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加沙戰火
http://club2.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2622375
http://club2.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2620546
http://club2.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2620254
[原創]瀏星雨:再談巴勒斯坦土地和難民問題
文章提交者:流星雨72 加帖在 貓眼看人 【凱迪網路】 http://www.kdnet.net
瀏星雨:再談巴勒斯坦土地和難民問題(之一)
原作者:瀏星雨72(本人剛剛在網路上搜索時發現此文,本文的主要內容是本人參與網路討論時的即時作品,被別人整理後發布在迦南論壇)
林思雲在巴以土地上問題上的謬誤
—–---再談巴以土地分割的合理性問題
林思雲先生有篇談中東問題的大作,我曾就此發文和他商榷討論過,他幾乎是有問必復,但在領土和人口問題是,他至終避而不談,於是我就當他已經默認我的質疑。下面我將這個問題提出我自己的看法:
林思雲先生有些偏日反美(當然不是象左左和憤青那樣的反了)。他在這篇長文中說:
巴勒斯坦境內居住的阿拉伯人占總人口的68%,阿拉伯人擁有的土地佔巴勒斯坦總面積的94%。可是聯大181號決議卻規定把巴勒斯坦總面積的
57%劃給佔三分之一人口的猶太人,佔三分之二人口的阿拉伯人只得到43%的土地。為什麼要把近60%的土地分給只佔三分之一人口的猶太人?聯大的決議案中沒有任何解釋。但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聯大181號決議也缺乏公平性可言,
——-1,首先181號決議的事實是: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屆聯合國大會以33票贊成、13票反對(其中10個是伊斯蘭國家)、
10票棄權的結果,表決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即聯合國第181號決議。決議規定:英國於1948年8月1日之前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並撤出其軍隊;兩個月後,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兩個國家,即阿拉伯國和猶太國。根據分治決議的藍圖,阿拉伯國國土可達11203平方公里,約占當時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為72.5萬人,猶太人為1萬人;猶太國國土為14942平方公里,約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為
49.7萬人,猶太人為59.8萬人。
——-2,從上面可以看到:猶太國領土佔57%,人口也佔59。8%(109。5萬),巴勒斯坦國領土佔43%,人口也佔40。1%。並沒有猶太人占土地多的說法,因為猶太國的土地是由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共用的,就象現在生活在以色列的120萬巴勒斯坦人和現在的猶太人共同擁有以色列國土一樣。關於土地劃分的問題,當時還考慮到世界上還有幾百萬的流浪的猶太人需要安置。
——3,林思雲說,阿拉伯人擁有的土地佔巴勒斯坦總面積的94%,則更是個大謬誤。我們知道一國的土地主要有兩部分,
一是國有(或皇家所有),二是私人所有(我們中國是國有,集體兩種)。國有所佔一般都是絕大多數的。在巴勒斯坦也是這樣,英國託管當局所有的土地佔巴勒斯坦的大部分,所以絕對不可能阿拉伯人佔有94%的巴勒斯坦地區的土地。事實情況是:在巴勒斯坦地區擁有土地的阿拉伯人大多不是巴勒斯坦本地的阿拉伯人,而是住在大馬士革開羅的阿拉伯富人。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後稱巴勒斯坦人)所擁有的土地很少。當時猶太人多擁有的(大部分為從敘利亞約旦埃及等地的阿拉伯人購買所得)土地的量是當地阿拉伯人(後來的巴勒斯坦人)的土地2-3倍(具體記憶不清),這很好理解,猶太人從歐洲帶來資金和技術和管理經驗,當老闆的多,而當地阿拉伯人則窮人多,打工的多,擁有土地就少,許多從周邊阿拉伯國家來打工的阿拉伯人主要依靠猶太人生活,這就是為什麼所劃定的猶太國里的阿拉伯人有49萬之多,因為他們是靠替猶太人種地過活的。當時傳統上比較發達的地方阿拉伯人比較聚集,而原來比較偏僻的地方則是猶太人來後,開墾出來後(因為地方偏僻地價便宜可以多買地),大量的阿拉伯人才移民過來。這是為什麼劃給猶太國的土地佔57%,並有47萬阿拉伯人的真實緣由。
—-4,林思雲說的,巴勒斯坦國的土地支離破碎和貧瘠的說法更是荒謬。去看看1948年的地圖就知道,無論是猶太國還是巴勒斯坦國的國土都不是連續完整的,而是大致分為兩大塊,如同十字架。支離破碎的巴勒斯坦地區的土地是後來形成的,這么歸功於他們的阿拉伯兄弟了。再說是否貧瘠?事實上,北部的水資源豐富地區歸巴勒斯坦國所有,被稱為糧倉的約旦河西岸(簡稱西岸)歸巴勒斯坦國所有,巴勒斯坦國還擁有海岸線和港口。相反,猶太國(以色列)水資源比巴勒斯坦國少很多,所以後來的以色列海水淡化技術很高(被逼出來的嘛),南部的沙漠戈壁灘則劃給猶太國(以色列),所以以色列的沙漠農業世界很有名啊(也是被逼出來的嘛),還給中國不少技術支援。大家沒聽說過巴勒斯坦缺水或有大片的沙漠戈壁灘吧,那個西岸可以說是那裡土地最肥沃的地區,也是傳統上工商業最發達的地區,全都歸來巴勒斯坦國,相反,現在以色列國內的許多地價昂貴的繁華市鎮原來都是荒涼地區。所以林思雲的說法站不住腳了。
2 再談巴勒斯坦土地和難民問題
—–5,巴勒斯坦難民問題也是一個常常被中國讀者誤讀的問題。中國讀者一般認為,是以色列造就了巴勒斯坦難民,甚至認為是以色列的猶太人為了霸佔巴勒斯坦的土地和財產將巴勒斯坦人趕走,製造了巴勒斯坦難民。但有個很奇怪的現象,登陸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官方網站,在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的首頁中的顯著位置所標明的卻是:巴勒斯坦難民產生的主要源於阿拉伯國家的錯誤政策。首先,被猶太極端組織趕走的巴勒斯坦人是有的,但那是少數。有一些是主動躲避戰亂逃離的。
大多數巴勒斯坦人是被他們的阿拉伯兄弟惑悠走的,入侵以色列的阿拉伯聯軍告訴巴勒斯坦說,暫時離開躲避一下,少則3-5天,多則半個月,所有的土地財產都將是你們的了。結果呢,這些巴勒斯坦再也沒有能夠回去,因為本述他們的地方,一部分被以色列佔領了,還有一部分被他們的阿拉伯兄弟瓜分了。於是這些巴勒斯坦人就成了難民,而且一當就是半個多世紀。一般估計難民的數量在50-80萬之間,他們及他們的後代就從此吃喝拉撒全靠國際社會了(目前人口約300萬人)。但是,在中東戰爭中,有大致相同數目的猶太難民(約70萬),土地財產全被阿拉伯政權沒收,但以色列等國接納了他們,沒有向聯合國討過一分錢,現在他們和他們的後代活躍在各條戰線,為他們自己和人類作出自己的貢獻。
林先生是個很不錯的網路作家,這篇文章也很有價值,我曾經和他討論過,他基本回答了我的別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無論我再三追問,他始終避而不答,我就當他默認他錯了。
關於181號決議的土地和人口的問題常常在中文論壇爭論,那是因為我們的媒體長期以來這這個問題避諱造成的,現在有必要澄清了。
=======================================
讀者wenchaocui 的讀後評論:
感謝「選擇」網友提供如此詳細的資料,使我第一次對巴以矛盾有全面和歷史的了解。
也感謝「流星雨72」網友補充的資料。
總的感覺,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恩恩怨怨實在難搞清誰是誰非。從近代看,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戰勝了奧斯曼,得到了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一些殖民地,並且由於種種利益考慮,很快就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美國也一直支持。而英法在中東地區殖民地的獨立運動是在二戰中和(主要在)二戰後完成的。這時候,居住在巴勒斯坦境內的猶太人已經50萬了。殖民地獨立時,宗主國有無劃分國境權利?至少有協調各方劃分國境的權利,這在中東和印度、巴基斯坦有實證。另外,還有一個聯合國181號決議。盡管它不一定合理,但以色列建國的過程,從法律上基本上是符合國際法的。合法而不合情理,終於導致幾十年的沖突。而且沖突一直被西方大國、蘇聯、一些阿拉伯國家當權者所利用,更趨復雜化。近年來阿以沖突基本平息,巴勒斯坦權利機構也接受聯合國181號決議,巴以沖突和平解決已經看到了曙光。希望早日實現持久的和平。
流星雨72 補充: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不上稱秤導致失去土地
中國讀者在談到巴勒斯坦土地時,有幾個概念需要搞清楚:
1,巴勒斯坦地區的土地當然是現在的巴勒斯坦人的,這是想當然了,就象印度洋不是屬於印度的一樣。其實在1948年前沒有巴勒斯坦人,而只有生活在那塊土地上的阿拉伯人,猶太人,貝都因人等等,歷史上沒有巴勒斯坦國,所謂的巴勒斯坦人,是在以色列建國後才被廣泛認可的概念。
2,
3,傳統的巴勒斯坦地區要比現在的以色列國和巴勒斯坦自治區要大得多,他包括外約旦的大片地區,那些土地在20-30年代早已被周邊的阿拉伯國家瓜分了。所以有極端猶太分子聲稱現在的巴勒斯坦難民應該住到那裡去,因為以色列國按照決議事實上只得到了巴勒斯坦地區全部土地的約28%(具體記憶不清),也有極少數巴勒斯坦極端分子認為他們應該建立的是大巴勒斯坦國,不但包括以色列,還包括被瓜分的部分。
lyx760 讀後評論:
選擇先生:我之所以接受流星雨關於猶太人私人所有的土地比阿拉伯人私人所有的土地多的說法,是我以前在好幾個地方看到,由於當時巴勒斯坦的貝都因人和阿拉伯人還處於游牧階段,沒有土地所有權的概念,反正大家把牲畜往草地上一趕,就行了。而猶太人是農業民族,有很深私有財產觀念,一來就向當地部落酋長買地,而當地人還嘲笑猶太人蠢,有牲畜往上趕不就行了,白送錢給他們,他們照樣往上趕牲畜。而猶太人買了地後,用柵欄把地圍起來,起先 少,不影響牲畜走路、吃草,兩個民族的關系仍然很好。可後來用柵欄圍起來的地越來越多,牲畜常在柵欄邊擠成一團,於是阿拉伯人火了,就拆柵欄,於是引發了兩族之間的暴力沖突。這是文化的沖突,並非哪一個族是暴徒。
3 再談巴勒斯坦土地和難民問題
我覺的這種說法符合常識,有合理性,一般比較傾向贊同。而流星雨的說法驗證了這一說法,阿拉伯人不買地,私人所有的土地當然比猶太人少。而這些沒有土地的阿拉伯人就有可能當猶太人的僱工、從事商業或服務活動,其服務對象是猶太農民,當然住在猶太區了,那麼建立猶太國時,當然要劃入猶太國了,難道還要把他們趕出家園?從比例看,阿拉伯人幾乎相當於猶太人,民主選舉未必就一定受歧視,阿拉伯人說不上是少數民族,而是一樣多的平等民族。也就是說,作為民主國家的以色列本是兩個民族的共同國家,並非某一單一民族的國家。至於今天這個結果,應當說是拒不接受民主選舉的惡果,畢竟,人類只能往先進文明方向發展,不能倒退。
想像一下,假設巴勒斯坦地區合並為一個國家,你能想像把它交給哈馬斯、阿拉法特等來領導嗎?那將是什麼後果?而如果象以色列那樣管理,是不是全世界都可以接受。你也許可以說沙龍這個人很壞,不能領導,可他最多連任一屆,而且現在看起來有可能要因腐敗而下台。而且制度是關鍵的,就是壞人在這樣的制度下,也只能幹好事,而不會干壞事。當年以色列總統貝京可說是恐怖分子的鼻祖,正是他對阿拉伯平民的屠殺觸發了難民潮,造成了今天的問題。可他當總統後,卻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林思雲先生的許多觀點,如為汪精衛的漢奸行為說好,我不贊成。但我認為他寫文章是嚴謹的,說理的,事實資料是盡量真實的,是值得一看,並有收獲得。所以主帖主要資料應當是真實的,有認真思考的價值。不過主帖也有一些事實錯誤,也許源於他的偏見(正常的偏見人人都有,不是那種惡意的),也要理性看待。如他說巴黎和會協議只有中國沒簽字,是代表了美、英等的觀點,有錯。巴黎公約是兩個國家沒簽字,另一個恰恰是美國,他中途退場以示抗議(中國沒有),用當時的美國總統的話說,巴黎和會是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他就是反對把戰敗的奧斯曼帝國土地轉為戰勝國領導,更反對把戰勝國(中國)的土地轉為其他戰勝國所有,在山東權益問題上,中國一再請求美國支持,美國確實支持了。也許這出於林先生對美國的偏見,因此後來林思雲說美國在以色列建國戰爭中停止對阿拉伯國家軍事援助,是事實,但同時美國以禁止出售武器給以色列,這實際上是偏向阿拉伯國家,因為阿拉伯國家的武器供應是從英國來,而且已經有了,而以色列沒有武器供應國,而且沒有武器。後來以色列從蘇聯弄到了一批武器,才使戰爭打了下去。此類失誤應當還有。
流星雨72 補充:
阿拉伯人,沒有土地所有權的概念,反正大家把牲畜往草地上一趕,就行了。而猶太人是農業民族,有很深私有財產觀念,一來就向當地部落酋長買地,而當地人還嘲笑猶太人蠢,有牲畜往上趕不就行了,白送錢給他們,他們照樣往上趕牲畜。
-----你說得很對,那種巴勒斯坦的土地有94%是屬於巴勒斯坦人的說法就是他們自己的說法,因為阿拉伯人認為我爺爺在這里放羊,所以這地是我的,我爸爸在這里搭屋住了50年,所以這塊地基就是我們的,他們殊不知道他們是盜用別人的生產資料,他家的房子
是「違章建築」,人家不計較還行,一旦認真了就被趕出來了。
-----談到巴勒斯坦的土地,就應該了解當時的奧斯曼帝國19世紀中期的土地登記制度,公道地說,許多巴勒斯坦祖輩留下的土地是稀里糊塗地在近100年前失去的,那是穆斯林兄弟在統治。所以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所真正擁有的土地量不及猶太人。
jeremiah 讀後評論:
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問題,前年夏天在迦南論壇就爭執過。林先生再厲害,你一眼就能看出的問題難道幾十個聯合國成員的代表都一無所知么?
再談巴勒斯坦土地和難民問題之二:
*.*.*.* 2008-12-31 15:10:21
悄悄話 好友 信息 博客 搜索 回復 本主題下所有發言 郵箱有積分!積分換禮大升級,快抽取 第 2 樓
文章提交者:流星雨72 加帖在 貓眼看人 【凱迪網路】 http://www.kdnet.net
再談巴勒斯坦土地和難民問題之二:
原作者:瀏星雨72(本人剛剛在網路上搜索時發現此文,本文的主要內容是本人參與網路討論時的即時作品,被別人整理後發布在迦南論壇)
巴勒斯坦難民的回歸問題
最近又有人在鼓噪「巴勒斯坦難民」的回歸問題。巴勒斯坦難民是何許人?根據統計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逃離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為73萬,他們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巴勒斯坦難民」。再加上第三次中東戰爭中的30萬-40萬逃離的阿拉伯人,滿打滿算也就是100多萬。
4 再談巴勒斯坦土地和難民問題
其實100多萬難民,在歷史的長河中也不算特別高的紀錄。有統計表明光是20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就產生了共計1億3千500百萬難民,他們是戰爭沖突的受害者。但是唯獨巴勒斯坦難民問題越拖越得不到解決,越拖還人越多。時至今日,阿拉伯國家天天叫喊的巴勒斯坦難民為數卻高達370萬,如此可怕的增長,原因在於按照巴勒斯坦建國委員會在1968年通過的全國憲章,巴勒斯坦人是:1967年以前就定居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而1947年以後,如果其父母是巴勒斯坦人,那麼他也一定是巴勒斯坦人。而根據《不列顛網路全書》第一次中東戰爭中產生的70多萬難民當中,竟然只有百分之40-45是真正有家產的定居者,其他的都是去巴勒斯坦地區打工的「流盲」以及從來不知道定居為何物的游牧部落!!!另外起碼有一半左右的人連一個以色列兵的影子都沒見到,其他一半是否都是被猶太人趕出來的也得另算。
如根據1947-1949年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的產生》,當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爭奪海法的戰斗失敗之後,盡管猶太指揮官摩西卡梅利並未要將阿拉伯人驅逐出去,僅僅命令要在阿拉伯區實行宵禁時,阿拉伯代表卻拒絕簽署投降文件並要求讓阿拉伯居民離開海法,盡管猶太市長利維出面聲稱歡迎阿拉伯人留下來,但還是有7萬名阿拉伯人從海法外逃。於是乎我們得出這樣的怪結論,一個青年,老家在伊拉克,47年去加沙地區打工,打著打著戰爭爆發了,然後他聽說猶太人見了阿拉伯人格殺勿論(後來證明並非如此),於是逃到了埃及境內。之後他就成了難民,而根據埃及的規定,難民有嚴格的活動范圍限制,不得隨意出境,於是他就留在了埃及,娶了一個當地的埃及女人當老婆,生下五個小孩,子又有五子。再根據阿拉伯國家們的說法:這些人全是因為猶太人侵佔了他們的家園而無法可歸的「巴勒斯坦難民」,他們都有權回到巴勒斯坦定居,也有權向以色列要求就當年扔下的不動產的賠償!!
世間怪事無過於此。
看過了難民問題的產生過程,再來看難民問題的解決,一般來說只有兩條路子:1,當所在國與難民的信仰、文化、社會結構等相同時,難民一般會被吸收成為其人民,然後自然也就不再成為難民;2,當所在國出於各種理由(政治顧忌、人種差別、信仰)不可能吸收消化難民時,難民就會長期駐留下來,成為一個越來越棘手的問題。我們至今從未看到世上有一例大規模逐出難民之後,經歷數十年而能返回原地居住的事例。例如二戰後,從立陶宛、愛沙尼亞等地掀起大規模驅趕日耳曼人的浪潮,成千上萬的難民湧入已是一片廢墟的德國,但時至今日我們沒有聽說過什麼「日耳曼難民問題」;再如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後,各有幾百萬穆斯林和印度教徒成為難民,但時至今日我們也未聽過什麼「印度難民問題」,「巴基斯坦難民問題」。
其實,第一次中東戰爭並非僅僅產生了阿拉伯難民,據統計有起碼80萬人的猶太人(出自商務譯書館《中東戰爭》和《不列顛網路全書》),從同樣也生活了許多年頭的地方—–伊拉克、埃及、黎巴嫩等等被驅逐出來。以前大街上處處有猶太人商店、每五個居民就有一個猶太人的巴格達,到今天根本看不到一點點猶太人生活過、存在過的跡象!
張平教授在他的」記伊拉克猶太人的照片與以巴難民問題的解決「一文中寫道:
原來當十二萬猶太人逃離伊拉克時,不僅所有的財產被全部沒收,而且私人物品也同樣禁止攜帶,塔麗婭家族所有的家庭相冊都被強行扣留,整個家族幾代人活生生的記憶就這樣湮沒在了那個兩河文明起源的國度里。我以前只知道伊拉克猶太人的財產全部被伊拉克政府沒收,做夢也沒想到居然連照片也不放過。
1948年以來猶太和巴勒斯坦難民的情況存在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雙方的數目大體相等,都在六十萬到八十萬之間。雙方都逃離了各自祖居上千年的家園。雙方在逃離時都喪失了祖祖代代積累下來的財富和產業。甚至在逃亡原因上,以巴雙方的敘述也驚人地相似:都宣稱對方是自願逃離的,都宣稱自己的難民是被對方強行驅逐的。
5 再談巴勒斯坦土地和難民問題
雙方最大的不同則在於對待各自難民的態度。以色列默默無聞地吸收了自己的難民,花費巨大的努力將他們融入了本來是以西方猶太人為主體的以色列社會,沒伸手向國際社會要一分錢,也沒把自己難民問題的解決當作實現和平的先決條件。反觀阿拉伯各國,除約旦以外,大多把巴勒斯坦難民關在難民營里,嚴厲禁止他們與當地社會融合,有意製造和擴大巴勒斯坦難民問題,並讓國際社會負擔難民們的生活。與此同時,所謂的巴勒斯坦難民回歸權的問題則一直成為以巴實現和平的主要障礙。
由於國家之間重新劃界而發生的大規模人口置換並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更不是以巴之間獨有的問題。希臘獨立前後在希臘和土耳其之間、希臘和保加利亞之間都曾發生大規模的人口置換,同樣的問題也曾發生在印度獨立時的印度和巴基斯坦。這些國家隨後都簽署了相關協議,沒有一個國家要求「回歸」或者是人口重新置換。稍有點理性的人都會明白,這種難民逃亡的實質不僅是逃避戰亂,本質上是在政治版圖變遷後拒絕歸屬居住地的國家。把這些心懷敵意的人口強行塞回原住地,實際上是製造新的沖突,而堅持這一談判條件的實質則是拒絕實現和平。(以上摘自張平教授的文章)
而根據1995年的統計,以色列國內有100多萬阿拉伯公民,他們當年沒有盲目聽信猶太人吃人殺人的傳聞而留了下來,可以保留其聚居社區的文化特色、可以參加各種政治活動,可以購置地產(卻有毫無根據的造謠說以色列禁止阿拉伯公民購買土地)。究竟是哪一方在搞「種族清洗」呢?而以色列宣布自己是猶太人的祖國,將這些難民全部安置,因此可以這么說:以色列沒有過難民問題,不等於以色列沒有過難民。
再來反觀阿拉伯世界對待同樣是自己同胞的巴勒斯坦難民的一些做法:
1948年聯合國通過決議對巴勒斯坦難民進行人道救助時,阿拉伯國家拒絕出一個子兒;
所有阿拉伯國家除了約旦外沒有一個承認巴勒斯坦難民可以有公民權;
自從薩達姆政權垮台以來,數千名原先在巴格達政府提供的廉價公寓中居住的巴勒斯坦難民被房東驅逐,另外還有兩百個家庭收到房主通知,勒令他們在本月末孩子放暑假後立即搬出。
在有50萬巴勒斯坦人生活的沙特,因石油富得出格的沙特,在它04年10月通過的法令當中,允許所有在沙特生活超過10年以上的人申請公民權——唯獨不包括巴勒斯坦人。
阿拉伯聯盟專門提出指導性原則,不讓阿拉伯國家給巴勒斯坦人公民權,以「避免他們身份的流失從而保護他們的歸還權力」。
因此,關於誰在利用巴勒斯坦難民以求得談判桌上的籌碼,誰製造了巴勒斯坦難民的苦難來做為在國際上騙取捐款的手段,難道不是一清二楚了嗎?是誰造就巴勒斯坦難民,不是一清而楚的嗎?
張平教授點評:本文略感不足的是討論以巴土地問題沒有深入探討奧斯曼土耳其時代特定的土地制度問題,也就是土地差不多全部國有,只有少量土地供異族人買賣的情況。英國委任統治期間的土地制度改革並不成功,以色列的土地法至今有大量奧斯曼時代的內容,甚至連土地局的名字都是直接沿用土耳其文的。所以所謂1947年巴勒斯坦人擁有巴勒斯坦90%以上土地的說法在法律上根本不能成立。
㈡ 有誰能給我一些有關二戰時期德國尤太人人口遷移的信息
公元70年,古羅馬大軍佔領耶路撒冷,摧毀猶太教聖殿。公元135年,猶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由此開始了持續1800多年的漂泊生涯。從被逐出故土那天起,猶太人就沒有忘記過重返故園。
19世紀末,歐洲出現了大規模反猶太主義浪潮,猶太復國主義的思潮和運動也由此相應興起。1881年,俄籍猶太醫生平斯克爾出版了《自我解放》一書,提出了建立猶太民族國家的想法。該書被認為是猶太復國主義的發端。1896年,匈牙利猶太律師赫茨爾又出版了《猶太國》一書,完整地提出了猶太復國主義的思想。針對當時歐洲到處可以聽到的「猶太人滾出去」的口號,他這樣寫道:「我現在要以最簡單的形式提出這個問題:我們現在要『出去』嗎?到哪裡去呢?」「應該把地球的某一部分的主權授予我們,其面積足以滿足一個民族的正常需要;其餘的事情將由我們自己來做。」赫茨爾的著作在猶太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但這個民族家園究竟建在何處,猶太人內部也有過分歧。他們設想過在南非和阿根廷,還認真考慮過烏干達,並為之進行過投票。直到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爾召開的第一次世界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才將其最終定在猶太人心目中的文化根——巴勒斯坦。
這次大會提出,猶太人應建立「一個得到公眾承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或國家)」。與此同時,「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成立並開始活動。他們組織猶太人向許多世紀以來阿拉伯人聚居的巴勒斯坦移民,並成立了「猶太國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開發公司」等相應機構。這次大會召開的1897年,被認為是猶太人將自己的家園夢想開始付諸實踐的一年,也被認為是巴以爭端的開始之年。
從《貝爾福宣言》到《巴勒斯坦白皮書》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被英軍佔領,戰後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1917年11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寫信給猶太復國主義者聯盟副主席羅斯查爾德,聲稱「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國家,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此信後被稱為《貝爾福宣言》。猶太人據此開始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但是,此舉遭到巴勒斯坦當地阿拉伯人的強烈反對,他們以暴動和罷工的方式向英國施加壓力,要求限制猶太人移民。這場動亂一直持續了3年之久。與此同時,在納粹迫害下生計無著的猶太人繼續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至1939年,移居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總數已增加到44.5萬人。
1936至1939年期間,英國曾建議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一個猶太人國家(面積遠比後來聯合國劃定的小)和一個阿拉伯人國家,但被阿拉伯人拒絕。1939年5月,英國政府害怕進一步激起阿拉伯各國的反抗,遂主動向阿拉伯各國示好,提出了所謂的《巴勒斯坦白皮書》。白皮書提出:在今後5年中,每年只限移入1.5萬名猶太人;限制猶太人購買阿拉伯人的土地,准備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給一個阿拉伯人佔多數的當地政府,猶太人可在該政府管轄下實行高度自治。阿拉伯人的動亂是平息了,但是,在對立情緒強烈的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建立信任,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巴勒斯坦白皮書》公布之時,恰是歐洲猶太人為逃避納粹大屠殺,苦苦尋求安身立命的綠洲之日。在納粹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中,全世界1/3的猶太人被殺害,遇難者總數達600萬,歐洲猶太人所剩無幾。英國在向德國宣戰前,由於堅持白皮書的立場,不讓受迫害的德國和奧地利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使得當地猶太人和託管當局處在了戰爭邊緣。只是基於對德國法西斯的共同仇恨,才使暴力活動有所限制。但是,在戰時,猶太突擊隊從未停止過對攔截非法移民的英軍設施的破壞。
聯合國第181號決議和以色列立國
二戰結束後,從納粹集中營里解放出來的幾十萬波蘭猶太囚徒,成了無家可歸之人。他們不能返回故園,因為此時在波蘭各地相繼發生了殺害返鄉猶太人的事件;除了幾個北歐國家之外,飽受戰爭蹂躪的西歐國家無力收容他們;連素以移民國家著稱的美國都不願敞開大門。此時,惟一張開臂膀歡迎他們的,就是巴勒斯坦的猶太社區。由於英國繼續堅持白皮書的政策,導致猶太突擊隊同英國託管當局的沖突不斷升級。猶太人炸路斷橋,襲擊拘禁非法移民的營地,暗殺英國官員。
對英國而言,這將是一場不得人心的戰爭。此時,希特勒殺害600萬猶太人的罪行,正被逐步揭露,國際輿論一邊倒地同情猶太人。讓那些被解放的波蘭猶太人繼續住集中營,實在是說不過去。隨著軸心國秘密文件的曝光,英國當年拒絕義大利的提議、不同意德國和奧地利猶太人經義大利轉送巴勒斯坦的決定,也大白於天下,輿論視英國為殘殺猶太人的幫凶。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英國決定從巴勒斯坦脫身。1947年2月15日,英國宣布把巴勒斯坦這塊燙手山芋轉交聯合國。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屆聯合國大會以33票贊成、13票反對(其中10個是伊斯蘭國家)、10票棄權的結果,表決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即聯合國第181號決議。決議規定:英國於1948年8月1日之前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並撤出其軍隊;兩個月後,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兩個國家,即阿拉伯國和猶太國。根據分治決議的藍圖,阿拉伯國國土可達11203平方公里,約占當時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為72.5萬人,猶太人為1萬人;猶太國國土為14942平方公里,約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為49.7萬人,猶太人為59.8萬人。決議還規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國際特別政權,由聯合國來管理。蘇聯出於爭取以色列執政的工黨的考慮,一改從帝俄時期就固有的反猶態度,為以色列建國出了大力,並對以色列國的建立和鞏固給予了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蘇聯常駐聯合國代表葛羅米柯在聯大一番感人的演講,對181號決議的順利通過起了重要作用。而曾在《貝爾福宣言》中信誓旦旦地表示支持猶太人復國的英國,卻在此時投了棄權票。
當時,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有120多萬,占總人口的2/3強。但分治決議中的阿拉伯國的領土只佔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更令阿拉伯人難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國的領土支離破碎,互不相連,大部分是丘陵和貧瘠地區。猶太國則不然,猶太人雖僅有60萬,不到總人口的1/3,然而其領土卻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大部分又位處沿海地帶,土地肥沃。
1948年5月14日下午,特拉維夫現代藝術博物館前面的廣場上,擠滿了猶太人。下午4時,身高1.6米的「以色列建國之父」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國獨立宣言》。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總理。
以色列建國的消息通過電波傳遍了全世界,大部分國家作出了積極的反應。本—古里安宣布建國17分鍾後,美國白宮新聞秘書查理·羅斯向記者宣布:美國承認以色列。承認以色列的文告是美國人在還不知道這個新國家叫什麼名字的時候就擬好的。當得知這個國家取名「以色列」時,杜魯門總統用筆將文告上的「猶太國」字樣劃去,改為「以色列」。5月17日,蘇聯宣布承認以色列。
建國次日即爆發戰爭
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宣布建國的第二天,英國宣布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當天,阿拉伯聯盟國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以及外約旦(1950年改稱約旦)的軍隊相繼進入巴勒斯坦,同時,阿拉伯聯盟發表聲明,宣布對以色列處於戰爭狀態,第一次中東戰爭由此爆發。這次戰爭史稱「巴勒斯坦戰爭」。
與以後的幾次中東戰爭不同,英美兩國出於在阿拉伯世界的長遠戰略考慮,在巴勒斯坦戰爭中站到了阿拉伯人一邊。倒是蘇聯為爭取這個新生的國家,對以色列給予了充分的支持。當時在蘇聯控制之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不僅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軍火,而且為以色列提供專用機場、建立空中走廊,為以色列訓練空軍和傘兵部隊。戰爭進行之時,幾名駐歐美國空軍猶太裔士兵冒著軍法審判的危險,偷了3架重型轟炸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機場裝滿炸彈後,起飛轟炸開羅和大馬士革。
由於參戰的阿拉伯各國彼此之間心存疑忌、內部不和,外約旦國王阿卜杜拉和埃及國王法魯克各打算盤,使得只有游擊隊實力的以色列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7月中旬,在英、美的催促下,以色列宣布停火,但零星戰斗持續到1949年。這次戰爭後,巴勒斯坦被分為三部分: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總面積的78%,超過「分治決議」規定面積5700多平方公里;約旦河西岸歸約旦管轄;加沙地帶歸埃及管轄。近百萬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園成為難民。
第一次中東戰爭的失敗使周圍阿拉伯國家備感恥辱,到處彌漫著革命的氣息。1949年3月、8月和12月,敘利亞先後3次發生政變。1951年7月,約旦國王阿卜杜拉父子被巴勒斯坦難民刺殺。阿卜杜拉國王18歲的孫子海珊由於子彈擊中了祖父親手別在他胸口上的一枚勛章而倖免於難,於1953年繼位成為約旦哈希姆王國國王。1952年7月,埃及軍人推翻法魯克王朝,自由軍官組織領導人納賽爾於1956年6月成為總統。▲
㈢ 全球難民人數再創新高,達到了多少
2020年,全球疫情持續蔓延,許多人為確保安全而待在家裡時,有些人卻不得不為了活下去而逃離家園。2021年6月18日,聯合國難民署在瑞士日內瓦發布最新年度《全球趨勢報告》顯示,2020年逃離戰爭、暴力和迫害的人數上升至近8240萬。與2019年創下歷史新高的7950萬人相比,又增長了4%。
聯合國難民署的這份報告指出,到2020年底,2070萬名難民依聯合國難民署授權得到照顧,570萬名巴勒斯坦難民和390萬名委內瑞拉人在境外流離失所。另外,有4800萬人在本國境內流離失所,另有410萬人是尋求庇護者。
「每個數字背後都有一個被迫逃離家園的人,以及一個流離失所的故事。他們值得我們關注和支持,我們不僅要為他們提供人道援助,還要幫助他們尋求脫離困境的方案。」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菲利普·格蘭迪說。
導致全球難民和流離失所問題的主要原因
在分析人士看來,導致全球難民和流離失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沖突持續時間長、新的沖突此起彼伏以及政治解決沖突進程滯後。
2020年的世界難民日前,美國布朗大學發布了一份題為《創造難民:美國後「9·11」戰爭造成的流離失所》的報告。
報告指出,美國在「9·11」事件後參與的戰爭,對全球范圍內的難民潮做出了「巨大貢獻」:僅在2010年~2019年期間,無家可歸者數量從4100萬增長到7950萬,幾乎翻了一番。
據媒體報道,布朗大學在這份報告中稱,自2001年,美國至少發動或參與了8場暴力的戰爭,造成至少3700萬人逃離家園,甚至可能多達5900萬人。報告稱,這個難民人數規模是自1900年以來,僅次於二戰造成的難民人數。
2001年,以美國為首的聯軍發動阿富汗戰爭,至今已致530萬人流離失所。2003年打響的伊拉克戰爭,則「製造」了920萬名難民。敘利亞內戰2011年爆發,隨著2014年美國介入,截至2019年,已經有661.7萬人逃離家園。
實際上,近20年來,阿富汗、敘利亞、伊拉克等一直都是難民主要來源國。有專家學者直言,世界上大部分難民來自戰亂國家,是戰爭的受害者,而美國就是最大的戰爭推動者。
不僅如此,在一些因內部沖突造成難民增加的地區,背後也頻顯美國「身影」。以委內瑞拉為例,近兩年來,因為美國的介入和操縱,委內瑞拉國內政治沖突不斷,造成許多民眾逃亡國外。
以上內容參考北青網-全球流離失所者再創新高誰之責?
㈣ 誰能講講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是咋回事
巴勒斯坦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交通要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巴勒斯坦古稱迦南,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歷史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過。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區,成為巴勒斯坦最早居民。公元前13世紀腓力斯丁人在沿海建立國家。「巴勒斯坦」一詞的原意是指「腓力斯丁人的土地」。公元前13世紀未希伯萊各部落遷入巴勒斯坦,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在希伯萊語中,「巴勒斯坦」被稱之為「埃萊茲·以色列」,意為「以色列之地」。此後巴勒斯坦又先後被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及羅馬人佔領和統治。公元622年,阿拉伯人在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後不斷遷入,並與當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漸形成了現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成為這里的主要居民。16世紀奧斯曼帝國吞並巴勒斯坦,但並沒有改變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屬性。
19世紀末20世紀初,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興起後,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佔領巴勒斯坦後,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份,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為英國委任統治地。此後,世界各地猶太人開始陸續移居巴勒斯坦地區。在猶太人紛紛湧入巴勒斯坦的過程中,猶太人與當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發生過多次流血沖突。1947年聯合國安理會第181號關於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規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結束英國的委任統治後建立猶太國(約1.52萬平方公里)和阿拉伯國(約1.15萬平方公里),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國際化。
中東戰爭
以色列宣布建國後,阿以之間爆發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戰爭。以色列佔領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全部巴勒斯坦領土,數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其中最主要的戰爭有5次。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成立。翌日,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佔領了第181號決議規定的阿拉伯國大部分領土,並強行佔領了西耶路撒冷。當時的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佔領了劃歸巴勒斯坦的約旦河西岸領土,包括東耶路撒冷,共5268平方公里。有近100萬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
1956年10月29日晚,以色列在英、法唆使下入侵埃及領土西奈半島,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31日,英、法對埃及進行海空軍轟擊,隨即侵入埃及領土。12月22日,英、法軍隊全部從埃及領土撤退,以色列軍隊於1957年3月全部撤出埃及領土,戰爭結束。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向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發動大規模的突然襲擊,第三次中東戰爭即「六·五」戰爭爆發。在這次戰爭中,以色列侵佔了巴勒斯坦的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耶路撒冷城的約旦管區、埃及的西奈半島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達6.57萬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使近50萬阿拉伯人淪為無家可歸的難民。
1973年10月6日,埃及、敘利亞在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國家的支援下,向以色列發起了反擊侵略、收復失地的戰爭,即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十月戰爭」。埃及軍隊在戰爭中,橫渡蘇伊士運河,摧毀了「巴列夫防線」。敘軍一度打到太比利亞湖。但是由於超級大國插手等原因,最後被迫在10月25日停戰。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悍然出兵入侵黎巴嫩,第五次中東戰爭爆發。戰爭中,以色列又佔領了黎巴嫩南部一條10-15公里寬的狹長地帶。
中東和平進程
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斗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宣告成立,開始反對以色列入侵的武裝斗爭。此後,巴解組織改變謀求建國的斗爭方式,開始以和平談判來實現建國的漫長歷程。
1988年11月15日,巴解組織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此後有130多個國家先後承認巴勒斯坦國。由於沒有自己的領土,巴勒斯坦國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
1991年10月馬德里中東和會召開,阿以間開始艱難的和平談判。這是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起試圖解決長達40多年的沖突。這次會議構築了中東和談的基本框架--和談分成雙邊會談和多邊會談兩個層次,確立了以「土地換和平」的基本原則。1993年9月13日,巴以雙方第一個和平協議--巴勒斯坦自治《原則宣言》在華盛頓簽署。根據協議,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傑里科地區實行自治,臨時過度期為5年。
根據1994年5月,巴以雙方簽署的關於實施加沙-傑里科自治原則宣言的最後協議,5月4日巴勒斯坦開始自治。1995年9月巴以雙方簽署了塔巴協議,以色列軍隊先後撤出約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由巴方自治。1996年5月4日,巴以開始就關於巴勒斯坦最後階段談判進行了首輪會談。
但以色列在1996年6月內塔尼亞胡執政後,背棄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強調以「安全換和平」的原則取而代之,使中東和平進程停滯不前。盡管巴以先後簽署了《希伯倫協議》和《懷伊協議》,但終因以政府的拖延而未能徹底執行。1999年5月,巴拉克當選以色列總理。為落實懷伊協議,巴以簽署了《沙姆沙伊赫備忘錄》,雙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開始最終地位談判,並於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問題達成框架協議,9月13日前達成最終協議。由於以方蓄意拖延,協議條款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2000年7月巴以美三方首腦會晤在美國馬里蘭州的戴維營舉行。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邊界劃分、猶太人定居點前途、巴難民回歸以及水資源分配等棘手問題,會談未能達成協議。同年9月28日,以色列強硬派領導人沙龍強行進入伊斯蘭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了巴以間一場曠日持久的流血沖突。2001年3月沙龍政府上台以後,巴以關系更加惡化。
巴以沖突的關鍵
巴以和談中的主要問題是耶路撒冷地位、邊界劃分、巴勒斯坦難民回歸、猶太人定居點和水資源等關鍵問題。
長期以來,以色列在它所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上大量興建猶太移民定居點。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以色列已建立200個定居點,猶太移民達10.4萬。以色列的猶太移民政策是謀求通過改變其佔領的阿拉伯領土上的人口結構,建立一個從約旦河直至地中海的大以色列國。
據聯合國高級難民署統計,目前全球大約有2600萬難民,而巴勒斯坦難民是其中最大的難民群落,總數接近350萬。從第一代難民的出現到目前已經有52年的歷史,接近3代人。據巴勒斯坦中央統計局1996年的統計,其中難民約為470萬人。
耶路撒冷問題是巴以和談的最關鍵、最棘手問題。耶路撒冷問題是指耶路撒冷的主權和歸屬問題。耶路撒冷位於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中部,面積176平方公里,人口65萬,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共同聖地。全城由舊城和新城兩部分組成。舊城即東耶路撒冷,多宗教古跡,是巴勒斯坦人主要居住區,包括大小33個阿拉伯村莊,居住著10多萬阿拉伯人。新城即西耶路撒冷,是在19世紀後逐漸建設起來的,主要是猶太人的居住區。
組成整個耶路撒冷市的東耶路撒冷和西耶路撒冷不是個行政區劃概念,而是個政治、地理甚至是民族概念。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後,原本被聯合國指定為國際城市的耶路撒冷被阿以雙方的停火線由北向南切割為東、西兩個部分,東區被約旦(當時叫外約旦)佔領,西區被以色列佔領。分割東、西耶路撒冷的停火線由於在以色列地圖上是綠色的,所以又稱為「綠線」。以色列建國前,大量猶太移民居住在新開發的西耶路撒冷,故西耶路撒冷又稱猶太區,東耶路撒冷過去一直是阿拉伯人占居民的絕對優勢,被稱為阿拉伯區。1950年以色列宣布其佔領的西耶路撒冷為首都。1967年以色列奪取東耶路撒冷,並於1980年7月通過法案,宣布統一的耶路撒冷為以色列「永恆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始終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1995年12月4日,聯合國通過決議,將以定都耶路撒冷視為非法。
根據1993年巴以雙方簽署的協議,耶路撒冷問題將在巴以最終地位談判中解決,此前任何一方均不得採取單方面的行動改變現狀。但是以色列方面仍我行我素,堅持耶路撒冷是其「統一的和永久的首都」,並繼續推行在東耶路撒冷興建猶太人定居點計劃。1999年9月巴以最終地位談判啟動後,雙方圍繞耶路撒冷地位問題進行了幾十輪公開和秘密談判,但始終無法克服雙方在該問題上的巨大分歧。特別是2000年7月巴以美戴維營首腦會談,由於巴以雙方在耶路撒冷最終地位等問題上分歧巨大,會談最終未能達成協議。巴方堅持認為,根據聯合國242號決議,以色列必須撤出在1967年戰爭中佔領的東耶路撒冷。因此,與以色列共同擁有耶路撒冷或收回東耶路撒冷是巴方不容改變的談判底線,沒有東耶路撒冷,就絕不同以色列簽署結束戰爭狀態的永久和平協議。
來源:王龍琴(新華社特稿)
㈤ 巴以矛盾的根源是
巴以沖突的背後隱藏著歷史根源,既有宗教的、文化的、民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大國干預等外部因素,各種因素互相影響、激化,使得巴以沖突的復雜性非同一般。
其中,兩個民族對同一塊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主權要求是根本原因。猶太移民定居點問題和耶路撒冷地位問題則是巴以和平之路上的嚴重障礙。這些問題若不解決,巴以沖突就不會停止,中東也難以實現真正的和平。
(5)德國境內有多少巴勒斯坦難民擴展閱讀:
巴勒斯坦地區曾是猶太人的故鄉,而且文本關於他們的傳說為人所熟知。就以《聖經》為例,這本基督教經典所記載的就完全是猶太人祖先的故事。
雖然大多數歷史學家們都認為不能從《聖經》中汲取太多的信息--這不是因為當中的記載不真實,而是因為難以證實它的真實性;
再者,《聖經》只是一種信仰的產物--不過,由於大部分內容都被現今的猶太人所接受,所以我們有必要仔細地了解故事的輪廓,因為今天的沖突以及耶路撒冷問題與宗教原因息息相關:
故事開始於上帝告訴亞伯拉罕離開自己的故鄉美索不達米亞,遠赴迦南,即如今的巴勒斯坦地區,開始新的生活。就這樣,亞伯拉罕被認為是猶太人的始祖,就像中國人認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一樣。
於是亞伯拉罕帶領他的妻子和兒子們來到迦南,這大概就是猶太人認為自己曾是巴勒斯坦地區的主人的證據。他的兒子以撒(Isaac)和孫子雅各(Jacob)都被認為是猶太人的祖先。
㈥ 希特勒統治德國時哪個國家接收猶太難民最多
希特勒統治德國時中國接收猶太難民最多。
從1937年5月到任,至1940年5月離職,何鳳山到底給猶太人簽發過多少拯救生命的簽證已難精確考證,至今尚無准確數字,一位猶太倖存者提供的護照原件的簽證號碼推算表明,他1938年6月得到的簽證號為238號,另一份7月20日的護照則顯示,簽證號已超過1200號,而漢斯·克勞斯的簽證日期為1938年10月27日,號碼為1906號。
據此計算,何鳳山簽發的護照至少有數千份。平均每月派發500多份,有時甚至達到900份。當時一艘輪船往返7趟,載著3600名歐洲猶太難民,來到東方避難天堂上海。
那時,持有中國領事館簽證的猶太人,不僅能合法離開維也納,危急時刻還能將中國簽證作為護身符,拯救自己的生命。上海成為當時世界上唯一向猶太難民敞開大門的國際大都市,頂峰時達3萬多人,超過了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南非、紐西蘭五國接納猶太難民的總和。
1938年納粹的「11月大屠殺」之後,申請簽證的就更多了。到1939年9月,70%的奧地利猶太人已外逃,我國上海收容的猶太人就達1 .8 萬人。由此推算,所發簽證至少是幾千份。古巴等地還有一本書中說,有4000名維也納猶太人拿著到上海的簽證逃到了巴勒斯坦。
㈦ 聯合國表示將採取政治措施解決巴勒斯坦的難民危機
據報道,每年的6月20日是「世界難民日」,近年來,難民問題日益嚴重,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其中巴勒斯坦難民問題已經持續了69年,是目前持續時間最長的難民問題,近日聯合國表示將採取政治措施解決巴勒斯坦的難民危機。
對此相關分析人士認為,解決巴勒斯坦難民問題必須要給當事人一個滿意的全面、公正的政治解決方案。否則,中東地區仍將陷於危機、戰爭和沖突當中。所有人都堅信,中東地區實現和平的唯一途徑就是解決包括難民問題在內的巴勒斯坦問題。巴勒斯坦難民問題應當作為巴以沖突政治決議的一部分來解決。現在是時候採取政治措施來解決這一曠日持久的危機了。
㈧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到底是咋回事啊
古時候,猶太人居住在耶路沙冷,後來被敵人趕出了家園.於是在世界各地流浪.後來,由於猶太人大都成了有錢人,又經過2戰德國對他們的迫害,於是要決定找一塊地方讓所有流浪的猶太人生存下來.選哪裡呢? 還是回到老家耶路沙冷吧.於是就在那裡建立了國家.但是耶路沙冷已經又了穆斯林的聖地.於是英國來搞了個以巴分治,把耶路沙冷分成兩部分(就跟把印度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留個克什米爾共管;把德國分成東西德,柏林分兩邊一樣).於是,兩個國家為了耶路沙冷,打仗再打仗.終於演變成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對抗並影響到整個世界的發展.
參考這里吧,有很多很多的資料!
http://www.southcn.com/news/international/zhuanti/byct/
㈨ 難民流入對國家有什麼影響
當我們談論難民危機的時候,不應該只關注危機涉及的人數,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需要認清難民危機所帶來的問題的性質。
首先,難民經歷流離失所的時間相當長。二戰期間,有些難民經歷了長達六到八年的時間才到達其他的國家,這一過程相當漫長且痛苦;但今天難民經歷流離失所的時間可能是二戰時的三倍。相關的具體數據並不樂觀,最短的數據仍顯示,當前難民經歷流離失所的平均時長為17年。
其次,出現了難民向城市聚集的現象。人們經常會問:「你們組織(國際救援委員會)在難民營開展工作嗎?」我要指出的是,大多數的難民並不在難民營生活。全球60%左右的難民身處城市地區,他們或者自己租賃住所或者與親戚、朋友生活在一起。向在難民營生活的難民提供食物、醫療、甚至教育,都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在城市地區要做到這些卻相當困難。
第三,大量難民都居住在貧窮而非富裕的國家。最近一年來搶佔新聞頭條的難民危機可能是羅興亞人的出逃,緬甸軍隊燒毀了羅興亞人的家園並將他們驅逐出境,羅興亞人被迫逃到了貧窮的孟加拉國。如今,全球86%的難民居住在貧窮或低收入國家;只有2%的難民身處美國,8%的難民身處歐洲。在過去的一年半中,烏干達接收了150萬來自南蘇丹的難民;約旦接收了65萬難民;黎巴嫩接收了150萬難民;土耳其接收了270萬來自敘利亞的難民;巴基斯坦接收了250萬來自阿富汗的難民;伊朗大約有80萬難民。接收難民的責任在不同國家之間的分配是失衡的,並且大體上看,越是貧窮的國家反而越有可能承擔接收難民的責任。
第四,全球難民和流離失所的人口中有一半是兒童,但僅有2%的人道主義預算投入在教育上。小學適齡的難民兒童中,一半處於失學狀態;而中學適齡的難民兒童中,更是高達四分之三的兒童處於失學狀態。去年用於援助難民的聯合國人道主義援助預算為260億美元。不過,在規模可觀的人道主義援助中,只有2%的預算用於發展教育,更多的資金用於提供健康保障和食物。這意味著在經歷流離失所長達18或20年的過程中,很多難民兒童在青少年時代得不到任何教育。
圖片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