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二戰蘇聯和德國靠什麼支撐

二戰蘇聯和德國靠什麼支撐

發布時間:2022-09-25 14:18:09

⑴ 二戰德國想要贏得蘇聯戰爭的必要條件是什麼

這里談一下戰爭發展的可能性吧。。畢竟我是一個決定論者,而不是非決定論者。其實,這種歷史問題往往最為復雜。

首先,我們知道納粹德國在1941年6月22日選擇發動了對蘇聯的戰爭,即「蘇德戰爭」。其結果以蘇聯在四年後的勝利而告終。以下是幾點使戰局可能變得有利於德軍的措施:

  1. 改變武器生產策略。德軍的武器做工精良,性能出色。但最大的缺點出在生產供應前線的問題上。德國軍工的設計思路往往追求卓越的單項性能,比如機槍射速快,坦克裝甲厚,火炮優良。固然,這是很好的優勢,但關鍵在於這些優勢並不能完全抵消因此帶來的劣勢——生產效率和前線供給問題。精良的高級武器往往伴隨著不成熟的設計以及復雜的使用、維護過程以及苛刻的後勤補給要求。這一切在戰爭時期將難以保證,顯著降低了部隊的作戰效率,提升了武器(尤其是重武器)的非正常戰損率。(例子:各類重型坦克機動差,故障率居高不下,對作戰環境要求高,適應性差)反觀蘇軍,裝備的武器並不是做工精細質量最好的,但卻是結構簡單、價格低廉、性能穩定可靠、便於大量生產製造,能夠快速補足前線的需要,易於維修和使用。由此帶來的直觀優勢就是蘇軍在進攻或防守時,擁有絕對的數量優勢。也就是說,每一門德軍反坦克火炮在進行防禦時,必須要在蘇軍推進至防線這一兩千米的路程中完全消滅7~8輛蘇軍T-34型坦克或3~4輛KV型、IS(JS)型蘇聯坦克。若放過其中的任何一輛,就必須依賴步兵防禦。而德軍步兵又要以蘇軍步兵為目標,就會導致防線被攻破。同時,蘇軍擁有巨大的步兵人數優勢(過會兒會講德國怎麼辦),一旦攻入陣地,德軍必然慘敗於近距離的戰斗中。同樣,德軍為什麼攻不下蘇聯防線?天氣是次要原因,而數量劣勢才是主要原因。一輛德軍坦克在進攻時平均要對付2~3門蘇軍反坦克火炮和十幾名反坦克步兵(不算炮手,實際上炮手沒了火炮就是反坦克步兵),所以在1943年以後發起進攻的德軍坦克多半有去無回。況且,戰爭中期蘇軍同樣掌握這空軍數量3:1的優勢。一架德軍戰斗機在追擊一架蘇軍戰斗機時,背後還有一架蘇軍戰斗機,空中還有一架蘇軍對地攻擊機。德軍的損失將非常慘重且不可挽回。

  2. 要改變政治對軍事的過度干預。希特勒自從兵敗莫斯科城下以後就親自指揮戰斗。然而,遠在後方的他對於前線的局勢分析判斷僅僅依靠一張插滿小旗子的地圖和幾名高級參謀軍官。他很少全權交付大局給一名德國軍官,因為似乎自從遇到失敗過後他就覺得那並不可靠。一面代表著一個德國集團軍下轄的一個師的小旗子可能在今天代表10,000名德國士兵,在明天可能只代表8,000人,亦或失去了大部分重型武器裝備。不能對戰局有著直觀的看法,也就只能下達一連串不切實際的命令了。反觀蘇軍,在最危急的時刻,斯大林將部隊全權託付朱可夫元帥處理。甚至本人在戰事激烈的時候睡覺休息去了,可見斯大林對蘇軍將領的信任。再來蘇軍將領都是大清洗過來的,對斯大林又忠誠又畏懼,自然拚命全力以赴。值得一提的是,希特勒不可容忍德軍將領們犯下的過錯;而斯大林允許蘇軍將領們犯錯,但是要求他們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使得將來不再犯類似的錯誤。朱可夫、科涅夫都曾頂撞斯大林,而斯大林的意見則是:你不服就證明給我看你是對的。而希特勒根本不會給他的將軍們這個機會。與其意見相左的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都被其罷免,隆美爾更是慘遭毒手。

  3. 關於德國徵兵制度:盡早大量訓練更多部隊,消除」超人理論「中的」少量精銳部隊無敵論「。建立蘇聯一樣的徵召制度和軍事訓練計劃。應建立龐大規模的預備役部隊,並盡早進行精銳軍事化訓練。徵召女兵進入後勤部隊和醫療部隊以及軍工企業。二戰末期,為了應對兵力不足等困難,納粹德國緊急從佔領區徵召了許多補充兵和從本土徵召了准軍事人員。他們將組成部隊接替損失慘重的精銳部隊進行戰斗。然而,這些部隊缺乏良好的訓練,甚至武器裝備都無法達到標准。這註定了他們只能用「對元首的無限忠誠」和「對德意志民族的滿腔熱血」來抵擋排山倒海的蘇軍部隊。然而,這還不算最糟的。德國的老少民兵組織——"人民沖鋒隊「和」希特勒青年團「完完全全就是臨時拼湊起來的武裝。甚至沒有統一的制服、武器和足夠的訓練以及後勤補給,面對蘇軍只有當炮灰的份。反觀蘇軍,一個多億的蘇聯人凡是身體健壯的均為士兵。蘇聯軍事院校和後方軍工企業高效率的運行使得每個月有數以萬計的生力軍部隊被組建起來,滿編的軍團裝備了全新改良升級換代後的武器,時時刻刻填補著前線的空缺。而德軍的精銳部隊和武器裝備一旦遭受損失,戰鬥力也就直線下降了。

  4. 軍工部門的覺醒:100%完全動員。為什麼這樣說呢?其實德國的工業完全就沒有真正100%動員起來,前納粹德國工業部長施佩爾心知肚明。德國的生產無時無刻地保障著人民的高水平需求。直到1944年,德國的許多家庭仍然有新鮮的肉類供應。這也是納粹當權時所承諾的,所謂「賄賂人民」一說。德國不能以行政命令的強制性措施來提高人民對戰爭的積極性,所以只能靠生活供應來「收買」人民對戰爭的支持。而蘇聯則完全不同。成千上萬的人民在法西斯的侵略暴行中失去了親人朋友,斯大林和蘇聯高官們也失去了自己的長子。對於絕大多數士兵來說,無需內務部隊的監督也能拚命地戰斗。全國上下都發自內心痛恨著萬惡的法西斯侵略者並願為戰爭勝利奉獻一切。婦女和兒童紛紛進入工廠車間和農莊田地,「一切支援前線」的口號被掛了出來,任何資源都將優先供應前線,然後才是保障人民生存。在德國,未經訓練的16歲德國男孩「希特勒青年團」成員朝著遠處的蘇軍胡亂開槍,浪費著寶貴的彈葯;在蘇聯,技術爐火純青的12歲蘇聯小女孩取代了資歷豐富的老工人,一天生產了幾千發機槍彈鏈供應前線。

最後,就我看來,德國至少要做到這四點,局勢才可能扭轉。論資源,德國控制著大半個歐洲:論技術,德國絕不弱於蘇聯。不過要我這個決定論者來說的話,這也不是那個納粹德國了。因為有很多事情希特勒不會同意改變,他們還要去維護「人種理論」,所以他們不能完全投入戰爭。納粹還要花心思「高效」屠殺猶太人,還要搞納粹畸形的恐怖實驗,還要開發一些不切實際的武器(「古斯塔夫」系列鐵道炮、「復仇者」系列("V")飛彈火箭等等),為了一個愛因斯坦賭氣放棄原子彈(說是「猶太人物理學」而將其作用貶低)。也就是說,他們自身的納粹理論奠定了他們戰爭失敗的根基。面對戰爭殘酷的現實而不是如古日耳曼神話那樣神奇的幻想般的發展,他們不得不修改其理論以自圓其說(如為了接納日本人作為軸心盟友,賜予其「榮譽日耳曼人」稱號;而先前納粹曾宣稱黃種人和黑種人與猶太人共為底層的「劣等人種」,後來為了排除日本人而改」黃種人「為中國人;並讓蓋世太保逮捕了幾千名光明正大居住在德國柏林、漢堡等城市街頭的華人進入集中營,戰後生還者寥寥無幾)。而他們無法也不能更多地在其理論上為現實需要讓步了。因為他們過去向德國人民撒了太多的謊言。

⑵ 二戰時期德國是通過什麼條件強大起來的

一戰後,戰勝的英法等國為了討論對德問題曾經在巴黎和會上激烈爭吵,法國的主張是要盡可能削弱德國,而英國的想法是為了維持歐洲大陸的均衡,建立一個低檔蘇聯的屏障,不要太削弱德國,於是,有了凡爾賽和約,《凡爾賽條約》共分15部分,440條。

主要內容有:

重新劃分德國疆界。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區由國際聯盟代管十五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軍隊佔領15年,東岸50千米以內德國不得設防;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不得同它合並;承認波蘭獨立,把原屬波蘭的領土基本上還給波蘭;承認盧森堡的獨立。
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分配。
限制德國軍備。廢除普遍義務兵役制,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海軍只能保留輕型水面艦艇,不得擁有主力艦和潛水艇,不準擁有空軍。
德國支付大量戰爭賠款。
德國廢除皇帝制度,建立共和國
這個合約並沒有消除德國的軍國主義和封建傳統,反而給了日後的法西斯分子煽動民族仇恨的口實,
1918年爆發的德國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君主制,資產階級利用社會民主黨篡奪了政權。1919年2月6日,國民會議在小城魏瑪召開,討論制定憲法,宣布成立德意志共和國即魏瑪共和國,艾伯特當選為總統。

8月,魏瑪憲法生效。憲法規定了國家的議會制共和國政體和德國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以及私有財產不可侵犯原則。在鎮壓下工人階級革命斗爭和平定了極右反動勢力的暴動後,共和國暫時得到鞏固。大力扶植壟斷資本,藉助外國資本特別是美國資本的流入,工業生產迅速達到和超過戰前水平,1929年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在資產階級民主范圍內竭力加強壟斷資本的政治統治,削弱工人民主權利。1925年軍國主義分子、前帝國元帥興登堡當選為總統。外交上通過合法途徑,簽訂《洛加諾公約》,加入國際聯盟並任常任理事國,重新取得歐洲大國的地位。1929年,受到世界經濟危機嚴重打擊。政府反危機措施不力,極力把經濟危機轉嫁到勞動人民身上,激起人民群眾強烈反對。加上對1923年超速通貨膨脹的記憶和凡爾賽條約嚴酷的條款引發的民族主義反對聲音,從內外兩方面斷送了魏瑪政府。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NSDAP,簡稱納粹)利用了這一現實和不斷增長的失業率。納粹不斷強調民族和種族的問題,並承諾讓失業的人重新獲得工作,他們把德國的許多問題都歸罪於所謂的猶太人的陰謀,甚至宣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是由於內部的通敵造成的。

希特勒很快就除掉了自己的盟友。他利用各資產階級政黨都贊同的一項「授權法」為自己確保了幾乎是無限的權力並取締了除納粹黨外的一切政黨。各個工會均被搗毀,基本權利名存實亡,新聞自由被取消。執政當局對己所不悅之士進行肆無忌憚的恐怖鎮壓。成千上萬的人不經法庭程序就被關進了匆忙建立的集中營。議會的各級機構被取締或被剝奪了權力。1934年興登堡去世,希特勒大權獨攬,身兼總理和總統,並作為最高統帥掌握了在此之前還有些獨立性的國防軍。

在魏瑪共和國的短暫年月里,對自由民主制度的認識還沒有在多數德國人心中紮根。首先是長期內政混亂、政敵之間的武鬥直至流血巷戰以及由於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大批失業等現象都極大地動搖了人們對國家權力的信任。而希特勒卻通過各種就業和擴軍計劃恢復了經濟並迅速減少了失業。此外,世界經濟危機的結束也為他提供了有利條件。

希特勒開始時幾乎能勢如破竹地達到他在外交政策上的目的,也更加加強了他的地位:1935年,一直由國聯管理的薩爾地區回歸德國,同年,帝國恢復了國防主權;1936年德國軍隊進入從1919年以來就已非軍事化的萊茵河地區;1938年奧地利並入帝國,西方國家縱容希特勒吞並蘇台德地區。所有這一切使希特勒得以容易地實現其另外的目標,盡管社會各階層中都有勇敢地抵抗獨裁者的人士。

甫得政權,納粹當局立即開始實行它的反猶太人計劃。猶太人的各項人身權利和公民權利被逐漸剝奪。誰有辦法,就設法逃亡國外以擺脫迫害。

對政治上的反對者進行迫害和壓制言論自由同樣使成千上萬的人離開祖國。許多最優秀的德國知識分子、藝術家和科學家逃亡國外。

由於英法困於1929年的經濟危機不能自拔,害怕引起戰爭,同時為了使德國成為反蘇聯的陣地,對德國的擴張
實行綏靖政策,使希特勒的野心和膽量更大。他一開始就在准備一場他藉以統治整個歐洲的戰爭。1939年3月他讓軍隊開進捷克斯洛伐克就已證明了這一點。1939年9月1日,他進攻波蘭,從而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歷時5年半,使歐洲的大片土地成為廢墟,奪走了5500萬人的生命。

⑶ 為什麼蘇聯是二戰擊敗德國的決定性力量

有兩個方面,一是因為德國的主要進攻方向是蘇聯,整個歐洲大陸,要麼已經被德國佔領,要麼臣服於德國,英國是有海峽阻攔過不去,所以德國投入了大多數陸空兵力用於進攻蘇聯;二是因為蘇聯確實有能力與德國一站,在二戰前蘇聯的工業規模已經超過德國位居世界第二(而且人口數量也是歐洲第一),所以蘇聯即使在戰爭之初損失了大量的兵員、戰機、坦克、國土,也能在美英的援助之下,迅速恢復戰鬥力,並依靠本國特有的氣候(超級嚴寒)和交通條件(蘇聯的道路很不好走,坑死了德國摩托化部隊)組織有效反擊。所以能將德國大部分有生力量殲滅在蘇德戰場。
這一點電影中也有體現《辛德勒的名單》中,有個德國人非要把他手下的一個猶太工人送到集中營,辛德勒威脅說要給上頭報告把這傢伙送到對俄國的戰場上,當時就把他嚇尿了,本來傲慢的不行,趕緊去把火車攔下來,可見俄國戰場對於德國人來說真是個噩夢啊!

⑷ 二戰中德國怎樣才能打贏蘇聯

當時的德國准備並不充分,怎麼打都是輸。如果真的要問怎麼才能打贏蘇聯的話,我個人認為,德國要重視蘇聯的大縱深作戰理論。德國應該奪取土耳其(至少要建立支持納粹的政權)然後南方集團軍奪取巴庫油田。同時在41年時期應該選在四五月份進攻,這樣有半年的時間天氣不是那麼惡劣的。希特勒並沒有重視天氣的問題!中央和北方集團軍以及仆從國應該分別奪取明斯克和基輔,並且打幾次大的殲滅戰。然後中央集團軍應該往回打和南方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會合。切斷蘇聯的戰略補給線,同時積極招募在烏克蘭的仆從軍。北方集團軍應在莫斯科附近進行大縱深防禦以抵禦蘇聯的反擊。德軍應當以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山脈等作為戰略後方。之後德軍應集中力量攻下莫斯科,繼而和芬蘭聯手攻下列寧格勒,這時日本看蘇聯支撐不住應該會進攻西伯利亞。這是戰略層面。在戰術方面德軍在戰爭初期應該集中相當力量的機動化部隊和裝甲部隊運用鉗形攻勢分割包圍殲滅敵軍,並積極的將戰術勝利發展至戰役勝利,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和獲取戰略資源為目的,以充分發揮閃電戰為手段迅速摧毀敵人抵抗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對蘇戰爭必須在42年冬天來臨前結束。也就是在一年半之內奪取蘇聯重要的大城市。否則拉鋸戰對於德國來說就是失敗!
以上只是個人依據歷史做的一個沙盤模擬。即使德軍真如以上方案進攻蘇聯,也很難擊敗蘇聯。勝率渺茫到德軍甚至無法承受一個戰役的失利

⑸ 二戰時,蘇軍能夠打敗德軍,靠的是軍事實力還是靠天氣和地理上的優勢-

總的來說一場戰爭的輸贏包括很多原因。如題所說的,不管是天氣還是地理優勢還是軍事實力其實都有。但是也不完全。
首先說,戰爭最主要因素那麼就是經濟實力。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過後,美國首先取代了英國在世界的工業地位,而後崛起的是德國。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俄國爆發十月革命,蘇維埃俄國建立。在之後的列寧領導下的蘇聯經濟上出現驚人的增長速度。政治經濟文化都空前發展。隨著社會主義改造和第一個5年計劃的實施,俄國改造了集體農庄和資本國有化,優先發展起來的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在第二個五年計劃之後,蘇維埃俄國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二。除了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高加索山以西的傳統中心地帶以外,在三個5年計劃之內蘇聯政府大量向西伯利亞甚至遠東拓展,工礦產業、軍事工業、林木化工、冶金重工、石油電力等各類工廠在腹地修建。這為之後贏得戰爭起到了最為關鍵的因素,以至於在西部大量中心城市遭到佔領之後,蘇聯還能源源不斷的跨過高加索山用列車向前線運送足夠的武器彈葯,裝甲機械。在西面戰場空軍機場一度被殆盡的時候還能不斷有新的飛機從腹地飛來,重新奪回對空中控制。所以,蘇聯能打贏戰爭經濟是決定性的!

其次是人。常常說萬事齊備就是要天時地利人和。蘇聯所佔據的人的優勢便是一個戰爭意願的問題。首先說入侵的德國軍隊,不說多的,為了解決義大利在巴爾干半島上的爛攤子,希特勒元首無奈改變作戰計劃,入侵蘇聯的時間拖延到了6月底。等在繞一圈進攻蘇聯,德國士兵們早就厭煩這種遠離故土的奔波了。再加上蘇聯的國土面積遼闊,從北面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一直打到彼得格勒;中路從波蘭一路閃擊佔領明斯克直抵莫斯科;南部才解決完巴爾乾的戰事馬上又膠著在烏克蘭,好不容易才打到基輔。所有德國士兵都會覺得這樣的閃擊速度這樣大的奔襲擱別的歐洲國家都能出來進去好幾趟了,可是這陣兒了還沒打到斯大林格勒。所以這樣的戰爭無論戰爭准備多充足,先從軍隊的戰斗意願上來講就無法和蘇聯相比。反之,蘇聯過的好好的,遭到才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納粹同志突然襲擊,在無路可退的情況下,背後就是你的妻兒父母的情況下,自然戰斗意願也非常高。抱著對自由的渴望抱著對求生的渴望,這樣的心態自然是德國遠征的軍隊所無法相提並論的。

最後才是你說的地理優勢氣候優勢。這些都是一些影響戰爭進程的客觀因素,絕對不是主要因素。主要因素是前面所說的。不過蘇聯遼闊的國土為蘇軍提供了用空間換取時間的機會,那年10月就來的大雪也成為摧垮德軍意志的武器。所以總的說,最重要的是蘇聯自身的經濟基礎和人的戰爭目的和戰斗意願決定了這場戰爭的結果。

⑹ 蘇聯那麼強大,蘇聯為什麼擋不住德國的進攻

答案是:如下

評價坦克的強度,主要依據坦克的三個指標:火力、機動性和防護性。我們用這個標准來觀察二戰初期蘇聯和德國的坦克。二戰初期,蘇聯主要裝備T-34和KV-1,德國主要裝備3、4號坦克。

在保護方面,德國除了二戰初期失敗的nbfz重型多炮塔坦克外,沒有任何重型坦克。因此,3號和4號坦克在保護方面都遠遠不如KV-1重型坦克。那麼讓我們看看中型坦克。蘇德戰爭初期,德軍4號坦克主要為4型C/D/e型,該系列坦克前部最厚部分為50毫米,側面為15-20毫米。3號坦克在防護方面與4號坦克相似,其前裝甲厚度大於50毫米。不過,蘇聯的T-34坦克四面都有45毫米裝甲,但使用不同的傾斜角度來分配不同的防禦重量。前傾角為60度,相當於水平90毫米裝甲。在保護方面,無疑是蘇聯坦克佔主導地位。

然後我們看看火力。在二戰初

第四,蘇軍對德軍的進攻沒有做太多准備。雖然斯大林等蘇聯高級領導人通過情報分析早就知道德國有針對蘇聯的陰謀,但在《蘇聯互不侵犯條約》簽署後,蘇聯對德國的備戰意識暫時被打壓了,也沒想到德國會這么快發動對蘇聯的侵略戰爭。

雖然武器裝備的質量對戰爭的最終勝負有一定的影響,但最終的決定性因素仍然在於操作武器的人。

⑺ 二戰中,蘇聯是如何戰勝德國的

從人數上講,戰爭的勝敗不取決於簡單的佔有多少人口,關鍵在於你能實際動員多少力量。德國盡管通過黨衛隊的組織蠱惑了不少對納粹崇拜的人參加,但畢竟是少數(其中大多數被當成了炮灰)作為侵略者,德國對歐洲的佔領是不得人心的(即便採用集中營的強制勞動也不行,很多工人都偷工減料)蘇聯能堅持下來,首先在於它是一個強大的工業國,它的重工業尤其是是軍工二戰前已經很發達;其次蘇聯有很廣闊的戰略縱深,動員能力也很強,能承受的起上百萬人員的損失;另外佔領區的游擊隊牽制了大量的德軍兵力,使其無法鞏固佔領區。最重要的還是蘇聯有道義上的優勢,作為解放者出現在歐洲,這是俄國之前沒有過的。

⑻ 二戰德國擁有整個歐洲的資源為何還打不過蘇聯

很多原因,一個是德國並沒有發揮全部的戰爭能力。當時在英國和蘇聯的工廠中已經普遍出現女工,就算美國也把軍工生產放在首位。而德國不一樣,德國在整個二戰期間都保持著日常品的生產,而且很少使用女工。說白了就是一句話,德國沒有實行總動員,沒有發動100%的力量來進行戰爭。二戰後期盟軍士兵進入德國境內就很是奇怪,他們原本以為德國鄉村估計因為戰爭原因而遭到破壞,普通人生活大不如前的現象並沒有出現。大部分德國農村還保持著不錯的生活。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作戰方式,蘇聯畢竟是太大了,如果能找到1991年以前的地圖就能很明白的看出來即便是整個歐洲加起來估計也不及蘇聯的面積(這里的歐洲不包括蘇聯的部分)這導致德國的閃電戰打起來比較費勁。閃電戰就是打算在對手沒有完全展開戰爭能力的時候給予打擊並殲滅敵人,但是蘇聯這么大的面積就不容易快速沖到莫斯科。而且蘇聯和法國不一樣,法國在5月9日被德國突破防線後基本上就是全線崩潰的情況,而蘇聯即便是在缺少火炮以及空中力量的情況下依舊會組織反擊。這也就拖慢了德國進攻的速度讓後續部隊有機會重新組織,並可以為重工業的轉移爭取時間。
而且,別看德國佔領著大半個歐洲,實際上他的兵員比較單一,主要是德國、奧地利、北歐地區的國家還有就是類似於羅馬尼亞等地區的附庸國。附庸國的裝備和戰鬥力自然比不上德軍,而且德國和義大利是盟友關系所以他就無可奈何地承擔了一部分保證巴爾乾地區安定以及北非方面對英作戰的任務。這讓德國的軍事力量變得分散。和依靠數量取勝的蘇聯比就處於劣勢。還有,蘇聯慣用人海戰術,雖然他的兵普遍素質不高但是數量龐大,德國士兵雖然受過良好的訓練但補充慢。如果是消耗戰德國肯定占不到優勢。
美國的軍事援助也是很重要的一條,沒有美國的援助德國也不是不能拿下蘇聯。當時德國拿下烏克蘭後蘇聯軍隊基本上就是靠著美國的糧食才存活下去的,戰後蘇聯領導人也不得不承認「當時德國拿下了烏克蘭地區,如果沒有美國的斯帕姆(一種罐頭,其實就是在市場中常見的午餐肉)我們就真的沒有東西來養活紅軍了。」美國不光提供食物,軍用物資也是援助的一項。武器裝備湧入蘇聯讓在戰爭初期損失了大量裝備的蘇軍能重新武裝起一定數量的部隊。加上蘇聯一直在用人海戰術,可以說是訓練三天就讓你上戰場,到時候發你只槍你往上沖就行了。

⑼ 二戰蘇聯損失比德軍大得多,靠什麼彌補戰爭中的嚴重傷亡和裝備呢

正如斯大林所強調的那樣,他的勝利宣言是毋庸置疑的。三年前,蘇軍還在莫斯科城下苦苦抵抗迫近的德軍;現在,他們卻踏入了德國領土,強大的實力已今非昔比。戰爭爆發的1941年,蘇聯用於對德作戰的兵力每月平均只有300萬多一點。同一時期,德軍及其仆從國軍隊則有400萬到500多萬兵力(包括精銳的300多萬德國野戰陸軍),蘇軍處於劣勢。

進入1942年,俄國人開始大規模擴充部隊,兵力急劇上升,一年之內就從400多萬增加到500多萬,再到600多萬!此後,除了1943年第一季度外,蘇軍兵力始終維持在600萬以上。與此同時,軸心國部署在東線的兵力非但沒有顯著增加,作為其核心支柱的德國野戰陸軍反而大幅度減少,多數時候兵力都不到300萬。也就是說,從1942年夏季開始,兵力優勢就轉到了俄國方面。

1944年8月30日文件顯示的蘇軍一個排的人員構成:

總計15人(僅相當於正常的一個班)。包括6個俄羅斯人;5個白俄羅斯人;2個烏茲別克人;1個楚瓦什人;1個哈薩克人。俄羅斯人僅佔全排的40%。

年齡構成:4個人在24歲以下,8個超過35歲(包括42歲—51歲),2人年齡不詳。也就是說,中老年士兵的比重超過一半。而在德軍中,年紀這么大的士兵大都是配給後勤部隊,戰斗部隊的絕大部分還是青壯年。

⑽ 二戰蘇聯靠什麼戰勝法西斯德國===來源於網路

二戰蘇聯有巨大的戰略縱深,人口眾多。豐富的資源,發達的機械工業!寒冷的冬季使得法西斯德國很難適應。鋼鐵的意志。也有美英的幫助!

閱讀全文

與二戰蘇聯和德國靠什麼支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