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德國人怎麼看待馬克思
德國人怎麼看待馬克思:德國人看待問題,還是根據個人的喜好以及信仰問題,屬於半理性半感性的思考模式。所以,信仰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人,肯定是推崇馬克思,把馬克思當作神人一樣看待。討厭馬克思主義的人,則相反。但是,在德國廣大民眾參與評選的「德國歷史上十大傑出人物」,馬克思的名字位列其中。可以看得出來,馬克思在德國人的心中還是存在很大的分量的。德國人崇尚自由、民主、科學、法治的精神,以及他們對待工作求真務實的作風,從本質上來說,是與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基本精神相符合的。
② 德國人是怎樣理解和處理親情、友情和愛情的
和德國人初交,他們給人的印象往往是沉默寡言、不苟言笑,顯得呆板而沉重。接觸長了,你就會覺得德國人待人接物雖然嚴肅拘謹,但態度誠懇坦率。如果你在街上向陌生的德國人問路,他會熱情、耐心地為你指點迷津。如果他也不知道,他會替你去問別人,或不辭勞苦地陪你走上一段,直到你明白為止。 在公共社交場合,德國人顯得非常拘泥形式,不擅長幽默。他們一板一眼、正襟危坐,做事謹慎小心,一切按規矩和制度行事。不過德國人十分喜歡熱鬧的場面,也會利用一切機會舉行娛樂活動,但還是人一種沉重的感覺,缺少真正的放鬆。德國人辦事認真仔細,責任心極強,對工作不能有一點敷衍了事,一旦馬虎失職,那隻有請你另謀高就。德國有句俗話「公務是公務,燒酒歸燒酒」,私下煙酒不分的朋友,辦起公事卻公私分明,不講一點兒私情。 一)講究秩序的民族 德意志民族是一個講究秩序的民族。接觸過德國人、或是去德國觀光訪問過的人對此都有深刻的印象。在德國大到空間、地、建築物,小到家庭主婦外出購物都被事先安排得井井有條。維持秩序的標志牌和禁令牌隨處可見,事無巨細都有明文規定,並要求人們嚴格遵守,等等。如商店的營業時間是有嚴格規定的,一般店員早7時左右上班,擦拭門窗、整理貨物,8時開門營業,中午不休息直到下午6時關門。從星期六下午2時起,各商店停止營業,星期天關門休息。這一營業時間各商店都要嚴格遵守,不得超時營業。 在德國有著嚴格的交通法規,路上各種各樣的路標清晰醒目。高速公路旁的藍色路標夜間在路燈的反射下,很遠就可見到。標志地鐵的藍色大型字母U(U-Bahn)的標志牌高懸空中,百米之外便一目瞭然。不誇張地說,對於一個外國人,只要識得各種交通標志牌,不用張口說一句德語,即可游遍德國各個城市。這些標志牌已成為維護德國交通秩序的重要手段。德國的公共交通以守時著稱,不光是飛機,火車也以安全正點聞名於世,就是公共汽車也有自己的運行時刻表,必須按點行駛。居民只需在家查准時刻表,按時到站上車,不需提前到站候車。汽車即便提前到達,也會等到正點發車。德國汽車司機可稱得上是遵時守刻的模範,作為乘客也必須按規定購票乘車,如果違反,將受到嚴厲的罰款懲處。德國汽車都為無人售票車,乘客要按汽車交通圖上指示的票價在自動售票機上買票。買票時,你一定要弄准所乘車的票價,否則一不留心,在自動檢票機上少打一個票孔,一經查出,一律要交數十馬克的罰款。德國人對於法規執行起來說一不二,其原則性是最強的,講不得半點情面。德國人有一樣東西總是隨身攜帶的,那就是記事本。德國人凡事都記錄在本上,他們的一個習慣性動作就是伸手掏記事本,一個習慣用語就是:請稍候,讓我看看記事本。記事本人人都有,大到公司經理,小到中學生、家庭主婦,人手一本。在德國辦事務必提前預約,方可成行。德國人做事必先制訂計劃,就是家庭主婦外出購物也都是先列張購物單。一對夫婦如打算出國旅遊,那麼他們可能早在一年前就開始制訂旅遊計劃了。他們會先打電話向各旅遊局詢問報價、服務項目、.游覽日程等情況,然後進行比較。選擇好委託的旅行社後,還要親赴該旅行社詳談,直至一切准確無誤,旅行計劃輸入電腦。接下來還要就所去.國家的人文地理、語言等做一番了解。這樣一個一年後才付諸實行的旅遊計劃早早就被安排得井井有序。由此可見德國人辦事的計劃性及嚴格認真的態度。 (二)嚴肅沉穩不尚浮誇 和德國人初交,他們給人的印象往往是沉默寡言、不苟言笑,顯得呆板而沉重。接觸長了,你就會覺得德國人待人接物雖嚴肅拘謹,但態度誠懇坦直。如果你在街上向陌生的德國人問路,他會熱情地、不厭其煩地為你指點迷律。如果他也不知道,他會替你去問別人,或不辭勞苦地陪你走上一段,直至你明白為止。在公共社交場合,德國人顯得非常拘泥形式,不擅長幽默。他們一板一眼、正襟危坐,做事謹慎小心,一切按規矩和制度行事。但在私人交際圈中,德國人也會無拘無束地與朋友聚會,他們可以丟開自己經理、官員的身份,用小名稱呼朋友,與朋友坦率地談論生活中的煩惱。德國人十分喜愛歡樂場面,也利用一切機會舉行娛樂活動,但此時還是給人一種沉重的感覺,缺少真正的放鬆。德國人辦事認真仔細,責任心極強,對工作不能有一點兒敷衍塞責,一旦出現馬虎失職,那隻有請你另謀高就。德國有句俗話"公務是公務,燒酒歸燒酒",私下煙酒不分的朋友,辦起公事來卻公私分明,不講一點兒私情。德國人工作起來一絲不苟、不徇私情,就像一部機器,嚴格而冷峻。德國人具有強烈的"實事求是"的意識,注重實際、不尚浮誇。德國人的住室朴實無華,整齊大方。各種生活用品,如門、鎖、開關、衣架、玻璃、燈罩等都牢固結實,注重實用,寧肯失之笨重,決不虛有其表。對一座建築、一件傢具、一套設備似乎都講究百年大計,講究內在質量,就如同德國人辦事一樣注重腳踏實地、絕不誇誇其談。 (三)勤勞整潔的德國人 德國人具有勤勞整潔的生活習慣,一般人家黎明即起灑掃庭院,起居室整理得井然有序、一塵不染。德國的家庭主婦愛潔成癖,她們早晨送走丈夫和孩子之後,便換上工作服,開始一天最有意義的工作:清潔宅院。她們會跪在地上,將每一個旮旯角落都擦洗一新,即使請清潔工和花匠幫忙,主婦們也往往跟班勞動,直干到窗明幾凈、一塵不染,方心滿意足。創造一個溫馨、舒適、美觀、清潔的家,這是每一個德自主婦的最大願望。德意志民族是一個勤勞的民族。走在德國的鄉村、城鎮,美麗的花園小別墅隨處可見。德國人對住房的要求極高,擁有一套單獨宅院的住房是普通德國人畢生奮斗的理想。人們平日辛勤工作,積攢錢蓋房,為自己和子孫後代營造一處寬敞、體面、舒適的住房被視為人生完美充實的標志。德國人勤奮工作、埋頭苦乾的精神不僅體現在受雇於人的職員身上,就是高級官員和大企業家也不例外。德國式嚴格的學校和家庭教育也決定了他們和散漫作風格格不入。有一位美國教師對德國進行長期觀察後,在他的調查報告中對美德兒童作了這樣的比較:在一個雨過天晴、陽光明媚的日子,一位美國小姑娘會被明媚的陽光所吸引,在外面玩上一會兒再讀書;而一位德國小姑娘則會在做完作業之後,再出去玩。先工作,後娛樂,這就是德國教育。人們只有在辛勤勞動之後,才有權力享受生活。 (四)遵紀守法的民族 有一個笑話:在半夜12時開車,看見紅燈還停車的,全世界只有德國人。這一方面說明德國人在遵紀守法方面具有很強的自覺性,同時也說明德國是一個執法嚴格的國家。在德國,人們視遵紀守法為最高倫理原則,人們普遍存在著求穩怕亂、安於現狀、自滿自足的心理。這一心理的形成是有其一定的歷史淵源的。縱觀德國的發展歷史,歷次改革或革命可以說都是自上而下進行的。從俾斯麥以"鐵血政策"統一德意志到獨裁者發動兩次世界大戰,極權和獨裁導致下層百姓普遍存在著一種"順從精神"或稱"臣僕意識"。盲目服從、馴服地跟隨統治者,就像德國歷史劇中描寫的"官吏們既已作出決定,皇上也已首肯,服從就是我們的天職。貫徹帝王聖旨,想必無上榮耀。"戰後德國在西方大國的推動下,走上了資產階級議會民主的道路,德國人的民主意識得到了加強。人們主動參與政治生活,自由發表個人見解,那種順從的臣僕意識雖已被擺脫,但長期歷史沿襲下的一些心理仍存在於德國人的性格與意識中。在企業里,下級絕對服從上級,一切按規章辦事,缺少靈活性和主動性;職工們以服從為天職,而領導者則以是否服從命令、遵紀守法作為衡量職工好壞的標准。這也是形成德國人拘泥、呆板性格的原因之一。德國人受地形、氣候的影響,各個地區的人們在性格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比如北德人就比較開放,特別是漢堡人地處港口城市,見多識廣,但也有些排外,對外地人或外國人顯得不那麼熱情好客。相反,南德人,特別是巴伐利亞人地處內陸山區,思想較為保守,但為人朴質、熱情、樂於助人。從總體上說,德意志民族是一個團結守紀律的民族,他們在公共場合禮讓老弱婦孺,不打鬧喧嘩,講究公共衛生,對別人也不喜歡在背後說長道短。德國人很維護國家的聲譽,盡管在大選時,各政黨間相互攻擊、揭短,但對外很少發表對本國的不滿之詞。 在德國,習慣上結婚之後丈夫的姓便成了夫妻雙方共同的姓,即妻子婚後改用夫姓。如英格.施萊爾小姐同保羅.韋貝爾先生結婚,女方便隨夫姓,被稱為英格.韋貝爾。不過德國的法律規定夫婦雙方可自行決定姓從哪方,可姓丈夫的姓,也可姓妻子的姓,而且在選用對方姓的同時,也可把自己的姓置於雙方共同姓之前,如上面提到的那對夫妻,妻子可改英格.施萊爾-韋貝爾,或丈夫改用保羅.韋貝爾-施萊爾。
③ 德國是個怎樣奇特的民族
作為一個擁有八千多萬人口的德意志民族,其性格也是不可能一致的。德國人有的深沉、內向、穩重,有的開朗、豪爽、風趣……但多年來受到德國文化的不斷熏陶塑造,使德國人養成了一些較為共同的特點。
(一)講究秩序
德意志民族是一個講究秩序的民族。在德國大到空間、土地、建築物,小到家庭主婦外出購物都被事先安排得井井有條。維持秩序的標志牌和禁令牌隨處可見,事無巨細都有明文規定。如商店的營業時間是有嚴格規定的,一般店員早7時左右上班,擦拭門窗、整理貨物,8時開門營業,中午不休息直到下午6時關門。從星期六下午2時起,各商店停止營業,星期天關門休息。這一營業時間各商店都要嚴格遵守,不得超時營業。
在德國有著嚴格的交通法規,路上各種各樣的路標清晰醒目。有人說,對於一個外國人,只要識得各種交通標志牌,不用張口說一句德語,即可游遍德國各個城市。這些標志牌已成為維護德國交通秩序的重要手段。德國的公共交通以守時著稱,居民只需在家查准時刻表,按時到站上車,不需提前到站候車。汽車即便提前到達,也會等到正點發車。
(二)原則性強
德國人辦事認真仔細,責任心極強,對工作不能有一點兒敷衍塞責,如果出現馬虎失職,是講不得半點情面的。他們有一樣東西總是隨身攜帶的,那就是記事本。德國人凡事都記錄在本上,他們的一個習慣性動作就是伸手掏記事本,一個習慣用語就是:請稍候,讓我看看記事本。記事本人人都有,大到公司經理,小到中學生、家庭主婦,人手一本。
在德國辦事務必提前預約,方可成行。德國人做事必先制訂計劃,就是家庭主婦外出購物也都是先列張購物單。和德國人初交,他們給人的印象往往是沉默寡言、不苟言笑,顯得呆板而沉重。尤其在公共社交場合,德國人顯得非常拘泥形式,不擅長幽默。他們一板一眼、正襟危坐,做事謹慎小心,一切按規矩和制度行事。德國人十分喜愛歡樂場面,也利用一切機會舉行娛樂活動,但此時還是給人一種沉重的感覺,缺少真正的放鬆。德國有句俗話"公務是公務,燒酒歸燒酒",私下煙酒不分的朋友,辦起公事來卻公私分明,不講一點兒私情。德國人工作起來一絲不苟、不徇私情,就像一部機器,嚴格而冷峻。
(三)勤勞整潔
德國人勤奮工作、埋頭苦乾的精神不僅體現在受雇於人的職員身上,就是高級官員和大企業家也不例外。德國式嚴格的學校和家庭教育也決定了他們和散漫作風格格不入。有一位美國教師對德國進行長期觀察後,在他的調查報告中對美德兒童作了這樣的比較:在一個雨過天晴、陽光明媚的日子,一位美國小姑娘會被明媚的陽光所吸引,在外面玩上一會兒再讀書;而一位德國小姑娘則會在做完作業之後,再出去玩。先工作,後娛樂,這就是德國教育。平時馬路上難得看到閑人,就是娛樂場所,平日也都是冷清清的,只有到了周末,公園、戲院、博物館、郊外、名勝場所,才擠滿遊客。人們只有在辛勤勞動之後,才有權力享受生活。德國人具有勤勞整潔的生活習慣,一般人家黎明即起灑掃庭院,起居室整理得井然有序、一塵不染。德國的家庭主婦非常愛干凈,她們早晨送走丈夫和孩子之後,便換上工作服,開始一天最有意義的工作:清潔宅院。她們會跪在地上,將每一個旮旯角落都擦洗一新,即使請清潔工和花匠幫忙,主婦們也往往跟班勞動,直干到窗明幾凈、一塵不染,方心滿意足。每一個德國主婦的最大願望就是創造一個溫馨、舒適、美觀、清潔的家,所以,走在德國的鄉村、城鎮,美麗的花園小別墅隨處可見。德國人非常看重房子,有世界上最多的城堡,據說目前仍有14000個。
(四)遵紀守法
有一個笑話:在半夜12時開車,看見紅燈還停車的,全世界只有德國人。這一方面說明德國人在遵紀守法方面具有很強的自覺性,同時也說明德國是一個執法嚴格的國家。在德國,人們視遵紀守法為最高倫理原則,人們普遍存在著求穩怕亂、安於現狀、自滿自足的心理。這一心理的形成是有其一定的歷史淵源的。在德國,歷次改革或革命可以說都是自上而下進行的。從俾斯麥以"鐵血政策"統一德意志到獨裁者發動兩次世界大戰,集權和獨裁導致下層百姓普遍存在著一種"順從精神"或稱"臣僕意識"。他們甚至開玩笑說,就是因為他們太守規矩,所以連希特勒這樣的大魔頭的話都聽,誰讓希特勒是國家元首呢。還有一則笑話說,世界上最令人煩惱的事情之一就是聘了一個德國人當廚師。因為德國廚師會用電子秤計算精確到克的作料烹飪出世界上最難吃的飯菜。這當然是在調侃德國人,說明他們刻板、不善於變通,既沒有法國人的浪漫,又沒有中國人的口腹之慾,因此,他們是世界上活得挺累的一群人。在歐洲生活久了的人都說,德國人是歐洲最老實的民族。其實,德國人也是充滿了藝術細胞和浪漫氣質的,不同的是,法國人善於誇張地表現自己的一切成就,而德國人則喜歡藏而不露,也就是「潤物細無聲」。
戰後德國在西方大國的推動下,民主意識得到了加強。人們主動參與政治生活,自由發表個人見解,那種順從的臣僕意識雖已被擺脫,但長期歷史沿襲下的一些心理仍存在於德國人的性格與意識中。在企業里,下級絕對服從上級,一切按規章辦事,缺少靈活性和主動性;職工們以服從為天職,而領導者就以是否服從命令、遵紀守法作為衡量職工好壞的標准。這也是形成德國人拘泥、呆板性格的原因之一。德國人受地形、氣候的影響,各個地區的人們在性格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比如北德人就比較開放,特別是漢堡人地處港口城市,見多識廣,但也有些排外,對外地人或外國人顯得不那麼熱情好客。相反,南德人,特別是巴伐利亞人地處內陸山區,思想較為保守,但為人朴質、熱情、樂於助人。
(五)遵約守時
西方人一般都講究遵守時間,德語中有一句話"准時就是帝王的禮貌"。德國人邀請客人,往往提前一周發邀請信或打電話通知被邀請者。如果是打電話,被邀請者可以馬上口頭作出答復;如果是書面邀請,也可通過電話口頭答復。但不管接受與否,回復應盡可能早一點兒,以便主人作準備,遲遲不回復會使主人不知所措。接受邀請之後如中途有變不能如約前往,應早日通知主人,以便主人另作安排。如由於臨時的原因,遲到10分鍾以上,也應提前打電話通知一聲,因為在德國私人宴請的場合,等候遲到客人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5分鍾。赴約赴宴,如遇交通高峰期,一定要提早出門,以免遲到,但早到人家,也欠考慮。德國人如遇正式邀請,往往提前出門,如果到達時間早,便開車轉一圈或在附近散散步,到時再進主人家。
例:上流社會的約會
上周某天,我們應邀到一個德國最大船舶公司總裁家裡去晚宴。請柬上寫著,晚宴時間為晚上7點15分。我覺得奇怪,為什麼不是7點或7點半。最後我們得出的結論是,主人要看7點鍾的新聞節目,其次是,請客人務必准時。
當晚7點10分,我們就已經提前到達主人的郊外別墅了,只見大門外停著幾部漂亮的轎車,裡面坐著人,還有車陸續不斷地到來。為什麼都不下車啊?哦!客人不敢提前入內。准7點15分,所有車門都打開了,男男女女一個個穿得時髦筆挺,但毫無珠光寶氣,說明主人所結交的朋友都有品味。我們是第一對進去的,主人夫婦還在花園里,聽到鈴聲才來到大門口迎接,客人魚貫而入。在五分鍾之內,竟然所有的客人都已到齊,比開國典禮還准時。令我驚訝的是,除我們倆以外,大部分都是主人幾十年的老朋友。這么老的朋友還需要提前兩個月下請帖,豈不太過分了。不!這就是德國上流社會的生活禮節,要有多冷就多冷。
(六)不尚虛文
德國人講求踏實,萬事都從誠實可靠著眼,拿他們的房屋建築為例,雖然在式樣上並不美觀,但朴實無華,整齊大方。每一種材料,如玻璃、鎖、鉸鏈、開關、燈罩、窗簾、衣架等等,縱然是極微末的,也都堅牢穩固,毫不馬虎。他們寧可失之笨重,極不願敷衍潦草。在德國,任何一座建築、一件傢具、一項設備,似乎都為百年大計打算,講究內在質量。因戰爭而破壞的東西,修復的時候都要恢復原樣,這並不是為守舊,而是表示德國的東西堅牢可靠、不易損壞的優點。就如同德國人辦事一樣注重腳踏實地、絕不誇誇其談。
在待人接物方面,他們嚴肅拘謹,但態度誠實可靠。如果在路上你遇到不相識的德國人要想和他聊天,談笑風生,似乎不大可能,但你如果向他問路,那麼他便會不厭其煩地來幫助你,他自己不知道,會替你去請教別人,或者陪你走上一大段路,非讓你弄明白不可。有一個德國汽車司機,因把僱主送錯了地方,發現後就立即開回去,向僱主道歉,並重新把他送到要去的地方,而且免收後一段路程的車資。
國外流行的自助餐,也是德國人所發明的。在德國,那種自助餐小店特別多,顧客自己拿盤,拿叉;有些店根本不備刀叉碗盤,給你一張紙,就用紙裹著食品吃,或者用竹簽串著吃,沒有人來侍候你,收費也特別便宜。
德國人的旅遊方法也與別國的旅遊者不同。例如美國人,他們每到一個大都市,乘車周遊一次,就向旅館要一張「標貼」粘在皮箱外面,第二天即去另一都市。就這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地跑上十幾個城市,回到家裡指著皮箱上貼滿的標簽誇耀說:「我已環遊了世界。」但德國人則不同,德國人的旅行是選擇一個目的地,或為深山,或在海濱,然後帶著帳篷和干糧跑到那裡,住上幾天,靜靜地領略大自然的美景,或者在當地博物館里,「泡」上幾天,研究考察一番。他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旅行。
例:一張德國餐廳的罰單
06年我們有機會德國考察,到達港口城市漢堡之時,我們習慣先去餐館,公派的駐地同事免不了要為我們接風洗塵。走進餐館,我們一行穿過桌多人少的中餐館大廳,心裡犯疑惑:這樣冷清清的場面,飯店能開下去嗎?更可笑的是一對用餐情侶的桌子上,只擺有一個碟子,裡面只放著兩種菜,兩罐啤酒,如此簡單,是否影響他們的甜蜜聚會?如果是男士買單,是否太小氣,他不怕女友跑掉嗎?另外一桌是幾位白人老太太在悠閑地用餐,每道菜上桌後,服務生很快給她們分掉,然後被她們吃光。
我們不再過多注意她們,而是盼著自己的大餐快點上來。駐地的同事看到大家飢餓的樣子,就多點了些菜,大家也不推讓,大有「宰」駐地同事的意思。餐館客人不多,上菜很快,我們的桌子很快被碟碗堆滿,看來,今天我們是這里的大富豪了。狼吞虎咽之後,想到後面還有活動,就不再戀酒菜,這一餐很快就結束了。結果還有三分之一沒有吃掉,剩在桌面上。結完賬,個個剔著牙,歪歪扭扭地出了餐館大門。
出門沒走幾步,餐館里有人在叫我們。不知是怎麼回事:是否誰的東西落下了?我們都好奇,回頭去看看。原來是那幾個白人老太太,在和飯店老闆嘰哩呱啦說著什麼,好像是針對我們的。看到我們都圍來了,老太太改說英文,我們就都能聽懂了,她在說我們剩的菜太多,太浪費了。我們覺得好笑,這老太太多管閑事!「我們花錢吃飯買單,剩多少,關你老太太什麼事?」有個同事當時站出來,想和老太太練練口語。聽到同事這樣一說,老太太更生氣了,為首的老太太立馬掏出手機,撥打著什麼電話。一會兒,一個穿制服的人開車來了,稱是社會保障機構的工作人員。問完情況後,這位工作人員居然拿出罰單,開出50馬克的罰款。這下我們都不吭氣了,同事的臉不知道扭到哪裡去了,也不敢再練口語了。駐地的同事只好拿出50馬克,並一再說:「對不起!」這位工作人員收下馬克,鄭重地對我們說:「需要吃多少,就點多少!錢是你自己的,但資源是全社會的,世界上有很多人還缺少資源,你們不能夠也沒有理由浪費!」我們臉都紅了。但我們在心裡卻都認同這句話。一個富有的國家裡,人們還有這種意識。我們得好好反思:我們是個資源不是很豐富的國家,而且人口眾多,平時請客吃飯,剩下的總是很多,主人怕客人吃不好丟面子,擔心被客人看成小氣鬼,就點很多的菜,反正都有剩,你不會怪我不大方吧。事實上,我們真的需要改變我們的一些習慣了,並且還要樹立「大社會」的意識,再也不能「窮大方」了。那天,駐地的同事把罰單復印後,給每人一張做紀念,我們都願意接受並決心保存著。還有人要回去後再復印一些送給別人,自己的一張就貼在家裡的牆壁上,以便時常提醒自己
(七)絕對遵守條條框框
德國的法律和官方規定如麻,有的還是19世紀留下來的。有一個笑話說,德國人是靠法律活著的,如果沒有法律,他們就不知道如何活下去。在中國,每個人都有一種自律,現在國家有了法律,人們卻不知道如何工作。中國人都會自圓其說,到頭來都圓到一起,交通再亂,也能圓出一個邏輯來。而德國的馬路,如果紅綠燈失靈了,行人可以在馬路前一直等下去,等到修好了再過馬路。
例:令人哭笑不得的調查
姐夫的母親剛過一百周歲,姐夫組織了盛大的慶祝晚會,當晚他還宣讀了德國總統和漢堡市長寫給她的祝賀信。這並不意味著她有什麼功勛或者私人友誼,而是因為在德國,百歲老人已是人瑞,政府已經掌握了全德百歲老人的名單,由專人負責,到時會寄賀信給他們。這雖是輕而易舉的事,但說明對人的一種重視和尊重,與會者都很動情。
可是,可笑的事情發生了。姐夫的母親住在一個豪華的養老院,某晚她不小心從床上滾了下來,為了避免再次發生,姐夫在床邊加了一個窄木條。百歲生日過後,國家負責社會福利的官員下來關心人瑞,忽然發現這窄木條,認為這是侵犯人權和人身自由,就和百歲老人進行三小時長談。
我們都知道,她年邁有時連自己的兒子都不認識了,可是這官員回去寫了一份幾頁關於侵犯人權的報告書,准備起訴姐夫,還又派來了福利醫生檢查因這窄木條對百歲病人造成的「精神和肉體折磨」,結果又寫了七頁。姐姐姐夫為此感到哭笑不得。
一個朋友解釋說,這是可以理解的。在當前經濟情況不好的情況下,三小時談話,七頁報告,加上兩頁上訴書,都是勞務。他們都是吃國家飯的,總得有所作為。這樣吃國家飯到各地沒事找事乾的人,東德比西德還要多,怪不得國家的行政經費怎麼減也減不下去。
(八)性情固執(認真)
德國人性情固執是世界有名的。在德國常常發生汽車對撞事故。這決不是因為沒有看見迎面開來的汽車,而是雙方的司機都認為自己的駕駛正確而互不相讓所造成,他們簡直頑固到了玩命的程度。不過德國人干起工作來那種鍥而不舍的精神也是驚人的。例如在光學儀器廠做工的職工,為磨光鏡片,可以干到死而不悔的程度。另外廠長也多能根據職工的技術付給高工資。這是德國所以能培養出優秀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的原因所在。德國的產品也頗能反映這種德國人的氣質。他們進行生產時,絕對沒有那種大概或差不多的馬虎做法,一定要使產品達到其性能的極限。德國產品中最出色的是汽車、精密儀器、照相機,刃具和鋼筆等。這些產品是在全世界享有盛譽的。德國的宗教革命家馬丁路德曾經說過一句話:「即使我知道整個世界明天將要毀滅,我今天仍然要種下我的葡萄樹」。這句話充分顯示了德國人的埋頭苦幹、不肯苟且的精神。
④ 德國人怎麼看待馬克思
馬克思主義在19世紀40年代產生於西歐,當時西歐資本主義已有相當發展。。因為當時英、法,德,等國已經或正在實現產業革命,生產力和科學技術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無產階級已經由自在階級開始向自為階級轉變。英國憲章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和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標志著無產階級已經作為獨立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馬克思主義是資本主義矛盾激化和工人運動發展的產物。並且在全世界迅速傳播,二戰後,誕生了由蘇聯為首的,橫跨歐亞大陸的,由十幾個社會主義國家組成的陣營,波蘭、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和亞洲東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蒙古人民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等13個社會主義國家。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歷史上經歷了分裂到統一過程。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戰敗投降。戰後,根據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公告,德國分別由美國、英國、法國、蘇聯四國佔領,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首都柏林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
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1949年5月23日,合並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宣布成立,由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由民主德國統一社會黨執政,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經濟體制為計劃經濟,依照五年計劃組織生產並分配消費品。其國民經濟高度國有化,對先前的私有企業進行了強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並以人民企業(VEB)、農業生產合作社(LPG)、貿易組織(HO)和手工業生產合作社(PGH)等集體生產單位替代。東德建立了就業保障制度,且與西德相比具有較高的婦女就業率,東德也成為了當時東方陣營中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⑤ 布萊尼次 是 德國人,牛頓是怎麼「偷」他的微積分理論發表的
如果說牛頓是天才的話,與牛頓同時代且有著不小恩怨的萊布尼茨,肯定也是天才。
萊布尼茨生於1646年的德國,比牛頓要小上三歲,但家庭經濟比牛頓要好非常多。所以,萊布尼茨接受的啟蒙教育還是相當完整的,他8歲的時候,就讀完了兩本拉丁語作品,之後又自學了許多知識,在同齡的孩子裡面,絕對是屬於最為出類拔萃的那一個。
牛頓PK萊布尼茨
這時候,和萊布尼茨父母關系比較不錯的一位朋友發現到了萊布尼茨的天賦,於是就向萊布尼茨的家人建議允許他去自己父親的圖書館看書。萊布尼茨這一去可就不得了,短短幾年時間里,他就閱讀了幾乎涉獵所有領域的知識。
15歲是萊布尼茨的一個讀書的一個分界點。15歲之前,用他自己後來的話說就是,他的興趣完全被'古人'所捕獲,也就是說,在15歲之前,他所讀的書都是古希臘古羅馬作家的作品;15歲之後,他開始如飢似渴地閱讀'當代'著作,也就是當時比較流行的哲學和神學作品。
為什麼15歲對萊布尼茨來說是一個讀書的分界點呢?這是因為15歲的時候,他正式進入大學學習了。牛頓讀大學的時候是19歲,比平均年齡大兩歲,萊布尼茨正好相反,比平均年齡要小兩歲。
1661年,15歲的萊布尼茨進入了萊比錫大學學習哲學,後來又選修了法學,之後,他又繼續在萊比錫大學深造,等到他20歲的時候,他已經學完法學博士的課程了。
萊布尼茨
但是,萊比錫大學的領導們比較不開竅,它覺得這個名叫萊布尼茨的小孩子歲數實在太小了,別人拿到博士都差不多三十了,你才二十歲,這成何體統?
所以,萊比錫大學就拒絕給他辦法法學的博士學位。之後,憤憤不平的萊布尼茨又轉到了阿爾特多夫大學繼續深造,並且在第二年拿到了該校的法學博士學位。
因此,以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萊布尼茨無疑是一個徹徹底底的神童,比我們國家許多大學裡面的'少年班'可強多了。
為什麼我們敢這么斷定呢?其實也是有很充分的理由的:成年後的萊布尼茨,在數學、物理學、政治學、法學、倫理學、神學、哲學、歷史學、語言學、采礦等方面都有不菲的成就,是歷史上少有的通才,甚至許多人把他稱為十七世紀的亞里士多德。
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時代,這樣的人才真的是少之又少,更別說那些具有通才特質的神童了。
當然了,我這里主要想和大家介紹一下他對數學的貢獻。
萊布尼茨對數學的第一個貢獻是創立微積分。
關於微積分的定義,其實我們在上一節課也做出了一些介紹,簡單來說,其實微積分就是一種計算曲線斜率和面積的數學方法,我們計算速度、加速度、長度、體積、面積、最大值最小值等相關的函數時,都會用到微積分知識。
我們之前也說了,牛頓發表他的著作《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的時間的1687年,在這本書裡面,牛頓系統地闡釋了自己的微積分思想。但是,很不巧的是,早在1684年,萊布尼茨就已經發表了微積分理論。
此時這牛頓當然就不願意了,所以就說萊布尼茨是剽竊。為什麼呢?首先,牛頓早在二十年前就研究出了微積分理論,只是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沒發表而已;其次,萊布尼茨在1673年也去過倫敦,之後和英國皇家學會也保持著不錯的聯系,和牛頓本人也有一段時間的書信往來。
所以,牛頓以及英國的學者們一口咬定萊布尼茨剽竊牛頓的學術成果,也是有一定的理由的。
牛頓
但是,作為和牛頓同時代的天才、偉人,從天賦上來講,萊布尼茨倒是也有資格創立微積分。而且他的微積分理論,比牛頓的理論要稍微'先進'一點點。這主要體現在符號的運用上:萊布尼茨使用的微分符號dx,dy,以及1686年他在自己的論文里使用的積分符號∫,表述起來非常簡單,易於使用,所以一直被我們沿用到現在。
比如我們現在通行的現行不定積分,它的定義是:若函數f(x)在某區間 I 上存在一個原函數F(x),則稱F(x)+C(C為任意常數)為f(x)在該區間上的不定積分,記為∫f(x) dx 。我們現在使用的這種表述方式,其實就是萊布尼茨的貢獻。
而牛頓的微積分理論使用的是'流數符號',這種符號到底啥樣子,現在網上也查不出來,因為這種表述方式要復雜一點,已經被棄用好幾百年了。
但是,我們也不能說牛頓的微積分理論比起萊布尼茨的更差勁,因為牛頓的微積分理論由於被他使用到了物理學上,所以,它不單單是作為一個理論存在,而是向人們展示出了許多實際的價值。
因此,我們現在一般認為牛頓對微積分理論的造詣更高,而萊布尼茨的微積分理論更容易被人們接受。
微積分
不過,當時的英國人是無法接受德國人也搞出了一套微積分理論的,所以英國人普遍認為萊布尼茨剽竊了牛頓的理論,甚至連英國皇家學會也對此事做出了調查,認為萊布尼茨存在剽竊嫌疑。
於是之後就發生了一些比較有意思的現象:英國的學者和歐洲大陸尤其是德國的學者完全鬧翻了,英國人就覺得,你們德國人這么喜歡剽竊,好,那我們以後各走各的,斷絕學術交流得了。
所以,當歐洲大陸的學者們都在使用表述更為簡單、便捷的'萊布尼茨牌'微積分時,英國學者還在任性地繼續使用'牛頓牌'微積分。這其實就是某種程度上的'閉關鎖國',所以這樣搞著搞著,英國原本領先理論科學和應用科學,逐漸地就被法國德國這樣的歐洲大陸國家給趕超了。
牛頓和萊布尼茨可能都沒有想到,兩人的爭執,竟然給歐洲的學術發展造成了這么大的影響。但不管怎麼樣,微積分的創立,預示著新世紀數學的新天地已經打開了。
除了微積分,萊布尼茨在數學上的第二個貢獻是創立了二進制。
二進制就是用0和1來來作為基本符號,我們現在在日常生活里算賬或者學數學,用的都是十進制,但在計算機領域,一般使用的就是二進制。所以,萊布尼茨的二進制其實是對計算機的發明和運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的。
萊布尼茨收稿
也有一種說法認為,萊布尼茨的二進制思想其實來自於中國的'陰'和'陽'思想,因為萊布尼茨本人實際上就是一名中國文化的愛好者,《周易》和八卦理論,他都是接觸過的。具體情況到底是怎樣的,現在已經很難考證了,不過二進制影響到了現代人是生活,這是無疑的。
好,最後,我們再來對萊布尼茨進行簡單的評價吧。
和牛頓一樣,萊布尼茨也是一位天才,是一位通才,兩人在哲學、數學、物理學等許多交叉學科上都很有成交。盡管兩人因為微積分鬧得不開心,但在當時,這兩個人絕對是科學理論界的'雙子星',這兩人都為後來的科學發展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高等數學的兩大天王
在牛頓和萊布尼茨兩人關系鬧僵之後,萊布尼茨依然給了牛頓很高的評價:在從世界開始到牛頓生活的時代的全部數學中,牛頓的工作超過了一半。從這里我們也能看得出,萊布尼茨這個人還是挺豁達的。
現在三百年過去了,我們的火箭、飛船、計算機等高科技,其實都是以這兩個人的理論作為支撐的。我們能擁有這么好的生活,絕對少不了三百年前這兩位天才的努力。
⑥ 德國人為什麼那麼嚴謹
都說德國人很嚴謹,那麼是怎麼個嚴謹法?
和德國人一起開會、談話,聽到「i
don』t
know」(我不知道)和「i』ll
have
to
check」(我要先查一下)之類的話頻率甚高。說完後,德國人總是掏出一個小筆記本,工工整整地把你的問題抄下來。
對於一個進度很緊的工程項目,這樣的回答是最揪心的,中方的工程人員巴不得老外對每個問題都能立即拍板,偏偏「老德」卻要「研究研究」。
德國人在什麼情況下會說不知道或「i』ll
have
to
check」呢?
一種是問題已經超出他的專業知識范圍了,或者是問題涉及到他們分包給第三方完成的工作,或者要套用特定的計算軟體對問題進行分析才能得到結果(如分析受力等),德國人會說自己不知道,然後打電話回歐洲去問。
另一種是屬於動腦筋和通過簡單計算能得出答案的問題,但不屬於該工程師的部門責任范圍,或者他認為自己不應該自作主張替別人拿主意的,德國人多數會說自己不知道。
材料替代是鍋爐工程中經常面臨的問題,比如,合同里規定要用美標或德標鋼材,現場出現短缺,要用便於采購的國產材料替代,在進度壓力下,德國人的技術確認成了卡節骨眼的事兒。
一雙雙熱切的黑眼睛投射在一個焦點上,巴不得那大鼻子下面的嘴唇吐出「ok」來,可偏偏老德不緊不慢地說「i
don』t
know」。
老德的「i
don』t
know」一說完,中國人就氣不打一處來,有人罵德國人無能,有人甚至質問,難道我們中國人花這么多外匯雇外國人來做現場指導,就為了聽這樣的話嗎?
過了兩天,德國人已經把意見整整齊齊地寫好,對於國產替換材料,有國產材料和原設計材料的牌號對照,屈服點和抗拉強度的對比,謹慎的德國人總是通過增加截面厚度和加強焊接強度等方式,來降低替換材料時材料差異帶來的風險。
德國人並非不知道中國人期望他去說ok,並非不知道施工進度的壓力,但是,他們仍舊能冷靜地說出他們的意見,不屈服於現實的壓力,這就是他們的思想獨立與嚴謹。
老實說,這些「不知道」要比投領導所好,不經調查就拍腦袋說出來的「知道」和「沒問題」要踏實得多了。
⑦ 德國人為什麼要發動二戰他們當時的生活水平怎麼樣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標志著二戰正式爆發。關於二戰爆發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德國的原因,有的是英法等國的願意,還有的是希特勒的原因。當然,不管是哪一種,德國都是發動戰爭的國家,對人類帶來重大災難,德國都要對這場戰爭負責。不過如果我們能知道當時的德國人生活狀況,就知道德國人為何要發動戰爭了。
一戰結束後,根據凡爾賽和約,德國需要償還巨額貸款。這筆貸款給德國帶來沉重的災難。不僅如此,之後由於德國馬克的大幅度貶值,導致有一半的人失業。再加上1929年的經濟危機,可以說德國人真的生活雜民不聊生的狀態下,不夠當希特勒當選為德國總理之後,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希特勒上台後,通過一些列的政策,德國失業率迅速下降,為1.6%,還低於當時美國的1.9%。且不管後來如何,希特勒當時的政策可以說真的是拯救了德國。
正是這樣的原因,才導致有大量的德國人支持戰爭。不過他們沒想到的是,這種循環就是惡性循環。發動戰爭未必能夠勝利,即使勝利了,他們也需要發動更大的戰爭。到時候遲早會滅亡。雖然希特勒解決失業的方法成效很快,但最終效果還是不如美國的羅斯福新政。對於美國來說,羅斯福的出現真的是拯救了當時的美國。
⑧ 為什麼說德國人務實而中國人現實
「現實」,realism, 是一種世界觀,持這種世界觀的人傾向於認為世界就是這樣的,而不會怎麼去想世界應該是怎麼樣的。比如在遭遇不公的時候,不會去想著改變這個不公的事實,而是如何在這個不公的條件下獲得最大的利益。與其相反的是idealism,「理想主義」。
」務實」,practical, 是指一種處理世界的方式,用這種方式來處理世界的人不愛理論,只採取最能有效地達到自己想要目的的方式。某種更有條理、更系統的處理世界的方式是「實用主義」,pragmatism, 但是現實中所能碰到的人大部分不會有這么系統化的認識世界的方式的。
採用realism世界觀的人可能傾向於在事實上也更practical, 但是其並不必然。很多改變世界的人就是practical的idealist. 務實的理想主義者。
說德國人務實,主要是指向二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這個國家的人民面對巨額賠款與國家自身的損失和經濟困境時的態度。
當時他們的國家境遇至此,光是省思是不夠的。這里補充一點,他們確實有省思,後來的人都扎扎實實的把當時參與納粹行動(不論自願或非自願)的人(大部分是他們的長輩)都抓起來批判了一頓並定與重罪。罵都罵完了,要活下去,也只能腳踏實地的幹活。光靠嘴說理想,是沒有用的。
「中國人現實」這句話主要是在表述(大部分)中國人在做選擇時是經過利弊權衡考量的。這份考量不是說人們的思考一定出於絕對理性,而是說他們會站在相對利己的角度去分析態勢和做出行動。換言之,經過現實判斷後的人們行為,不一定會遵照常規(諸如道德標准、行為准則等)而行。「現實」在有些語境里帶貶義即是如此。
⑨ 德國人為何如此有才能
原因是多方面的
1.德意志深邃的哲學思想指導他們認識事物
德意志是一個長於哲學思辨的民族
其哲學家層出不窮
這使他們能夠輕易的看透復雜的外物洞悉玄機
深刻的認識事物
這種優勢是巨大的
如樓主所說的閃擊戰
就是二戰名將古德里安所創立
坦克研發自英國
卻是德國的古德里安率先將其集群化,並且在長期的理論研究中創立了陸空,坦步嚴密協同的新式機械化戰爭模式
閃擊戰
在當時,坦克的戰術性能並不能達到實際戰爭的要求,是德國人利用哲學的洞悉認識到了其遠大的發展前景,超前進行研究,這才有了第三帝國所向無敵的閃擊戰!
這種牆內開花牆外香的現象在德國人身上曾多次發生,與其卓絕的認識能力是分不開的
2.德意志嚴酷的生存環境迫使其創新求變
德意志地處中歐,四面受敵,戰略環境極其險惡
而且本土缺少資源,國土面積狹小
這使的德國人有著一種巨大的危機感,逼迫著他們創新圖存
只有用思想的力量,才能去彌補自己現實的殘缺
而且德意志由於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戰事頻繁
而戰爭就是科學就好的催化劑
是第一社會需要,讓德意志的科學得以突破性發展
如毒氣,V2,MG42都是在戰爭的壓力下才研發出來的
3.德意志優秀的教育制度和民族氛圍促使其人才輩出
早在1619年,德意志就最早開始率先普及了義務教育制度
而在拿破崙戰爭之後,德國人在民族危機下再次大力發展教育
下面是兩段資料
一段是科學上的大學
此貼12L起
http://tieba..com/f?ct=335675392&tn=PostBrowser&sc=5238406526&z=513943637&pn=0&rn=30&lm=0&word=%B9%C5%B5%C2%C0%EF%B0%B2#5238406526
一段是軍事上的大學
http://tieba..com/f?kz=514403199
正是他們支撐著德意志強大的人才培養體系,而其完備的教育體系,也為德意志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再從民族氛圍來說,德意志民族有著嚴謹,認真的作風,這種氛圍極其有利於學術的研究,再加上國家的大力保障與支持,社會的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使德國在各方面人才不斷的涌現,軍事上也是如此,容克軍官團的傳統和軍校的特殊訓練也讓德國軍官在戰場上表現出眾
最後
樓主所說的希特勒其實並不能算在此列,他是個德國人中的另類,極其感性,依靠直覺
這與理性,嚴謹的德國人是不同的
我承認其天才,他在政治,經濟和外交上的才能都十分出眾,自有其天分
只是由於其未受過正規的軍事教育而使其在軍事才能上欠佳
這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成長成為了一個強大的民族,這個民族,的確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