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848-1919外國侵略者強迫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協定有多少
據統計1848-1919外國侵略者強迫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協定有有25個之多。
1.中俄蒙協約(民國4年(1915年)6月7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外蒙古,恰克圖)
2.民四條約(二十一條)(民國4年(1915年)5月25日,中國與日本,簽約地點:北京)
3.滿洲里界約(1911年(宣統三年)12月20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滿洲里)
4.中英續訂藏印條約(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4月27日,中國與英國,簽約地點:北京)
5.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12月22日,簽約地點:北京)
6.辛丑條約(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9月7日,簽約地點:北京)
7.廣州灣租界條約(或中法互訂廣州灣租界條約)(時間: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11月16日;簽約地點:廣州灣;中國與法國)【註:廣州灣今廣東湛江市】
8.訂租威海衛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7月1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註:威海衛今山東威海市】
9.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6月9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
10.中俄旅大租地條約(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3月27日,簽約地點: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國聖彼得堡簽訂了《續訂旅大租地條約》)
11.中德膠澳租界條約(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3月6日,北京;中國與德國)
12.中日通商行船條約(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7月21日,簽訂於北京)
13.中俄密約(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6月3日,莫斯科)
14.馬關條約(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4月17日,馬關,與日本)
15.中英會議藏印條款(1890年(光緒十六年)3月17日,印度加爾各答;補充修訂:1893年12月5日,大吉嶺)
16.中葡和好通商條約(1887年(光緒十三年)12月1日,與葡萄牙,北京)
17.中英煙台條約(1876年(光緒二年)煙台;中國與英國)
18.中日北京專條(1874年(同治十三年)10月31日)
19.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1864年(同治三年)10月7日,塔爾巴哈台)
20.中德通商條約(1861年(咸豐十一年)9月2日,天津)
21.北京條約
a)中俄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十年)11月14日,北京)
b)中法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十年)10月25日,北京)
c)中英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十年)10月24日,北京)
22.天津條約
a)中法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八年)6月27日,天津)
b)中英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八年)6月26日,天津)
c)中美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八年)6月18日,天津)
d)中俄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八年)6月13日,天津)
23.中俄璦琿條約(1858年(咸豐八年)5月28日,黑河)
24.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豐四年)7月5日,上海)
25.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豐元年)8月6日,伊犁)
不平等條約是晚清的「土特產」,也是喪權辱國的標志,所謂的屈辱也正是在於此。不平等,主要體現在強迫性,割地賠款,喪失主權、損害尊嚴及領土的完整。
『貳』 中國簽訂的條約列表
列表:
1、中俄蒙協約(民國4年(1915年)6月7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外蒙古,恰克圖)
2、民四條約(二十一條)(民國4年(1915年)5月25日,中國與日本,簽約地點:北京)
3、滿洲里界約(1911年(宣統三年)12月20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滿洲里)
4、中英續訂藏印條約(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4月27日,中國與英國,簽約地點:北京)
5、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12月22日,簽約地點:北京)
6、辛丑條約(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9月7日,簽約地點:北京)
7、廣州灣租界條約(或中法互訂廣州灣租界條約)(時間: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11月16日;簽約地點:廣州灣;中國與法國)【註:廣州灣今廣東湛江市】
8、訂租威海衛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7月1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註:威海衛今山東威海市】
9、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6月9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
10、中俄旅大租地條約(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3月27日,簽約地點: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國聖彼得堡簽訂了《續訂旅大租地條約》)
11、中德膠澳租界條約(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3月6日,北京;中國與德國)
12、中日通商行船條約(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7月21日,簽訂於北京)
13、中俄密約(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6月3日,莫斯科)
14、馬關條約(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4月17日,馬關,與日本)
15、中英會議藏印條款(1890年(光緒十六年)3月17日,印度加爾各答;補充修訂:1893年12月5日,大吉嶺)
16、中葡和好通商條約(1887年(光緒十三年)12月1日,與葡萄牙,北京)
17、中英煙台條約(1876年(光緒二年)煙台;中國與英國)
18、中日北京專條(1874年(同治十三年)10月31日)
19、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1864年(同治三年)10月7日,塔爾巴哈台)
20、中德通商條約(1861年(咸豐十一年)9月2日,天津)
21、北京條約
a) 中俄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十年)11月14日,北京)
b) 中法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十年)10月25日,北京)
c) 中英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十年)10月24日,北京)
22、天津條約
a) 中法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八年)6月27日,天津)
b) 中英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八年)6月26日,天津)
c) 中美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八年)6月18日,天津)
d) 中俄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八年)6月13日,天津)
23、中俄璦琿條約(1858年(咸豐八年)5月28日,黑河)
24、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豐四年)7月5日,上海)
25、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豐元年)8月6日,伊犁)
26、黃埔條約(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10月24日,與法國,黃埔)
27、望廈條約(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7月3日,與美國,望廈村)
28、虎門條約(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10月8日,與英國,虎門)
29、南京條約(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8月29日,與英國,南京)
(2)中國和德國有哪些條約擴展閱讀:
條約內容:
一、《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又稱《塔城議定書》,是1864年10月7日(同治三年9月7日)沙皇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割佔中國西北地區領土(今稱外西北)的不平等條約。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共10條,主要內容有:
1、重新規定從沙賓達巴哈起至浩罕邊界為止的中俄西段邊界,新界以西原屬中國的土地劃歸俄國。
2、劃界後,新邊界線附近居民,「地面分在何國,其人丁即隨地歸為何國管轄」。
3、換約後滿240天,兩國立界大臣會同,「按照議定界址,建立界牌鄂博」,並擬定國界記文,互換為憑。
4、立界後,位於新界俄國一側的原有中國卡倫,應於一個月內遷往中國一側。塔爾巴哈台所屬巴克圖卡外民庄五處,限10年內內遷。
沙俄由此割佔中國西北部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淖爾(今齋桑泊)南北4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此地區現歸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及俄羅斯的阿爾泰共和國、圖瓦共和國所有。
二、《中英煙台條約》
《中英煙台條約》又稱為《滇案條約》、《中英會議條款》,是1876年(光緒二年)9月13日清朝與英國在煙台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條約的簽訂結束了「滇案」,但也使英國得到了入侵中國西南邊境「條約權利」。
《中英煙台條約》亦稱《滇案條約》,共分三大部分16款,並附有「另議專條」。第一部分主要內容為:中國向英國償款銀20萬兩;
中國派出使大臣帶國書前往英國,對滇案表示「惋惜」;雲南當局應與英國所派官員商訂滇緬來往通商章程;
自1877年起,以五年為限,英國派官員駐雲南大理或其他相宜地方,察看通商情形;英國仍保留由印度派員赴雲南之權。
第二部分實際上涉及中外司法案件的處理及官方交往兩方面,主要內容為:總理衙門應「照會各國駐京大臣」,請其會同該衙門就通商口岸的中外會審案件議定劃一章程;
「凡遇內地各省地方或通商口岸」有涉及英人生命財產的案件,英使可派員前往「觀審」,「倘觀審之員以為辦理未妥,可以逐細辯論」;
中外交涉案件,被告為何國人,即向何國官員控告,由被告所屬國官員依本國法律審判。這些規定擴大了英國在華治外法權。
第三部分為「通商事務」,主要內容為:增開宜昌、蕪湖、溫州、北海四處為通商口岸;准許英商船在沿江的大通、安慶、湖口、沙市等處停泊起卸貨物;
各口租界免收洋貨厘金;新舊通商口岸尚未劃定租界者都要「劃定界址」。此外,《另議專條》中規定英國可派探路隊由北京經甘肅、青海或四川等地進入西藏,或由印度進藏。
三、《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是中國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於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原名《馬關新約》,日本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
《馬關條約》的簽署標志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中方全權代表為李鴻章、李經方,日方全權代表為伊藤博文、陸奧宗光。
根據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後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台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與此同時,條約也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該條約適應了帝國主義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需要,隨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四、《中俄密約》
《中俄密約》,即俄國與清政府訂立的秘密條約,1896年6月3日(光緒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沙俄利用中國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的困境,藉口「共同防禦」日本。
誘迫清政府派遣特使李鴻章與俄國外交大臣羅拔諾夫、財政大臣維特在莫斯科簽訂《御敵互相援助條約》。又稱《防禦同盟條約》。一般稱為《中俄密約》。
1896年6月3日,中俄雙方代表在莫斯科舉行《中俄密約》(正式名稱為《御敵互相援助條約》或《防禦同盟條約》)簽字儀式。該條約共6款,主要內容是:
1、如日本入侵俄國遠東或中國、朝鮮土地,中俄兩國應以陸海軍及軍火、糧食互相援助,戰爭期間,中國所有口岸均向俄國兵船開放。
2、中國允許華俄道勝銀行接造一條由黑龍江、吉林至海參崴的鐵路,無論戰時平時,俄國均有權使用該鐵路運送兵員、糧食和軍械。
《中俄密約》是沙俄以不正當手段誘迫清政府簽訂的徹頭徹尾的強盜條約。它的簽訂,使俄國不費一槍一彈,實際上把中國東北區域變成了俄國的勢力范圍。
這對於俄國將侵略矛頭進一步伸向華北及長江流域,進一步對清政府施加影響,爭奪遠東霸權,具有重要意義。
五、《中俄會訂條約》
《中俄會訂條約》又稱為《中俄旅大租地條約》、《中俄條約》,是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3月27日清朝與沙皇俄國在北京簽訂的有關租借旅順和大連的不平等條約。
主要內容有:
1、旅順、大連及其附近水面租與俄國,為期25年。期滿可「相商展限」,俄國在租借地內享有治理地方和調度水陸各軍等全權,清政府無權駐軍。
2、租地以北劃出一段「隙地」(幾乎包括了整個遼東半島),未經俄方許可,中國軍隊不得進入。
3、中國同意俄國從中東鐵路修一支線到旅順、大連,「此支路經過地方,(中國)不將鐵路利益給與別國人」。
《中俄會訂條約》的簽訂,使俄國強行租借了旅順和大連灣,在遼東半島南端,建立了海軍基地,並通過中東鐵路與南滿支線把這兩個遠離俄國本土的軍港同俄國聯結起來,使東北三省成為沙俄的勢力范圍,使俄國在遠東的戰略地位大大加強。
強租旅大的第二年,沙俄又擅自把旅大租借地改為「關東省」,實行軍政合一的殖民統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不平等條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英煙台條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關條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俄密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俄旅大租地條約
『叄』 一戰戰勝國與德國簽署什麼條約
一戰戰勝國與德國簽署了《凡爾賽條約》,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德國的勢力。1918年11月11日,雙方宣布停戰,在經過長達6個月的談判之後(也即巴黎和會,Paris Peace Conference),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這項條約得到了國際聯盟承認,並於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凡爾賽條約》共分15部分,440條。根據條約規定,德國損失了10%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喀麥隆、多哥以及德屬新幾內亞),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
(3)中國和德國有哪些條約擴展閱讀
巴黎和會是指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戰後協約會議。27個戰勝國的代表1000人參加,其中全權代表70人。蘇俄沒有受到邀請,德國作為戰敗國也被拒之門外。
經過激烈的較量和彼此的妥協,6月28日,各戰勝國終於在巴黎近郊著名的凡爾賽宮鏡廳簽訂了《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
由於大會將戰前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給日本,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利益,中國代表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凡爾賽和約》的這些條款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真實記錄。
『肆』 近代求中國和日本,俄羅斯,英國,德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1. 中俄蒙協約(民國4年(1915年)6月7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外蒙古,恰克圖)
2. 民四條約(二十一條)(民國4年(1915年)5月25日,中國與日本,簽約地點:北京)
3. 滿洲里界約(1911年(宣統3年)12月20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滿洲里)
4.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1906年(光緒32年)4月27日,簽約地點:北京)
5. 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1905年(光緒31年)12月22日,簽約地點:北京)
6. 辛丑條約(1901年(光緒27年)9月7日,簽約地點:北京)
7. 廣州灣租界條約(時間:1899年(光緒25年)11月16日;簽約地點:廣州灣;中國與法國)
8. 訂租威海衛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24年)7月1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
9.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24年)6月9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
10. 中俄旅大租地條約(1898年(光緒24年)3月27日,簽約地點: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國彼得堡簽訂了《續訂旅大租地條約》)
11. 中德膠澳租界條約(1898年(光緒24年)3月6日,北京;中國與德國)
12. 中日通商行船條約(1896年(光緒22年)7月21日,簽訂於北京)
13. 中俄密約(1896年(光緒22年)6月3日,莫斯科)
14. 馬關條約(1895年(光緒21年)4月17日,馬關,與日本)
15. 中英會議藏印條款(1890年(光緒16年)3月17日,印度加爾各答;補充修訂:1893年12月5日,大吉嶺)
16. 中葡和好通商條約(1887年(光緒13年)12月1日,與葡萄牙,北京)
17. 中英煙台條約(1876年(光緒2年)煙台;中國與英國)
18. 中日北京專條(1874年(同治13年)10月31日)
19.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1864年(同治3年)10月7日,塔爾巴哈台)
20. 中德通商條約(1861年(咸豐11年)9月2日,天津)
21. 北京條約
a) 中俄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1月14日,北京)
b) 中法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0月25日,北京)
c) 中英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0月24日,北京)
22. 天津條約
a) 中法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27日,天津)
b) 中英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26日,天津)
c) 中美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18日,天津)
d) 中俄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13日,天津)
23. 中俄璦琿條約(1858年(咸豐8年)5月28日,璦琿)
24.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豐4年)7月5日,上海)
25. 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豐元年)8月6日,伊犁)
26. 黃埔條約(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與法國,黃埔)
27. 望廈條約(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與美國,望廈)
28. 虎門條約(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與英國,虎門)
29. 南京條約(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與英國,南京)
『伍』 1919年中國外交失敗簽訂了什麼條約
1919年中國外交失敗簽訂了《凡爾賽和約》
《凡爾賽條約》
《凡爾賽條約》或《凡爾賽和約》(英文:Treaty of Versailles),全稱《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協約國)對戰敗國(同盟國)的和約,它的主要目的是懲罰和削弱德國。協約國和同盟國於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經過巴黎和會長達6個月的談判後,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得到國際聯盟的承認後,於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中國因巴黎和會對於中日青島問題無法解決,進而爆發全國反日的五四運動,沒有簽署凡爾賽條約,但與德國另簽訂和約。美國因其國會表決多數反對,也未簽凡爾賽條約。
『陸』 近代中國所簽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按時間排列,時間和條約名字以及和哪國簽訂就可以,)
1、《南京條約》:1842年8月29日中英簽訂。
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該約於1842年8月29日,由清朝政府欽差大臣耆英、伊裡布與英國代表璞鼎查在停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艦皋華麗號上簽訂,標志著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束。
2、《瑗琿條約》:1858年5月28日中俄簽訂。
璦琿條約是俄羅斯帝國東西伯利亞總督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穆拉維約夫和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於1858年5月28日在璦琿簽定的不平等條約,該條約令中國失去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3、《天津條約》:1858年6月中分別與俄、美、英、法簽訂。
天津條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法國、俄國、美國強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別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兩國為了進一步擴大侵略特權而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
1858年,英法艦隊在美、俄兩國支持下,襲擊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聯軍進犯天津。清政府派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俄、美、英、法各國代表分別簽訂《天津條約》。
4、《北京條約》:1860年10—11月中分別與英、法、俄簽訂。
北京條約是清朝政府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在北京分別與英國、法國、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清政府委任欽差大臣奕䜣作為談判及簽約代表。
5、《馬關條約》:1895年4月7日中日簽訂。
馬關條約是中國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在日本馬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6、《辛丑條約》:1901年9月7日中分別與英、美、 俄、日、德、意、法、奧(奧匈帝國)、西、荷、 比簽訂。
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該條約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柒』 中國有無與德國簽訂雙邊司法協助條約
沒有。
截至2014年11月,中國已對外締結39項引渡條約(其中29項已生效),52項刑事司法協助條約(其中46項已生效)。
中國先後與法國、西班牙、澳大利亞、義大利、葡萄牙等西方發達國家簽訂引渡條約;與美國、加拿大、法國、西班牙、葡萄牙、澳大利亞、紐西蘭、英國、比利時簽訂刑事司法協助條約。
除雙邊條約外,我國已加入《海牙送達公約》和《海牙取證公約》,這兩項公約均已對我國生效。
中國與泰國,俄羅斯,白俄羅斯,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哈薩克,蒙古,吉爾吉斯斯坦,烏克蘭,柬埔寨,烏茲別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立陶宛,大韓民國,寮國,菲律賓,秘魯,突尼西亞,南非,西班牙,法國,安哥拉,納米比亞等簽署了引渡條約。
『捌』 中國清政府與德國為什麼簽訂膠奧租界條約
德國雖然在甲午戰後取得了借款權,並且在天津和漢口兩地取得了租界地,但是,它還沒有滿足。它一直希望能在中國的沿海地區取得一個穩固的據點。為此,它曾向清政府多次交涉,都沒有獲得成功。1896年8月,德國遠東艦隊司令、海軍上將蒂爾匹茨在中國的沿海進行考察,他得出結論,認為山東半島的膠州灣最宜於建立海軍基地,於是向德皇報告,請求出兵加以佔領。天津的德籍海關稅務司德璀琳附和於他的意見,他們向德皇威廉二世報告說,膠州灣有著優越的自然條件,港灣良好、附近的物產豐富、交通便利,同時又是渤海的門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建議德皇拿定主意迅速佔領。於是威廉二世下定決心,製造事端,趁機佔領,然後再強迫清政府承認既成的事實。德國的首相霍亨洛也告訴威廉:「我們要想佔領中國的膠州灣,唯一可循的途徑是等待中國人給我們提供可資報復的借口,然後我們即抓住時機,強行佔領膠州灣,用它作為一個抵押,然後再同中國人交涉,割讓該地。而且根據過去兩年的經驗,利用在華傳教士和教官的問題,我們不難在不久的將來得到這樣的機會。」
霍亨洛果然沒有料錯。1897年11月1日,德國的兩名傳教士在山東曹州被殺,曹州教案發生。五天之後,消息傳到威廉二世的耳中,他喜不自勝地道:「中國人終於給我們提供了我們期待已久的理由和事件,我們現在可以理所當然地出兵了,我決定立即動手。」山東南部天主教德國主教安治泰這時也恰在柏林,他也向德國外交部建議說:「現在我們正好利用這一次機會佔領膠州,因為它對我們來說,在各個方面都是最好的、最能發展的據點。」於是,威廉下令德國遠東艦隊從吳淞口駛往膠州灣。同時,為了取得俄國人的支持,他還向尼古拉二世探詢道:「由於日前在中國山東發生了兩名德國傳教士被殺的事件,我決定把本國的遠東艦隊派往膠州灣,不知您對此有何意見?」尼古拉做了模稜兩可的回答說:「對您派遣德國艦隊去膠州灣的命令,我不能表示贊成或者是不贊成,因為我不久前才知道,這一港灣曾在1895至1896年間歸於我們使用。」
14日,德國艦隊駛入了膠州灣,海軍陸戰隊強行登陸,砍斷了清軍的電話線、搶佔山頭要隘、挖溝架炮。膠州守將章高元要求抵抗,但是清政府卻命令道:「敵情雖迫,朝廷決不動兵。」要求中國守軍不可輕啟兵端。這樣德國人輕而易舉地佔領了膠州灣沿岸各地。
清政府既然決定決不動兵,只得同意就德國人提出的六項要求進行談判。總理衙門向德國公使海靖提出要求,要德國首先從膠州撤軍。海靖聲稱,撤軍是在全部要求之中唯一不能接受的一點,德國人需要把艦隊保留在膠州灣,以監視地方當局執行中央政府的命令。清政府對此表示拒絕,於是海靖即蠻橫地說:「在本國政府的要求得到滿足之前,我們將保持對膠州的佔領,以作抵押,並將建立臨時的行政機構。」
德國人心中早有打算,絕對不肯退步。於是,清政府便向「盟國」俄國求助。李鴻章在得知德軍於膠州登陸的消息後,立即跑到俄國使館,請求俄國出面進行干涉。此後的幾天時間里,他每天都派人前往俄國使館打聽消息。但是俄國雖然與中國簽訂了一個所謂的《御敵互相援助條約》,但是它從來就無意於對中國的事情提供真心的幫助。它正想利用這一機會,再一次向中國提出進一步的侵略要求。因此,對於李鴻章的請求,只是一味地搪塞。
德國人這時也展開了積極的外交活動。威廉向尼古拉表示:他對俄國在歐洲和亞洲的政策都是支持的,只要俄國人同意德國佔領膠州灣,他就承認中國的北部是俄國人的勢力范圍。同時他還向尼古拉做出保證,德軍駐留於膠州灣,並不會對於俄艦在該處的停泊產生任何影響。俄國人此時也正有意佔領中國遼東半島南端的旅順,自然願意德國人成為始作俑者,於是俄國政府向德國人表示,它願意與德國在遠東一道前進。於是兩國在共同侵略中國的問題上達成了一致。同時德國人也花費了很大的氣力與英、法、日等國進行交涉,並向他們做出不同程度的保證,得到了他們不同程度的支持和認可。
清政府指望俄國人出面干涉的想法註定是要破滅的,而列強各國卻對德國人的行動,在不同程度上予以縱容,清政府處於無所援助的地步,它只得再一次屈服。12月間,總理衙門接受了德國所提出的懲辦地方官吏、修建教堂、賠償被害教士損失以及答應由德國人修築由膠州灣到濟南的鐵路的要求。
但是德國的真正目的卻不僅僅是這些,它如此大動干戈,就是要最終霸佔膠州灣,對於清政府的表示,威廉二世未加理睬。12月16日,他派遣亨利親王率領增援部隊來華,並揚言要在一切必要的場合,運用鐵拳,向中國施加壓力。同時他還借口「在曹州地方又有驅逐教民殺害洋人」之說,正式向清政府提出了租借膠州的要求。清政府在德國人的咄咄威勢下,不得不屈服。1898年3月6日,李鴻章和翁同穌代表清政府與德國人簽訂了《膠奧租界條約》。通過這一個條約,德國終於實現了它在中國沿海取得穩固據點的夢想,把山東全省變成了它的勢力范圍。同時這一事件也拉開了列強各國在華強占勢力范圍、瓜分中國狂潮的序幕。
『玖』 中國與外國一共簽訂了多少不平等條約
中國近代史一共與外國簽訂了29個不平等條約。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與其他國家簽訂了一系列的條約,一般認為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不平等的。
從條約的簽訂上看,是經過雙方的交涉談判、共同宣布的平等協定,但實際上兩國的談判總是經過了一場戰爭——早已腐朽沒落的清帝國在 對外經濟與國防上不是近代帝國主義國家的對手,一場戰爭下來中國政府很少能從戰爭中佔到什麼「便宜」,反而讓其他國家取得戰爭的主動,迫使中國政府以談判 為手段以避免更大的損失;中國政府的代理人往往在談判時只有「接受」與「不接受」這樣的選擇,這些代理人作為一個專制帝王派來的代表,只能為了皇族的利益去簽訂這些條約。
中國的史學界大多將自1949年以前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840年—1860年)
這一階段既是中國由君主專制社會走向半殖民社會的開端,也是列強在中國建立殖民體系的形成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南京條約》的簽定標志著中國不平等條約體系的建立與初步形成。《南京條約》又與《望廈條約》、《黃埔條約》構成了中國不平等條約體系中最重要的奠基石。通過這三個不平等條約,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三個資本主義國家:美、英、法三國在中國取得了如下權利:
1. 取得自由對外貿易的通商權與片面最惠國待遇。
2. 取得協定關稅的權利。
3. 取得在華傳教、租地建房的權利。
4. 取得領事裁判權。
5. 取得部分中國領土的佔有權。
這些不平等權利構成了中國最早的不平等條約體系,無論是今後的租界、內河巡航、高額賠款都不過是上述權利的延續、發展與補充。
1853年在上海的一場小刀會起義令英國人取得了控制中國海關的絕佳機會;第一次鴉片戰爭後14年,英法為擴大在華權益再度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這場持續4年的戰爭帶來了一系列新的條約:
1. 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條約》、中俄《璦琿條約》(1858年)
2. 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條約》(1860年)
這次戰爭帶來的新的不平等條約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歐美各國又取得了一些新的條約特權:
1. 胃口大開的領土要求。
2. 擴大對外貿易窗口的要求。
3. 內河航運權。
4. 鴉片貿易合法權。
5. 內地自由行動權。
6. 勞工出國權。
這一時期的不平等條約大多圍繞著貿易而進行,對於當時的資本主義國家而言,工業革命後生產力的提高帶來了大量的商品,在本國市場銷售商品取得利潤不能完全滿足資本家的慾望,因而就要開辟新的海外市場。所以各國採用的都是自由貿易的經濟方針,政府制定的對外政策無不以擴大貿易對象,實現商品輸出為主要目的。打開中國的大門,建立殖民地,要求五口通商、協定關稅都是這一方針的具體體現。面對頑固不願開放的清朝政府,各國就採用了先以武力手段迫使中國政府談判,再取得交易特權與商品市場。
第二階段(1860年—1919年)
在《北京條約》簽訂之後,清帝國進行了一場洋務運動的變革;在1860以後的一段時期內,清政府「內外祥和」,稱之為「同治中興」。但是,好景不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1876年因馬嘉理案簽訂煙台條約。1883年,法國為侵略越南而挑起戰爭。在這場被稱為中法戰爭的戰爭中,清軍於馬尾海戰大敗後在陸地戰場上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此時清政府卻主張趁勝求和。1885年李鴻章和法國公使巴德諾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法新約》。這場戰爭顯示了洋務運動的成績,更暴露了洋務運動的嚴重不足。
此時,日本正處於明治維新時期;他們制定了入侵中國的「大陸政策」,並通過不斷擴軍備戰一步步實施他們的計劃。在一切就緒之後,1894年,日本發動了日本稱為日清戰爭的甲午中日戰爭。由於清政府的腐朽,戰爭迅速失敗。1895年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春帆樓簽訂了《馬關條約》
此後,列強在中國大肆劃分勢力范圍,強占租借地,中華民族同外國矛盾日趨激化。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運動迅速在中國北方興起(南方也有類似性質的運動,規模較小)。義和團運動在反侵略也極端排外,仇視一切外來事物;在華北四處殺害外國人與信仰基督教的中國人,燒毀教堂、鐵路等 一切跟外國有關的事物。外國人紛躲入使館避難。列強以保護僑民為名,英法美俄德日意奧八國聯合起來,組成聯軍進入中國,在天津登陸後向北京進發。清政府則 以「義和團可用」,讓義和團及清兵在北京圍攻外國使館,並向十一國宣戰。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清皇室倉皇離開;並以政府之前是被義和團脅持為名,由李鴻章 出面跟列強求和。義和團則被中外聯合剿殺。同時俄國更乘機佔領中國東北。1901年,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同11國簽訂了《辛丑條約》。因為列強之間的矛盾,中國免於被瓜分。但條約對中國處以懲罰性的條款,包括容許外國在北京至天津駐兵,並對各國賠償大額軍費。李鴻章不久病死。這個條約進一步削弱清政府的統治。
第三階段(1919年—1949年)
在這一階段,在中國植根近80年的不平等條約體系開始遭到動搖:早先蘇聯宣布廢除沙皇俄國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歷來傳聞如此,但是沒有證據證明蘇聯做到了這點,或者作出過這個聲明。);國內民主意識與救亡圖存觀念日益上漲,大規模的群眾集會此起彼伏。令當時的北洋政府受到極大壓力。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展現出中華民族不甘於受人宰割的決心,其結果是遠在法國召開的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沒有在破壞中國權益的《凡爾賽和約》上簽字。此後不久,隨著聯俄容共的實現,中國國民黨領導進行北伐。自1927年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中國大陸上出現了持續不斷的權力收回與「改訂新約」運動,使得中國的民族自尊心得到極大滿足。
這一時期掌握國家政權的政府雖不敢徹底廢除所有的不平等條約,但已經對部分國家主權展開收回行動。其主要活動為:
1. 收回租界:包括1927年1月國民政府下令收回發生一三慘案事端的漢口、九江的英國租界;1930年10月1日收回英國佔領的威海衛;1931年1月15日收回比利時在華租界。
2. 收回關稅主權:改訂新約運動的成果之一;1933年國民政府實行新稅則,標志著中國基本實現了關稅自主。
3. 廢除領事裁判權與最惠國待遇。
但這一系列的活動並沒有徹底讓中國擺脫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狀況,這是由於當時的中國國力依然不足以與世界強國對抗,政府害怕面對廢除不平等條約後各 國可能做出的強烈反應甚至是動用武力;國民政府需要有外國的經濟、外交上的支持,不可能接受被國際孤立的形勢。因而在20世紀30年代後,不平等條約的體 系反而再次加強,但各國也已經不再採用武力威脅的手段,轉而以一定的經濟利益或一些對中國而言無關大局的利益來換取特權,或者先製造輿論優勢渲染簽訂條約 的利益。如何梅協定就是日本先製造「華北獨立」的事端,再通過輿論向外界詮釋華北不設防帶來的好處,最終使國民政府接受協定。
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由於中國與意、日為交戰方,因此廢除了在華的不平等條約。為了維持反法西斯同盟的穩定,1943年1月11日美國和英國分別與中華民國簽署《中美新約》、《中英新約》,自願放棄在同盟國中國的特權。
1949年9月,在北平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共同綱領》,其第55條公開宣布「對於國民黨所訂的各項條約和協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應加以審查,按其內容,分別予以承認,或廢除,或修改,或重訂。」
一覽表
下面列出了部分中國政府或大多數中國人認為是不平等的條約。
1. 中俄蒙協約(民國4年(1915年)6月7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外蒙古,恰克圖)
2. 民四條約(二十一條)(民國4年(1915年)5月25日,中國與日本,簽約地點:北京)
3. 滿洲里界約(1911年(宣統3年)12月20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滿洲里)
4.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1906年(光緒32年)4月27日,中國與英國,簽約地點:北京)
5. 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1905年(光緒31年)12月22日,簽約地點:北京)
6. 辛丑條約(1901年(光緒27年)9月7日,簽約地點:北京)
7. 廣州灣租界條約(或中法互訂廣州灣租界條約)(時間:1899年(光緒25年)11月16日;簽約地點:廣州灣;中國與法國)【註:廣州灣今廣東湛江市】
8.訂租威海衛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24年)7月1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註:威海衛今山東威海市】
9.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24年)6月9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10. 中俄旅大租地條約(1898年(光緒24年)3月27日,簽約地點: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國彼得堡簽訂了《續訂旅大租地條約》)
11. 中德膠澳租界條約(1898年(光緒24年)3月6日,北京;中國與德國)
12. 中日通商行船條約(1896年(光緒22年)7月21日,簽訂於北京)
13. 中俄密約(1896年(光緒22年)6月3日,莫斯科)
14. 馬關條約(1895年(光緒21年)4月17日,馬關,與日本)
15. 中英會議藏印條款(1890年(光緒16年)3月17日,印度加爾各答;補充修訂:1893年12月5日,大吉嶺)
16. 中葡和好通商條約(1887年(光緒13年)12月1日,與葡萄牙,北京)
17. 中英煙台條約(1876年(光緒2年)煙台;中國與英國)
18. 中日北京專條(1874年(同治13年)10月31日)
19.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1864年(同治3年)10月7日,塔爾巴哈台)
20. 中德通商條約(1861年(咸豐11年)9月2日,天津)
21. 北京條約
a) 中俄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1月14日,北京)
b) 中法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0月25日,北京)
c) 中英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0月24日,北京)
22. 天津條約
a) 中法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27日,天津)
b) 中英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26日,天津)
c) 中美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18日,天津)
d) 中俄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13日,天津)
23. 中俄璦琿條約(1858年(咸豐8年)5月28日,璦琿)
24.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豐4年)7月5日,上海)
25. 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豐元年)8月6日,伊犁)
26. 黃埔條約(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與法國,黃埔)
27. 望廈條約(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與美國,望廈)
28. 虎門條約(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與英國,虎門)
29.南京條約(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與英國,南京)
關於《尼布楚條約》:從歷史上看,當時的中國與俄國,政治上是相互獨立的,經濟上也沒有依賴,軍事上也沒有弱勢。中國和沙俄的雅克薩之戰是中方完全勝利。中國與沙俄在簽訂條約時,互相不受對方的軍事壓迫,雙方處於完全自願簽訂的《尼布楚條約》,所以《尼布楚條約》是平等條約。《尼布楚條約》不是割地條約,是中俄瓜分喀爾喀部族地區的條約,是清俄劃分外蒙古的第一步。條約簽訂後,喀爾喀蒙古人不再有後撤縱深,迫不得已南依,逐步遷移到如今的中國內蒙古自治區。
1917年,德國和奧匈帝國因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中國的敵對國,而被廢除不平等條約。1917年蘇俄自願放棄其在中國的特權(事後未完全兌現,亦無退還條約中獲得的領土)。1943年,美國和英國自願放棄其在中國的特權。義大利和日本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中國的敵對國失去他們的特殊地位,日本、義大利在中國的殖民地和租借地被全部剝奪。1946年,法國放棄其在中國的特權。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後,不承認以前簽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
詳見:http://ke..com/link?url=KXM-_m-BxNV08OPq#6_1
『拾』 中國所有條約內容
第一次鴉片戰爭簽訂的有: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1842)到八國聯軍戰爭(1900——1901)的六十多年中,帝國主義強加於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多達數十個。這是帝國主義侵華的歷史罪證,也是舊中國統治者喪權辱國的記錄,中國人民永遠不能也永遠不會忘記這些歷史!
又稱《江寧條約》。1842年8月29日簽訂。條約規定:
1、中國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港口;
2、割讓中國領土香港;
3、中國賠償二千一百萬。
中美《望廈條約》1844年7月3日簽訂。又稱《五口通商章程》。條約使美國取得了英國《南京條約》同樣的特權,並又規定:擴大領事裁判權,允許美國兵船自由出入中國通商港口。
(10)中國和德國有哪些條約擴展閱讀:
條約原文:
《南京條約》中文文本(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18張)
茲因大清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來之不和之端解釋,止肇釁,為此議定設立永久和約。是以大清大皇帝特派欽差便宜行事大臣太子少保鎮守廣東廣州將軍宗室耆英,頭品頂戴花翎前閣督部堂乍浦副都統紅帶子伊裡布。
大英伊耳蘭等國君主特派全權公使大臣英國所屬印度等處三等將軍世襲男爵朴鼎查;公同各將所奉之上諭便宜行事及敕賜全權之命互相較閱,俱屬善當,即便議擬各條,陳列於左:
嗣後大清大皇帝、大英國君主永存平和,所屬華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國者必受該國保佑身家全安。
自今以後,大皇帝恩准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且大英國君主派設領事、管事等官住該五處城邑,專理商賈事宜,與各該地方官公文往來;令英人按照下條開敘之列,清楚交納貨稅、鈔餉等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