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國學前教育體系主要是,白天的幼兒之家,對嗎
德國的學前淵遠流長。文藝復興之前,德國學前的主要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被人稱為「幼兒教育之父」的德國著名學前教育家福祿貝爾於1837年在家鄉附近的勃蘭根堡開辦了一所學齡前幼兒教育,1840年將它正式命名為幼兒園,這成為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幼兒教育,德國成為幼兒園的發源地。福祿貝爾在教育實踐中形成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論和方法,促進了德國學前教育事業質的飛躍,同時也對世界學前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標志著世界幼兒教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自福祿貝爾之後,學前教育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發展起來,德國對學前兒童的教育越來越重視,也逐漸走上正軌,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
綜觀德國的幼兒教育,筆者認為其中有一個最鮮明的特色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那就是崇尚自然。德國的幼兒教育非常朴實,處處體現著效法自然,尊重幼兒自然成長的內涵。對照我國的學前教育,兩百多年前「發現兒童」的教育家盧梭發出的要在「自然中培養自然人」的呼聲早已被那些花樣翻新的早期教育模式所淹沒了。
一、朴實溫馨的環境
德國幼兒園一般都很小,從外看很難發現這是一所幼兒園,但推門進去,你會覺得豁然開朗,一個豐富多彩的兒童世界呈現在你面前。德國的幼兒園是溫馨、舒適的,沒有我們想像中的現代化設施,更沒有我們想像中價值不菲的奧爾夫或蒙台梭利的全套教具和特色教室,它的優雅和朴實超出了我們的想像。教室的屋頂上懸掛的是粗麻繩和輕紗做成的帷幔,充滿了夢幻色彩。匍匐在地毯上的幼兒彷彿置身於童話世界中,在書中描述的想像世界中漫遊著;牆面上是幼兒隨意的塗鴉,還有在戶外撿來的樹枝、乾花和枯葉掛在牆面上,記錄著幼兒戶外生活的快樂和驚喜。也許因為我們看的幾所幼兒園都是極具傳統的幼兒園吧,教室中的桌椅和教具都是古舊的,可以看到歲月的痕跡,也可以看出這里的教育者正在用自己的雙手經營著一段可以留下來的。
在我國,一些收費較高的私立幼兒園的環境設施十分豪華,昂貴的木地板,塑膠的活動場地,琳琅滿目的玩具,很多幼兒園把這些外在的環境設施視為爭創示範先進園的硬指標,這些也是許多選擇幼兒園的一個衡量標准。誠然,完善的配套設施是必須的,可是我們很少有人去思考:這樣豪華的設施對教育幼兒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幼兒長大成人要面對各種各樣的社會環境,而不是永遠呆在宮殿式的房子里。過於現代化的設施也阻礙了幼兒探索大自然的能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二、林間幼兒園
在上世紀90年代,德國出現了一種叫做「林間幼兒園」的托幼方式,這里沒有房屋、圍牆,在樹林里對幼兒進行沒有教室的幼兒教育。他們組織幼兒在草地上散步、觀察動植物,在這些直接投入大自然懷抱的野外活動中拓展幼兒的獨創性和運動能力。「英國庭園」是慕尼黑的一所自然公園,後來被開辟成了慕尼黑林間幼兒園,園內有成片的白樺林和灌木叢,草地上有清澈的溪流,在這里入托的15個l歲半以上的幼兒每天上午9時來這里集合。他們或分成幾個小組做游戲,或個人自由活動,做手工、撿樹枝、玩石子、堆泥沙。有喜歡爬樹、賽跑的幼兒,也有樂於觀察螞蟻、蝸牛的昆蟲迷。教師除了在規定的時間教唱歌以及隨時解答幼兒游戲中的各種「為什麼」之外,更多的精力則放在了安全保護工作上。午飯如同郊遊時的野餐,大家席地而坐,擺上自帶或教師幫助准備的食品,飯後下午2時左右,結束一天的活動。
首創這個林間幼兒園的赫本黛拉女士對幼兒園的未來充滿信心:幼兒在林子里跑來跑去非常開心,既提高了他們的運動能力,又可以激發他們的創造力。沒有過多的管束也就不存在壓抑心理,所以他們當中從未發生過吵架、打鬥的事,也很少生病。赫本黛拉給幼兒定了三條必須遵守的紀律:不準吃木耳等野生果菜;不準拿著棍棒跑跳;聽到哨聲要馬上向哨音方向集合。
我國的幼兒園,大多數都是鐵將軍把門。在我國日益城鎮化的今天,幼兒已經很少有機會能夠接觸到泥土、昆蟲這些來自大自然的事物,甚至他們每天的戶外活動時間都被壓縮的少得可憐。在幼兒園我們看到的是這樣一種景象:能不讓幼兒出去就盡量不出去,就算是出去了,教師的組織、管理也要佔據大部分時間,很少能看到讓幼兒自由自在地想怎麼玩就怎麼玩。一些幼兒為了想獲得片刻的自由而尋找各種借口逃避呆在牢籠似的教室里,比如經常在上課時間要求上廁所等。對於鐵將軍把門、限制幼兒戶外活動的時間,管理者和教師們有充分的理由:基於安全的考慮。誠然,讓幼兒在戶外自由地活動肯定要比讓他們呆在教室里排排座要難管理得多,也產生了一些安全隱患,但是如果僅僅因為怕出事故就剝奪幼兒的活動權,限制幼兒的發展空間,這樣做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得不償失呢?
三、混齡編班
德國幼兒園一般都是混齡編班,每個班有16個左右幼兒,幼兒在類似有兄弟姐妹的家庭環境中相互交往。幼兒園通常由o.6歲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混合組成一個個小組(類似於一個個班級),幼兒園充滿著家庭般的溫馨。德國幼教工作者主張把幼兒看作一個人,一個有著自己獨特背景又要面向未來的人,一個需要與同伴、成人、社區交往的人,一個生活在真實而自然的社會環境中的人。幼兒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在幼兒園里需要面對各種年齡的同伴,面對各種成人,做他感興趣的事情。
我國的幼兒園都是小、中、大班涇渭分明,當然這樣編班有利於管理是無可置疑的,但是如果從幼兒的角度來考慮,德國幼兒園的這種混齡編班的方式是很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混齡教育有利於幼兒的全面發展,尤其是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由於我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大多數幼兒在家裡沒有兄弟姐妹,他們缺乏和不同年齡段幼兒交往的體驗,致使家庭缺乏的不同年齡段同伴交往在幼兒園並不能得到必要的補償,這可以說是一種教育的缺失。當然混齡教育對師資的要求較高,這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問題,筆者認為我國的幼兒園不一定非要混齡編班,可以考慮多設計一些混齡活動,以幫助幼兒獲得異齡同伴交往的經驗。
四、隨心所欲的幼兒
德國的幼兒園像家庭一般溫馨,幼兒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他們可以看書,可以參與教師組織的集體活動,可以獨立玩玩具,當然也可以選擇獨處。事實上每間教室都有一個獨立的小空間提供給幼兒,幼兒叫它「安靜角」。安靜角里一般有一個柔軟的墊子,上邊有很多布質的柔軟的娃娃和公仔,有趣的靠墊,有的還有個小沙發,不想參加團體活動的幼兒可以到這個角落,靜靜地坐著,淘氣的幼兒也可以在這里翻跟頭發泄多餘的精力。安靜角的設計說明德國幼兒教育正視了幼兒的正常心理需求,幼兒也有獨處的需要。同時這種設計也為教師了解幼兒提供了可觀察的表徵。當一個幼兒頻頻走進安靜角時,其實他已經用行為發出了呼聲,他需要心理幫助了。
德國幼教工作者認為對幼兒來講最重要的是玩,通過玩來教他們。教師只是一個觀察者、幫助者,要充分發揮幼兒的天性。這一點在德國幼兒園的實踐中表現得尤為徹底。德國幼兒園是以小組和個別活動為主的,至於進行什麼活動,幼兒自己決定,可以畫畫、聽故事、去娃娃家、到戶外玩。對於午餐和午睡,教師也很尊重幼兒的意願。比如,桃園幼兒園提供三個午餐時間:中午12:00、下午l:00、下午2:00,由幼兒自己決定何時用餐。另外,幼兒園提供專門的地方供幼兒睡覺,每人一塊海綿睡墊,若幼兒躺下去20~30分鍾仍未睡著,他就可以起來出去玩。
這是德國的幼兒教育給我震撼最大的一個特點,由此可以看出他們是真正把幼兒當成是獨立、完整的人。回首看看我國的幼兒園又是怎樣的一幅場景:「小嘴巴,閉起來,小眼睛,向前看。」類似這樣的規則不停地在提醒幼兒要中規中矩,不能亂吵亂動。幼兒想要上廁所必須向教師報告,得到允許後才能去,有的被教師認為是調皮搗蛋的幼兒即使再三要求去上廁所也得不到允許。總之在幼兒園里,幼兒只能做教師允許的事情。教師有一種權威,幼兒被告訴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如果有誰違反了教師的要求,就要被批評,就得不到小紅花。試想想,如果一個正常的成人被要求這樣做,那他會怎樣?因為在我們教育者的頭腦里還存在著那根深蒂固的觀念:他們只是幼兒,是未成年的小大人。我們不懂得像尊重我們身邊的成年人一樣去尊重他們。
總之,德國的幼兒教育給我們一個強烈的感覺就是:溫馨,祥和,動靜有度,沒有虛榮,順從自然。無疑,這種感覺給我們帶來了許許多多的思考……
黔途智奧彭老師為你解答,如有幫助,如對本題有疑問可追問,Goodluck!
⑵ 德國的教育有什麼特點值得我們學習嗎
德國,世界上唯一一個把教養兒童寫進憲法的國家。不是我們崇洋媚外,而是德國的教育確實值得推崇。
結語
贏在起跑線,真的就是勝利嗎?看起來並不是,多少早早被沉重課業壓垮了笑臉的孩子最後厭倦了學習?為什麼不嘗試給他們一個快樂的童年呢?讓孩子在無憂無慮中自己探索學習,順其自然,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⑶ 德國的學前教育有什麼特點
學前幼兒在混齡的班級里更有利於成長,這樣孩子可以熟悉各種社會行為,而且能夠培養孩子互助友愛的品質,他們是混齡的。
⑷ 德國真實的學前教育情況是怎樣的
在德國,幼兒園不屬於國家的學校體制,而屬於青少年福利救濟事業。主要由教會、福利聯合會、鄉鎮負責舉辦幼兒園,也有企業和協會辦的幼兒園。德國幼兒園的教育內容主要是社會教育,旨在培養兒童既對自己負責又能合群的個性。 德國幼兒園不是義務教育,幼兒自願入學,因此要收費。但是,不同家庭所交費用是不一樣的,即孩子的父母根據收入情況向幼兒園交費。這就有效地解決了貧窮家庭兒童的入園問題。 德國幼兒園的數量很多。2002年,德國人口8253.7萬,幼兒園27830所,平均2966個居民就有1所幼兒園。但在德國西11州(前西德)幼兒園的規模較小,平均每園不到 80個兒童。這主要是因為德國西部出生率極低,很多家長自認為家庭教育更好,因此較少送孩子入園。而在德國東部,由於歷史原因,平均每園有642名兒童,與我國相似。 在我國,對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的要求基本相同。在德國,則有所不同。小學老師要求在大學學習6學期以上,而幼兒園老師則必須在專門的學校培養。這類學校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2年。德國幼兒園老師都屬於雇員性質。2002年底,德國幼兒園的雇員共374170 人,其中女性359811人,佔96.16%;男性14359人,佔3.84%。從年齡看,20--30歲段的最多,有12.3萬人,其次是30--40歲的,有11.7萬,40--50歲的有9.6萬人,20歲以下和50--60 歲的均不到 2萬人,符合幼兒教師在性別和年齡上的常規分布。 德國的幼兒園招收3--6歲的兒童。年滿6歲但心理發展還不適合上小學的孩子則上附屬於小學的學校幼兒園。而年齡不滿6歲但其心智發展已經適合上小學的兒童則進入小學開設的學前班。總的來看,德國兒童在學前班和學校幼兒園就學的並不多。2002年,全德國學前班有兒童1.92萬人,學校幼兒園有3.56萬人,二者共5.48萬,僅佔小學在校生的 0.56%。此外,還有專門為殘疾兒童舉辦的特殊幼兒園、專門在上學前和放學後照顧幼兒的日托中心,以及專門在放學後照顧學齡兒童的校外照顧中心。 德國幼兒園雖不是義務教育,但是政府出資卻不少。2002年,政府撥款44億歐元給幼兒園(不含學前班和學校幼兒園等)。僅此一項,就佔德國當年GDP的0.2%。教會等非政府團體撥款更多。2002年,私立款項估計不會低於74億歐元。二者相加,德國幼兒園獲得的經費起碼就有 118億歐元。雖然只有約250萬的在園幼兒,德國幼兒園的生均經費達到了每年4720歐元,約合人民幣4.7萬元。可見,政府和民間資本的投入是非常可觀的,也反映了德國政府和民眾對幼教事業的高度關注和重視。
⑸ 歐洲的學前教育怎麼樣,主要教學理念是什麼
首先來回答一下歐洲的學前教育主要教學理念是什麼?歐洲學前教育起步比較早,他們注重尊重兒童的主體,相信兒童的能力,著重培養兒童的良好品性。這種品性的培養不僅包括學習,還包括道德和良好習慣的培養。
其三、法國學前教育。
法國對於幼兒教育功能有三點,教育性,社會性,補償性。法國幼兒教育有四點原則,自願性,免費性,教育性,非宗教性。而且法國幼兒教育機構承擔著教育、診斷、治療三個職能,把社會衛生心理三者結合起來進行培養。當然也有其他的國家教育方式,由於篇幅有限,這里就不一一展開解釋了。
⑹ 德國人性化的學前教育,你知道是怎樣的嗎
自身網上調研了一下,德國人的學前教育教育是十分個性化的,並且能確保每一個孩子在讀書期內所進行的教育全是公平的。當孩子要逐漸觸碰教育的情況下,國家和政府部門工作人員都是會對孩子開展備案,摸透孩子智商及學習工作能力,隨後給每一個孩子制訂不一樣的教育計劃方案,根據多元化教育,讓孩子以最少的難度系數去開展學習,讓孩子充足掌握學習的開心,那樣不但可以協助孩子學習到專業知識,還能協助孩子創建長久的學習興趣愛好。
匯總:教育是每一個人都需要去經驗的一場考試,僅有真實的教育才可以使我們學習人生觀獲得大量的專業知識,進而更改大家的人生價值觀,確立大家的人生觀。人一生之中自始至終要不停勤奮學習,與此同時也需要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僅有如此能夠幫助自身更強處理眼下艱難,假定一個人不學習沒去勤奮提高自己,我覺得必定會被時代所取代。
⑺ 德國學前教育的特點
(1)以游戲為主的課程設置
德國以高度自治而聞名,學前教育的課程也充分體現了這個特點,課程設置不僅沒有全國統一的標准,甚至州一級也沒有統一標准,而是以地方或幼兒園為單位,由幼兒園舉辦者自行決定。德國的幼兒園課程內容多以游戲為主,多自由活動少集體活動。
幼兒園階段沒有讀、寫、算等基礎知識的教育。幼兒園的課程有八大方面分別是:體驗教育、生活教育、動作教育、語言教育、實際生活與家政教育、圖像與勞作性教育、事實與環境教育、韻律與音樂教育。德國強調生活體驗,讓幼兒自主活動和學習,注重兒童獨立意識的培養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
(2)混齡編班
不按照年齡而強調異質分組,強調尊重不同年齡兒童的相似性和相異性。混齡編班具備按齡分班所不具備的優勢,一方面在兒童互動交往過程中,有利於培養年齡大的兒童的領導力,以及交流溝通能力,既鍛煉思維,也可以增強自信心。
另一方面,年齡較小兒童一般都喜歡跟年齡大的兒童玩耍,混齡編班不僅可以滿足對玩伴的需要,同時可以向年長兒童學習更多的東西,而且如何與年長兒童交流、怎麼融入都是年幼兒童需要克服的問題。混齡教育體現了自由發展和自我教育的特點,有助於引起3—6歲兒童對未來小學生活的憧憬,幼小銜接自然發生。
(3)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主要是為身心障礙兒童提供的教育。旨在普通班中進行特殊教育,使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共同生活和學習,讓特殊兒童享有和正常兒童同樣的權利,充分體現了人性化特點,也是國際教育的發展趨勢。每個兒童都有發展的潛力。
我們應該激發他們的潛能,提高他們的能力,讓殘障兒童也像正常兒童一樣,得到社會的關注與關愛,可以正常生活,而不是將他們隔離開來,這就是融合教育的教育理念。融合教育可以使殘障兒童接觸到不同的人,使他們學慣用不同的方式與人交往,提高交際能力,充分體驗世界的多樣性。
(7)德國幼教模式學什麼好擴展閱讀
德國的學前教育機構具有多樣化的特點,機構名目繁多,形式各異,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六種。
(1)傳統幼兒園:它們有的叫兒童活動場所,有的叫兒童之家。這類幼兒園相對獨立,也最為普及,是為3—6歲幼兒提供保育和教育的主要機構。幼兒園又分為三種:公立幼兒園,接受政府補助;私立幼兒園,接受政府補助,但其教育理念及師資聘任不接受政府監控;獨立幼兒園,不接受政府補助,主要依靠家長繳費。
(2)幼兒俱樂部或游戲所、兒童店:幼兒俱樂部主要由教會和福利機構開辦,而兒童店則是20世紀60年代學生運動的產物,重視從小培養兒童的集體和社會觀念。這類幼兒教育機構的開辦者主要是大學生中做父母的人。
(3)學校附設的幼兒園和學前班:主要招收那些已經達到6周歲或將達到6周歲但未達到入學標準的兒童,為順利進入小學做好准備。學校也有附設的學前班,大多都與小學連在一起。
(4)特殊幼兒園:招收對象主要為各種有殘障的幼兒,根據幼兒不同的情況分類,接受與之適應的教育,使幼兒的能力得到充分發展,使之更好地融入社會。
(5)托兒所:這是對雙職工子女開辦的全日制保教機構,主要是對3—6歲的幼兒實行保育。幼兒教師或保育員須經過培訓。
(6)白天的母親:主要是一些年輕婦女在照顧自己小孩的同時也幫忙照顧臨近的其他小孩,為那些工作忙而無暇照顧孩子的父母提供便利,不過政府提供的經費佔比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