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土豆什麼時候傳入德國

土豆什麼時候傳入德國

發布時間:2022-09-26 21:08:44

1. 德國為什麼也叫土豆國

提起土豆,人們總認為它難登大雅之堂。不過在德國人心目中,它卻是十全十美的食物。德國人對土豆有種特殊的感情,每次遇到危機,土豆總能幫助德國人解決各種困難。
弗里德里希大帝施妙計
位於慕尼黑的土豆博物館是德國三家土豆博物館之一。這里收藏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上千種土豆。除了通常的土黃色土豆外,還有紫色、黑色、紅色等顏色的土豆。土豆的形狀也各不相同,有圓形、松果形、月亮形、長條形等等。
博物館還有油畫、雕刻等藝術形式向人們講述土豆初到歐洲時,並不受歡迎。德國人改變對土豆的態度,與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大帝有關。18世紀中葉,瘟疫和自然災害侵襲德國,導致農業顆料無收。危難中,弗里德里希大帝想起好種易活的土豆。他先給土豆以王室的聲望,讓王室女成員都戴上土豆花。接著,他又讓士兵種植一大片土豆,土豆長出來後就派最精銳的部隊去看守,晚上再把軍隊撤回。結果好奇的農民紛紛夜裡到地里去偷土豆,就這樣土豆的種植得到了普及。直到現在,在德國波茨坦無憂宮里的弗里德里希大帝墓前,總是擺放著土豆。
每天3個土豆迎戰危機
「在200多年的歷史中,德國有10多次通過舉國種植土豆,吃土豆,闖過自然災害、戰後衰退、經濟危機等。」慕尼黑土豆博物館專家埃德哈德對記者說,像弗里德里希大帝的軍隊在戰爭中靠吃土豆堅持到最後勝利。之後,吃土豆成為德國軍隊打勝仗的秘密武器。
對於德國人來說,土豆更是危機中的救命稻草。從1929年開始,德國遭遇經濟危機,至少有半數人口失業,很多人家只能買得起土豆。他們既把它當菜,又把它作為主食,是土豆幫他們躲過經濟危機。人們稱它為第二麵包。同時,德國天氣陰冷,農作物不好生長,歷史上鬧了好多次飢荒,但土豆的發現,讓德國人找到破解方法。每一次,就是靠一日3個土豆,德國人一次次取得了最後勝利。
土豆和愛情一樣重要
如今,金融危機再次降臨。勤儉節約的德國人又開始大吃土豆。德國超市裡各種土豆食品應有盡有:土豆粉、土豆條、土豆丸子、土豆蛋糕……德國人吃土豆無論是數量還是吃法都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一日三餐至少兩餐吃土豆。德國還涌現出不少土豆新事物:土豆旅館,提供與土豆有關的旅遊服務;土豆圖書館,從土豆的歷史、趣聞到土豆的學術研究的書籍都能找到。在下薩克森州,青年男女熱戀時,會送給對方一個土豆,因為對當地人來說,愛情和土豆一樣寶貴。
德國人喜愛土豆,除了營養價值外,土豆還包含著勤儉節約、朴實無華等土豆精神,正像德意志民族一樣,難怪,歐洲鄰國乾脆管德國叫土豆國。

2. 有沒有土豆的歷史由來

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魯南部地區。十六世紀中期,馬鈴薯被一個西班牙殖民者從南美洲帶到歐洲,那時只是被當作裝飾品。

1586年英國人在加勒比海擊敗西班牙人,從南美搜集煙草等植物種子,把馬鈴薯帶到英國,那裡氣候適宜,產量高且易於管理。

後來一位法國農學家——安·奧巴曼奇,在長期觀察和親身實中,發現馬鈴薯不僅能吃,還可以做麵包等。從此,法國農民便開始大面積種植馬鈴薯。

17世紀時,馬鈴薯已經成為歐洲的重要糧食作物並且已經傳播到中國,馬鈴薯傳入中國只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據說是華僑從東南亞一帶引進的。

(2)土豆什麼時候傳入德國擴展閱讀

名稱由來

「馬鈴薯」因酷似馬鈴鐺而得名,此稱呼最早見於康熙年間的《松溪縣志食貨》。

中國東北、河北稱土豆,華北稱山葯蛋,西北和兩湖地區稱洋芋,江浙一帶稱洋番芋或洋山芋,廣東稱之為土豆,粵東一帶稱荷蘭薯,閩東地區則稱之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帶被稱為「土豆」。

英語potato來自西班牙語patata。據西班牙皇家學院稱,此西班牙詞彙由泰依諾語batata(紅薯)和克丘亞語papa(馬鈴薯)混合而來的。在拉丁美洲,「馬鈴薯」的西班牙語用papa一詞。

馬鈴薯的營養成分豐富而齊全,其豐富的維生素C(抗壞血酸)含量遠遠超過糧食作物;其較高的蛋白質、糖類含量又大大超過一般蔬菜。其營養齊全,結構合理,尤其是蛋白質分子結構與人體的基本一致,極易被人體吸收利用,其吸收利用率幾乎高達100%。

馬鈴薯不但營養價值高,而且還有較廣泛的葯用價值。我國中醫學認為,馬鈴薯有和胃、健脾、益氣的功效,可以預防和治療多種疾病,還有解毒、消炎之功效。

3. 土豆來原於那個國家

根據馬鈴薯的來源、性味和形態,人們給馬鈴薯取了許多有趣的名字,例如:義大利人叫地豆,法國人叫地萍果,德國人叫地梨,美國人叫愛爾蘭豆薯,俄國人叫荷蘭薯;我國雲南、貴州一帶稱芋或洋山芋,廣西叫番鬼慈薯,山西叫山葯蛋,東北各省多稱土豆。鑒於名字的混亂,植物學家才給它取了個世界通用的學名——馬鈴薯。 馬鈴薯自古就有,支撐人類的生存數千載。馬鈴薯的原產地是南美洲,至今已成為世界各國飲食和烹飪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馬鈴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於小麥,稻米和玉米,並廣泛地種植於全球約125個國家。 大約公元前200年,秘魯印加古國的印第安人最早開始種植馬鈴薯。印加人還用馬鈴薯測量時間,用煮馬鈴薯需要的時間做為單位時間。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地區是「愛爾蘭」白馬鈴薯的發源地。 最初是於 1570年從南美的哥倫比亞將短日照類型引入歐洲的西班牙,經人工選擇,成為長日照類型;後又傳播到亞洲、北美、非洲南部和澳大利亞等地。馬鈴薯產量高,營養豐富,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現已遍布世界各地,熱帶和亞熱帶國家甚至在冬季或涼爽季節也可栽培並獲得較高產量。世界馬鈴薯主要生產國有前蘇聯、波蘭、中國、美國。中國馬鈴薯的主產區是西南山區、西北、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其中以西南山區的播種面積最大,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黑龍江省則是全國最大的馬鈴薯種植基地。 西班牙殖民者1537年首先在安第斯山脈的村莊里「發現」了馬鈴薯,並將馬鈴薯帶回歐洲,然而馬鈴薯在歐洲並沒有很快得到認可。後來,在普魯士,法國和英格蘭領導者和思想家的幫助下,馬鈴薯才迅速在整個歐洲得到廣泛應用。 馬鈴薯於1621年傳入北美洲,當時百慕大群島州長送給弗吉尼亞州長兩個裝有馬鈴薯和其它蔬菜的大盒子。 直到美國外交家本傑明·富蘭克林在法國發現了馬鈴薯,馬鈴薯才得以在美國流行起來。本傑明·富蘭克林在法國做美國大使期間,參加過一次宴會,席間鑒賞了馬鈴薯的二十種不同做法。富蘭克林回到美國後,盛贊馬鈴薯是最好的蔬菜。從此美國人追隨富蘭克林引領的潮流,馬鈴薯也開始在殖民地和邊遠的西部地區得以種植。 1802年,托馬斯·傑斐遜總統在白宮用炸薯條招待客人,自此炸薯條進入美國。之後,炸薯條迅速成為全美國最普遍的馬鈴薯烹飪方式。 馬鈴薯片的發明卻是個巧合。1853年,一個富有的商人在紐約的某個時尚度假村吃晚飯,他抱怨炸馬鈴薯太厚,將炸馬鈴薯退給廚房。為了給這個傲慢的顧客一個難堪,大廚切了一些像紙一樣薄的馬鈴薯,放在油鍋中炸,並撒上鹽。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的是,這位客人喜歡大廚的「Saratoga脆片」,從此馬鈴薯片也開始流行起來。 薯的原產地在非洲,西班牙人把它傳到菲律賓.菲律賓的土著用此來充飢,在菲律賓經商 的中國商人陳振龍將其引至福建栽種(由於當初引進的紅薯外表為紅色故當地人稱其為紅薯,其實這個稱呼是陳振龍自己想出來的)當然現在薯類的顏色就不僅僅是紅色了),此時正值福建地區農作物遭受風災,人們遭受飢餓 的威脅.陳振龍的兒子陳經綸就把紅薯的好處,以及如何種植的方法獻給巡撫金學曾,金學 曾通令全省種植紅薯.這一年紅薯大豐收,老百姓依靠紅薯度過飢荒.於是人們競相傳頌紅 薯的活命之恩,紅薯由此被稱為"金薯".到了清代,在中國東南沿海各省,中部,西南,西北 各省都種植了紅薯. 紅薯引入中國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貿易史上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由於它的引入,救活過千千 萬萬受到天災的人們.如果我們能夠盡可能多的把世界上的各種物種,各種科學拿到中國, 那麼將有更多的人會獲得利益,中國也不會再受到鴉片戰爭以後歷史的影響,將再次成為 世界上最輝煌的國家,恢復我們聞名古國的地位. 如果各位將來出國,如果是短期的話,可以看看國外有些什麼東西我們這里沒有的,但是有 可能在中國生存下來的東西,可以的話就帶回自己的國家,也許有一天它將救我們無數的 同胞.如果你是長期呆在國外的話,那麼可以學習感受他們的民主,文化與科技,感受他們 一些值得學習的理念與方法,將來回來的時候,帶給自己的同胞,也許你的努力將可以提高 整個民族的素質,可以拯救整個國家,拯救整個民族,或者讓她再度成為世界強國.

4. 成為薯條的土豆是從什麼時期,從哪國引到中國的呢

從馬鈴薯傳到歐洲到炸薯條出現,人類走過了數百年的歷史。
傳入歐洲的馬鈴薯有兩個來源:一個是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秘魯等地;另一個是墨西哥。1532年,西班牙人抵達秘魯,第一次見到土豆。此後30年,它被當作新奇植物引種到歐洲各地和部分亞洲國家。1587年,奧地利植物學家C·克勞薩斯從義大利得到馬鈴薯塊莖,次年將其種植於德國法蘭克福的植物園,作為觀賞花卉。17世紀初,歐洲人漸漸注意到馬鈴薯的營養價值,並把它作為宮廷內的美味珍饈。直至1756年,馬鈴薯才開始成為平民食品。
對於炸薯條的發明權,法國和比利時一直存在爭議。法國認為是一名法國鄉下人第一個製作了炸薯條,而比利時認為比利時人才是真正的發明者。1830年左右,炸薯條已經風靡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曾在歐洲參戰的美國老兵把吃薯條的習慣帶回美國。麥當勞等快餐連鎖店相繼開業,進一步拓寬了炸薯條的市場。

5. 誰知道土豆是什麼時候,由哪個國家傳入我國的

秘魯是馬鈴薯的發源地。作為世界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馬鈴薯產業如今在該國卻正在面臨著威脅,禍因是超產和過低的售價。近日,秘魯舉行「全國馬鈴薯日」活動,藉以重振市場信心。

馬鈴薯是繼小麥、玉米和稻米之後,種植面積最大的第四種農作物。中國以6600萬噸的馬鈴薯年產量,居世界各國的首位。緊隨其後的是俄羅斯、波蘭和美國。

十六世紀被西班牙人帶入歐洲,但歐洲人一直不太喜歡它,尤其以法國人為甚。因為它的「果實」生長在地下,而不像高貴的麥穗那樣伸向天空。麥穗能製成麵包和聖體餅,而土豆卻被認為與魔鬼有牽連,是和曼德拉草、顛茄等植物一樣的巫草。土豆長期被視為窮人的蔬菜。達官貴人不屑於吃它,但也承認它是一種不可缺少的廉價食品,可以用來喂飽軍隊里的士兵,還可以在飢荒到來時填飽老百姓的肚子。到了19世紀,梵·高在他那幅著名油畫《吃土豆的人》中描繪的仍是一幅土豆消費者的凄慘景象:在陰暗的礦工宿舍里,面帶菜色的一家人憂傷地吃著土豆。 土豆在一直是非常平民化的食物,就像一個農家裡朴實的孩子,很不容易被人發現和重視。它生長在不被人注目的土地里,不象蘋果紅燦燦地掛在枝頭。挖出來的土豆也是嘰不溜秋的,跟泥巴沒有兩樣。直到近幾年,人們才發現和重視土豆。1999年9月14日,在巴黎醫療教學中心體育營養學家帕特里克·薩巴蒂耶博士的主持下,專門為土豆舉辦了一次關於其特殊營養價值的特別研討會。土豆確實不愧為蔬菜中的「一寶」。它每100克中含有的熱量不足90千卡,比米飯和麵食中的熱量都少,特別是遠遠低於麵包的熱量,而且它含有相當於其自身重量2%的蛋白質,其主要氨基酸的含量幾乎與雞蛋相等。它還富含鎂、鉀、鐵等礦物質,其中鉀的含量比香蕉還高。它的維生素含量也很高,不光有維生素B1、B3、B6,還有能抗壞血病的維生素C,是減肥者最理想的食物。

6. 土豆源於哪個國家

土豆簡介
[編輯本段]
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又稱馬鈴薯、洋芋、山葯蛋、土豆(香港、廣州人的慣稱)等。塊莖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糧食、蔬菜兼用作物。

有的學者認為土豆共有 7個栽培種,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及其附近沿海一帶的溫帶和亞熱帶地區。最重要的土豆栽培種是四倍體種。四倍體栽培種土豆向世界各地傳播,最初是於 1570年從南美的哥倫比亞將短日照類型引入歐洲的西班牙,經人工選擇,成為長日照類型;後又傳播到亞洲、北美、非洲南部和澳大利亞等地。土豆產量高,營養豐富,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現已遍布世界各地,熱帶和亞熱帶國家甚至在冬季或涼爽季節也可栽培並獲得較高產量。

土豆的產地及生產
[編輯本段]

世界土豆主要生產國有前蘇聯、波蘭、中國、美國。中國土豆的主產區是西南山區、西北、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其中以西南山區的播種面積最大,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
甘肅定西盛產土豆,當地人多稱「洋芋」,是當地的主食之一。2006年4月上旬甘肅定西當地政府向中國農學會特產經濟委員會提出申請,命名該縣為「中國馬鈴薯之鄉」。4月6日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委會副主任兼中國特產報社社長劉真、中國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孫翔等一行5人來定西縣實地考察論證後,報請中國農學會特產經濟專業委員會審定,同意命名定西為「中國馬鈴薯之鄉」。山東滕州素有「魯南糧倉」之稱,農作物有323個品種,動物有145個品種。被國家和山東省列為商品糧基地、優質蔬菜基地,是全國最大的蔬菜集散地和「青山羊基地。 黑龍江省則是全國最大的土豆種植基地。 普通栽培種土豆由塊莖繁殖生長 , 形態因品種而異。株高約 50~80 厘米。莖分地上莖和地下莖兩部分。塊莖圓、卵圓或長圓形。薯皮的顏色為白、黃、粉紅、紅或紫色;薯肉為白、淡黃或黃色。由種子長成的植株形成細長的主根和分枝的側根;而由塊莖繁殖的植株則無主根,只形成須根系。初生葉為單葉 ,全緣 。隨植株的生長,逐漸形成羽狀復葉。聚傘花序頂生,有白、淡藍、紫和淡紅等色。漿果。 世界各地馬鈴 薯 的栽培技術因地 理氣候條件不同而異。主要利用塊莖進行無性繁殖。為避免切刀傳染病毒 (紡錘塊莖、X和S花葉病毒)和環腐病,應選用直徑為 3~3.5厘米的健康種薯進行整薯播種。土豆最易感染病害,真菌病有晚疫病、瘡痂病、早疫病。細菌病有環腐病、青枯病。病毒病有花葉病、卷葉病、類病毒病以及支原體病害等。蟲害有塊莖蛾、線蟲、地老虎和蠐螬等。大部分栽培品種是通過雜交育種選育成的。鑒於普通栽培種土豆品種資源的貧乏,近年來尤其重視綜合土豆的近緣栽培種,包括普通栽培種及二倍體栽培種的染色體組,以利於選育高產、高抗和高澱粉、高蛋白質含量的新品種。

選育途徑主要有:①利用產生 2n配子的二倍體雜種與普通栽培種雜交。②利用新型栽培品種與普通栽培種雜交。 土豆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葯用價值.一般新鮮薯中所含成分:澱粉9~20%,蛋白質1.5~2.3%,脂肪0.1~1.1%,粗纖維0.6~0.8%。100g土豆中所含的營養成分:熱量66~113J,鈣11~60mg,磷15~68mg,鐵0.4~4.8mg,硫胺素0.03~0.07mg,核黃素0.03~0.11mg,尼克酸0.4~1.1mg 。除此而外,土豆塊莖還含有禾穀類糧食所沒有的胡蘿卜素和抗壞血酸。從營養角度來看,它比大米、麵粉具有更多的優點,能供給人體大量的熱能,可稱為「十全十美的食物」。人只靠土豆和全脂牛奶就足以維持生命和健康。因為土豆的營養成分非常全面,營養結構也較合理,只是蛋白質、鈣和維生素A的量稍低;而這正好用全脂牛奶來補充。土豆塊莖水分多、脂肪少、單位體積的熱量相當低,所含的維生素C是蘋果的10倍,B族維生素是蘋果的4倍,各種礦物質是蘋果的幾倍至幾十倍不等,食用後有很好的飽腹感。土豆鮮薯可供燒煮作糧食或蔬菜。但鮮薯塊莖體積大,含水量高,運輸和長期貯藏有困難。為此,世界各國十分注意生產馬鈴 薯的加工食品 ,如法 式凍炸條、炸片、速溶全粉、澱粉以及花樣繁多的糕點 、蛋卷等,為數達 100多種。土豆的鮮莖葉通過青貯,可作飼料,但其中含龍葵鹼,須防止引起牲畜中毒。中國一些地區利用土豆莖葉做綠肥,其肥效與紫雲英相似。
馬鈴薯,又名洋芋、土豆、 山葯蛋,是世界是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僅次於稻、麥和玉米。在我國馬鈴薯的種植面積近年約4500萬畝,居世界第一位。馬鈴薯在全國各省(市)均有栽培,尤其在北方冷涼地區和西南山區種植更廣泛。四川是馬鈴薯栽培面積最大的省份,面積由20世紀50年代的200萬畝發展到現在的450萬畝(含春、秋兩季,不包括重慶市),其大面積畝產一般在1000公斤左右。馬鈴薯營養全面,價值高,耐貯且貯存時間長,是農村人民改善食品結構,居民進行保健的好食品。近年來隨著馬鈴薯加工業的發展和農業種植業結構的調整,馬鈴薯間套、秋冬作和復種面積不斷擴大,馬鈴薯業已成為四川省日益重要的糧、菜、飼料和加工原料等重要的作物。

7. 土豆源於哪個國家

原產於北美安第斯山一帶,16世紀由西班牙人引進歐洲,很快便成為整個歐洲最普遍的糧食。學名Solanum
tuberosum,通稱為potato(像馬鈴一樣的東西),清乾隆年間已有吃「洋薯」的記載,北方人因為它長在泥土下,稱它為「土豆」(南方人的土豆是指「花生」),南方人則稱它為洋薯、土豆、馬鈴薯。
土豆,學名馬鈴薯,祖籍是南美洲的秘魯和玻利維亞等地。大概在公元1570福時,我的祖先隨西班牙人到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後來又輾轉進入義大利和歐洲各地。根據有關資料推測,我的祖先可能於17世紀初(明末)跟隨歐、美傳教士進入了中國,算得上是個泊來品,所以這里有些地方稱我為洋芋、荷蘭薯等。

8. 馬鈴薯最早成為歐洲人的食物是在什麼什麼時候

16世紀早期,西班牙探險者看到了安第斯山脈的印第安人食用馬鈴薯,並發現食用馬鈴薯可以防止長期航海時易患的壞血病,於是數年內此馬鈴薯就很快被西班牙船隻運回國,並轉運歐洲各地,義大利人和德國人、英國人也相繼開始食用。馬鈴薯被引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大多數的歐洲人都對之持懷疑態度,其原因就是因為馬鈴薯屬茄科,而多數茄科植物都有毒性。1719年馬鈴薯首次由定居在新罕布希爾州的愛爾蘭移民傳入美國,馬鈴薯在美國被稱為「愛爾蘭馬鈴薯」。不過美國人和歐洲人一樣接受這種食物很慢,直到19世紀才大面積種植。

閱讀全文

與土豆什麼時候傳入德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