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嫁抗日名將,傾盡財產為抗戰極具民族大義,她是誰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一個抗日將領忍者被人戳脊樑骨的罵娶了日本女人為妻。這放到現在都是不可想像的。正如他所說:「愛情無關乎政治,我要娶她卻也不影響我殺敵救國」此人就是讓日本人牙疼的蔣百里。
年少的蔣百里在甲午中日戰爭的刺激下,開始刻苦讀書,希望自己能夠讓這個國家發生一點改變。後來在日本侵略中國後,他被迫放下筆,拿起槍為國效力。生就一副文人皮囊,但是在戰場上卻極其兇殘。我們都知道日本軍人信奉武士道精神,只有將他們徹底打敗才會服軟。一身「傲骨」的日本人在蔣百里這里,好像耗子見了貓一樣。
1978年,左梅去世。自己和丈夫僅僅相處了二十幾年,此後便為了中國奉獻一生。用了四十多年,踐行丈夫對這個國家的承諾。
『貳』 誰知道蔣百里其人其事
蔣百里不僅是著名軍事家,而且在文學上頗有建樹。
聰明絕頂 譽為「神童」
蔣百里,名方震,晚號澹寧,筆名飛生、餘一。浙江海寧人,光緒八年(1882年)農歷九月初二出生。祖父蔣光熙(號沐公)是著名的藏書家、刻書家,建「別下齋」藏書樓一座,貯書10萬冊,刻印《別下齋叢書》、《涉聞梓舊》等多種書籍流傳於世。父親蔣學煦(號壺隱),因生下來缺左臂,沐公不喜歡他,送他到寺廟出家做小沙彌。長大還俗學醫,懸壺濟世,娶浙江海鹽秀才、名醫楊笛舟的獨生女楊鎮和為妻。她是賢妻良母,又通文墨,成為蔣百里的啟蒙老師。
蔣百里13歲時父親亡故,與母親相依為命。出家人不能歸族,其父未得到遺產,家庭生活困苦。其時蔣百里的叔父蔣世一延請老秀才倪勤叔給自己的孩子授業。喜歡讀書的蔣百里經常溜到書房裡去聽講,倪勤叔見他聰慧,頓生愛才之心,知道他家境清寒,就對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是可造之才,我願教百里讀書,不收『束修』(按當時的習俗,未做詩文的學生每年6元至8元大洋,已開筆的8元至12元)。」從此窮學生就從倪勤叔讀書,學習詩文。蔣百里過目不忘,除了能熟背四書五經,課余還讀《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等古典小說,爬上茶館茶桌,手舞足蹈,繪聲繪色地講上述故事給茶客聽,被譽為「神童」。
中日甲午之戰,深深地刺激了蔣百里。15歲時他經常手捧《普天忠憤集》,挑燈夜讀,讀至熱血沸騰處,放聲痛哭,淚如雨下,立誓為國效命。1898年,戊戌變法,16歲的蔣百里考中秀才。受維新思想的影響,渴望讀到新書。恰逢雙山學院購進了四大櫥經、史、子、集和時務、策論、算學、格致等書。聽到這個消息,蔣百里真如窮人得著了寶藏,請求老師早一二小時放學,讓他到雙山書院中看書。蔣百里如飢似渴地吸吮知識,以研讀文學一類為多。
1900年春,蔣百里18歲時,應同邑橋鎮孫氏之請,聘為塾師。他趁清明回鄉掃墓之便,順道拜訪一位同族塾師,看見案頭有新任桐鄉縣令方雨亭(國民黨健將方聲濤之父)觀風題一紙,列題三十,限期一月交卷,文體雖仍是制藝詩賦策論之類,但意義革新,都是關於實際民生的論題。蔣百里思想開朗,對這類試題頗有興趣,躍躍欲試,便抄錄了題目回去,挑燈走筆,如期作成交卷,洋洋灑灑寫了數十萬字。同年冬天揭曉的時候,蔣百里被取為超等第一名,方雨亭在批示結語上寫道:「此真我中國之寶也!」破例給予獎金及膏火銀幣30元,並且派人請蔣百里到桐鄉相見。
翌年春,蔣百里到桐鄉拜見方縣令。方雨亭雖是舊官僚,但他思想開明,勸蔣百里不要循科舉途徑求取功名,應朝著實際的經世濟民的方向努力。方雨亭將蔣百里推薦給杭州知府林迪臣。方、林兩位福建人,都愛才如玉,無地域觀念,不抱門戶之見,介紹蔣百里到林迪臣創辦的求是書院(浙江大學前身)就讀深造,同學中有錢學森之父錢均夫等人。蔣的一切費用由方縣令供給。進入求是書院後,蔣百里兩次考試皆獲冠軍,課余又參加林迪臣所創的另一東城書院月課,屢次名列榜首,因此文名大噪,引起求是書院監院(教務長)陳仲恕(陳叔通之兄)的注意。
1901年,方縣令、林知府、陳監院3人共同出資,送蔣百里東渡扶桑留學。胸懷報國志的蔣百里投筆從戎,報考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在軍事、文化兩條戰線上施展才華。在一次軍事考核中,他獲步兵科超等第一名,日本天皇親自向他授軍刀,日本軍人並稱蔣百里、蔡鍔、張孝准為「中國士官三傑」,自嘆不如,羞愧難當。在文壇上,蔣百里亦如魚得水,主編雜志、撰寫了大量文章,同學們都稱贊他是「文武齊備的奇才」!
敢於同梁啟超公開論戰
蔣百里與蔡鍔同庚,同為秀才,在日本留學期間一同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軍事。兩人志同道合,一見如故,遂結成生死之交。蔡鍔是維新派領軍人物,梁啟超的弟子,那時梁啟超在日本避難,由蔡鍔介紹,蔣百里結識梁啟超並拜他為師。梁啟超對蔣百里的文學才能分外贊賞。
1902年,中國留日學生已達3000人左右,大多思想激進,傾向革命。同年,蔣百里當選為中國留日學生大會幹事,並組織「浙江同鄉會」,又於1903年2月創辦大型綜合性、知識性雜志《浙江潮》。該雜志32開本,月刊,每期約8萬字,行銷國內,魯迅先生積極支持《浙江潮》,每期都寄回國內讓親友閱讀,他的第一批作品《斯巴達之魂》等,即發表於《浙江潮》。身繫上海獄中的章太炎先生的詩文也在該刊登載,《獄中贈鄒容》一詩萬人爭誦。
蔣百里為《浙江潮》所寫的發刊詞,情文並茂,傳誦一時。他又以飛生、餘一等筆名,發表《國魂篇》、《民族主義論》等長篇論文連載,鼓吹民主革命,提倡民族精神。立論獨到,條理清晰,文辭流暢,感情奔放,頗類梁啟超文筆;而他傾向革命,又不同於梁啟超的改良主義,頗受讀者注意。
蔣百里一向視梁啟超為恩師,執禮甚恭,但在革命與改良問題上,卻從不含糊,敢於同恩師公開論戰。1902年,梁啟超在日本橫濱創辦《新民叢報》,宣揚「立憲」,尤重「新民」,指出:「欲維新吾國,當先維新吾民,中國所以不振,由於國民公德缺乏,智慧不開……。」接著他又寫出了《新民說》、《新民廣義》等文章,加以系統地闡述發揮,改良主義論調泛濫一時,迷惑了不少人。蔣百里立即用筆名「飛生」,撰寫《近時二大學說之評論》,刊於《浙江潮》,尖銳指出:「《新民說》不免有倒果為因之弊,而《立憲說》則直所謂隔靴搔癢者也。」此文連載兩期。剛刊出上半篇,即引起梁啟超的高度重視,馬上回應,寫了《答飛生》一文,刊於《新民叢報》,進行辯解。這場論戰,實際上是後來章太炎與梁啟超那場大論戰的前奏。同好問蔣百里:「梁任公是你的恩師,你怎麼同他公開論戰?不怕損害師生情誼嗎?」蔣百里直言相告:「吾愛吾師,但我更愛真理!」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時,蔣百里正與梁啟超等一起去歐洲考察。次年春回國,正值國內提倡新文化,一時如風起雲涌。梁啟超深感於歐洲的文藝復興,決心放棄政治生涯,全力從事新文化運動,蔣百里積極參與,成了梁氏最得力的助手,號稱「智囊」。他不僅出主意,更著書立說,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戰將。
1920年9月,蔣百里主編的《改造》雜志發刊,銷路日增,成為當時僅次於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的有數幾家全國性刊物之一。蔣百里每期至少有一篇文章發表。其時,「省自治說」頗為流行,以對抗北洋政府的中央集權。蔣百里陸續寫了《同一湖談自治》、《聯省自治制辨感》等篇。公眾對社會主義頗感興趣,《改造》每期都有文論及,蔣百里也寫了《我的社會主義討論》、《社會主義怎樣宣傳?》等文章,更加引起梁啟超、陳獨秀等的關注。
蔣百里醉心研究文學。1920年,他從海外歸來,寫了一本《歐洲文藝復興史》,於文藝復興時期精神,體會很深。他在「導言」中指出:「文藝復興,實為人類精神界之春雷。一震之下,萬卉齊開。……綜合其繁變紛紜之結果,則有二事可以扼其綱;一曰人之發見;二曰世界之發見。」梁啟超評論此書為「極有價值之作,述而有創作精神」。蔣百里撰寫的《歐洲文藝復興史》是我國人士所撰有關文藝復興的第一本著作。1921年問世後,14個月內出了三版。當時正值五四運動之後,「民主、科學」兩大旗幟深入人心。蔣百里在文中提出的「人之發見,世界之發見」兩點,正是「民主、科學」的生動注腳,符合於時代精神。《歐洲文藝復興史》約5萬言,由梁啟超作序。梁下筆不能自製,一篇序言竟也寫了5萬字,與原書字數相等。他又覺「天下固無此序體」,只好另作短序,而將此長序取名《清代學術概論》,單獨出版,反過來請蔣百里為該書作了序言。這一文壇趣事雖不能說是絕後,卻屬空前未有。
筆伐日寇 奇文共賞
蔣百里傾注了大量心血的《共學社叢書》,從1920年9月到1935年7月,15年間,共出叢書16套、86種,是舊中國規模最大的學術文化叢書之一。當時進步作家瞿秋白、耿濟之、鄭振鐸等翻譯了許多俄羅斯文學名著,都在蔣百里的幫助下,收入《俄羅斯文學叢書》,由「共學社」出版。
蔣百里在文史方面亦有建樹,寫過《宋之外交》、《東方文化史與哲學史》、《主權階級與輔助階級》等,頗有獨到見地。他在抗戰初期寫了許多文章,其中最出色的當推《日本人--一個外國人的研究》,這篇剖析日本形勢的傑作,極大地激勵了四萬萬同胞的抗日鬥志。
抗戰初期,國民黨節節敗退,形勢萬分危急。蔣百里在1937年秋冬撰寫了《日本人--一個外國人的研究》一文,斷言日本黃金時代已經過去,文章結語寫道:「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要同他(日寇)講和。」次年8月修改定稿,在漢口交《大公報》連載,轟動一時。該報發行量日增萬份,供不應求,有些讀者甚至天亮前就在報館發行部的門前排隊,等購當天報紙。後方重慶、桂林和香港等地報紙紛紛轉載,讀者紛紛猜測。有人說是郭沫若寫的,有人說出自「文膽」陳布雷之手,又有人說郭、陳兩人雖是大手筆,似又無此親切筆意。最後一筆刊出,文章末尾呈現「蔣方震於漢口」6字,人們才恍然大悟。熟識蔣百里的人,拍著他的肩膀說:「百里先生,你真會開玩笑,大名隱至今日才出現。」不認識蔣百里的人則說:「果然名不虛傳,不愧是抗戰文壇健將。」此文當時被譽為戰勝日本軍國主義的「紙彈」。黃炎培寫詩贊曰:「……一個中國人,來寫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後結晶文字,有光芒使敵膽為寒。」
1938年,蔣百里病逝。許多名人寫輓聯輓詩哀悼。章士釗《挽百里》詩雲:「文節先生宜水東,千年又致蔣山佣。談兵稍帶儒酸氣,入世偏留狷介風。名近士元身得老,論同景略遇終窮。知君最是梁夫子,苦憶端州笑語融。」
『叄』 1924年留學德國柏林軍事學院的將軍是誰
可能是朱德或蔣百里,我不確定。
『肆』 蔣百里是什麼軍校校長
姓名:蔣百里
生卒:1882年-1938年11月4日職業: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
簡介:1938年8月代理陸軍大學校長
『伍』 蔣百里的介紹
蔣百里(1882-1938),名方震,1882年出生,浙江海寧人1。為清末秀才、民國時期著名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早年常讀《普天忠憤集》,1901年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1906年留學德國,回國先後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及代理陸軍大學校長。1912年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1913年,任袁世凱總統府一等參議。1937年出版了軍事論著集《國防論》,是國民黨將領中的第一人。並在日後一定程度的影響了白崇禧等人。1938年11月4日,蔣百里病逝於廣西宜山(今廣西宜州市)。
『陸』 蔣百里將軍的生平
蔣方震(1882~1938),字百里,海寧人。軍事理論家、教育家,陸軍上將。1899年入求是書院(浙江大學前身),後留學日本學習軍事,與蔡鍔、張孝准並稱「中國三傑」。他是把近代西方先進軍事理論系統地介紹到中國來的第一人。
1903年,他在東京主編《浙江潮》,宣傳反清愛國。1906年,赴德國陸軍大學深造期間,蔣方震使德國軍界對中國軍人有了新的了解。作為舉世聞名的元帥,興登堡從未單獨約見過一個年輕的外國留學生。但交談中,蔣方震風度翩翩,識高學博,所談話題精闢深刻,使興登堡大感驚訝,對其深為器重。消息傳出,德國著名軍事理論家、《戰略論》作者伯盧麥將軍在德軍第7軍見到了實習連長蔣方震。一番交談後,伯氏拍著這位29多歲東方青年的肩頭說道:「從前拿破崙說過,若干年後,東方將出現一位偉大的軍事家,這話也許就應驗在你身上吧!」
1912年,他任保定軍官學校校長。到職後,他所作的第一件事是遴選優秀人才擔任各級負責人及教官。凡設置課程他都親自過問,規定外語與戰術課,任何人都不準缺席。倘有教官請假,他就自己頂崗代課。他重視學生儀表,遇到帽子未戴正、紐扣未扣好、皮帶未扎緊的情況,他必親手糾正。他平日與學生同桌共餐,了解疾苦。每逢周六下午,他總要集合全體師生舉行講演會,提倡精神教育。他簽名贈送學生每人一冊梁啟超編的《中國之武士道》。為整頓校務,興利除弊,他屢向北洋政府請求增加軍費而遭拒絕,1913年6月18日,因絕望而自殺警世,未果。此後,他致力軍事理論研究,著《孫子注釋》,提出義務兵役制、「兵民歸一」等軍事思想。
蔣方震是個軍事天才,他一直密切注意著日本的侵華動向和世界軍事形勢。早在1923年,他就預見到日本必然侵略中國,抗日戰爭勢不可免。他以私人資格赴日考察後,更加堅定了此一看法。他曾寫出書面意見,吁請當局備戰。1936年春,他出訪歐美後,指出未來戰爭將向「立體」戰爭轉移,倡議平衡發展陸海空三軍,建設現代國防。1937年發表其代表作《國防論》。抗戰爆發後,他發表《抗戰的基本觀念》,斷言日本必敗,中國必勝。1938年夏,他出任陸軍大學代理校長。他強調:「高級軍事人才,不但要富有學術思想,更重要的是要具備實際經驗,學以致用。」他請交通部為軍校購置了一些車輛,以便能把學員拉到各地,進行野戰演習。
蔣方震曾感嘆,近代中國從日本引進兩件東西,皆害死人,一是陸軍,一是教育。而日本教育又是從法國抄來的官僚教育制度,中國人再轉抄進來放在「民治教育發達、官僚系統腐敗」的中國,則優點全失而其弊更甚。其實「書院是我們幾千年來自由研究、人格教育的民立的機關,如今變了一個小學堂。從前的山長是聘的,是巡撫總督的客、是先生,現在的校長是札是飭,替督軍省長做走狗還夠不上。所以從前是天地君親師,現在變了雜貨店的伙計」。
蔣方震對世界軍事發展的動態極為關注。1934年,錢學森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考取了清華大學公費留學。蔣方震對他說:「中國將來空軍獨立,現在急需航空技術人才。你可以去學習造飛機,研究空軍建設。」次年8月,錢學森赴美深造,即選擇了航空專業。
蔣方震多才多藝。1920年他與鄭振鐸、沈雁冰等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期間整理歐游所得,寫成《歐洲文藝復興史》。1921年冬,梁啟超在南開大學任課,亦邀請蔣百里前往講學。1923年他又和胡適、徐志摩等組織新月社。其書法亦有晉唐氣韻。
1938年11月,因積勞成疾,蔣方震在廣西宜山去世。
『柒』 為何蔣百里偏愛德國軍事學家
第一,蔣百里的軍事教育就是分別在日本和德國接受的
在日本讀了日本的士官學校
後來1906年轉到德國,在德國軍校繼續學習之後,又到德國的部隊里進行了實習
你想,蔣先生對日本的軍事教育看不上眼,他當時的說法是:中國從日本學了兩樣最壞的東西,一個是教育,另一個是軍事
那自然更青睞德國的軍事學家
第二,可能有感情因素在裡面起作用
蔣百里去日本的時候正值甲午戰爭之後,當時中國對日本軍人的態度屬於羨慕嫉妒恨,自然不可能說崇拜日本軍事家
而德國的軍事當時是世界領先的,大家基本都以德國為師,日本也一樣
更何況蔣百里在德國受了不少禮遇,包括德國人對他的評價都很高
這樣,自然會推崇德國的軍事家
『捌』 蔣百里的生平是什麼
《國防論》作者蔣百里(1882-1938)名方震,字百里,號澹寧。中國近代著名軍事理論家、外交家。
蔣百里出生於浙江石硤鎮一個書香世家,其祖父蔣光煦(字生沐)是當地著名的藏書家。蔣百里少時即有神童之譽,17歲中秀才。時值甲午戰後,中國為蕞爾小國日本戰敗,蔣百里以為作為一個愛國男兒,僅憑三寸毛錐難以救國,遂毅然投筆從戎,於1901年東渡日本學習軍事。初在日本初級武學堂城城學校學習。學習期間,思想上傾向以孫中山為首的民主革命派,並組織浙江留日學生同鄉會,發行、編輯《浙江潮》,宣傳民族民主革命,其間還與蔡鍔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1905年,以步兵科第一名的成績畢業,鑒於在日本六年的學習經驗,他認為中國以後國防建設的重點應在東北地區,所以回國後即答應盛京將軍趙爾巽之邀,出任東三省督練公所總參議,幫助練兵,但因受守舊派的排擠,加上有「中國國防當取法乎上,當今之世,德國陸軍最強」的認識,所以同年又赴德深造,在德國第七軍任連長。德國著名軍事學家、《戰略學論》的作者伯盧麥對他期予厚望,說:「從前拿破崙說過,若干年後,東方將出現一位偉大的軍事家,這也許就應在你的身上吧。」
蔣百里從德國留學歸來後,適逢辛亥革命爆發,不久即以29歲的青年軍事家身份擔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決心在這個造就近現代軍事幹部的搖籃(另兩個是北洋武備學堂、黃埔軍校)大展宏圖,培養振興國防的軍人。但因北洋政府的各方阻扼,大志難伸,遂自殺以示反抗。被救後,整個二十年代,他奔走於各派軍閥之間,力勸他們與革命派組成聯盟,促成中國的南北統一。國民黨建立政權後,他被蔣介石奉為「軍界泰斗」,成為名貫全國的軍事家,但因不是國民黨員,一直被明尊暗抑,未得實際職權,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他敏銳地指出東北已成為遠東的大火葯庫,日本侵華已蠢蠢欲動,中國應當急起整頓國防,但不為當局所重。「一二·九」愛國運動爆發後,他同情愛國學生,開始重點研究建設現代國防的理論。1935午,奉命前往歐洲考察西歐諸國的戰時總動法,次年回國,提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以海戰為主,第二次世界大戰必須以空戰為主導,所以中國國防建設應以建立空軍為重點,因為日本侵略在即,惟一快而又有效的辦法就是發展中國空軍。「七七事變」後,任代理陸軍大學校長,嘔心瀝血宣傳抗日,宣傳軍事理論,以期盡快造就抗戰的軍事人才。終因病累交加,齎志以歿。死後被國民革命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