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結束後,德國和日本為什麼會崛起這么快呢
德國和日本在二戰爆發前,都是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雖然戰爭讓兩國的本土變成一片廢墟,但是工業根基和各種人才猶在,恢復起來也比毫無根基的國家快。早在普魯士還未統一德國之前,普魯士便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現代教育體系,正是依靠這些科技人才,到二戰爆發前,德國已經是歐洲第一工業強國,如果不是戰爭,也許世界第一枚導彈,第一枚原子彈就會在德國誕生。而日本的工業和科技實力雖然不及德國,卻是亞洲唯一的工業化國家,也是亞洲唯一能夠自主生產飛機、坦克、軍艦等現代裝備的國家。
德國和日本在二戰投降以後,國際上對其發展軍事力量做出了嚴格限制,德國被一分為二,聯邦德國加入由美國主導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日本也被美國單獨佔領,並簽訂美日安全保障條約。由於美國的佔領和保護,所以兩國都把精力投入到經濟發展中,也加快了兩國的崛起。
2. 日本和德國是如何只用了二十年時間,從廢墟中重生的
二戰結束後,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和德國,也算是過了一段苦日子。國家處於無政府狀態,秩序混亂,生產停滯。城市一片廢墟,大量的難民流離失所,失業人群大幅增加。曾經衣冠楚楚的白領們,甚至都淪落到在垃圾桶里找麵包。他們正在為自己曾經的惡行付出代價。
當然,教育不能不提。在麥克阿瑟的改革下,日本教育模式被全盤美國化,其原本為天皇效忠,服從式的封建教育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以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為目的自由教育。而且日本還對於教育大力度扶持,從學校的硬體設施,到教學的軟體升級。這保證了日本在後來發展過程中的人出儲備支撐。
3. 為什麼二戰後日本迅速恢復經濟
一、教育對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影響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各領域都需要不同的人才。同樣,教育也應該從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實際需要出發培養人才。否則。就會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日本的教育制度正好符合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實際需要。在經濟恢復重建時期。正值第三次工業革命,新技術的大量涌現需要有一批懂得新技術的人員。在機械化向自動化過渡的過程中.熟練工人在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隨著自動化的發展。對勞動者體力的要求下降了。轉而對掌握新技術知識的要求提高了。此時,為了讓教育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日本政府提出了三個方針:培養和訓練大批適應生產技術的初級人才;培養一定數量高水平的科技人員,以便能應用和開發新技術;對在職職工進行再教育,以適應新的形勢。日本的教育適時做出了應對新經濟形勢的調整,為經濟的繼續發展提供了人才保證。統計數字表明,日本在1951—1970年期間日本工農業生產的增長中.約45.4%是由技術進步帶來的。 日本非常重視職業教育規劃.一般用計劃的手段來發展職業教育。所謂職業教育發展規劃.是指國家各級政府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對未來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所作的部署和安排。簡單地說.職業教育發展規劃就是各級政府對未來職業教育事業發展所做的設想和安排。日本政府在戰後幾十年中始終重視發展職業教育.並根據日本經濟的發展變化和社會對職業教育需求的變化,及時制定職業教育發展規劃,有所側重地發展不同類型和層次的職業教育。尤其是在二戰後的三十年,職業教育以其與13本經濟的恢復、高速增長的良好互動關系而被譽為。「日本模式」的一大法寶。 二、政府宏觀調控在經濟恢復和發展中的作用 政府幹預經濟,這種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幹預型經濟首先在美國羅斯福新政中獲得成功。隨後各國競相效仿。日本在戰後也採取了同樣的措施。謀求通過政府於預來實現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所謂政府幹預經濟,是指在特定的時問范圍內。利用國家權力對本國經濟的發展趨向和產業結構施以直接或間接的控制和影響。事實證明,日本政府發揮了其別具一格的宏觀調控功能。對經濟活動實施了廣泛而有效的行政指導,從而保證了13本經濟的迅速發展。這種建立在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基礎上的政府主導型模式。具有兩個顯著特點:即政府強有力的經濟計劃指導和卓有成效的產業政策調控。 二戰後,日本政府為了使整個經濟有秩序地發展。制定並實施了一系列經濟計劃,主要包括:中長期計劃和「國土開發綜合計劃」。 中長期計劃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聯合實施的.中央政府的主管機構是經濟產業省的中小企業廳.地方的主管機構是相應的經濟產業局。為了解決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日本政府每10年制定一次「國 2014年中考沖刺綜合復習指導北京地區試題 廣東地區試題 江蘇地區試題 土開發綜合計劃」.並且每年都有相應的具體計劃。這些經濟政策保證了日本經濟計劃具有綜合性、協調性和相對穩定性.使它的適應性更強、社會基礎更廣泛、基本目標更加集中和穩定.從而在對宏觀經濟的調控過程形成了相對較強的控制力。日本經濟計劃顯示了政府調節市場經濟環境的總趨勢和國民經濟未來的發展方向。為市場經濟運行提供了良好的宏觀條件。 除了政府強有力的經濟計劃指導外,日本政府運用產業政策調控經濟的作用也是非常突出的。日本產業政策又稱為產業合理化政策.它是針對產業而不是針對某一公司作為國家重點扶持對象。通產省負責制定和執行產業政策,目標是使資源加速流向有發展前途的產業,並使無競爭力的產業平穩淘汰。在支持一個新產業的過程中,一是造成競爭的環境;二是使企業能達到一定的經濟規模.使該產業中有足夠的新公司加入競爭,並以在國際競爭中取勝為發展目標。日本政府充分發揮了這只「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指揮個人的有序競爭,但也不是全盤干預,而是「僅在維持競爭狀態時才進行干預」網。日本在戰後市場條件比較差的情況下,政府的作用就顯得尤為突出.並通過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體制的模式.創造出歐美國家用「看不見的手」創造不出來的經濟奇跡.最終實現了趕超歐美國家的戰略目標。 三、獨特的企業文化在經濟建設中的巨大作用 日本經濟在20世紀70年代的發展展現出咄咄逼人的態勢.是和企業管理的高效率分不開的。美國日裔學者威廉·大內在1981年出版了《Z理論》一書,此書分析了美日企業的特點.把美國企業歸納為A型組織,而把日本企業歸納為J型組織。闡述了日本企業較美國企業在管理上的優越性,他認為日本企業最重要的特點是終身僱傭制(是指從各類學校畢業的求職者.一經企業正式錄用直到退休始終在同一企業供職)。它不僅僅是一項單獨的政策.而且還把日本人多方面的生活和工作結合在一起。它與其他管理制度最大的不同就是實施了情感管理。情感管理強調以人為本。充分尊重人的情感需要。重視員工的自主性,把員工也當成企業的主人,讓他們來參與管理企業事務。所以,在日本的企業中,你很難說這件事應該由誰來負責.因為所有決議都要通過大家商議來做決定。這樣就增強了員工以企業為家的認同感、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致力於培植企業的親和力。打造和諧的企業並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與終身僱傭制相配套的是年功序列制(實際上是一種論資排輩的制度)。這種制度的特點是工作時間越長,熟練程度越高.年齡越大,工資就越高。企業老職工的最高工資大約為新職工工資的3倍,正式職工平均工資大約為臨時工工資的1.4倍。如果職工辭職霞新就業。一般情況下都必須從頭開始,工資待遇就會大受影響。所以.日本企業的職工一般不會輕易辭職。企業也不會輕易裁人。長期以來.日本在用人方面一直採取終身僱傭制、年功序列制。在這種用人制度下,員32--旦進入某家企業,只要企業不倒閉,本人不嚴重違反內部規章制度.就沒有失業之憂。增加了員工的「安全感」和「歸宿感」。每一位員工自然而然地把這個企業當成自己一生的事業追求。反過來,企業也把層層篩選出來的員工視為自己的財富。這對穩定員工隊伍。增強企業的凝聚力起了重要作用。形成了日本企業特有的團隊精神。終身僱傭制和年功序列制也被世人認為是日本戰後經濟高速發展的霞要原因之一。受到了企業管理研究人員以及經濟學家的高度關注。 此外,日本在崛起中表現出了極大的靈活性和積極的進取精神。日本人一直都是在不斷地學習外國人的先進成果。而且在學習過程中,擁有明確的方向。Et本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福澤渝吉在《文明論概略》一書中明確提出:「以西洋文明 為目標,不僅學習西洋的技術、軍事與工藝製造。還要學習『一種無形的東西』。也就是不應單純仿效文明的外形,而必須首先擁有文明的精神.以與其外形相適應。」151日本企業的經營者充分認識到,要想使企業發展,要有「一種無形的東西」,那就是企業的管理模式。日本企業吸取了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博士提出的PDCA循環模式(P即plan,就是計劃;D即do,就是執行;C即check,就是檢查;A即action,就是行動或者改善),把它應用於企業質量管理領域.並獲得產品質量以及經濟效益的巨大成功。 綜上所述,日本在二戰後的30年裡。由一個戰敗國.資源貧乏的島國.迅速躍升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不能不令人感到驚訝。日本經濟發展首先得益於教育對人才的培養,無論是戰後困難時期,還是六七十年代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日本政府始終把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教育成了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杠桿。日本經濟的發展也得益於政府政策的靈活性和實用性,為了發展經濟,政府能夠依據需要制定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各項政策.這些對我國制定經濟發展戰略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另外,日本人追求至善。力求最好,精益求精的精神背後是異常謙遜的學習態度.永遠不懈吸取他人長處的開放胸懷。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
4. 二戰後的德國和日本,其戰後經濟是怎樣一點點恢復的
二戰後的德國和日本主要從國內和國際兩個方面進行戰後經濟恢復的,國內採取的措施包括:推行民主政治、發展科技和教育、採取比較寬松的人口政策;國際方麵包括:倡導積極的外交政策、爭取國際援助等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39年,結束於1945年,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據史料調查統計,戰爭中共傷亡9000萬餘人,對於世界各個國家經濟造成嚴重破壞,各國經濟百廢待興。其中德國和日本是戰敗國。他們是怎樣恢復國民經濟的呢?具體如下:
5. 日本德國二次戰敗後 他們的經濟為何復甦的那麼快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日本作為戰敗國,經濟都很蕭條,人民生活困苦,可以說百廢待興。 先說德國 . 戰敗後,德國被英、美、蘇聯等國分區佔領(就是當時的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民主德國在蘇聯的帶領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聯邦德國則走上了與英美一致的資本主義道路) 德國(這里指聯邦德國) 經濟恢復的原因應該有以下幾點 :
1 .歐洲是兩次工業革命的中心,工業基礎雄厚,勞動者技術素質可以說比較高 2. 政府幹預經濟政策和社會福利政策的實施,比如英國,更是建立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保障政策 3. 在社會主義老大哥—蘇聯的扶植下,東歐一系列國家都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對此,美國實施了「馬歇爾計劃」,大量「美援」湧入西歐,這一切,為德國,乃至整個西歐的經濟恢復提供了條件。
然後,歐共體的成立以及後來的歐盟的成立,都為德國的經濟發展產生重要的作用。
日本 ,二戰期間大約300萬人喪生,所有大城市都因空襲而遭到嚴重破壞 ,全國大約1/4財富被毀,生產水平只相當於戰前的1/3,經濟更是陷於崩潰。。
20世紀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世界形勢發生巨大變化 ,又一個社會主義大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美國對日本的政策由削弱變為扶植(主要是為了把日本變為對抗社會主義陣營的亞洲基地) 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日本的民主改革 ,掃清了經濟發展的障礙 。 2 美國對日本的扶植和援助 3. 日本重視科技和教育的發展 ,現在也是 .個人認為這是最重要的 .中國應該借鑒 .4. 吸收外國先進技術、
辛苦手打 ..望採納 .
6. 二戰後的 日本 德國 為什麼恢復得那麼快
二戰結束後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北約)和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華約)開始了冷戰。當時德國被劃分為東德(民主德國)和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美國為了牽制蘇聯而幫助歐洲復興(馬歇爾計劃)由於西德靠近蘇聯,如果開戰是十分重要的戰略要地,所以美國也把德國算進計劃中。而日本之所以恢復得快是因為美國需要日本在亞洲地區作為一支力量牽制蘇聯在太平洋的軍力,所以二戰結束後日本沒有很多的戰爭賠款,再加上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美國在日本買軍需品,讓日本發了戰爭財,再加上日本政府的教育興國,使得日本很快便恢復了過來。 人才問題,中國的每年出去留學的人才回國的之有4分之1,精英人才的流失也讓我國在某些方面不如外國,還有就是文化大革命刻意針對知識分子,使得很過技術人才跑國外了。
7. 為什麼二戰後德國和日本能發展的那麼快
原因一:家底厚
無論是德國還是日本,在二戰時的實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其中德國的軍工技術是無可比擬的,所以在二戰之後,無論是美國還是蘇聯,第一時間想要做的,就是趕緊找到德國軍工技術專家和科學家以及相關資料,並且請到自己國家去。
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就到了美國,幫助了美國做了很多事,這也足以說明在德國的人才是非常多的。而日本的軍事技術用一個事實就可以證明,那就是航空母艦,要知道,日本在二戰時是有航空母艦參戰的。
原因二:有援助
前面說到第一個原因里,他們具備崛起的必要條件,但是還缺少一件東西,那就是錢。所以這第二個條件,就是錢,這時,一個重要的角色出場了,那就是美國。美國當時給日本和德國都提供了援助,而且一開始給日本的援助還是無償的
8. 二戰後的德國是如何快速恢復經濟的
9.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歐國家和日本的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西歐應該不算是迅速發展,相對的是沒落。
二戰期間最大的獲利者當屬美國和蘇聯。
二戰後德國和日本才算是迅速發展與恢復。
因為德日二次大戰時,因為需要大量的軍事裝備武器,導致工業快速發展,
發動戰爭後,因為戰區都在境外,而國內是主要生產基地,所以國內生產產值大增,而主戰區在境外,而導致那些主戰區幾乎完全沒有工業產值,而且還遭受到嚴重破壞。等到戰況逆轉時,當打到本國國內時,其實幾乎都已經彈盡糧絕,沒有什麽反抗力,也因此戰況幾乎都呈現一面倒,而也因為這樣本國國內反而受到較少的戰爭破壞,因為破壞最嚴重的一般都是兩方勢均力敵時,這樣的戰爭對於當地常常會造成最大的破壞。
戰爭結束後,雖然戰敗國一窮二白,但是戰爭期間的一些工業基礎大部分都還在,只要將他們有效的轉向民生工業,國家元氣很快就復原了。
反而是境外遭受到戰爭嚴重蹂躪的區域,所有的建設幾乎都要從頭開始,
元氣恢復相對困難,而且德、日、美國家境內在戰爭期間工業快速進步提升,
至於身處戰爭戰區的國家,所有工業發展則完全停頓甚至後退
10. 二戰後,德國和日本為什麼能迅速崛起
二戰後德國和日本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有外因和內因。
外因兩國經濟恢復發展的共通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盟國推行了「非工業化」政策,而隨著世界格局兩級對峙的發展變化,同盟國為了對抗蘇聯(共產主義)扶植這兩國。二戰後美國全面佔領日本,為了遏止前蘇聯和中國的發展必然需要扶植日本經濟發展,其後越南戰爭的爆發促進日本經濟進一步的發展,美國需要日本成為其戰爭資源後方根據地;美英法共同佔領西德,在各自的管制區內推行了不同的政策。法國需要薩爾地區生產的成品充當賠款運回法國;英國需要通過德國來擴張海外的市場,尤其是魯爾區和大西洋的海港;而美國,更是需要得到西德的支持來對抗蘇聯在歐洲的勢力擴張。同盟國家推行扶植恢復西德工業方針的結果,使西德保留了可以很快恢復工業生產的基礎。其次,亞洲的兩場局部戰爭(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為兩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尤其是朝鮮戰爭的爆發大量戰爭物品訂單飛向兩國促進了其經濟發展。
具體內因分析:
日本:政府在歷史各個時間段制定了符合當時正確經濟發展策略,致力於新產業的培育與開發、指導、調節新型工業的發展;確定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制定新經濟政策,實現了從「貿易立國」至「技術立國」的轉變;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與企業精神的推動;教育的積極影響,開放的文化以及不服輸的態度和汲取外部文化和先進技術的思想。
德國:二戰時期,盟軍對於西德的目標主要集中在削弱軍事力量上,英美空軍,尤其是美軍為了能夠擁有對抗蘇軍的力量,因此有意識的保護了一些企業,魯爾薩爾兩大工業區雖然遭到了破壞,但是經過幾個月的修復還是可以恢復生產。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的演講代表了同盟國對西德的扶持援助政策態度:「美國不再奉行一個強大的歐洲、一個虛弱的德國的政策。」1948年西德參加歐洲重建計劃。戰後初期,西德經濟復興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資金缺乏,而馬歇爾計劃對於西德來說,就是雪中送炭。馬歇爾認為消除共產主義在歐洲的擴展只有盡快的回復歐洲的經濟。因此130多億美元的資金以貸款和直接援助的形式流入了西德用於重建。這些資金幫助恢復了工農業的生產,穩定了金融,擴大了貿易,同時也促進了化工、工程、鋼鐵工業設備的更新。該計劃還從美國引進了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有效地促進了企業的造血重生。其次,二戰後,西德保留下了一大批熟練的工人隊伍,大批專業技術人才沒有因為戰爭而耗盡,這對於西德來說是一個強大的智力支持,這是戰後西德保留的最珍貴的財富。再者從東德大量湧入的難民,數量達到了100萬左右年齡結構比較合理掌握知識和技術的廉價勞動力。二戰前德國的重工業、原材料工業大多數集中在西部,全德78%的礦山、84%的冶金製造產品以及魯爾和薩爾兩大工業區,也就是西德擁有的原有工業基礎雄厚,是經濟的重建至於高水平起點上。政府接著推行自由市場經濟的同時,在美國的支持下實行了幣制改革,為了適應世界市場的需要,發展外向型的經濟,緊緊抓住了朝鮮戰爭這對西德非常重要的一次機遇挽救了西德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