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德國醫學博士學位,你清楚了嗎
德國的醫學博士是Doctor of Medicine, 簡稱Dr.med。德國沒有所謂的medical doctor,MD。海德堡大學醫學院網站上明確了這兩種不同表述的各個含義。與我們國內本科畢業後通過考試拿到執業醫師資格證不同,在德國,醫學生本科畢業後,需要通過兩次國家考試就可以行醫了,但是這時候是沒有任何頭銜的,除非你參加科研,無論臨床還是基礎科研,通過教授認證畢業才能獲得Doctor of medicine。
獲取德國Dr.med的稱號必須通過醫學博士培養。中國學生赴德獲取該稱號通常需要2-3年。當然,你也可以把Dr.med理解為MD,因為有很多德國教授就是這么標注頭銜的,比如 Prof. Dr.xxxx MD,PhD。說明他獲得了Dr.med 和Dr.rer.nat兩個學位。
針對醫學生來說,德國人心目中真正意義的PhD是Dr.natural Science, 簡稱Dr.rer.nat(Doctor rerum naturalium),因為這意味著你了解的知識更加寬廣,幾乎囊括了所有的自然科學,所以基本上能翻譯成自然科學博士,這就是為什麼得必須跟生物學或者其他學科聯合培養,並且具有一定項目的資助,甚至通過答辯才能申請獲批這個資格來培養。
Dr.rer.nat要求比較高,僅僅醫學院是沒有資格授予這個學位的,因為在德國,授予學位是學院的學位管理處說了算而非大學,這跟國內也大不同。Dr.rer.nat對於學生物的學生來說,博士畢業都是這個學位,這就是為何說德國的生物學博士畢業比較難一點的道理。
在德國的一些醫學院校中,還設有一個學位叫Dr.human science, 簡稱Dr.sc.hum,這是給在醫學院各部門讀博士的學生,但是醫學背景比較弱的學生申請的,那些在醫學院博士畢業但是不能申請醫學博士的學生就申請這個學位,傾向於人類科學方向。如果學口腔醫學的,學位叫Dr.med.dent.跟醫學博士Dr.med是同等級別的,相當於國內口腔醫學和臨床醫學是同級別的兩個一級學科。
德國醫學博士的申請
申請博士學位,必須要提供正規的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有些學校還要求提供學歷。所有材料的認證均是在波恩,相當於德國的教育部。在經過學位學歷的查證後,通過評估你的學歷背景來判定符合哪種博士學位的申請。在德國的學位問題上,教授也是按規則辦事。只有你具備了這些基本的條件,才能申請。應屆碩士生可以在畢業當年申請,可首先給外導出具你的證明材料,證明你即將畢業,何時拿到學位,只要到德國報到時能夠出具正規的碩士學位即可。
語言要求
一般來說,不會要求有具體的語言成績,他們通過與你發送Email或者電話面試後,覺得你能交流即可;但是現在海德堡官網已經發出消息,申請MD需要提交語言成績了,因此,想去德國讀醫學博士的小夥伴們需要注意了。另外,對於想申請CSC的同學,那當然最好是考取雅思成績增加你的籌碼。
德國醫學博士與德國行醫
德國的醫學生通常需要六年完成學業,並通過兩次國家考試,符合條件後,方可行醫。如果在最後兩年參加科研工作,獲得Dr.med的稱號則是錦上添花。也就是說沒有這個博士學位也可行醫,有這個博士學位則更好。
但是需要明確一點,外國學生申請獲得了這個醫學博士學位,如果想在德國行醫,這遠遠不夠,還得申請德國的德語考試,然後也得通過德國的國家考試方可獲得行醫資格,所以這個醫學博士學位和學完醫學學習後在德國獲得行醫資格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醫學博士學位只是代表在醫學上的學術頭銜。
2. 德國留學的學分制是怎樣的呢
你好
學分不僅是德國留學生活完成課程的一個證明,而且關繫到畢業情況。
每個本科生需要攢夠的—180個學分,即可達到畢業要求。學分("CP")的獲得與你花費在課程上學時以及工作量相關。多數必須要做作業並參加考試,做報告或參加口試—必修課的學分多。能帶來較多學分的課程在畢業證上更重要。Bachelor和Master學位課程的成績依據歐洲學分折算、轉換和累加系統(ECTS)來評定。ECTS根據完成學業所必需的時間折算出學生的總負荷——其中包括預習和復習各類課程、獲取各類成績證明和准備考試所產生的工作量。取得的成績轉換為分數,歸入畢業總分中。一個績點(Leistungspunkt),也稱為學分績點(Credit Point)或ECTS績點(ECTS-Punkt),相當於30個學時。按照學位課程的規劃,一般學生每學期必須積累30個學分,才可以在標准學習年限內完成大學學業。
希望可以幫到你
3. 去德國讀國際通用學位制度的研究生需要幾年
國際通用就是MASTER,是兩年,德國原來的制度,是本碩5年,過去讀是三年。
但是現在都是很多專業都已經轉制了,和國際接軌,兩年就可以了。
我的情況和你差不多。不過我狠下心報了全日制的德語班,我覺得語音基礎一定要正規的學。你學的難度太高,效率太低,可以先上培訓班,在自學,比較好吧。個人建議。
在德國讀書可以辦證明的,一年打工貌似法律規定不超過是90天。
4. 德國的學制是不是學士完了就是博士。沒有碩士
德國從2007年初開始進行教育體制改革。將國際標準的學位Master和Bachelor引入本國學位體制。同時保留了德國的Dipolm。一般Diplom(Uni)肯定是和Master一樣,承認為碩士,Diplom(FH)是介於碩士和學士之間的學院學位。
至於上什麼,要看你是想早畢業,還是想進行研究繼續深造了。要是想早畢業,就去念FH(高等應用技術大學),並且要是念你在中國大學相同專業,還可以免一些科。要是不急於畢業,並且進行研究工作,就去念Uni(綜合大學)。從Uni畢業如果成績好,還可以直接攻讀博士學位。
5. 德國的文憑都有哪些
德國的文憑都有哪些
我們到德國留學,順利拿到德國的文憑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德國的文憑都有哪些呢?和我一起看看吧。
1. 學士(Bachelor)和碩士(Master)
學士(Bachelor)學位是在英語國家常見的、體現初級從業資質的大學畢業學位。隨著博洛尼亞進程的發展,這種學位也被引入德國高校。學生攻讀學士 (Bachelor)學位,根據不同的學習條例,必須在大學學習期間積累180至240個ECTS學分。按照學士(Bachelor)的`學業規劃,如果學生每周安排40個學時而每年學習 45周,就能夠在標准學習年限之內完成大學學業。
學生獲得學士(Bachelor)學位以後,如果希望繼續深造,可以攻讀碩士(Master)學位——既可以在結束學士(Bachelor)學業之後立即開始,也可以先工作幾年。選定的碩士(Master)學位課程應與學士(Bachelor)專業有密切關系。德國高校的網站上一般會給出相關信息,指明哪些本科專業方向可以申請與之銜接的碩士課程。攻讀碩士(Master)學位必須積累60至120個學分。學生應該通過碩士論文(Masterarbeit)來證明自己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獨立地進行學術研究。
2. 國家考試(Staatsexamen)
學習醫學、法律、葯學、獸醫、牙醫、食品化學或教師職業的學生通常以參加國家考試來結束大學學業。國家考試(Staatsexamen)是面對國家考試委員會(staatlicher Prüfungsausschuss)舉行的考試。由於這類專業的畢業生常常會擔任國家公職,因此學業和考試的內容要由相關法規加以規定。
第一次國家考試通常是理論考試、類似於大學里的大學結業考試(akademische Examina)。大學學習結束後,是一個有職業針對性的、實用的培訓階段,該階段結束後會舉行第二次國家考試。外國留學生也可以參加國家考試。不過必須認真核實,參加這樣的考試是否意味著將來可以在自己的祖國從事中意的職業。
3. 博士(Doktor)
博士學位(Doktortitel)是最高級別的大學學位。它證明了學位持有者已具備了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博士學位的授予(Promotion)是進入科學研究職業領域的敲門磚,而在一系列專業領域里,它同時也對開展科學研究以外的事業非常有利。攻讀博士學位需要撰寫一部擁有學術新內涵的科研著作(博士論文 Dissertation),以及參加博士學位口試(Rigorosum)或者參加論文答辯(Disputation)。
在德國,獲得博士學位後可將博士頭銜登入身份證明 , 與姓名列在一起。不同專業攻讀博士學位所需要的時間也不同,一般約為2~5 年。攻讀博士學位的申請者必須事先以優異的成績完成碩士學業。學士(Bachelor)學位獲得者在特殊情況下也可以獲准攻讀博士學位,前提是要通過特殊的程序以證明本人的專業能力。
;6. 德國學位制度是怎樣的
2005年以前德國綜合性大學分為Magister(文)和Diplom(理),是德國的傳統學制分類,讀完一般需要5-6年,畢業文憑相當與國內的碩士。
還有一種Diplom是應用技術大學的(FH),畢業文憑相當與國內的學士。
但是#酸奶德語#這兩個傳統學制已經逐漸被Bachelor(三年)和Master(兩年)所取代,主要原因是完成傳統學制所需的時間過長。現在有很多德國大學已經不再接受Diplom和Magister的新生申請。
7. 中世紀時期大學學科與學位的關系
中世紀大學的學位制度
中世紀大學的學位及其制度是隨著大學的產生及其內部組織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發展的。學位的內涵也不斷發生變化,漸漸發展成為現代學位制度。
學位原意為任教的執照,相當於手工業行會中的師傅稱號。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碩士和博士兩種學位並無軒輊,統稱教授,只是稱呼不同罷了。如在波羅尼亞大學,教師稱為博士;在巴黎大學,教師則稱為碩士。中世紀大學史學家拉什多爾曾說:「碩士、博士和教授這三個頭銜在中世紀完全是同義語」。兩種學位又是有一定區別的,主要在於碩士考試不公開,合格者發給證書,取得教學資格;博士考試公開舉行,儀式比較隆重。獲得學位者一開始的初衷是取得教師資格,而無現代意義上作為學歷和學術層次的標志。當時波羅尼亞大學是學習法律的中心,教師成為博士,而巴黎大學講授「七藝」的教師成為碩士。後來演變為修完「七藝」獲得碩士學位者才有資格讀神學、醫學、法學課程,修完神、醫、法轉科者獲得博士學位。這樣,四科發生了分化,形成了低級科和高級科之分,碩士、博士兩種學位即有了高低之分。碩士學位僅僅授予修完七藝的畢業生,博士學位一般只授予高級科畢業生,主要是指修完法學、醫學、神學課程的學生。
學士學位的產生晚於碩士和博士學位,約產生於13世紀。學士(bacca-laureate)一詞是行會中一個術語,原意是指「新手」,即師傅的幫工。學生在大學中學習一定年限(一般為5—7年)後,被允許可以私講、試教,作為教授的助手。當中世紀大學高低級學科分離時,學士學位才被明確授予在藝科學習完三藝(文法、修辭、辯證法)的畢業生,它表示學士既是碩士學位候選人,又是教授的助手,即助教。如在波羅尼亞大學,規定一個學生在沒有獲得法律系學監同意的情況下不能擔任助教,這種允許也只是對特定的時間和教學大綱有效。到13世紀中期,這一體制被各地大學採納。
這樣,學士學位固定下來後,古代學位制度最終形成,包括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博士學位三個等級。古代學位的含義也從最初代表教師的稱號、開門授徒的營業執照,演化為高低學科畢業標准,最終成為兼具執教資格和大學學術標準的雙重證明。實際上,只有少數在大學學習的學生能夠最終獲得學位。據15世紀德國一所大學記錄顯示,在此大學中只有30—40%的學生實際上獲得學士學位,只有大約10%的獲得碩士學位。
8. 德國大學畢業什麼學位
德國高校很可能一直到2010年都將處於兩種體制並存的狀態:一種是傳統的、正逐漸消失的學位課程,畢業時可獲得Diplom和Magister Artium碩士學歷文憑,另一種是學士Bachelor和碩士Master這一全新的二級學位體系。當然在某些專業領域會有例外,或者規則上出現偏差。
學士Bachelor和碩士Master與英美一樣,傳統的學位課程如下:
綜合性大學畢業可獲Magister Artium(文科碩士)或Diplom(理工科碩士),須撰寫碩士畢業論文(Magisterarbeit或Diplomarbeit)之外,考生還要參加筆試和口試。成績優異的畢業生,有望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應用科技大學傳統的大學畢業文憑是帶有「(FH)」附加標志的Diplom,本來是為了與綜合大學的學歷有所區別,現在如果通過認證機構(Akkreditierungsagentur)評估,證明在應用科學大學取得的成績與綜合大學的成績要求相等,Diplom後面的附加標志可以取消。即Diplom(FH)比DIPLOM稍低,相當於Bachlor.
傳統學位課程的標准學習年限是九個學期,學士(Bachelor)是六個學期,碩士(Master)是二至四個學期。
9. BA、MA、PHD各是什麼學位
BA是文學學士,MA是文學碩士,PHD是哲學博士學位。
(1)文學學士,Bachelor of Arts,縮寫為BA學位,是指順利完成高等教育語言文學類本科課程而獲得的學士學位。
(2)文學碩士,Master of Arts縮寫MA,文學碩士學位注重文學領域、比較文學等相關學科的交叉研究,關注文學學科發展的前沿動態,致力於文學批評新方法、新視野的探討。
(3)Ph.D,指哲學博士學位,現泛指學術研究型博士學位,源自拉丁語Philosophic Doctor。高級學銜之一,通常是學歷架構中最高級的學銜。擁有人一般在大學本科(學士)及/或研究院(碩士)畢業後,再進行相當年數的研修後,撰寫畢業論文並通過答辯,方能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9)德國學位制度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哲學博士基本上可以授予任何學科的博士畢業生。惟部分學科的博士畢業生通常有特別的學銜,例如工程科學的博士畢業生常稱為工程學博士 (D. Eng.), 教育學的博士畢業生常稱為教育博士(Ed.D) 等。
較特別的是法律博士 (Doctor of Jurispredence/Juris Doctor, J.D.) 通常是已擁有其他學科學士學位的法學學生的基本學位而並非高級學銜。另外,文學博士(Doctor of Letters, D. Litt.)通常屬於榮譽性質,擁有人通常是已擁有另一個博士學位的學者。
中國引進MA,MFA,MBA等等學位制度,是與世界接軌的,在國外攻讀文學領域的碩士課程,最終都是授予MA學位。攻讀藝術領域的碩士課程,都是授予MFA學位,攻讀商學的碩士課程,都是授予MBA學位。
這是世界高校統一的學位系統,國外不存在學術碩士學位一說的,也就是說在國內獲得的文學專業的學術碩士與專業碩士到國外時,都會被翻譯為Master of Arts,也就是MA,不然是無法承認學術碩士學位的。
10. 李工真所說的德國採取的教育制度是
一、普通中等教育改革
20世紀末,德國在普通中等教育方面主要採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1、縮短取得高中畢業文憑所需要的時間,將文理中學的學制由9年減為8年。
2、為保證高校生源的質量,改變大多數州由文理中學自己命題考試的狀況,在州一級實施統一的中學畢業考試。
3、對全國文理中學畢業文憑考試所包括的必修科目做出統一規定,至少應該包括德語、一門外語、數學以及一門自然科學科目(即生物、物理或化學)。
4、在課程方面,增加開設科目的寬廣性,更加重視普通內容的教學和基礎性關鍵技能的培養;適應歐洲統一趨勢,加強有關歐洲的教育;改進勞動技術課程,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把信息與通訊技術教育滲透進各門課程。
二、職業教育改革
德國聯邦教育和科學部於1994年推出了強化職業教育的重點措施,其要點如下:
1、經濟界必須在德國所有的地區提供良好的職業培訓位置。
2、提高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使受過職業教育的畢業生具有更多職務升遷的機會。
3、增強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通融性與互補性,承認兩種教育證書的等值性。
4、提高青年人職業培訓的比例,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使學習困難的年輕人有機會參加那些就業前景有保障的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
三、高等教育改革
德國社會充分認識到高等教育在一個國家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發展中的巨大作用,因此,在不斷削減財政預算的情況下,德國政府卻數次大幅度提高教育和科研經費,並對高等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1、針對人才流失嚴重的情況,改革僵化的教授晉升體制,設置「青年教授」席位。這項新計劃使得那些有才華的青年在獲得博士學位後有可能直接晉升教授而無須參加教授備選資格考試。「青年教授」擁有獨立科研、教學和帶博士生的權利,有自己的預算,可以成為終身教授。
2、改革學習和學位制度,加強與其他歐洲國家的交流。為加強大學生對歐洲一體化趨勢的適應意識和適應能力,提高國家的競爭能力,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簡稱DAAD)在2000年決定,今後將把五分之一的德國大學生派送到國外大學學習一個月。同時,德國高等教育界自身也開始加強歐洲課程開發。歐洲課程的特點是課程的國際性和一段時間的國外學習。此外,德國正准備參加擴展中的歐洲學分轉換制度(ECTS),從而有利於各高校間的學習和學生流動。
3、吸引國外人才,使德國成為「國際教育之地,國際科研之地」。基於人才戰略的考慮,德國正設法大量吸引外國留學生和科技人員。2001年7月,德國教科研部通過了一項使德國盡快成為「國際教育之地,國際科研之地」的聯合行動。德國工會、企業主協會、大學校長聯席會議、德國工商大會、洪堡基金會、德國學術交流中心等有關教育和科研基金會都是聯合行動的成員。這次聯合行動主要集中於改善外國人在德國居留的框架條件,加強德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國際化。
4、搶占國際教育市場,加強高等教育出口。德國不僅要爭取國外的學生來德學習,還要促進高等教育積極走出去,到國外進行合作或獨立辦學。教育部長布爾曼最近與DAAD簽署了資助德國高等教育出口的計劃。
5、加強高等教育與經濟界科研聯系,促進科研成果轉化。2001年3月,德國聯邦政府提出「知識創造市場」的行動綱領,該行動綱領的出台體現了德國從市場和經濟的角度來理解知識和科研成果,也體現了教育與市場聯合的傾向。
6、提高高等學校生源的質量,考慮進行大學入學考試。針對德國大學和經濟界所抱怨的高中畢業生質量下降的情況,德國聯邦工業協會呼籲高校實行入學考試制度,作為對高中畢業證書質量監督的一種措施。一些學校已經開始對大學入學申請者進行測試。德國大學校長聯席會議表示,從長遠的觀點來看,高校必然會採取水平測試的做法。
四、學費改革
北歐大學從2010年起結束免費教育,收費後的德國大學依然是工薪家庭負擔得起的,一般收取注冊費500歐元/學期,一年兩個學期,以目前8.7的匯率來算,每年僅需人民幣8700元,其餘的生活開支約7萬元。
五、學制改革
自2010年起,德國的高等院校將全面實行統一的學制、學分制以及學士、碩士和博士三段式的高等教育學位體制。
總的來看,改革後的德國高等教育學制呈現出幾大優勢:
一是獲得學位時間的縮短。據統計,2009年夏季學期攻讀學士學位的學生多數僅需6個學期即可獲得學位,碩士學位一般用4個學期,總時間比原來一步到位平均少了近4個學期。
二是學業相對量化。所有在校學生畢業時均可獲得文憑的補充說明,對其學習內容、專業特色、文憑層次和所在高校體制等進行詳細介紹,便於文憑在歐洲境內互認。
三是英語課程逐步增多,許多大學開設了國際課程,使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聘請海外教師來校參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