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國人真的是用敲桌子代替鼓掌的嗎
大學里是這樣的 不過有時候桌子敲不響,只好鼓掌了Siegfried 我在想,納粹德國時期,要是希特勒講完話,下面是鼓掌呢還是敲桌子。。。 平底鍋帶鍋蓋 我們都是敲桌子的,連開完party一批人先走都是敲桌子歡送……萊爾 我一直沒鬧明白為啥~文澤爾 微苒 敲桌子,真的。 showz 對!就是敲桌子!螢之光 一直都這樣啊~Antonia 基本上是的~螺絲小姐 上完課一般都敲桌子。報告或者講座有敲桌子有鼓掌的。 Tian 這事不一定。 有敲桌子的,也有鼓掌的。 forca lss說得對的,我們vorlesung 完了基本上敲桌子,但是比較正式的場合 該鼓掌還是鼓掌。如果別人鼓掌你敲桌子,也沒人用異樣的眼神來看你。反之亦然。 漩渦 有時候沒有桌子,就只能鼓掌了。 敲桌子 比較喜慶吧!凸ECHO凸 Jane/Paradox 對 真的是敲桌子的。。。 請叫哥湯弟下課時 都要敲下桌子的
㈡ 德國的行政區劃是什麼
德國行政區劃分為聯邦、州、市鎮三級,共有16個州,12229個市鎮,各州的名稱是,巴登-符騰堡州、巴伐利亞州、柏林市、勃蘭登堡州、不來梅市、漢堡市、黑森州、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下薩克森州、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萊茵蘭-普法耳茨州、薩爾州、薩克森州、薩克森-安哈特州、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和圖林根州,其中柏林、不來梅和漢堡為市州。
㈢ 一個關於撲克牌的問題
早期的圖案設計完全決定於雕刻木版的美術師的技藝,後來這種圖案漸逐從代表公認的人物或事象轉化為毫無含意的人物圖形。曾有傳說認為,亨利八世是四張K的圖案的模型;現存最古老的英國撲克牌的四張K的人像圖案上,都有與亨利八世一樣的捲曲的向兩邊分開的小胡須和絡腮鬍子。又傳說四張Q上的人像圖案的模型,很可能是約克王朝的伊麗莎白皇後,即亨利七世的皇後。其餘人頭牌上的人像圖案的設計,明顯是沿襲過去法國里昂製造的撲克牌的人像圖案,雖然人像已有不同,但在習俗,手的位置、以及所持武器等方面,仍可看出是相似的。
法國撲克牌的製造一直是沿著各個廠商自己的路線發展的,到了1813年政府頒布了一個官方批準的設計,對於每一張人頭牌都給予名稱,直到今天還有很多撲克牌沿用這種名稱:
黑桃 紅桃 方塊 梅花
K 大衛 查理 凱撒 亞歷山大
Q 帕拉斯 朱迪思 雷切爾 阿金尼
J 霍吉爾 拉海爾 赫克托 蘭斯洛待
其中,黑桃K大衛是公元前10世紀以色列國王索洛蒙的父親,他善用豎琴演奏,並在聖經上寫了許多贊美詩。黑桃Q帕拉斯是希臘的智慧和戰爭女神,是四張皇後牌中唯一手持武器的王後。黑桃J霍吉爾是查理一世(紅桃K)的侍從。紅桃K查理一世是四張K中唯一不留胡須的國王。紅桃Q是朱迪思王後。紅桃J拉海爾是查理七世的侍從。方塊K凱撒大帝是羅馬帝國的國王,是四張國王牌中唯一一張側面像。方塊J 赫克托是查理一世的侍從。梅花K亞歷山大是最早征服世界的馬其頓國王,他的衣服上總是佩帶著配有十字架的球寶。梅花Q阿金尼(Argine)一詞是由女王(Regina)一詞經過字母移位而得出的,她手持薔薇花,表示英國以紅色薔薇花為標志的蘭開斯特王族和以白色薔薇花為標志的約克王族經過薔薇戰爭後終於和解,將雙方的薔薇花結在一齊。梅花J蘭斯洛待是阿瑟王故事中的騎士。
在匈牙利的撲克牌中,有8張人頭牌上的人像,分別代表席勒所著的以瑞士為背景的劇本《威廉·退爾》中的8個角色。但瑞士國內從來未用過這種撲克牌。
德國常見的撲克牌中沒有Q,但有兩個J。並且一些德國撲克牌中每一花色有4張人頭牌,A一K一J一J。特雷波拉撲克牌(西斑牙和義大利)中,用騎在馬上的騎士代替Q上的皇後圖象。
國際上所通行的撲克花色分別為黑桃(Spade)、紅心(Heart)、梅花(Club)及方塊(Diamond),這是一種最常見的,最早出現在法國的花色。一些西方國家傳統上的撲克花色略有不同。其中,德國為紅心、樹葉、鈴鐺和橡樹果,瑞士為盾牌、花朵、鈴鐺和橡樹果,義大利為寶劍、酒杯、硬幣和棍棒。
義大利花色最早出現於義大利及西班牙,是除了普通花色外最常見的花色,大部分西方國家都有印製,包括有自己特色花色撲克的國家如德國、瑞士等。
德國花色主要流行於德國、奧地利、捷克等國,瑞士撲克流行范圍比較窄,主要流行於瑞士,但其它國家也有少量印製,如上世紀初的俄羅斯就曾經印製過。
撲克的歷史
撲克(poker)也叫紙牌(playing cards)。它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最被認同的說法是紙牌最早出現在中國,至少在公元969年時已經出現。當時中國的一副紙牌有四個花色,每個花色有14張牌,既作為紙幣使用,又用來進行牌戲。有一個傳說,謂有一個威尼斯人從中國把紙牌帶回他的家鄉,所以威尼斯是歐洲最早有紙牌的地方。這個威尼斯的旅行者,可能就是尼可羅·波羅,他大約是在1269年和他的弟弟馬迪奧一起由中國回到威尼斯,或者可能是尼可羅的兒子,著名的馬可·波羅,在他的父親和叔叔第二次去中國時,他跟隨他們一同前往。
一些權威人士認為,印度比中國更有可能是紙牌的起源地。有人提出歐洲早期的紙牌(塔羅牌)與印度教神話中的女神Ardhanari之間,有一定的聯系。這位女神的形象有四隻手,每隻手中分別持有魔杖、杯子、寶劍和圓環(代表金錢)。在歐洲早期的一些紙牌中,也印有與此類似的圖案符號。有一個說法是,紙牌是由原先可能是一個印度民族的吉普賽人傳人歐洲的。他們穿過波斯、阿拉伯進入埃及,由埃及到達歐洲,他們中的一部分約100多人,於1427年進入巴黎。
早在14世紀或更早的時候,歐洲很多地方,出名的有紐倫堡、奧格斯堡和烏爾姆(Ulm),已經生產紙牌。義大利的塔羅特牌(TAROT)可能比德國紙牌出現的年代為早:在一份年代為1299年的義大利文件中,已經提到塔羅特牌。布拉本特公爵夫人約翰娜於1379年在荷蘭曾講授過紙牌,在西班牙至少於1371年已經有了紙牌。可能是摩爾人或撒拉遜人把紙牌從西班牙帶人義大利的,但是試圖說明紙牌一詞的西班牙語naipes與阿拉伯語nabi的相似性的意圖,沒有獲得成功。
1392年法國國王查爾斯六世命令雅奎明·格林公紐爾手工繪制一副紙牌,這一歷史事實造成了紙牌源出法國的說法的出現。但是明顯可以看到的是,法王所命令繪制的一副紙牌,不過是一副與其他早已使用的紙牌相類似的紙牌。當時的負責銀錢支付帳目的皇家司庫,曾講起過有三副紙牌,印成「金色和各種各樣的顏色,並帶有很多的裝飾,以為我們的國王陛下娛樂之用。」其中的17張牌現存法國國立圖書館展出。
紙牌傳人英國的時間,比傳入歐洲其他國家更晚一些。喬塞於1400年去世,雖然他曾歷數當時的各種娛樂活動,但從未提到過紙牌:「他們跳舞,他們下棋和飲宴。」關於愛德華一世穿著帶翻邊的盛裝玩四個王(k)的游戲的資料,幾乎肯定是指的某種其他游戲,也許是某種形式的棋戲。資料中最早確鑿提到關於英國撲克牌的時間,是1465年,這一年英國的撲克牌製造商向愛德華四世申請禁止進口外國製造的扎克牌,並有一適當的法令可以作為佐證。
C.P.哈格拉維在他所著的《撲克牌歷史》一書中寫道:「有一個關於哥侖布和他的水手們的傳說故事,說這些水手酷愛賭博,當他們在茫茫而又神秘的大海上遭遇到風暴的襲擊時,他們由於迷信引起的恐怖,把他們的撲克牌全部扔進了大海。後來在他們到達了陸地之後,他們又為這件魯莽的行動感到後悔,於是他們就在這個新的國度里用一種樹葉又製成了一些撲克牌,這些撲克牌引起了印地安人的很大興趣。」噶塞拉索·德·納·威加所講的材料(《佛羅里達歷史》),說西班牙士兵在1534年那次遠征中,用皮製撲克牌玩牌。這個說法看來不僅僅只是一個傳說。墨西哥人很早就有了紙牌戲,當時墨西哥人稱之為amapa-tolli,其中amapa的意思是紙片,而tolli的意思是游戲。
現代形式的五十二張牌一副的,分為兩個紅花色和兩個黑花色的撲克牌,很可能是從早期義大利塔羅特牌(TAROT)演變而成:當時塔羅特牌分四個花色,每個花色有10及10以下的小牌(SPOT CARDS)10張,以及4張人頭牌:王(K),後(Q)及騎士和侍衛。在早期的撲克牌中沒有後,在現代的一些撲克牌仍是勇士代替後。侍衛曾印成各種不同的男僕(VALET)形狀,但仍保留侍衛這一名稱,不過在現代用法中已改稱為J(JACK)。在52張牌一副的撲克牌中已不用騎士,而用後作為人頭牌。
中國紙牌與西方紙牌大不相同;中國紙牌呈窄長形,通常長2一2.5英寸,寬0.5一二英寸,早期的紙牌還要更為窄和長。在牌張數目和花色方面,中國和印度的紙牌都與西方的撲克牌大不一樣。有一種印度紙牌,一副有144張牌,分為8個花色,每一花色18張牌;另一種印度細牌每副120張牌,分為10個花色,每一花色12張牌。有一種中國紙牌,一副只有30張牌,分為3個花色,每一花色9張牌,另有3張具有絕大權力的牌;但一般有4個花色。
撲克牌作為一種奢侈品,可為國家稅收提供大宗的納稅來源,英國於1615年首先對撲克牌征稅。
㈣ 德國的行政區劃
德國行政區劃分為聯邦、州、市鎮三級,共有16個州,12229個市鎮。各州的名稱是:巴登-符騰堡州、巴伐利亞州、柏林市、勃蘭登堡州、不來梅市、漢堡市、黑森州、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下薩克森州、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萊茵蘭-普法耳茨州、薩爾州、薩克森州、薩克森-安哈特州、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和圖林根州。其中柏林、不來梅和漢堡為市州。 州 首府 面積 (km²) 人口 下薩克森 漢諾威 47618 7918293 不來梅 不來梅 404 660999 勃蘭登堡 波茨坦 29477 2503273 北萊茵-威斯特法倫 杜塞爾多夫 34043 17845154 圖林根 埃爾福特 16172 2235025 巴伐利亞 慕尼黑 70549 12538696 巴登-符騰堡 斯圖加特 35752 10753880 柏林 柏林 892 3,460,725 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 什未林 23174 1642327 漢堡 漢堡 755 1786448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 基爾 15763 2834259 萊茵蘭-普法爾茨 美因茨 19847 4003745 薩克森自由州 德累斯頓 18416 4149477 薩克森-安哈爾特 馬格德堡 20445 2335006 薩爾 薩爾布呂肯 2569 1017567 黑森 威斯巴登 21115 6067021
㈤ 斯洛伐克有什麼風俗習慣
1、斯洛伐克風土人情
(1)斯洛伐克人熱情好客,講究謙遜禮讓和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擁擠。
(2)斯洛伐克人性可靠爽快、平易近人。他們一般都樂於同客人爽朗抒懷。
(3)斯洛伐克人喜愛象徵高貴的藍色和象徵熱情的紅色。喜歡使用數字8、12、14等,忌諱13。
2、斯洛伐克人接待注意事項
(1)斯洛伐克人一般較拖拉,要有耐心的人才能做生意。
(2)在談判桌上,要正視對方,但目光接觸要柔和。
(3)通過電話、傳真或電子郵件預約會議,要提前大約兩周。可以用英語通信,盡管這會讓你的未來客戶或合作夥伴感到有點麻煩。 (4)互相介紹時,要在姓氏前加專業或學術職稱。交換名片時,要在名片上註明公司名稱和最高的學位。
3、斯洛伐克人喜歡什麼禮物?
(1)如無特殊要求,可以送中等價值的禮品,不要送重禮。
(2)可以贈送的禮品有:蘇格蘭威士忌或柯納克白蘭地。
(3)也可以送一些小的東西,例如精美的鋼筆或打火機。
㈥ 德國風俗習慣
1、服飾禮儀
德國人在服飾方面不喜歡太過花哨,所有的衣服都非常的注重整潔,如果是穿西裝的話一定要系領帶。參加宴會或者是去劇院等正式場合的時候,男士多穿深色禮服,女士則穿長裙。在德國的東部地區,如果是已婚人士,出門在外多佩戴金質戒指。
2、相見禮儀
德國人在社交場合和他人會面的時候基本上行握手禮。如果是遇到熟人、朋友或者是家人的話,通常是行擁抱禮。和客人交流的時候,更喜歡稱呼對方的頭銜,但是大多數德國人不喜歡別人的恭維。如果你和對方剛認識的話除非他說可以直接稱呼其名字,否則不宜直呼其名。
3、儀態禮儀
德國人對於任何事情、工作總是一絲不苟,在公開場合注重禮儀,講究風度。德國女性一個顯著的特點是樸素,不僅僅體現在衣服打扮上,同時在她們的行為舉止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和德國人交流的時候基本上不會看見他們皺眉頭等漫不經心的動作,
因為德國人對自己的一些小動作很克制,認為這些動作是對客人的不尊重,也是自身缺乏友善和教養的表現。
4、餐飲禮儀
德國人在用餐的時候多注意兩個禮節,分別是以右為上合女士優先。德國人在舉辦宴會的時候通常情況下都需要在兩個星期之前就要把請帖發出去了,宴請賓客時,桌子上擺滿了各種的酒杯盤子,在刀叉的使用上有個很特別的地方,那就是吃魚的刀叉是不可以用來吃別的食物的。
5、商務禮儀
德國人對待工作非常的嚴謹,思考深刻敏銳,擁有很強的時間觀念,所以只要是約定的時間的話就必須要及時到達,不管是遲到或者是太早到的話都被看作是不禮貌的行為。
㈦ 德國有什麼習俗
色彩紛呈的德國節日
色彩紛呈的德國節日 節日慶典的時候,德國人表現出生氣勃勃、熱情洋溢的另一面,和工作中的形象截然相反,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德國的主要宗教信仰是基督教。全國大約有5500多萬人信奉兩個教派中的一個, 其中約2760萬人信福音新教,2750萬人信羅馬天主教,還有一小部分人屬於其他的基督教團體。所以,宗教節日特別是基督教節日:如復活節、聖誕節、感恩節等還是最隆重的節日項目。另外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教的人正在減少,和新的文化項目的誕生,一些具有德國特色而且為德國帶來了國際聲譽的節日也是非常熱鬧和精彩的。比如說:狂歡節、啤酒節、文化節等。 復活節 復活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穌復活的節日。傳說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死後第三天復活升天。後來教會規定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3月21日-4月25日之間)為紀念日。德國政府規定復活節休息兩天。在節日里,家人團聚,品嘗各種傳統食品,親戚朋友見面要互相祝賀。 象徵生命的蛋、火、水、兔等成了復活節的吉祥物。雞蛋和兔子在西方是新的生命和興旺發達的象徵。雞 蛋的本色象徵太陽,把雞蛋染成紅色則象徵生活幸福。在復活節中,父母要特地為孩子們准備製成雞蛋、兔形狀的巧克力糖。親友間要互贈彩蛋。在萊茵河中游和黑森東部的一些城鎮,至今保留著「彩蛋樹」這一古老習俗。人們把成百的蛋殼塗上彩畫,串成蛋鏈,在復活節這天掛在松樹上,製成彩蛋樹,大人孩子圍著彩蛋樹唱歌、跳舞,慶祝復活節。而阿爾卑斯山的姑娘們則通過贈送紅雞蛋來表達自己的愛情。在復活節這天,姑娘如果向某一小夥子贈送三個紅雞蛋,表示姑娘向小夥子求愛。 火不僅給人類帶來了光明,也使大地獲得了新生。作為耶穌再生的象徵,復活節的許多活動都與火相關。復活節這一天,人們在教堂前點燭以示聖化,並將聖燭迎進千家萬戶。這一天,孩子們最快樂的事是把聖火送到各家。他們在教堂前用聖火點燃樹枝,然後奔跑著送到各家各戶,其間充滿著歡快的節日氣氛。在德國的巴伐利亞地區,每年的復活節居民們都要舉行火炬賽跑,以慶祝耶穌的再生。而北萊茵上威斯特法倫州的呂克台復活節滾火輪更是遠近聞名。六個巨型大木輪被火點燃滾下山谷,就像六個火球從天而降,漆黑的山谷被大火輪照得通明,它與五彩繽紛的焰火交相輝映,再次顯示了火給人類帶來了新生。 作為德國惟一的少數民族索布族人則是用百騎大合唱的形式來慶祝耶穌的復活。一個個身穿黑色上衣、頭戴黑色禮帽的索布族人,騎在用綵帶、鮮花和白色貝殼裝飾的駿馬上,浩浩盪盪地行進在林間小路上。他們邊走邊用粗獷雄厚的嗓音高唱贊歌,場面十分壯觀。
狂歡節 狂歡節是德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有關節日的來歷眾說不一。一種說法認為狂歡節是德國農民的春節,農民們通過各種活動來表達他們抵禦惡魔、驅逐嚴冬、迎接春天、慶祝豐收的喜悅心情。另一種說法則是根據天主教的習俗,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後的第三天復活,這一天為復活節。復活節前的40天是耶穌開始傳教前,在曠野守齋祈禱的40個晝夜,天主教稱為封齋節。在整個封齋節的40天里,禁止天主教徒食肉、娛樂、婚配等一切喜慶活動。為此人們趁封齋節到來之前盡情地歡宴、暢飲、狂歌漫舞、化裝遊行,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如今,狂歡節已成為以天主教為主的國家和地區的一個世界性大節日,就其內容而言,它大概已不單單是農民的節日或是宗教的節日,其間還包含了豐富的歷史內涵與民族特色。 在德國,從每年11月11日11時起狂歡節就算開始了,一直到第二年復活節前40天為止,前後要持續兩三個月。但它的高潮是在最後一個星期,特別是這周的星期日、星期一和星期二。在這"發狂的"三天里,德國的狂歡節達到了頂峰。 在德國,各地區慶祝狂歡節的形式是不盡相同的,但有幾項活動形式是一樣的,這就是選舉狂歡節的「王子」和「公主」、「星期四女人節」、化裝大遊行與大型狂歡集會和舞會。 狂歡節一開始,許多城市、村鎮都要建立各種組織來籌劃狂歡節中高潮期的活動。首先,是推舉「王子」和選出「公主」,因為狂歡節的主要活動要由他們來主持。當選為「王子」和「公主」是一件很風光的事,為此,社會名流爭相競選,最終以經濟實力定奪。 狂歡節結束前的星期四被稱為「女人節」,它是狂歡節進入高潮期的標志。在「女人節」中,往往要表演婦女奪權的喜劇。她們成群結隊地沖進市政大廳,闖入市長辦公室,坐在市長辦公椅上宣布接管市政權,這一喜劇即表演得惟妙惟肖,又大快人心,充滿了浪漫的色彩。這一天最讓男人們提心吊膽的是怕女人們剪去自己的領帶,剪來的領帶被女士們作為戰利品釘在牆上自我欣賞。 狂歡節結束的前一天是星期一,這一天是整個狂歡節的頂點,被稱為「瘋狂星期一」或「玫瑰星期一」。這一天有兩項活動:一是化裝大遊行,二是大型狂歡集會和舞會。遊行一開始,人們便紛紛湧上街頭,觀看遊行盛況。身穿色彩斑斕服裝的樂隊走在遊行隊伍的最前列,緊隨其後的是大型彩車。其中金碧輝煌、艷麗奪目的王子、公主彩車尤為引人奪目。妖魔鬼怪、被打扮得荒誕不經的小丑、代表各階層各歷史時期人物的化裝隊伍緊隨其後。彩車上滿載的糖果、花束和小玩具像雨點般地撒向沿途的人群,天真的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捧著帽子,撩起衣裙,爭相盛接飛來的節日禮物。狂歡節是糖果商最歡迎的節日。"瘋狂星期一"的最後一個項目是夜晚的狂歡舞會。人們身著奇裝異服,臉戴誇張的假面具,扮成小丑、狂人走上街頭,盡情歡樂。在狂歡節歌曲的伴隨之下,只見到處"群魔亂舞"、一片歡騰,一直持續到午夜。 在「瘋狂星期一」的晚上,家家都敞開窗戶,為的是將天使迎進家門。在這天晚上人人都要在大齋前美美地飽餐一頓,以此慶祝金秋季節的大豐收。由此不難總結出狂歡節的三大要素,那就是吃喝、喧鬧和化裝。人們盡一切力量創造歡慶氣氛,這一點在德國西部、南部尤為突出。 在德國,各地區的狂歡節也各具特色,科隆狂歡節是德國最為熱鬧的狂歡節,它的主角是小丑和狂人,他們怪誕的裝扮、無所顧忌的舉止令眾人叫絕。
聖誕節 聖誕節在每年的12月25日,這是耶穌基督誕生的日子。有關耶穌的確切生年已無從考證,12月25日這個日子是羅馬天主教會在公元354年規定的。聖誕節是德國一年一度最大的、也是最熱鬧的節日,同時它也是歐美信奉基督教的國家最盛大的節日。 德國人過聖誕節如同中國人過春節一樣,在節日前幾周就開始准備了。市場上各種聖誕禮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德國許多城市的聖誕市場都有著數百年的歷史。聖誕市場不僅使人們可在此選購聖誕節所需的各種禮品,而且它還為現代化的城市及人們帶來許多浪漫的節日情調。(左圖為杜塞爾多夫的聖誕夜市) 聖誕樹是聖誕之夜的必需之物,在德國95%的有孩子的家庭都要准備聖誕樹。聖誕節擺設聖誕樹是一個古老的聖誕習俗,早在古代,日爾曼人就有在隆冬時節用冷杉樹的樹枝樹葉裝飾住宅和牲口棚以驅冬迎春的習俗。不過關於聖誕樹,宗教界另有一種說法。據說,德國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有一次在一個聖誕之夜從一個小城回家,為了讓人們能領略山村美麗的夜景,他在一棵小松樹上點綴了一些燭光,以此來代表星星。從這以後,每逢聖誕之夜,信徒們便學他的樣子,在屋中布置一棵聖誕樹,後來這一風俗由德國傳遍歐美各國,聖誕樹成為歐美基督教國家最具廣泛性的聖誕節必需品。 如同中國人在除夕之夜吃餃子一樣,鯉魚和肥鵝是德國人聖誕節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餚。鯉魚和肥鵝之所以成為聖誕節的佳餚,那是因為它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德國人認為水是生命之源,鯉魚就生活在水中,而且它的繁殖能力為魚中之冠,一條雌鯉魚可下幾百萬粒魚子,為此人們在過節時,喜歡買一條雌鯉魚,並由一家之主品嘗第一口鯉魚子,以象徵家庭的興旺發達。同時德國人還認為鯉魚也是財富的象徵,鱗片如金市,人們習慣在節前把鯉魚鱗片裝人錢包中,以此預示來年財源茂盛。 德國人把鵝看作是土地神對人類的恩賜,鵝有著很強的繁殖力,是家畜肥壯、糧食滿倉的象徵,同時它具有治病的功能。德國人在做聖誕鵝時,習慣把蘋果和葡萄乾填入肥鵝肚中。德國人認為圓圓的蘋果預示著豐收,葡萄乾則表示上帝的寵愛。南德人習慣把青蒿葉和花填入鵝肚中,據說它對治療胃痙攣病有顯著效果。 在聖誕夜的子夜時分,教堂要舉行隆重庄嚴的「子夜彌撒」,在聖誕節的黎明和上午還要舉行兩次隆重的彌撒,人們高唱聖歌,以慶祝那穌的降生和聖誕節的來臨。 聖誕節從12月24日聖誕夜一直持續到來年的1月6日,它是全世界持續時間最長、流傳最為廣泛、慶祝最為隆重的節日之一。德國所有公共場所都被布置得五光十色,各家各戶也都准備了豐富的節日禮物。聖誕之夜是家庭團聚之夜,全家人圍坐在聖誕樹旁共進聖誕晚餐,餐桌上往往要多設一個座位,據說這是為「主的使者」或是為需要幫助的過路人准備的,餐後全家人在聖誕樹前唱歌跳舞。在娛樂場所也有各種藝術表演。第二天,人們訪親問友,共敘友情。整個節日充滿了歡慶、祥和的氣氛。
慕尼黑啤酒節 說起德國的民間節日,人們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慕尼黑啤酒節了。 慕尼黑啤酒節源於1810年,為慶賀巴伐利亞儲君盧德親王與薩克森·希爾登豪森的黛麗絲公主共結百年之好而舉行的一系列慶祝活動。德國的10月正值大麥和啤酒花豐收的時節,人們在辛勤勞動之餘,也樂得歡聚在一起,飲酒、唱歌、跳舞、以表達內心的喜悅之情。這一傳統節日一直延續至今。近年來,隨著德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慕尼黑啤酒節的規模也越辦越大。慕尼黑市政府對啤酒節也十分重視。這個節日的影響已遠遠超出慕尼黑,而成為一個世界聞名的節日。 慕尼黑十月啤酒節之所以聞名,不僅因為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民間狂歡節,而且也因為它完整地保留了巴伐利亞的民間風采和習俗。人們用華麗的馬車運送啤酒,在巨大的啤酒帳篷開懷暢飲,欣賞巴伐利亞銅管樂隊演奏的民歌樂曲和令人陶醉的情歌雅調。人們在啤酒節上品嘗美味佳餚的同時,還舉行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如賽馬、射擊、雜耍、各種游藝活動及戲劇演出、民族音樂會等。人們在為節日增添喜慶歡樂氣氛的同時,也充分表現出自己民族的熱情、豪放、充滿活力的性格。 節日的第一天上午,來自巴伐利亞、德國其他州以及奧地利、瑞士、法國的遊行隊伍聚集在一起,人們身穿艷麗多彩的民族服裝及傳統古裝在慕尼黑市長及酒廠老闆乘坐的富麗堂皇、花團錦簇的馬車引領下,浩浩盪盪、威武雄壯地湧向黛麗絲草場。中午12時,隨著禮炮12響,頓時鼓樂齊奏、彩旗飛揚、人聲沸騰。市長在作簡短致辭後,打開第一桶啤酒,啤酒節便在沸騰的歡呼聲中揭開了序幕。這時身穿傳統服裝的啤酒女郎用單耳大酒杯將新鮮啤酒不斷地送到迫不急待的飲客面前。許多身穿鹿皮短褲、背心等民族服裝的巴伐利亞人手舉啤酒杯穿行在大街上,他們逢人便高喊「乾杯」,氣氛十分熱鬧。 10月初的慕尼黑已有微微的秋涼,整個街道被五光十色的燈光裝飾得五彩繽紛。節日的廣場,數百頂各種各樣的大小帳篷鱗次櫛比。這里出售的商品琳琅滿目,叫賣聲此起彼伏。人們背靠背坐在一起,開懷暢飲,並在樂曲的伴奏下,即興地歌唱跳舞,甚至跳上桌子相互祝賀。 節日期間,規定每晚啤酒供應到10時30分,10時45分樂隊演奏流行樂曲,催促人們離去。這時,萬千酒興未盡的遊客會齊聲抗議,清潔女工不得不把椅子倒置在桌上,對那些久久不肯離去的遊客,保安人員也不得不把他們推向出口,強行讓其離開。 平日,德國人給人的突出印象是工作態度認真、嚴謹,服從命令,遵守紀律和原則性強,但似乎缺乏幽默和熱情。然而,在慕尼黑啤酒節上,人們可以發現德國人生氣勃勃、熱情洋溢的另一面。尤其是巴伐利亞人對於自身的文化和傳統所表現出的執著與自豪感,給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留下深刻印象。
㈧ 德國人有什麼餐桌禮儀
德國餐桌禮儀
1、坐相
德國人十分重視餐桌旁的坐姿。按照他們從小養成的習慣,坐在餐桌旁始終應保持上身筆直,除了「席間閑談」時外,身體不死靠在椅背上。
用餐時兩臂要盡量貼近身體,以免影響旁邊的人。胳膊肘不能放在餐桌上,一般只是手和手腕以上部分放在桌面上。
吃東西時身體可以略略前傾,但頭部應盡可能保持挺直,不能彎到盤子上面,應始終用叉子、湯匙將食物和湯送入口中。吃相在進餐過程中,吃相比坐相更加重要。
2、餐刀只是用來切碎大塊的食物,絕對不可直接以刀代叉送食物入口。要把食物切成大小適當的小塊,應以一口能吃下為宜,切忌叉起一大塊一口一口從叉上咬著吃。
但也不能把整塊肉或魚等全部切成小塊然後一一叉食。要用叉子叉住一邊角、用刀切下,切一塊吃一塊。叉子入口也不能太深,更不能把整個叉齒都送入口中。
盤子里的食物不宜一次添得太多太滿,而且一定要全部吃完之後再續添。如果吃不了剩在盤子里,在德國這意味著——你認為宴會的菜餚十分難吃!吃湯德國人和中國用餐最大的區別恐怕就是——「吃湯」,這不僅僅是語言表達上的差異,而的的確確存在根本性的區別。
3、德國人從不把湯盤端起來「喝」,而是用湯匙一勺一勺舀起來送到嘴裡「吃」,與使用刀叉吃食物時無太大差別。
4、德國人習慣勺尖先入口,手腕、湯匙和嘴基本構成90度角。如果湯十分燙,也不能用嘴去吹涼,只能放慢速度讓它自然冷卻。
5、吃湯時切忌發出怪溜聲或巴嗒嘴的聲音!
餐具信息 此外,還應懂得刀叉不同的擺放方式所傳達的信息:刀叉並排平行地放在盤上表示已經吃飽、停止進餐;刀叉相交放在盤中意味著你只是稍事休息、還將繼續用餐。
喝飲料也有講究:德國人的習慣是喝光了杯子中的飲料之後再續添,而不是隨時往杯子里添加。在德國沒有「乾杯」的習慣,互相敬酒碰杯後沒必要一次喝光。特殊規矩德國人在用餐時,有以下幾條特殊的規矩。
其一,吃魚用的刀叉不得用來吃肉或乳酪。
其二,若同時飲用啤酒與葡萄酒,宜先飲啤酒,後飲葡萄酒,否則被視為有損健康。
其三,食盤中不宜堆積過多的食物。
其四,不得用餐巾扇風。
其五,忌吃核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