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歌德的生平有哪些介紹
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749~1832年),德國偉大的詩人、作家、學者和思想家,既是近代西方精神文明最卓越的代表,也是德國民族文學的最傑出的代表,他的創作把德國文學提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並對世界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少年維特之煩惱》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作者年輕時代生活的反射。他生於德國法蘭克福市,父親做過當地參議員,母親是市長的女兒,善於講故事,培養了歌德的文學愛好。歌德早年在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做過律師,在魏瑪公國當過樞密顧問、部長和首相。他一生跨兩個世紀,正值歐洲社會大動盪、大變革的年代,封建制度日趨崩潰,革命力量不斷高漲,使歌德受到先進思潮的影響,創作出大量的優秀文學作品,在詩歌、戲劇、散文等方面都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② 歌德生活的時代相當於中國的什麼時代
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749-1832)是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作家,他一生跨兩個世紀,正當歐洲社會大動盪大變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趨崩潰,革命力量的不斷高漲,促使歌德不斷接受先進思潮的影響,從而加深自己對於社會的認識,創作出當代最優秀的作品。
歌德的作品充滿了狂飆突進運動的反叛精神,在詩歌、戲劇、散文等方面都有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劇本《葛茲·馮·伯里欣根》、中篇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未完成的詩劇《普羅米修斯》和詩劇《浮士德》的雛形《原浮士德》,此外還寫了許多抒情詩和評論文章。
當時中國正處於清朝乾隆 ( 1736——1795) 嘉慶 ( 1796——1820 ) 道光 ( 1821——1850)
③ 歌德的詳細資料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
歌德是德國古典文學最主要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經歷了德國文學史上狂飆突進運動、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三個階段,是德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壽作家。歌德在世界文學史上的顯赫地位無須多言,除了馬克思、恩格斯都特別喜歡他的著作外,列寧在流放時攜帶的僅有的兩部文學作品中,就有一部是《浮士德》。哲學家謝林說:「歌德活著的時候,德國就不是孤苦伶仟的、不是一貧如洗的,盡管它虛弱、破碎,它精神上依然是偉大的、富有的和堅強的。」
1749年歌德生於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父親約翰·卡斯帕爾·歌德是皇家顧問、法律博士,母親是當時法蘭克福市長泰克斯托爾的女兒。童年的歌德已顯出驚人的理解力。8歲時,他把文科中學最高學年的拉丁文練習題譯成德文,並開始學習法語、英語、義大利語以及希伯來語。10歲時他廣讀伊索、荷馬等人的作品,11歲時又博覽拉辛和莫里哀的名著。1765年8月,在父親的堅持下,歌德違背自己學習古典文學的意願,到萊比錫學習法律。1770年4月前往斯特拉斯堡繼續完成學業。歌德的寫作生涯是從10歲開始的。1774年秋,《少年維特之煩惱》的出版使他一舉成名。1775年11月,歌德來到魏瑪,次年進入魏瑪公國宮廷參政,開始了他近10年的官宦生涯,曾任樞密顧問官、軍事長官,主持過稅務署,等等。1786年9月,他開始為期數年的義大利之游,這為他日後寫作提供了豐富的養料。
1794年,歌德與席勒相遇,開辟了「以歌德和席勒的友誼為特徵」的德國古典文學全盛時期。在10年時間里,他們在創作上互相幫助,各自寫出了他們的名作。在席勒的促進下,歌德創作了他的畢生巨著《浮士德》。兩位文學巨人10年的相處與合作把德國古典文學推向了高峰,並使魏瑪這座小小的公園都城一躍成為當時德國與歐洲的文化中心。
作為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人物,歌德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呼喚自由,歌頌反抗。《少年維特之煩惱》發表後,立即轟動了全德和全歐,它表現了覺醒的市民階級知識分子在當時封建社會環境里的精神苦悶。小說對封建道德、等級觀念的激烈反抗以及對個性解放、發展「天才」的強烈要求,喊出了當時覺醒的一代知識分子的內心呼聲,因此進步人士對之歡呼喝彩。這部書信體小說使多少人愛不釋手,就連一生戎馬倥傯的拿破崙也隨身攜帶,先後讀過七遍。恩格斯說它絕不是「一部平凡感傷的愛情小說」,而是「建立了一個最偉大的批判的功績」。
歌德花了58年時間完成的詩劇《浮土德》則是其一生豐富思想的總結與藝術探索的結晶,是堪與荷馬的史詩、莎土比亞的戲劇媲美的偉大詩篇。當歌德於1831年最終完成此書時,他曾在日記中寫道:「主要的事業已經完成」,「我以後的生命我可以當做是純粹的賜予了。我是否做什麼或將做什麼現在已經完全無所謂了。」《浮士德》塑造了一個不斷探索人生真諦、不斷進取的形象。主人公浮士德博士年屆百歲、雙目失明時,仍然認為,人生應當「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後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體現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追求真理、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是德意志民族優秀傳統的反映。
歌德一生的戀愛生活豐富而曲折,充滿浪漫主義色彩。1775年,他在法蘭克福與16歲的莉莉·斯溫曼訂婚,使他度過一段「一生中最激動、最幸福的時光」,但終因家長反對,兩人未能結成連理。1806年10月,經過多次戀愛挫折之後,歌德與克里斯蒂涅結婚,10年後妻子先他去世。歌德在晚年又經歷了一次傳奇式的愛情—74歲時愛上了19歲的萊維佐夫。社會輿論的反對,使他的最後一次愛情遭到失敗。歌德生活的最後20年是相對平靜的,他竭盡全力從事創作和自然科學研究。這位文學偉人在完成他的巨著《浮土德》的第二部後,於1832年3月22日與世長辭。
歌德生平年譜
1749年 生於德國梅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市。
1756年 7歲 父親嚴格監督下,培養多方面才華。接受拉丁語、法語、義大利語、英語、希伯來語等多國語言,以及繪畫、音樂、劍術與馬術多方面教育,培養多方面的才華。
1763年 14歲 與葛蕾卿相戀,為期兩年的初戀。
1765年 16歲 進入萊比錫大學攻讀法律。
1768年 19歲 因病返鄉,醉心詩畫,並培養了泛神論式的宗教感情。
1769年 20歲 處女詩集『新歌集』付梓。
1770年 21歲 進入史特拉斯堡大學攻讀法學。德國文壇掀起狂飆運動,開啟歌德對自然、荷馬、莎士比亞、聖經、民謠等的醉心。並與牧師之女佛莉德莉克‧布里安相戀。
1771年 22歲 取得法學位,返回法蘭克福。完成德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歷史劇『格茲‧芬‧貝里興根』。
1772年 23歲 至帝國大法院研修法律,逗留威茲拉爾。在此相遇夏綠蒂並深深愛戀,但綠蒂已經訂婚,強忍激烈的思慕之情離開,構築『少年維特的煩惱』張本,以發抒自己的情感。
1773年 24歲 對歌德而言這是個寂寞的一年,夏綠蒂結婚,最親愛的妹妹珂內麗雅也結婚了。『格茲‧芬‧貝里興根』出版,『浮士德』起稿。
1774年 25歲『少年維特的煩惱』出版,震撼世界文壇,躋身文壇名家之列。完成戲曲『克拉維哥』,會晤威瑪公國的兩位王子,彼此留下良好的印象,為往後前往威瑪留下伏筆。
1775年 26歲 與伊麗莎白‧謝尼曼相戀訂婚,遂後卻因故解除婚約,於是接受威瑪大公的邀請,前往威瑪,擔任政務,後又因經辦礦山工作,鑽研地質學、礦物學、植物學、骨骼學、解剖學的研究,而威瑪也成為終身安居之所。此時完成歌唱劇『艾爾文與愛彌麗』、戲曲『司第拉』。
1776年 27歲 愛上年長七歲的史坦茵夫人,這次戀情長達十二年之久。著作『司第拉』出版並完成戲曲『兄妹』。
1782年 33歲 父歿,受勛列為貴族,任內務長官,政務繁忙但仍孜孜不倦地鑽研學問,尤其傾力自然科學,並有多部作品出版。
1786年 37歲 赴義大利之旅,續寫『浮士德』。
1788年 39歲 返回威瑪,與史坦茵夫人賦別,再次執筆寫抒情詩。與詩人席勒初逢,成為摯友,使歌德的文筆活動更具活力,以因此增加創作作品的類型。
1789年 40歲 長子奧古斯都誕生,完成戲曲『達梭』,此時亦爆發法國大革命。
1801年 52歲 患丹毒,愈後重生。續寫『浮士德』。
1806年 57歲 與克麗斯汀結婚。神聖羅馬帝國瓦解,拿破崙攻略威瑪。
1808年 59歲 拿破崙在埃菲召見諸侯,歌德亦蒙召見,並對其崇敬甚深地說『這才是一個人』。
1816年 67歲 妻克麗斯汀歿,但歌德精神視野亦增,身心絲毫未因年齡而消退。
1819年 70歲 續寫了六年的東洋風格的詩篇,輯成『西東詩集』出版。
1823年 74歲 因心臟病往馬倫巴療養,認識十七歲少女烏麗克,求婚被拒,因此寫下抒情詩之巨構『馬倫巴悲歌』。
1830年 81歲 子奧古斯都歿。
1831年 82歲 完成歷時五十八年的偉大巨著『浮士德』。
1832年 83歲 歌德偶染感冒,卧病數日後安詳地逝世。
④ 偉大詩人歌德的生平介紹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偉大詩人歌德的生平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歌德是德國最偉大的詩人,德國文學史上的泰斗,被恩格斯推崇為文藝領域里「真正的奧林匹亞神山上的宙斯」。是他,把一向地位不高的德國文學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並獲得了不朽的世界性聲譽。他的《浮士德》同《荷馬史詩》、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一樣被譽為「名著中的名著」,既是啟蒙主義文學的壓卷之作,也是歐洲與世界文學史上最具價值和最富影響的作品之一。歌德還是一位多才多藝、知識廣博的藝術家和科學家,在文藝理論、哲學、歷史、造型藝術及自然科學等領域,都為人類作出了寶貴的貢獻。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於萊茵河畔的法蘭克福。他8歲就能閱讀德文、法文、英文、義大利文、拉丁文、希臘文等多種文字的書籍,14歲開始寫劇本,25歲發表了後來風靡全球的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他完成這部小說,僅用了4個星期的時間。人們稱歌德是個天才,事實上,歌德的才能並不是天生就有,他能取得如此成就,主要靠他父母對他的早期教育和本人堅持不懈的努力。
哥德出生在萊茵河畔法蘭克福市的名門。父親家資殷厚,作過皇家顧問。母親是法蘭克福終身市長的女兒。在這樣的家庭中,歌德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從16歲起,他先後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學習法律。可是他對法律沒有興趣,在文學、繪畫和自然科學的學習上倒是花費了更多的精力。他早期的創作嘗試,明顯地受到了宮廷文學和古典主義的影響。但就在他走進斯特拉斯堡大學的時候,一個決定性的轉折出現在他的面前。
斯特拉斯堡地處德法邊境,對於接受法國革命思想來說有近水樓台之便。70年代,這里成為啟蒙運動的德國支流———「狂飆突進」運動的策源地。在這里,歌德受到了盧梭、斯賓諾莎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他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良師———「狂飆突進」運動的領袖赫爾德爾,是他把歌德引導到荷馬與莎士比亞的藝術世界之中,引導到對民間歌謠的收集和學習之中,使這位正在覺醒的天才擺脫了宮廷文學和古典主義的束縛,寫下了諸如《歡會與離別》、《五月之歌》、《野玫瑰》等至今仍膾炙人口的名篇。
1771年,歌德以法學博士的學位結束了大學生涯,回到法蘭克福實習法律業務。但他的主要精力仍然投入到了文學創作之中,先後完成了歷史劇《鐵手騎士葛茲·封伯利欣根》和書信體小說《少年維持之煩惱》。前者表現了激昂的反封建的鬥志,對國家的統一和人民的自由充滿憧憬之情,後者描繪了一個才華橫溢而又多愁善感的青年維特,雖然熱情奔放,嚮往自然,渴望人的自然天性的解放,但市民社會的自私庸俗、貴族階級的歧視和侮辱、封建官僚的壓制和挑剔,使他無所作為,深感孤獨寂寞。而他視之為人的純真質朴的自然本性的化身,並寄以全部熱情和無限崇拜的綠蒂,竟也逃脫不了平庸之氣,順從封建禮俗而犧牲了他們寶貴的愛情。這一切都使維持深感自己與現實世界的格格不入。在無限的感傷、憤懣和絕望之中,他割斷了自己的血管,以自殺的方式與那個「周圍一切都是黑暗,沒有希望,沒有安慰,沒有前途」的`世界徹底決裂了。這位青衫黃褲的少年,他的思想和情緒正是當時一代青年的思想情緒的最為准確的體現,故而小說一出,頓時激起了巨大的共鳴,一股「維特熱」在廣大青少年中迅速地蔓延,從維特的服飾到維特的自殺,一時間摹仿成風,以至為了杜絕不良後果,作家不得不在再版時加上一節序詩,勸青年們「做堂堂男子而不步維特後塵」。這部書信體小說使無數人愛不釋手,就連一生戎馬倥傯的拿破崙也隨身攜帶,先後讀過7遍。恩格斯說它絕不是「一部平凡感傷的愛情小說」,而是「建立了一個最偉大的批判的功績」。這兩部作品為歌德贏得了德國和全歐的聲譽,使他成為「狂飆突進」運動的主將。
1775年11月,歌德來到魏瑪,次年進入魏瑪公國宮廷參政,開始了他近10年的官宦生涯,曾任樞密顧問官、軍事長官,主持過稅務署,等等。1786年9月,他開始為期數年的義大利之游,這為他日後寫作提供了豐富的養料。
1794年,歌德與席勒相遇,開辟了「以歌德和席勒的友誼為特徵」的德國古典文學全盛時期。在10年時間里,他們在創作上互相幫助,各自寫出了他們的名作。在席勒的促進下,歌德創作了他的畢生巨著《浮士德》。兩位文學巨人10年的相處與合作把德國古典文學推向了高峰,並使魏瑪這座小小的公園都城一躍成為當時德國與歐洲的文化中心。
歌德花了58年時間完成的詩劇《浮士德》,是其一生豐富思想的總結與藝術探索的結晶。當歌德於1831年最終完成此書時,他曾在日記中寫道:「主要的事業已經完成」,「我以後的生命我可以當作是純粹的賜予了。我是否做什麼或將做什麼現在已經完全無所謂了」。《浮士德》塑造了一個不斷探索人生真諦、不斷進取的形象。主人公浮士德博士年屆百歲、雙目失明時,仍然認為,人生應當「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後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體現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追求真理、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是德意志民族優秀傳統的反映。
輝煌時期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1776年,歌德作為樞密公使館參贊開始為薩克森-魏瑪-埃森納赫公國(魏瑪公國)服務,並獲得了更多的政治任務。他在大公送給他的帶花園的房子(歌德屋)中住了六年,並按照公園的規格親自設計和建設了房子周圍的花園。他也在圖林根(Thüringen)的伊姆河(dieIlm)邊的自然風景公園的設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希望上帝使我成為園丁或實驗員,這樣我該多幸福啊。」
他認識了貴族婦女夏洛特·馮·施泰因。他們保持了一段十年之久的親密關系。
1779年他被提升為樞密顧問。他接受比他年輕8歲的大公卡爾·奧古斯特的讓他在微型小國魏瑪任職的建議是為了進行政治上的改革。在議會中歌德的職權越來越大。政治——即使在他不再擔任公務之後——一直是他關注的領域。
這一年他開始進行深入的自然科學研究。
1780年6月23日,他成為魏瑪共濟會分會:阿瑪利亞(Amalia)分會的學員,1781年6月23日,歌德成為正式會員,1782年4月2日升任會長。在他升遷的幾周後,阿瑪利亞分會不得不停止工作,因為當時共濟會的活動遇到了敵對情緒。
1782年大公把一所婦女廣場(Frauen plan)邊的房子租給歌德,1792年它最終被送給了歌德。在這里歌德一直居住到去世。婦女廣場邊的花園也是詩人自己建設的。(1885年,歌德的最後一名孫輩後代和繼承人去世後,這所婦女廣場邊的房子就被宣布為國家博物館。二戰後這所房子遭到嚴重破壞,所以園藝師、作家卡爾·福斯特(Karl Foester)來到魏瑪並重新建設了花園。)
1777年歌德進行了第一次哈爾茨山之旅。12月10日,他登上了布羅肯山(der Brocken),這被認為是首次冬季攀登此峰的行動。1783年他進行了第二次哈爾茨山之旅。此後的1784年他進行了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哈爾茨山旅行。
眾所周知,歌德是一個偉大的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和傑出的思想家。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個科學研究者,而且涉獵的學科很多:他從事研究的有動植物形態學、解剖學、顏色學、光學、礦物學、地質學等,並在個別領域里取得了令人稱道的成就。
1784年歌德在人類的顱骨旁發現了顎間骨。雖然法國科學家魏克·達蘇在此之前四年就已經發現,但歌德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獨立完成的。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歌德還是一位畫家,更准確地說,是一位有相當造詣的畫家。歌德的天性極其活躍,他的求知慾非常強盛。他把他的精神觸角伸向人類知識的各個領域,認識外部世界的所有手段。他的智慧、他的勤奮,他那深邃的目光、他那敏銳的感官,以及他長達82個春秋的高壽,使他在不同領域里——首要是在文學創作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繪畫藝術上,並幾乎一直熱情地進行實踐,畫了2700幅之多,這其中絕大多數是風景畫,也包括他進行科學研究時所繪下的畫圖以及他對人體進行的臨摹等。
1786年6月歌德前往義大利,專心研究自然科學。從事繪畫和文學創作,陸續完成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亞》和《哀格蒙特》等作品,也寫了《塔索》和《浮士德》部分章節。在魏瑪,只有他親密的侍從兼秘書賽德爾(Philipp Seidel)知道他此行的目的地。在義大利,歌德自稱「菲利普·米勒」(Filippo Miller)。他給家裡寫的第一批信件沒有署明日期。到了羅馬,歌德才向親友報告了自己真實的決定和打算:他要在義大利呆相當長的時間。
歌德在《義大利游記》中描述了他的義大利之旅。1786年他在羅馬結識了畫家緹士拜恩,1787年他同緹士拜恩和其他人到那不勒斯旅行。同年緹士拜恩的著名油畫「歌德在義大利」誕生了,畫中描繪了在羅馬的丘陵地帶的旅人歌德。歌德也在那裡認識了安格莉卡·考夫曼。
晚年
1788年回到魏瑪後只任劇院監督,政治上傾向保守,藝術上追求和諧、寧靜的古典美。1794年與席勒交往後,隨著歐洲民主、民族運動的高漲和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他的思想和創作也隨之出現了新的飛躍,完成了《浮士德》等代表作。
少年維特的煩惱歌德的晚年,歐洲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發過革命掀起了全歐洲性的革命高潮,先進國家的工業革命突飛猛進,工人運動已經興起,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廣泛流傳,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遍及全歐。這些情況促使歌德的眼光突破德國的狹隘世界,更多地注意到全歐洲、甚至世界的變化,更多地接受社會新思潮。這些都有助於他克服前一時期思想上的狹隘性。大約從40歲起,歌德的身體就變得僵硬和難以行動。他受到嚴重的椎間盤損傷和多根胸椎變形之苦。
1795年他開始了與席勒的友誼。席勒最初是作為歷史學教授來到耶拿的。他們的友誼一直延續到1805年席勒去世。
1798年歌德寫下了哀歌「植物的變形」。
席勒去世後一年,歌德和克里斯蒂安娜·福爾皮烏斯結了婚。歌德從1789年起與她同居,兩人生有一子:奧古斯特。
在埃爾富特(Erfurt)召開諸侯大會之際,拿破崙一世接見了歌德,並授予他榮譽軍團勛章。
從1813年10月始,歌德把興趣集中到了遙遠的中國。他先後在圖書館借閱了10多種有關中國的書籍。其中有中國游記和中國哲學方面的著作。他通過英法文譯本讀了一些中國小說和詩歌,如《好逑傳》、《玉嬌梨》、《花箋記》、《今古奇觀》等。他—直想把《好逑傳》,寫成一部長詩;讀過《趙氏孤兒》之後,受到啟發,他又計劃寫一部戲劇。1827年至1829年間,他便寫了14首題名為《中德四季晨昏吟詠》的抒情詩,抒發了他對東方古國的憧憬。通過接觸中國的文學作品,歌德從中看到人類共同的東西。他在同助手愛克曼的談話中闡述了他對中國的理解:「中國人在思想、行為和情感方面,幾乎和我們—樣;只是在他們那裡,一切都比我們這里更明朗,更純潔,更合乎道德……」他從中國文學談到德國文學與法國文學,進而提出了「世界文學」,這一全新概念。他說:「我愈來愈深信,詩是人類的共同財產。世界文學的時代已快來臨了。現在,每個人都應該出力使它早日來臨。」值得一提的是,20年後,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以另一思路也提出了「世界文學」這—概念。
1814年歌德到萊茵河和美因河地區旅行。1817年他開始寫作「我的植物學研究的歷史」,創辦「談自然科學,特別是形態學」雜志(直到1824年)。結成和礦物學家、植物學家施坦博格和音樂家菜爾特的友誼。
1832年3月22日11點半,星期四,歌德病逝。他的臨終遺言是:「給我更多的燈吧!」這體現了他作為大文豪的樂觀精神。3月26日葬於諸侯墓地。
⑤ 求歌德的生平簡介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幫助·信息,又譯瞿提,生時約翰·沃爾夫岡·歌德,亦作Göthe([ˈgøːtə]),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
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法蘭克福,戲劇家、詩人、自然科學家、文藝理論家和政治人物,
為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而作為戲劇、詩歌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一名偉大的德國作家,也是世界文學領域最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之一。在2005年德國電視二台票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活動中,他排名第七,次於第六偉大的音樂家巴哈。
(5)歌德生活在德國的哪個時期擴展閱讀:
歌德在自然科學方面的晚期作品有《植物的螺旋形傾向》(1831),在這部作品中,歌德指出:生物傾向於發展成螺旋形。
假如更多地關注歌德的科學方法,即自然研究的基礎,而不是單一的研究成果,就會發現,他的科學方法跟浪漫主義的自然哲學不同。
他的方法,是經驗主義的(而非抽象推論的),跟實證論的經驗主義不同,它並不把人當成外在的觀察者,而是把人當成觀察對象內部的,從屬於觀察對象的對象來對待。
歌德的一個特點是,將已經開頭的作品擱置幾年,有時是數十年之久,將已經發表的作品進行重大的修改,將一些完成了的作品壓下很長時間才付印。
完成一張以時間為順序的作品列表很難,因為加工作品的時間段經常不明確,而首印的年份又和歌德的創作過程並不一致。
⑥ 歌德是哪一時期德國的偉大詩人、思想家
樓主!你好!是德國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劇作家、詩人、思想家。歌德除了詩歌、戲劇、小說之外,在文藝理論、哲學、歷史學、造型設計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2005年11月28日,德國電視二台投票評選最偉大的德國人,結果歌德名列第7位。另有,耳機品牌歌德。
詳細可以看參考資料。
⑦ 歌德是哪一時期德國的偉大詩人、思想家
樓主!你好!是德國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德國和歐洲最重要的劇作家、詩人、思想家.歌德除了詩歌、戲劇、小說之外,在文藝理論、哲學、歷史學、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