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德國CJD青年職業學院是什麼樣的學校
CJD 青年職業學校是德國最大的應用技術學院,擁有著超過六十五年的歷史,CJD全德國有150所分校覆蓋全德國。是BBS級別學院,提供超過40種不同 職業培訓專業,涵蓋社會各行各業。其合作企業超過4000家,為學生提供實踐學習場所及就業機遇。
OMQ公司與CJD在職業技術教育項目(TEIP)上的合作,得到了薩爾蘭州政府、洪堡 市政府及職業教育相關職能部門如工商業管 理部門(IHK Saarland)、手工業管理部 門(HWK Saarland)、勞工部(Bundes Agentur für Arbeit)、外事及外國人管理 局(Auslanderbehörde)的鼎力支持。為引入的優秀人才在德國的學習生活及未來就業創造了條件。
Ⅱ 怎樣留學德國職業學校,費用多少啊(汽車專業好的職業學校) 是職業學校啊,不是大學
"正常渠道是去不了德國的職業學校的,德國目前開放的都是應用技術大學和綜合性大學,也就是德國教育的最上層部分,因為德國的教育不是產業化的,因此也不怎麼收學費,所以開放的也是最上層的部分,目的是吸引世界各地的高級人才。
因此你想要去的德國職業學校(Berufschule),除了有合作的企業提供的相關院校的培訓,也許也只能找相關有合作的機構來辦理,畢竟這是德國沒有對外開放的教育區域。"
Ⅲ 德國職業教育需要學幾年
摘要:文章概述了德國職業教育學制從學徒制到「雙元制」的形成過程;解讀了德國職業教育學制的5個要素,即學校性質、任務、入學條件、學習年限和學校之間縱橫連通的銜接關系,以及中高等職業學校不同辦學模式的學制構成特點;提出了德國職業教育有待改進的建議。
中國論文網 /9/view-6990834.htm
關鍵詞:德國;職業教育;學制
德國教育對世界教育現代化做出了三大貢獻。一是基礎教育,在1619年提出普及義務教育,1717年為義務教育立法,在全世界開義務教育之先河。①二是高等教育,1810年洪堡大學將大學的人才培養單一功能拓展到科學研究,使世界科學中心從英法轉移到了德國②,並對世界當代高等教育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三是職業教育,通過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上半葉的發展,1969年以立法形式,開創了世界公認的最成功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雙元制」[1](Duales System,德文,以下標注均為德文),使二戰後一片廢墟的德國成為世界公認的歐盟中最大的經濟強國。當我國致力於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之際,紛紛把目光再次投向德國職業教育。為此,筆者通過自己的學習研究和留學經歷,試圖對德國職業教育學制進行解讀,為打造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提供德國經驗。
一、德國職業教育學制的形成
《辭海》對學製做了權威註解:「學制,全稱為學校教育制度,也稱為學校系統。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學習年限及它們之間的縱向和橫向聯系。」[2]其中的入學條件和學校之間的銜接關系是各國教育操作性最強的要素。
德國職業教育學制比較復雜,但特點集中體現在「雙元制」,它起源於中等職業教育。1938年《義務教育法》將職業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范圍。[3]這種學制是從兩條職業教育發展道路逐步走到一起而成型成熟的。一條是現代工業和商貿之路――1869年開始實行義務職業教育,接著是19世紀下半葉工業界的學徒車間,到1920年左右商貿職業教育的發展。另一條是手工業之路――從古代的手工業開始,接著是中世紀的行會組織發展,到1891年成立的手工業協會的推動。[4]這些學徒制的職業教育為工業生產提供了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二戰之後,德國為了振興工業,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如果完全由學校來培養,當時的財政無法提供資金,於是沿用原有的學徒制職業教育成為最好的選擇。德國政府認為,這樣的職業教育,勞資各方雙贏。對企業而言,專業人才需求有保障,量身裁衣培養本企業工人的技能,獲得生產力,提高工人的積極性和忠誠度,減少新員工因熟悉工作所帶來的費用;對學員而言,獲得國家承認的技能證書,擁有職業行動能力,邊學習邊工作並有報酬,還能找到職場發展機會。[5]20世紀60年代,上述兩條學徒制職業教育發展道路經過20多年的重建走到了一起,形成規范的「雙元制」。1969年,「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地位以《聯邦職業教育法》的形式予以確立。[6]
20世紀60年代,德國積極推進高教大眾化[7],一方面繼續發展原有的綜合型大學;另一方面開始發展高等專科學校,但高等專科學校學科色彩明顯,應用特色不足,畢業生能力比不上企業培訓的人才,於是尋求與企業合作。
1974年,巴登―符騰堡州的管理與經濟學院與一些企業共同創建了校企合辦的職業學院(Berufsahademie),也稱雙元制學院(Duale Hochschule),開創了高等職業教育「雙元制」模式。1982年,該州通過《職業學院法》,使之辦學更規范,其他州紛紛效仿成立職業學院。1986年,德國(西德)通過《聯邦德國各州統一高等專科學校的協定》,確立了職業學院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地位。
1968年,德國(西德)聯邦政府決定,將工程師學院和中等技術學校重新組合並充實師資,升格為應用科技大學(Fachhochschule,縮寫FH)。1976年,德國(西德)將這種大學寫入《高等教育法》。[8]相對於綜合型大學而言,應用科技大學是另一類型的高等學校,但二者學歷等值,從而使之成為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德國長期以來實行與其他歐美國家不同的學位制度。1999年,德國參與「創建歐洲高等教育區域的宣言」,開始了博洛尼亞進程(Bologna Process)。隨後,應用科技大學引進學士和碩士學位制度。各州文教部部長聯席會議決定,應用科技大學頒發的Diplom(FH)學位相當於學習年限4年的學士學位。③
進入21世紀,為了與美英等國競爭,造就世界一流大學,德國逐步改變二戰後高校均衡發展的方針,實施精英大學建設計劃。為適應經濟創新發展,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2013年年底,德國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文教部部長對《南德意志報》表示,該州計劃賦予應用科技大學博士學位授予權,部分應用科技大學可以與綜合型大學聯合培養應用型博士。④[9]應用科技大學未來可能有機會和綜合型大學一樣參與德國精英大學建設計劃,這將進一步體現兩類學校的平等地位。[10]在不久的將來,德國就會形成完備的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並行且相互連通銜接的學制體系,職業教育也與普通教育一樣建立起從中等職業教育到應用型本科再到應用型的碩士和博士的學制系統。
二、德國職業教育學制的解析
德國職業教育的「雙元制」是典型的校企合作制度,以學校為一元,企業為一元,二者合作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由於德國實行聯邦制,各州享有文化教育自主權,各級各類學校屬州級教育機構,學校法的立法權在各州。而職業教育的立法權在聯邦政府,所以,《聯邦職業教育法》規定,「本法適用於職業教育學校之外進行的所有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學校由各州學校法管轄」(第三條「適用范圍」第1款);而「在高等學校框架法及州高等教育法基礎上以職業訓練、或可比的高等教育課程方式進行的職業教育」不適用於本法(第三條「適用范圍」第2款)。[11]各州的職業教育學校雖然沒有整齊劃一的辦學標准,但各州都參照「雙元制」的特點構建本州的職業教育學校的學制,因而具有共同規則,並互相承認辦學模式、教育標准和學歷。[12] (一)中等教育階段的「雙元制」學制
中等職業教育的「雙元制」辦學模式有兩種。筆者根據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製作的《德國職業教育――「雙元制」介紹》,對這兩種辦學模式的學制進行分析概括。
第一種是由企業主辦,即《聯邦職業教育法》規定的「雙元制」。(1)性質,企業主辦的職業教育。辦學地點主要在企業,學校上課伴隨其中;兩個學習地點,一般每星期三四天在企業學習,一兩天在學校學習;企業和學校既有各自獨立的規則,又相互協調。(2)任務,即培養目標。針對不斷變化的環境,通過規范的教育過程傳授符合要求的、進行職業活動必需的職業技能、知識和職業行動能力,並獲得必要的職業經驗。(3)入學條件。由於教育層次主要集中在中等職業教育,還有繼續教育,憑教育證明即可入學,不管你接受過哪一級教育。由於德國已經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因此,受教育者一般至少都完成中等教育第一階段(見德國職業教育學制圖表)的學習。(4)學習年限,一般2~3年。(5)教學大綱。約三分之二是職業的教育內容,約三分之一是普通的教育內容。教育經費,企業承擔三分之二,國家承擔三分之一。
第二種是由學校主辦,也就是各州學校法規定的「雙元制」。(1)性質,學校主辦的職業教育。辦學地點主要在學校,企業實習伴隨其中。(2)任務,與第一種相同。(3)入學條件,完成中等教育第一階段,但畢業文憑不是必須的。(4)學習年限,分為2年、3年或3.5年。(5)教學大綱,與第一種相同。教育經費主要由州財政負責。[13]
德國企業要獲得職業教育資格,須經行業協會按《聯邦職業教育法》的資質標准認定才能成為「教育企業」,開展「雙元制」職業教育。學生亦是企業職工,按學習時間與企業簽訂教育合同,有勞動報酬,畢業之際暨合同期滿,可以留在該企業就業,也可以另行高就,無需償還培養費,其他企業錄用也無需支付給原教育企業培養費。[14]
(二)本科階段的「雙元制」學制
德國高校由各州學校法管轄,高校要開展職業教育,基本上都以學校為主。本科階段的「雙元制」辦學模式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是由職業學院主辦。(1)性質,學校與企業聯合辦學。(2)任務,即培養目標是培養高層次應用型職業人才,如工程師和企業管理人員。(3)入學條件,中等教育第二階段的實科中學和主體中學畢業。(4)學習年限,一般3年。(5)教學大綱,學校學習和企業學習每3個月輪換一次,學校理論學習與企業職業實操並舉。教育經費由州財政和企業共同承擔。
第二種是由應用科技大學主辦。(1)性質,學校主辦的,4個學期(3年制)或6個學期(4年制)在學校學習,兩個學期在企業實習。(2)任務,與第一種相同。(3)入學條件,中等教育第二階段文理中學畢業並參加過一段時間與申請專業相關的實習;或實科中學和主體中學畢業。(4)學習年限,創辦初期3年,1980年之後改為4年。(5)教學大綱,部分專業採取學校與企業聯合實施的教學「雙元課程」[15]。教育經費主要來源於公共財政資金。
(三)應用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教育學制
應用科技大學研究生教育只有碩士,是本科職業教育的延伸,一般沒有中等職業教育和本科階段職業教育的那種「雙元制」模式。(1)性質,學校主辦的,辦學地點主要在學校,企業實習伴隨其中。(2)任務,即培養目標是培養高層次科技人才,特別強調對口專業的實踐和技術技能的培養。(3)入學條件,不同類型的本科畢業生都可以申請,但要有與申請專業相關的一段時間的實踐。(4)學習年限,一般2~3年。(5)教學大綱,主要由學校根據企業人才需求來制定。教育經費主要來源於公共財政資金。
(四)職業教育中的連通銜接
德國的普通教育學制與職業教育學制是兩個相互連通銜接的學制系統。德國完整的教育體系詳見圖1。[16]
圖1顯示,德國教育層級分四大階段。(1)幼兒教育,約3年;(2)初等教育,一般4年;(3)中等教育,第一階段5到6年,第二階段3年;(4)高等教育,本科3~4年,碩士研究生2~3年,博士研究生3~5年。這里主要解讀職業教育聯通銜接關系。
1.初等教育後的三次分流
初選分流。初等教育完成之後,教師根據學生的學業水平及其家長的意願,推薦進入中等教育第一階段不同的中學,即文理中學、實科中學、主體中學、綜合中學和其他教育途徑。主體中學帶有職業教育性質,與實科中學相近。綜合中學兼有文理中學、實科中學和主體中學的特點。
再選分流。在上述階段的文理中學、實科中學、主體中學的頭兩年為定向階段,即學生可以按老師的建議、家長的意願、自己的智力能力和興趣愛好,選擇往後就讀的學校,即完成後三四年的學習。
第三次分流。即完成中等教育第一階段之後又一次選擇進入其第二階段不同的中學,由學校決定錄取,而不同的中學之間是可以連通的。但這次分流會受限制,原因是課程不同,文理中學和綜合中學畢業生一般升入原來的中學(類似我國的普通高中),實科中學、主體中學和其他途徑一般升入專業文理中學、專業高級中學、職業技術學校、雙元制職業教育。
2.中等教育第二階段之後的銜接
根據德國各州文教部部長聯席會議編的《聯邦德國教育體系》介紹,德國有全國性的高校入學資格考試,但考試內容由各州自定。資格有四種:(1)大學入學資格(die allgemeine Hochschulreife);(2)特定專業大學入學資格(die fachgebundene Hochschulreife);(3)專業大學入學資格(die Fachhochschulreife);(4)職業教育大學入學資格(der berufsbildende Hochschulzugang)。[17]筆者根據《德國・2013年數據年鑒――聯邦德國社會發展報告》,對上述入學資格對應申請的大學進行概括,分述如下。 在文理中學和綜合中學完成中等教育第二階段之後的考生,一般是考大學入學資格。擁有這個資格,可以申請綜合型大學、工業大學、音樂學院、藝術學院、師范大學和應用科技大學的所有專業,其中法律、醫學等專業需要比較高的分數。
專業文理中學與文理中學的教學和管理是一樣的,但區別在於,前者會開設一些專業性課程,如經濟與技術課程。學生畢業後要讀大學,需參加特定專業的大學入學資格考試。擁有這個資格,可以申請綜合型大學的對應專業和應用科技大學的所有專業。
專業高級中學屬於中等職業學校,學習年限2年,第一年在企業進行職業培訓和在學校進行理論學習,第二年在學校進行專業學習。學生畢業後要讀大學,需參加專業大學入學資格考試。擁有這個資格,可以申請應用科技大學全部專業、全科大學⑤或綜合型大學指定的本科專業。
職業技術學校和「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學生畢業後要讀大學,需參加職業教育大學入學資格考試,有的大學有可能還要求學生補理論課或職業實踐,才具備職業教育大學入學資格,方可申請指定大學的某些專業。[18]筆者的一位德國朋友,在實科中學(中等教育第一階段)畢業後,繼續在職業技術學校接受職業教育(中等教育第二階段),所有課程通過後,獲得國家認定的某職業領域的資格證書Zertifikat,由於他接受的職業教育基本上都在校內,因此,他為了去應用科技大學就讀本科,還在企業相關崗位工作至少6個月,之後他成功申請了一所應用科技大學的環境工程專業,就讀本科。
3.本科之後的銜接
應用科技大學畢業生,除了可以申請應用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外,還可以申請綜合型大學的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筆者從德國最早創辦的一所應用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申請到了德國精英大學中的一所綜合型大學數學與自然科學學院應用環境地理科學碩士研究生。導師認為,筆者的本科課程和職業實踐比較豐富,可以銜接學術型碩士課程,無需補修相關課程。而綜合型大學畢業生要申請應用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一般要補與申請專業相關的實習。德國大學研究生導師的權力較大,不同學校的相同專業,課程結構不一定相同,加上導師的教學個性不同,因此會要求補某些課程或實習。如果要補修某些課程,通常是跟本科生一起上課、一起考試,即使是博士生,一般也是如此。
三、德國職業教育學制有待改進之處
德國經濟強勢的根本原因在於有一個卓越的職業教育體系。人民日報報道,2015年1月7日德國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12月德國失業率為6.5%,青年人失業率為7.4%,為歐元區最低。2012年,歐盟在一份戰略文件中提出要推廣「雙元制」。基於工作的培訓,如「雙元制」,應成為全歐洲培訓體系和職業教育的支柱。[19]德國職業教育優點顯著,但也有待改進之處。
(一)中等教育分流應適當推後
在義務教育階段後半段安排職業教育或課程,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技術技能興趣。給青少年提供3次分流機會,也體現了人性化。但德國的初等教育一般只有4年,即10歲左右開始初選分流,盡管中等教育第一階段頭兩年為定向階段,即12歲後還可以再選分流。然而,10~12歲的兒童思想還處於懵懂階段,對未來職業取向沒有多少理性認識,因此,分流顯得過早,使孩子們失去一些發展機會。即使在中等教育第一階段結束後還有第三次分流,但在前兩個階段接受職業教育後,其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逐步定型,難以銜接文理中學,因而會限制學生今後的發展。義務教育水平提高之後,第一次分流應安排在中等教育第一階段結束之後,像我國那樣,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之後才開始第一次分流。這樣更適合人才成長的規律。
(二)本科與研究生教育之間應制定基本的課程銜接標准
在多數情況下,德國大學研究生專業尤其是理工科,不會輕易接收跨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哪怕是相鄰相近專業的本科畢業生。他們認為,研究生專業與本科專業不同,其課程就不匹配,如果跨專業招生,難以保證人才培養質量。但為了保證學生來源,一些學校研究生專業也願意招收相鄰相近專業的本科畢業生,但這些學生要補修研究生專業的一些必備的基礎課程。筆者一位朋友在本科學漢語言文學與中國文化專業,在本校申請亞洲政治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導師認為,亞洲政治重心在中國,於是就要求她補修本科階段沒有學過的政治學、經濟學和中國政治與經濟的課程,結果她花了一年時間補修,第二年才開始修研究生課程。由於各州各校本科課程結構不統一,申請研究生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很難了解申請就讀的研究生專業有什麼具體要求,導致申請者經常沒有把握被所申請的學校專業錄取。因此,除了相同的專業外,德國應制定本科專業銜接相近的研究生專業基本的課程銜接標准。當一名在讀本科生決定要申請與本科專業相近的研究生專業,就可以在本科就讀期間就選修所需要的課程,從而節省學習時間。
(三)在「雙元制」教育企業設立國考成績認定製度
企業主辦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如果學生因特殊情況要搬家,就只能重新找一個相同或相近專業的另一家教育企業重新簽合同續讀。但這家教育企業有可能不認可原企業的培訓課程。各教育企業在執行《職業教育法》等法律法規時各有招數,如培訓內容不一樣,教學計劃不相同,於是出現無法銜接的問題。因此,德國可以考慮每年舉辦針對「雙元制」教育企業學生的全國性考試(簡稱國考),國考可對學生所學專業的課程和實操能力進行分階段考試認定或學分認定,轉入的教育企業可根據國考成績或學分認定對學生減免相應的課程或培訓內容,以利於學生順利轉學就讀。
(四)加快建立專業博士學位制度
成功借鑒德國職業教育經驗的台灣,已經在科技大學建立了具有本土技職教育特點的博士學位制度。其實,德國也可以反過來學習台灣經驗,加快建立專業博士學位制度。最近德國工程院提出,為了促進經濟創新發展,德國將實施工業4.0戰略,發起以智能製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對過去的生產方式進行革命性的改造,即將製造業智能化,建設智能工程,實現智能生產。[20]這就需要培養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應用型人才,即專業博士,以適應工業4.0戰略對這方面人才的需求。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提出的應用科技大學依託綜合型大學培養應用型博士是一個能保證質量的人才培養模式,但步伐應該加快,為推動工業4.0戰略的實施提供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Ⅳ 中國學生留學德國職業學校畢業後能不能上FH
1.中專生可以去德國職業學校上學,這個沒有問題。
2.對於德國人而言,職業學校畢業後,如果願意深造,可以上fh。但對於外國人,2002年以後這條路就走不通了。外事局是不會給你轉簽的,這就意味著讀完後必須回國。
3,4,5如果你是抱著上fh的目的去職業學校的話,這幾個問題就不用回答了。無論公立,私立都沒有機會上大學的。
Ⅳ 關於德國職業技術學校的問題
以往德國的公立職業學校是不對歐盟以外的學生招生的,也就是中國的學生是沒有辦法直接申請德國的職業高中就讀的。2015年起,德國哥廷根職業教育聯盟的五所職業學校通過安檬教育在中國選拔學生,入圍的學生在滿足語言要求的情況下是可以跟德國本土學生一樣直接入學並跟德國本土學生具有同樣的未來和待遇,包括接下來申請德國的大學以及在德國就業、落戶等
Ⅵ 德國職業學校的烹飪專業好嗎
在國外,烹飪也是一門技術活的,想要學好也不容易的。你想學這個專業,可以考慮一下的。而且能做好飯的人,找工作是不愁的,工資也不低的。
Ⅶ 國內職業教育和德國之間的差距有哪些
而反觀我們國內的職業教育呢?從前一直是無人問津的一個話題,今年國家發布了《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聲明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草案為職業教育改革提供法律基礎,但是國內學生和家長認不認可未來的職業教育,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思想問題,如果國家花了重大成本來扶持職業教育,但是招不到學生,那麼也只是一個空殼子!
Ⅷ 德國的職業學校和中國職業學校有什麼區別
看綜合實力與素質。一般來說,品牌過硬的汽修職業學校,教學質量較有保證。
看實訓環境,選擇職業學校學習,進入企業之前,學生擁有實戰經驗在求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最後建議你可以到專業的汽修學校實地考察,這樣就可以選擇一個比較好的汽修學校。
1. 學習技術可以先從自己的興趣愛好來考慮。
學了技術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今後你的工作類別,如果你有一門技術,那就往度擅長的哪方面去發展,這樣上手快,相對應的工資也會好一點點。當然,如果你沒有特別明顯的技術或者回長處,那就先培養技術。
2.首先,考慮好自己的愛好,喜歡做什麼類型的工作,那份工作需要什麼技能,然後去學習,去培養。
3.考慮今後幾年或者5年的發展趨勢,往熱門行業或者新行業去試探,熱門行業和新行業在未來幾年都會有人才短缺的現象。
4.實地考察,對學校的實訓設備,實訓情況,教學內容,校園環境各方面答做一個詳細的了解後再進行選擇.
Ⅸ 德國烏納漢莎職業學院怎麼樣
應該就是個職業學校。沒什麼特別的。
可自行網路德國高等教育,德國職業教育。
Ⅹ 德國一些中專和職業學校的區別
1、Berufsfachschule是最基礎的職業教育,入學時不要求有相關工作經驗或教育經驗。是全日制的,學習時間根據職業的不同而不同,至少一年,最多三年,一般兩年。由於種種原因(主要是畢業後的出路和證書問題),這類學校的數量越來越少。
主要有酒店管理、經濟、技術等專業;一些學校開始嘗試社會科學(心理學、幼兒教育等),但也存在爭議。畢業生獲得sekundarstufe 1(類似於初中畢業)證書,許多專業甚至不頒發證書。
2、Fachschule不再是最基本的職業教育,而是更高層次的職業教育。在教育部的分類中,它屬於魏特瑞貝魯菲。入學要求:至少2年相關職業學習或工作經驗。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學生。學習時間為1-2年,分為2個學期、3個學期和4個學期。
在專業方面,除了以上1所列的專業外,社會科學也是固定學科。畢業生拿的是中學畢業證,分為語言、數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三大類。
8、Berufsgymnasium只是一個通用術語。學校的真名通常只限於一個專業,比如wirtschaftsconsigular。這是最新和最受歡迎的學校形式,就業和繼續教育前景良好。
入學條件為:Realschule、berufsaufbauschule、berufsfachschule畢業,成績至少3.0分,或完成普通體育館10級。本科以上學歷,技術或綜合大學學歷。
(10)德國的職業學院怎麼樣擴展閱讀:
聯邦德國各州職業技術教育不一,主要的職業技術學校類型大致有:(1)職業學校。招生對象絕大多數是主要學校畢業生修業3年。這種學校與企業緊密相聯,組成學校與企業的「雙重訓練制度」。
學生人數相當多,實際上成了對主要學校畢業生的普及義務教育的延長。(2)專科學校。包括有中等專科學校,專科學校和專科補習學校。中等專科學校的程度介於高等學校和完全中學之間。
主要招收實科學校畢業生。專科學校是為提高在職的技術人員水平而設立的。專科補習學校主要招收實科學校和全日制的職業學校畢業生,也是中專程度。職業教育主要是為勞動者子女和小資產階級子女進一步受教育而設置的。
從戰後到70年代幾乎80%的青少年都受過職業技術教育,15—18歲的青年約有一半左右就讀於各種類型的職業學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聯邦德國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