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國雖然占盡優勢,但是它為什麼要偷襲蘇聯
德國當時的困境,與日本偷襲珍珠港時的困境一樣,也與拿破崙進攻俄國時的困境一樣。
在賭博的時候,前半場已贏得盆滿缽滿了。但是後半場需要做一個選擇,那就是繼續玩下去,有可能把賭桌上的錢都贏走,也有可能輸得傾家盪產。
但是,如果你想選擇中途退出,前面贏的一切,就會被一風吹光。在這種背景下,你坐在賭桌前,會怎麼選擇呢?
在這種背景下,願意割肉離開的人,估計不會很多!尤其是感覺自己技術很好、而且手氣很旺時,自然更沒有人願意選擇這樣割肉離開。
㈡ 二戰時德國為什麼要攻打蘇聯
侵蘇聯是納粹黨長期的「即定國策」。這直接決定了攻蘇的必然性。
西歐糧食恐慌,石油短缺,給希特勒擴大戰爭帶來很大困難,要拿下英掄三島反而會增加這種困難。因此他迫切需要奪取烏克蘭的糧食和高加索的石油,給武裝部隊輸血。
在希特勒的全球戰略中,蘇聯是主要敵人,而英國則是可以妥協的不對象。當時歐洲大陸的戰略態勢是蘇德兩雄對峙。
㈢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為什麼要打蘇聯
原因如下:
1、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永遠的只有利益。希特勒這么做,也是利益所然,但原因卻一點也不簡單。德國占據蘇聯,才能和日本形成亞歐一體的地緣戰略聯盟。在1941年之前,德軍已經佔領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等國。換言之,歐洲絕大部分國家都被德軍拿下了,就連隔著一條英吉利海峽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也被打趴下了。再者,希特勒的愛將隆美爾在非洲戰無對手。
2、要想稱霸世界,那麼必須要佔領蘇聯,唯有佔有蘇聯,既能聯合1937年攻佔中國的日軍,形成東線聯盟一體,成為亞非歐三洲一體的超級聯盟帝國。接下來,拿下美洲和大洋洲,稱霸世界指日可待。這一層的原因,相信大家都能理解。我們下面要說的是一些很細節性的原因,其實蘇德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有可避免的可能,畢竟德國要惹的是一個超級大國。
首先,在德國看來,蘇聯是最不能讓人放心的「盟友」德國要攻打全球,離不開蘇聯的戰略資源。二戰打得就是現代化武器的戰爭,諸如飛機、坦克、自行火炮、潛艇、卡車等都離不開石油,而德國自己缺乏石油資源。希特勒當初之所以攻佔羅馬尼亞,是因為羅國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德國的戰略供需都來自羅馬尼亞油田。而蘇聯的石油比羅馬尼亞更多。
(3)德國為什麼想著入侵蘇聯擴展閱讀
希特勒的「海獅計劃」失敗,並且蘇聯當時用攻打芬蘭失利,被希特勒看到可乘之機,最終選擇了進攻蘇聯。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夥同同盟國義大利和仆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190個師550萬人、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190艘戰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為贏得這場戰爭,蘇聯人民遭受了慘重的傷亡。據統計,蘇聯共有2700萬人傷亡,其中1800多萬為平民,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人員傷亡。戰爭還給蘇聯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損失。蘇聯共有1710座城市、7萬多個村鎮和31850個工業企業全部或部分被毀。
德國則因為與蘇聯的戰爭消耗了大量的實力,大量德軍無法撤出蘇德戰場,甚至被大量殲滅,因而極其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北非、義大利的作戰以及盟軍第二戰場的開辟。戰後,德國被分割為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兩個國家,被蘇聯和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的經濟也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直到二戰後的馬歇爾計劃得到了大量的經濟援助後才得以恢復。
東歐各國,包括民主德國、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由於均受到了蘇聯紅軍不同程度的佔領,其國家政權被蘇聯清洗,換以聽命於莫斯科的共產黨傀儡政權,其政權形式完全仿造蘇聯,並且都留有大量的蘇聯紅軍駐扎在這些國家,因此這些國家從戰後一直到東歐劇變期間都是蘇聯的衛星國。
㈣ 德國當時為什麼要進攻蘇聯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東西兩線作戰,做戰略上是十分被動的,但是為什麼德國會進攻蘇聯呢?
第一點,西線對英國的作戰短期內無法解決,德國海軍沒有能力把德軍送到英國本島作戰,而且寄希望的空軍作戰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
第二點,地中海,北非的作戰,沒有達成目的;義大利這個盟友太爛。
第三點,如果能夠解決蘇聯,可以做短期內形成與美國抗衡的本錢,如果戰事一再拖下去,美國參戰以後,缺乏足夠的戰爭資源去打後面的惡仗。
第四點,德國意識形態反對蘇聯。
第五點,德國認為可以搞定蘇聯,實際上戰爭初期是這樣的。
㈤ 二戰時為什麼德國要進攻蘇聯
二戰時德國要進攻蘇聯進是因為:攻蘇聯是希特勒向德國民眾畫下的大餅。
德國的軍備得到迅速擴張。而要支持德國向外擴張,就必須要有穩定而充足的資源保障,而滿足德國戰爭需求的只有蘇聯。工業化是蘇聯崛起的重要基礎,在資本主義世界遭受經濟危機重創的情況下,蘇聯開始加緊了向外輸出無產階級革命的步伐。
西方世界的想法是默許和縱容德國崛起,並通過一系列措施促使德國和蘇聯開戰,最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坐收漁翁之利。面對德國法西斯的崛起,蘇聯並未坐以待斃,蘇聯領導人斯大林曾多次向西方釋放和解信號,希望通過與英法等國的結盟,遏制德國法西斯的膨脹。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反法西斯陣營中做出最大貢獻的就是美蘇中英四國了(這真不是辱法,法國的二戰表現實在是丟人),這其中中國的角色很特殊,中國在這「四強」之中是唯一的弱國,當時完全是靠著血肉在抵抗虎狼之師一般的日本侵略者的,所以中國的傷亡非常慘重,直接死於戰爭的軍民1600萬,傷亡總計3500萬。
㈥ 二戰期間德國為什麼一定要以進攻蘇聯為目標
二戰是由納粹軸心國德國,日本義大利啟動。1939年9月1日,德國在波蘭打響了第1槍,此後一發不可收拾。當年德國選擇攻打蘇聯,大致可分為兩個因素,其一就是所謂納粹黨的信仰,眾所周知,希特勒的納粹主義理論主要包含有優等種族路達爾文主義和唯一領袖原則,這三點構成了納粹主義的宗旨,在希特勒鼓吹下,大敵德國人身陷其中,他們堅定達爾文主義的優勝劣汰思想,他們把猶太人和斯拉夫人都看作劣等民族,他們認為所有國家權力都應該有一人掌握。因此他們痛恨社會主義那套理論,他們必須想辦法親手摧毀世界上的首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
其實歸根結底,德國並不是最早建立法西斯政權的國家庭,但卻因為其強大的工業基礎和尚武傳統,最終一步步成為了最強大最瘋狂最徹底的法西斯核心國家。
㈦ 德國為什麼侵略蘇聯
原因一:當時的歐洲英國被打殘,所以只剩蘇聯,德國兩個大國,早晚必有一戰。這時的德軍橫掃歐洲,無論是戰鬥力,士氣,還是德軍的戰術都是最好的,而希特勒又認為不宣而戰在前期可以摧毀蘇聯在歐洲的主要軍事力量,然後長驅直入,攻佔莫斯科,這一切都可以在冬天前結束,所以准備入侵蘇聯。
原因二:蘇聯經過清洗,軍官素質下降,軍隊建設很不足,在歐洲的軍隊現代化裝備極其缺乏,大量的坦克,飛機都是過時的,很多部隊連電台都沒有。
原因三:蘇聯為擴大地盤,增加戰略空間,在1939年入侵芬蘭,當時的芬蘭人口370萬,軍隊只有3萬多,但他們憑借1927—1939年在卡累利阿地峽修建的「曼納海姆防線」的堅固工事,利用嚴寒和沼澤森林的有利地形和蘇軍周旋,加上由於清洗,蘇軍內部人心不定,指揮官無心戰斗,所以蘇軍慘敗,損失數十萬人(戰後赫魯曉夫說有上百萬),最後兩國簽訂協議,芬蘭割讓10%的領土給蘇聯,使戰爭結束。這一戰讓德軍看到了蘇聯的虛弱,刺激了希特勒的野心,這也是日後德軍先打蘇聯的一個重要原因。
原因四:如果德國不打蘇聯,就只能打英國,要打英國就要大力建設海軍,以德國的經濟實力根本無法同時維持一支規模龐大的海軍和陸軍,那德軍就必須裁減陸軍,建設海軍,但裁減了陸軍後,德國就會面臨龐大的蘇聯紅軍的威脅,所以這條路不可取,只有先打敗蘇聯。
而希特勒當時也認為打敗蘇聯後,在蘇聯部署六十個師,然後裁減陸軍,建設海軍,再打敗英國。
㈧ 二戰中德國為何偏要攻打蘇聯,而不是結盟互不攻打
在一戰中,德國損失慘重,所以想要通過戰爭來恢復經濟,英國的海島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同時英國境內還集結了大量還未撤退的法國軍隊,德國想要突破海面與領空的封鎖線無疑會造成很大的損失,即便突破了防線,但是在面對英法軍隊上,德國還是沒有勝算的。而德國之所以會進攻蘇聯,最關鍵的還是因為資源問題,蘇聯有德國需要的天然氣和石油等資源,並且蘊藏量很大,所以德國盡管最後會付出很大的代價,還是會選擇進攻蘇聯。
德國在當時雖然和蘇聯簽訂了一系列的互不侵犯政策,但是德國的目的只是暫時安撫住蘇聯。隨後德國對蘇聯實行了巴巴羅薩計劃,致使蘇聯失去了大量的土地,同時德國的軍隊直逼蘇聯的首都莫斯科。雖然蘇聯最後取得了莫斯科的勝利,但是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而且也不能阻止其他地方的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