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只是一個小國能戰勝那麼多國家
那是因為德國一戰戰敗,輸得傾家盪產,又趕上了經濟危機,窮的都快當褲子了,也正因為如此,才使得本就習慣於組織和紀律的德意志民族精神更加高漲。當然,精神不能當飯吃也不能當槍打。一戰雖然敗了,但德國的人才儲備即便在當時也是一流的。看看一戰前那些諾貝爾獎得主的國籍,再看看一戰後被壓縮了的「十萬國防軍」,再加上極不平等的《凡爾賽和約》,就知道了為什麼德國能在短時間內重新崛起。
那些一戰戰勝國自以為滅亡了德國,卻不知道自己使一個本就人才輩出的民族得到了空前的團結。不強大才怪呢,至於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德國一個小國能戰勝那麼多國家,原因是一樣的,以並不佔壓倒性優勢的國力對外國,試探,成功!再試探,再成功!又試探,還是成功!
相信那個時候,換了誰都不會知道自己姓什麼、門兒朝哪邊開了。如果德國在魯爾非軍事區和蘇台德的冒險一開始就被英法一棍子打下去,小希就完蛋了,也就只能在家裡喝喝啤酒了。
⑵ 二戰後德國獲得世人尊敬的原因
二戰中,納粹屠殺各族人民,尤其是猶太人,犯下滔天罪行。不過二戰以後的德國政府,是反納粹的各界人士組建的,對二戰的各種罪行都深刻反省並積極參加各種贖罪。而且德國戰後經濟騰飛,在二戰的廢墟上重建自己的家園,獲得世界人民的尊重!而日本不一樣,日本戰後由於美國的包庇逃脫了懲罰,其政府也是二戰的餘孽組成的,骨子裡帶有反動基因,不過是表面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而且拒不認罪,篡改教科書,美化自己醜陋的形象,嚴重傷害受害國人民的感情。兩者相比,高下立判!
⑶ 希特勒是如何給德國民眾洗腦的
一、經濟措施: 1.積極的財政政策,包括增加稅收、擴大國債和實行通貨膨脹 2.大規模的軍事采購和訂貨 3.剝奪猶太人資本 4.強制卡特爾化 5. 淘汰中小企業,擴大壟斷組織 6.政府全面干預國民經濟,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7.一方面加強和擴大國家所有制,另一方面將國有財產轉到私人壟斷資本手中 8.擴大對外貿易9.興辦公共工程二、貨幣新經濟政策1.拒絕接受國外借款。2.用直接易貨的方式來進行進出口貿易。 3.停止所謂「外匯自由」。 4.當有了可以工作的人力和物資時,就製造貨幣,而不向外國借債。三、社會福利政策1.大力推行社會保險制度,增加和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 2.擴大職工的有薪休假制度。 3.通過勞動美化活動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
⑷ 二戰前,德國法西斯是如何煽動對外仇恨的呢
內部矛盾是事物的變化的根本原因,內部矛盾有時候很難解決,就需要外部矛盾的力量緩解內部矛盾。只有在面對外部矛盾時,國家與人民之間才會暫時放下內部矛盾。
文章寫到這里大家可以看出,其實德國人民的對外仇恨情緒都是來自以法國為首的歐洲眾國對德國的壓迫而產生的,納粹政府只是把這種情緒引導放大了一些。後來二戰的爆發,也是納粹政府以恢復民族尊嚴為由而展開的。
⑸ 希特勒是怎樣給德國民眾洗腦的
希特勒統治德國期間,整個德國陷入了暴力與謊言。為了維護極權,希特勒採用了兩個手段:利用蓋世太保,監視民眾的一言一行,一旦有「風吹草動」,便將人拉入監獄,甚至很多人被秘密處死。另一個手段,便是動用國家機器,不斷的利用媒體宣傳「納粹思想」,不斷製造謊言,達到洗腦的目的。
在這種惡毒的媒體宣傳下,大量的德國民眾被欺騙,思考問題的方式都發生了扭曲,完全陷入了思維怪圈。
一:混淆了「國家」與「納粹」的概念:
被洗腦後的德國民眾普遍認為:沒有納粹就沒有德國的存在,德國的發展要依賴納粹的統治。甚至很多民眾陷入了一種誤區:認為離開了納粹統治,德國就會發生動亂。事實上是,德國並沒有因為納粹而變得強大,反而因為納粹被捲入了二戰。二戰後,沒有了納粹統治的西德迅速進入了真正的穩定狀態,經濟不斷發展,民眾生活富足。
二:分不清是誰在養活誰:
雖然希特勒在統治德國期間,搞了不少的經濟項目,表面上德國的經濟是因為希特勒的改革而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事實上是德國民眾的財富被大量的變相掠奪。為了維持自己和情婦的奢侈生活,為了維持龐大的蓋世太保機構,只能從民眾那裡進行掠奪。由於希特勒上台前恰恰是德國經濟低迷的時期,於是希特勒緊緊抓住了德國人怕失業的心理,大量的引進軍工業,利用廉價的勞動力為自己賺來了大量的財富。可憐的德國人竟然認為是希特勒和納粹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對希特勒產生了感激之情,完全沒意識到這完全是因為自己的辛苦勞動所得。事實上是德國民眾用自己辛苦的勞動養肥了希特勒,養活了一大批以監視民眾為樂的蓋世太保。
三:認敵為友
在希特勒的洗腦下,德國民眾將墨索里尼視為「德國人最好的朋友」,很多人認為除了義大利外,其他的國家都是「對德國虎視眈眈的敵對勢力」,結果是這個「最好的盟友」加速了德國的悲劇。
四:處處防人
在蓋世太保無孔不入的監視下,德國民眾即使對納粹有意見,也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為了保護自己,德國人覺得誰都可能是蓋世太保,甚至親朋好友之間也充滿了戒心。
五:真正的愛國者反而成了民眾的「眼中釘」
在希特勒統治期間,出現了一批有清醒頭腦的愛國人士,反對納粹極權操作國家機器愚弄民眾,卻被蓋世太保誣陷是「賣國賊」。這些真正的愛國者被不明真相的民眾視為「眼中釘」,甚至認為他們是在「危害國家的穩定」,這種錯誤的認識直到二戰結束,德國民眾重新審視了歷史,才明白愛國不等於愛納粹,真正的愛國是要維護國家不被納粹操作,真正維護民眾的權益為根本的。
假如當年德國民眾能清醒的意識到納粹的危害,那麼德國也許就避免了戰爭。假如德國人誰都不加入納粹,那麼德國人就不必生活在恐懼和擔心中,也不必為此極權的奢侈和其屬下的蓋世太保機構負擔如此龐大的開支。遺憾的是,德國人被謊言蒙騙,最終整個德國捲入了災難。可見,納粹的存在才是真正危害德國國家穩定和損害德國民眾利益的最主要因素。沒有了納粹的德國,獲得了新生,民眾的收入大大增加,生活越來越好,成為了真正的世界強國。
⑹ 二戰德國為什麼幫中國
德國在二戰中幫助中國的原因:
中國有一個非常大的優勢,那就是人口數量眾多。也就是說如果當時的中國有足夠先進的武器裝備,那絕對有潛力成為一個超級大國,而德國也恰恰是看中了這一點。如果一旦德國成功的將我們給拉攏過去,那麼他們就可以提供一些強大的武器。
當然這也只是一個表面上淺層次的原因,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
當時中國的地理位置,北面挨著蘇聯,拿下還有英國殖民地,如果能將這個地方給拿下的話,那麼在作戰上就會有了更大的優勢,可以對他的死對頭蘇聯進行兩面夾擊的攻勢。
(6)二戰德國是如何鼓舞人心的擴展閱讀:
二戰前的中德關系:
1911至1941年間,中華民國和德國之間的合作在20世紀中前期歷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中德合作使兩國結成聯盟,密切的合作關系使中國的工業建設和軍備迅速現代化,這在中國抗日戰爭之前尤甚。
此時期的中華民國一直在民國軍閥割據與列強環繞的環境下艱難地生存著。1928年,中國國民黨完成北伐,雖在名義上統一了軍閥動盪之中的中國,不過於同時期,日本對外擴張,主張對中國發動戰爭的鷹派勢力卻在該國政壇抬頭。
有鑒於此,中華民國迫切需要實現軍備和國防工業現代化以獲得自衛生存的能力,而德國方面則需要原材料的穩定供應,這種關系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末期間,將中德兩國緊緊地維系在一起。
雖然合作的蜜月期自1933年納粹當政開始到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而結束,只持續了不到4年時間;而且真正意義上的工業改革也到1936年才開始,但中德合作仍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同樣,中德合作也大大提高了中國抵禦日本的侵略的能力。
⑺ 德國發動二戰的起因和目的分別是什麼
1、起因:
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第一次大戰遺留下一些無法和平解決的所謂對德國的不公平條約和待遇,作為第一次大戰的戰敗國,德國的很多利益被其他強國瓜分,同樣只能是通過戰爭來索回失去的利益。
另一個原因就是經濟問題,法西斯就是在經濟危機中上台的,但不是經濟的發展,正好相反,當時德國國內經濟正在走向崩潰,通過戰爭手段進行經濟掠奪是最佳方式。這種經濟掠奪方式一直沿用至今,並且被某國發揮的淋漓盡致。
2、目的:搶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征服世界。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烈,根據雅爾塔會議協定,為了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中、英、美、蘇、法為首的同盟國在1945年10月24日發起成立了聯合國,中、美、蘇、英、法則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1948年以來,安理會共授權進行了60餘項維和行動。另外,聯合國還先後組織制定了從不擴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等數百個國際條約。
由於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在二戰中受重創,亞非地區的殖民地人民發起了殖民地解放運動。印度的獨立給了大英帝國致命一擊,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勝利,中東,非洲先後獨立數十個國家,最終導致由西方地理大發現後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體系徹底瓦解。
二戰後初期,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普遍衰落,美國一枝獨秀,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美國對社會主義國家推行霸權主義政策,出現了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20世紀60年代西歐、日本要求擺脫美國的控制,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受到沖擊,資本主義陣營內部矛盾重重,出現多極化趨勢。
⑻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統治者,是如何將戰爭合法化的,又是如何說服人民參與戰爭的
由於當時的德國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的賠款,賠地,人民的生活沒有保障,德國的民族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失業率升高,通貨膨脹。
1919年2月,德國國民議會在小城魏瑪開會,通過憲法,宣布成立德意志共和國,史稱「魏瑪共和國」,首都柏林。新政府成立之初,就面臨嚴重的經濟困難,戰敗後的割地賠款使德國不堪重負,世界性
的經濟危機更是雪上加霜。希特勒的「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開始在德國崛起。
希特勒1889年出生於德國邊境的奧地利小城勃勞瑙 (Braunau)。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德國巴伐利亞兵團當過兵,1919年參與組織納粹黨,1923年11月在在慕尼黑組織暴動,企圖奪取巴伐利亞政權,失敗後在Landsberg 監獄被關押了八個月。隨後,納粹黨開始走議會道路。1930年國會選舉,納粹黨獲得人民廣泛支持。一時間,「我們最後的希望:希特勒」幾乎成為德國社會各階層的共識。1933年3月,希特勒接任德國總理職務。1934年,德國總統興登堡去世,總統職務也由希特勒兼任。納粹黨實行一黨專政,禁止其他黨派活動,並開始擴大軍工生產、修築高速公路等浩大工程,一時間德國經濟快速增長、破產和失業成為了歷史。
希特勒對外大談和平,和鄰國頻頻締結互不侵犯條約,以至於許多國家的政要呼籲將1938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德國元首希特勒。與此同時,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耿耿於懷的德國,正在瘋狂擴軍。納粹黨大肆宣揚法西斯復仇主義、日耳曼人「優等民族」的謬論,掀起全社會的非理性癲狂。為追求種族、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純凈,他們將少數種族人群猶太人、吉普賽人、同性戀者,殘疾人以及共產黨和其它一切政治反對派關入集中營,殘酷迫害。
希特勒對內大肆宣揚德意志民族的優越性,使得德國人民的民俗自尊心大增。希特勒大肆建立軍工廠,公路,軍用設施,武器。提供了成千上萬的工作崗位。使得在民眾中的威望大升。德國民眾視希特勒為救世主。
聯邦德國僅用5年時間,就在1950年將其工業生產恢復到戰前最高水平(Ping),1951年-1966年,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遞增7.1%,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
而在發動戰爭的時候,希特勒利用的同樣是民族的自尊心,對民眾採取欺騙,誘導的手段。利用德國民眾心裡的那點民族自尊心發展成為對外擴張的手段。
⑼ 關於二次世界大戰
蘇聯衛國戰爭是蘇聯人民為反對法西斯德國及其盟國而進行的正義戰爭。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1年春,德軍控制了西歐、北歐和巴爾干半島。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糾集其附庸國芬蘭、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分三路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使蘇聯國土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歐洲主戰場,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開始了衛國戰爭,二次大戰進入了新階段。
衛國戰爭初期,德軍迅速佔領立陶宛全部,拉脫維亞大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一部分。1941年10月,德軍大舉進犯莫斯科,蘇軍展開積極防禦,消滅德軍大批有生力量,1942年1月取得莫斯科會戰的勝利。1942年11月9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展開反攻,1943年2月2日全殲德軍主力,德軍損失慘重,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蘇軍基本上扭轉了衛國戰爭和二次大戰的全局。不久蘇軍又取得了庫爾斯克戰向的勝利,收復大片失地。1944年蘇軍發起戰略性總反攻,通過對德軍10次打擊,全部收復淪陷的土地,並把軍事行動轉為在德國及其附庸國的領土上進行,迫使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先後退出戰爭,轉而反對德國。
1945年初,蘇軍展開強大攻勢,攻入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進占東普魯士和西里西亞。1945年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並於5月8日迫使德國無條件投降。
具體介紹:蘇聯衛國戰爭
蘇聯衛國戰爭是蘇聯人民為反對法西斯德國及其盟國而進行的正義戰爭。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1年春,德軍控制了西歐、北歐和巴爾干半島。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糾集其附庸國芬蘭、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分三路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使蘇聯國土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歐洲主戰場,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開始了衛國戰爭,二次大戰進入了新階段。
衛國戰爭初期,德軍迅速佔領立陶宛全部,拉脫維亞大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一部分。1941年10月,德軍大舉進犯莫斯科,蘇軍展開積極防禦,消滅德軍大批有生力量,1942年1月取得莫斯科會戰的勝利。1942年11月9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展開反攻,1943年2月2日全殲德軍主力,德軍損失慘重,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蘇軍基本上扭轉了衛國戰爭和二次大戰的全局。不久蘇軍又取得了庫爾斯克戰向的勝利,收復大片失地。1944年蘇軍發起戰略性總反攻,通過對德軍10次打擊,全部收復淪陷的土地,並把軍事行動轉為在德國及其附庸國的領土上進行,迫使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先後退出對蘇戰爭,轉而反對德國。
1945年初,蘇軍展開強大攻勢,攻入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進占東普魯士和西里西亞。1945年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並於5月8日迫使德國無條件投降。
蘇德戰場上的重大戰役
宣告德國「閃擊戰」破產的莫斯科和列寧格勒保衛戰
莫斯科保衛戰中蘇軍在進攻
1941年9月30日至10月2日,德國集中77個師約200萬兵力,14000多門大炮,1700輛坦克和1400架飛機,向蘇聯首都莫斯科發動大規模進攻,妄圖在冬季到來之前攻佔莫斯科,打敗蘇聯,以此向全世界顯示其「閃擊戰」的威力和德國武裝力量的「不可戰勝」。
莫斯科的防禦戰役在長約1000公里的地帶上展開,由於當時蘇軍在這一地區部署的兵力只及進攻敵軍的一半,所以德軍曾一度推進到離莫斯科市區僅25公里的地方。蘇聯軍民在莫斯科近郊同德軍浴血鏖戰。莫斯科的工人和居民組織了幾十個工人營和民兵師,數百個打坦克班。全市出動50萬人參加修築防禦工事,其中四分之三是婦女。11月7日,在敵軍距莫斯科僅70公里的最艱苦的時刻,紅場上舉行了意義非凡的盛大閱兵式,斯大林發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說。12月6日,蘇軍從莫斯科城郊開始反攻,到1942年1月初,迫使德軍後撤100—250公里,解放了1萬多個居民點。為擴大成果,蘇聯9個方面軍從1月8日到4月下半月向敵人發起全線反攻,擊潰德軍50多個師,擊斃擊傷德軍80多萬人,將敵軍擊退150—400公里,解除了對莫斯科的威脅,奪回了60多座城市。
蘇軍在莫斯科保衛戰中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擊戰」的徹底破產,極大地鼓舞了蘇聯及全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的信心。
列寧格勒被圍困900天紀念碑塑像
在偉大的列寧格勒保衛戰中,共有60多萬居民和蘇軍官兵獻出了生命。
這期間,從1941年7月到9月,希特勒的北方集團軍群以優勢兵力突破蘇軍抵抗,進抵蘇聯第二大城列寧格勒郊外和蘇芬界河拉多加湖一帶,距市區只有5公里,切斷了列寧格勒同蘇聯內地的聯系,妄圖迫使列寧格勒不戰而降。但列寧格勒人民英勇不屈,不顧敵機的狂轟濫炸,忍飢挨餓,堅持生產,很多工人和居民自動拿起武器到前線作戰。從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列寧格勒被圍困的872天里,蘇聯政府和人民通過拉多加湖的「生命之路」成功地組織了對城市和軍隊的供應。列寧格勒前線部隊、波羅的海艦隊擊退了敵人不斷的進攻,終於在1944年1月徹底粉碎了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3月蘇軍把德軍從列寧格勒擊退220—250公里。
在偉大的列寧格勒保衛戰中,共有60多萬居民和蘇軍官兵獻出了生命。
斯大林格勒會戰
戰斗在斯大林格勒的蘇聯紅軍
伏爾加格勒 (Volgograd) 是蘇聯內戰時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著名戰場,有「英雄城市」之稱,它以1918年至1919年的察里津保衛戰和1942年至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大會戰而聞名於世。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斯大林在伏爾加格勒領導了著名的察里津保衛戰,擊潰了來勢洶洶的哥薩克白軍,對鞏固十月革命成果,捍衛初建的蘇維埃政權具有「巨大意義」,因此,1925年城市被易名為斯大林格勒 (Stalingrad) 。
伏爾加格勒(原斯大林格勒)馬馬耶夫崗上的「祖國母親」雕像
伏爾加格勒是俄羅斯著名城市、重要的河港和水陸交通樞紐、貿易及大工業和文化中心,坐落在歐洲最長的河流伏爾加河(3530公里)下游平原上,西北距莫斯科約1000公里。它南北延伸70多公里,人口99.7萬(1994年7月統計),幾乎佔全州260萬人口的一半(伏爾加格勒州轄33個行政區和六座城市,總面積為11.41萬平方公里。)伏爾加格勒是伏爾加河流域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原為軍事要塞,後來發展成俄羅斯南疆的重要工業與商貿中心。城市曾三易其名,1925年以前稱察里津 (Caricyn),因旁邊一條由西向東注入伏爾加河的小河「察里察」而得名。「察里察」來源於韃靼語,意為「黃水」,察里津城建於1589年。1925年,為紀念斯大林而將察里津改名為斯大林格勒。赫魯曉夫上台後,於1961年將城市改名為伏爾加格勒。
斯大林格勒血戰是蘇聯衛國戰爭中的一次決定性戰役。德軍不甘心1942年初在莫斯科戰役的失敗,於1942年7月放棄全面進攻蘇聯的計劃,主攻南線,以佔領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斯大林格勒為主要作戰目標。1942年7月,希特勒調集40個精銳師團100多萬人的優勢兵力,從已攻陷的基輔殺來,企圖一舉攻佔斯大林格勒,然後拿下高加索,再溯伏爾加河北上,直取莫斯科。9月中旬德軍攻入市內,蘇聯軍民與德國法西斯展開激烈巷戰,德軍損失慘重。11月19日,蘇軍開始反攻,形成「鉗形攻勢」,並與敵人展開了巷戰,。至次年2月,共消滅了德軍22個師團約33萬人,俘虜9萬多人,其中包括德軍元帥保盧斯和24名將軍。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期間,全城建築均被摧毀。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具有巨大的戰略意義,是蘇聯衛國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根本轉折點。>>>
庫爾斯克會戰
1943年夏季的庫爾斯克會戰,是迄今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大會戰,是二戰中德軍最優秀的戰役指揮曼施坦因陸軍元帥精心策劃地、旨在迫使蘇聯簽署一個不分勝負之和約的進攻戰役。蘇聯紅軍最優秀的兩位蘇聯元帥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指揮蘇聯紅軍成功地進行了防守反擊,在付出巨大犧牲的代價下,粉碎了德軍的進攻,耗盡了德軍的進攻潛力。從此直至戰爭結束,德軍再未主動發起過進攻戰役。因此,朱可夫蘇聯元帥稱庫爾斯克會戰為蘇聯偉大衛國戰爭的轉折點和二戰的轉折點。
十次斯大林突擊戰役
1944年,蘇聯紅軍總參謀部精心策劃了南起黑海、北至北冰洋的十次進攻戰役,為期超過一年,對德軍展開猛烈進攻。由於下一次進攻發起時間不定、地點遠離上一次戰役地區,德軍完全無法預測蘇聯紅軍的下一步戰略戰役性行動方向,因此疲於奔命、節節敗退。這十次突擊戰役,是蘇聯寬正面、大縱深作戰理論的完美實踐,將納粹德國及其仆從國軍隊從蘇聯領土上全部驅逐出境,並將戰爭引向納粹德國及其仆從國領土,迫使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退出對蘇戰爭,羅馬尼亞軍隊甚至轉而加入對德戰爭。
打敗德國法西斯的最後一役——攻克柏林
蘇聯紅軍在德國國會大廈前歡呼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到1945年3月底,德國法西斯已處在最終滅亡的前夕。除了日本,德國在世界上已沒有任何盟國。面對國內經濟完全破產、人民反戰情緒日益高漲及軍事上接連失敗的嚴酷現實,德國法西斯政權已是四面楚歌,搖搖欲墜。
與此同時,蘇聯軍隊在東歐各國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下,通過匈牙利戰役、維斯瓦—奧得河戰役、西里西亞戰役以及東波莫瑞戰役,消滅了德軍的大量有生力量,解放了波蘭、匈牙利、奧地利東部及維也納、捷克斯洛伐克的部分地區,攻佔了德國東部地區,為攻克柏林創造了條件。1945年3月東波美拉尼亞戰役結束後,蘇軍集結了250萬兵力、4萬多門火炮和迫擊炮、6000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及7500架作戰飛機,完成了柏林戰役的准備工作。德軍此時雖然已成強弩之末,但希特勒仍然企圖負隅頑抗。他集中了近100萬兵力,組織起近20萬人的守備隊,在柏林以東設立了三道防線,並環繞柏林城築起了三層防禦圈,准備與蘇軍最後一搏。
4月16日,蘇軍突破奧德河、尼斯河和澤耶洛夫高地的法西斯德軍防線,英美聯軍在西邊突破萊茵河防禦,並從這一地區發起旨在合圍魯爾工業區的希特勒軍隊的戰役。經過4個晝夜的激戰,蘇軍突破了德軍的三道防線,逼近柏林防禦圈。4月25日,蘇軍形成了對柏林的包圍,並與英美聯軍在易北河會師。4月27日,蘇軍攻進柏林市。30日,蘇軍攻佔了象徵著德國最高權力機構的國會大廈。5月2日下午3時,德軍停止抵抗,柏林戰役宣告結束。蘇軍在此次戰役中共殲滅和俘虜德軍40多萬。5月8日深夜,德軍統帥部的代表在柏林正式簽署德軍無條件投降書。投降書從5月9日零時開始生效。二戰歐洲戰場至此落下帷幕。
⑽ 德國人二戰時期的狂熱情緒,是怎麼煽動,並維持的。
就是覺得自己比較強,打別人的時候都是這樣,熱情高漲.就像拳擊一樣.你厲害可以打別人.被打敗了不就沒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