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古城堡地基是什麼結構

德國古城堡地基是什麼結構

發布時間:2022-10-09 00:41:21

① 德國的古城堡有哪些風格

海德堡古城堡(Heidelberg Schloss)
海德堡古城堡(Heidelberg Schloss)是海德堡城的標志,一座紅褐色古城堡,主要用紅褐色的內卡河砂岩築成。城堡坐落在內卡河畔(Neckar)樹木繁茂的王座山(Konigsstuhl)上,是選帝侯官邸的遺址。城堡內部結構復雜,包括防禦工事、居室和宮殿等,始建於13世紀,歷時400年才完工,因建築風格不斷變化,形成了哥特式、巴洛克式和文藝復興式的三種風格的奇妙混合,是德國文藝復興時代建築的代表作。 17世紀時城堡曾兩度被法國人摧毀,城堡主人選帝侯家族也遷居曼海姆,被遺棄的城堡後來有一部分得以修復重建,至19世紀末主體建築才恢復原貌並能使用。城堡已大半傾塌,但恢宏的規模,美麗的結構, 由於傾塌更具魅力。城堡的酒窖中有一個德國現存最大的古代葡萄酒桶,遊人可以站在上面,想像一下當年貴族花天酒地的生活。 八百多年間,許多哲學家、藝術家來到海德堡尋求創作靈感,為海德堡深深折服,19世紀德國浪漫主義在海德堡發源和發展,海德堡成為德國浪漫主義的象徵地和精神聖地,許多偉大詩人和藝術家的傳記不能略過海德堡,沒有一部世界文學史的著作可以略過海德堡。 古堡對面山腰處的哲人小路(Philosophenweg),曲徑通幽,兩旁樹木蔥郁,鳥語花香,被譽為「歐洲最美麗的散步場所」,歷史上許多哲學家、藝術家曾經常在這里散步和思考,如黑格爾、歌德、舒曼、馬克.吐溫,布倫塔諾,艾辛多夫,等等。在這條林蔭小道上走一走,遙望山上頹敗的古堡,眺望對岸的城鎮風光,體驗一下生活在中世紀的感覺,再吟頌一下那句德國著名詩人歌德的著名詩句:「我的心失落在海德堡的夏日中。。。」
1.海德堡古城堡.紅褐色古城堡.
2.海德堡古城堡.城堡已大半傾塌.

3.海德堡古城堡.恢宏規模.美麗結構.

4.海德堡古城堡.選帝侯官邸的遺址.

5.海德堡古城堡.由於傾塌更具魅力.

6.海德堡古城堡.被遺棄的城堡.

7.海德堡古城堡.背旅行包的女孩.

8.海德堡古城堡.哲人的思考.

*《德國印象》,未完待續。。。

② 德國的古城堡有哪些風格

城堡的建築藝術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形成兩種有代表性的風格。羅馬式與哥特式。

羅馬式建築最主要的特徵在於他的半圓形和從古羅馬人那裡繼承下來的筒型拱頂。筒拱是這個時期建築的代表,一般都交叉應用於壁柱和封閉拱廊上,既堅固又有藝術性。還有圓形的塔樓,使得塔樓不易被破壞。其他的建築特點有利用狹小的窗戶、半圓形的拱門、低矮的圓屋頂、逐層挑出的門框來做裝飾。整棟建築由於大量使用立柱和各種形狀的拱頂而達到一種敦實厚重、均衡安穩、力度飽和的美學效果,狹小的窗口與內部廣大的空間形成強烈的對比,使得城堡內部光線暗淡,進深極深,給人一種神秘幽暗之感。給大家一個直觀式的認識,游戲《ico》中的城堡就是典型的羅馬式城堡,確切的說是位於蘇格蘭的諾曼式城堡。相信玩過的人對於羅馬式城堡那種敦實穩重,神秘幽深的美都記憶猶新吧。

哥特式建築給人一種向上升騰的感覺。建築師利用羅馬式建築中曾經出現的矢狀發卷和十字拱加以改進,產生了作為骨架的曲肋拱,使他向上延伸,利用尖拱使他跨度的大小可以隨意設計。整個建築幾乎沒有牆壁,骨架主面之間是一個又高又大的窗子,這種建築物的內部骨架結構赤裸裸的袒露著垂直的線條和一個個矢壯尖卷,使得他的內部寬,高且明亮;外部同樣採取裸露結構,垂直的壁墩柱和架空的飛拱卷以及扶壁林小尖塔和巨大的窗孔結合在一起,同樣給人一種升騰的感覺。對於哥特式的升騰感,現代心理學家的研究認為:高直的視覺對象,能使人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奇特的崇敬感受,就像人們看見嶙峋的高山,飛流直下的萬丈瀑布以及高卷的海潮時,會造成一種心靈的撞動與虔誠之感。這非常利於表現宗教題材,所以被教堂廣泛採用,而城堡對於哥特式建築風格的運用則完全是出於它的精美。

③ 福建客家土樓的構造是怎樣的

福建客家土樓是一種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禦性能的民居建築。客家土樓最集中的地區是福建省的永定縣和南靖縣,此外在閩南的平和、漳浦、雲霄、華安、詔安等地亦可見到。客家土樓以其造型、裝飾和建造工藝世所罕見,被譽為「中國古建築的奇葩」、「東方文明的一顆明珠」。

客家土樓源於古代中原生土版築建築工藝技術,宋元時期即已出現,明清時期趨於鼎盛,延續至今。一般單體建築規模宏大,形態各異,風格獨特。結構上以厚實的夯土牆承重,內部為木構架,以穿斗式結構為主。常見的類型有圓樓、方樓、五鳳樓(府第式)、宮殿式樓等,樓內生產、生活、防衛設施齊全,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獨特類型。

永定土樓現有的圓樓、方樓、五角樓、八角樓等各式土樓30多種,2萬多座,其中圓樓360多座,它似從天而降的飛碟,地上冒出的巨大蘑菇,其中振成樓、福裕樓、承啟樓、奎聚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承啟樓,始建於明崇禎年間(1628—1644),竣工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位於永定縣古竹鄉高北村。整座樓由四個同心圓的環形建築組成,石基土牆磚木結構,通廊式。環與環間以天井相隔,石砌廊道相通。樓牆周長1915.6米,總面積5376.17平方米。有句話很好的形容了承啟樓的特點「高四層,里四圈,上上下下幾百間;圓套圓,圈套圈,歷盡滄桑幾百年」。承啟樓外環4層,高12.4米,設4部樓梯上下,每層用穿斗式木構架和漿砌泥磚分隔成72開間;底層為廚房,2層為谷倉,3、4層是卧室,並在外牆開窗;二環高兩層半,每層44開間;三環為單層,作為書房,計36開間;四環是廳堂與迴廊組成的單層「四架三間」兩堂式院落,是樓內族親議事、婚喪喜慶等活動場所。公共設施除了鑿有兩口飲用水井外,還有一個大門、3個中門、8個側門、8個檐廊拱門、8個防衛巷門和百餘米的上下樓梯、干余米的通廊,安排之巧妙。承啟樓以它高大、厚重、粗獷、雄偉的建築風格和庭園院落端莊秀麗的造型藝術,融於如詩的山鄉神韻,讓無數參觀者嘆為觀止。1981年被收入中國名勝辭典,號稱「土樓之王」。

振成樓建於公元1912年(民國元年),因當時地處深山密林之中,交通不便,所以整整花了5年的時間。振成樓由內外兩環樓構成。外環樓高四層,每層四十八間,按《易經》的「八卦圖」布局建造,分八卦;卦與卦之間築青磚防火隔牆,隔牆中開設拱門,關門自成院落、互不幹擾,開門則全樓相通、連成整體。這是振成樓的一大建築特色。內環樓分兩層。一樓的鏤空屏門和二樓的走廊鑄鐵欄桿,古樸典雅,精緻美觀。內環樓當中仿西洋式裝修的中堂大廳,寬敞明亮,是一個多功能大廳,全樓人婚喪喜慶、族人議事聚會、接待賓客或演戲觀戲均在此進行。廳中石柱石樑構架支撐,呈三角形屋頂,酷似希臘雅典神廟,而重達數千斤的石柱、石樑在八十多年前無公路、無汽車、無機械作業的情況下運進樓內並架構起來,令今人難以想像。全樓的設施布局既有蘇州園林的印跡,也有古希臘建築的特點,堪稱中西合璧的建築奇葩。1995年它的建築模型與北京天壇作為中國南北圓形建築代表,參加了美國落杉磯世界建築展覽會,引起了轟動。

土樓不僅在建築風格上特色鮮明,同時具備良好的安全防衛功能。因此,客家土樓便有了一些防禦「工事」,外部厚實土牆高聳、渾然一體,內部防盜、防火、防水及生活設施配套,形同城堡,易守難攻。一座座普普通通的土樓,實際上又是一個個堅固森嚴的壁壘,平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和深遂的內涵。土樓除具有防衛御敵的奇特作用外,還具有防震、防火、防盜以及通風採光好等特點。土樓堅固牢靠,土槍炮轟不倒,地震震不倒,水浸浸不倒。客家土樓,大小石塊累砌打牢地基;生土摻入紅糖水、石灰夯築厚土牆,增加土牆的堅硬程度;牆體從底層往上逐漸減薄,並在土牆內埋入竹木片,就像現代水泥牆里配置鋼筋一樣,增加牆身的整體性,形成整體彈性和向心力,而比其他民居來得堅固。土樓牆厚,可以抵擋酷暑,阻止寒風,使樓內形成隔熱保溫、冬暖夏涼的小氣候。

土樓與建築學、地質地理學、生態學、景觀學、民俗學、倫理學等有著密切關系。每座土樓,中軸線分明,廳堂、大門、主樓都建在中軸線上,橫屋、附屬建築對稱分布左右兩側;樓樓有廳堂,以祖堂為核心組織院落,以院落為中心進行群體組合;內通廊式平面,四通八達。廳堂雕梁畫棟,有眾多典雅、精美的雕刻,歲時節慶、婚喪喜慶、民間文藝、倫理道德、宗法觀念、宗教信仰、穿著飲食等等,處處展示了客家的古樸民風。這些都體現了永定客家土樓建築藝術的精緻性和審美價值。

客家土樓閃爍著客家人的智慧,土樓格局的恢宏,令人為之肅然起敬。客家的民俗更令人陶醉。走進土樓,就像走進一個神秘的東方古城堡,又像走進一個和美、溫馨的小社會。

④ 建築地基屬於結構體系嗎

嚴格來說地基不屬於結構體系,而且基礎屬於建築的結構體系之一,這樣說了解了么。

⑤ 中世紀歐洲古城堡的構造和風格說明是怎樣的

城堡是歐洲中世紀的產物,公元1066年至1400年是興建城堡的鼎盛時期,歐洲貴族為爭奪土地、糧食、牲畜、人口而不斷爆發戰爭,密集的戰爭導致了貴族們修建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城堡,來守衛自己的領地。
城堡的建築藝術——羅馬式與哥特式

城堡的建築藝術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形成兩種有代表性的風格。羅馬式與哥特式,其中羅馬式在英國也被稱為諾曼風格,兩種式樣在時間上是先後的關系,都對今後的建築藝術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羅馬式又稱羅馬風(Romanesque),意思是指「羅馬的影子」,流行於11-12世紀的西歐,但是一直到19世紀才得到認同,最初由19世紀法國歷史學家德熱維爾從語言角度來指使用羅馬語系(拉丁語)的各國,後來被法國藝術家德科蒙用作表達一種受到古羅馬文化影響的歐洲中世紀早期藝術風格。
羅馬式城堡發展於對城堡的防禦職能最強調的時期,其產生完全是對於之前歐洲長達700年戰亂歷史的總結。城堡的建築風格大都是由古羅馬建築和拜占庭建築哪裡借鑒而來,一方面是多年的戰亂並沒有條件積累城堡的建築藝術,所以就近沿用了過去的建築技術,另一方面,古羅馬的防禦性戰爭的方式仍然在被繼續沿用。
羅馬式建築最主要的特徵在於他的半圓形和從古羅馬人那裡繼承下來的筒型拱頂。筒拱是這個時期建築的代表,一般都交叉應用於壁柱和封閉拱廊上,既堅固又有藝術性。還有圓形的塔樓,使得塔樓不易被破壞。其他的建築特點有利用狹小的窗戶、半圓形的拱門、低矮的圓屋頂、逐層挑出的門框來做裝飾。整棟建築由於大量使用立柱和各種形狀的拱頂而達到一種敦實厚重、均衡安穩、力度飽和的美學效果,狹小的窗口與內部廣大的空間形成強烈的對比,使得城堡內部光線暗淡,進深極深,給人一種神秘幽暗之感。給大家一個直觀式的認識,游戲《ico》中的城堡就是典型的羅馬式城堡,確切的說是位於蘇格蘭的諾曼式城堡。相信玩過的人對於羅馬式城堡那種敦實穩重,神秘幽深的美都記憶猶新吧。
英國的情況比較特殊,由於長期受到北歐海盜的騷擾,他們的建築受到北歐建築風格的影響。北歐的海盜的船首採用自然彎曲的樹干,不久,就被運用到建築上,出現了英格蘭及北歐特有的木柱與屋頂相連的建築形式,這形成了英國自己的羅馬式建築風格,叫做「諾曼風格」。「諾曼風格」也是羅馬風的一種。
羅馬式建築在發展過程中一直在向著更高更大的方向發展。但是筒拱十分笨重,需要巨大的牆體與扶壁。這個制約了城堡向高、大的追求。這些原因促使了後來哥特式建築的誕生。
哥特式(Gothic)把城堡的建築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12世紀以後的中世紀天空,被這些筆直的輪廓線勾勒出一道道靚麗的風景。從彩色鑲嵌玻璃窗中投射過來的美麗陽光,又讓人恍如隔世,如夢如幻。
與羅馬式正相反,羅馬式建築是世俗建築影響宗教建築,而哥特式卻是宗教建築影響世俗建築。這與中世紀的生活困苦不堪,人們把希望寄託給縹緲的宗教有關。當時人們對宗教的虔誠到了難以想像的地步,巴黎聖母院就是靠貧弱的老年婦女辛苦掙得的分文毫釐積攢起來得。1140年第一座哥特式建築出現在法國,由聖丹尼修道院的以院長絮熱爾將一座修道院改建而成,是一座教堂。改建的初衷,是想讓教堂建築能夠體現光、數、高這三個理想。聖丹尼教堂一經建成,引起轟動,馬上這種建築風格就在歐洲大地上流傳。這個教堂修建後25年,每一個曾派人出席過典禮的教區,都矗立起了一座通向天國的哥特式教堂。哥特式建築風格對城堡的影響在時間上要比對教堂的影響晚上大約一個世紀,完全是時代變遷的結果。
一般認為,「哥特式」這個詞是由16世紀的偉大畫家拉斐爾先提出來得,特指文藝復興以前北歐和中歐的建築,這個詞充滿貶義,和「野蠻」是同義詞。後來藝術史家喬治.瓦薩里進而把介於歐洲古代與文藝復興之間的所有藝術都貶稱為哥特式,以突出文藝復興是對古典文化的改革,但是這種稱法未免有些過了。
哥特式建築給人一種向上升騰的感覺。建築師利用羅馬式建築中曾經出現的矢狀發卷和十字拱加以改進,產生了作為骨架的曲肋拱,使他向上延伸,利用尖拱使他跨度的大小可以隨意設計。整個建築幾乎沒有牆壁,骨架主面之間是一個又高又大的窗子,這種建築物的內部骨架結構赤裸裸的袒露著垂直的線條和一個個矢壯尖卷,使得他的內部寬,高且明亮;外部同樣採取裸露結構,垂直的壁墩柱和架空的飛拱卷以及扶壁林小尖塔和巨大的窗孔結合在一起,同樣給人一種升騰的感覺。對於哥特式的升騰感,現代心理學家的研究認為:高直的視覺對象,能使人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奇特的崇敬感受,就像人們看見嶙峋的高山,飛流直下的萬丈瀑布以及高卷的海潮時,會造成一種心靈的撞動與虔誠之感。這非常利於表現宗教題材,所以被教堂廣泛採用,而城堡對於哥特式建築風格的運用則完全是出於它的精美。
哥特式城堡的精美,還在於其豪華的室內裝飾,主要體現在這兩點上——玻璃鑲嵌窗和雕塑。玻璃鑲嵌窗是哥特式建築的標志性特徵。由於哥特式建築近乎框架式的結構,窗子占滿了支柱之間的整個牆面,使得雕刻和壁畫沒有牆面可以依附,所以人們自然而然的想從窗戶的裝飾上動腦筋。由於技術水平的限制,人們無法製造非常純凈的玻璃,玻璃由於含有雜質,有著各種各樣的色彩。另一方面,受到地中海沿岸的鑲嵌藝術的啟發,於是誕生了哥特式特有的玻璃鑲嵌窗藝術。當陽光透過鑲嵌窗的時候,彩色的光線在斑駁離奇的牆壁上製造出出奇的美麗。此外雕塑也是到這個時代才發揚光大,雖然之前的希臘羅馬文明已經將雕塑藝術發展到一個很高的高度。但是由於基督教在中世紀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對偶像的崇拜持否定態度,所以雕塑這門藝術在那個時候有很長的真空期。從11世紀起,隨著新一輪的建築競賽,為了凸現豪華與繁榮,市民們逐漸在教堂和城堡中增加雕塑,工匠們也不受約束的創作起來,雕塑在哥特式城堡中大量作為裝飾而採用,刺激了這門藝術的發展,對之後的文藝復興也有積極意義。
哥特式建築風格在城堡建築中被大量使用的過程也是因為火葯的發明,導致的城堡的防禦職能逐漸失去的過程。在從羅馬式向哥特式轉變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了其森嚴的外觀,越來越向外敞開,塔頂有了大大小小的天窗,在塔的正面開設可以觀望河上遠景和周圍鄉村的窗戶,在內院出現了降低的拱廊和經過雕刻的扶牆以及樓梯。當然,這些都是用城堡的堅固性換來的。
當時領主們對於哥特式城堡的追求可以到非常瘋狂的地步,許多石匠除了維護他們的城堡,可以不管其他事情而得到很好的薪水。更有甚者,拜約(Bayeux)的女伯爵阿爾貝爾達(Albereda)砍了她建築師的頭,以確保不會有人建另一座城堡和她競爭。女人的虛榮心發展到這個地步是恐怖的。
哥特式的藝術是歐洲封建社會城堡建築藝術發展的最高成就,是其文化藝術的總結。游戲中非常喜歡使用哥特式的城堡,因為它及其精美么。比如《惡魔城》,《鬼泣》都是,特別是惡魔城,大量的使用哥特式的建築元素尖頂、鑲嵌畫、塑像等,玩過的人自有體會,這里就不多說了。
縱觀整個城堡發展藝術史,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像任何實踐性的技藝一樣,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積累下來的成功的、可信的技藝和方法以及另人感到親切和舒適的形象總是不斷地被運用,不斷的循環往復地出現(這一點可以參考我們現在的流行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以至於當一座帶有羅馬風格的城堡出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很難說他是3世紀古羅馬時期的建築還是11世紀中世紀歐洲「羅馬風」或者在英國應該被稱為「諾曼風格」的建築,還是16世紀「新古典復興主義」的建築,或者是以後的什麼東西。當然精細一些的分類法可以幫我們分清這些建築的區別,在這里這樣說無非是想說明建築發展的循序漸進性。歐洲的城堡或者延伸到建築史的發展,就是在這樣的螺旋上升中前進的。
中世紀的城堡,擁有保存中世紀藝術的特殊價值,其凝結的中世紀美學使其魅力永存
軍事-城堡發展得主線

軍事,是城堡從誕生,繁榮到消亡一直以來的主線,貫穿著城堡發展的始終。
城堡的誕生,源自於其所處的政治環境,一般,城堡是政治分裂,勢力割據的產物。
比如中世紀的歐洲,由於采邑制度的實行,使得土地的所有權被分散到各位貴族,騎士的手中,政治上四分五裂,帝國,王國,公國,騎士領地等多種多樣,大大小小的封建政治實體遍布各地。沒有人能夠說清楚他們之間的邊界,也沒有人能夠完全梳理清楚他們之間的聯系。各等級的封建貴族之間經常爆發各種原因引發的戰爭,所以他們時時備戰,常常參戰。所有的貴族都相當於軍事將領,他們的附庸則構成其所屬的各級官兵。正是這些遍布歐洲各個角落的大小戰爭,使得城堡的防禦作用逐漸突出起來。以德國為例,僅僅西德境內,現存的古城堡就有1.5萬座,充分反映了德國中世紀的封建割據狀態。另外中世紀的戰爭技術和戰爭觀念也決定中世紀的戰爭是防禦性戰爭,當時,城堡是最可靠的防禦方式,足以抵擋騎兵的快速攻擊,將突襲式的速決戰轉化為消耗戰。於是領主們廣修城堡,以確保自己的庄園和財產不受侵犯。
再來看同樣是以城堡文化見長的日本,日式城堡誕生到繁盛時期的政治環境,也有相同的地方。戰國時代和江戶時代的日本,由於幕藩體制的實行,土地和軍隊集中在幕府和各大名,藩主的手中,政治上也是比較混亂,不管是處於謀求自身最大利益的進攻還是處於保護自己既得利益的防禦等原因,諸侯紛紛構築起防守堅固的城堡,作為對其領地統治的中心和軍事據點。
這兩個例子於我們中國的情況有很大不同。我們中國在封建社會的大多數時間都實行強大的中央集權制,所以像政治分裂,武裝割據的情況不是很多。在戰爭上面也表現為沒有堅固的城堡,而是修建抵禦外族侵略的長城。長城和城堡同為防禦性建築,但是城堡相對於長城,還有居所,象徵等世俗性作用,所以一旦其防禦作用因為歷史的進化而消失,長城就停止了發展,而城堡則作為世俗建築繼續發展了下去。
所以說城堡是為了保護領地人身財產安全而誕生的防禦性建築。
城堡的軍事作用,一直左右著城堡的發展。一般,權威一點的看法是認為,城堡主要發展時期是從公元9世紀土崗-城廓式城堡出現到14世紀火葯兵器的出現的一段時間,這一段時間也被中世紀軍事專家稱為「城堡時期」。
前面已經說過,城堡是作為防禦工事而誕生的。早在3世紀的羅馬,因為古羅馬的文明非常燦爛,城市生活十分突出,龐大的公眾建築,精美的藝術文化品都集中在城市。所以每當戰亂來臨,羅馬人就不得不把城市作為防守的重點。特別是3世紀,由於羅馬帝國面臨空前的壓力,在蠻族入侵和內戰的雙重壓力下,對城市的防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古代的作戰方式攻取抵抗中的城堡,需要良好的圍攻技術和長達數月的軍需供應。羅馬人的縱深防禦戰略充分發揮了其大量城堡的作用。
但是古代羅馬的城堡與通常所說的中世紀城堡還是有一些區別,因為古代城堡的發展並非一直是一帆風順,處於政治和經濟上的原因,其間出現過多次倒退。中世紀的歐洲,社會經濟很不發達,政治上的四分五裂導致其處於封建割據狀態,生產力呈現倒推趨勢,而且3世紀到9世紀這段時間整個歐洲主要以游牧經濟為主,並不需要堅固的城堡來保衛他們的財產。當時的建築不論是施工技術還是規模都遠遠不及古代的羅馬,相應的結構技術和藝術經驗也逐漸失傳了。古羅馬,不管是實際上還是精神上都已經成為了一片廢墟。
通常,確切意義上的中世紀城堡並不包括古羅馬的防禦工事,一般指9世紀出現的土崗-城廓式城堡以後一直到14世紀的磚石結構城堡。之所以城堡在這個時間出現,主要是因為歐洲經濟當時從游牧經濟向農耕經濟轉變,人們的財產,住所固定了下來,所以需要堅固的城堡來保護他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雖然這期間的城堡發展走得是一條獨立的道路,但是古羅馬的城堡建設技術和防禦性戰爭的理念或多或少的影響著中世紀城堡的發展。很多中世紀的城堡為了免去挖地基這個麻煩的事情,本身就修建在已經廢棄的古羅馬城堡遺址上。14世紀以後,伴隨著火器的誕生,城堡逐漸失去其軍事作用而成為世俗居所,但是中世紀修建城堡時誕生的建築思想和風格仍然嚴重影響著它。
城堡的歷史,就是長期紛爭的歷史,是遍地割據的歷史,是強梁相斫相爭的歷史。那些尊卑不等,高下有別,大小相異的諸侯,為了爭權奪利,為了王朝霸業,互相覬覦,各懷戒心,戰亂頻頻。在當時的條件下,鞏固地盤,立足自保,或者兼並,出擊,最好的辦法就是「築堡」。於是乎,歐洲大陸上,這個行業大行其道,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諸侯們競相竭盡所能,開山採石,晝夜奔忙,一座座城堡在青山秀水間紛紛矗立起來。人們為了構築這些城堡,消耗的無數人力、錢財、物資、和時間,殞喪的人命更是難以計數。但現在,無論是威震一方的霸主,還是稱雄一方的豪傑,或是佔山為王的強盜,都和他的殘劍馬鐙一起委於泥土、灰飛煙滅了。只有哪些經過風霜雨雪的侵蝕,戰亂炮火的洗禮剩下的斑斑駁駁,殘垣斷壁的城堡向過往的遊人述說著他昔日的輝煌。

日益堅固的城堡

城堡的發展,是隨著戰爭技術的發展和經濟的興盛而發展的。
歐洲第一座中世紀城堡建於公元九世紀法國的西北部。主要是針對國內全民戰爭,同時防禦維京人的突然襲擊而建造的。是一座典型的、簡陋的土崗-城廓式城堡,確切的說,這只是城堡的雛形。土崗-城廓式城堡建在挖溝時掘出的土堆成的高地上,周圍是無水的護城壕溝。用厚實的尖板木條柵欄圍起來。其間會間隔的修建塔樓,塔樓的數量多少要看領主的財力而定。圍圈的中心是整個城堡的中心要塞即城堡主塔。進入這個主塔,需要通過多根柱子支撐,橫跨壕溝,直至土崗上層圍圈入口的橋。其防禦思想是用木頭的圍牆來抵擋小型進攻,一旦城牆被攻破,城堡主塔則是城堡中的最後一條防線。以後的以軍事作用為主的城堡都是採用這種結構,包括戰爭時採用的防禦戰術也沿襲下來,後來的城堡在這方面基本上沒有什麼比較大的改動。
土崗-城廓式城堡對建築技術和花費上要求比較低,對地形的選擇也沒有什麼要求,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就是堅固度達不到要求,只能防禦小規模的進攻,建築規模也比較小。11世紀左右,隨著戰爭技術的發展和城鎮的復興,土崗-城廓式城堡已經越來越無法滿足防禦上的要求,所以此時石制城堡開始流行起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對石制城堡在歐洲大陸的流行起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由於大面積的征服土地只能由少數的留守騎士來駐守,城堡的堅固度被異常強調。騎士們受到拜占庭帝國高大城牆和堅固要塞的啟發,利用石塊修築了更大,更堅固,更復雜的石塊城堡,這些城堡建築模式也被歸來的騎士帶到了西歐,由此在西歐被迅速傳播開來。石制城堡一般是利用石制幕牆代替原先圍住城廓的木質尖板條柵欄,幕牆由切割成塊的石頭逐層砌成,在幕牆的頂端會有間隔的留下空隙,形成帶槍眼的城垛。沿著幕牆每隔二三十米有一正方型的防禦塔樓,方便弓箭手射箭保衛城堡。由於方形的塔樓有明顯的弊端,就是其四角的承受力不夠,極易被破壞。所以在12世紀,借鑒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的技術建造更易於防禦的圓形或半圓形塔樓。城堡主塔由於擁有領主住所和最後陣地的雙重特性使得對於其設計變得異常講究,一般早期的石塊城堡通常為長方形,這樣做是處於內部布局和舒適性的考慮。但是它作為最後的防線同樣有四角承受力不夠的缺點,所以後期的城堡主樓建設傾向於外部呈圓形或多角形,內部為方形的城堡主塔。也有的更加簡便的設計,只在方形城堡的主塔外面再圍上一圈近距離的高牆,稱之為「罩牆」。外圓內方的這種設計不給敵人展現任何平面,受力點分散,更易於防禦,而內部利用穹頂和扶牆精心設計出高大空曠的空間,便於居住,華麗且壯觀。
公元十三世紀後開始出現石制城堡的加強型,英國天才建築師-聖喬治的「詹姆士」設計出了有史以來最為堅固的城堡,這種建築樣式被稱為「軸心環形城堡」。城堡具有兩堵為同心圓城堡護牆,對外牆進行加固,內牆遠高於外牆,為的是讓內牆上的弓箭手有更大的視野和射擊范圍,從而形成內外牆上的交叉火力。在內圈的四個角各建一座圓形塔樓,這樣城堡主塔的重要性變得不重要,以至後來完全省略主塔,因為設計精密的塔樓和門房即使在敵人進攻內牆時也能獨立堅持。城堡四周還會挖掘一個巨大的湖環繞城堡作為護城河,河水引自別的江湖。一般「軸心環形城堡」都是在原來老城的基礎上擴建。
十五世紀後,大口徑火炮的出現,使城堡的軍事地位迅速消亡,軍事性城堡逐漸被廢棄。另一方面,由於貿易自由化,大航海時代到來,轄區人口遷移,從貴族到貧民都開始追求更開放、更舒適的生活,不願龜縮在狹小的城堡中,城堡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了。

居所、商業-城堡發展的副線

城堡為它的主人領主供堅實的防禦,也是他們生活的地方。除了領主之外,還有家臣和大量的僕人來維持城堡的日常運轉,當然還有軍隊駐扎在內。農民或佃戶則散居在城堡周圍的庄園內,擠在狹小簡陋、陰暗潮濕的茅屋裡,只有當戰爭來臨的時候,才和他們的牛群及動產一起擠在城堡里。當時英國贊美詩人約翰用這些話描述這樣的生活:「富人住在城堡里,窮人住在茅舍里,上帝造就了他們的高低貴賤,安排了他們的富有和貧窮。」(當時的人真是唯心啊)。
城堡的建築風格一直被其防禦職能和住宅職能所左右,就像上面所說的城堡主樓採用外圓內方的設計也是兩種建築目的相互妥協的結果。在城堡發展的早期,在不損害城堡的堅固度的前提下,其主人總是想方設法讓它住起來更加舒適一些,比如上面說的內部利用穹頂和扶牆精心設計出高大空曠的空間,即便如此,領主的生活還是相當原始。一直到14世紀末城堡的防禦職能逐漸失去以後,城堡才完全以藝術,生活為發展目標,不再以堅固度要求它。這個時代的城堡總體呈現精美、奢華,表現出貴族們糜爛的享樂主義傾向。
十字軍的東征為歐洲的大小貴族帶來奢靡的東方享樂主義文化,描繪了一幅「人間天堂」似的美麗憧憬。這種對於追求物質生活的理想強烈地激起了貴族和騎士對美麗生活的嚮往,當然這建立在廣大農民的困苦上面。體現在城堡的建設上,就是逐漸變得精美而藝術化,從實用主義向藝術主義過渡。統治者們不恤民力,恣意享受。有的統治者拿城堡當作享樂的行宮,專門選擇風光秀麗,便於鳥瞰的高處修建(當然,高處修建城堡更多是出於防禦的要求,這一點上倒是不矛盾)。比如,日耳曼裔的東羅馬帝國皇帝西奧多希厄斯二世,可以說是這方面「出類拔萃」的代表性人物。他曾為此精心擇址,把宮殿建在海邊的山頂上,藉以眺望周圍的風景和大海的壯觀。雖然這些貴族的享樂加劇了農民的困苦,也增加了兩者的階級矛盾。但是這對城堡藝術風格的形成還是起到了促進作用。事實的確有點慘不忍睹。精美的哥特式城堡後面卻是農奴的血淚。封建主義的藝術,本身就是為統治者服務,建立在勞動人民的痛苦之上的,中外都是如此。
城堡里領主和他仆從的生活的正常運轉,對服務和商業都有巨大的要求,一般除了領主居住的主樓以外,城牆內還有馬廄,灶房,儲藏室,庫房,麵包房,洗衣房,教堂,以及僕人們的木屋。貴族們逐漸加劇的對奢靡生活的嚮往,對商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開始通過這樣的步驟——收攏人眾、發展聚落、形成城市,漸漸圍繞著城堡逐漸發展起來。德語中的地名以「-burg」為後綴結尾的城市,都是由一座中心城堡發展而來的。比如坐落在易北河上德國第一大港,第二大城市漢堡(Hamburg);坐落在萊茵河上的歐洲最大的內河港口,德國首屈一指的鋼鐵工業基地杜伊斯堡(Duisburg);薩克森—安哈而特州的首府馬格德堡(Magdeburg)等,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城市。中小城市更是不計其數。市民一詞(burgess)也是由此而來。此外城堡大都建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和河道口(處於防禦性的考慮,這些地方有防守的價值),非常便於商業、貿易的發展。隨著貿易的發展,這些城堡逐漸結成貿易鏈或貿易網,加速了其周邊城市的形成。特別是河道沿岸的城堡發展得特別快,這是因為中世紀的交通以河道交通最為便捷。特別著名得比如萊茵河,多瑙河,美茵河沿岸。
商業必須有商人才能得以發展,但是商人行商必須有流動性,必須要求法律承認其為自由之身,雖然很多商人是依附於城堡的農奴的兒子,但由於離開家鄉,實際上自行獲得了解放。這樣就打破了封建社會中土地對於人的束縛,為後來的資本主義做了准備。從這一點上說,城堡本身的發展為以城堡為象徵的封建社會挖掘了墳墓。
當然,城堡的發展也不都是積極意義,比如城堡在維護一方平安的作用的同時,也增加了封建領主與中央對抗政治資本,成為統一的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的障礙。而且許多城堡廢棄後成為流浪騎士的匪窩,不僅為打家劫舍的惡霸領主提供了據點,更是封建領主隨意設卡強取豪奪商旅的關口,對商業流通和地區經濟發展起了消極的影響。

⑥ 我想問一下歐洲城堡的結構是怎樣的

城堡結構如果有直觀平面圖之類的就最好不過了,主要是城堡各個功能區通常是怎麼劃分的,比如軍事區、生活區等,從石制城堡開始到「軸心環形城堡」都可以。目前大部分對於城堡的介紹都集中在外觀和軍事防禦設施上,對於生活區和其他功能區的介紹資料相當的少。

至於生活方面,我知道有本書《歐洲中世紀生活》,但那本書不好弄暫時也沒必要入手。我需要的主要是中世紀貴族的交際活動的介紹,特別是在城堡中舉辦的交際活動如生日宴會、慶典一類的,尤其是法國南部、巴黎、義大利、德國的,如果有大致的流程和儀式大好~~~

火燒海德堡城堡

海德堡城堡(Heidelberg Schloss)為一座紅褐色古城堡,位於內卡河北岸的樹木繁茂的王座山(Konigsstuhl)上,是海德堡城的標志。這是一座美麗的大城堡,也是一座滿目滄桑的城堡遺址。

海德堡城堡始建於13世紀,歷時400年才完工,曾經是歐洲最大的城堡之一。城堡內部結構復雜,包括防禦工事、居室和宮殿和城堡花園等,當年是一座軍事要塞,同時也是選帝侯宮邸。城堡主要用紅褐色的內卡河砂岩築成。

16世紀時,海德堡選帝侯全力支持新教改革,也因此捲入「三十年戰爭」。17世紀初,整個海德堡捲入戰爭,並遭到了嚴重破壞。海德堡城堡也受到了重創,雖然得到了修復,但是規模遠不如前。戰爭結束後,選帝侯把女兒萊斯洛特(Liselotte)嫁給了法王路易十四的兄弟奧爾良公爵,萊斯洛特在法國宮廷也並不受重視。但是,當選帝侯之子去世,選帝侯無繼承人時,路易十四借口其弟媳為選帝侯公主,欲奪取統治權,這樣法蘭西帝國的疆域可兵不血刃地擴展到萊茵河右岸。選帝侯家族斷然加以拒絕,路易十四便強硬地派軍隊護送奧爾良公爵至海德堡,結果就引發了「奧爾良戰爭」,選帝侯率軍奮力抵抗,但仍失敗了。海德堡城堡失守,選帝侯家族遷居曼海姆。

法軍為攻佔城堡傷亡慘重,對這座城堡恨之入骨。1689年攻佔城堡後就用火葯炸,未能將其重創。四年以後,法軍恨意未減,運來大量火葯壘放在城堡內部,才終於將它劈成兩半。城堡裂而不毀,一大半仍然站立著,另一小半塌陷,但是依然斜靠在未倒的那一大半上,在今天看來,這個裂口本身也是一個奇跡。城堡受到了致命的重創,上部某些房間只留有一面外牆。後來,城堡的部分建築得以修復重建,至19世紀末主體建築才恢復原貌並能使用,未修復的部分仍為殘垣斷壁。

海德堡人為了紀念海德堡城堡遭受的劫難,每年舉行「火燒城堡」的集慶活動。當然不是真的放火,而是在晚上,藉助燈光和煙火技術,再現當年法軍攻打破壞城堡的歷史。遠遠望去,殘破的古堡,沖天的火光,壯觀而慘烈。「火燒城堡」之後,要放15分鍾的煙花,也許是為了讓古堡進入「和平」狀態。

「火燒城堡」每年夏季舉辦3次,分別是6月、7月和9月的第一個星期六的晚上。在歐洲,這一活動是獨一無二的,對歐洲古堡有興趣的人,不宜錯過。

⑦ 地基是什麼呢

一、地基是指建築物下面支承基礎的土體或岩體。作為建築地基的土層分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地基有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兩類。天然地基是不需要人加固的天然土層。人工地基需要人加固處理,常見有石屑墊層、砂墊層、混合灰土回填再夯實等。

二、地基的種類:

從現場施工的角度來講地基,地基可分為天然地基、人工地基。地基就是基礎下面承壓的岩土持力層。天然地基是自然狀態下即可滿足承擔基礎全部荷載要求,不需要人加固的天然土層,其節約工程造價,不需要人工處理的地基。天然地基土分為四大類:岩石、碎石土、砂土、粘性土。人工地基:經過人工處理或改良的地基。當土層的地質狀況較好,承載力較強時可以採用天然地基;而在地質狀況不佳的條件下,如坡地、沙地或淤泥地質,或雖然土層質地較好,但上部荷載過大時,為使地基具有足夠的承載能力,則要採用人工加固地基,即人工地基。

⑧ 歐洲古城堡都有哪些有詳細資料嗎

德國新天鵝堡 。
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所建。
這座城堡即使是在當初建造的時候,也不適合居住。不過由於它壯觀美麗及高貴的氣質,它被稱為是「最接近童話的地方」。路德維希二世也因為他的城堡,而被後人們稱做是「童話國王」。這位國王敏感而脆弱,心中充滿著浪漫卻又不切實際的想法。
這位國王被罷免後,1886年6月13日晚上,路德維希二世和他的醫師一起溺死於施塔恩貝格湖中。
新天鵝堡一直是這位童話國王心中浪漫典雅的中世紀的化身。城堡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以及國王悲傷的故事,更為這座精緻絕倫的城堡增添了幾分感傷而又浪漫的氣氛。

芬蘭的圖爾庫城堡。
圖爾庫城堡位於奧拉河的入海口旁。這座軍事防禦的城堡始建於1280年,舊城堡部分用了280年時間。文藝復興式的新堡部分則是在1574-1588年間建的,包括國王和王後大廳。當時的圖爾庫還屬於瑞典的領地。瑞典國王來芬蘭都住在這里,有14位瑞典國王以此為行宮。
二戰中城堡遭破壞,戰後經修復,新堡部分被改成圖爾庫文化歷史博物館。城堡還有18到20世紀的古錢幣和徽章展覽。

瑞士的西庸城堡。
西庸城堡建築在蒙投萊茵湖畔的突出岩石上,保持著中世堅固的美麗。西庸城堡本身就非常美麗,並且和周圍的景緻協調的外觀,顯而易見的堅固,安全感正是西庸城堡的特徵。西庸城堡的特點還在於四面的風光,一面是義大利古老的大路,一面是美麗的萊茵湖。
在屋頂俯視萊茵湖的絕境,還有眺望法國國境是西庸城堡的另一個魅力所在。

德國霍亨索倫堡。
德國南部最著名的兩大城堡之一,位於圖賓根南方20公里的丘陵上。
古堡等於是霍亨索倫家族的發源地(霍亨索倫家族是布蘭登堡—普魯士1415~1918年及德意志帝國的主要統治家族)。霍亨索倫堡建於11世紀,現今的霍亨索倫堡是於1850年至1867年,由普魯士建築家Von Prittwitz和Stuler共同改建的,與新天鵝堡的興建大約是同一時期,但是與新天鵝堡宛如童話般的外貌相比,霍亨索倫堡就似充滿英雄主義的陽剛之氣,這也正代表普魯士王朝的輝煌歷史。
城堡內展示腓特烈大帝的遺物、普魯士王的寶物及王冠等。城堡目前仍有普魯士王朝末代皇帝威廉二世的子孫仍居此地,但城堡部分對外收費開放。

英國的愛爾蘭朵娜城堡。
城堡因其主人St.Donan而命名。St.Donan,原名是Abbot Donan,6世紀Ayrshire人,在城堡中過著修道生活。公元618年四月十七日,當他和其他僧侶一起慶祝Holy Eucharist的時候,修道院遭到了一夥海盜的搶劫,他和另外52名僧侶被殺害。
城堡因其地理位置三面環水又在西海岸,從來都是遭受入侵首當其沖的地方。日耳曼人,維京海盜,以及後來的西班牙人,都在這里登陸。

德國寧芬堡。
寧芬堡是歷代王侯的夏宮,坐落在慕尼黑西北郊,建於1664至1728年,主建築是巴洛克風格,整座宮殿坐西朝東,由一幢幢方形樓房連結成一組建築物,正面長達600米。是斐迪南·馬里亞親王送給妻子的禮物,感謝她生了兒子使王國有了繼承人。
它的擴建工程前後花了200年時間。雖然這座宮殿沒能達到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王宮那樣的規模,但肯定是德國這類宮殿中最大的一座。以南端的仕女畫廊最為著名。這個畫廊誕生100多年來始終強烈地吸引著無數的藝術愛好者和旅遊觀光者。掩映在萬綠之中,有一所小巧玲瓏的狩獵行宮——阿瑪琳宮,內部裝飾纖巧精美。

德國瓦爾特堡。
瓦爾特堡坐落在德國圖林根州阿爾卑斯山北部余脈的瓦爾特堡,是一座幾乎沒有遭到破壞的中世紀城堡。建於1067年,最後完工在1170年。無論是建築材料還是建築規模或城堡內的設施,瓦爾特堡都是首屈一指的。
1521——1522年間,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為了逃避教皇和皇帝的追捕而在此避難和躲藏,在城堡中,他以神奇的速度將新約從希臘文翻譯成為德文,城堡中至今保存有傳說中的路德秘密隧道。瓦爾特堡也是德國世界遺產之一。

英國溫莎城堡。
人們習慣將溫莎堡(windsor castle)所在的小鎮稱為「王城」,這座小鎮的歷史比城堡的歷史要悠久的多,最早建造於羅馬人統治時期,那時這里曾一度被稱為「Winding Shore」,幾經演變才演化成今天的溫莎。溫莎是一個典型的英國小鎮,到處可見英式風格的屋舍,因為溫莎城堡的關系,這里的大街小巷上終年被四處而來的遊客擠滿.

法國香博堡。
香博堡布局是中世紀較為典型的古堡布局。城堡寬156米,深117米,有440間房間、365個暖爐、14個大階梯。雙舷梯是這座王宮最著名的樓梯,梯中有兩組獨立而又相互交錯的欄桿,據說這樣可以避免王後和國王的情婦相遇而發生糾紛,無論這種說法真實與否,香博堡確曾是當年王室名流們愛情故事的發生地。
香博堡興建於弗朗斯瓦一世時期1519年,完成於1658年路易14世時代,前後花費了138年時間,它在布局 、造型 、風格裝飾上反映了法國傳統的建築藝術,又受到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成為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作之一。被法國人視為值得炫耀的國寶。1981年,香博堡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法國昂熱城堡。
昂熱地區最出名的標志性建築。城堡地勢極其險峻,一面緊臨盧亞爾河,另三面則有17個高聳的塔樓。

西班牙塞哥維亞城堡。
塞哥維亞(Segovia)城堡位於塞哥維亞城西端,城堡所處的位置正好是當時西班牙北部城市卡斯提爾(Castile)的要沖上,臨崖而建的塞哥維亞城堡(Alcazar de Segovia),因戰略考慮,擁有絕佳的視野,入口還有10多公尺深的護城河,以防範敵人攻入城中。
藍色的屋頂是城堡的特色之一,採用下方河流里一種稱為「 fisara」的片岩為材料,這種岩石會在光線底下產生金屬般的光澤。只是,看見這座城堡的人不知是否覺得眼熟?據說當年迪士尼就是以它為藍圖,設計出白雪公主的城堡。無論如何,城堡居高臨下的地勢,提供遊客飽覽塞哥維亞城內和附近平原風光最佳的位置。

斯洛伐克波切尼斯城堡。
波切尼斯(Bojnice)城堡可以說是全斯洛伐克境內最受歡迎的一座古堡。這座哥特式大建築之所以如此著名,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在此處發生的一段傳奇的愛情故事。19世紀末,這座城堡的最後一位主人愛上了一位法國姑娘,然而姑娘的父親卻嫌棄他的住所不夠豪華漂亮,要求他重新裝潢城堡,直至他滿意之後,才能將女兒許配給他。一片赤子之心的男主人公於是果真大動干戈,前後花費了整整22年,才將城堡改建一新。只可惜到竣工之時,他熱戀的姑娘早就另嫁他人,他苦幹一番,卻落得兩手空空,只好守著華美的城堡,孤獨度過一生。

立陶宛特拉凱城堡。
目前為特拉凱歷史博物館。水上城堡,極具詩情畫意。

法國索摩爾城堡。
索摩爾城堡現今的建築物建於十四世紀末,由法王查理五世的哥哥—路易一世(Anjou地區的公爵)所建。他以圓柱型的尖塔做為城堡的主要門面結構,以華麗的單眼窗點綴,堂皇的入門階梯為開端,為文藝復興時代的先驅。
十六世紀末,索摩爾成為新教徒的根據地,而新教徒的統領—Duplessis-Mornay,便以索摩爾城堡為其住處,並聘請義大利的工程師建造了四周圍的城牆。此後,索摩爾城堡成為歷代公爵、貴族的居所,不過到了十七世紀末,城堡的主體已經逐漸毀損,漸漸地被遺棄,形同廢墟。一直到了二十世紀初,法國政府才下令修復它原本的面貌。

法國昂布瓦斯城堡。
站在古堡上可以俯瞰昂布瓦斯城和盧瓦爾河。從查理七世到弗朗索瓦一世,都在此小住過。

德國凱撒堡。
霍亨施陶芬王朝的皇帝紅鬍子腓特烈在十二世紀時所蓋,十五到十六世紀建成現在的模樣。

英國利茲堡。
位於英格蘭肯特郡梅德斯頓以東4英里處的夢幻的倫河(LEN)河谷中。整個城堡位於一個小湖的中央秀美的河水,顯得十分優雅。最早的利茲堡建造於公元857年,是在木結構城堡基礎上建造的,當時名為Esdeles。
清晨的陽光,照亮了肯特鄉間的寧靜湖面,也喚醒了湖邊美麗的城堡。難以想像,這座城堡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它曾是英國皇室的鄉間別墅,深受王後們的寵愛,因此被稱為「王後的城堡」,它在英國歷史和建築史上享有盛名,因此又被譽為「城堡中的王後」。

英國博丁安城堡。
英國的博丁安城堡(Bodiam Castle)雖然規模較小,但卻「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而且設計修建得美輪美奐,與那些復雜的大型皇室城堡相比,一向以其攻防一體、戰居皆備的特點而著稱於世。

法國維特雷城堡。
維特雷城堡是第一座11世紀時期的城堡,在13, 14和15世紀時將其重建。城堡的入口處有一個吊橋和一個堅固的小城堡保護著那裡,兩個帶有突堞的大塔樓位於小城堡的兩翼。在城堡的南角, 矗立著主城堡,或者稱為聖-羅蘭(St-Laurent)塔樓,在城堡的東北角,矗立著瑪德萊娜(Madeleine)塔樓,在城堡的西北角,矗立著蒙塔費朗(Montafilant)塔樓(導游帶領參觀時從這里進入)。這些不同的建築由一個圍牆連接起來,而這些圍牆又通過其它的塔樓而得以加固。

下面那個地址有圖 不過要注冊才看得到~

閱讀全文

與德國古城堡地基是什麼結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