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國名字如何稱呼
在德國,不甚熟悉的人之間,往往都用姓氏來稱呼對方,比如某某先生、某某女士。因此工作中,除了特別熟悉的同事之間可以直呼其名,大部分同事間都以姓氏相稱。德國人稱呼常用「先生」「女士」等。德國人重視職銜、學銜、軍銜,交際場合,稱呼頭銜,被視為是向其致敬。但「閣下」一詞,在德國不通行。
更多關於德國名字怎麼稱呼,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ab730d1615823009.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❷ 在外企,如何稱呼別人
千萬別小瞧這個細節,它將直接影響到你是否能融入新的工作環境 Peter剛剛跳去了一家外企軟體公司,按照在國企上班的習慣,他習慣於見到誰都用尊稱或者稱呼對方官階,比如「某某主任」「某某科長」,可是幾天下來,他覺得自己和周圍很不搭調。 首先是稱呼外企內部的人。全球最大的專業人才顧問公司之一ADECCO公司廣州公司經理俞衛平介紹說,在歐美企業里,從員工到老闆,無論是書面匯報還是面對面交流,大家都喜歡直呼其名,比如在ADECCO全球超過7000家辦事處里,同事間的交流也都以直呼英文名為主。「當國外同事找我時,都會直接找TERESA,而不用說Ms.Yu。但是,在書面匯報里,如果面對的是比自己高兩三級或者更高級別的外籍老闆時,並且你與他(她)未見過面,那最好尊稱Mr.( Ms.) + 英文名+ 姓。如果見過兩三次後大家熟悉了,也可以在書面里也只稱英文名。」 翰威特大中華區首席領導力顧問Frank Gallo(法蘭克)解釋直呼其名背後的「文化涵義」:「在企業中還是有上下級觀念的,但是出於對人權的考慮,直呼其名是顯示所有人普遍意義上平等的一種方式,而非工作上的絕對平等。當我還年輕的時候,直呼其名還不像現在這么普遍。如今尤其是在美國或者澳洲企業,老闆經常對所有員工說『大家都叫我Joe好了』。當然,在許多歐洲國家,尤其是在德國,尊稱『先生』還是比較常見的。」 其次,外企和其他公司打交道該如何稱呼對方呢?俞衛平介紹說一般外企會尊重本地文化,比如對中國的企業就會稱呼「 張總」「孫總」等。如果面對的也是歐美企業,就可能彼此直呼其名了。如果拿不準的時候該怎麼辦?法蘭克透露自己的辦法是,「有時候我會直接問別人我該如何稱呼他們。假如名字是洛夫·斯密斯,他會說,你叫我洛夫好了,或者他會說,叫我斯密斯先生好了。」就這樣,輕松搞定。 再次,在外企工作,稱呼上有沒有什麼竅門?或者有什麼規律可循?法蘭克透露自己的秘訣是:「開始的時候稱對方為先生總歸是比較保險的方式,即使是在不是很正式的面談當中。在會談結束之後你可以稱呼他為斯密斯或者直接問他喜歡哪種方式。拿我而言,我是一個美國人,有一定資歷而且較為年長,所以通常許多人叫我Mr. Gallo or Dr. Gallo。但是,如果我們在談判,我會建議對方稱呼我為Frank。」 當然,如果涉及到了正式的文件,那麼一般都需要稱謂先生。只有一種情況例外:你們已經建立起了親密協作的關系,並且你確定對方喜歡你稱呼他的名字。 此外,在外企裡面,還有以下情況適用於正式的稱呼。包括: 1、向別人介紹自己的老闆時,稱呼應比較正式,而不僅僅是介紹老闆的英文名。比如可以這樣說「這是我們華南區總監Mr.Tyrone Lee.」 這樣比較莊重。 2、一些書面應用。這里指正式的文件,而不是平常的E-mail。 3、一些商務活動,如談判等。
❸ 在一個公司里CEO,president,chairman of the board這些職務該怎麼翻譯相互間是什麼關系
董事長的英文是Chairman(准確的說是Chairman of the Board),總裁是President,首席執行官是Chief Executive Officer,這是眾人皆知的。但媒體並沒有意識到這三個稱謂的微妙差異,經常把President譯成董事長或首席執行官,CEO有時候又被譯成總裁,情況十分混亂。
Chairman這個職務可能是現代公司管理層最早確定的職務之一,因為它是股東利益的最高代表,理論上講是公司管理層所有權力的來源。President和CEO都由Chairman任命,董事會只能由Chairman召集,非例行的股東大會一般也只能由Chairman召集(或者由股東聯名呼籲召集,這要看公司章程)。既然President和CEO都是由Chairman任命的,理論上講Chairman也可以隨時解除他們的職務;不僅如此,Chairman可以隨時解除任何人的職務,除了董事(Member of the Board)和監事(Member of the Board of Supervisors),因為董事和監事不是公司雇員,而是公司的主人和仲裁人。因此我們常常看到一位弄砸了許多事情的CEO被罷免,卻依然保留董事職務;即使他沒有多少股份,仁慈的股東往往也會允許他在董事會繼續呆下去。
董事會不是一個行政機構,而是一個立法性質的委員會,這就決定了董事長和董事們之間沒有真正的上下級關系。一位強大的Chairman可能擁有真正的生殺大權,這種大權有時候來自他掌握的多數股份,有時候來自他的人脈資源,有時候來自他早年積累的威信,這時董事會不過是Chairman的傀儡而已,President和CEO也必須真正對他負責(不僅僅是名義上的負責)——比如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茨,長江實業-和記黃埔的李嘉誠,他們目前在公司都只保留了Chairman的職務,但對於行政事物他們一樣擁有最高的發言權。但大部分公司的Chairman只是一種榮譽性職務,就像英國女王一樣,擁有無比尊榮的地位,卻從來不說有分量的話。尤其是資產特別巨大、股權特別分散的公司,如通用汽車公司、美孚石油公司等等,各大股東及行政人員的關系非常復雜,Chairman只是一個德高望重、用來維持局面的「活人神」而已,除了召開董事會沒有任何權力(就連召開董事會都是應President或CEO的要求)。
喔,我也許說錯了——准確的說還是有一點權力的,那就是President或CEO太囂張,以至於大部分股東一致決定發動政變把他搞掉的時候,Chairman經常是政變的主腦人。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兒子——小約翰?D?洛克菲勒就發動過一次非常著名的宮廷政變,那是在20世紀初期,他是一家鐵礦公司的董事長,總裁是洛克菲勒家族之外的人,他與小洛克菲勒產生了嚴重的沖突,最後小洛克菲勒不得不召開一次特別股東大會來審議罷免總裁議案。當時小洛克菲勒掌握的股份只有四分之一,遠沒有到達左右大局的程度,但他出色地收羅了工人、行政管理者和小股東的心,最終以壓倒優勢罷免了桀驁不馴的總裁。不久前迪斯尼公司的CEO也是這樣下台的,對於一位資深經理人來說,被自己的董事長發動股東趕下台無疑是最悲慘的事情。
President這個詞誕生要比CEO早,范圍也比CEO狹窄。被稱做President的人,無論是總統、總裁還是大學校長、委員會主席,都是有一定權力和社會地位的人,但CEO卻可以隨便用在哪個行政負責人身上。看過《兄弟連》的人都記得,E連的戰士甚至把連長稱為「CEO」,連長的上級也稱呼他為「E連的CEO」。對於一個清潔工小組來說,組長就是CEO;對於一個極地探險隊來說,隊長就是CEO,這個詞沒有任何特權榮耀的成分,只代表著某個范圍內的最高執行權和與之相伴的義務。想想中國國內的總裁、總經理們爭先恐後拋棄President的稱謂,視CEO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實在讓人感到好笑——難道他們不知道美英的一個下級軍官、一個職工領班都可以叫做CEO嗎?
一般來說,在公司內部,President是掌握實權的人;在CEO這個稱謂沒有誕生之前,President幾乎是唯一掌握實權的人。一個公司的創始人經常同時給自己加上Chairman和President兩種頭銜,但現代企業的所有者和管理者不是同一群人,再優秀的President往往也只佔有很少的股份,一個小股東是不應該成為Chairman的,就好象一個沒有王室血統的人即使再優秀也當不了國王。有時候大股東的力量太強大(比如摩根、杜邦這些大財團是許多公司的大股東),以至於President都成為了股東利益的代表,公司的行政實權就落到了其他行政人員手裡——比如執行委員會主席,副總裁,財務委員會主席等等,當然也包括CEO.
President淪為大股東代表的例子,最典型的是1920年代早期的通用汽車公司,當時通用汽車創始人杜蘭特因為瘋狂買空股票而被一腳踢出公司,作為第一大股東的杜邦財團立即派遣了一位杜邦家族成員擔任通用汽車的President(注意不是Chairman,在通用汽車的歷史上Chairman一直是無足輕重的角色),直到赫赫有名的阿爾弗雷德?斯隆接任總裁為止。
事實上,西方的President在大部分時候與中國的總經理是一回事情。總經理可以翻譯成「President」,也可以翻譯成"General Manager",但後者在西方企業中不是一個常見的職位。但中國企業經常同時設立總裁和總經理,如果把總裁翻譯成President,總經理就應該翻譯成CEO.President和CEO在西方企業里經常合二為一(尤其是在中小企業當中),即我們所說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你稱呼他President或CEO都無所謂;你也可以在禮儀場合稱呼他為President(強調身份和地位),在工作場合稱呼他為CEO(強調執行權和責任)。
在少數情況下,董事長、總裁和CEO都是同一個人,我們稱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或「董事長兼總裁」(稱呼「董事長兼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實在是太恐怖了,沒有必要),這種兼職大部分由公司創始人擁有(如比爾?蓋茨),有時候也是因為公司的傳統習慣(如韋爾奇,按照通用電氣的傳統,他同時擔任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而且不存在獨立的總裁職務)。
看到這里,大部分讀者恐怕會有點頭昏腦漲,連我自己都昏了頭——既然President和CEO的職權沒有本質的區別,而且經常是同一個人,那麼為什麼要把這兩種職務分開呢?答案比較復雜:第一,因為某些大公司的行政事務過於繁重,一個人的精力無論如何不能處理,必須有兩個地位平等的最高執行官;有的時候,一家公司同時擁有兩個優秀的領導者,有必要為他們安排平等的地位,所以President和CEO就變成了兩個人。
第二,二戰結束之後,歐美大公司的執行權又發生了變化,演化為「重大執行權」和「日常執行權」兩塊,重大事件如大政方針、重大人事任命和比較大規模的投資等屬於「重大執行權」范疇,由CEO掌握;一般政策、一般人事任命和一般規模的投資等屬於「日常執行權」范疇,由President掌握。如果說CEO是總理,那麼President就是掌握日常工作的第一副總理,如果這兩個職位不屬於同一人,那麼CEO的地位稍微高一點。
我沒有調查CEO和President最早是什麼時候分開的,但最早的著名例子發生在1960年代的福特汽車公司。當時福特三世邀請號稱「藍血十傑」之首的麥克馬納曼擔任福特汽車的President,麥克馬納曼也成為了福特汽車歷史上第一位沒有福特家族血統的President.但是,福特三世並不想完全放棄行政權,因此他改稱自己為CEO,與麥克馬納曼形成了雙頭統治,這是現代企業歷史上CEO職務流行的開始。
從那以後,公司最高執行權掌握在兩個人手裡變的司空見慣,有時候CEO對總裁有很大的優勢,有時候又是總裁乾綱獨斷。1999年左右,比爾?蓋茨曾經任命一位新的微軟公司總裁,但自己仍然保留董事長兼CEO的職務;許多媒體報道說是蓋茨「辭去」總裁職務,但實際上蓋茨只是把微軟公司的總裁和CEO兩個職務清晰的分離開來,並把日常執行權授予總裁,這談不上什麼辭職可言。
Chairman, President and CEO,這三個詞的關系雖然錯綜復雜,但我們仍然可以把握它的精神實質。簡單的說,Chairman是股東利益在公司的最高代表,它不屬於公司雇員的范疇,President和CEO的權力都來源於他,只有他擁有召開董事會、罷免President和CEO等最高權力,但他從來不掌握行政權力。一位Chairman如果不兼任President或CEO,就僅僅是一個禮儀職務,一個德高望重的仲裁者,一般來說是某位大股東的代表。
President掌握著公司的日常行政權,既可以譯成總裁,又可以譯成總經理;President這個稱謂包含的榮耀和地位比CEO要高,因此經常用於禮儀場合。許多時候,President和CEO是同一個人,隨便你怎麼稱呼他;但在許多大公司里,President和CEO是兩個人,這時「總裁」和「首席執行官」才有嚴格的差異,有時候兩者地位平等,有時候CEO是總裁的上級(實際情況很復雜,必須一一分析)。
有時候President和Chairman一樣,也淪落為一種無足輕重的禮儀職位,但至今從沒有聽說過CEO變成一種禮儀職位——除了在中國。在中國,無數的經理人瘋狂地給自己加上CEO的冠冕,以為這就是跟世界接軌,就是擁有了最高的榮譽與地位;他們不知道,CEO這個詞在西方沒有任何榮譽與地位的暗示。
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即首席執行官
什麼是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
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即首席執行官,是美國人在20世紀60年代進行公司治理結構改革創新時的產物。 由於市場風雲變幻,決策的速度和執行的力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傳統的「董事會決策、經理層執行」的公司體制已經難以滿足決策的需要。而且,決策層和執行層之間存在的信息傳遞時滯和溝通障礙、決策成本的增加,已經嚴重影響經理層對企業重大決策的快速反應和執行能力。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首要一點,就是讓經理人擁有更多自主決策的權力,讓經理人更多為自己的決策奮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CEO就是這種變革的產物。CEO在某種意義上代表著將原來董事會手中的一些決策權過渡到經營層手中。
CEO與總經理,形式上都是企業的「一把手」,CEO既是行政一把手,又是股東權益代言人————大多數情況下,CEO是作為董事會成員出現的,總經理則不一定是董事會成員。從這個意義上講,CEO代表著企業,並對企業經營負責。
由於國外沒有類似的上級主管和來自四面八方的牽制,CEO的權威比國內的總經理們更絕對,但他們絕不會像總經理那樣過多介入公司的具體事務。CEO作出總體決策後,具體執行權力就會下放。所以有人說,CEO就像我國50%的董事長加上50%的總經理。
一般來講,CEO的主要職責有三方面:①對公司所有重大事務和人事任免進行決策,決策後,權力就下放給具體主管,CEO具體干預的較少;②營造一種促使員工願意為公司服務的企業文化;③把公司的整體形象推銷出去。
❹ 德國公司的名稱組成是怎樣的
德國公司的名稱通常由三部分組成,自定義名稱+行業+公司法律形式。比如XX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德國公司名稱構成為:XX Energie GmbH,而自定義名稱,在德國又多以創始人姓名,或者聯合創始人姓名縮寫組成。
企業名稱的審核,通常1-3個工作日即可收到官方答復。
❺ 職場辦公室的稱呼禮儀
職場辦公室的稱呼禮儀4篇
職場禮儀說:合理稱呼減少磨擦
很多人都曾經為稱呼困擾,尤其是職場新人,謂「新人一出口,便知有沒有」,冒冒失失、沒大沒小的職員,在職場上是不會受歡迎的。職場上,尤其是在工作場合辦公室,你對別人的稱呼,能表達出你心裡是否對人尊重。人們很在意你心裡是否有他,而稱呼能表明你的心裡是怎麼想的,言為心聲嘛。
辦公室稱呼的學問
職場新人怎麼稱呼老人
曉玲進入單位的第一天,領導帶她認識部門新同事時,她非常恭敬地稱對方為老師,不少同事欣然接受。
當領導帶她來到一個女同事前,告訴曉玲將跟著這位女同事先試用時,曉玲更加恭敬地叫人家一聲老師。這位女同事連忙搖頭:「大家同事,你可別叫我老師,直接叫我名字就可以了。」曉玲覺得叫姓名不尊重,叫老師對方可能又覺得生疏。
新人剛到單位,要先問問同事或者留心聽聽別人怎麼稱呼,不要冒冒失失隨便按照自己的想當然來稱呼對方。如果實在不清楚該怎麼稱呼,第一次也可以客氣地咨詢說:「對不起先生,我是新來的,不知道我該怎麼稱呼您?」不知者不怪,一般對方就會把通常同事對他的稱呼告訴你。
對方要求您直呼其名,你作為一個新人,最好不要那樣叫。禮多人不怪,即便是生疏一點,也總比不尊重對方「自來熟」要好,因為讓你直呼其名完全有可能是對方的客套。而且,在職場上,過分地表現親昵不值得提倡。親昵,可以在下班後的非正式場合。
此外,你在稱呼上得體,也是給旁邊的人做了個榜樣。在別人面前給對方面子、尊重對方,對方會覺得你很職業。這樣的人,容易得到提升。很多人莫名其妙地斷送前程,追起根來可能就在稱呼不講究,而這些看起來是「小節」,實則不然——稱呼禮節正是一個人的修養、情感、智商的完全表現。
適當的稱呼有多難中國作為禮儀之邦,而職場稱呼作為一種相互之間交往的禮節,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正是因為禮數多,不能小視,稱呼的難度隨之加大。
同事和上司是職場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同的職場稱呼則可以反映出職場關系的親疏、職場環境的優劣,甚至可以從中大致了解一家公司的企業文化和人際關系現狀。在政府機關、企業單位,等級比較森嚴,如何藝術地顯示對方的職位等級非常重要;而在民營企業刻板地叫對方某某「總」,在報社尊稱對方某某「編」而讓對方感覺要麼不夠親密,要麼太過譏誚。
職場中如何稱呼女性
時代的變化,使得人與人之間的稱呼也悄悄跟著變化。現在如果誰還在不適當的場合,把女孩子叫做小姐,把女士叫做大姐,很可能會招來白眼。因此,為避免「病從口入」,確實需要好好琢磨琢磨。職場中稱呼女性,也要拋開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一些新興企業,同事關系比較輕松,可以直呼其名。在相熟的同事之間,私下裡用些昵稱,可以潤滑緊張的人際關系。但是公司以外的工作場合,而要非常恭敬地稱對方的姓氏加職位,這樣才能把你們在本單位的職位,承擔什麼責任等信息傳遞給對方。
職場建議剛去單位最好多動筆
進入單位的第一天,和本部門的同事認識後,領導帶著員工去辦公室其他部門見同事,感覺像在「巡迴演出」,一般還會去其他部門見同事,「巡迴演出」,僅僅憑腦袋不可能一下子記住所有人的名字、職位,那麼日後會不會搞錯呢?不妨隨身攜帶一個小記事本,大體記下一些同事的姓名,在後面加上長相特徵、所負責的工作等註解,總之公司同事之間的稱呼都有慣例,我們新人最好多向老員工請教,才不至於因稱呼不當引起反感。
儀表的協調
所謂儀表的協調,是指一個人的儀表要與他的年齡、體形、職業和所在的場合吻合,表現出一種和諧,這種和諧能給人以美感。對於年齡來說,不同年齡的人有不同的穿著要求,年輕人應穿著鮮艷、活潑、隨意一些,體現出年輕人的朝氣和蓬勃向上的青春之美。而中,老年人的著裝則要注意莊重、雅緻、整潔,體現出成熟和穩重。對於不同體型,不同膚色的`人,就應考慮到揚長避短,選擇合適的服飾。職業的差異對於儀表的協調也非常重要。比如,教師的儀表應莊重,學生的儀表應大方整潔,醫生的穿著也要力求顯得穩重而富有經驗。當然,儀表也要與環境相適應,在辦公室的儀表與在外出旅遊時的儀表當然不會相同。
色彩的搭配
暖色調(紅、橙、黃等)給人以溫和,華貴的感覺,冷色調(紫、藍、綠等)往往使人感到涼爽、恬靜、安寧、友好,中和色(白、黑、灰等)給人平和、穩重,可靠的感覺,是最常見的工作服裝用色。在選擇服裝外飾物的色彩時,應考慮到各種色調的協調與膚色,選定合適的著裝、飾物。
著裝
服裝不是一種沒有生命的遮羞布。它不僅是布料、花色和縫線的組合,更是一種社會工具,它向社會中其他的成員傳達出信息,象是在向他人宣布說:「我是什麼個性的人?我是不是有能力?我是不是重視工作?我是否合群?」
服飾反映了一個人文化素質之高低,審美情趣之雅俗。具體說來,它既要自然得體,協調大方,又要遵守某種約定俗成的規范或原則。服裝不但要與自己的具體條件相適應,還必須時刻注意客觀環境、場合對人的著裝要求,即著裝打扮要優先考慮時間、地點和目的三大要素,並努力在穿著打扮的各方面與時間、地點、目的保持協調一致。
我們的儀表應注意場根據不同的場合來進行著裝,喜慶場合,莊重場合及悲傷場合應注意有不同的服裝,要遵循不同的規范與風俗。
衛生
清潔衛生是儀容美的關鍵,是禮儀的基本要求。不管長相多好,服飾多華貴,若滿臉污垢,渾身異味,那必然破壞一個人的美感。因此,每個人都應該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到入睡起床洗臉、腳,早晚、飯後勤刷牙,經常洗頭又洗澡,講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掃個人衛生」。比如剔牙齒、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這些行為都應該避開他人進行,否則,不僅不雅觀,也不尊重他人。與人談話時應保持一定距離,聲音不要太大,不要對人口沫四濺。
1)表情
①目光。眼睛被喻為心靈的窗戶,是人體傳遞信息最有效的器官,它能如實地反映出人的喜怒哀樂。在社交場合交談時,一定要注意眼神的禮儀,目光要坦然、溫和、大方、親切,正視對方的兩眼與嘴部的三角區,表示對對方的尊重,但凝視的時間不可太長,因為長時間凝視對方,會讓對方感到緊張、難堪。如果面對熟人、朋友、同事,可以用從容的眼光來表達問候,徵求意見,這時目光可以多停留一些時間。與人對視時,切忌迅速移開,不要給人留下冷漠、傲慢的印象。對方緘默或失語時,不應再看對方。
注意目光的注視范圍。目光注視區分為:公務注視區(額中至雙眼部)、社交注視區(雙眼至下頜)、親密注視區(雙眼至前胸)、側掃式(親密關系或非常厭惡關系)。注視區的選擇視場合而定。
②微笑。人際交往時,表情應以喜、樂為主調,微笑是人類最美好的語言。微笑是自信的象徵,是禮貌的表示建議改成:禮貌地表示錯別字系統標注,是心理健康的標志。在各種場合恰當地運用微笑,可以起到傳遞情感、溝通心靈、征服對方的積極心理效應。
在與人交流時,可以在開口之前先以微笑示好;在與人交流時,如果對方向自己投以微笑,自己一定要以微笑予以回應。
2)安全空間
從心理學上講,在每個人的人體周圍存在著一個看不見的個人空間,每個人對這個個人空間都會非常敏感。一旦被沖破,我們會不自在或有不安全的感覺。這就是安全空間。
①親密空間:指交際雙方保持約半米的距離,一般限於夫妻、情侶、家人。
②個人空間:指交際雙方保持半米至一米的距離,一般是朋友、熟人相處的得體距離。
③社交空間:指平時社交、談判場合中,交際雙方之間一米至三米的距離,一般是泛泛之交或工作關系。
一般來說,歐美人的安全距離要比亞洲人的適當大一些。到底需要保持多遠的安全距離,還要在實際交往過程中靈活掌握。
3)首語
首語包括點頭和搖頭。在中國和其他大部分國家都是點頭表示同意、贊賞,搖頭表示否定和遺憾。而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國,點頭是否定,搖頭是肯定。
4)手勢語
人們雙手各五個手指的屈伸,都能表達某種特定的含義,而在各個國家或地區含義往往不同,用錯了會出笑話,甚至可能引起誤會和麻煩、反感,因此,了解國際通行的一般的手勢尤為必要。
大拇指伸出,在中國表示勝利、佩服,第一、首領等;在日本表示男人、父親;在美國、荷蘭、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區表示幸運;在印度、德國則表示想搭車。拇指向下一般都表示品德不好、壞或不成功,而在英國美國,拇指向下表示不同意;在法國表示死了;在印尼、緬甸等地區則表示失敗。
伸出中指,菲律賓表示憤怒、輕蔑;美國、法國、新加坡表示下流;沙特則表示惡劣行為或極度不快。
向上伸食指,中國表示數字一或請注意;美國表示請稍等片刻;法國是學生請求發言的表示;緬甸表示最重要;日本表示最優秀。
小指伸出,中國表示渺小,看不起;日本表示女人,小孩兒;韓國表示女朋友;而緬甸、印度一帶則用來表示廁所;菲律賓表示小人物。
食指彎曲,中國表示數字九;日本表示小偷;泰國、朝鮮表示鑰匙;印尼表示心腸壞;墨西哥則用來表示金錢。
伸出中指壓在食指上,在中國表示數字十;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法國、墨西哥等表示祈禱;荷蘭表示發誓;斯里蘭卡表示邪惡;而在香港則表示關系密切。
用拇指和食指搭成圓圈,在日本、韓國緬甸等均表示金錢;美國表示同意或成功;印尼則相反,表示不成功;表示傻瓜,無用;而在巴西則表示肛門。
注意:切忌伸一根手指頭指人指路,這是沒有教養的表現。
另外要注意,適當地運用手勢,可以增強感情的表達。但與人談話時,手勢不宜過多,動作不宜過大,要給人一種優雅,含蓄而彬彬有禮的感覺。
表情是指一個人的喜怒哀樂等內心情感通過面部肌肉的運動在面部所呈現出來的感覺。如果將對一個人的總體印象假定為百分之百的話,那麼,其中75%的印象則來自於此人的表情,包括神態和態度,特別是微笑。而表情禮儀是指人們對目光和笑容兩方面的禮儀規范。表情禮儀對總體要求是:熱情、友好、輕松、自然。
職場稱呼,運用得恰如其分,可以拉近上下級、同事之間的關系;運用得不好卻有可能帶來不必要的煩惱。
李嫣大學畢業後進入了一家出版社。在出版社,大部分員工都在一個平台上辦公,鄰桌兩位年輕的女編輯互相稱呼「親愛的」,她倆稱呼對面身材魁梧的男同事為「大肥」,管後面高度近視的中年男人叫「眼鏡」。而自己是一個新來的員工,和同事之間該怎麼稱呼才恰當,實在令李小姐感到頭疼。
金先生在一家公司工作,一次,為了表示與領導親熱點,把部門經理稱作「小王」,結果可想而知,屢被「穿小鞋」。「哎,那個人也太小肚雞腸了,連稱呼都這么計較,不知道怎麼做到經理的。」金先生後來跟同事念叨了此事,同事沒好氣地說:「這事,還真是你自己做得不妥當。人家都是經理了,你這么叫,不是存心讓他尷尬嗎?」
如果你是初涉職場的新人,面對「稱呼的尷尬」時該怎麼辦?下面幾條,可謂是前人總結出來的職場稱呼寶典,不妨好好學習學習。
不知道怎麼叫,就先叫「老師」。新人進單位,首先應該對自己所在部門的所有同事有一個大致了解。如果是職位清楚的人,可以直接稱呼他們「張經理、王經理」等,對於其他同事,可以先一律稱「老師」。三人行,必有我師,叫聲老師總沒錯。
變個法子喊高一檔。剛進入一個公司,可以靈活一點,適時變個法子「高呼」同事。如,不知道同事的職位,就稱他為經理,通過稱呼暗示他在你心目中的地位。當然,時機要留意好,別在老總面前把普通的同事稱為經理。
公司里親昵的叫法,能少就少。有些人喜歡在公司里玩「哥倆好」、「姐倆好」,其實過分親昵的叫法,一來容易引起別人誤會,二來也會顯得輕浮,特別是制度比較嚴謹的公司,這還是蠻犯忌的。
職業顧問認為,其實稱呼沒有必要絕對化、固定化,在不同的情況下,應有不同的稱呼。新進一個單位,最好能夠熟知它的企業文化。同事之間的稱呼是企業文化的一種體現,一個企業以什麼類型的稱呼為主,與企業管理者的風格、個性有緊密關系。
在以氛圍自由著稱的歐美企業中,無論是同事之間,還是上下級之間,一般互叫英文名字,即使是對上級甚至老闆也是如此。如果用職務稱呼別人,反而會讓人覺得和環境格格不入。
在由學者創辦的企業里,大家可根據創業者的習慣,彼此以「老師」稱呼。這個稱呼還適用於文化氣氛濃厚的單位,比如報社、電視台、文藝團體、文化館等。
在注重團隊合作的企業、學習型企業及親情色彩濃厚的中小型家族企業里,等級觀念比較淡化,大家以行政職務相稱的情況比一般企業要少,互稱姓名的情況較多。而在等級觀念較重的企業,最好以行政職務相稱,如張經理、陳總等,能表示對對方的敬重。
在私下裡,同事之間的稱呼可以隨便一些。女孩子可叫她的小名,如麗麗、小燕;對男性年長者可稱「老兄」,年幼者為「老弟」等。不過,使用昵稱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能不看對象、不分場合地亂叫一氣。還有些單位,同事之間私下裡習慣反著叫:年長者稱年輕人為「老張」、「老王」,而年輕人則稱年長者為「小張」、「小王」。據說「反著叫」能讓部分年長者找到年輕的感覺,讓年輕者找到成熟和穩重感。這類稱呼帶有幽默、調侃的味道,但應當慎用,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樂意被「反著叫」、「錯著叫」的。
要做到稱呼得體,還要看場合。在辦公室、會議室、談判桌上等正式場合,要用正式的稱謂;而在聚餐、晚會、活動等娛樂性的場合里,則可以隨意一些。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影響稱呼的因素是與領導之間的關系。如果你是和上級一同「摸爬滾打」混出來的「老人」,那麼就完全沒有必要在稱呼上加以職務。而如果只是普通的工作關系,或是剛進單位的新人,當然還是用尊敬的稱謂為好。
❻ 公司里來了個德國顧問,我當面如果叫他「傑瑞」他會生氣嗎曾經英國人就叫德國人為「傑瑞」,而德國人則
德國人一般都比較嚴謹,你可以稱呼他Mr.xxx。如果想直接稱呼他Jerry, 你可以問問他,Can I call you Jerry? 如果他同意,你就這么做唄。
❼ 在德國企業說什麼語必須要是德語么
當然最好是德語了,雖然英語大部分德國人都能聽懂,但是你會說德語的話他們會視你為自己人,親切得不得了。
❽ 德國名字怎麼稱呼
在德國,不甚熟悉的人之間,往往都用姓氏來稱呼對方,比如某某先生、某某女士。因此工作中,除了特別熟悉的同事之間可以直呼其名,大部分同事間都以姓氏相稱。德國人稱呼常用「先生」「女士」等。德國人重視職銜、學銜、軍銜,交際場合,稱呼頭銜,被視為是向其致敬。但「閣下」一詞,在德國不通行。
更多關於德國名字怎麼稱呼,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ab730d1615823009.html?zd查看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