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德英日德蘭海戰
1916年的德英日德蘭海戰德英日德蘭海戰又稱斯卡格拉克海戰。這是一戰中德國當局為扭轉被動局面、把戰略重心轉到海上,企圖徹底消滅英國主力艦隊,而與英國展開的一場一戰中規模最大的海戰。英海軍在損失慘重的情況下贏得了戰爭的勝利,戰爭也結束了以戰列艦為主力艦的海戰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憑借其海軍優勢,對德國實行海上封鎖,迫使德國大洋艦隊不敢貿然出港。戰爭初期的被動態勢,使德國人最初把贏得戰爭勝利的希望寄託在具有傳統軍事實力的陸軍身上。德國最高統帥部不得不改變初衷,把戰略重心轉到海上。為了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鎖,保證德國在海上的行動自由,扭轉被動局面,德國統治當局准備在海上尋找機會與英國進行決戰。
1916年1月,德國海軍任命舍爾海軍上將為艦隊司令。舍爾一到任,就著手制定對英國艦隊實施主動進攻的作戰計劃,企圖徹底消滅英國主力艦隊。為實現這一目的,舍爾集中部分戰艦,用了4個月的時間,執行偷襲和騷擾英國的計劃。5月中旬,舍爾命令希佩爾海軍上將率領5艘戰列巡洋艦、5艘輕巡洋艦和30艘驅逐艦,組成戰役佯動艦隊,引誘英國艦隊出港。舍爾則親率大洋艦隊主力,隱蔽在佯動艦隊之後50海里處,隨時准備殲擊上鉤之敵。另外,一支偵察保障部隊,已預先在英國海域和北海海域展開,嚴密監視英國海軍動向。然而,舍爾怎麼也沒想到,他自以為天衣無縫的作戰計劃,早就被英國海軍截獲。
英國海軍主力艦隊司令約翰·傑利科上將根據掌握的德國海軍情報,連夜制定出一個與舍爾如出一轍的作戰方案,決定由海軍中將貝蒂率領一支前衛艦隊,先追擊來襲的希佩爾艦隊,等舍爾率領的主力前出圍殲時,佯敗誘敵。傑利科親率艦隊主力,隨後跟進,對德國大洋艦隊形成合圍後聚殲該敵。
5月30日夜,貝蒂率領前衛艦隊駛離羅賽思港,這馬上就被德國潛艇發現了。而德國放出的「誘餌」也早在英國海軍的監視之下。雙方都認為敵人已經上鉤,兩支艦隊小心翼翼地相向而行,將軍們緊張地注視著海圖上對方行動的軌跡,一場空前規模的大海戰就在這無聲的航行中拉開了帷幕。
5月31日下午,雙方前衛艦隊在斯卡格拉克海峽附近海域遭遇,英主力艦數量兩倍於敵,德國艦隊不敢戀戰,希佩爾按計劃轉向東南,向大洋艦隊的主力狂奔。貝蒂一見到嘴的肥肉要飛,早把預定任務拋到腦後,不顧一切地猛追,致使威力大速度慢的4艘戰列艦掉隊10多海里,犯了被英國歷史學家們稱為「致命的錯誤」,使英國艦隊蒙受巨大損失。在短短幾十分鍾內,英艦2沉1傷,損失慘重。
當貝蒂發現迎面而來的德軍主力時,才發覺上當,即令整個前衛艦隊北撤。舍爾見狀急令全艦隊追擊,他哪裡知道,自己釣上的「魚」,也是他人布下的誘餌。在近3小時的追擊戰中,雙方均無建樹。18時許,英前衛艦隊與主力艦隊會合。舍爾也追了上來,傑利科指揮艦隊成一路縱隊沖向敵艦,切斷了德國大洋艦隊的後路,雙方在落日余輝的映照下展開了激戰。18時20分,英國的2艘老式裝甲艦被德國的戰列巡洋艦擊中,一炸一沉;18時33分,1.7萬噸的英國第3戰列巡洋艦中隊旗艦「無敵」號又被德艦擊中,當即炸成兩段,艦隊司令胡德少將連同全體艦員一同沉入海底。但英國艦隊的損失並沒有影響主力艦隊在數量上的優勢,加之英艦逐漸搶佔了有利的攻擊陣位,作戰形勢馬上發生了有利於英國的轉化。德艦接連受到打擊,希佩爾的旗艦「呂措夫」號和另一艘戰列巡洋艦被擊中,迫使舍爾放棄原來的計劃,企圖沖出一條血路,返回基地。但幾經沖殺也無法逃脫英國艦隊猛烈炮火的轟擊,當最後一批艦只從亂軍中沖殺出來時,「呂措夫」號已無法繼續航行,被迫棄艦沉沒。英軍雖然連連得手,但面對落荒而逃的德國艦隊,小心謹慎的傑利科卻因怕碰上德軍後撤時布下的水雷,而下令停止追擊。20時,一場混戰在夜幕中暫停了,雙方指揮員開始醞釀新的較量。
傑利科准備天亮在舍爾返回基地的必經航線上徹底消滅德國大洋艦隊。舍爾則企圖連夜沖出包圍,經合恩礁水道返回基地。為此,舍爾把所有能用的驅逐艦都派出去攔截英軍主力艦隊,掩護大洋艦隊突圍。整夜裡,德軍的驅逐艦就像狼群一樣,不時地襲擊英艦,給英軍造成混亂和判斷失誤,使傑利科摸不清德國艦隊在哪個方向。23時30分,大洋艦隊和英軍擔任後衛的驅逐艦遭遇,由此演出了日德蘭大海戰的最後一幕。雙方藉助照明彈、探照燈和艦艇中彈的火光進行著漫無目標的射擊和沖撞。激戰中英國3艘驅逐艦被擊沉,德國2艘輕巡洋艦被魚雷送入了海底。拂曉前,雙方在混戰中又互有損傷。英國的一艘裝甲巡洋艦認敵為友,被4艘德國戰列艦一個齊射當即變成一團火球;混亂中一艘英國輕巡洋艦被己方的戰列艦攔腰切成兩段;德國一艘老式戰列艦步履蹣跚地跟在艦隊後面,被沖上來的一群英國驅逐艦用魚雷擊沉。舍爾不顧一切地向東逃竄,於6月1日4時許通過合恩礁水道,傑利科因害怕德軍布設的水雷,也匆匆打掃戰場後返回了斯卡帕弗洛基地。這場空前絕後的戰列艦艦隊決戰,就這樣草草收場了。此戰,英國艦隊雖然比德國艦隊損失多了近一倍,但並未傷著筋骨,而且進一步鞏固了在北海海域的霸主地位。德國因無法打破英國人的封鎖,大洋艦隊成了名存實亡的艦隊,從此一蹶不振,再也未敢出海作戰。
德英日德蘭海戰對英國人來說是一個悲壯的勝利,其中的教訓也是多方面的,但最深刻的莫過於以下三點:一是戰略運籌失策。英德兩國戰略決策者受陳舊軍事思想的影響,認為艦隊決戰是取得制海權最可靠、最簡捷的途徑。但這場艦隊決戰使雙方決策者認識到,海軍作戰手段日益豐富,企圖通過一次決戰實現戰爭目的已不可能。
二是作戰指揮失誤。戰前,英國海軍本來佔有客觀優勢和先機之利,可將計就計,巧打智取,提高作戰效益。但由於英軍前線指揮員連連失策,使得德軍有機會突破封鎖,返回基地。從上述情況人們不難看出,正確的作戰指揮關鍵在於審時度勢,趨利避害,因勢利導、機動靈活地爭取戰爭的勝利。
三是協同配合不力。在這場激烈搏殺、險象橫生的大戰中,到處都有不和諧的音符。英國艦隊出發時,未通知「坎帕尼亞」號航空母艦;戰中,德國艦隊在偵察情報力量不足,卻叫10艘大型「齊柏林」飛艇在基地睡大覺;當英國艦隊奮力追殺德國艦隊時,主力戰列艦卻因航速慢而掉隊;當舍爾奮力沖出重圍,准備施放水雷時,才發現全艦隊沒帶一顆水雷。這充分說明,現代軍事技術的發展,需要各種參戰力量緊密協調配合,形成整體作戰能力。裝備先進的戰列艦,沒有了其他作戰力量的密切配合,就成了浮在海上的巨大靶子。
Ⅱ 一戰結束,英國全面接管德國軍艦,為什麼德國軍官敢下令炸沉軍艦
一戰結束後,德國公海艦隊被英國艦隊扣押,此時協約國和同盟國正在關於戰後問題進行談判,既然有談判就不可能一切順利,由於談判情況沒有及時傳遞到被扣押的艦隊指揮官手裡,艦隊指揮官從當地報紙上了解到不全面和有誤的信息後,認為德英又恢復了戰爭狀態,由於艦隊已經拆除了武器的關鍵部件和全部彈葯以及攜帶的燃料也只是基本所需,艦隊沒有可能脫離英國艦隊的控制,為了不讓軍艦落入英國人手裡,艦隊旗艦發出了“彩虹”暗語。艦隊開始自沉。最後占整個被扣押艦隊噸位95%的軍艦沉沒!震驚世界!二戰結束後,德國向所有艦隊下達投降和不許自沉的命令。但是仍有軍官私自傳播“彩虹”暗語,結果兩百多艘潛艇選擇自沉!
Ⅲ 德國海軍在一戰二戰中起到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對德國戰敗負多少責任
我個人認為,德國作戰部隊的主力在陸軍,海軍只是個配角,作用是封鎖和反封鎖,破壞了盟軍的後勤補給。二戰中後期,美國人的轟炸機航程終於可以覆蓋大西洋,德國人的狼群戰術就失去了它之前的效果。對於德國的戰敗,我想說德國海軍已經盡力了。
對中國海軍最大的啟示就是他的狼群戰術的確很有效,但是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狼群戰術會大打折扣。所以我認為,發展航母很有必要。使其形成配套戰力,水上水下交替掩護形成立體作戰,空中、水面、水下三位一體的打擊。屆時中國海軍將所向披靡。
Ⅳ 德國為什麼要發動一戰
德國發動一戰的原因是為了打破英國主導的國際秩序。
英國依靠殖民地系統,取得了對世界秩序地掌控。與德國相比,英國的本土也可以被稱作小國,但是因為有著空前的廣袤的殖民地,在殖民地上有著英國資本主義的各種原料,殖民地的原料和人口將英國這個小國拖成了世界第一強國,曾經強大的日不落帝國。
19世紀下半葉德國實現統一後,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在工業化進程中,德國開始走在英國前面,國力大增,與英國形成激烈競爭。在海外殖民活動中,作為後來者的德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與英國也展開激烈角逐。德國要想擴大殖民勢力范圍,必須爭奪海上霸權。
(4)一戰德國海軍為什麼要兵變擴展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總體上講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爭霸戰,從更深層次看是私有制佔主體地位的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演變的產物。幾個世紀來西方列強大力推行海外殖民擴張,遵循的是資本主義弱肉強食的叢林規則。一戰正是這種叢林規則發展到極致的產物。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也就是帝國主義階段的產物,是西方國家長期殖民擴張和爭霸的必然結果。在世界近代歷史上,西方列強大肆進行殖民擴張,競相掠奪弱小國家和地區,瓜分勢力范圍,構建殖民帝國。
Ⅳ 一戰德國為什麼投降
第一,是因為德國國內爆發了革命,霍亨索倫王室被推翻,新成立的魏瑪共和政府急於掌控國內局面,因此投降;
第二,當時德國雖然並不是沒有一拼之力,但整個戰爭的局勢已經明顯是倒向協約一方的,再打下去也只會越來越糟。事實上德國當時以為停戰後的談判會依然如同之前一個多世紀以來的列強戰爭一樣,只是利益的讓步而已,誰知道法國殺紅了眼,下了決心要弄死德國;
第三,當時德國經濟已經瀕臨崩潰,而協約國一方還有美國根本沒有進入戰時體制,完全可以支撐整個協約國繼續進攻,所以為了避免蘇聯成立後對德國的「輸出革命」行動引發真正的嚴重後果,德國也必須停戰。
Ⅵ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為什麼選擇投降
一戰德國戰敗原因:
首先:德奧聯盟實力不行!我一般是這樣評價德國,如果論單打獨斗,那德國世界無敵!但是如果論外交、結盟水平,在俾斯麥以後基本就是個「白痴」水平!一戰、二戰都是如此!別是強強聯合、它總是強弱聯合.結果一加一減等於沒了!
其次:小毛奇明顯沒有其叔叔老毛奇老道,在進攻法國時候,更改了作戰計劃,削弱了迂迴包抄的兵力,結果對法國不能速勝,才引發了後期的持久戰!這一點還與當時歐洲各國戰術有關系,基本上市拼消耗,鐵絲網一欄,機槍壓制,一夫當關即可!不像以後二戰,裝甲兵的出現則大大改變了戰爭態勢!
再次,德國海軍太年輕了,基本海軍對於德國就是一」花瓶「,而不像英國那樣是」傳統「(看看英國王子大婚穿的就是海軍軍服就可見海軍在英國人心中的地位),所以制海權喪失是必然的! 最後,樓上提到了美國參戰,這一點嘛!其實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德國前期取得的優勢,美國估計依然會「隔岸觀火"甚至幫助德國也說不定!
Ⅶ 德國在一戰初期為什麼被迫從西線撤軍
1918年初,德國利用暫時的有利形勢在西線發動了最後的攻勢。德軍第一次進攻是3月21日開始的,到7月17日為止,德軍一共在西線連續發動了5次進攻,但都未能完成1918年戰局計劃。盡管德軍的進攻使英法軍隊遭到很大損失,數度在寬大正面上突破英法軍隊的戰術防禦地幅,但戰術的勝利反而拉長了德軍戰線,使德軍態勢進一步惡化。5次進攻並使德軍損失了100萬人,德軍的力量又遭到了削弱,其兵源已近於枯竭。加之蘇聯的進軍,德國陷入兩線作戰。史蒂芬速決戰計劃破產!只好被迫從西線撤軍!
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為什麼能發動
1.對於世界霸權的爭奪2.德國政府和主戰人士的大力煽動3世界資本主義間的矛盾矛盾:
(1)「英德矛盾,英德在重分世界問題上的矛盾,是20世紀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的主要矛盾,這是導致一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18世紀70年代以來英德關系的演變過程表明,英德沖突對於一戰爆發所起的作用雖然不是唯一重要的,但不能低估。海軍競爭和協約國的形成與發展是英德矛盾的兩個主要表現形式,二者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終於成為導致一戰爆發的主要因素。
(2)「法德矛盾,從實際情況考察,「英德矛盾主要說」並不全面。英國把德國作為主要對手,而德國沒有從國策方面把英國作為主要敵人,只是在具體政策和海軍競賽上把英國作為主要對手,因此,兩國之間的矛盾構不成主要矛盾。德國最大的敵人是法國,無論從歐陸的霸權地位或德國的發展來看都是如此。
(3)「俄德矛盾,「英德矛盾主要說」是完全不符合歷史事實的。一戰前英德之間在殖民地問題上並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也不存在嚴重的沖突,俄德矛盾遠比英德矛盾尖銳、突出。如果說一戰是由於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斗爭引起的,那麼顯然俄德矛盾是更直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