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誰有德國魯爾區的發展歷史
魯爾區是位於德國西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境內的城市群,它擁有530萬人口和4435平方公里的面積。他是萊因-魯爾城市群的一部分,整個城市群一共擁有超過1000萬的人口和將近10000平方公里的面積。今天的魯爾區指的是Regionalverbands Ruhr(RVR)。由城市波鴻(Bochum),波特洛普(Bottrop),多特蒙德(Dortmund),杜伊斯堡(Duisburg),埃森(Essen),格爾森基興(Gelsenkirchen),哈根(Hagen),哈姆(Hamm),海爾納(Herne),慕爾海姆(Mülheim),奧伯豪森(Oberhausen)以及雷克靈豪森縣(die Kreise Recklinghausen),烏那縣(Unna),威塞爾縣(Wesel)和恩納普-魯爾縣(Ennepe-Ruhr-Kreis)組成。
魯爾區不是統一的自然區域,由於復雜的歷史,魯爾區的發展並不像柏林或者巴黎以核心城市為中心,經快速發展而向外圍擴大城市范圍,即與單一中心移民區不同,相反的魯爾區在19世紀德國工業化時期各城市就都已各自獨立成長。魯爾區自1980年代結束工業生產任務後,致力將工業地景改造為休閑、娛樂、展覽、教育等設施用途,復原自然環境,世界四大工業設計獎「紅點」也於埃森的關稅同盟12號礦區園設置設計中心,2010年以主要城市埃森為主的魯爾區,獲選為歐洲文化首都,這也是首次由一處地區而非一個城市獲得本項稱號。
② 德國魯爾區形成的條件有哪些
萊茵河+鐵路網-水陸交通便利
煤礦資源豐富
其他自己看看課本組織語言
也可參考:魯爾區有著發展工業的優越條件。首先,魯爾區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自古就為東西歐往來的「聖路」地帶,也是北歐通向中歐、南歐的捷徑,地處歐洲的交通路口。在近代資本主義發展中,又位於歐洲經濟最發達的「金三角」內,西距共同體成員國法、荷、比、盧的工業區很近,北距共同體成員國丹麥以及瑞典南部工業區不遠,東北、南面又鄰近本國下薩克森的經濟重心區漢諾威—沃爾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業區和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萊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爾多夫為中心的工業區。便於工業區間以及與歐洲共同體成員國間的貿易往來。第二,魯爾區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煤炭地質儲量為2190億噸,佔全國總儲量的3/4,其中經濟可采儲量約220億噸,佔全國90%。魯爾區的煤炭煤質好,煤種全,為優質硬煤田,可煉優質焦炭的肥煤占儲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為3~18%)和硫分(為0.5%~1.5%)都低,發熱量高,其中肥煤的發熱量高達8600大卡/公斤。第三,水陸交通便利。萊茵河縱貫全區南北,從萊茵河口上溯的7000噸級海輪和8000噸的頂推船隊,可直抵杜伊斯堡港。從杜伊斯堡到荷蘭邊界的萊茵河段,年均運輸量達1億噸,並可通過河口的鹿特丹港與世界各地進行貿易往來。區內還有溝通萊茵河、魯爾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的4條運河網,總長達425公里(包括通往埃姆斯河下游段),有大小河港74個,河道與港口均已標准化,可通行1350噸的歐洲標准貨輪。同時,魯爾區東部可利用多特蒙德—埃姆斯運河,經埃姆登港與海外聯系。所以,雖然魯爾區地處內陸,但由於它有著方便的水運條件,特別是萊茵河通海航運,使得它與沿海地區同樣具有廉價運費條件。鐵路運輸與河運同樣發達。區內鐵路密度非常大,營運里程達9850公里,佔全國近1/5,多東西走向,從巴黎通往北歐和東歐的鐵路,由本區穿過,哈根是德國最大的貨運編組站。公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達,是區內及其它工業區聯系的紐帶,從德國西部通往柏林和荷蘭的高速公路均從區內通過。魯爾區公路汽車行駛的密度為全國平均密度的一倍,達每公里55輛。第四,魯爾區既是生產中心,又是消費中心。以魯爾區為核心,方圓100公里內,是德國最大的消費核心,這里集中了5個50萬~100萬和24個10萬~50萬人口的城市。魯爾區生產的70%以上的煤炭和鋼鐵在此范圍內加工、消費。埃森是魯爾區最大的工業中心,人口61.5萬(1987年)。位於魯爾區中部。早在19世紀就成為魯爾地區採煤、鋼鐵生產中心,後成為德國最大壟斷集團——克虜伯軍火康采恩的發跡地。現為魯爾區最大的機械製造和電氣工業中心,輕重工業都發達。杜伊斯堡人口55萬,位於萊茵河與魯爾河交匯處,是歐洲最大的河港,也是魯爾區對外聯系的門戶。萊茵河西岸,鋼鐵廠林立,在南北長17公里,東西寬7公里的沿河狹長地帶,集中了13個鋼鐵廠,擁有3000萬噸鋼鐵生產能力,所以杜伊斯堡有「鋼鐵城市」的稱號。此外,重型機械、煉油、石化、有色金屬冶煉、造船等工業也很發達。多特蒙德位於魯爾區東部,多特蒙德—埃姆斯運河的迄點。人口59萬。是魯爾區發展歷史悠久的採煤、鋼鐵工業中心,隨著魯爾區鋼鐵工業的西移,這里發展成多種工業中心,以啤酒釀造、重型機械、化學和電子工業最重要。
抄要抄得有技巧,不要一看就知道是網上找的...
③ 德國的魯爾區是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答:德國魯爾區是「煤炭」資源極為豐富,19世紀,魯爾區開始大規模開採煤炭,並從國外輸入鐵礦石生產鋼鐵,逐漸發展為重要的工業區。是由於離鐵礦區近,水陸交通便利,因而可以運獲豐富的鐵礦資源,這鐵礦資源它本身並沒多少的。所以,談不上有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更談不上在此基礎上進行發展了。綜上所述,以上那句話是錯的。(經回憶,我們老師以前是這樣講的)
④ 魯爾區成為德國重要工業區的原因
呵呵,高中學過。
1.
有煤炭,這在當年,是巨大的能源優勢;
2.
距離法國的鐵礦產地很近,因為工業化早期,魯爾以煉鋼為主業;
3.
交通特別便利,水陸交通都很好;
4.
以上三點促進魯爾形成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同時巨大的市場又反哺魯爾的工業發展;
5.
水資源豐富(此點可有可無)
本文摘自高中地理課本,10多年前學的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⑤ 德國的魯爾區為什麼能成為鋼鐵工業聚焦地採用的是什麼理論
水資源豐富。
拓展首先,它的地理位置良好,地處歐洲十字路口,在經濟最發達的區域。(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區域內魯爾河、利珀河、萊茵河,水源充足,河運便利。再者,魯爾區城市連片,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又臨近法國,荷蘭等其他發達國家,此時工業革命對鋼鐵需求大,國內國際市場廣闊。最後,早期工業發展依靠原料和能源,魯爾區的煤炭資源十分豐富,能源充足,德國早期工業再次聚集,這是也在煤炭資源枯竭後,魯爾區最終衰落的原因。綜上,優越的地理位置、廣闊的市場、豐富的燃料資源是魯爾區能夠發展的原因。
鋼鐵工業早期是原料和能源導向型,如今是市場和能源導向性。早期魯爾區占據了能源這個優勢,又有市場的附加條件,能發展起來實屬必然。
⑥ 德國魯爾區能夠走向繁榮的原因
20世紀60年代,魯爾區開始進行調整工業結構與布局,發展第三產業和優化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綜合整治。
魯爾區的變革經歷了一個曲折而漫長的過程,其轉型大致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上世紀60年代。採取的主要措施有:制訂調整產業結構的指導方案,通過提供優惠政策和財政補貼對傳統產業進行清理改造,並投入大量資金來改善當地的交通基礎設施、興建和擴建高校和科研機構、集中整治土地,為下一步的發展奠定基礎。
第二階段為70年代。在繼續加大第一階段改善基礎設施和礦冶工業現代化的同時,重點通過提供經濟和技術方面的援助,逐步在當地發展新興產業,以掌握結構調整的主動權。
第三階段為80年代至今。德國聯邦和各級地方政府充分發揮魯爾區內不同地區的區域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優勢行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多樣化。
經過綜合整治,魯爾區經濟結構趨於協調,工業布局趨於合理,經濟由衰落轉向繁榮,改變了重工業區環境污染嚴重的局面,成為環境優美地區。魯爾工業區的振興計劃為全世界的舊工業區改造提供了範本。它的策略不是廢舊立新,而是舊物再利用。通過改變原有建築、設施及場地的功能,既再現了工業區的歷史,又為人們提供了文化、娛樂生活的園地。整個魯爾工業區已變成了一個博物館和休閑區。經過多年的不斷調整與改造,魯爾區早已不是一個衰落的工業區,而恰恰相反正保持繼續發展的勢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也是資源型城市成功改造轉型的經典案例。對老企業的改造先從調整產業結構入手,逐步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
德國魯爾工業區的改造起始於1968年,他們首先從調整產業結構入手,對傳統的老礦區進行清理整頓,對那些生產成本高、機械化水平低、生產效率差的煤礦企業進行關、停、並、轉,並將採煤業集中到盈利多和機械化水平高的大型企業中去,調整產品結構和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對其他大型企業改革也採取了基本穩定的政策,盡量實行漸進的方式。對於大企業的破產相當慎重,以免引起社會震盪。
其次,加大開放力度,努力吸引外來資金和技術,在加快老企業改造的同時,大力扶持新興產業。
產業發展
這樣做至少可以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新興產業(主要是指以電子計算機為首的信息技術產業和以遺傳工程為首的生物技術產業)可以迅速的積累資金,為老工業改造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和資金援助;第二可以帶動其它相關產業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為此,魯爾工業區所在地的北威斯特法倫州還制定了特殊的政策吸引外來資金。例如:凡是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到北威州來落戶,將給予大型企業投資者28%、小型企業投資者18%的經濟補貼。優惠的政策加上強有力的政策扶持,使得北威州的新興產業有了高速的發展。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北威州從事電子計算機及信息技術的企業超過了11萬家,各類電信公司380多家,其中絕大多數位於魯爾工業區內。
社會保障
築起「社會保障」的大堤。
魯爾工業區另一個十分值得關注的經驗是政府為每一個公民都築起了「社會保障」的大堤,使得生活在那裡的居民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魯爾工業區由於資源枯竭使得相當一大批工人失業,為了保障失業者能夠安定地生活,德國政府為他們建起了必要的「社會保障」。在這里,完善的保險制度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德國保險業的基本險種分為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補貼)、以及公職人員退休金和職工病假工資等。在這個福利網中開銷最大的項目是養老金,年支出額達750億歐元左右,占直接支出總額的1/3。支出占第二位的醫療保險,占支出總額的1/5。目前德國國民中大約有88%都處在法定的醫療保險系統之中。占支出份額較大的其他開支項目依次為失業補貼的勞動就業促進措施、公職人員退休金以及職工病假工資等。
再就業機會
實施礦區生態恢復建設與環境保護,為失業職工創造再就業機會。
由於歷史上的原因,魯爾工業區的資源型城市在采礦開發過程中,對城市的地形、地貌、植被和大氣環境的破壞比較嚴重,地質環境破壞誘發的各類問題日漸突出,因此一些礦區的環境修復已成為該
魯爾工業區
地區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首要任務。魯爾工業區在處理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時十分重視礦區的環境修復。把煤炭轉型同國土整治結合起來,列入整個地區發展規劃,並為此專門成立整治部門,負責處理老礦區遺留下來的土地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當一個企業關閉後,他們迅速組織人力物力對關閉後的企業進行科學的環境評估,制定出周密的整改規劃,科學地對環境進行整體改造,以期迅速抹掉老礦區的痕跡,並在企業原址上建設城市居民住宅小區、娛樂中心、栽樹種草等。今日的魯爾已成為環境優美、景色秀麗,吸引外資最主要的地區,同時大量增加了就業。
⑦ 有沒有關於德國魯爾區的典故或小故事
中世紀時,魯爾區中部是朝聖要道,有「聖路」之稱。13世紀末有原始採煤業,「聖路」沿線出現商業城鎮。早期經濟仍以農業為主,平原地區為當時德國的「谷倉」。直到19世紀40年代,克盧伯和蒂森公司大規模開採煤和生產鋼鐵後,才發展成為重要的工業區。該地區的資源和重工業對德國准備和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起了重要作用。大戰中成為盟軍主要轟炸目標,破壞嚴重。後採取了一系列重振措施。該區至今仍在德國經濟中占突出地位。
重化工業是魯爾區的經濟基礎 。形成採煤-煉焦-發電-煉鐵-煉鋼-鋼鐵加工-機器製造和採煤-煉焦-煤化工兩大工業系列。煤炭和鋼鐵工業是主導部門,長期為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鐵礦石依賴進口。煤、鋼產地接近,產品70%左右就地加工、消費。機械製造業和化學工業也是該區重點發展部門,在全國居領先地位。前者以重型機械為主,面向區內其他工業部門;化學工業源於煤化學,生產多種基本化工產品及化肥、染料、葯品等。煉鋁、煉錫和煉鋅業是有色冶金工業的重要部門,礦石依賴進口。電力工業發達,以火電為主,自給有餘。60年代以來,新興工業部門有汽車、電子、精密儀器和儀表、煉油和石化等。輕紡工業亦具一定規模。全區工業結構日臻完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業布局有向萊茵河沿岸集中趨勢,以利用廉價水運。
農牧用地佔全區土地面積40%左右。但面臨工、交和住宅建設佔地嚴重的矛盾。環境污染亦是限制因素。
水陸交通發達。擁有廣泛的內陸航運水系及歐洲最稠密的鐵路網。杜伊斯堡為歐洲最大河港。公路四通八達,以客運為主。此外還有遍及全區的油、氣及化工產品管道網。
⑧ 魯爾工業區形成的有利條件。
1、魯爾區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2、魯爾區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
3、水陸交通便利。
4、魯爾區既是生產中心,又是消費中心。市場廣闊。
魯爾工業區是德國,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業區之一。位於德國西部、萊茵河下游支流魯爾河與利珀河之間的地區,在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境內;通常將魯爾煤管區規劃協會所管轄的地區,作為魯爾區(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積4593平方公里,佔全國面積的1.3%。
(8)德國的魯爾區怎麼崛起的擴展閱讀:
魯爾工業區衰落的原因
1、生產結構單一
魯爾工業區的工業生產集中於煤炭、鋼鐵、電力、機械、化工五大工業部門,其中,煤炭工業和鋼鐵工業是全區經濟的基礎,這樣的生產結構中,如果某一工業部門衰落則將引起全區生產的衰落。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20世紀50年代後,隨著石油和天然氣的廣泛應用,在世界能源的消費構成中,煤炭的比重逐漸減少,技術的發展使煉鋼的耗煤量逐漸降低,魯爾區的煤炭產量也逐漸減少。
3、世界性的鋼鐵過剩
20世紀50年代以後,產鋼和出口鋼的國家越來越多,世界鋼鐵市場競爭激烈。隨後,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危機以及鋼產品替代品的廣泛應用,使世界鋼材消耗量急劇減少。世界性的鋼鐵過剩,也導致了魯爾區鋼鐵工業的衰落。
4、老工業區發展趨於飽和狀態
重化工業集聚帶來的環境污染、用地緊張、交通擁擠等問題,迫使許多企業的經濟活動紛紛向德國南部地區轉移,也使魯爾區的工業發展難以為繼。
⑨ 魯爾區成為德國重要工業區的原因
呵呵,高中學過。
1.
有煤炭,這在當年,是巨大的能源優勢;
2.
距離法國的鐵礦產地很近,因為工業化早期,魯爾以煉鋼為主業;
3.
交通特別便利,水陸交通都很好;
4.
以上三點促進魯爾形成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同時巨大的市場又反哺魯爾的工業發展;
5.
水資源豐富(此點可有可無)
本文摘自高中地理課本,10多年前學的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⑩ 德國魯爾區是第幾次工業革命時期形成的
全手打:
1、魯爾區的工業基礎不算很差,在中世紀晚期就算是德意志相對比較發達的地區了。當然,這是中世紀水平上的標准。
2、魯爾區是1815年維也納合約被列強交給普魯士的,之前當地全是一些小公國和教區,各地區之間有重關稅,工業發展很遲緩。
3、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大約在1750-1820之間,在歐洲大陸要晚很多。工業革命時間標准在各地區是不一樣的,不能把英國的時間就認為是全歐洲工業革命的時間。法國都是1820年之後才工業化的,德國更落後。俄國在1870年之後才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呢。
4、德國經濟起飛在1830年代的關稅同盟,成員國免關稅。之後德國部分地區開始工業化進程。
5、1870年,普法戰爭後德意志統一。德國獲得法國賠款,以及洛林鐵礦,經濟發展進入最快軌道,之後開始領軍第二次工業革命。
所以,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德意志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大約1830-1870可以認為是第一次,1870之後可以認為是第二次。大多數魯爾區的企業都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成長的。以克虜伯等被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