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為什麼要統一政治

德國為什麼要統一政治

發布時間:2022-10-21 04:47:05

1. 德國統一的原因(政治、經濟、思想、直接原因、外因)

德國統一使一個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民族團結了起來,停止了相互之間的爭斗,實現了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的一體化,從來促進了整個德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加快了德國走向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步伐。 2、德國的統一改變了歐洲的傳統政治格局,在歐洲近代以來,歐洲大陸的傳統政治強國是法國、俄國和奧地利。德國的統一改變了這一格局,德國統一使一個強大的德意志國家出現在中歐平原之上,大大削弱了法國對歐洲的影響力和俄羅對中西歐的危脅,更進一步使奧地利退出了歐洲爭霸的舞台,便整個歐洲大陸的面貌為之改變,對後代歐洲歷史的進程起到了重大的影響。 3、德國的統一在經濟上有機會超過英法成為歐洲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在西方世界長期保持第二的位置,戰後雖被日本超越,但是德國在西歐一直持第一經濟強國的地位。德國的經濟強大,促進了整個歐洲經濟的發展,對於歐洲進一步的經濟一體化和歐洲保持世界經濟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地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 德意志帝國統一的意義是什麼

1871年,長期處於四分五裂與封建割據狀態的德國實現了統一,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國在政治上實施官僚與警察的嚴酷統治,在思想領域確立沙文主義、軍國主義和服從忠順價值觀念,同時在教育上也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為盡快將教育納入服務帝國利益的發展軌道,1872年帝國政府按照《普通學校法》的規定,確定6—14歲的八年初等教育為強迫義務教育,並向已經就業且年齡不超過18歲的青年提供必要的職業補習教育;國民學校實施分段教育,前四年為「基礎國民學校」,後四年為「高等國民學校」。在學校教育體系的建設上,自1872年起,在基礎學校之上增設六年制的「中間學校」,其程度稍高於高等國民學校,但又不及九年制各類中學的教育水平。中間學校的教育職責在於向學生提供一般普通教育及初等職業教育。進入中間學校學習的學生需繳納一定費用,但數額不及中學收費標准。

中學主要有文科中學、實科中學和文實中學三類。隨著德國社會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社會地位有了明顯改善,這一改善在中等教育領域中表現為實科中學地位的提高。1901年,三類中學的畢業生均擁有報考大學和其他類型高等學校的權利。

1889年和1890年國王威廉二世先後發布敕令,就教育發展提出要求:加強宗教教育、主張一切教育發展的最終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服務於國家的精神,要求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意志的民族主義者。

3. 19世紀德國為什麼要統一

統一原因
一,經濟上,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德國需要一個統一的市場。就像在中國,
廣東生產的學習機進入四川不用繳稅一樣,如果這個省要繳那個省要收,這個學習機還賣得出去嗎,光價格就弄死人。
二,政治上,國土和人口是成為大國所必須的物質資源,一個民族要強大,必須要有大量的領土和人口。才能爭霸世界。中國還不是靠人多地多!!!
三,民族感情上,就像我們整天想收復taiwan一樣。
四,只有普魯士才是所有邦國中最強大的,而且民族成分單一,統一決心很強。

具體背景:
1,第一次工業革命使普魯士經濟高速發展,但各自為政的現象嚴重阻礙了商品的銷售和市場的保護。
2,腓特烈大帝遺留下的普魯士軍隊戰鬥力強,軍國主義色彩濃厚
3,另外一個強大的邦國奧地利資本主義發展落後,民族成分復雜,軍隊戰鬥力弱,缺乏統一決心。
4,德國周圍強敵如林,只有統一而強大的德國才能保證自身安全。

具體過程:
1,鐵血政策,帝國宰相俾斯麥一方面努力發展經濟,另一方面展開靈活的外交手段孤立敵人。如鎮壓波蘭起義換取俄國支持,宣稱永遠不與英國爭奪海上霸權使英國沉默。
2. 老毛奇親手打造德國戰車,你現在知道為什麼一戰二戰的德軍如此厲害了吧。
3. 普丹戰爭小試牛刀,普奧戰爭鋒芒畢露,普法戰爭,德國戰車重裝出擊。(打它們是為了奪回他們控制的邦國,而不是因為普魯士好戰)
4. 從法國取得大量賠款和割地。這為一戰二戰埋下了伏筆。

4. 德國統一的原因

1990年10月3日0時,分裂長達45年之久的德國重新統一1990年10月3日零時,對於8000萬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人民來說,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時刻,在柏林帝國議會大廈前,伴隨著聯邦德國的國歌聲,特製的旗桿上徐徐升起了黑紅黃三色的聯邦德國國旗。這一儀式向全世界宣告,分裂長達45年之久的德國重新統一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兩個國家。1955年又分別加入華沙條約組織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兩德長期相互對峙。1989年底,民主德國政局發生激烈變化。1990年3月,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德梅齊埃上台組閣,兩德政府正式談判統一問題。5月18日,簽署了關於建立兩德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規定從7月1日起,兩德都使用西德馬克,國家的經濟基礎是社會市場經濟,實行西德的勞動法規。8月31日,又簽署了關於兩德實行政治統一的第二個國家條約。規定民族恢復1952年7月行政區劃改革前的5個州建制,東西柏林合並成一個州,於10月3日按西德《基本法》集體加入聯邦德國。 9月12日,兩德外長又與美蘇英法外長簽署最後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使德國的統一得到前戰勝國的同意。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兩德實現統一。12月2日,全德舉行議會選舉。基督教民主聯盟獲勝,科爾任統一後德國的第一任總理。 背景資料:德國分裂與統一大事簡記 進入70年代,東、西德雙方敵視、對峙態度有所緩和。1972年5月26日,東、西德政府在柏林簽署第一個國家間條約,即關於運輸和交通的總協定。 1972年12月21日,西德和民德簽署《兩國關系基礎條約》,確定東、西德在平等的基礎上建立相互之間的正常的睦鄰關系,「互設常駐代表機構」等。 1973年9月18日,東、西德同時加入聯合國。 進入80年代,隨著世界及歐洲局勢的發展變化,兩個德國的關系也發生了演變。 1984年2月,西德總理科爾和民德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昂納克在莫斯科會晤並發表聲明,強調兩個德國的和平共處對歐洲發展起著有利作用。 1985年3月,科爾和昂納克在莫斯科再次會晤,稱雙方願在1972年兩德簽訂的《兩國關系基礎條約》基礎上發展雙邊關系,決不允許從德意志土地上再次爆發戰爭。 1987年9月,昂納克首次訪問西德。 1988年9月14日,東、西德再次達成包括過境、擴建高速公路等協議,進一步發展相互交通往來。 1989年3月30日,民德宣布從4月1日起放寬民德人去西德旅遊的條件。 1989年8月起,大量民德公民湧入西德。 1989年10月18日,昂納克總書記宣布辭職,克倫茨接任總書記職務。11月9日,民德宣布開放柏林牆和兩國邊界。 1989年11月28日,科爾提出實行德國統一的「十點計劃」。 1989年12月19日至20日,科爾總理訪問民德,兩德領導人商定雙方之間將建立以經濟合作為中心內容的條約共同體。 1990年2月1日,民德部長會議主席莫德羅提出了統一德國的「四步方案」。 1990年2月7日,西德政府向民德建議立即開始有關貨幣聯盟及經濟改革的談判。13日,莫德羅和科爾在波恩舉行會談,雙方表示要在歐洲范圍內實現德國統一的目標,兩國還就建立貨幣聯盟專家委員會達成協議。 1990年2月13日,美、蘇、英、法4國和兩德外長在渥太華商定,舉行「二加四」外長會議,討論解決有關統一的「外部問題」。 1990年2月18日,民德大選揭曉,德國聯盟獲勝並組閣。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德梅齊埃出任總理。 1990年5月18日,兩個德國簽署了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7月1日,該條約正式生效,西德馬克取代民德馬克,民德在貨幣、經濟和社會領域全面引入西德的現行法律制度。 1990年8月2日,兩德政府草簽了選舉條約,決定於12月2日舉行全德大選。1990年8月23日,民德人民議院特別會議通過1990年10月3日加入聯邦德國的提案。 1990年8月31日,兩德政府簽署關於實現政治統一的「統一條約」。 1990年9月12日,蘇、美、英、法4國和兩德外長在莫斯科舉行第四輪「二加四」會談並簽署《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條約對統一後德國的邊界、軍事政治地位、結束4大國對德權利和責任、統一的德國享有完全的主權等作出一系列規定。 1990年9月21日,兩德議會批准兩德統一條約。 1990年10月1日,英國、法國、美國、蘇聯和兩德外長們在紐約簽署一項宣言,宣布停止英、法、美、蘇4國在柏林和德國行使權力。 1990年10月3日,兩個德國實現統一。 1990年10月3日,吳學謙副總理在會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駐中國大使韓培德時說:「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一貫理解、同情和支持德意志人民要求實現統一的願望。我們尊重德國人民的選擇,歡迎德國最終實現和平統一」;中國政府和人民希望德國統一將有利於歐洲和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中國過去同兩個德意志國家有著良好的關系,今後願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統一的德國加強和發展中德間業已存在的友好關系。

5. 德國統一的原因和意義是什麼

原因(1)統一問題的日益緊迫:
①原因: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②表現: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德意志各地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但由於缺乏統一的國內市場,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阻礙;資產階級越來越感到,要加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必須有強大的國家做後盾。
(2)普魯士的中間作用:普魯士資本主義發展迅速,經濟發達;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民族成分單一,統一決心堅定;統治階級野心勃勃,實力雄厚。
(3)俾斯麥的重要作用:
①一方面加強對國內局勢的嚴格控制,堅持進行軍事改革,推行「鐵血政策」,大力發展經濟、軍事實力。
②另一方面,展開靈活的外交活動。
意義(1)它結束了德意志長期的分解狀態,為德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鋪平了道路。
(2)法國和奧地利受到扼制,德國成為新興的強國,改變了歐洲的國際格局。
(3)統一後的德國繼承了普魯士的舊制度,特別是軍國主義傳統,德國成為歐洲最富有侵略性的國家。

6. 1990年德國為何得以統一

1990年東西德「統一」的2個必備條件

二戰開打之前,時任德國領導者希特勒叫囂著用戰爭,為德國獲得前所未有的版圖。然而隨著1945年4月30日蘇聯的坦克碾壓進柏林城時,希特勒個人在絕望中舉槍自殺之後,德國不光失去了戰爭中搶奪的版圖,戰前的既有領土也陷入被「瓜分」的命運,

戈爾巴喬夫

首先是冷戰基本進入尾聲,出於國內民生的壓力,時任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於1988年,不甘心的放棄了在冷戰中時刻保持「進攻」的姿態,全心全意的解決國內問題。

對於包括東德在內的衛星國,給予一種「自生自滅」的態度,不過多干涉他們的內政,如此一來東西德統一在蘇聯方面基本過了關。

再而是德國的民眾之間,並沒有什麼血海深仇。跟德國有一樣地緣屬性的「朝鮮半島」,至今沒有統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韓國和朝鮮曾在1950年殺的昏天黑地。

而東德、西德在整個冷戰期間並沒有全面戰爭,所以在沒有互相殺戮的前提之下,不管是東德還是西德的百姓,都沒有把對方認定是一定要幹掉的敵人,更多的是認為德國的分裂,是美蘇留下的悲劇產物。

當蘇聯那邊已經基本鬆口,德國全體民眾不約而同的認為, 不要再把「悲劇」強加在德國民眾身上了。

配圖來源網路,版權人若覺不妥,聯系我們!立馬刪除

文章來源:網頁鏈接

7. 東德西德為什麼會統一

兩德統一的原因歸納如下:
一、根本原因――兩德經濟實力的差距
(一)國內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內部動因
1.資源環境的差異。兩德資源分布存在很大差異。東德位於歐洲大陸中心位置,國土面積僅為西德的1/3,自然資源貧乏,「全境出鐵量僅佔1.3%,煤佔2%,鋼佔7%」。而「全德78%的礦山,84%的冶金鑄造產品出自西部地區」。由於地理形勢的影響和相對缺乏工業原料,東德強烈依賴於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系。聯系一旦被切斷,其生產的物質條件和經濟發展速度必然會受到影響,而事實是上東德不僅拒絕了歐洲復興計劃的援助,而且也未能參加整個歐洲經濟整頓和傳統貿易關系的重建工作。1961年「柏林牆」的建議雖有效的阻止了勞動力的外流,卻也阻隔了與西方的聯系。這對東德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消極、長遠的影響。相比之下二戰時期德國的重工業、原材料工業大多集中在西部。1936年德國西部地區在全國整個工業產值中佔61%,其中原料和基礎材料生產佔66%,基礎設備生產佔61%,東部寥寥無幾。戰後的西德又承襲了戰前德國的絕大部分工業設施,因而西德擁有的雄厚的工業基礎和豐富的資源,經濟重建與東德相比處於高水平起點。
2.人力資源的差異。戰後西德擁有大批專業技術人才,這些人才成為西德復興的「非物質資本」。而東德,從建國之初就不斷有公民往西邊逃跑,這與不習慣,不認同新的社會制度,新的意識形態和新的生活方式有關,加上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後,剝奪一部分人的財產,促使一些有產者的西逃,人們不滿足於東德的現狀,而嚮往西德的消費文化水平。因此,到1961年柏林牆修建之前,從東德跑到西德的總人數達260萬人之多,大量人口的湧入,使西德勞動力資源特別豐富,並改善了勞動力分布不均的狀況,提高了競爭力,許多具有專業知識及管理能力的難民湧入,參與了西德的重建。
(二)戰勝國對德國經濟政策是影響德國經濟的外部原因
德國無條件投降後,美、蘇、英、法四國為徹底摧毀德國戰爭潛力,對德國施行「非工業化政策」,通過拆遷德國工業設備作為盟國的戰爭賠償,將德國經濟改造成農業經濟。但很快的意識到「遏制德國的工業將非常有害於歐洲復興計劃」。而東德在盟國制定索取賠償計劃之前,蘇聯就開始拆遷了120家工廠,「至1948年初為止,總計拆除了1900家工廠,其中1700家為完整的工廠。由於拆遷和戰爭的影響而造成的損失,使生產能力下降了40%」。而且蘇戰區經濟損失慘重,此外蘇聯還要求無償使用德國專家和技術人員以及戰俘。兩種截然不同的處置態度,使東德的社會經濟遠遠落後於西德,且蘇聯的政策嚴重影響了東德重建。二戰後美蘇冷戰白熱化,局部戰爭的爆發為西德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據統計,西德1951年第四季度工業生產水平比1949年同期增長了1/3,就業人數從1360萬1420萬,1951年下半年外貿第一次出現順差,半年出口額幾乎可以平衡全年進口額。這就使西德迅速積累大量資本,擴大了市場佔有額,為自身經濟的騰飛做好了准備。而東德經濟卻在蘇聯的高壓下緩慢發展。
二、直接原因――兩級失衡的國際政治局勢
二戰後,美蘇兩分天下,互有攻守。在這種情況下,北約非但不能容忍統一後的德國成為蘇聯的盟友,也不願其成為阻止自身東進的政治緩沖地帶。因此,美國與北約默許、鼓勵並直接幫助實施西德的統一計劃,甚至幻想兩德統一之際迅速消滅全球范圍內的「赤色」共產主義力量。與此同時,自身內外交困的蘇聯也逐漸放棄了對東歐國際事務的有效干預,使東德在面對整個西方世界的壓力時處於極為被動的局面。二十世紀末,世界格局的演變打破了兩個超級大國一統天下的局面。盡管聯邦德國還留駐北約,但隨著經濟地位的提高及美國霸權地位相對衰落,雙方完全依附關系逐漸改變,逐步走上了獨立發展經濟的道路。民主德國方面也懂得獨立的走本國特色道路,全社會各方面也有別於蘇聯高度集中地政治經濟體制。世界格局多極化為兩德獨立解決本國事務提供了機遇。冷戰末期,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流,德國的統一在以和平發展為主旋律時出現。也可以說,兩德統一是時代格局變化的「孕育兒」。
以「緩沖」「對話」為基準特徵的世界格局的形成也為兩德統一創造了「對話氣氛」,為美、蘇、英、法四大國在德國統一問題上盡量取得一致意見而創造了條件。兩德各為其主,西德追隨美國,拒不承認東德的「哈爾斯坦主義」政策,企圖孤立民主德國,而東德則築「柏林牆」予以反擊。這使兩國之間喪失對話的機會,隨著國際政治氣候的逐漸變暖,兩國間的交往開始松動和頻繁起來。西德轉行「新東方政策」力圖與東德實現關系正常化。而東德也加緊與西德的經濟往來活動。應該說兩德對話和交往的不斷加深與世界政治氣候變暖有很大關系,同樣美蘇之間即使冷戰相互對攻,也可能對兩國關系中最敏感的德國問題坐下來對話,這都會促進德國統一。正是有了這些態度上的變化,才有了波恩,莫斯科關於德國統一的「2+4」會議的順路召開。美、蘇、英、法在緩沖與對話的作用下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客觀上為兩德的統一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三、間接原因――民族、個人及其他為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
(一)民族意識因素
德意志人同屬日耳曼人,相互之間的經濟文化交往和社會生活把德意志民族的各部分聯合成一個整體。公元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創建了德意志國家及第一個德意志王朝。在19世紀拿破崙的擴張中,德意志民族陷入了更分裂的境地,直到俾斯麥統一德意志,幾個世紀的動盪戰爭使德意志人培養了濃厚的民族情感,以相同的種族,語言,文學,藝術等為基礎的共存共榮思想根深蒂固。兩德統一是德意志民族大多數人的共同願望,德國是在20世紀40年代末分裂為不同社會制度的兩個國家,但德意志民族並未因此分裂。1972年11月兩德簽訂「基礎條約」規定兩國「在平等的基礎上發展正常的睦鄰友好合作關系」。
德國統一前西德已成為東德第二大貿易夥伴,這些往來反映了兩德人民渴望統一的心聲,促進了兩德統一進程。兩德在社會文化上的密切互動,解決了分裂雙方人民之間人道上的問題,增強了兩德人民的了解,德意志民族的情感的維護有力的推動了兩德統一的步伐。
(二)個人因素的客觀促進
在德國統一過程中,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和西德總理科爾的個人主觀決斷也起了重要作用,客觀上加速了兩德統一的進程。1985年後,戈爾巴喬夫在內政外交方面推行「新思維」改革,在政治事務中推行自由和不幹涉內政的原則,大力宣揚「新思維」中的「公開性」「多元性」與「民主和自由」。同時他表示,盡一切努力讓德國在和平的道路上發展,蘇聯的表態讓德國統一前景明朗起來。同時西德總理科爾適時出擊,完成了德國的統一大業。1990年初,科爾力排眾議,在對東德貨幣兌換問題上做出讓步,為盡早建立起貨幣聯盟創造了條件,促成了1990年7月1日《經濟統一條約》的最後簽訂,掃清了統一的最後障礙。至此,西德最終實現統一,走上了完全獨立發展道路。

8. 德國統一的主要原因和過程是什麼

德國統一的主要原因是德意志內部資本主義的發展要求建立統一的資本主義國家。德國統一的過程是三次王朝戰爭: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

1、普丹戰爭:在丹麥稱為1864年戰爭,是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引起的第二場軍事沖突。沖突在1864年發生,普魯士王國和奧地利帝國代表德意志邦聯,與長久控制該兩個公國的丹麥戰斗。雙方都希望控制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公國。

沖突的導火索,是丹麥國王去世,但沒有德意志邦聯接受的繼承人,造成兩地的傳承問題。結果,德意志聯軍勝利,丹麥放棄對兩地的主權。

2、普奧戰爭

發生於1866年,原因是普魯士王國與奧地利帝國爭奪統一德意志的領導權。普魯士的勝利使其稱霸德意志,最後完成統一大業。在德國和奧地利,此戰稱為德意志之戰或兄弟之戰。在義大利統一運動中,此戰是第三次獨立戰爭。

3、普法戰爭

在法國稱1870年法德戰爭,在德國稱德法戰爭(德語:Deutsch-Französischer Krieg),是普魯士王國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蘭西第二帝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而告終。

俾斯麥憑一己之力發動三次王朝戰爭

俾斯麥,出生於勃蘭登堡的一個容克的家庭,從小便遺傳了容克的那種專橫暴戾的作風,好勇鬥狠,這種專橫的作風為他後來用鐵血手腕統一德國打下了基礎。

1862年9月30日,俾斯麥在普魯士議會上發表了著名的「鐵血演說」,他說道:「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和多數人的決定所能夠解決的,而是要通過鐵和血。」從這句話中看出,德國的統一,必須通過戰爭。最後,由俾斯麥領導並發動了三場王朝戰爭,開始了實現德國統一的歷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普丹戰爭、網路——普奧戰爭、網路——普法戰爭

9. 德國統一的原因和意義是什麼

原因(1)統一問題的日益緊迫:
①原因: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②表現: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德意志各地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但由於缺乏統一的國內市場,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阻礙;資產階級越來越感到,要加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必須有強大的國家做後盾。
(2)普魯士的中間作用:普魯士資本主義發展迅速,經濟發達;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民族成分單一,統一決心堅定;統治階級野心勃勃,實力雄厚。
(3)俾斯麥的重要作用:
①一方面加強對國內局勢的嚴格控制,堅持進行軍事改革,推行「鐵血政策」,大力發展經濟、軍事實力。
②另一方面,展開靈活的外交活動。
意義(1)它結束了德意志長期的分解狀態,為德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鋪平了道路。
(2)法國和奧地利受到扼制,德國成為新興的強國,改變了歐洲的國際格局。
(3)統一後的德國繼承了普魯士的舊制度,特別是軍國主義傳統,德國成為歐洲最富有侵略性的國家。

10. 德國為什麼會走向統一之路根本原因是什麼

德國走向統一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其根本原因在於冷戰的結束與蘇聯的解體。
德國統一其實是一次資本主義的勝利,因為在冷戰後期,蘇聯的經濟已經被徹底拖垮,導致蘇聯的地緣政治影響不能覆蓋到中歐,蘇聯也由於內部體制和經濟的問題,最後崩潰了。
德國的統一是可以預見的,東德經濟高速發展,而西德卻十分低迷,可想而知走向統一是必然的,也是德國人所願意的。

閱讀全文

與德國為什麼要統一政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4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1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3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