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博斯坦位於德國哪裡

博斯坦位於德國哪裡

發布時間:2022-09-28 04:21:26

❶ 西方古典音樂家

您好呀,也只能列一些著名的音樂家

帕格尼尼(Paganini Niccolo 1782-1840)是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音樂史上最傑出的演奏家之一。他出生於義大利熱那亞的貧窮家庭中,五歲學習曼陀林,兩年後改學小提琴。九歲首次登台演奏自已的作品,還會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十三歲開始公開演出。他曾從師於努拉。洛卡泰里於1733年編著的《小提琴藝術》教材對帕格尼尼日後的創作影響極深。1828年他開始了維也納、德國、巴黎和英國等地的旅行演奏。1834年由於身體健康原因停止了演奏。他的小提琴演奏技藝精湛,令不少音樂家、作曲家與樂評家為之而瘋狂。所作的二十四首隨想曲是他演奏技藝的薈萃。他的作品還有六部小提琴協奏曲、室內樂及其他小提琴曲等。

巴赫(Bach Johnnsebastian 1685-1750)德國人。1685年生於埃森納赫,自幼隨父學小提琴。十歲時父母去世後,隨兄一起生活,並開始學習鍵盤樂器和管風琴。1700年在呂內堡的聖密歇爾教堂唱詩班任歌手,並從師於伯姆拿。1703-1708年在阿恩斯塔德、廖爾豪遜任教堂管風琴師。1708年在魏瑪,任宮廷管風琴師,1714年升為樂長。1723年到萊比錫,任聖多馬斯教堂管風琴師和宮廷樂長。1749年雙盲失明,且身體明顯衰退。1750年7月28日在萊比錫因中風去世。他的作品極為豐富,除歌劇未涉及外,有各種體裁的作品。他是巴洛克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西洋音樂史上有著深遠影響的人物。
巴赫生前默默無聞,發表作品極少。去世五十多年後,經門德爾松竭力推崇,開始受後人重視。

肖邦(Chopin Frederic Francois 1810-1849)是波蘭的作曲家、鋼琴家。他的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波蘭人。幼年受波蘭民間音樂熏陶,七歲開始學習鋼琴,並創作了《波蘭舞曲》,八歲登台演出,十二歲學習和聲對位並開始創作。1826年入華沙音樂學院,1829年離校成為知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1830年赴奧、捷、德等國演出。波蘭起義失敗後定居巴黎,潛心創作。並與浪漫派音樂家李斯特、柏遼茲等等傑出音樂家有交往,常在貴族沙龍中演奏。肖邦的音樂創作植根於波蘭民間音樂,富愛國主義精神,善於寫作奔放的旋律與靈活多變的和聲。作品以鋼琴曲為主不用標題,常以圓舞曲、夜曲、波洛涅茲、瑪祖卡等舊體裁抒發其富於詩意的音樂構思。

門德爾松(Felix Mendessohn 1809-1847)德國浪漫樂派最具代表性作曲家之一。1809出生於漢堡, 父親是一位大銀行家,母親是有廣博修養且具音樂才能的賢妻良母。
他十歲時就發表了許多作品。17歲時既完成了《仲夏夜之夢序曲》,21歲起研究和整理巴赫的作品。他曾在1829年指揮了巴赫的《聖馬太受難曲》,這次著名的音樂會令聽者在巴赫死後第一次聽到此曲。為此,這首塵封達百年之久的神劇傑作,終於能重新得到世人的重視,同時更激發了19世紀早期重新發掘巴赫音樂的熱潮,為這位音樂之父的作品得以從見天日作出了最重要貢獻。同年,他以鋼琴演奏家兼指揮的身份,在歐洲各地展開旅行演奏,所到之處聽眾無不為之風靡。1831-1832年滯旅義大利,1833年任柏林歌唱協會指揮,同年在杜塞道夫舉辦"低地萊茵音樂節",從此三年間以指揮身份遊走與該市的教會、歌劇院及合唱團。1835年-1847年,門德爾松擁有了眾多的頭銜: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首席指揮,普魯士宮廷的「音樂總指揮」,萊比錫「格萬特豪森音樂廳」指揮,萊比錫大學哲學博士等。期間1843年與舒曼等人成立了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萊比錫音樂學院,並出任院長。由於積勞過度,於1847年因腦溢血病逝萊比錫,享年僅38歲。
以神童著稱的門德爾松,在短暫忙碌的演奏生涯中創作了大量各種題材的音樂作品。作曲風格溫柔舒適、優美恬靜、完整嚴謹,極少矛盾沖突、富於詩意幻想,曲曲旋律優美,洋溢著浪漫唯美的氣息。此外他還獨創了「無詞歌」的鋼琴曲體裁,共八冊48首,其形象生動多變,是最早標題音樂的代表。對19世紀德國音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舒曼(Schumann 1810-1856) 德國著名的音樂家。1810年出生在茨維考的一個有較高文學修養的家庭,自幼便開始展現音樂、詩歌、戲劇等多方面的才華。由於家庭環境的影響,舒曼幼年時對文學的喜愛並不亞於音樂,也因此培養出豐富的感情與過人的想像力,從6歲開始學習音樂,到9歲時已能寫作歌劇及作曲。他孜孜不倦地學音樂,把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耗費在音樂的學習和研究當中。
1830年當他欣賞過帕格尼尼在法蘭克福的演奏會後受到啟發。當年畢業後轉功音樂,正式開始了音樂家生涯。舒曼本想做一個出色的鋼琴家,但卻因急於求成,訓練方式錯誤導致手指受傷,後改學作曲並兼寫音樂評論。1840年與著名鋼琴家、恩師的愛女克拉拉相遇並結婚,他們的結合可稱為19世紀樂壇最動人的愛情故事之一。隨之舒曼的創作也進入了鼎盛時期,如:《蝴蝶》、《婦人之戀》、《狂歡節》等等。1854年因患嚴重的精神衰竭而處於精神分裂邊緣,並曾企圖自殺,最後被送進了精神療養院中休養,就此結束了作麴生涯。
舒曼是浪漫主義音樂成熟時期代表人物之一,生性熱情敏感,富有民主主義思想。1834年創辦的《新音樂雜志》在其主持下,成為德國最具權威的音樂雜志,對改變當時陳腐的音樂空氣,促進浪漫藝術的發展,起到正面的意義與重要的作用。

舒伯特(Schudert Frant Peter1797-1828)奧地利人,1797年生於維也納,在一個拮據的家庭中成長。父親是一位小學校長,也是他的音樂啟蒙老師。他幼年隨兄長及父親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後來在一個教會唱詩班擔任童高音,並開始正式學習學習。1808年十一歲時考入維也納帝國及皇家學校,以後加入維也納宮廷禮拜堂合唱團,並完成了《第一交響曲》。1812年與當時著名的義大利作曲家薩里埃利學習。1814年10月19日,舒伯特第一次為歌德的詩《紡車旁的格麗卿》譜曲,據說是這首歌曲導致德國藝術歌曲的誕生,此說雖不精確,卻有一定道理。1818年被邀請到匈牙利擔任艾斯特哈薩公爵府中(海頓曾與此擔任宮廷樂長,直到1790年樂團解散為止)任其女兒的音樂老師,廉取固定收入。在1821年出版他的《魔王》一曲時,己經譜寫了將近七百首樂曲。1823年,疾病開始折磨舒伯特,住院期間,他寫了聲樂套曲《美麗的磨房姑娘》中的一些歌曲。1828年舒伯特溘然長逝,時年31歲。

海頓(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著名的奧地利作曲家。1732年生於羅勞,家境貧寒,其父曾做過修車匠、教堂雜役、管風琴師和男高音歌手。海頓從小在很艱苦的條件下學習音樂。後入維也納聖斯蒂芬教堂唱詩班,勤奮學習音樂並學習作曲。十六歲因倒嗓,被唱詩班革職,無處棲身,借友人一陋室教徒為生。後成為音樂教師波兒波拉的助手。1759年任摩爾辛伯爵的音樂領班。1761年長期在匈牙利王子埃斯特哈門下服役,在艱苦的環境下創作了大量作品。1781年與莫扎特相識,情義至深。他曾兩次訪問倫敦,並創作了著名的《倫敦交響曲》(此曲是他一生最優秀的作品)。1798年與1801年又分別寫成《創世紀》與《四季》。此後他的身體開始每況愈下。1809年5月13日在維也納去世。
海頓的創作涉及面很廣,其中以交響曲和弦樂四重奏最為傑出。他的音樂旋律豐富,經常流露出純朴開朗的民間氣息。他在樂曲的發展中常用「主題活用的原則」,這直接啟示著貝多芬「動機發展」的靈感。海頓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柏遼茲(Hector Berlioz 1803-1869)法國傑出的作曲家。1803年出生於法國南部一個小鎮的醫生家庭里。自幼酷愛音樂,但家庭都希望他能成為一名醫生,在經過短暫學醫後,最終以與家庭脫離關系為代價選擇了音樂道路。
1826年柏遼茲入讀巴黎音樂院。他年輕時是個富於小資產階級革命精神的浪漫主義作家,曾寫過《希臘革命》大合唱。法國七月革命時,也曾走上巴黎街頭高唱《馬賽曲》。後又把該曲改編為大型管弦樂隊與二重合唱的樂曲。歌德、貝多芬和莎士比亞等人激發了他的想像力,使他在1830年創作的清唱劇《沙丹納普之死》一舉贏得羅馬大獎。同年,自傳式的《幻想交響曲》首演,令他成了當代最具革命性的作曲家。
柏遼茲是法國浪漫樂派重要代表人物,他除了以銅管樂器的擴充,為管弦樂的表現打開嶄新的空間外,還以新穎、明澈的配器效果和戲劇化的處理來豐富交響樂的表現力,並以獨創的"固定樂思"曲法,開創了標題音樂的作曲,李斯特的交響詩和瓦格納的歌劇,無不深受其影響。盡管如此,柏遼茲生前在法國國內並未受到重視,反而在國外,特別是德國備受尊榮。柏遼茲的名字同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大師雨果,浪漫派畫家德拉克洛瓦相提並論,堪稱法國浪漫主義三傑。1869年柏遼茲在巴黎去世。

莫扎特(Mozart Wolfgang Amadeus 1756-1791)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與海頓、貝多芬並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大作曲家。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生於薩爾茲堡,他的父親李奧普特是宮廷樂師。他3歲彈琴,5歲作曲,是一位在音樂上非常早熟的天才,並很小就顯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他在父親的教導下學習音樂,他的即興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五歲時即創作了一首小步舞曲。1762-1763年間他與姐姐就在慕尼黑、維也納、法蘭克福、布魯賽爾、巴黎和倫敦等地演出,並發表生平最初的作品集。1764年前往倫敦隨同阿貝爾和J.C.巴赫學習作曲。68年在維也納演出首部歌劇《巴斯丁與巴絲蒂娜》。莫扎特長時間的演出、旅行、創作所到之處都傳出贊譽之聲。在旅途中,莫扎特更結識了多個對他甚有影響的人物與重要音樂家。使他的創作更廣泛,更完美。在他人生最後的也是最為貧困的9年中,他令人難以置信的創作出大量的傑作。如:歌劇《唐璜》、《費加羅的婚禮》、《魔笛》等等。

比才(Bizet Georges 1838-1875)法國作曲家。生於巴黎。十歲進巴黎音樂學院,師從阿列維等人學作曲。十九歲獲羅馬大獎後,在羅馬學習三年,立志寫作歌劇。1863年發表歌劇《採珠者》,1872年為戲劇《阿萊城姑娘》配樂,演出未獲成功,而其配樂則以交響曲形式流傳後世。最後一部歌劇《卡門》正在巴黎上演之際,他卻在不得志中抑鬱而死。
比才的創作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現力的描繪生活沖突的交響發展,以及法國喜歌劇傳統的表現手法熔於一爐,創造了十九世紀法國歌劇的最高成就。 他是浪漫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德國作曲家、鋼琴家。1833年5月7日生於漢堡一個職業樂師的家庭里。早年曾師從戈賽爾、馬克森學習鋼琴。一生交友甚廣,並特別得到舒曼夫婦及阿希姆賞識與支持。他是創作與演奏並重的作曲家。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極少採用標題。他的交響樂作品既有模仿貝多芬的氣勢宏大,又有其筆法工細,情緒變化多端。他重視奧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餘首改編曲。形式繁多的重奏曲作品提高了室內樂的地位。此外還作有二百餘首歌曲、一批鋼琴小品與主題變奏曲、協奏曲。
1862年勃拉姆斯定居維也納,潛心創作了多部巨作。1897年作為最後一位古典作曲大師的勃拉姆斯在維也納去世。
勃拉姆斯的作品主要表現了日耳曼民族嚴肅質朴的氣質和維也納的甜蜜韻味。

德彪西(debussy1862-1918)傑出的法國作曲家。1862年生於聖熱曼昂萊,自幼學鋼琴,十歲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其後三十餘年的創作生涯中,形成了一種被稱為「印象主義」的音樂風格,他常運用全音音階、東方五聲音階及平行五度;自由使用不協和和弦;不作一般的主題發展;配器上突出個別樂器的音色。這些技法,曾遭多人反對,後被公認為繼浪漫派之後的一大樂派。《牧神午後》是作者第一部有代表性的印象主義作品。1918年德彪西因患癌症在巴黎去世。
德彪西的作品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聖-桑(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法國作曲家。五歲起開始作曲,十一歲即以鋼琴家姿態登台演出,十三歲進巴黎音樂學院學管風琴和作曲,後在教堂任管風琴手,其中有四年在尼德梅耶爾音樂學校教鋼琴。
1877年他辭去教堂的職務,埋頭作曲。他是法國民族音樂協會的創始人之一,積極從事音樂活動,又以鋼琴家和指揮家身份到各國演出。其創作技巧純熟,作品數量超過一百七十部,幾乎涉及每個音樂領域。作品旋律流暢,和聲典雅,結構工整,配器華麗,色彩豐富,通俗易懂。但某些作品過於追求表面的華彩效果,質量不勻。其代表作有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交響詩《骷髏之舞》、《第一大提琴協奏曲》和小提琴與樂隊的《引子與迴旋隨想曲》等等。

亨德爾(Handel Georg Frderic 1685-1759)德國『巴洛克時期』作曲家。父為理發師兼外科醫生,宮廷侍從。亨德爾七歲從師學習雙簧管、古鋼琴、管風琴和對位法。十二歲成為助理管風琴師,並寫成雙簧管奏鳴曲等。1702年入哈雷大學學法律,一年後離校去漢堡,任凱塞歌劇院小提琴師,同時從事歌劇創作。1706年去義大利接觸那不勒斯樂派歌劇及科萊里、斯卡拉蒂的器樂創作。1710年回國任漢諾威宮廷樂長。1712年去英國演出歌劇。取得英國宮廷作曲家的職位,隨之定居英國,並領導歌劇院的工作。1727年加入英國籍。1741年轉入清唱劇寫作,創作了著名的《彌賽亞》、《以色列人在埃及》、《掃羅》等。這些作品都因其符合當時英國民族主義愛國思想,而受歡迎。
亨德爾由於勤奮地創作和操勞,晚年患眼病,1753年雙目失明。1759年4月6日《彌賽亞》演出時,擔任管風琴演奏。但八天後與世長辭。他一生有歌劇四十六部,清唱劇三十二部,康塔塔一百部,以及大量聲樂曲、器樂曲等。

奧芬巴赫(Offendach 1819-1880)法國作曲家,古典輕歌劇創始人之一。原籍德國,父為科隆猶太教堂樂師。幼時隨家遷巴黎。1883年入巴黎音樂學院,同時在巴黎歌劇院任大提琴師。1849年任法蘭西劇院指揮。1853年開始寫作輕歌劇。1855-1861年任巴黎人滑稽劇院經理。1873-1875年經營快活劇院。一生共寫歌劇九十六部。他的輕歌劇情節有趣,大膽採用當時各種歌曲、舞曲、小夜曲與進行曲形式,音樂通俗易懂,至今流傳不衰。

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生於匈牙利雷定。在音樂上主張標題音樂,創造了交響詩的體裁,作品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瑪捷帕》、《普羅米修斯》等十三部。受帕格尼尼的影響,作有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級練習曲,在鋼琴上創造了管弦樂的效果,大大開拓了鋼琴音樂表現力。1875年創建布達佩斯音樂學院,親任院長。

馬斯內(Massenet 1842-1912)法國作曲家。1842年5月12日生於盧瓦爾省經營制鐵業的家庭。像所有偉大的音樂家一樣,從小就顯露音樂才賦。9歲時便被送進巴黎音樂學院。老師中有著名的作曲家托瑪等人;在學期間,他多次獲獎,1863年畢業時,以一首大合唱獲得羅馬大獎,從1873年起,馬斯奈的戲劇音樂作品,如《巴贊的唐愷撒》和《艾林尼》、神劇《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夏娃》等,贏得了公眾的承認。在70年代和80年代,他的創作達到了最輝煌和最有成果的時期,寫出了包括長期流行不衰的《曼儂》(1884年)和《維特》(1886年)在內的幾十部歌劇。
他一生中的最後二十五年,不但沒有擴大自己的藝術思想視野,在戲劇效果和表現手法方面也依然如舊,因此他的大部分歌劇雖然轟動一時,過後大都被遺忘。即使如此,他後期創作中的歌劇《泰伊思》(1894年) 、《莎芙》(1897年)和《唐吉訶德》(1910年),仍然有很大影響。

西貝柳斯(Sibelius,Jean 1868-1957)芬蘭人,父為軍醫。九歲起學鋼琴。十四歲學小提琴,並自學作曲。後參加業余室內樂團。1885年進赫爾辛基大學法律系,不久轉入音樂學院。1889年上演所作弦樂四重奏,頗或好評。後又以公費赴柏林、維也納深造。
1892年回國,致力於創作,常以芬蘭民間文藝為題材。1893年執教於赫爾辛基音樂學院。1900年所作《芬蘭頌》上演,大大激起了芬蘭人的愛國思想。1904年定居赫爾辛基附近的耶爾文佩。1914年訪問美國,接受耶魯大學音樂博士學位。回國後過著隱居生活,但仍從事創作。1929年起停止創作。他是十九世紀民族派浪漫主義音樂最後的代表人物,為芬蘭音樂開拓了一個新的時代。
他的作品有戲劇配樂、交響曲、交響詩、合唱曲、歌曲等。
福萊(Faure 1845--1924)法國人,父為教育行政官。幼年被送到巴黎學音樂。1861年師事聖-桑。1866年任聖-桑韋爾教堂管風琴師。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他參加了義勇軍。1877年任馬德倫教堂管風琴師,1896年任巴黎音樂學院作曲教授。其音樂教學成績斐然,拉威爾、艾奈斯庫等人皆出其門下。1905年繼杜布瓦(Dubois,1837-1924)任巴黎音樂學院院長。
1920年因耳聾及健康不佳而辭職。所作鋼琴曲、歌曲與室內樂甚多,是法國最有成就的作曲家之一。《安魂曲》是其代表作。

理查·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德國作曲家、指揮家、鋼琴家。
他1864年出生在德國的慕尼黑,其父是著名的圓號手。4歲起學習鋼琴,6歲開始作曲,8歲學小提琴。1875年他隨邁爾學習作曲理論,畢業於慕尼黑大學。1880年創作了最早的《第一交響曲》(未發表),1882年為管樂而作的《小夜曲》引起彪羅注意,1885年繼彪羅任邁寧根樂隊指揮。1886年任慕尼黑宮廷劇院指揮。1889年任魏瑪樂團指揮。1894年任柏林愛樂樂團指揮。1898年任柏林歌劇院總監。1919年任維野納歌劇院總監。因一度任納粹政府"國家音樂局"總監,第二次大戰後曾受審於慕尼黑特別法庭。1949年,在到處隆重慶祝他85歲生日後不久,於加米勒-帕滕斯興去世,享年85歲。
創作上初期受勃拉姆斯影響較深,後傾向李斯特與瓦格納。其交響詩與歌劇對現代音樂影響較大。他的成名作是《唐璜》,較著名的作品有《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英雄生涯》等等。

馬勒(Mahler 1860-1911)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1860年出生波希米亞卡利什特在6歲時起學習鋼琴,1870年舉行首次鋼琴獨奏會。1875年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師從愛博斯坦學鋼琴、福克斯學和聲、弗朗茨·克倫學作曲,是布魯克的追隨者。音樂學院畢業後,開始指揮生涯,1885年任維也納歌劇院指揮,1888年任布達佩斯皇家歌劇院音樂總監。1897-1907年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院長。1907年任紐約大都會劇院首席指揮,兼任紐約愛樂樂團指揮。曾經有評價說:「古斯塔夫·馬勒無疑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交響樂作曲家之一。」
馬勒出身貧寒,在童年時就因波希米亞和猶太人雙重血統而被受欺凌幸而其父發現了他的音樂才華,送他走上了音樂的道路。
馬勒是一個充滿憂郁而又極端浪漫的作曲家,他是一個連接浪漫主義頂峰和現代主義的作曲家,馬勒的音樂常常交織著一種浪漫溫馨的抒情和無法掙脫的對人類生存痛苦的感嘆,最終化為一種靈魂的呻吟。
馬勒的創作的黃金期基本是從1896-1907年的10年間。在這期間他創作了第三到第八交響曲和聲樂套曲《亡兒之歌》。1911年5月8日他因心臟病去世,年僅51歲。去世後仍有三布作品為發表它們是:《大地之歌》、第九和第十交響曲。
曾有報道說,馬勒的過早辭世與他的妻子阿爾瑪有很大的關系。1910年阿爾瑪與著名的「包豪斯」設計院的創建人沃爾特格羅皮烏斯相遇,兩人一見鍾情,這使馬勒受到了重大打擊,可以說直接促成了一年後這位偉大作曲家的辭世。

德沃夏克(Dvorak,1841-1904)捷克(波西米亞)作曲家。
德沃夏克16歲(1857年)進布拉格管風琴學校學習,畢業後在布拉格國民劇院樂隊梅斯塔那手下任中提琴手。1873年始有作品問世引起音樂界的注意。後離開劇院,專業從事創作與受徒。曾任布拉格音樂學院作曲教授。德沃夏克對各種音樂形式都有涉獵,但基本上還是一個民族樂派的作曲家,1885年到美國任紐約音樂學院的院長,在美國3年使他創作了代表最高藝術的水平的《第九交響樂》、《大提琴協奏曲》、《第十二美國四重奏》和《10首聖經歌曲》

威爾第(Verdi 1813-1901)義大利作曲家。客站老闆之子,幼隨鄉村風琴師學習音樂。後受人資助投考米蘭音樂學院,未被錄取。後隨拉維納學作曲。1836年創作的第一部歌劇是《羅徹斯特》,後被斯卡拉歌劇院老闆梅雷利賞識,於1839年在斯卡拉劇院上演。1842年以歌劇《納布特》轟動樂壇。他是義大利傑出歌劇作家,有29部作品傳世。大家熟知的《麥克白》、《奧賽羅》、《茶花女》、《阿依達》等作品都出自他手。

拉威爾(Ravel,Maurice1875-1937)法國作曲家。父為機械師,祖籍瑞士;母為西班牙人。拉威爾七歲開始學習鋼琴。十二歲學和聲。1889年入巴黎音樂學院,師從貝里奧學鋼琴、弗雷學作曲。1901年獲羅馬次獎。以後四次競爭首獎失敗,釀成「評獎不公」事件(1905年),評委會主席巴黎音樂學院院長杜瓦爾引咎辭職,由福萊接任。一次世界大戰後他在巴黎過半隱居生活,專事創作。其早期作品接近德彪西的印象主義,後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主要作品有芭蕾舞劇《達菲尼與克羅埃》,管弦樂曲《西班牙狂想曲》、《圓舞曲》、《G大調鋼琴協奏曲》,鋼琴曲《水之游戲》、《鵝媽媽組曲》、《鏡》等。

❷ 岳陽博斯坦機器人學校怎麼樣

岳陽博斯坦機器人學校是比較好的。
湖南省博思坦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9年09月25日,注冊地位於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區巴陵中路泰和大酒店貴賓樓東側六樓617-624室,法定代表人為歐陽洋。經營范圍包括機器人開發,機器人文化交流,機器人技術咨詢,機器人競賽活動組織策劃,機器人、機器人零配件、電子元件及配件的銷售。

❸ 能否介紹下菲仕樂品牌

世界最古老的鍋具製造品牌,被譽為德國國寶。創立於1845年的德國伊德奧博斯坦。堅持德國生產。
全球賣的最好的是高速快鍋,6重安全保護措施技術,銷售過億無安全事故。
雅格平底炒鍋,全鋼設計。鍋蓋頂部的微凹專利設計,可以無水烹飪海鮮等食材,原汁原味,滿足多種烹飪要求。

❹ 日本為什麼會這么衰又吃過原子彈,又吃這么強的地震。

你說的一個是人為,一個是天災。人有情,自然無情,當時日本人的所在所做的是自然嗎,

1941年7月美國、英國和荷蘭政府宣布對日本禁運戰略物資,尤其是鋼和石油。當時日本的石油儲備僅夠維持兩年,所以日本於1941年12月7日清晨,偷襲了珍珠港,發動了太平洋戰爭,企圖在其石油耗凈之前打敗美國,奪取位於印尼和菲律賓等地的石油產地。到1945年5月18日蘇聯紅軍攻克柏林,法西斯德國戰敗,二次大戰接近尾聲。蘇聯紅軍已經騰出手來,著手在遠東進攻日本。如果蘇聯佔了先機,不利於美國戰後全球戰略的建立。美國當時的主要兵力還是在歐洲戰場,運輸到亞洲多有不便,同時也不符合美國的戰後利益。美國當時只制出了三顆原子彈,第一顆在1945年7月16日新墨西哥沙漠試驗中用掉了,為了爭奪霸權,美國把僅有的兩顆原子彈搶在蘇聯對日宣戰之前(8月6日和8月9日)投在了廣島和長崎。蘇聯紅軍於8月8日對日宣戰並出兵中國東北,日本於8月15日投降,二次大戰結束。可見美國在這時候投放原子彈是形勢的逼迫,也是爭霸的需要。當時原子彈剛剛試驗成功,早了美國也拿不出來。

美國其實也毫不猶豫地使用了原子彈,因為原子彈在1945年以前只是試驗上和理論上成立,但是很多技術問題還沒有解決。其實美國當時也就研發出了兩顆原子彈,再多也要等上至少一年。之所以美國在扔完第二顆原子彈後讓日本人考慮是因為自己也沒有辦法了,就聽天由命了。好險日本人不知道,以為美國還有很多原子彈,就投降了。

美國使用原子彈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工作使用原子彈對日本的打擊從而促使日本投降,因為日本此前拒絕接受博斯坦公告無條件投降,而美國對日本所佔領的硫磺島進攻傷亡太大,從而讓美國感覺到如果打算直接進攻日本本土促使日本投降會遭受太大的損失,美國無法承受這么大的損失,所以才使用了原子彈,當然這其中也有威懾蘇聯的用意但是主要的目的是最快的結束二戰。

(廣島原爆浩劫 )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YyMzUzMjg=.html

❺ 博斯坦宣言內容

1945年7月17日,蘇美英三國首腦在柏林近郊波茨坦舉行會議,會議期間發表對日最後通牒式公告。由美國起草,英國同意。中國沒有參加會議,但公告發表前徵得了它的同意。蘇聯於8月 8日對日宣戰後加入該公告。 公告共13條,主要內容有:盟國將予日本以最後打擊,直至停止抵抗;日本政府應立即宣布所有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重申《開羅宣言》的條件必須實施,日本投降後,其主權只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由盟國指定的島嶼;軍隊完全解除武裝;戰犯交付審判;日本政府必須尊重人權,保障宗教、言論和思想自由;不得保有可供重新武裝作戰的工業,但容許保持其經濟所需和能償付貨物賠款之工業,准其獲得原料和資源,參加國際貿易;在上述目的達到和成立和平責任政府後,盟國佔領軍立即撤退。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軍投降。內容一、吾等戰勝國首腦,代表吾等億萬國民,業經會商並同意對日本應予以一機會,以結束這次戰爭。 二、美英之龐大陸海空軍,籍由西方調來之軍隊,業已增強數倍,即將予日本以最後的打擊。彼等之武力,受所有聯合國之決心而支持及鼓舞。對日作戰,不至其停止抵抗為止。 三、德國無效果及無意識抵抗全世界激起之自由人民力量,所得之結果,彰彰在前,可為日本人民之殷鑒。此種力量,當對 付抵抗之納粹時,不的不將德國人民的土地、工業及其生活方式摧毀殆盡。然現在集中隊付日本之力量,則較之更為龐大不可衡量。吾等之軍力更加以吾等之意志為後盾,若予以全部實施,必將使日本軍隊完全毀滅,無可逃避,而日本之本土,必將終歸全 部破壞。 四、現應即早決定,日本是否仍繼續受其一意孤行、計算錯誤、使日本帝國已陷入完全毀滅之境之軍人所統制?抑或走向理智之路。 五、以下為吾人之條件,吾人決不更改,亦無其他另一方式,猶豫遷延更為吾人所不容。 六、吾人堅信,若不將窮兵黷武之軍國主義驅出世界,則和平安全及正義秩序不能產生。故決將欺騙及誤導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之政權及勢力,永遠掃除。 七、直至如此之新秩序成立之時,及直至日本製造戰爭之力量已毀滅有確實的證據時,日本領土經盟國之指定必須領,俾吾人在公告中所陳述之基本目的,得以完成。 八、開羅宣言之條件必須實施,而日本之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吾人所指定其他小島之內。 九、日本軍隊,完全解除武裝以後,將被允許返回家鄉,得有和平及生產、生活之機會。 十、吾人無意識奴役日本人民,或消滅其國家。但對於戰罪人犯,包括虐待吾人俘虜在內,將處以法律之裁判。日本政府必須將阻止日本人民民主趨勢之復興及增強之所有障礙予 以消除。言論、宗教及思想自由,以及對於基本人權之重視,必須成立。 十一、日本將被許維持其經濟所必需及可以償付貨物賠款之工業,但可以使其重新武裝作戰之工業不在其內。為此目的,可准其獲得原料,以別於統治原料,日本最後參加國際貿易關系當可准許。 十二、上述目的達到,並以據日本人民自由表示之意志,成立一傾向和平及負責之政府後,同盟國戰領軍隊當即撤退。 十三、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並對此種行動有意識行予以適當之各項保證。除此一途,日本即將迅速完全毀滅。

閱讀全文

與博斯坦位於德國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