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戰的時候蘇聯與德國的關系
1.蘇聯在一戰前到一戰後期是沙俄帝國,沙皇尼古拉二世。
與德國是敵對的關系。
2.德國一戰後的國際孤立
一戰德國戰敗,勝利國為了自己的利益,與德國簽定了《凡爾賽條約》。
《凡爾賽條約》全稱《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 (協約國)對戰敗國 (同盟國)的和約。協約國和同盟國於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經過巴黎和會長達6個月的談判後,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得到國際聯盟的承認後,於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凡爾賽條約》是懲罰和削弱德國,制裁德國的不平等條約,在這一條約下,德國被完全孤立於國際政治舞台。
以上的回答讓你知道了為什麼德國被孤立吧?成王敗寇的道理。這也是絕對導致二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當時的德國大多數人不認為祖國失敗了,所以當納粹上台後就以《凡爾賽條約》和「猶太人」為由進行了戰爭准備。
2。蘇聯一戰後的國際孤立
蘇聯在一戰時是沙俄帝國,同屬協約國。因為一戰,民不僚生,導致沙俄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
十月革命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那時候資本主義是很排斥社會主義的,認為那是個邪惡的政治體系,而且一戰後國際政治舞台又是以英法美的資產階級正體系為主,理所當然蘇聯要遭到國際政治舞台的孤立。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 十月革命後蘇聯沒有經過協約國同意就單方面和德國議和停戰,使得德國擺脫了兩線做戰的困境,東線德軍得以返到西線戰爭專心對協約國聯軍(德國後來也因為戰爭民不僚生,使得國內爆發革命,從而戰敗)。從而使協約國對此耿耿以懷,戰後孤立蘇聯。
㈡ 德國沒進攻蘇聯前 和蘇聯的關系是怎麼樣的
世界大戰時雙方是敵對方,德國強迫蘇俄簽訂了代價非常大的和平條約,德國數個月後戰敗,戰爭結束後,蘇聯德國有進行過軍事科研工業等方面的合作,後來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平分波蘭,蘇聯希望能推遲德國對蘇聯發動戰爭,1941年6月22日德國對蘇聯不宣而戰,兩國進入戰爭狀態,當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還在有效期,宣戰就等於承認自己先撕毀,同時影響軍事行動的保密性。
㈢ 二戰時期德國和蘇聯的關系
二戰前,因為德國納粹上台,蘇聯是那個啥啥啥,於是,都成為國際上的異類,同病相憐。納粹上台前後德國跟蘇聯進行了密切的合作,很多在德國境內不能進行的軍事裝備實驗,都在蘇聯進行。二戰的開始是從德國進攻波蘭開始的,准確地講是從德國跟蘇聯合作進攻波蘭開始的。兩者戰前就達成協議,瓜分波蘭。二戰開始後,兩家互相戒備,都擔心對方會先下手,都不是好東西。德國攻佔法國後,對於登陸英國苦無良策,無奈之下,重頭回來,突然襲擊蘇聯。占據了大量的蘇聯領土,俘虜了大量蘇聯士兵,在國際上尤其是美國的支援下,蘇聯頂住了德國的攻勢。直至最後反攻德國本土,佔領了柏林,肢解了德國,扶持了傀儡政權東德。
㈣ 二戰時蘇聯,德國和俄國的關系
蘇聯就是俄國,德俄關系在1941年6月22日之前是友好的,至少表面上是,蘇聯和德國在1939年瓜分了波蘭,兩國之間的經濟軍事合作也一直在進行,在希特勒入侵蘇聯的前一天,德蘇邊境上仍然在互相通行火車進行貿易。
那天之後就是戰爭狀態了。
(4)德國和蘇聯什麼關系好擴展閱讀:
德俄修復二戰紀念碑
59年前的5月8日24時至5月9日0時43分,在柏林東郊的小城卡爾斯霍斯特舉行了德國投降儀式。朱可夫主持受降儀式,他說:「我們,蘇聯最高統帥部和盟軍最高統帥部的代表,受反希特勒同盟各國政府的委託,來接受德國統帥部代表作德國無條件投降。」
凱特爾等三人在投降書上簽了字:「我們,這些代表德國最高統帥部的簽字者,同意德國一切陸、海、空軍及目前仍在德國控制下的一切部隊,向紅軍最高統帥部,同時向盟國遠征軍最高統帥部無條件投降。」
蘇聯人民堅持了1418個日日夜夜的衛國戰爭到此結束,5月9日成為蘇聯人民的盛大節日———勝利日。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成為蘇聯的繼承國,5月9日依然是它的勝利日。
在第一個5月9日勝利日之後,蘇聯在東歐各國和國內各地廣建紀念碑,來紀念這個偉大的日子和這場難忘的戰爭。德國柏林特萊普托夫公園中的「蘇軍解放戰士紀念碑」是修建最早和享有盛名的一座。
同時,公園還修建有埋葬著4000多名戰士的蘇軍陣亡將士墓。這個紀念碑是由蘇聯雕塑家設計,體現的是蘇聯解放者的思想,張揚的是蘇軍的戰功。所以,在上個世紀90年代東歐各國脫離蘇聯陣營之後,作為蘇聯象徵的這座紀念碑就被移出了公園。
在那個群情激憤的年代,撤除和毀掉各式各樣的蘇聯紀念碑和蘇聯領導人的塑像是一種象徵性的行動,它標志著對蘇聯控制的不滿和抗爭。
後來,當蘇聯自身解體後,這推碑毀像的行動也在國內四處蔓延開來,人們所表達的同樣是一種情緒,一種心態:希望碑倒像毀之後會有一種新生活,而新生活是不需要舊記憶的。
經過十幾年的漫漫歲月,人們的心態漸漸地正常起來。盡管加入歐盟的東歐國家的數量在增加,但是德國還是花了150萬歐元對「蘇軍解放戰士紀念碑」加以修復並在近日將它重新安置在特萊普托夫公園之中。
與此同時,還重修了蘇軍陣亡將士墓。在俄羅斯,也有人在計劃修復破損了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等等的紀念碑群。
這種修復和重建並不意味著要回到舊時代,並不是懷舊,就連普京也多次明確說過,俄羅斯只能前進,而不能回到過去。它只是意味著,人們逐漸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是人的生活還是社會的發展都需要記憶,而記憶的主要內涵就是歷史。
㈤ 在二戰前德國和蘇聯關系非常好,為什麼後來引發了蘇德戰爭,打的你死我活
雖然德國最後敗於蘇聯,但是在蘇德戰爭的前期德國的戰果非常巨大,不僅大量的殲滅蘇聯軍隊,還俘虜了非常多的蘇軍,而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那就是蘇聯的叛軍,所謂叛軍就是投降後為德國效力的蘇軍,這些人的數量遠比想像中要多,人數有百萬之巨。
這些降卒中從高級將領到普通的民兵都有,高級將領方面有像弗拉索夫這樣的名將,值得一提的是弗拉索夫在戰爭初期是蘇聯方面抵抗德國的得力干將,他在基輔和莫斯科戰役中屢屢擔當先鋒,其所率部隊作戰勇猛,多次受到斯大林的嘉獎,只不過這員悍將在投降後沒多久就選擇倒戈,無疑讓人大跌眼鏡。
弗拉索夫
然而弗拉索夫在投降德國後在布拉格再次背叛了德軍,重回蘇聯陣營,讓他的一生頗具爭議。只不過相比弗拉索夫這樣的高級軍官,普通的士兵一旦選擇投誠敵軍,那麼基本就沒有回頭路可走,因為回頭路上只有督戰員和軍法處無情的槍口。所以投誠德軍的上百萬變節蘇軍少有走回頭路之人。
蘇聯士兵之所以無路可走,和蘇聯軍中的嚴令也有關系,當時軍令如山,只要上了戰場一律不許後退,部隊中配有督戰人員,但凡逃跑的士兵一律就地槍決。這一規定在戰爭前期顯得非常殘酷,因為方式蘇軍裝備尚未齊整,很多士兵甚至沒有槍就上了戰場。獲得武器的唯一途徑是等有槍的同袍倒下,再撿起他們的槍。這樣的情況使得蘇軍的隊伍在戰場上非常被動,士兵們面臨的情況是往前也是死,往後也是死,甚至是逃跑士兵的家屬都會被牽連,這樣的心態下造成了蘇軍之中很多士兵索性投降求生,畢竟被俘活下來的希望更大。
被俘蘇軍
投降和投敵是兩碼事,很多蘇軍投降後拒絕成為德軍的附庸,雖然被德軍折磨,但還是拒絕為德軍效力。當時在蘇德戰役之中被俘虜的蘇軍人數非常龐大,累計達到了446萬之巨。而令人不解的是這其中非常多的蘇軍在投降後竟然調轉了槍頭,將槍口對向了自己的國家,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別無選擇。因為當時蘇聯對於叛國者毫不留情,被俘的人即使能回到國內,伴隨他們的往往是無窮的猜忌,剩餘的人生面臨著不停的拷問和審訊。而在戰場上更不必說,光是在斯大林格勒會戰期間,陣前當場執行與法庭審判後執行的處決案例共計13500件,蘇聯對自己的戰士就像對敵人一樣絕不手軟,其中包括未經許可撤退,自傷,逃亡(開小差),投敵一律從嚴對待,大量的處決發生在身邊,當時蘇聯軍中人心惶惶,再加上很多人是普通的農戶來參軍,根本沒有經過訓練,對於戰爭根本沒有概念,部隊的規矩也不甚了解,匆忙的被趕上前線,有的連槍都不大會使。
第一,德國和蘇聯本就是一對宿敵,雙方積怨頗深。德國人和蘇聯人不管在民族還是宗教上都截然不同,雙方在爭奪歐洲霸權的問題上更是勢如水火,長期處於敵對中,一戰中德國和俄國在東線打的你死我活。一戰後由於德國戰敗遭到不公平待遇,蘇聯由於革命遭到西方歧視,因此為了共同利益兩國走到了一起。但有句名言說得好,沒有永恆的友誼只有共同的利益。德國人和蘇聯人雖然暫時走到一起,但兩國要稱霸歐亞大陸勢必會有一戰,德國人和蘇聯人都有進攻對方的計劃,只是德國人先下手為強而已。
第二,德國是世界頂級工業強國,工業和經濟非常發達。但德國是個小國,國土面積狹小,資源非常匱乏,特別是石油資源嚴重依賴進口。由於英法對德國搞石油封鎖,德國人的石油來源單一,主要來自羅馬尼亞,德國對羅馬尼亞石油的依賴達到了94%。可以說,羅馬尼亞的油田維系著德國的經濟和工業命脈。而1940年蘇聯人試圖染指羅馬尼亞的油田,因此遭到了德國人憤怒和恐慌。德國人用強有力的手段回擊了蘇聯人,德國支持羅馬尼亞成立了反蘇的獨裁政府,還派駐軍隊防備蘇聯,德國人在羅馬尼亞油田部署的重型防空炮簡直連只蒼蠅都飛不進去,德國人在羅馬尼亞境內的軍事設施也主要指向蘇聯。德國人對蘇聯人充滿了警惕和嚴重的敵意。德國人盡管挫敗了蘇聯的企圖保住了羅馬尼亞的油田,但羅馬尼亞的石油生產仍然無法滿足德國日益增長的工業需要,德國專家警告當局:德國的石油將在1941年10月耗盡。由於德國無法打破英法的能源封鎖,因此只能將目標轉移到蘇聯的高加索油田,蘇聯的高加索油田是世界第二大油田,是亞歐大陸唯一能滿足德國需求的油田,就這樣蘇德戰爭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第三,1940年,歐洲形勢突變,德國人風卷殘雲般的席捲歐洲大陸,實力暴漲的同時也解除了後顧之憂,並完成了對蘇聯在東線的戰略包圍。在德國人入侵英國失敗後,德國人很快將目標轉移到了東方,蘇聯人成為了德國人新的目標。
第四,1939年蘇聯人入侵芬蘭遭到失敗,蘇聯人在蘇芬戰爭中的無能讓德國人看到了蘇聯人的虛弱。1941年5月1日為震懾德國人,蘇聯人在莫斯科紅場進行了盛大的閱兵,但蘇聯人氣勢宏大的閱兵不僅沒有嚇住德國反而讓德國人看透了蘇聯的虛實,德國人認為蘇聯人不堪一擊,認為德國人能很輕松的幹掉被大清洗搞的虛弱不堪的蘇聯軍隊。
㈥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和蘇聯是怎樣的關系
歷史學得也太那個點了。居然連蘇聯重工業整體搬遷都不知道。蘇聯和德國簽訂惡心的互不侵犯條約,瓜分破爛的目的就是為了擴大戰略緩沖區,為蘇聯和德國的不可避免的大戰贏得時間,其中一項重要的准備工作就是把西部的工業區向中部和東部轉移。所以蘇聯和德國開戰初期死得很慘和各種准備工作沒有徹底完成,工業基地轉移後生產沒有完全恢復有關系。所以德國佔領的地盤上根本沒有什麼蘇聯的工業區,早就搬了。等到蘇聯的工業實力爆發出來,那些損失的裝備可以忽略不計了,不像德國,物資緊缺,補充很困難。不要忘記了,蘇聯在對德戰爭最困難的時候,在遠東地區也有百萬精兵和相應的大批作戰裝備和物資,在日本偷襲遠東的可能實際解除之後,迅速調集兵力前往西部前線,德國人的初期優勢立刻被瓦解,從此一蹶不振。
㈦ 曾經好戰若狂的德國,為何會變成如今的和平主義國家,與蘇聯有何關聯
蘇聯拔除了東普魯士這個命脈,這個地方是德國的土地,失去了東普魯士的德國好像丟失了導航,所以漸漸的,德國從好戰的國家變成熱愛和平的國家了。並且東普魯士是軍國主義與戰爭的襁褓。那麼東普魯士可能只是地圖上一個小點,為何會對德國乃至世界產生如此大的影響呢。
戰爭之後,蘇聯為了防止軍國主義的根基拔除不幹凈再次萌芽,就征服了這個令人膽顫的地方,同時,作為對波蘭的回禮,東普魯士被贈送給波蘭,波蘭人當時痛恨德國人,所以把那裡的德國人全部趕走了。
㈧ 二戰後西方普遍反俄,為什麼唯獨德國一直跟俄羅斯關系
看這篇文章
對二戰史有所了解的朋友,相信對法西斯德國戰敗會有所印象:1944年蘇聯紅軍發動了十次斯大林突擊,以英美為首的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德國在東西線的夾擊下,使得歐洲戰場的天平已倒向了反法西斯方。1945年初,盟軍自西向東,紅軍則自東向西不斷推進。4月,蘇聯紅軍攻入柏林,最終希特勒自殺身亡。5月8日,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投降,並簽署投降書,納粹德國滅亡,也宣告了二戰歐洲戰事結束。
蘇聯對推動納粹德國滅亡有不可磨滅的功勞。不過,時間往前推移幾年,也就是在1939年8月,蘇聯還與納粹德國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就在此條約簽署一個星期後,德國於1939年9月1日閃擊波蘭,拉開了二戰的序幕,而蘇聯也於9月17日入侵波蘭,10月6日,德蘇兩國佔領波蘭全國領土。雖然,蘇德波三國在一戰時彼此便有很深的瓜葛,但蘇聯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爭取更多時間來應對西線,只是波蘭成為了犧牲品。
不過蘇德的同盟關系並沒有維系多久,直至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反對了對蘇聯的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雖然,蘇聯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損失也是十分慘重,蘇聯死亡近3000萬,物質損失巨大,
許多工業設施被摧毀。不過,就在戰爭過去沒多少年,在蘇美爭霸期間,屬西方陣營的聯邦德國即西德的第一任總理阿登納及其代表團,於1955年9月訪俄,隨即,西德與蘇聯的關系回暖升溫。第四任總理勃蘭特上台後,在推行與蘇聯緩和合作的新東方政策做出了重大努力。
二戰後僅僅10年,西德便拋出橄欖枝,主動示好俄羅斯,這是為何?俄羅斯為何又會接招呢?雲石君將做簡要分析。
第一,德俄地緣關系緊密,面對強大的蘇聯,德國需緩和雙方矛盾,以維護自身安全。
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歐洲國家普遍衰敗,世界的焦點也由歐洲轉向美國和蘇聯這兩個超級大國的身上。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在二戰後便開始了長達四十多年的冷戰對峙。二戰後,戰敗國德國損失巨大,國家又被英法美俄佔領,甚至被劃分為東德和西德。而西德正處在東西方冷戰的前線位置,在美蘇的強勢夾擊下生存。
雖然,德國要承受美國的經濟、軍事重壓,可是美德間的地緣關系很疏遠,德國還有喘息的機會。而德國與蘇聯地緣關系相對密切很多,雖然,戰後德國在馬歇爾計劃等援助下,得以快速恢復國力,但蘇聯龐大的體量和強大的軍事力量足以震懾到德國,威脅著德國的國家安全德國在惶恐不安中,完全可以小心行事,向蘇聯示好
第二、德國本身的地緣實力有限,需要對外拓展市場,獲取更多的利益。而蘇聯地緣潛力非常大,需要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豐厚的資本來發展自己。德國和蘇聯是一種互補關系,合作可以共同獲利。
二戰後,德國國力一落千丈,工業基礎大部分被摧毀,還要承受巨額的賠款。原本,德國在19世紀末才實現國家統一,在第二次技術革命的加持下,依靠其歐洲大陸中心的位置,迅速實現崛起。兩次世界大戰雖然都遭受了重創,但還是有相當多的技術、人才的積累,二戰後,在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扶持下,西德依舊可以憑借其地緣優勢,再度崛起。不過,它卻不再是一個自由之身,受到美國嚴格控制。德國要想擺脫美國的操控,就需得尋求一個強有力的合作對象。
另外,德國雖是歐洲大陸的中心,不過這也限制了其向四周擴散影響力,地緣實力相對較差。而西德大多數國家與美國也脫不了關聯。德國要想挖掘更多的發展機會和良好的外部環境,最佳的合作對象非蘇聯莫屬。雖然,蘇聯貴為和美國並列的世界超級大國,但是蘇聯本身的文明質量並不高,工業技術發展也不完善,它的強大更多的是依託於其廣袤的領土發揮出來的地緣實力。而蘇聯要想充分挖掘其地緣潛力,就需要引入更先進的文明或者先進的技術、豐厚的資金來用於內部建設。而德國與蘇聯緊密的地緣關系,利於促成雙方的合作。德國和蘇聯彼此是一種互補的關系,如果能實現合作,將會是共贏的局面。
第三、與蘇聯保持良好合作關系,一定程度上,利於德國擺脫美國的牽鉗制,同時推動德國在歐盟中的領袖地位形成。
二戰後,德國在政治和軍事上受美國高度鉗制,沒有多少自主權。美國雖然給予了德國援助,不過,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是利益當頭,美國的援助是帶有政治目的的,是想將美蘇爭霸的前線戰場德國,變得更強大以此來制約蘇聯。可以如法炮製,蘇聯也會積極爭取德國來制約美國。
從另一種角度來說,德國這種在美蘇夾縫中的地位,也可以提升德國自身的價值,大施縱橫之術,實現左右逢源。所以,德國為了少受美國鉗制,和蘇聯走得近一點,在與美國不平等的關系中,爭取更多有利於自己的籌碼。
歐洲與蘇聯的地緣關系比美國緊密得多,也就是說,受到蘇聯直接的軍事威脅更大。德國又將自身的前途和命運與歐盟的發展高度融合在一起,如果德國能同時平衡好與西方和蘇聯之間的關系,承擔起歐洲和蘇聯的橋梁作用,利於推動德國在歐共體的領袖地位,進而提高自己的國際話語權,同時增加了擺脫美國的底氣。
權衡之下,不難看出,德國拉近和俄羅斯的關系,是一舉多得的事情。
㈨ 一戰後德國為什麼要和蘇聯搞好關系
為了彼此的利益。蘇聯需要打破西方的技術封鎖,德國需要蘇聯幫助恢復經濟擺脫經濟危機。
㈩ 二戰前的蘇德關系是什麼樣的
關系好的能穿一條褲子,在入侵波蘭之前,斯大林和希特勒還相互祝壽。斯大林給小鬍子的賀詞中就提到,我們之間擁有鮮血凝成的友誼
早在一戰後,蘇聯和德國兩個國家都有被主流世界孤立的感覺。德國需要一個龐大的原材料供應地和新軍事技術試驗地;毛子需要一個技術提供者和軍事合作者
兩者一拍即合,蘇聯為德國提供大量糧食、石油、金屬等物資,德國提供大量技術設備,並在俄國組建戰術基地,秘密訓練自己的空軍和裝甲部隊
小鬍子上台後,他的擴張野心和斯大林同志更加強了這種友誼,兩國秘密約定共同入侵波蘭,斯大林還得到了吞並波羅的海三國和入侵波蘭的行動自由
兩國情報組織還相互交換情報,斯大林同志把很多德國G#C#DY信息交給德國人,或者在蘇聯就把他們槍斃了
你不妨看一下第三帝國的興衰,裡面對蘇德合作寫的挺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