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七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呢
要說納粹德軍還是挺有剛的,真真正正的戰斗到了最後一棵,直到蘇軍把紅旗插到柏林帝國大廈的頂峰,才標志著戰爭的結束,首都都被人攻破了,還有多少軍隊都白扯啊,可以說在二戰中,德軍是值得敬佩的軍隊。
不像當時的小日本,說好的一億玉碎,結果還沒到本土作戰就投降了,說話就跟放屁一樣,你的承諾呢?
本文就來說說二戰後期德國投降的事情。
5月2日,德軍衛戍司令在柏林已經被攻破的情況下率部投降,5月8日簽訂無條件投降書。
可以說,盡管在整個德國范圍內可能還存在700萬編制的部隊,但是精銳部隊都打的差不多了,並不屬於那種被斬首行動了,而是經過最頑強的抵抗,最終在首都被攻克,元首自殺的情況下才選擇的投降,德軍已經盡最大的努力了。
B. 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七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美空軍對德國本土及其佔領區進行了為期5年的戰略轟炸。這是軍事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空中進攻。1939年9月德國侵佔波蘭,英國於1940年1月開始對德進行試探性戰略轟炸,但規模很小。1942年8月美國第8航空隊進駐英國後,開始了英美聯合實施轟炸。英美對德戰略轟炸可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
最後的戰略轟炸階段。在此期間,集中轟炸了德國的石油工業,交通運輸系統和兵工廠。同時也對大城市進行了猛烈轟炸。歷時5年的對德戰略轟炸中,迫使德國必須降低在東線的作戰飛機數量,終至將整個西線與部分東線的制空權拱手讓出。
德國到了二戰後期雖然有很強的軍力,但是這並不是正義的戰爭,德國的投降是大勢所趨。
C. 1945年,德軍還有數百萬兵力,為何選擇了投降
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三個法西斯國家中,德國是第二個投降的。1945年的5月8日,德軍的最高統帥部派出了以凱特爾為首的代表團,參加在柏林近郊舉行的德軍無條件投降儀式。隨著德國在投降書上簽字,二戰中的歐洲戰場上的戰事宣告結束。每年的5月8日也成為了值得歐洲人紀念的“歐洲戰勝法西斯日”。
最後一點,二戰初期德軍的實力強是沒錯,它一路碾壓,差一點就連蘇聯都被攻佔。但是美蘇英也不是吃素的,幾年的戰爭下來,德軍的精銳已經打光了,到後期就連十幾歲的少年都要被拉上戰場作戰。失去精銳的德軍更不是聯軍的對手了。所以,對於德國來說,繼續戰爭下去也是必敗的結果,還不如早一點投降,減少人員的傷亡。
D. 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七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呢
從1943年斯大林格勒會戰結束後,蘇德戰場的形勢就發生了逆轉,對於德國來說局勢越來越不利了,1944年開始,蘇聯紅軍開始進行戰略性反攻,與此相對應的是1944年6月6日盟軍發動諾曼底登陸,對於當時的德軍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
很多明眼的德國人明白,德國已經輸了,現在能夠想到的辦法就是如何結束戰爭,很多德國軍官想要發動政變炸死希特勒來結束戰爭,包括隆美爾在內的德國陸軍統帥也在勸希特勒結束戰爭,希特勒一意孤行,下令毒死隆美爾,由此可見,對於德國來說,投降是最好的選擇。
可以說,盡管在整個德國范圍內可能還存在700萬編制的部隊,但是精銳部隊都打的差不多了,並不屬於那種被斬首行動了,而是經過最頑強的抵抗,最終在首都被攻克,元首自殺的情況下才選擇的投降,德軍已經盡最大的努力了。
E. 1945年德國為什麼投降了兩次呢
2015年5月9日,俄羅斯舉行了慶祝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的閱兵式,雖然儀式的排場不小,規模超過二戰勝利60周年時的閱兵式,但美英等西方國家卻顯得很不給「面子」,大多拒絕參加。也許在俄羅斯人看來,在這樣一個德國投降、歐洲戰場的戰爭結束的標志性日子,美英等國如此冷落昔日盟友,顯得有些不近人情,但對於美英等西方國家來說,所謂「二戰歐洲戰場勝利紀念日」與俄羅斯人認定的並非同一天。而這一切,都源於二戰結束時納粹德國所進行的兩次無條件投降。東西方對於二戰的不同認識,其實早在這場戰爭結束時就已經種下了種子。
艾森豪威爾「出讓」柏林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美軍此時已經開始與納粹德國就投降問題討價還價,預判到了德軍在窮途末路時一定會率先向美國人無條件投降的可能性。如此一來,對德的投降儀式依然將由西方主導,蘇聯辛苦打下的柏林,將是一座沒有政治意義的空城。而且慕尼黑和萊比錫是德國的重要工業區,更不能落到蘇聯人手中。
後來事情的發展驗證了艾森豪威爾的預判,當年4月16日,蘇軍發起對柏林的總攻,29日,希特勒在絕望中自殺。5月3日,蘇軍在付出30萬人傷亡的代價後完成了對柏林的佔領。然而,打下柏林的蘇聯人卻沒等來德國的投降代表。不僅如此,他們之後還憤怒地獲知,德國正式的投降代表已經在前往美英佔區的路上了。
F. 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七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呢
德國部隊的真實人數預估首先我們要說明一點:那就是德國部隊700萬這個數據還是暫且存疑的,至於這些數據是否有這么多,以及真實數據的背後是否有著水分,不得而知。這就頗有點類似於三國時期各個部隊之間、各個大軍閥之間的戰爭了。
曹操號稱有百萬大軍,劉備也號稱有50萬大軍,可真實的部隊人數往往要大打折扣,甚至他們還需要把來回配送糧食以及後勤補給的所有人員都算上來湊這個人數。所以我們不排除當時的德軍也有這個狀態。
歷史啟示錄其實整體來看,德軍在當時情況之下投降只能說是萬般無奈的事情。原因很簡單,也有多方面因素做考量.摺合在一起的話,只需要有幾點來看:第1部隊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多;第2戰線極長,後勤被切斷;第3則是當時的國會大廈被攻佔,當時的德軍首領也飲彈自盡.
G. 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七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
我先吹毛求疵一下,對這個題目提點兒意見。
首先,時間概念的先後順序反了,柏林戰役結束後,德國在1945年5月9日投降,而二戰結束的時間一般按照日本投降的時間來計算為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
其次,對於德國這七百萬大軍很多人可能覺得比較誇張
二戰時期德國動員的兵力超過1700餘萬人。
閃擊波蘭德軍出動了88萬人,算上預備役,兵力超過160萬人。
「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德軍出動了大約500萬人。
結合各個戰線投入的兵力德軍總數超過1000萬應該是靠譜的。
二戰後期,德軍節節敗退損失慘重,希特勒之所以堅持不投降,恐怕依仗的還是數百萬德軍有生力量。
既然有這么多軍隊,那麼德軍為什麼要投降呢,主要有這幾點原因。
一、這些所謂的700萬軍隊恐怕只是紙面上的數據,能實際參加戰斗的遠達不到這個數字,而且精銳兵力在戰斗中損失慘重,現存部隊的戰鬥力是個大問題。
二、隨著德軍的節節敗退,德軍內部也出現了厭戰情緒,將帥意見不統一,甚至有些部隊秘密和盟軍接觸,軍隊中反對希特勒的呼聲也越來越高,隊伍不好帶啊。
三、柏林戰役德軍最後的精銳被蘇軍殲滅,首都被攻陷,元首自殺,德軍失去了繼續戰斗下去了理由。
四、大勢已去,隨著德軍在東線戰場的節節敗退,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北非戰場的潰敗,德軍的失敗已經是註定的。
綜合上述原因,當蘇聯攻陷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象徵帝國大廈時,希特勒選擇了自盡,而德國也只能選擇投降。
H. 蘇軍攻進柏林時,德軍還有百萬之多,為什麼迅速就投降了呢
雖然二戰時德國只有不到7000萬人的總人口,但得益於德國高效的動員體系,在整個戰爭期間德國一共動員了超過1000萬兵力,動員率遠在美蘇兩個人口過億的大國之上。
經過數年戰爭造成人口消耗,到1945年4月柏林戰役打響時,除了固守柏林的約80萬德軍,德國在其他地區還有200萬以上兵力,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希特勒已經制定了死守柏林的計劃,為什麼僅憑手中80萬兵力與226萬蘇軍死磕,而沒有調集各路援軍回防柏林,與蘇軍決一死戰?
德國確實已經是窮途末路了,魯爾和西里西亞早已落入盟軍和蘇軍之手,元帥將軍們都已經明白敗局已定,如今唯一的指望就是盡最大努力擋住蘇軍,把英美先一步放進柏林,企圖借英美之力一起對付蘇聯,於是戰爭末期出現這樣一種奇景:一支又一支德軍精銳部隊被從西線調走,一個接一個被填進東線這個血肉磨坊,布達佩斯、布拉格等東歐城市血流成河。
I. 1945年德國為何投降兩次
因為美國和蘇聯的「面子之爭」。
J. 二戰最後還有幾百萬軍隊的德國為什麼選擇了投降
二戰時期,德軍可謂戰鬥力強悍,曾經幾乎橫掃歐洲,然而後來被美蘇等盟國軍隊給揍扁了,最後選擇了投降。很多人和我一樣會不禁而問:當時德軍尚且有幾百萬的軍隊,為何會選擇投降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其中的原因。
總之,德軍在尚有幾百萬軍隊的情況下,是不得不選擇投降,並且也是當時德國最好的選擇了,可謂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