全放開,因為身邊都是父母等可以接受你的親人,而公共場合周圍都是「別人」,沒有接受你所有表現的義務。所以必須對自己的言行表現有所收斂和控制,表現出好的一面才不會給別人添麻煩、惹人厭惡。這是日本家長教育孩子公共場合言行的基礎理論。
日本父母還會手把手教孩子,在公共場合怎樣的表現才是好的,老師也會教孩子學禮儀和規矩(見圖3)。一般素質良好的日本中產階層的父母,會讓孩子從控制自己的情緒開始:無論高興、難過都不能不分場合地宣洩,更不能大聲叫喊。在孩子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之後,日本父母會教孩子怎樣和別人談話、相處。包括盡量站在對方的立場,說讓對方寬慰的話,不必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若是觀點不一致,更不用直接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而是為避免更進一步的對立暫時展現出低姿態,但保留自己的`想法,等條件成熟時再向對方表達自己的觀點。
美國:校車有30條規矩
美國是個自由國度,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們可以不懂規矩。拿坐校車來說,學生們需要遵守的規矩就達30條之多。據美國交通局的統計資料顯示,每天坐校車的學生佔中小學生總數的54%,美國目前有44萬輛校車穿梭在居民區和學校之間,每天要接送2500萬名中小學生。一年下來,這些校車接送的中小學生就高達100億人次。
每學期開始之前,學校會對需乘坐校車的學生進行統計,並發給家長和孩子乘坐校車的規章制度,具體包括:在校車來之前,必須提前五分鍾在指定地點排隊候車;當校車靠近時,必須站在離路邊至少6英尺處,且排隊不能延伸到街邊;在校車停靠之前必須等待,只有當車停好,門開了並且司機說可以上車後才能上車(見圖2);如果要從車頭前繞過,需確保自己和校車保持10英尺距離,確認自己和司機都在相互能看見的范圍內;禁止從車尾穿過;如果學生的東西掉在校車附近,告訴司機幫忙來撿,禁止私自去撿,避免司機看不見學生而發生悲劇……
對於以上嚴格的規矩,多數孩子都能遵守,不過也有少數孩子做不到。因為涉及學生的安全,老師會先對他進行嚴肅教育,讓他明白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再通知家長共同教育。對於屢教不改的學生,可能會禁止乘坐校車。
法國:教孩子學會等待
尊重他人是法國家庭教育的一個基本點,學會等待便是其中一個重要內容。父母從小就會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形成這種習慣:並非你提什麼要求都可以立馬得到滿足。例如,孩子一哭,中國父母通常會立刻將孩子抱起來哄。法國父母通常覺得這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只要哭聲不異常,一般都不去理會。幾次下來,小孩子在潛意識中就會明白,把哭當成「要挾工具」無效。
父母們還會教孩子管理時間。去法國人的家庭做客,家裡人無論年齡大小,都懂得嚴格地尊重其他家庭成員的作息時間,小孩也不例外。該幾點睡就去睡,鬧也沒用;該幾點起來就得起來,賴床也不成;該幾點吃飯就得按時吃飯。記者在法國家庭中從未看到有家長追著給孩子喂飯的情況。家長們還會通過家庭游戲等方式鍛煉孩子的獨立性。
在公共場合,法國孩子一般頗守規矩。比如按秩序排隊、不打擾別人、說對不起、謝謝等。法國學校從小學就開設了公民教育課程,小學主要講社會生活的規則,如教育孩子要尊重他人,不要打擾別人,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等。
英國:把餐桌當成課堂
作為紳士國度,英國家庭很重視「餐桌教育」。餐前的舉手投足是每天要重復的事,他們認為,如果在這些細節上都做不到有教養,別的方面就更難教育了。
現代的英國家庭在餐前要等家中的老人和女性先坐下就餐。在人口多的家庭,傳統的英國家庭會在老人或是女性成員臨時入座時,要求在場男性成員,無論年長年幼都要站起再坐下,以示禮貌。在用餐過程中,無論長幼,都要求端坐。刀叉的使用一定要得體。英國的孩子從小就被父母教育正確使用刀叉,永遠不要將刀叉銳利的一頭對向他人,放置刀叉時也需要輕拿輕放。
父母要求孩子,不要在吃飯時發出不雅的聲音。不要邊說話邊喝湯,不要在吃飯時要求喝飲料。一些年幼的孩子這樣做了或是提了要求,都會被父母嚴厲制止。時間長了,孩子們就習慣了這些規矩。另外,英國人在用餐時間,就是坐在餐桌邊吃飯,誰都不可以打開電視機或看平板電腦,為人父母首先要做到這一點。在餐桌前,不要輕易打斷別人說話,要等到別人說完了再發言。另外,如果自己要離席,需要向在場成員說明後才離開。
⑧ 德國和日本如何做教育教育跟他們國家的強大有何關系
這個世界上有兩個國家的國土非常小,但是非常強大,一個國家是德國,德國是現代大學的起源,也是現代中小學教育體系的起源地。現在的學校制度就是基於德國普魯士的嘗試而建立的,當時的德國是沒有文化,也很貧窮的近乎野蠻人的一系列小邦國,被主流文明排斥。當時的德國皇帝,為了經濟自強,為了趕上英國的工業文明,為了社會培養合格的工人而建立的現代教育體系,後來成為大學和中小學體制的鼻祖。這個國家非常重視教育,德國皇帝威廉在當初國家依然非常貧困的時候撥款支持大學,支持學校教育,提供了非常寬松的條件讓歐洲的知名的學者到德國來做教授,而且他的大學里的教授可以罵他,他拿錢給它這些罵他的教授,這些教授甚至會做一些他不喜歡的事情,但他毫不在意,他說學校就應該是這樣的,學校應該有自己的獨立的學術理想。因此德國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大國,包括現在的強國美國,其強大的根本原因是他擁有全世界最好,最完善的大學。但這份文化遺產,也來自於德國,全世界的研究型大學,根子都在德國。甚至現代研究漢學最好的兩個國家,德國就是其一,老子這部書的戶均擁有量達40%,列全世界第一。從這里就可以知道這個國家的教育水平和國民對於知識的追求。
我們國家曾經有一個領導者也做到了與威廉皇帝接近的教育觀,這個領導是誰呢?就是蔣介石,蔣介石在我們國家非常危難的時候,抗戰時期,那時候非常缺錢,戰爭需要大量的軍費,但他堅持支持了一所大學,不斷給它撥錢,而且這所大學的教授經常罵他,你們知道是哪所大學嗎?是的,就是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的人罵老蔣,批評他的政治政策,經常給他難堪,然後他還照樣給聯大撥錢,別人說把給這所大學的錢拿去組織一個青年軍,但蔣介石說了一句話,他說這筆錢當然可以組建一支軍隊。但是如果我們國家不拿錢來保護我們國家的文化和我們國家的文化人的話,我們就算是能保住國家,也最終要亡國的。一個國家沒有文化就要亡國,因此他必須的保住這個國家的文化,讓這些人還有罵他的權利。這是一種真正為民族為國家作想的大境界。我們大家日常看到的東西,大家目前看到的歷史教科書,都是說蔣介石這個人就是上海灘的一個大流氓,如何迫害文化人士。迫害文化人最厲害的恐怕不是他哦,想想是誰啊?咱們就不說了,幾十年以後,六七十年代,全世界都在發展教育,發展經濟,並涌現一個歷史上從未出現的「知識經濟」時代,並直接引出了現在的信息技術時代。可是,與此同時,我國當時的領導人卻在大搞「停課鬧革命」,讓我們的大學停止招生,癱瘓了十年。號召「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把我們的青年趕到農村去「上大學」,把老師們趕去搞「五七幹校」,向工農兵學習,(把下鄉種田列為首要任務,顯然當時領導人的思維停留在千年前的農耕時代)。後來恢復大學,也只是認為理工專業有價值,文科無用,因此我們現在的大學基本上沒有文科(真正的文科),沒有真正的文科,社會自然沒有理想,沒有文化。至於知識分子稱為「臭老九」,很多名流被批鬥,被殺或自殺,破四舊,反封資修,在一系列的文化絞殺運動中,中國的文化傳統遭遇自秦以來最大的毀滅性打擊,這可是日本人想滅我中華做不到的,也是蔣介石所做不到的。這也是一種氣魄,敢於把數千年中華文化毀於一旦的氣魄,這也是中國歷朝歷代的皇帝們沒人敢做,沒人能做的大手筆,大氣派!
還是說西南聯大吧,這是我國唯一擁有過的真正意義上世界水平的大學,西南聯大出了什麼人了,大家看到中國的華人拿到諾貝爾獎的這批人不就是西南聯大出身的嗎?中國的兩院院士幾十號人不就是西南聯大出生的嗎?我們很多文學家,很多科學家不都出在西南聯大嗎?共產黨的兩彈(原子彈,氫彈),還有我們一度領先世界的衛星技術,這些人才是誰培養的呢?全是民國時期留下的老底子,別忘了,在那樣一個戰火不熄,連年戰亂的時代,居然還給國家留下了這一大批知識精英,多麼的難得。有人說,西南聯大以後,中國就沒有出過真正的大學。別人說武漢大學是什麼呢?寫[大學重建]的姚國華說過,武漢大學曾經是一所大學,這句話的意思大家去韻味吧,曾經是大學!
我們回來還是說德國吧,這個德國因為國家的皇帝,最高領導人很懂教育,很支持教育,所以這個國家的經濟百年來依然處於世界的前列,我國那麼大一個國家,跟那個小小的,只相當於我們那個省那麼大的國土相比,他的國民生產總值比我們還高,人均就更不用談了,這就是重視教育的價值和功勞。還有另外一個國家,國土也只相當於我們一個省那麼大,但是他的國民生產總值遠遠超過我們國家,列世界第二位,那個國家是誰呢?沒錯,就是日本!
日本是這個世界上基礎教育做得最好的國家,比美國還好!這與這個民族很重視教育很有關系。從歷史上來看,這個民族一直在跟當時的先進文化學習,從盛唐時期的遣唐使,到後期的荷蘭崛起世界時的「蘭學」,再到明治維新時期的「脫亞入歐」,主要向德國學習,以及戰敗後全面像美國靠齊,向勝利者學習,同時也很注意保存自己的文化,這個民族絕對是一個很有學習力,很有競爭力的民族,反思一下我們國家曾經的國策「打倒封資修」:封----我們的民族傳統文化打倒了,資----西方的先進文化被排斥了,修----我們的盟友蘇聯也不學習了,剩下來的還有什麼?當然就是一窮二白!相比日本,實在是慚愧!
日本重視教育,已經到了國民的骨子裡。國學大師徐復觀當年在日本留學的時候,說起有兩件事令他對日本人印象深刻,一件事情是一個鍋爐工燒開水的時候,有空就拿一本書在讀。中國別說鍋爐工不讀書,大學生畢業後也有許多不讀書的。另外一件事就是有個中國人去日本妓院,回來後很不開心,問他原因卻說:日本的妓女在接客的時候仍然拿一本書在讀,讓他很掃興。那還是二三十年代,日本的教育之功,居然深入到市井最低層的民眾,我國即使今天,也未能有如此成就,反而在高考錄取人數突破五百萬的「驚人教育成就」之時,傳來中國人的閱讀率持續下降的調查報告。
日本在戰前如此,戰爭時代和戰後如何呢?當年日本二戰失敗,在日軍投降等待遣送回國的時候,一個國民黨的要員去日本的回國遣返難民營裡面看這些等待遣送的人在干什麼,然後他看見就是:難民營極其簡陋的條件下,日本的女人在教自己的小孩子認字,在教小孩子讀書。這個國民黨要員當時就說了一句話:這個民族非常非常的可怕!他們將來有一天還會起來的,還會強大的!那是在日本剛剛戰敗的時候他就作了這個預言:事實上證明他的預言兌現了。
戰後和平時期的日本,對於教育是如何實施的呢?人家對教育的態度是什麼呢?這里有一個對比的例子:如果各位現在給你們兩個職位挑選,一個是國家公務員,另外一個職位是中小學教師,你們會選擇哪一個?你們會想這還用問嗎?考公務員的排幾千人的隊,支教國家還要表揚鼓勵,武大的高才生那裡輪得到當中小學教師。所以從這個例子來看,我們國人骨子裡是不重視教育的,結果當然就是我們永遠打不贏別人!日本的教育政策是這樣規定的,日本大學畢業生如果去當中小學教員,他的起薪(國外是講起薪的)是去做國家公務員的125%,而且教師的提薪速度要快於包括在公務員在內的一般職位上的提薪速度,因此日本的教師是很有地位的。在日本,去搞政治是被一般的有志青年瞧不起的,他們認為,只有三流的人才去搞政治,第一等的人才,都要去做經濟,文化事業,只有那些本領不濟,在產業,經濟,文化上都沒有機會出人頭地的人,不得已才去從政!而我們的大學生蜂擁去考公務員,大多數人連「從政」的意圖和理想都沒有,只是看中了一個旱澇保收的鐵飯碗,一份沒有大多壓力的「好工作」而已。大家說,我們的青年一代都如此沒有志氣,跟日本競爭憑什麼贏?
十幾年前有個文章影響很大,很多人都知道:就是中國小孩跟日本小孩之間的比較,叫[中日夏令營的較量],那一次咱們中國人是完敗,輸得很丟臉!現在如果再來較量一次,咱們只怕敗得更慘!日本的國民絕對比我們富,日本的家庭收入,比咱們國家這些自以為有錢的這些家長們多得多,但是他們更重視讓小孩子吃苦,他們小孩子很講次序,他們小孩子很有團隊精神,很多方面都表現的比我們的孩子更優秀,所以我說一句讓大家不開心的話,我也不願意承認,但這可能是事實:就是如果中日再打一戰,我覺得我們輸的可能性很大,因為我們的人不知道在做什麼,而日本的人始終知道在做什麼,甚至他們的小孩,在教育過程中他們始終在准備著未來在更艱難的環境下,他們該怎麼應對和生存。這就是教育,那麼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長大的人,跟我們應試教育體制下只是為爭取一個飯碗的孩子有很大的差別。
有這樣一個事實:日本的學生在學校里組織活動的時候受了傷,可能撞了什麼要害地方,結果死了!這件事情如果發生在中國會怎麼樣啊?大家都知道,家長不得了啦,哭天喊地找到學校要賠,然後要上法庭打官司,然後追究學校責任,老師責任,班主任責任,同學責任,所有人都有責任,但是沒有人會認為這個學生有責任。家長認為我把小孩交給學校,老師和學校就要承擔一切責任的,這就是中國人的態度,我們現在看的很多案例都是這樣處理的,即使明明與學校無關的事情,家長也會找學校,學校也會基於「同情」的理由給與一些所謂的「人道補償」,在我們看來覺得這很正常。但是日本人的處理方式就與中國人不一樣:孩子受了傷,死了,他當然很悲傷,但是他不會去責怪學校,更不會要求賠償。有中國人就說:哎,你幹嘛不去找學校算賬!家長反而很奇怪:這干學校啥事啊,跟老師啥關系啊?為什麼沒關系,他說其他的小孩子沒受傷,偏偏我的孩子傷了,那證明就不是學校的問題,而是孩子自己的問題。我的小孩子自己有責任,至少不夠謹慎小心,不注意自我保護,是他自己的失誤,家長還覺得對不起老師和學校,給老師和學校添麻煩了。這種邏輯對不對,各位思考一下。這種邏輯,絕對是培養一個強勢民族的正確邏輯,是培養整個社會和個人自我負責的精神,同時也最大可能地降低了社會資源的無效耗用。也讓老師和學校更加放手地組織各種活動,對孩子的教育和身心發展都是很有利的!因此在日本,組織小朋友出去過各種各樣的戶外活動,老師和學校都沒有心理障礙,而且每個人都很自立很自強,為什麼呢,他必須依靠你自己,出了危險你自己承擔,而在中國出了問題,是學校要承擔,老師要承擔,OK,你要承擔,可以,但是呢我們學校老師怎麼承擔法,大家已經親歷過了,那種承擔方式也很簡單:既然出問題家長要找麻煩,那就盡量避免組織活動,即使有活動也組織盡量安排安全的,毫無風險的活動,因此中國的學校普遍不願組織對抗性活動,甚至連激烈一些的體育活動都不組織孩子參與,戶外活動就更是望而生畏,不組織任何有挑戰性的活動。還有些老師不僅不組織活動和游戲,甚至連運動場都不太讓你去,有些極端一點的,課間休息的時候也不讓學生出去活動,趴在桌上休息十分鍾就行,下課後敢讓家長接走,出了校門就不管老師和學校的事了。
所謂一物降一物,中國的家長自以為算賬精明到頂,半點虧也不吃,最終吃虧最大就是自己的孩子,經過三年五年十年的教育,孩子們離開校門一無是處,書沒有讀好,事也不會做,人情世故也不通,身體也不健康,毫無競爭力,這樣的人不是廢物嗎?武漢還鬧了個笑話呢:有一個女大學生到那個江漢路步行街玩逛街,摔了一跤,結果呢就摔死了,奇怪,為什麼會摔死呢,我估計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她命不好,平平的一條大街,為什麼別人都好好的,她大路上都要摔跤,還摔死自己。第二個呢,應該是平常太缺乏運動,呆頭呆腦的,平衡機能可能特別差,摔倒後特別容易出問題。其實只要你平常身體很協調,第一不容易摔,第二就算摔倒了也不會傷,像我們學堂的小孩子自我保護能力就比較強,不容易摔傷的,這就是結果啊。如果過分地保護孩子,其結果是把危險累積起來,在長大後沒有應付危險的能力,一點點很小的事情就會出很大的危險,這就叫教育的問題和差別。教育不是說你讀了多少書,有什麼學問,有什麼職稱和文憑,而是你怎麼面對生活,怎麼面對社會,怎樣面對你的人生,怎樣具有一種進取的能力,幫助你的國家,你的家庭都得以發展和強大,你能不能快樂,自信,成熟地面對人生的種種問題,而不是別的東西。那麼這種教育我們有沒有呢?我沒有發現我們的教育體系在做這些事,除了連應試都應不好的應試教育之外,中國現行的教育根本就沒有剩下什麼有價值的東西,而在日本,我們發現了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