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戰期間哪些國家是主戰國
國家是主戰國的有中國、美國、法國、英國、蘇聯、德國、義大利、日本等國。
二戰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軸心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流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Ⅱ 二戰時德國沒有皇帝,為什麼也叫「帝國」
納粹德國是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由阿道夫·希特勒和其所領導的納粹黨所統治的德國。納粹德國有兩個官方國名,分別為1933年至1939年使用的第三帝國(德語:Drittes Reich)和1939年至1945年的大德意志帝國(德語:Großdeutsches Reich)。"第三帝國"一詞指的是繼承了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962–1806"第一帝國"與近代的德意志帝國(1871–1918)"第二帝國"的德國。納粹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之一。在阿道夫·希特勒的統治下,德國幾乎零失業,並且在短時間內佔領了整個歐洲大陸。
奧地利與捷克斯洛伐克分別在1938年與1939年被納粹德國吞並,其中捷克被直接吞並,斯洛伐克獲得獨立,但是獨立後的斯洛伐克共和國等同於納粹德國的傀儡政權。1939年9月,納粹德國入侵波蘭,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至1940年,納粹德國佔領了差不多整個歐洲,其中包括法國。其佔領區內"不受歡迎的人"和另外一些民族亦不斷受到迫害。1941年,納粹德國對蘇聯宣戰,發動蘇德戰爭,德軍一度兵臨莫斯科。1941年12月,德國的盟友日本偷襲珍珠港,將美國捲入了戰爭。在1943年遭到一連串的失敗後,戰爭的天平開始向另一方傾斜。德國城市遭到盟軍大規模、有規律地轟炸,而隨著戰爭的進行,德軍也面臨著資源短缺問題。1945年初,西方盟國自西向東,而蘇聯則自東向西不斷推進。4月,蘇軍攻入柏林,4月30日希特勒自殺。5月8日,德國投降,並簽署投降書,納粹德國宣告正式滅亡。
Ⅲ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國是哪
是以美國、蘇聯、中華民國、英國、法國等國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與以德國,日本,義大利等法西斯國家組成的軸心國集團。
Ⅳ 二戰時候德國為什麼叫第三帝國
第三帝國一詞繼承了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第一帝國,962–1806)與近代的德意志帝國(第二帝國,1871–1918)。
德國人將神聖羅馬帝國定義為「德意志第一帝國」;和後來的德意志第二帝國(1871年成立)與德意志第三帝國(1933年成立的納粹德國)加以連論。
1923年阿圖·莫勒·凡登布魯克(Arthur Moeller van den Bruck)在「第三帝國」一書中主張創建一個取代魏瑪共和國、同時在傳統上與神聖羅馬帝國(第一帝國)以及由普魯士主導建立的德意志帝國(第二帝國)一脈相承的新國家。
這個概念在魏瑪共和國時代被反民主份子與激進右派團體(包括納粹)廣為引用。根據一本由一位保守派作家亞瑟所寫的書,神聖羅馬帝國是第一帝國, 1871-1918 普魯士帝國為第二帝國。亞瑟認為魏瑪共和國在1919年的失敗後,德國人要為德國重奪榮耀,建立「第三帝國」。
納粹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之一。奧地利與捷克斯洛伐克分別在1938年與1939年被納粹德國吞並,其中捷克被直接吞並,斯洛伐克則是納粹德國的傀儡政權。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第二共和國並與蘇聯共同瓜分,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帝國的結束:
15世紀末16世紀初,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試圖重振帝國,但遭到失敗。羅馬天主教和德國封建統治者對農民和市民的剝削和壓迫日甚。
16世紀初爆發宗教改革運動和德意志農民戰爭,農民戰爭是宗教改革運動的頂點。宗教改革後,帝國實際上分裂為信奉路德教的東部、北部和中部;信奉加爾文教的西部、西南一部分和信奉天主教的南部。
1806年為拿破崙一世的打擊下,名存實亡。
1871年,普魯士統一德意志,宣告德意志第一帝國的結束。
網路--神聖羅馬帝國
Ⅳ 二戰的時候為什麼德國被稱為第三帝國
到了近代,"第三帝國"的概念已脫離神學領域,而被運用在浪漫主義文學甚至保守政治革命中。1923年阿圖·莫勒·凡登布魯克(Arthur Moeller van den Bruck)在「第三帝國」一書中主張創建一個取代魏瑪共和國、同時在傳統上與神聖羅馬帝國(第一帝國)以及由普魯士主導建立的德意志帝國(第二帝國)一脈相承的新國家。這個概念在魏瑪共和國時代被反民主份子與激進右派團體(包括納粹)廣為引用。
根據一本由一位保守派作家亞瑟(Arthur Moeller van den Bruck) 所寫的書,神聖羅馬帝國是第一帝國, 1871-1918 普魯士帝國為第二帝國。亞瑟認為魏瑪共和國在1919年的失敗後,德國人要為德國重奪榮耀,建立「第三帝國」。
納粹(Nazi)是德語「民族社會主義」(Nationalsozialismus)的縮寫,是德意志民族社會主義工人黨(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縮寫為NSDAP,簡稱為「國社黨」或納粹黨)的制度化意識形態。
納粹德國(阿道夫·希特勒)與軍國主義的日本(裕仁天皇) 和法西斯主義的義大利(本尼托·墨索里尼)結成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同盟(Berlin-Rome-Tokyo Axis)集團,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策動者。
根據一本由一位保守派作家亞瑟(Arthur Moeller van den Bruck) 所寫的書,神聖羅馬帝國是第一帝國, 1871-1918 德國為第二帝國。亞瑟認為魏瑪共和國在1919年的失敗後,德國人要為德國重奪榮耀,建立「第三帝國」。
納粹政權的特點是政治上控制社會的一切方面——(一體化,Gleichschaltung),以追求種族(雅利安人,北歐白種人)、社會和文化的純凈。納粹黨通過迫害被認為是不純的事物來達到他們的目的,特別針對少數人群如猶太人、吉普賽人、同性戀者和政治敵人。這一時期的政治反對派,參見德國抵抗運動。
這種迫害在政權的最後幾年中達到了高峰。大約六百萬猶太人、一千萬斯拉夫人及各種各樣的其他人被有組織地殺害。這種滅絕種族的罪行在英語中稱為Holocaust(意為「大屠殺」),在希伯來語中稱為Shoah,納粹委婉的在德語中稱其為「最終解決方案」(Endlösung,一般將猶太人殺死就叫「最終解決」)。
納粹黨組織了一個混雜各種職能的「精英組織」——黨衛隊(Schutzstaffel,縮寫SS,其標志為兩個閃電型的字母S) ,其中包含准宗教職能、情報機構職能、准警察職能和一支武裝力量(稱作「武裝黨衛隊」等。這支部隊原本由經過嚴格挑選具有雅利安血統的人組成(但後期隨著局勢惡化而成分混雜),號稱納粹武裝力量中的精英,在戰爭後期常常充當戰場消防員的角色。
二戰末期,根據希特勒遺囑,北部戰區司令鄧尼茨海軍元帥任總統兼元首,海軍部部長,作戰部部長。最後鄧尼茨向盟軍投降。第三帝國時代終結。
納粹的意義(名詞解釋):
(希特勒):「民族社會主義既不把個人也不把人類作為其考慮問題、發表意見和作出決定的出發點。它有意識地把民族當作它整個思想的中心。這個民族對它來說是一種由血緣決定的現象,它認為這是上帝授予的人類社會的組成部分。個人是會消亡的,民族是永存的,自由主義世界崇拜個人,必然導致民族的毀滅。相反,民族社會主義則要求保護民族,必要時犧牲個人為代價。必須使每個人逐漸認識到,他的自我同整個民族的存在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利用國會縱火案,「在選舉之前就把政治上的左派排除掉。」「通過一個新的緊急法令,即『總統關於保護人民和國家法令』,實際上暫時取消了所有的基本權利。」在國會獲得微弱多數,得以上台。
修改憲法,向國會提出《授權法》,「把為期四年的立法權授予政府。」 《授權法》通過後,希特勒公布法令,「取消各州議會,使各州政府完全服從中央。這樣,德國在歷史上第一次成為中央集權制的國家」。
禁止政黨和工會,「剩下的只有『唯一的政黨德國民族社會主義工人黨』及其附屬團體。並公布法律,這個黨被宣傳為『同國家不可分地連在一起』」。
集權,用希特勒的話說:「一個人身兼黨、國家、行政數職已成為迅速得以實現的民族社會主義統治原則。」
義大利法西斯主義者提出的口號是:「信仰、服從、戰斗」。
Ⅵ 二戰中的漢斯指什麼 那些二戰慘戰國的外號各是什麼
漢斯指德國。 德國人叫漢斯的人多。麥克指美國,以為美國叫麥克的人多。約翰牛指英國。約翰牛原是18世紀英國作家約翰·阿布希諾特在《約翰·布爾的歷史》中所創造的形象——一個矮胖愚笨的紳士,用來諷刺當時輝格黨的戰爭政策。由於「布爾」在英文中是牛的意思,故譯為「約翰牛」。隨著《約翰·布爾的歷史》一書的行銷,人們便用「約翰牛」來稱呼英國人,後來,約翰牛漸漸變為專指英國,成為英國的代名詞。
Ⅶ 二戰時為何叫「德意志第三帝國」怎麼不用第一或者第二的稱呼
二戰時候德國之所以叫第三帝國是因為希特勒認為,他的第三帝國是繼「神聖羅馬帝國」的「第一帝國」與威廉一世和俾斯麥創立的「第二帝國」之後的第三帝國。
1、1923年阿圖·莫勒·凡登布魯克(ArthurMoellervandenBruck)在「第三帝國」一書中主張創建一個取代魏瑪共和國、同時在傳統上與神聖羅馬帝國(第一帝國)以及由普魯士主導建立的德意志帝國(第二帝國)一脈相承的新國家。這個概念在魏瑪共和國時代被反民主份子與激進右派團體(包括納粹)廣為引用。
2、根據一本由一位保守派作家亞瑟(ArthurMoellervandenBruck)所寫的書,神聖羅馬帝國是第一帝國,1871-1918普魯士帝國為第二帝國。亞瑟認為魏瑪共和國在1919年的失敗後,德國人要為德國重奪榮耀,建立「第三帝國」。
3、第三帝國也稱納粹德國,這是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由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所統治的德國。納粹德國先後有兩個官方國名,分別為1933年至1943年使用的德意志國與1943年到1945年的大德意志帝國。
4、1933年5月10日,親納粹的學生響應納粹黨號召,在柏林市內,公開焚燒兩萬本被認為違背日耳曼民族精神的書籍。9月1日,希特勒在紐倫堡召開的納粹黨代表大會上首度使用「第三帝國」指稱納粹統治下、「國祚千年」的德國。
(7)二戰德國為什麼叫戰國擴展閱讀
在1934年8月2日,保羅·馮·興登堡死後,希特勒順理成章地控制德國(宣布為第三帝國之帝國總理並代行總統職權),廢除總統制,立法成為德國元首,並派出100,000名間諜,監察國內的評論家及異見者。
1938年,薩茨的日耳曼人以納粹禮致敬德國士兵。
1938年3月,德國合並了奧地利(Austria)。希特勒首先對奧地利下手的理由是:奧地利與德國原本就有同民族的血統,可以說德軍入駐奧地利是伴隨著鮮花和掌聲的,加之奧地利有豐富的石油,是戰爭所必須的。就此而言,這也是「第三帝國」興盛的原因之一,巧妙地掌握民族間的情誼。
1939年7月10日,宣傳部長戈培爾正式宣布不再使用「第三帝國」作為官方名稱,改以「大德意志帝國」(GroßdeutschesReich)取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納粹德國
Ⅷ 為什麼二戰時德意志叫第三帝國
在德國1000多年的歷史上曾經歷過三個帝國,這期間也有一個共和國.德國歷史上的第一帝國是指公元962-1806年的神聖羅馬帝國.人們習慣上以公元911年作為東法蘭克帝國向得意志帝國轉變的開始,在這一年,法蘭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選為國王,他算是第一位德意志國王.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加冕稱帝,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這便是古德意志帝國,或稱為第一帝國.1806年,帝國被拿破崙一世推翻.
第二帝國是指1871年-1918年的德意志帝國,它是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統一起來的.1870年在普法戰爭中,普魯士擊敗法國,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
1914年開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失敗和第二帝國的瓦解而告終.戰爭也導致德國第一次建立了聯邦共和國.由於共和國憲法是在魏瑪城召開的國民議會上通過的,一般稱之為《魏瑪憲法》,因此這個共和國又稱為魏瑪共和國.1933年1月30日,以希特勒為首的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上台執政,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宣告了魏瑪共和國的終結.
第三帝國是指1933-1945年的法西斯德國,希特勒自稱第三帝國.於1939年9月1日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8日,德國在投降書上簽字,第三帝國宣告完結.德國為美、英、法、蘇四國分區佔領.
「第三帝國」一詞源於義大利末世神學家、佛羅倫薩教派創始人尤阿興姆??菲奧雷斯(Joachim von Fiores)與其他中古世紀神學家對聖經經文的解釋,原初意義是指「聖父之國」(Reich des Vaters)、「聖子之國」(Reich des Sohnes)之後的「聖靈之國」(Reich des heiligen Geistes),即上帝拯救世界後,完美、無盡止、由聖父、聖子、聖靈統治、以基督為王的第三階段神國(Reich)。
到了近代,"第三帝國"的概念已脫離神學領域,而被運用在浪漫主義文學甚至保守政治革命中。1923年阿圖·莫勒·凡登布魯克(Arthur Moeller van den Bruck)在「第三帝國」一書中主張創建一個取代魏瑪共和國、同時在傳統上與神聖羅馬帝國(第一帝國)以及由普魯士主導建立的德意志帝國(第二帝國)一脈相承的新國家。這個概念在魏瑪共和國時代被反民主份子與激進右派團體(包括納粹)廣為引用。
根據一本由一位保守派作家亞瑟(Arthur Moeller van den Bruck) 所寫的書,神聖羅馬帝國是第一帝國, 1871-1918 普魯士帝國為第二帝國。亞瑟認為魏瑪共和國在1919年的失敗後,德國人要為德國重奪榮耀,建立「第三帝國」。
納粹(Nazi)是德語「民族社會主義」(Nationalsozialismus)的縮寫,是德意志民族社會主義工人黨(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縮寫為NSDAP,簡稱為「國社黨」或納粹黨)的制度化意識形態。
納粹德國(阿道夫·希特勒)與軍國主義的日本(裕仁天皇) 和法西斯主義的義大利(本尼托·墨索里尼)結成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同盟(Berlin-Rome-Tokyo Axis)集團,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策動者。
根據一本由一位保守派作家亞瑟(Arthur Moeller van den Bruck) 所寫的書,神聖羅馬帝國是第一帝國, 1871-1918 德國為第二帝國。亞瑟認為魏瑪共和國在1919年的失敗後,德國人要為德國重奪榮耀,建立「第三帝國」。
納粹政權的特點是政治上控制社會的一切方面——(一體化,Gleichschaltung),以追求種族(雅利安人,北歐白種人)、社會和文化的純凈。納粹黨通過迫害被認為是不純的事物來達到他們的目的,特別針對少數人群如猶太人、吉普賽人、同性戀者和政治敵人。這一時期的政治反對派,參見德國抵抗運動。
這種迫害在政權的最後幾年中達到了高峰。大約六百萬猶太人、一千萬斯拉夫人及各種各樣的其他人被有組織地殺害。這種滅絕種族的罪行在英語中稱為Holocaust(意為「大屠殺」),在希伯來語中稱為Shoah,納粹委婉的在德語中稱其為「最終解決方案」(Endlösung,一般將猶太人殺死就叫「最終解決」)。
納粹黨組織了一個混雜各種職能的「精英組織」——黨衛隊(Schutzstaffel,縮寫SS,其標志為兩個閃電型的字母S) ,其中包含准宗教職能、情報機構職能、准警察職能和一支武裝力量(稱作「武裝黨衛隊」等。這支部隊原本由經過嚴格挑選具有雅利安血統的人組成(但後期隨著局勢惡化而成分混雜),號稱納粹武裝力量中的精英,在戰爭後期常常充當戰場消防員的角色。
二戰末期,根據希特勒遺囑,北部戰區司令鄧尼茨海軍元帥任總統兼元首,海軍部部長,作戰部部長。最後鄧尼茨向盟軍投降。第三帝國時代終結。
納粹的意義(名詞解釋):
納粹黨(NSDAP),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的簡稱。納粹主義,Nazismus,國家社會主義,就是民族社會主義。意思比較明確,如何理解呢?迪特爾·拉甫的《德意志史—從古老帝國到第二共和國》中的介紹比較好。
(希特勒):「民族社會主義既不把個人也不把人類作為其考慮問題、發表意見和作出決定的出發點。它有意識地把民族當作它整個思想的中心。這個民族對它來說是一種由血緣決定的現象,它認為這是上帝授予的人類社會的組成部分。個人是會消亡的,民族是永存的,自由主義世界崇拜個人,必然導致民族的毀滅。相反,民族社會主義則要求保護民族,必要時犧牲個人為代價。必須使每個人逐漸認識到,他的自我同整個民族的存在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利用國會縱火案,「在選舉之前就把政治上的左派排除掉。」「通過一個新的緊急法令,即『總統關於保護人民和國家法令』,實際上暫時取消了所有的基本權利。」在國會獲得微弱多數,得以上台。
修改憲法,向國會提出《授權法》,「把為期四年的立法權授予政府。」 《授權法》通過後,希特勒公布法令,「取消各州議會,使各州政府完全服從中央。這樣,德國在歷史上第一次成為中央集權制的國家」。
禁止政黨和工會,「剩下的只有『唯一的政黨德國民族社會主義工人黨』及其附屬團體。並公布法律,這個黨被宣傳為『同國家不可分地連在一起』」。
集權,用希特勒的話說:「一個人身兼黨、國家、行政數職已成為迅速得以實現的民族社會主義統治原則。」
義大利法西斯主義者提出的口號是:「信仰、服從、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