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國為何那麼害怕美國撤軍呢
聯邦德國首先是一個二戰的戰敗國,如何證明德國已經徹底的反省,德國需要外國駐軍加以證明,美利堅合眾國(美國)在德國駐軍有兩層意思,一是證明德國已經徹底的反省自己了,二是能保證德國國土的安全,美國撤軍行為會讓世界各國美國撤軍行為會讓世界各國不安。
『貳』 德國怎麼打到美國去
二、
1、德國是一個沒有海權的國家,世界大洲被海洋分割,因此沒有強大海權使得德國無法控制和掌控全球主導權、全球資源控制權。這也是為什麼德國屢次挑戰海權大國,都是以戰敗告終的主要原因,被海權大國剝奪了地位、割地賠償,蒙受屈辱。因此德國無法挑戰美國這個海權大國的。
德國沒有強大海軍、強大的兩棲攻擊能力,強大的遠洋作戰能力,如何去攻擊美國呢?士兵抱著保險圈,游過大海嗎?
2、可以說,德國自統一以來,一直受到了海權大國的壓制。不僅僅是德國,海權大國從來就沒有輸掉過任何爭霸戰爭的失敗,全部絞殺對手。
3、自世界進入槍炮時代以來。世界第一海權大國為英國,成為世界仲裁者,拿破崙帝國崛起,挑戰大英帝國,在海權爭霸戰中,特拉法家海戰,拿破崙慘敗,其後拿破崙被英國海軍封鎖了貿易,被迫轉向俄羅斯,其後英國糾集反法同盟絞殺了拿破崙帝國。
4、俄羅斯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挑戰了英國利益,英國組成聯軍,痛擊了俄羅斯,俄羅斯戰敗,出讓利益給英國,並且賤賣了阿拉斯加給美國。
5、其後就是德國兩次崛起,發起了兩次世界大戰,均被絞殺,戰敗,割地賠償。
而海權大國(英國、美國)一直主導著世界秩序,處於國際秩序的頂端位置,掌控了全球全部戰略水道,能夠影響和控制絕大多數世界資源和能源基地。
德國是無法挑戰英美強權的,這也是為什麼二戰以後,德國融入英美體系,選擇和平崛起的原因之一。
二、我們以二戰為例,來看看德國在於海權大國對戰中到底是出於一個什麼位置。
1、二戰一爆發,德國所有的海上貿易和商船隊伍立刻消失了,大量商船隻能躲入中立國海域。
2、世界主要戰略能源大都在德國控制的歐洲以外,德國是無法獲得的。
3、德國軍隊在最為強盛的時期,甚至無法跨越100英里的海峽,展開兩棲登陸作戰。
3、美國在偷襲珍珠港後,即可通過航母戰斗群直接襲擊了日本首都東京進行了報復,東京距離美國本土超過了8000多公里距離,我們知道從德國首都柏林至莫斯科距離只有1600公里左右。
美國海軍攻佔了塞班島建立B29基地,美軍戰略轟炸機毀滅性的襲擊了日本首都東京一次乾死日本近10萬人,塞班島距離東京大約3000公里,塞班島距離美國本土也有七八千公里。
4、美國入侵北非、歐洲本土,其距離美國本土也都是7000多公里,美國藉助海權,海外基地,以航母戰斗群、戰略轟炸機等遠程打擊武器,使得德國完全處於一種戰略被動挨打的態勢。
英美戰略轟炸機,一波一波,直搗德國的工業系統、民生系統、交通系統、軍工系統,摧毀了德國60多個城市。德國沒有前方與後方的區別,海外資源和海外貿易權也被海空封鎖。
5、也就是說,海權大國是玩航母海空大戰、兩棲遠洋登陸、遠程戰略轟炸直搗對方工業民生等核心,而德國是玩坦克步兵推進。海權大國在思維上就是具有拓展性,而德國作為一個大陸文化國家,思維較為狹窄。
『叄』 二戰德國法西斯為什麼沒攻打美國
二戰德國法西斯沒攻打美國的原因如下:
(1)德國要向美國宣戰,就是被逼無奈,因為當時的德國已經是多線作戰的情況,根本不願意再開辟一個新的戰場,更何況是將美國拉入二戰之中,但是作為他的盟友國,日本已經向美國發動偷襲,向美國宣戰了,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作為盟友也只能跟著向美國宣戰。
(2)德國的海軍實力非常薄弱,若是要登陸美國本土進行作戰,首先就要換橫渡大西洋,而這這是德國海軍無法完成的任務,因為德國與美國在海軍實力上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德國向美國宣戰是因為他的盟友日本已經向美國宣戰,德國迫不得已做出了宣戰的決定,日本向美國宣戰的原因如下:
(1)早在1940年9月,美國就已經成功破譯了日本的密碼,因此掌握了7月2號御前會議的決定和進駐南部法印計劃。作為對抗日本的措施,美國在25日宣布凍結日本在美國的5.5億日元的資產。8月1日,美國開始全面停止對日本的石油出口。
(2)由於美國全面對日本禁止出口石油,日本被逼上了生死攸關的獨木橋。日本為了維護在中國所掠奪的權益,只有強行南進,但是一旦向南方侵略,就必然要與美國發生沖突。如果日本選擇北進,那就意味著日本將失去在中國戰場的利益。
『肆』 二戰中德國怎麼沒攻擊美國啊
二戰時,德國雖然實力很強,但也是不足以能打敗所有的國家,在已經和英法交戰,它都沒有去打蘇聯,直到平息了法國,趕走了英國在歐洲大陸的軍隊,才能騰出手打蘇聯,它沒理由也沒實力再繼續打美國了。除非它可以快速佔領蘇聯。
況且美國距離德國很遠,而德國的海軍很是薄弱。這也間接的導致了德國沒有進攻美國。
『伍』 德國和日本有沒有辦法,擺脫美國的控制,變成一個正常國家
人家本來就是一個正常的國家。
『陸』 如何評價美國與德國的關系,德國為什麼心甘情願的受美國鉗制
當我們回顧戰後德國的歷史時,會發現這個國家與美國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復雜矛盾的心理始終伴隨著德國民眾。
作為歐洲大陸上的傳統強國,德國在上世紀連續發動了兩次世界戰爭,納粹德國的軍隊在歐洲所向披靡,打遍歐洲無敵手。然而,就在第三帝國有望佔領全歐洲時,美國人出手了。為了維護美國在亞洲、中東、歐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利益,美國對德日正式宣戰,反法西斯陣營的力量得到了極大的增強,也直接扭轉了二戰的戰局。
二戰結束後,德國元氣大傷,德國(西德)政治和軍事上受美國高度鉗制,領土被四國劃分,基本上失去了自主權。
戰後美國啟動了「馬歇爾計劃」輸血援助,給西德經濟打了一劑強心針。冷戰對峙中,德國(西德)由於獨特的地理區位,被美國當作抵禦蘇聯的橋頭堡,夾在美蘇兩大超級強國的夾縫之中,左右為難,可謂是提心吊膽。
按理說,在這種美蘇兩強爭霸的背景下,德國由於經濟軍事政治被美國控制,為求生存不得不依靠美國的庇護尚在情理之中,可隨著蘇聯解體,對歐洲的威脅大大減輕,德國卻越來越依賴美國,甚至不願擺脫美國的鉗制就有點匪夷所思了。從被動接受保護到主動尋求庇護,難道德國這個受虐者在長期受虐過程中對美國這個施虐者產生了依戀?
這種心理分析顯然不適合用在現實政治中。德國不願擺脫美國的控制,這背後又有哪些地緣政治方面的考量?在本文中,雲石君試著對這個問題做一分析。
首先,蘇聯雖然解體了,但俄羅斯壓力的依然存在,使得德國乃至歐洲都面臨地緣政治風險。
由於地緣關系的相對接近,使得德國在地緣上不得不直面蘇東集團。而隨著蘇聯的解體,俄羅斯不僅失去了五百萬平方公里的廣袤疆土,國家經濟體系也被徹底摧毀,整個國家一時間墮入深淵。
按理說,身邊的這頭北極熊倒下了,對德國而言絕對算得上是一件喜大普奔的事,從此以後再也不用天天擔驚受怕了――如果你要這么想,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雖然美蘇冷戰對峙以蘇聯的解體告終,但俗話說得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遭受了解體之痛,俄羅斯依然坐擁170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疆土,並繼承了蘇聯的龐大政治和軍事遺產。憑著這份家底,俄羅斯雖然退出超級大國行列,無法與美國公平較量,但仍不失為世界級大國,與中、歐並駕齊驅。至少,在面對德國時,俄羅斯依然有強大的底氣與實力。一旦德國敢在自己背後搞點小動作,俄羅斯的鐵甲洪流完全可以跨過東歐大平原直撲德國。更何況,俄羅斯繼承了蘇聯龐大的核工業與核武器研製的主體部分,一旦使出核武器這個大殺招,德國瞬間可以被秒成渣。
德國眼看著蘇聯已經內外交困、經濟崩潰、人心浮動,到了絕症晚期,剛想緩一口氣,一眨眼的工夫,俄羅斯卻強勢拔地而起,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遺產,這讓德國剛剛鬆懈下來的神經又緊張起來。
眾所周知,戰後德國經濟體系基本崩潰。外力方面,靠著美國的馬歇爾輸血援助,德國經濟才得以滿血復活,踏上了飛速發展的道路。內力方面,德國自身也憑借著殘存的工業實力和歐洲中樞的地緣區位,主動選擇了融進歐洲一體化的大潮中,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加強與鄰國的經貿合作,共同組成了歐洲共同體。在此過程中,德國開始逐步領導歐盟內部事務,成為了歐盟的扛把子,並在其後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雖然德國歷經波折,重新回到了歐洲的政治舞台中央,但德國還算有自知之明,知道憑借自己的這點體量,要想與俄羅斯抗衡,完全是蚍蜉撼樹,不堪一擊。
有人要問了,既然德國單獨抗不過俄羅斯,不是還有歐盟這個共同體協助打援么?
事實上,即便加上歐盟,也不足以抵禦俄羅斯。原因也很簡單,歐盟是一個鬆散的聯盟,它的基礎是建立在共同的認同和價值標准之上的,雖然這種認同能維系表面上的經濟和政治統一,但實際上並不具備有效的約束力。總而言之,歐盟的鬆散以及德國作為弱勢領袖的處境,也決定了德國本身並不足以將歐洲高度整合,以抵禦俄羅斯施加的壓力。
這種體量上的巨大差距使得德國不得不重新審視當下的處境。既然組團群毆都干不過北極熊,那還不如重新回到太上皇――美國的懷抱中尋求保護,以防備德國乃至歐洲面臨地緣政治風險。
其次,德國作為歐盟弱勢領袖,其領導力相對低下,凝聚力不夠,只能依託美國維系歐洲的統一和凝聚力。
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其政治和軍事地位被剝奪的很慘,深受美國鉗制。雖然依託美國的輸血援助和歐共體實現了經濟的跨越發展,但德國的實力還沒有到以一敵十的境界,不能以一己之力威服四方。對於整個歐洲而言,德國本身只有經濟優勢,軍事政治方面的優勢無從談起。
另一方面,如上文所言,歐盟是一個鬆散的聯盟,它的基礎是建立在共同的認同和價值標准之上的,可以說是十分薄弱。這種情況下,德國作為歐盟弱勢領袖,自然無法服眾,不足以凝聚歐洲各國的力量。
怎麼辦?這就需要美國這個歐洲太上皇出馬了。
美國作為二戰中新興崛起的超級強國,對戰後歐洲秩序重建起著主導性作用。雖然戰後歐洲的格局和秩序經歷了多方重組變遷,但美國憑借著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地緣影響力,依然牢牢控制著歐洲的政治走向,其影響力已施加到歐洲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
換句話說,美國這個歐洲太上皇的存在,有利於維系歐洲的統一和凝聚力。
目前的歐盟雖然在貨幣等方面實現了短暫的統一,但隨著歐洲經濟危機、社會動盪和分裂傾向的加劇,歐洲各國涌現了民粹主義風潮,並且有愈發不可收拾之勢,表現在經貿領域,就是愈演愈烈的貿易保護主義和反全球化浪潮,其內部可謂是矛盾重重。憑借著德國的弱勢領袖地位,要想真正完成歐盟政治經濟一體化,其難度堪比登天!
這個時候,德國只能繼續投靠美國。雖然美國並不真想歐洲統一,但他作為太上皇,對歐洲的全盤統馭,卻在客觀上壓制了原先存在於歐洲內部的諸多地緣、民族、國家等矛盾,增強了歐洲的凝聚力,增強了歐洲作為一個整體形態的構建,也為德國鋪好了道路。沒了美國這個歐洲太上皇,歐洲凝聚力必將大為鬆懈,歐洲政治經濟一體化根本無從談起。
再次,德國的經濟發展離不開美國的扶持。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原來英國主導的全球化2.0升級和金本位復辟失敗,西方資本主義的主導權轉移到了美國手中。毫無疑問,美國作為戰後的超級強國,主導著全球化分工體系這盤棋,並制訂了全球貿易規則,其中最重要的無非是這兩條:建立以美元本位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這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遺產;鼓勵自由開放的國際貿易體系――這是市場經濟打敗計劃經濟的精髓。
美國長期作為全球化的領頭羊,以他為首,對歐洲經濟的全球化擴張和區域化整合都有極大的幫助作用。而德國作為外向型經濟體,也從全球化的整合中分了不少好處。
在此過程中,德國已經習慣了由美國做大蛋糕,自己從中分蛋糕的獲利模式,而德國這種外向型經濟體要想發展經濟,只能融合到全球化擴張和區域化整合中,通過貿易往來中獲得利益。在貿易保護主義和反全球化浪潮有卷土重來的重壓下,德國如果貿然擺脫美國,憑借自己的能力,享受不到這份全球化好處,甚至自身的經濟影響范圍也會大幅縮窄。
要知道,德國之所以能成為歐盟領袖,最大的資本就在於歐洲內部相對強大且穩健的經濟發展態勢。一旦這種優勢地位喪失,德國極有可能失去各國的認同,從巔峰跌落,甚至陷入被各國群毆的地步(誰讓你之前當歐盟老大時給各國攤派難民和費用,搞得各國很不爽呢)。
這種情況下,德國只能抱緊美國的大腿,指望著美國繼續推進全球化,自己也跟著吃肉喝湯,維持自己的歐盟老大地位。
『柒』 德國能完全擺脫美國的影響嗎是否德國一直都在等待機會
不能,世界上的大國都是相互制約的,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完全擺脫其他國的影響,德國在軍事上確實在等待機會反超美國。
『捌』 二戰中的德國為什麼不敢招惹美國
歷史老師告訴你
自二十世紀初,一戰前後開始,美國經濟總量早已躍居世界第一位。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國際力量。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對於它們高層來說是被迫的,今天看來就是一個賭博。不拼早晚會被禁運拖死,拼一把或許有救。
而德國包括希特勒在內很清楚美國擁有的巨大能量,尤其是深知美國的再生產能力猶如夢魘。希特勒深知一旦把美國攪進來,已經深處兩線作戰境地的德國必然陷入絕境。所以他聽一說珍珠港事件就氣急敗壞,大發雷霆。
『玖』 一戰中,德國為什麼不顧美國的警告,實行無限制
101年前的今天,1917年1月31日 (農歷正月初九),德宣布無限制潛艇戰。
潛艇的優勢在於潛伏水下,秘密行動。公然的警告並攔截商船使德國潛艇很容易暴露目標,也因此會受到英國戰艦,特別是來自Q型船的攻擊。
1915年2月4日,為了更有效的打擊協約國的商船,並保護本國潛艇,德國宣布在英國和愛爾蘭周圍水域執行無限制潛艇戰政策,就是將這些區域劃為戰爭地帶,任何進入該區域船隻都將被擊毀,不予警告。
1917年4月2日,德國沒有絲毫停止潛艇戰的跡象,威爾遜總統同時向美國參眾兩院發表演講,認為美國不能繼續袖手旁觀了。兩院都以絕對多數通過了總統的倡議。
1917年4月6日,美國正式對德宣戰。美國海軍可以幫助消除德國潛艇的威脅了。
消除潛艇威脅的主要方案就是將商船集中起來組成編隊,進行武裝護航。在以前的戰爭中護航行動被證明非常有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卻一度被認為過於保守,難於組織。但這種方法的效果很快又被證明了。1917年7到8月間,800艘編隊的商船隻損失了5艘。
1918年3月到10月間,英美使用更先進、更有威力的水雷,共同布置了一個巨大的雷區。從蘇格蘭以北的奧克尼群島一直延續到挪威的領海,一共布了7萬多枚水雷,北部的雷區使得德國潛艇要進入大西洋更為困難。
1918年4月,為阻止德國潛艇利用比利時沿岸的澤布勒赫港發動進攻,英國的巡洋艦隊襲擊了那裡,當時停放在港口的三艘德國封鎖船被擊沉。但是,德國的主力護航巡洋艦馮迪克第夫號僥幸地返回了基地。
英國的軍艦經常對德國沿岸進行炮擊。英軍使用了淺水重炮艦,這種炮艦實際上是一個搭載大型火炮的平台,能直接與德國沿岸炮台上的火炮交火。
1918年初,英美海軍基本解除了德國潛艇的威脅。這不僅對英國的存亡有著重大意義,而且使得美國部隊能夠跨越大西洋登陸法國作戰,最終挽救了協約國的命運。
協約國對同盟國的封鎖已經越來越緊密了。英國本土艦隊和美國大西洋艦隊合起來的強大實力很快讓德國的公海艦隊放棄了與盟軍在海上決戰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