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戰後,德國好像不喜歡干預其他國家內政啊,好多大國軍事干預不怎麼看到啊
能否干預別的國家取決於(1)自身是否有這個意願;(2)是否有這個能力。德國在國際政治上的話語權是有限的,大多通過歐盟進行,在歐盟中占據大哥地位才是他追求的,至於干預別國內政德國意願並不強烈;而至於能力,只有有限度干預的能力,他沒有美國和俄國那樣的實力。。。。干預內政不一定是壞事。舉個例子,一個國家統治者實行暴 政,統治者花天酒地但是殘酷壓迫該國居民。(例如朝鮮)。。這時候推翻這樣的政府當然是好事。就好比一個家庭,男主人虐待孩子,打得遍體鱗傷。周圍的鄰居這時候如果冷漠,事不關己絲毫不參與在道德上是說不過去的。
B. 德國政府組閣變局甚多對政治有什麼影響
在大選結束兩個月後,德國的政府組閣卻依然遲遲不見進展。11月27日,德國總理、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領導人安格拉·默克爾表示,她願意與目前擔任反對黨的中左的社會民主黨(社民黨)展開"嚴肅"對話,以組建一個"穩定的政府"。此次德國政府組閣存在哪些變局?原因何在?對於歐洲一體化進程有何影響?
馬克龍和默克爾
法國《歐洲時報》21日,因組閣談判破裂,德國總理默克爾政治生涯遭遇重挫,法國媒體表示,法國總統馬克龍將失去一位必不可少的夥伴,其一系列振興歐洲的計劃,都離不開與德國的對話。德國政治危機影響的將是整個歐洲。而法國《世界報》網也發表社論稱,德國政壇的危機將會使整個歐洲遭殃。
對於德國自身而言,大家更關注是否會重新大選。首先,9月份大選時較高的投票率以及選民穩定、嚴謹的態度決定了即使重新大選,其基本格局不會發生太大變化。其次,通過德國憲法《基本法》的相關規定可以看到,重新舉行選舉的過程漫長而繁瑣;最後,此次的組閣失敗以及各政黨背後各有想法也為此平添了些許不確定性。這一系列因素決定,未來是否重新大選、結果又將如何,仍是個問號。
四、總結
此次德國政府組閣擱淺,無論是對德國自身還是對整個歐洲的政治經濟都產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一旦重新大選,不管最後結果怎麼樣,對於整個歐洲的信心都會帶來極大的傷害。目前,默克爾已表達出與社民黨展開"嚴肅"對話的意願,期待這場變局能以喜劇收場。
國家的政權應該是能夠維持下去的。
C. 德國政體分析及其形成背景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 資本主義 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民具有極高的生活水平。下面是我分享的德國政體分析及其形成背景,一起來看看吧。
德國 政治 體制分析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以「三權分立」的議會內閣制為政權組織形式,以聯邦制為國家結構形式,實行多黨制。
沿革 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後,蘇、美、英、法四國對德國實行分區 軍事 佔領和管制。根據波茨坦協定,德國「暫不設立」中央政府,但「應盡速恢復地方自治」。1947年1月~1948年6月,美、英、法 三國 佔領區先後合並,統稱西部佔領區。1948年9月在美、英、法三國支持下,西佔區各州議會代表組成協商會議,著手起草憲法。1949年5月8日,協商會議通過《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5月23日,《基本法》公布生效,正式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8月,根據《基本法》舉行聯邦議院大選。同年9月20日,組成了第一屆聯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蘇占區也正式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聯邦德國成立初期,美、英、法三國仍根據1949年4月頒布的「佔領法規」以及所成立的「盟國高級專員公署」繼續實行控制。事實上,公署是居於聯邦政府之上的最高權力機構。當時,聯邦政府不能設置國防部和外交部,也不能與外國建立外交關系。1955年美、英、法與聯邦德國簽訂的《巴黎協定》生效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終於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1990年10月3日,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所屬全部5個州並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國實現統一。 政權組織形式 聯邦德國採取「三權分立」的議會內閣制。設立聯邦議會、聯邦政府和聯邦司法機關,分別行使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相互制衡。
國家元首 根據魏瑪共和國二元行政體制的教訓,《基本法》設聯邦總統為虛位元首。總統由各政黨提名,經聯邦議院全體議員與同等人數的各州議會代表組成的聯邦大會不經討論選舉產生;任期5年,連選可連任1次。總統不是聯邦政府的成員,不擁有實際行政權力。其職責主要是:簽署並公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通過的由聯邦和有關部長副署的 法律 、法令;根據聯邦議院的 決定 任免聯邦,根據聯邦的提名任免聯邦各;主持國家 禮儀 性活動等。
聯邦議會 聯邦德國的最高立法機關。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議院通過普選產生,每屆任期4年。主要職權是:制定和通過法律,監督法律的執行;選舉和撤換聯邦;參與選舉聯邦總統;參與選舉聯邦憲法法院和聯邦高等法院的法官;批准聯邦政府同外國簽訂 國際 條約; 對聯 邦總統蓄意損害《基本法》或其他聯邦法律的行為進行彈劾;等等。聯邦參議院由各州政府按人口比例指派3~5名政府成員組成。各州代表任期不統一,由派出的州政府決定撤換。聯邦參議院的主要職權是:提案權(其提案須經聯邦政府提交聯邦議院),並對聯邦議院通過的法案有審議權;對涉及修改基本法以及涉及各州行政和財政的法案或聯邦政府頒布包含上述內容的 條例 擁有否決權;仲裁聯邦政府與某一州的糾紛或沖突;批准聯邦政府對某一州採取強制性 措施 ;參與宣布立法緊急狀態;參與選舉聯邦憲法法院和聯邦高等法院法官;參與批准聯邦政府同外國簽訂國際條約;對聯邦總統蓄意損害聯邦法律的行為提出彈劾;參與對預算、國庫和債務的監督;等等。聯邦參議院實際上是各州政府派駐聯邦的聯合機構。各州政府通過聯邦參議院,參與聯邦的立法和行政事務,對聯邦立法和行政起輔助和牽製作用。聯邦參議院在聯邦與州以及各州之間起平衡和協調作用。
聯邦政府 由聯邦和聯邦各組成,對所有有關聯邦內政、外交、國防、財政、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事務作出決策,進行管理。根據1968年通過的作為《基本法》的補充的《緊急狀態法》,政府在「非常時期」擁有獨攬一切的大權。聯邦是政府首腦和國家行政機關的最高領導人,由總統提名並經聯邦議院全體大會選舉產生。各由提名經總統批准。和各均不設副職,但可有1位部長兼任副。聯邦對聯邦議院負責,各對負責。但聯邦議院只能以積極性不信任投票,即以大多數議員選出繼任者並請求聯邦總統將免職,來表示對聯邦的不信任。聯邦的權力廣泛,主要有:①可不經議會批准或同意改組政府,設置部級機構,規定內閣工作程序,劃定各部職權范圍。②在組閣和政府活動過程中,對各行使提名任免權。③在政府工作過程中,行使制定總的政策指導方針的權力。④如果聯邦要求對他表示信任的提案沒得到聯邦議院的支持,他可請求聯邦總統在21天內解散聯邦議院。但聯邦議院如選出新的,則解散權立即終止。
聯邦法院 司法機關享有廣泛的司法審查權。聯邦法院組織系統分設聯邦高等法院、專門法院和憲法法院。各州設有地方法院、地區法院、州高等法院和州憲法法院。聯邦法院在各州不設單獨的基層法院。州的法院就是聯邦高等法院的下屬法院。聯邦和州是同一個法院系統。憲法法院的地位高於其他法院。聯邦憲法法院有權就與聯邦機構的權利義務有關的憲法問題作解釋;裁決聯邦與各州或各州之間關於憲法的爭議。其成員半數由聯邦議院選出,半數由聯邦參議院選出。
聯邦制度 聯邦德國沿用魏瑪時期的聯邦制。《基本法》規定了聯邦與各州的權力分配及其關系的基本原則:「聯邦的權力得置於州的權力之上」。立法權主要由聯邦行使,行政權和司法權主要由州行使。聯邦有《基本法》列舉的專有立法權和共有立法權,各州有保留立法權和共有立法權。凡經聯邦立法,州與其相違背的立法即 自然 失效。各州無不可剝奪之權,各州憲法也必須符合《基本法》規定的基本原則。行政權和司法權不僅大部分由州行使,而且聯邦還委託州行使部分屬於聯邦的權力。在財政預算方面,聯邦和各州是自主的和獨立的。
選舉制度 聯邦總統和聯邦由間接選舉產生。聯邦議院由直接選舉產生。聯邦議員有一半是按單名選區的多數代表制選出,另一半按比例代表制選出。凡年滿18歲的公民均有選舉權,凡已達法定成年者均有被選舉權。每個選民選舉2次,其中1次投個別候選人的票,1次投政黨的票。全國分248個選區,每個選區選1名議員,選區的候選人均以個人而不以政黨身份出現。比例代表制的選舉則按各政黨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議席。分配時要扣除本黨以個人名義獲得的席位,餘下的名額由各黨自行安排。這是比例代表制和多數代表制相結合的一種選舉制度。
政黨制度 實行多黨制。但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在大選中能獲得議席的政黨主要是____民主聯盟-基督____聯盟、社會民主黨和自由民主黨。 根據選舉法規定,在全國沒有獲得5%的選票或直接取得3個席位的政黨不能進入聯邦議院。這加強了大黨的地位,排斥了眾多的小黨。聯邦德國的執政黨必須在議會中佔有半數以上的多數席位,通常都是兩個政黨聯合組織政府。60年代以來,主要是由基督____聯盟-基督____聯盟與社會民主黨輪流組織政府,自由民主黨只是作為兩大黨的聯盟角色。
德國政治形成背景
二戰後,為了避免悲劇的重演,使民主政治制度在德國真正運行和鞏固,在盟國的主導之下,德國開始了大規模的政治 文化 重建。重建運動首先從反省納粹的罪行入手,在此基礎上對公民進行民主政治意識的再 教育 。首先是政府在新的聯邦共和國框架內運行, 以其民主和法治的施政原則和方式影響和引導民眾政治意識的轉變。其次是學校教育在再教育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學校中,政治教育開始被視為系統地學習民主的重要途徑,而民主不僅被理解為政府的組成和運作形式,更被看作是一種生活方式,每個公民都必須去認知、掌握和實踐的。再次是大眾傳媒在肅清納粹餘毒方面發揮了史無前例的作用,通過報紙、雜志和廣播將納粹的罪行公諸於世,使全世界每一個角落的人們都認識和了解了納粹極權統治的真相, 更引發德國人自身的 反思 。為了使大眾傳媒不再像納粹時期那樣成為獨裁統治的宣傳機器,戰後德國對媒體也進行了改造,開始建立公法廣播電視,使其擺脫受制於政府的地位和命運。通過向民眾徵收廣播電視稅來保障其資金來源,維持其運營,在管理方面也保證其獨立性,但由政府和社會各利益團體共同組成的理事會對其進行監理,這樣媒體就得以保持其中立立場,從而保障了充分的資訊自由,使媒體真正成為一個公開和透明的平台,人們可以在其中進行觀念的交流,形成公眾 意見 ,監督並影響政治生活。在這一發展時期,特別是經歷了1967 /1968年被稱為西方!文化大革命的學生運動,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受到了洗禮。經過兩個階段的艱苦努力,德國 成功 的完成了政治文化的轉型,民主政治制度的穩定和鞏固也促進了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德國走出了戰爭的廢墟,成為經濟強大的西方民主陣營中的重要一員。
根據經典的政治 經濟學 原理,經濟制度是上層政治制度的基礎,政治體制的轉變也必將帶來經濟體制的轉變。作為世界上一種獨特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模式,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自1948年問世。「社會市場經濟」是西德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米勒—阿爾馬克提出的概念。他認為,「社會市場經濟」是依據市場經濟規律進行的、以社會補充和社會保障為特徵的經濟制度,市場自由同社會平等相結合是其原則。一方面,整個經濟的運轉以自由競爭為基本准則,使生產諸要素達到最佳配置,從而保證經濟以最節約、最高效的形式發展;另一方面,為了維持社會穩定,國家以社會救濟、養老金、補貼等再分配手段來調節收入分配,防止和縮小貧富差距,從而避免社會沖突,保證經濟持續和穩定發展。
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盡管在其60多年的發展中遭遇過種種困境與挫折,但卻表現出驚人的連續性,是德國政治「變與不變」 歷史 進程中最大的恆定因素。
德國獨特的傳統政治文化,逐步衍生了德國的政治發展史。相對於其它國家的發展而言,德國在發展過程中,政治文化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易言之,分析、總結德國的傳統政治文化不僅對於了解德國的政治發展史,而且對於認識今天德國的政治現實及其發展走向,均具有可資借鑒的地方。
第一,國家主義
德國的國家主義首先表現在德國民族國家的建立和國家統一問題上。德國的歷史——確切地說,是民族國家建立、國家統一問題——一直是德國人憂心的話題。在第二帝國建立之前,德國一直都處在四分五裂和落後的狀態,未能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自到第二帝國的建立,德意志才結束了長達952年的分裂狀態。從此,德國作為一個統一的近代民族國家在歐洲崛起。在德國的古典哲學家的中,實現國家和民族的統一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課題之
一。在他們看來,德意志民族的統一和復興的根源和力量在於發揚「民族精神」。一個民族之所以作為一個民族而存在,根本在於它的文化、宗教、道德和風尚等精神力量。他們甚至誇大德意志文化的成就,提出日爾曼是優秀民族,因此應當承擔起領導世界責任的謬論。德國的國家主義,還表現在二戰前希特勒吞並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佔領奧地利等一系列行動中。這種國家主義還可以從側面得到明證。德國在20世紀霸行歐洲的歷史,是很多歐洲國家不可忘卻的「集體記憶」,正是這種「集體無意識」使得德國的鄰國一直將德國視為真正的威脅。在1990年東德和西德統一之後,東德之所以能夠實現向民主和市場經濟的轉型,這一點在後 社會主義 國家被視為一個例外。其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它通過和平的非暴力的方式,而不是流血政治或者說是充滿血淚的戰略;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是,民主和市場經濟轉型的實現伴隨著一種強烈的民族感情沖動——東德人高呼「我們是一個民族」。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東德的民主和市場的轉型又被視為內生的民主化過程。
總之,德國的國家主義,貫穿於德國發展過程的始終。既要解決將所有講德語的人都統一於唯一的德國之下,也要解決由於與領國相比自身建國的遲滯、國家主義者抱負的失敗而導致的人民內心的普遍創傷和挫折感,還要解決由創傷和受挫所導致的更極端的國家主義,或許後兩者比單純的「統一」問題更難解決。
第二, 傳統文化 的禁錮
雖然德國戰後在政治文化轉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鞏固了聯邦共和國的民主體制,促進了政治現代化的不斷發展,但是轟轟烈烈的重建運動並非沒有局限性。直至今天,德國的傳統文化仍然在相當的程度上模鑄著其政治生活, 這既體現在其政府運作方式方面, 也體現在公民政治參與方面。表現主要如:第一,對公民的政治參與影響。從公民的政治參與角度來看,由於德國在歷史上形成了國家至上主義和避免沖突的政治文化傳統,不同個人、階層和集團之間公開的利益競爭被認為並不一定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第二,電視傳媒受到政治勢力的影響。公法廣播電視所播出節目的44% 是信息和教育節目,它們為戰後的
政治文化轉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直到1984年以後在聯邦德國才出現私人廣播電視,以播出 娛樂 節目為主,其市場佔有率和廣告收入直線上升,很快就形成了與公法廣播電視相競爭的局面。而公法電視台近年一直受到批評,因其日常經費來自 稅收 ,使其難免不受政治因素的影響。
戰後德國的經歷表明, 外在的因素「社會市場經濟」也發揮著不容忽視的影響。
德國的市場經濟是創新的第三條道路。
「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是介於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路線,它是自由與秩序的結合,強調效率和公平的平衡。有德 國學 者指出:效率與公正不是彼此對立、而是相互補充的。效率的對立面不是「公正」,而是「沒有效率」;沒有效率就意味著浪費,就是在毀滅資源。效率亦是公正的一個組成部分,效率與公正兩者兼而有之就是一種第三條道路。艾哈德領導實施的社會市場經濟就是一種第三條道路。
實行經濟領域的 民主制度 。
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是實行經濟領域的民主制度, 即在企業內部實行共決權制度,即企業雇員有權參與企業的決策。共決的形式主要表現在雇員通過企業監事會參與企業決策,特別是關於勞動權利和勞動條件等方面的決策。通過實行這一制度,在企業這一微觀單位里,雇員與僱主之間形成了合作的關系,而這樣的制度安排首先是針對保護勞工權益的,它的作用已經超越經濟范疇,成為維系社會團結和整體利益的有效工具。不僅在企業這一微觀層面,與之相適應地二戰後德國在宏觀層面上也形成了一種協商體制,即在勞動領域牽涉勞工的工資、津貼、勞動條件和解僱等切身利益問題時,不是由僱主單方面來決定,而是由勞工與僱主兩大利益集團平等協商共同制定相關的標准。
聯邦德國戰後的經濟奇跡不僅使經濟迅速恢復活力並取得巨大發展,同時極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從客觀上驗證了社會市場經濟的巨大成功,使人們對它產生了深刻的認同。它的影響和貢獻不僅僅局限在經濟領域,因為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是緊密相聯、相輔相成的,社會市場經濟所體現的自由競爭和經濟民主、公正的原則與戰後德國建立的政治民主原則和體制是一致的。因此,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既奠定了民眾認同戰後德國民主體制的物質基礎, 同時也通過經濟生活對人們思想和行為方式的深刻影響,奠定了民主體制的觀念基礎。
德國的政體與我國的比較
無論是在國情還是思想文化方面,德國與我國有著許多相似的地方。所以德國走過的道路也許也就是我們將來要走的路。我國要在發展的各方面借鑒德國的 經驗 和教訓。在傳統文化方面我認為它的積極作用要大於它消極的一方面。我們不應該一味的去排斥傳統文化,而是學會去利用,就像德國在充分的利用的自己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沒有錯,錯的是我們沒有正確利用傳統文化。當然,這不是一句話的事情,需要我們要花費一定時間和精力,我們現在需要的沉下心來,通過不斷的實踐來挖掘我們傳統文化與現代相結合的地方。這樣的結果是雙贏。
伴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是必然的。我國現在要建立和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應該說這是根據我國國情提出的。但是在一些發展理念和發展思路方面
應該多借鑒德國的經驗,德國的第三條道路就是我國對經濟體制改革和完善的目標,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把效率和公平並重的結合起來,這是最基本的理念,然後法律和制度安排等都遵守著這個理念,這樣發展才不會出現誤差。而我國在這方面還存在這諸多問題,效率和公平沒有實質意義上的對等,相關的配套設施也不太完善。另外,德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從保持著良好的延續性,在遇到問題是不斷的完善體制而不是否定根本,這也是我們需要借鑒的。
德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是成功的,現階段我國也在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在經濟文化方面我們要借鑒德國的經驗,把握住正確的方向,我相信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也一定能夠成功。 參考文獻:
1、陳志斌.《德國政體教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馬敏.德國選舉制度對政黨政治的影響分析[J].《德國研究》.2002
3、吳志成.《當代各國政治體制:瑞士和德國》.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
猜你感 興趣 :
1. 19世紀末德國崛起的原因
2. 高二下冊歷史期末質量檢測試題
3. 德國二戰歷史簡介
4. 廣東惠州市高三歷史調研試卷
5. 德國十一月革命的歷史介紹
6. 高考歷史考點: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體的建立復習題
D. 如何對待德國的新納粹黨,人民的看法與態度是怎樣的,要採取什麼行為和措施
新納粹黨我覺得也就是一對不懂政治瞎搞的痞子,納粹黨領袖人物希特勒,人家抓住時機利用《凡爾賽條約》宣傳反種族,而新納粹卻在現在宣傳根本不符合時機,希特勒在德國經濟低迷時期恢復了德國經濟,而現在新納粹只會打砸搶,利用種族名義去打劫黃種人。
人民的看法:你會發現其實新納粹大多數都是年輕人,而他們也讀過多少書,家庭也十分混亂,所以說人民也很厭惡這種東西,加上現在全世界宣傳平等,反戰,新納粹很難壯大
採取行為和措施:首先要知道新納粹不是什麼好東西,理解它的危害,最好就是宣傳種族平等,和一系列的反戰題材的東西。
E. 德國社會治安怎麼樣
一般正常上學什麼的不會有麻煩,但是火車站附近和土爾其人越南人多的地方晚上的時候少去,慕尼黑治安整體還是不錯的,但是現在一代的年輕人有的很沒家教,離他們遠點就可以了
F. 你如何評價德國這個國家
德國地理上在歐洲中心 德國的風格讓人看起來很實 很少有虛的一面 我認為實事求是最能反映德國性格 我認為德國在歐洲中心 氣候條件非常好 讓德國人格變得相對完善 相對優秀
G. 怎樣評價拿破崙內政和外政
確實幫助法國資產階級經濟的發展,比如建立了法蘭西銀行,學校等。頒布了法典,將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奠定了下來。但是確實比較獨裁,畢竟是軍事獨裁的帝國。這是內政。外交上來帝國的建立和拿破崙軍事外擴使得歐洲的封建帝國掀起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確實推動了歐洲大陸的進步。但是同時暴力的戰爭外擴損害了其他弱小民族的利益,侵犯了他國的主權,使得民眾生活困苦。總之,歷史留給我們的總是好壞兼備。辯證的去看待,你也可以根據歷史事件來練習下自己的辯證分析,確實很讓人思考。希望對你有用。········
H. 評價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 從他的三次王朝戰爭統一德國,以及他的內外政策兩方面進行評價
如果只從鐵與血的角度來評價俾斯麥,那肯定是得不出「公正」的評價的。
我自然不敢聲稱自己的評價是公正的,何況自己並非這方面的專家。如果要得出一個比較全面的看法,應該考察各派學人對他的解讀。
我個人傾向於戰後偏自由主義學者的看法。
無疑,俾斯麥是個了不起的政治家,是近代德國真正的奠基人,以致歷史學家乾脆把第二帝國稱為「俾斯麥的帝國」。在我看來,19世紀的政治人物中,能給自己的國家和整個歐洲打上如此深刻烙印的,大概只有拿破崙堪與之相比。
他的外交能力,歷史愛好者大概都爛熟於胸,1864-1870年的三次王朝戰爭體現得淋漓盡致;實際上,早在1863年波蘭起義期間,俾斯麥就開始在外交上為普魯士的統一戰爭布局。「靈活潑辣的手腕,大膽敢為的氣魄」,這些評論很到位。
因此,俾斯麥的遺產首先體現在他的外交思維上。1960-70年代。維利-勃蘭特的「新東方政策」,這個提法本身就可見俾斯麥的外交思維的影響。地處中歐的德國必須始終考慮東西兩方面的安全形勢。這是後來他跟新德皇發生沖突的一個重要原因,他不希望德俄關系破裂。
也許是受歐洲外交的「大國平衡」原則的慣性作用,德國剛統一時,俾斯麥說,「德國已經飽了」,它不謀求進一步的擴張。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他自稱在巴爾乾的問題上充當各方「忠實的掮客」。不幸的是,這次會議上他深深地傷害了俄國。
在1870年後的二十年間,他對外政策的焦點在於阻止法俄接近,在他這是個「噩夢般的聯盟」。為此他細心地編織著一個復雜的條約體系,這個體系最後在1887年的再保險條約中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劍橋近代史說,俾斯麥是個有高度責任感的政治家。是的,他十分看重德國在歐洲的安全地位。然而,在他下野後,這種小心翼翼的外交思維已經不能滿足新一代德國領導人的口味了,他們開始追求「世界政策」。
對於法國的領土要求,歷史學家評論說,這可能是他在德國統一期間犯下的唯一錯誤。當然,他須面對民族主義的壓力(他自己也始終在利用這種情感)和軍方的要求。但是,用伍德羅-威爾遜的話來說,這一兼並使得世界和平不穩定長達50年。據稱他本來是可以放棄這么做的,而且曾長期持反對立場。這一舉措使得德國在對外政策上打上了一個死結。這個死結,如果他的繼承者能繼續他的政策,或可小心地避免其不良後果。但是,他下台兩年後,法俄之間就締結了軍事同盟。
俾斯麥曾在聖彼得堡做過外交官,他深知這個落後但遼闊的帝國所具有的恐怖能量。因此俄國在他的外交布局中非常重要。但是,他的繼承人很快就放棄了前首相的見解。
在國內政策方面,也許俾斯麥留下的痕跡更為深刻。
一個研究俾斯麥時代的第二帝國的人,肯定都應了解這些關鍵性事件:
1. 經濟方面的保護關稅政策;
2. 政治方面 A. 反社會民主黨立法;
B. 文化斗爭
3.社會保險立法以及福利國家的雛形。
俾斯麥的帝國在經濟上實際上處於一個慢性蕭條的時代,這是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普遍情況(1873-1895年)。由於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德國的農業狀況不佳,為了保護農業市場、也為了給國內工業部門提供壁壘,德國在1879年改變自由貿易政策,實行保護關稅;這個政策既有經濟後果,也有政治和外交效應;在國內,它締造出著名的「鋼鐵和黑麥的同盟」——歷史學家們認為這是德國保守主義乃至後來的法西斯主義真正的社會根基;在國際上,它進一步惡化了德俄關系,因為俄國對輸往德國的農產品的出口依賴較嚴重。
李工真教授說,俾斯麥是個「保守的政治強人」,這一點在他的內政和社會政策方面體現得最為明顯。俾斯麥是出身容克貴族階層的政治家,是在普魯士威權主義和國家主義傳統的浸染中成長起來的人,在他身上,家長制的色彩很是濃重。反社會民主黨的立法和社會保險立法是很明顯的表徵。這兩項政策互為表裡。社會民主黨是新興工人階級的政黨,它的民主和革命傾向,讓俾斯麥深感不安,他對霍亨左倫王朝的「責任感」驅使他打壓這場政治-社會運動;另一方面,為了平息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帶來的政治和社會訴求,他於1880年代率先創設了覆蓋面較廣的社會保險制度。他希望用這塊蛋糕來瓦解工人階級的政治運動。然而,社會保險延續了下來,社會民主黨卻沒有因此銷聲匿跡,它的勢力越來越大;1890年,當俾斯麥要求延長針對社會民主黨的特別法時,國會拒絕了他的要求。這是他下台的重要原因之一。
DTV版德國史作者說,此時的俾斯麥已經遠離了他的時代和他的國民,他難以對現代民主運動作出有效的讓步,他認為人民生活安逸後便不能有過分的政治要求。
當然,社會保險政策在普魯士的政治傳統中有著深厚的根基,這個國家一直有強勢介入社會經濟生活的傳統,俾斯麥的社會保險看來是這個傳統合乎邏輯的推論,而他對社會民主黨的政策,也可認為是普魯士威權國家的推論。
以上是俾斯麥對工人階級的政策。同樣重要的是,他對19世紀後期德國資產階級的政治走向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關於德國的統一,一個廣泛認可的看法是,俾斯麥是1848年革命遺囑的執行人,但他只完成遺囑中的一個任務:統一;另一個任務,自由,他沒有完成,也不可能完成。公民社會、責任制議會民主制政府、更為廣泛的公民權利,這些訴求跟普魯士的王權、官僚制度和它的軍隊是矛盾的,而俾斯麥就是後者最出色的代理人。
歷史學上常說,德國自上而下的統一方式和俾斯麥當政,註定了德國自由主義的悲劇。正因為俾斯麥和它的普魯士官僚國家幹得太出色了(以潑辣的手腕實現了他們的統一理想),1848年的自由派最後都改弦易轍,為俾斯麥的現實主義政治(Realpolitik)搖旗吶喊,放棄了最初的自由和民主追求,曾幾何時,這些自由派還把普魯士容克視為德國的反動堡壘,但如今,恰恰是這個反動集團實現了他們在1848年沒有實現的目標。他們現在幾乎感激涕零了。歷史學家特奧多爾-蒙森晚年說,俾斯麥砸碎了德國自由主義的脊樑骨。
從長期來看,1862-1866年的憲法斗爭對德國後來的政治造成了不好的影響。俾斯麥以違反憲法的方式推行他的軍事改革,然而,在薩多瓦戰役之後,當初的反對派議員(民族自由派)慷慨大度地與俾斯麥達成了諒解。既然目標達到了,手段又有什麼要緊的呢?這個事件無疑有助於不講原則的政治現實主義在德國占據上風。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後來的三個法西斯國家,都在首先國家統一和現代化的進程中涌現了出色的政治家:在德國是俾斯麥,在義大利有加富爾,在日本有明治時期的出色人物。但這些人大約都逃不出「保守的政治強人」的本色。
當然,俾斯麥還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為德國後來的民主化作出了貢獻。第二帝國實行成年男子普選,這在全歐洲都是非常少見的;盡管選舉方式很復雜,選舉產生的立法機構權力也很有限,但這畢竟是民主制的重要實踐和課堂。和法國一樣,德國的普選制是在專制色彩濃厚的體制下確立起來的。同樣,他的福利國家政策也在德國一直延續下來,即使納粹時期也沒有根本的變動。今日的社會國家(Sozialstaat),應該說受惠於俾斯麥。
對國家主義、強權主義者來說,俾斯麥無疑是個值得推崇的人物,對內勵精圖治,對外縱橫捭闔,手法高超,算計精明。
在我看來,能力超強的政治家,往往伴隨著國民政治能力的缺失。拿破崙就是一個先例,數千萬人的性命都系於他一個人。如果要我選擇,我更希望看到獨立、自由、自強、自治乃至強悍的人民,而不是俾斯麥和拿破崙式的政治天才。
I. 德意志邦國一片散沙,為何能逆襲為世界第二
德意志邦國是神聖羅馬帝國崩潰後的產物,也是德意志帝國的前身。這是一個極為鬆散的組織,除了名義上的大哥奧地利帝國外,這個組織內的小國家都各自為政,誰也不理睬誰。當時所有的人都認為,德意志邦國肯定完蛋。因為這就是一片散沙,將來肯定會被法國、英國這些歐洲強國吞並掉。可萬萬沒想到,這個鬆鬆垮垮的德意志邦國會完成德意志帝國的轉變,成為在一戰爆發前,歐洲最強大的國家,經濟總量僅次於美國,位於世界第二。這個轉變,是怎麼在德意志邦國身上發生的呢?
直到威廉一世去世,俾斯麥下台,德國已經基本完成了實力的積累。後來的德國皇帝,不過是撿了一個現成的便宜。
J. 如何評價德國政府稱其網路遭遇黑客攻擊
作為黑客,其實他們的攻擊目標是多樣的,之所以會攻擊德國政府的網路,是因為這是更加有利可圖的生意。
據德國內政部發言人2月28日的消息,德國政府計算機網路遭遇了黑客攻擊,不過目前事件已得到控制。這名發言人在聲明中說,受影響的政府機構已採取適當措施保護數據並對此展開調查。由於相關分析仍在進行中,因此不能透露更多詳細信息。
總之攻擊德國政府網路的黑客,也許就是想從德國的網路中找到有利可圖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