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一戰德國為什麼打陣地戰

一戰德國為什麼打陣地戰

發布時間:2022-10-18 06:38:25

㈠ 德國為什麼發動一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 為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爭先在8個歐洲國家 (德國、奧匈帝國及其敵對國英國、法國、俄國、比利時、塞爾維亞和黑山)之間開始, 後來逐漸有38個國家15億人捲入戰爭。戰場遍及歐、亞、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戰場是決定戰爭全局的主戰場。海上則以北海為主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導 致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 爭階段發展到以壟斷為特徵的帝國主義階段,各國政府代表本國壟斷資本集團為獲取最 大限度的壟斷利益,積極推行對外擴張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爭奪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國英、俄、法佔據了世界絕大部分殖民地,而經濟發展迅速、國家實力急劇膨 脹的德、日、美等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所擁有的殖民地卻相對很少,這種經濟發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其次,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內階 級矛盾的尖銳化也使帝國主義各國統治不穩,各國紛紛擴軍備戰、尋找同盟,企圖通過 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來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形成了侵略性 的軍事政治集團——同盟國。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國先後簽訂協約,逐步形成了與同盟國相對立的協約 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加速了雙方擴軍備戰和爭奪戰略要地的步伐。巴爾干半島和 地中海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從1905—1913年,兩大軍事集團為爭奪戰略要地製造了一 系列國際危機,甚至引起局部戰爭。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加深,各帝國 主義集團迫切希望從戰爭中尋求出路。

戰爭爆發前,兩大軍事集團都加緊擴充軍備。交戰雙方總的經濟軍事力量對比,協 約國占優勢。1914年僅英、法、俄三國(含殖民地)總人口就達7.045億人,動員完畢 時,陸軍兵力達977.7萬人;德奧兩國(含德國殖民地)總人口只有1.3億人,動員完 畢時,陸軍兵力為634萬人。在空軍和海軍力量上,協約國也明顯強於同盟國。英國有 飛機258架,法國有156架,俄國有263架;德國僅有232架軍用飛機。戰爭開始前,協約 國海軍編制內有各種水面艦艇762艘和潛艇74艘;德國和奧匈帝國有水面艦艇403艘和潛 艇35艘。

各主要參戰國的戰略方針都是根據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點是:片面強調 戰略進攻,輕視防禦;都企圖依靠一兩次決戰決定戰爭勝負;立足於依靠戰前物資儲備 打短期戰爭,沒有挖掘經濟潛力以滿足戰爭的需要和進行持久戰爭的准備。反映在戰爭 計劃上,各國都把打一場速戰速決的短期戰爭作為制定戰爭計劃的前提。德國為避免東 西兩線同時作戰,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計劃(或稱施利芬一小毛奇計劃),准備在6-8周 內首先征服法國,爾後揮師東進,幾個月內打敗俄國,結束戰爭。鑒於法國極欲奪回阿 爾薩斯-洛林地區,德國對法作戰的設想是:以部署在德法邊境的兵力牽制和吸引法軍 主力,同時以強大的主攻集團突然通過中立國比利時,向法國腹地實施深遠遷回,從背 後打擊法軍主力。

在東歐戰場,則以少量兵力牽制俄軍。在海上,集中海軍主力對付英國海軍,同時 以少量兵力牽制俄國海軍於波羅的海。

奧匈帝國的戰爭計劃受制於德國,准備以主力與俄國作戰,同時又對巴爾乾地區的 塞爾維亞、黑山作戰。法國的戰爭計劃是以主力集結於法國東北部地區,視戰局發展情 況進攻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反擊德軍入侵。法國海軍的主要任務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並封鎖奧匈帝國海軍於亞得里亞海。俄國的戰爭計劃富有極強的進攻色彩,准備 對德國的東普魯士和奧匈帝國的加利西亞同時發動攻勢。英國計劃把戰爭中陸上作戰的 重擔推給法國和俄國,只派遣為數不多的遠征軍配合法軍行動。海軍則用於保障英國及 協約國交通線的安全,破壞德國的海上交通線,封鎖德國海軍,伺機與敵艦隊進行爭奪 制海權的總決戰。

綜觀各國戰爭計劃,各國都過分誇大了純軍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於爭奪本國 利益,各自為戰,各軍種也是單獨作戰。因此,各國沒有很好協調陸軍和海軍的行動。 盟國之間也沒有制定總的聯合作戰計劃。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為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亞檢閱部隊,在薩拉熱窩遇刺。

這一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俄 國根據有關條約,為支持塞爾維亞,於7月30日宣布軍事總動員。8月1日,德國對俄宣 戰。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大戰由此全面展開。

在歐洲大陸首先點燃的戰火,迅速蔓延到中近東、遠東和非洲一些地區。其中歐洲 戰場是主要戰場,由西線戰場、東線戰場、巴爾干戰場以及義大利戰場組成。參戰國還 進行了多次海戰,並把空軍第一次用於實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按戰爭進程可分為以下幾 個階段: 1914年,雙方速決戰計劃破產,西線由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大戰爆發後,德軍擔任主 攻的部隊和擔任牽制任務的部隊按計劃行動。8月21-25日,德軍同法軍和英國遠征軍 在法國東北邊境進行多次交戰,即「1914年邊境之戰」。德軍突破法軍防禦,向法心臟 地區進軍。9月,法軍組織了反擊德軍的「馬恩河戰役」,迫使貿然南進的德軍撤退, 瓦解了德軍的速決戰略。至此,西線大部地段的軍事行動開始形成陣地戰。

但9—10月,在法國北部地區,德軍和英法聯軍相互迂迴對方翼側而實施連續機動 作戰。在東線,東普魯士德軍挫敗了俄國優勢兵力進攻,迫使俄軍退守涅曼河和鮑勃爾 河一帶。但俄軍在加里西亞打敗了奧匈帝國的軍隊。德國為援助奧匈,對俄軍發動了大 規模進攻,德軍失利。德國對東線戰爭規模的擴大使其陷入了兩線同時作戰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遠東地區趁火打劫,於1914年8月宣布對德宣戰,乘機奪取德國在華利益,出現 了遠東戰場。土耳其於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國作戰,在近東開辟了新戰場。戰局更 趨復雜。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爭奪也非常激烈。在這一階段,英德海軍的海上軍事行 動,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兩次黑爾戈蘭海戰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海戰。 雙方圍繞著封鎖與反封鎖,進行了一系列規模不等的海上戰役。

1915年,戰爭重心轉到東線,東部戰場進入了對峙狀態戰爭使雙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軍隊的後備兵員和後勤補給發生嚴重困難,迫使各國加緊國民經濟的總動員。英法 在西線基本上轉入戰略防禦,以便養精蓄銳,恢復元氣。為了減輕德軍對西線的壓力, 它們要求俄國在東線加緊進攻。德國改變了戰略方針,在穩定西線戰局的情況下,集中 兵力進攻俄國,企圖一舉擊垮俄國,爾後打敗英法。1915年1—3月,俄軍對德奧聯軍發 動了兩次大規模的冬季攻勢,均遭慘敗。德國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於5月初對俄國 戰線中部發動了著名的戈爾采戰役,迫使俄軍全線潰退,損失慘重。德軍乘勝深入俄境, 企圖迫使俄國退出戰爭。同年5月,原同盟國成員義大利轉而對奧匈帝國宣戰,在奧匈 東南部開辟了新戰區。9—10月,整個東線也從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同年10月,保加利 亞參加同盟國作戰,德奧保聯軍以優勢兵力佔領了塞爾維亞。

這一年,西線戰局相對平靜。英法聯軍利用德軍兵力東調之機,發起了幾次規模不 大的進攻戰役,企圖牽制德軍,減輕俄國戰線的壓力。德軍也發動過數次局部反擊。其 中在4—5月的伊珀爾戰役中,德軍首次大量使用毒氣。

1916年,戰爭重心再次轉到西線,協約國逐步取得戰略主動權。 1916年,德國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爭打敗法國。 從2月21日起,德法展開了歷時10個月的凡爾登戰役。由於兵力不足,德軍猛攻不 克,傷亡慘重,從此逐步走向最後失敗。與此同時,英法聯軍為了減輕凡爾登所受的壓 力,對索姆河上德軍堅固防線發動猛烈進攻,史稱「索姆河戰役」。

此役中,英軍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戰。 東線俄軍按照協約國協調一致進攻的戰略方針,為策應西線英法聯軍作戰,對德軍 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突破了奧匈軍隊的防線。此間,意軍也對奧匈軍隊進行了數次規模 不等的進攻戰役。同年8月,羅馬尼亞參加協約國作戰。1916年的海上戰場,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軍主力在日德蘭半島以西,進行了整個大戰期間最大的一次海戰。

1917年,德國轉入全面防禦,俄國爆發革命,美國參戰。 經過兩年半戰爭,德國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協約國方面卻增強了實力,戰場形勢越 來越不利於德國。德軍被迫在東西兩線轉入防禦,同時寄希望於海上開展「無限制潛艇 戰」,企圖切斷英法海上交通線。在戰爭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戰爭大發橫財的美國借 口德國宣布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和德國密電墨西哥企圖結成德墨反美聯盟,於1917年 4月對德宣戰,成了協約國在財政和軍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參戰者。同時也使美得以參 與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線的主要戰役是4—5月法軍對德軍發動的「尼維爾攻勢」戰役。由於德 軍預有準備,法軍的進攻遭到慘敗,並引起法軍大規模騷亂。為配合法軍作戰,英軍也 單獨發動了數次有限進攻,均未取得重大進展。東部戰線,該年9月,德軍發起里加戰 役,這是東線最後一次規模較大的軍事行動。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俄國爆發了十 月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國主 義大戰。

1918年,協約國發動總攻,同盟國土崩瓦解。 俄國退出戰爭後,德國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機。1918年,德國集中兵力於西線,企圖 在美軍主力到達法國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則決定在西線固守陣地,待美軍主力到 達後發動總攻。為實現統一指揮,法國將軍福煦被任命為協約國最高軍事統帥。7—9月, 英法軍發動局部進攻,取得進展。9月,美國遠征軍在總司令潘興率領下,發動了聖米 耶爾戰役。9月26日,英法美聯軍發動總攻。在協約國軍步步緊逼下,德國的興登堡防 線全面崩潰。9月29日保加利亞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奧匈投降。11月 初,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國。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簽訂,德國投降。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國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戰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 4218萬人,損失2210萬人,其中死亡515萬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損失 1540萬餘人,其中死亡380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帝國主義各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德國戰敗,割地賠款; 奧匈帝國徹底瓦解;英法雖取得了勝利,但在戰爭中元氣大傷,受到削弱;美國在戰爭 中牟取暴利,一躍成為經濟強國。戰後帝國主義奴役掠奪戰敗國和宰割弱小國家的《凡 爾賽和約》等分贓條約,雖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關系,但沒有消除它們之 間的根本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各國的革命運動。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德國和匈牙利等 國,也先後爆發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1919—1920年召開的 巴黎和會,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分贓會議。蘇俄遭到排斥和敵視;塞爾維亞等小國 受歧視。作為協約國一員參戰的中國,在會上非但未能品嘗到勝利的果實,反而成為列 強宰割的對象。日本勾結英法美等國,妄圖迫使中國承認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導致爆發偉大的「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後出現的總體戰、 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大戰經 驗的結果。

㈡ 第一次世界大戰打成了陣地戰,是因為

  1. 西線德軍與英法聯軍陸軍勢均力敵

  2. 西線德軍戰略戰術思想錯誤所致

㈢ 一戰德國為什麼總打陣地戰,難道德軍統帥部多半都不知

說到這里不得不說一樣武器——馬克沁機槍,機槍的出現使得原來排隊槍斃的戰爭樣式成為歷史,同事也限於武器技術,交戰雙方都找不到突破對手火力網的方法,於是就陷入了長久的對峙,對峙久了,於是人們就開始在前線挖溝住下來了,於是塹壕戰就誕生了。二戰時期,隨著技術的發展,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武器,但是思想的轉變卻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當法國人還死抱著一戰的經驗想著跟德國人決戰馬奇諾防線的時候,新生的德國因為原有的統治階層被全面清理了,所以在接受新武器新戰術的問題上要比其他國家容易的多。技術的進步加快了戰爭的步伐,閃電戰,說白了即使不誕生在納粹德國手裡也會誕生在其他國家手裡,只是時間問題,2003年美國打伊拉克只用了兩個星期,戰爭速度的加快是歷史的必然。

㈣ 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什麼會變成曠日持久的陣地戰

一、這是一場帝國主義列強爭奪世界霸權和政治經濟利益的非正義的戰爭,各國壟斷集團不爭個輸贏是絕對不會甘心的。
二、帝國主義各交戰國開動宣傳機器,各自宣稱自己的正義,鼓吹「愛國主義」「民族利益」以此欺騙愚弄人民。各國人民都出於本能的愛國情感為保衛國家而戰。
三、軍事上,德法馬恩河會戰後,雙方形成陣地戰態勢。陣地戰就是一種高消耗、拼時間的戰爭。
四、一戰由歐洲戰爭演變為國際戰爭,隨著交戰國的增多和進程的復雜,時間必然延長。
五、一戰前帝國主義各國擴軍備戰,都准備了很長的時間,儲備了大量的戰爭物資。因此不消耗殆盡,帝國主義軍事利益集團不會罷休的。
六、一戰是現代戰爭的雛形,當時戰爭的現代化程度有限,軍事思想還集中在拼實力,雙方都是周密准備,大規模集結,陣地鏖戰,這樣按照戰爭傳統規律打仗。而大規模突襲戰、閃擊戰、特種作戰還沒出現,因此時間長。
七、一戰是半機械化戰爭,交通運輸,部隊集結相當大的部分靠徒步人力或者騾馬。機械化比例低。也是一戰時間長的一個原因。

㈤ "索姆河戰役":一戰中英法聯軍與德軍的慘烈陣地戰

1916年7月1日清晨,在空中轟炸和地面炮火的掩護下,英軍在索姆河以北、法軍在索姆河以南,同時向德軍發起了猛烈沖鋒。然而,盡管此前已經用炮火對德國陣地日夜轟炸了7天,但在左翼進攻的英軍仍然遭到德軍的頑強抵抗。英軍由於隊形密集,加之士兵肩負著約六十六磅重的裝備,行動較為遲緩,傷亡十分慘重,僅7月1日一天,就有近6萬英軍喪命索姆河畔。這場被列入戰爭史冊的血腥戰役,被稱為"不列顛軍事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本期就跟您聊一聊一戰中英法聯軍與德軍的這場慘烈的陣地阻擊戰。

1916年2月,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埃里希.馮.法金漢在法國軍事重鎮凡爾登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歷時最長的一次戰役,並在該戰役初期的幾個星期內就基本打垮了法國的軍隊。為了牽制德軍兵力,英、法聯軍商定,計劃在法國北部索姆河地區聯合對德軍發起一次大規模的陣地進攻戰役,目的是突破德軍防禦,減輕凡爾登方向德軍對法軍的壓力,給德軍以致命的打擊,以便英法聯軍能順利轉入運動戰。

英、法方面原計劃以法軍擔任主攻,但因凡爾登戰役動用了法軍大量兵力,改以英軍為主。指揮此次索姆河戰役的是法軍統帥約瑟夫.霞飛,他希望通過密集的火力攻擊,迫使德國從法國凡爾登戰線撤出部隊,從而減輕凡爾登的壓力。由於索姆河地區沒有什麼戰略目標,當英國指揮官道格拉斯.黑格爵士在最初被告知這個戰役時,他認為是缺乏戰術考慮的,但他同時又認為,如果感覺不到什麼災禍臨頭時,在法國還是以聽從法國指揮官的意願為宜。

在索姆河戰役中,英法聯軍最初投入的兵力為39個師(戰役過程中增加到86個師),其中英軍25個師,以第4集團軍為主、第3集團軍為輔,在索姆河北岸卡爾諾以北地區進攻,正面25公里;法軍第6集團軍14個師,跨索姆河在英軍右側進攻,正面15公里。

從1916年6月24日起,英法聯軍開始對德軍的陣地進行猛烈的炮火轟擊,動用了共2189門火炮、1160門迫擊炮、約300架飛機。在七天的炮擊期間,總共發射了一百五十萬發炮彈,超過了一戰爆發後前十一個月英國國內生產的炮彈總和。大口徑火炮把成噸的彈葯發射到德軍的碉堡群中,炮彈巨大的爆炸聲震耳欲聾,彈葯爆炸後的硝煙久久籠罩在德軍的陣地上空,許多英法聯軍的士兵都在晚上爬出戰壕,觀看敵軍陣地上炮彈爆炸時閃閃的火光。

然而,德軍此前在索姆河地區建成了堅固的陣地防禦體系,在縱深約八公里的距離內修築了三道防線,其地下坑道深達四十英尺,裡面安裝了電燈,並有廚房、洗衣房、急救站等設施。由於德軍防禦工事堅固,在前7天的轟炸中,守軍並未遭受重大傷亡。

7月1日清晨,英法聯軍同時向德軍陣地發起猛烈的沖鋒。成群的英法聯軍飛機把炸彈投向德軍的縱深地帶,用以阻斷德軍向前沿陣地的支援。隨後,怒潮般的英法聯軍士兵一批又一批沖出戰壕,沖向德軍陣地,每個士兵帶有約66磅的負擔,包括兩個沙囊、220發彈葯、1支步槍 、兩顆手榴彈和其他東西,這個重量比全副武裝行軍時的負荷還重,許多人還攜帶有額外的工具,如野戰電話設備、鐵鎬、鐵鍬和裝有通信鴿的箱子。

由於德軍的防線修築在丘陵地帶,堡壘逐個升高,這不僅可以使他們對英法聯軍的陣地一覽無遺,而且迫使英法聯軍在進攻時要冒著火力一級一級地往上爬。此外,德軍還在白堊土丘陵地帶和據點群周圍,修築有網路狀的鋼筋混凝土重炮炮位、橫斷交通戰壕和防禦地堡,因此,英法聯軍從戰斗一打響就遭到德軍的猛烈還擊。

英軍指揮官採取對有限目標逐次攻擊的戰法,企圖通過消耗德軍兵力達到突破的目的,命令部隊採用密集隊形,輪番沖鋒。可是士兵們在還未到達正面塹壕線之前,就被德軍的猛烈火力封鎖住去路,狂吼著的馬克沁重機槍像割韭菜似的,掃倒了一片又一片蜂擁而上的英軍士兵。德軍用槍炮火力准確地覆蓋了無人地帶的每一寸土地,索姆河畔,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僅在進攻的第一天,就有近6萬英軍喪生,而所取得的進展,最遠處也只有3英里。

在世界 歷史 上的戰役中,從來沒有過在一天之內遭受如此驚人的慘重傷亡、卻未取得任何戰爭進展的戰斗,英軍付出了傷亡57470人的代價,只將陣地推進了僅僅3英里,1916年7月1日,成為英國陸軍史上最為血腥的一天。

7月3日,英軍右翼和法軍佔領了德軍第二道陣地。德軍利用對方進攻的間歇,迅速調集兵力,加強縱深防禦,並在一些地段上實施反擊。英法聯軍於7月中下旬再度發起進攻,南岸的法軍雖然佔領了第三道陣地,但未能發展為戰役突破。9月3日,英軍32個師、法軍26個師第三次發起進攻,截至12日向德軍縱深只推進了2到4公里。

9月15日,英軍在進攻中首次使用坦克,一共出動了49輛,這是在世界戰爭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在實際參加戰斗的18輛坦克中,一輛坦克的駕駛員攻佔了一個村莊,另一輛坦克奪取了一條塹壕和俘獲了300多名俘虜。德軍被這種像履帶拖拉機一樣能夠越過塹壕且輕松夷平鐵絲網等障礙物的龐然大物嚇慌了,成千上萬的德軍士兵落荒而逃。

但是,坦克的出現雖然使德軍大感驚恐,但並未幫助英軍取得重大的戰略突破。雙方依然為爭奪個別的村莊、戰壕與高地而反復進行拚殺。到11月中旬,由於氣候逐漸寒冷,陰濕多霧,戰斗難以開展,英國、法國、德國都在這場戰役中精疲力盡,無力繼續下去,戰役也就到此結束。

索姆河戰役之所以能夠造成如此巨大的傷亡,根本原因在於新式武器大量投入戰爭使用,而軍事戰術卻還是陳舊的密集隊形進攻方式。在索姆河戰役中,造成最大傷亡的馬克沁重機槍,每分鍾可連續發射超過六百發子彈,德軍用馬克沁重機槍組成了復雜的火力網,而英法聯軍卻沒有合適的防禦武器和機動能力,密集進攻中完全暴露在德軍重機槍掃射范圍內,因此每次沖鋒都幾乎整建制地被消滅。德軍還在戰役中使用了成千上萬枚毒氣彈,使英法聯軍遭到極大的殺傷,大量英法聯軍士兵被直接致盲。在短短一百多天里,八十萬英法聯軍和五十萬德軍付出了性命,這在過去的戰爭中是絕對不可想像的,這場戰役到最後被稱為一戰中"最可怕的絞肉機"。

在這場戰役中,英軍也使用了新式兵器坦克。盡管當時的坦克平均時速只有3.7公里,但對德軍步兵卻產生了巨大的心理震撼作用,紛紛放棄陣地,不戰自退,英國步兵5個小時之內就在10公里寬的正面交鋒上向前推進了4至5公里。另外,英法聯軍在索姆河戰役中大量使用了空襲兵器和防空武器。英法飛機每天從黎明到黃昏,持續在戰場上空巡邏,完全掌握了制空權,並深入德軍戰略後方進行空襲,有力破壞了德軍的作戰供應和彈葯保障。法國飛行員還使用航空兵飛機超低空強擊對方的步兵,掃射德國地面軍隊,極大地挫敗了敵人的士氣,對協 同地面軍隊作戰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所用戰術標志著世界航空兵強擊戰術的誕生。

索姆河戰役是1916年交戰雙方為制勝對方而在一個狹小地區進行的大規模消耗戰,在這次戰役中,英法取得的進展和所付出的代價相比,簡直微不足道,他們總共只奪回了大約長11.3公里寬48公里長的狹長地帶,卻損失了數十萬士兵的生命。戰後經統計,參戰雙方傷亡共約134萬人,其中英軍45萬餘人,法軍34萬餘人,德軍約53.8萬人。

戰役結束後不久,約瑟夫.霞飛就因其戰略指揮不當而被免職。道格拉斯.黑格雖然經受了暴風雨般的批評和指責,卻反而被升為元帥。英國首相阿斯奎斯宣布對索姆河戰役的慘痛損失負責,辭去了首相職務。

索姆河戰役之後,德軍也元氣大傷,失去了在西線取勝的希望。英、法聯軍雖然未達到突破德軍防線的目的,但也鉗制了德軍對凡爾登的進攻,進一步削弱了德軍實力。

參考資料:

尹雷:《索姆河戰役》,《知識就是力量》,2005年第3期

戴德錚:《索姆河戰役空襲與反空襲作戰》,《中國人民防空》,2003年第5期

許盛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三大戰役》,《 歷史 教學》,1984年第1期

納川、杜濤:《"小荷初露尖尖角"——坦克的問世與索姆河戰役》,《坦克裝甲車輛》,2010年第1期

㈥ 第一次世界大戰打成了陣地戰,是因為什麼

1、一戰時期,是舊的軍事學術理論尚未完全過期,新的軍事理論尚未完成的時代,所以在軍事上殘留有舊時代的烙印。例如法國竟然用胸甲騎兵去沖擊德國的機槍陣地。

2、在運輸手段上,只有火車,而汽車尚未成為運輸的主力。結果各國都沿著鐵路站、鐵路線進行爭奪,很容易打成頂牛的態勢。例如凡爾登。

3、
在戰役的廣度上,雖然參戰國很多,但是戰役的地盤很小,東線在東普魯士和俄羅斯境內、西線在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境內,南線在北義大利,另外還有奧匈帝國、土
耳其這一點地方。這樣就導致了各國在不大的交戰區域內參加了6500萬軍隊,結果就是任何前進的方向都塞滿了軍隊,只有靠人去填一道道壕溝。
這么密集的軍隊,什麼計謀都是虛的,只有單位方向上的大炮是實的,這就導致參戰各國拚命造大炮,大炮越造越多,口徑越來越大。

㈦ 德國在一戰和二戰西線作戰的異同

一戰時德國的施里芬計劃要求士兵和法國打陣地戰,主要目的是消滅法國有生力量,迫使法國投降。

二戰時德國曼施坦因的計劃是利用坦克數量集中的優勢,在阿登森林局部以多打少,以求從背後佔領馬奇諾防線。

㈧ 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什麼會變為一場持久戰

1力量均衡,雙方力量差別不大,2主要是陣地戰,主要靠步兵沖鋒,坦克沒有,或者發揮作用和小,飛機發揮作用也不是很大

閱讀全文

與一戰德國為什麼打陣地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