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德國1號~6號坦克編號和庫爾斯克戰役的全過程
德國坦克前面帶VK的車都是試驗車,沒有編號,只有競標成功的量產車才有編號,五號是豹式坦克,VK3001P是保時捷和克虜伯VK4501H競標的試驗車,VK3601H和VK3001H都是VK4501H的試驗車,不斷改進,成為4501H,最終VK4501H通過陸軍檢測,進入軍隊服役,更名為「虎」,保時捷的虎王是VK4502P,克虜伯的虎王VK4503H,最終依然是克虜伯的VK4503H競標成功,更名為「虎王」,虎王就是虎式B型,全稱也就是Pzkpfw.VI.B,其中羅馬數字VI代表此車的編號,和虎式一樣也是6號,但虎王是6號B型,虎式量產的改進型是6號E型,為改進的就是6號坦克,VK3002DB是賓士豹,比如VK4501h,其中VK代表他是試驗車,45代表初始計劃是45噸的坦克(造出來可不一定),01是試驗編號,就是45T計劃的1號車,H代表克虜伯,P代表保時捷,DB代表戴姆勒賓士 ,1號2號3號4號都沒名字5號豹式6號虎式6號B虎王7號獅式(圖紙車,沒生產)8號鼠式,其實每輛車都是實驗編號,只不過是競標成功的戰車擁有一個名字罷了
Ⅱ 一號坦克的發展歷程
1919年簽訂的凡爾賽條約禁止德國設計、生產、和使用坦克。盡管德國國防軍人力和技術上受到凡爾賽條約的限制,數名國防軍軍官設立了一個秘密總參謀部辦公室,用來研究未來的戰略。雖然提出坦克作為新式武器得到上級冷漠的回應,德國企業卻被鼓勵研究坦克設計。 1933年,德國軍械署要求亨舍爾、曼、萊茵麥塔、克虜伯、戴姆勒-賓士五家公司分別製造三輛樣車,官方設計書所列出的名稱為「Kleintraktor」(輕型拖拉機),以掩蓋本次研製的真正目標。其中克虜伯公司秘密製造了一輛只有6噸重的LK A1 樣車,它可稱得上是一號坦克的鼻祖:在小型車體上每側有4個平衡懸掛式大直徑負重輪和2個托帶輪、誘導輪後置,炮塔上裝有2挺機槍。
隨後LK A1發展成為LK B1樣車,也稱為LaS-Krupp(克虜伯農業拖拉機),誘導輪後置而且接地,托帶輪增至3個,單人炮塔上裝有2挺MG34型7. 92毫米機槍。採用克虜伯生產的風冷式柴油機。LK B1 實際上就是一號A型坦克的原型車。
同時以「指揮車」的名義製造了一輛LK B2 樣車,它的車體較長每側裝有5個負重輪,但誘導輪是前置式。這個設計最初沒有被採用,後來在生產一號B型坦克時部分參考了LK B2 的構造。
克虜伯還以「運兵車」的名義製造了LK B3 樣車,基本上是沒有炮塔LK B1 底盤。它同樣只是一種參考結構而已。
A型(德文名稱:Panzerkampfwagen Ausf A)
德國軍械署接受了LK B1樣車並給予Sd.Kfz. 101的制式編號批准量產。第一批量產型被稱為一號坦克A型,它是在LK B1 基礎上改進而成:每側4個大直徑負重輪中的後3個裝在平衡架上而第1負重輪為獨立懸掛,而車體尾部比LK B1 更低矮,炮塔移至車體中軸線靠右。全車只有2名成員:駕駛員兼機電員、車長兼機槍手。從1934年7月至1936年6月共生產了818輛一號A型坦克。
具體參數:
生產商:克虜伯、亨舍爾、曼、戴姆勒-賓士、克虜伯-格魯松(Krupp-Gruson) 底盤編號:9001-10477 武備:兩挺7.92mm MG13機槍(備彈2250發) 乘員:2人 引擎:Krupp M305 重量:5.4噸 變速箱:6檔(5進1退) 長度:4.02米 速度:37km/h 寬度:2.06米 行程:145km 高度:1.72米 電台:FuG 2 裝甲: 正面(毫米/角度) 側面 後部 頂部 炮塔 13/10° 13/22° 13/10° 8/82°-90° 車體 13/22° 13/22° 13/17° 8/82°-90° 車身 13/27° 13/0° 13/15° 8/90° 武器面板 13/圓弧狀 戰斗歷程:
第一輛量產的A型坦克於1934年9月裝備部隊,至1935年7月裝備數量已經達到了475輛。最初,這些坦克被用於組成規模較小的裝甲教導部隊,以培訓坦克手熟悉機械化的戰爭方式。戰爭爆發後,A型參加了波蘭、法國戰役。自1940年末至1941年,A型開始逐步從一線部隊撤裝,他們最後的戰斗完成在1941年的芬蘭和北非。
B型(德文名稱:Panzerkampfwagen Ausf B)
由於一號A型的風冷式柴油機存在嚴重的缺陷,因此1935年德國武器局命令使用LK B2 樣車
和一號A型的部件開發新的型號,在換裝了邁巴赫液冷式汽油機後,定型為一號坦克B型。B型的車體加長,發動機蓋改為縱置式,每側有5個負重輪(後4個裝在平衡架上)和4個托帶輪。從1935年8月至1937年6月共生產了675輛B型。其中部分車輛改裝了向上排氣裝置並加上了空氣濾清器,適合於熱帶氣候,它被稱為一號Tp坦克並配屬非洲軍團。
具體參數:
生產商:魏格曼、亨舍爾、曼、戴姆勒-賓士、克虜伯-格松森 底盤編號:10478-16500 武備:兩挺7.92mm MG13機槍(備彈2250發) 乘員:2人 引擎:邁巴赫 NL38TR 重量:5.8噸 變速箱:6檔(5進1退) 長度:4.42米 速度:40km/h 寬度:2.06米 行程:170km 高度:1.72米 電台:FuG 2 裝甲: 正面 側面 後部 頂部 炮塔 13/10° 13/22° 13/22° 8/82°-90° 車體 13/22° 13/22° 13/0° 6/83°-90° 車身 13/27° 13/0° 13/19° 6/90° 武器面板 13/圓弧狀 C型(德文名稱:Panzerkampfwagen Ausf C)
作為裝甲部隊問路石的一號坦克A、B型在參加過波蘭戰役後就已過時,它被改造成各種變型車。未經改造的車輛在1943年完全退出現役成為訓練車。
但德國軍械署仍希望對一號坦克進行全面強化而使其成為全新的偵察坦克。基於這一宗旨,1939年在一號B型基礎上開發出重8噸的VK601樣車,它最後定型為一號C型坦克。
C型與A、B型在外形上完全不同,它的短粗車體上裝有平衡式交錯重疊負重輪並使用現代化的扭桿式懸掛。搭載改進的早期二號坦克炮塔,裝有EW141機關炮一門和MG34機槍1挺,EW 141並沒有使用20mm彈葯也沒有使用13mm彈葯,而是採用了來自Pzb38/39反坦克步槍上的7.92×94 mm彈葯(看起來和二號坦克布局相似所以用大部分人誤解EW141為20mm)
EW 141的開火模式為半自動,雖然有人稱它為機槍,但是它無法進行全自動模式的射擊。所以射速約100發每分鍾左右。穿深:100m距離大約可以打穿24~25mm厚的均質鋼裝甲,30度夾角
從1942年7月至12月共有40輛C型出廠,其中2輛在1943年被送往蘇聯配屬於第一裝甲師,其餘38輛被送往西線,盟軍1944年在諾曼底登陸後全部損失。
具體參數:
生產商:克勞斯-瑪菲 底盤編號:150101-150140 武備:一挺EW141 MG機槍;一挺7.92mm MG34機槍 乘員:2人 引擎:邁巴赫 HL45P 重量:8噸 變速箱:10檔(8進2退) 長度:4.19米 速度:79km/h 寬度:1.92米 行程:300km 高度:1.94米 電台:FuG Spr Ger『a』 裝甲: 正面(毫米/角度) 側面 後部 頂部 炮塔 30/13° 20/24° 20/61° 10/80°-90° 車體 30/10° 20/0° 20/15° 10/82°-90° 車身 30/20° 20/0° 20/30° 10/90° 武器面板 30/圓弧狀 德國軍械署還計劃試驗性地發展一種一號「重裝甲步兵突破坦克」,顧名思義就是犧牲部分機動性,帶有厚重裝甲用來掩護步兵沖擊敵軍要塞的支援坦克。
1940年在一號A型坦克和VK601的混合基礎上開發出VK1801樣車,它也稱為一號D型,由於擁有重裝甲而達到20噸的重量。
F型(德文名稱:Panzerkampfwagen Ausf F)
VK1801的量產型稱為一號F型,它採用交錯負重輪和極寬的履帶,出入口設在車體兩側。雖然只有2挺機槍,但炮塔曲面防盾和車體前部裝甲厚達80毫米,當時盟國方面還沒有能擊穿如此厚度的反坦克炮。1942年4月至12月共生產出30輛F型,其中八部於1943年夏天被送往庫爾斯克投入實戰。蘇聯對一號F型產生了濃厚興趣,其後蘇聯輕型坦克中最重要的T-60系列也開始向重裝甲化發展,並以大戰後期的「T-80突破坦克」達到極致。現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市保存了一輛完整的一號F型,但戰時當地德軍編制里並沒有它的記錄。
具體參數:
生產商:克勞斯-瑪菲 底盤編號:150301-150330 武備:兩挺7.92mm MG34機槍 乘員:2人 引擎:邁巴赫 HL45P 重量:21噸 變速箱:5檔(4進1退) 長度:4.38米 速度:25km/h 寬度:2.64米 行程:150km 高度:2.05米 電台:FuG 5 裝甲: 正面(毫米/角度) 側面 後部 頂部及底部 炮塔 80/0° 50/10° 50/10° 25/90° 車體 80/10° 50/0° 50/10° 25/90° 車身 80/20° 50/0° 50/14° 25/90° 武器面板 80/圓弧狀
Ⅲ 求科普,這輛坦克的型號真的是1號么為什麼是重疊路輪還是寬履帶···
這是
一號坦克F型(PanzerkampfwagenIAusfF,PzKpfwIAusfF,VK1801),和普通的一號坦克有區別:設定重量18噸,代號VK1801,要求配備重裝甲以配合步兵攻擊﹔主武裝與一號坦克同為兩艇機槍,維持兩名乘員。VK1801的裝甲厚度在正面皆達80毫米,側面與後面也有50毫米,正面可以抵擋當時德軍最強的50mm穿甲彈(AP)直擊,而側面則能防禦37mm穿甲彈,最終重量達21噸。
總計生產了30輛。但是最後生產速度來不及戰場所需而西線戰爭已經結束,因此被轉用至東線戰場。
現在俄羅斯境的庫賓卡裝甲博物館和塞爾維亞的貝爾格萊德軍事博物館內可以看到一號坦克F型的展品。
——普通型號的一號坦克,注意底盤的連桿
Ⅳ 德國最早的坦克是什麼型號
由於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而被強加上了凡爾賽不平等條約,原本是不能擁有裝甲部隊的。但西方亦希望藉助德國來壓制東方的蘇聯,所以1922年德意志魏瑪共和國將計就計和剛成立的蘇聯簽定秘密和約,將坦克試驗場設在蘇聯境內卡瑪河沿岸。因此德國裝甲部隊的胚胎一直在孕育之中。1933年納粹掌握德國之後,從「胚胎」中孵化出可稱得上德國一戰後第一種制式坦克——一號坦克。
坦克系列
[編輯本段]
樣車階段:
1933年克虜伯公司秘密製造了一輛只有6噸重的LK A1 樣車,它可稱得上是一號坦克的鼻祖:在小型車體上每側有4個平衡懸掛式大直徑負重輪和2個托帶輪、誘導輪後置,炮塔上裝有2挺機槍。
隨後LK A1發展成為LK B1樣車,也稱為LaS-Krupp(克虜伯農業拖拉機),誘導輪後置而且接地,托帶輪增至3個,單人炮塔上裝有2挺MG34型7. 92毫米機槍。採用克虜伯生產的風冷式柴油機。LK B1 實際上就是一號A型坦克的原型車。
同時以「指揮車」的名義製造了一輛LK B2 樣車,它的車體較長每側裝有5個負重輪,但誘導輪是前置式。這個設計最初沒有被採用,後來在生產一號B型坦克時部分參考了LK B2 的構造。
克虜伯還以「運兵車」的名義製造了LK B3 樣車,基本上是沒有炮塔LK B1 底盤。它同樣只是一種參考結構而已。
A型:
德國武器局接受了LK B1樣車並給予Sd.Kfz. 101的制式編號批准量產。第一批量產型被稱為一號坦克A型,它是在LK B1 基礎上改進而成:每側4個大直徑負重輪中的後3個裝在平衡架上而第1負重輪為獨立懸掛,而車體尾部比LK B1 更低矮,炮塔移至車體中軸線靠右。全車只有2名成員:駕駛員兼機電員、車長兼機槍手。從1934年7月至1936年6月共生產了818輛一號A型坦克。
B型:
一號A型的風冷式柴油機存在嚴重的缺陷,因此1935年德國武器局命令使用LK B2 樣車和一號A型的部件開發新的型號,在換裝了馬巴赫液冷式汽油機後,定型為一號坦克B型。B型的車體加長,發動機蓋改為縱置式,每側有5個負重輪(後4個裝在平衡架上)和4個托帶輪。從1935年8月至1937年6月共生產了675輛B型。其中部分車輛改裝了向上排氣裝置並加上了空氣濾清器,適合於熱帶氣候,它被稱為一號Tp坦克並配屬非洲裝甲軍。
C型:
作為裝甲部隊問路石的一號坦克A、B型在參加過波蘭戰役後就已過時,它被改造成各種變型車。未經改造的車輛在1943年完全退出現役成為訓練車。
但德國武器局仍希望對一號坦克進行全面強化而使其成為全新的偵察坦克。基於這一宗旨,1939年在一號B型基礎上開發出重8噸的VK601樣車,它最後定型為一號C型坦克。
C型與A、B型在外形上完全不同,它的短粗車體上裝有平衡式交錯重疊負重輪,沒有托帶輪。搭載改進的早期二號坦克炮塔,裝有MG34和EW141機槍各1挺,EW141雖然口徑和MG34一樣是7. 92毫米,但它是專門設計的高初速反坦克機槍。
從1942年7月至12月共有40輛C型出廠並在東西部戰線作戰。
VK1801/D型:
德國武器局還計劃試驗性地發展一種一號「重裝甲步兵突破坦克」,顧名思義就是犧牲部分機動性,帶有厚重裝甲用來掩護步兵沖擊敵軍要塞的支援坦克。
1940年在一號A型坦克和VK601的混合基礎上開發出VK1801樣車,它也稱為一號D型,由於擁有重裝甲而達到20噸的重量。
F型:
VK1801的量產型稱為一號F型,它採用交錯負重輪和極寬的履帶,出入口設在車體兩側。雖然只有2挺機槍,但炮塔曲面防盾和車體前部裝甲厚達80毫米,當時盟國方面還沒有能擊穿如此厚度的反坦克炮。1942年4月至12月共生產出30輛F型並於1943年夏季投入實戰。蘇聯對一號F型產生了濃厚興趣,其後蘇聯輕型坦克中最重要的T-60系列也開始向重裝甲化發展,並以大戰後期的「T-80突破坦克」達到極致。
現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市保存了一輛完整的一號F型,但戰時當地德軍編制里並沒有它的記錄。不知現在它的情況怎樣,希望這件珍貴文物沒有毀於北約的野蠻轟炸。
Ⅳ 二戰初期德軍裝甲部隊裝備的是什麼坦克
二戰初期,德國的主力坦克主要有:一號坦克、二號坦克、三號坦克還有原捷克的38T坦克;四號坦克有小批量試制,但是很少。
主力是三號:
Ⅵ 新人求問 二戰德國早的坦克有哪些
二戰早期,德國的坦克有:
1、一號坦克(PzKpfw I),1934年開始生產。
車重5噸,武器只有 兩挺7.92mm MG13機槍
Ⅶ 二戰時期德國有哪些主要的主戰坦克
德軍四號坦克是主力坦克(住:二戰沒有主戰坦克一說)~有多種變型,其中四號H型坦克比較厲害~~四號生產最多,用途最廣
德軍還有其他坦克,豹式坦克,號稱最厲害的中型坦克,對盟軍的坦克有很多技術優勢。
虎式和虎王,這是德軍最著名的坦克,但由於價格昂貴,機動性差,數量少,並未形成氣候,不能成為主力坦克。
其他的還有三號系列坦克,t38坦克,還有象式坦克殲擊車,獵戶獵豹等等,不過不是很多。值得一提的是黃鼠狼和犀牛反坦克殲擊車,這幾種是德軍主力反裝甲單位,很厲害。
還有突擊炮,三突,四突等等~主要提供火力支援。
Ⅷ 二戰時德軍的主戰坦克分別是什麼
1、PzKpfw VI/六號坦克/虎式/
2、E系列坦克
E-10型: 10~15t的輕型裝甲戰車.
E-25型: 三、四號坦克及其驅逐戰車的後繼車種。
E-50型: 黑豹中型坦克的後繼車種。
E-75型: 虎王重型坦克的後繼車種。
E-100型: 比鼠式性能更加出色的140t超重坦克。
3、E-50標准戰斗坦克
本系列主要有E3、E5、E-10、E-25、E-50、 E-75、E-100等型號。其中,E3和E5主要作為輕型輔助戰車,E10-E75是主力戰車,E100則是能取代鼠式超重型坦克的新型號。
4、E-25驅逐戰車
5、PzKpfw II/二號坦克
二號坦克(德語:Panzer II)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的坦克,這型坦克是用來填補其他設計中坦克的空隙,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波蘭戰役與法國戰役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到1942年底前絕大多數二號坦克已經離開第一線單位,生產線到1943年終止,然而車體繼續被改良回其他種類裝甲車輛。
6、一號C型坦克
7、一號D型坦克
8、PzKpfw VII/八號坦克/鼠式(未批量投產)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設計的最重型坦克,也是全世界到目前為止最重型坦克紀錄保持者。鼠式坦克不僅僅是完成設計,並且到達產制完成的階段,一共有兩輛原型車問世。
Ⅸ 二戰德國的I型坦克
1931年,德軍中的一些將領如海因里希.古得里安等,意識到建立裝甲部隊的重要性,以及需要一種輕型坦克來培訓將來的裝甲師作戰人員。因此,在1932年德軍向主要的公司提供了一種輕型坦克(5噸)的規格說明。設計者的主要經驗來源於早期的一些「秘密」項目和與瑞典Lansverk公司的合作計劃。
1933年,開始發展一種4——7噸的裝甲車輛,為了不違反凡爾塞和約,計劃被偽裝為一種農用拖拉機的設計。通過競爭,Krupp公司的設計(LKA1)被選中。該設計源於英國的MK.IV小型坦克底盤,德國在1932年從蘇聯秘密的得到了兩輛該型坦克。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德國與蘇聯在蘇聯的卡馬河附近密切的合作發展裝甲車輛。蘇聯在1929年從英國購買了兩輛MK.IV坦克,並以其為基礎發展了T-27坦克。Krupp的設計又做了適當的修改,在1933年夏,生產了五輛LaS底盤用於測試。隨後,為其安裝了炮塔。
1933年德軍重整軍備時,急需一種結構簡單,造價低廉且適合訓練用的坦克以供新成利的裝甲部隊進行訓練並從中吸取經驗。德國埃森(Essen)和克虜伯(Krupp)兵工廠便及時提供了一種符合要求的LK-B1的原型車。此車受英國維克斯(Vickers)六頓坦克影響甚大,故外型上有多處象似。1934年2月三日完成第一次試車後,德國陸軍即定購150輛,定其型號為PzkpfwIModelA。改進後的ModelB型推出後,德國陸軍部再次大批定購(2000)輛。至1935年10月,三個裝備I號坦克的德軍裝甲師組建完畢。一號坦克是一種小型的雙人坦克,即使以當時的觀點去評價,它也無法符合最基本的坦克設計原則。車身裝甲極薄,且有許多開口,縫隙和接合處,使得這種坦克很不經打。引擎的馬力也不足且又採用連桿式減震系統,這又使得該型坦克的機動型不甚了了。由於車身尺寸被盡可能地縮小,使得乘員待在裡面很不舒服。駕駛員由車旁邊的艙門爬進去,而車長則從炮塔上方進入。由於在艙蓋合上的情況下,車長的視野非常糟,故車長通常都要將半個身體完全暴露在外面,這是極其危險的。不過,大多數的一號B型坦克已用無線電聯絡,這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當時許多國家的坦克之間都靠手勢和旗語聯絡,甚至連在衛國戰爭初期的很多T-34/76坦克分隊都是如此)。
在1934年2月的進一步測試中,改進了LKA1(LaS)的設計,命名為PzKpfwIAusfA,在4月投入了生產,並生產了15輛,古德里安向希特勒展示了這些坦克。1934年,一輛PzKpfwIAusfA的樣車賣給了匈牙利。1942年,匈牙利可能又購買了幾輛用於訓練。也有少量出口到芬蘭。該坦克也裝備了克羅埃西亞軍隊。
I號坦克首次在實戰中登場是在1936——38年的西班牙內戰期間。大約100輛(AusfA/B)型坦克隨「禿鷹軍團」和佛朗戈的軍隊作戰。但實戰中發現它遠非T-26和BT-5的對手。部分坦克被繳獲,並改裝了法國25mm火炮。在西班牙內戰期間,I號坦克都裝備的20mmBreda火炮,德軍最高統帥部利用西班牙內戰的機會測試它們的新武器和閃電戰術。I號坦克經實戰證明,它的裝甲太薄,僅能防護一些輕武器,它裝備的雙管火炮也威力不足,無法與步兵部隊對抗,在戰斗中它幾乎沒有什麼作用。
I號坦克的兩種主要型號AusfA(1934)和B(1936)在懸掛系統和發動機上有區別。在1935/36年,實驗了在AusfA上安裝KruupM601柴油發動機,但它提供的馬力太小,最終沒有能採用柴油發動機的計劃。
從1938年末起,認識到I號坦克作為主戰坦克以沒有多少發展的潛力,開始改變發展方向為一種快速的偵察坦克和輕型步兵坦克。新發展的AusfC和AusfF幾乎是全新的設計除了採用了少量的AusfB的部件外。AusfC(nAVK601)從1942年末到1943年初僅生產了40(46)輛。AusfD(nAVK602)是AusfC的改進型,生產數量也很有限。AusfF(nAVK1801)從1942年4月到1943年2月僅生產了30輛。1943年中,少量的AusfC和AusfF隨第1和第2裝甲師在東部前線進行了實戰測試,後來在南斯拉夫服役。1944年,在諾曼底,大部分I號坦克損失已盡。AusfC/D/F沒有大規模生產。
在1939/40年,100輛AusfA/B型的I號坦克被改裝為載彈車。它們主要裝備工程兵部隊,參加了西線的閃擊戰,部分也參加了在蘇聯的戰斗。基於I號坦克的變形車有裝備了20mm高炮的FlakpanzerI(Sd.Kfz.101),生產了24輛,裝備第614高炮營的三個炮兵連,每連8輛,在1943年1月的斯大林格勒全部損失了。同FlakpanzerI一樣,還有裝備了15mmMG151/15重機槍的變形車,在1943年的東線曾繳獲到該型車。
I號坦克廣泛的在波蘭、西歐和非洲使用。在非洲的型號增加了過濾器,裝備了改進的通風系統。非洲軍團的第5輕裝甲師把少量的I號坦克改裝為了噴火坦克,裝備攜帶型步兵火焰噴射器和機槍。
I號坦克是作為裝甲師的輕型訓練坦克並沒有打算運用於實戰,但實際上它一直被用於一些小規模戰斗直到1942年。在1942年初,I號坦克退出一線部隊,轉入警察部隊和反游擊部隊。沒有炮塔的I號坦克被用於NSKK部隊的訓練,I號坦克的炮塔用於了大西洋防線等的防禦工事。I號坦克為德國設計人員提供了大量的經驗以設計以後的更具威力的各型坦克。盡管I號坦克不是一個有效的戰斗坦克,但它是一種優秀的訓練坦克,到戰爭結束時大量的裝甲兵都是通過它訓練的,不少裝甲兵都是駕駛它第一次參加戰斗。
由於該型坦克的多種缺點,它很快在戰爭中被淘汰。大多被用去訓練和改裝成其他車型。較為成功的改裝車型是一種I式指揮車。曾經有約200輛I號坦克被裝上一門47mm反坦克炮,成為型自行反坦克炮。還有機少數的被裝上了一們150mm的大口徑榴彈炮。剩下的不是被改裝成裝甲指揮車就隨機當彈葯搬運車使用。事實證明,用I號坦克改裝成的車輛大部分都不是很成功。
由Krupp用PanzerIAusfB(僅有6輛AusfA)改裝了一種輕型指揮坦克。從1935年到1937年,共生產了190輛。基於AusfB有兩種型號。在1939年的波蘭戰役後,一些被改裝為戰場救護車(Sd.Kfz.265),它們在1940年的法國戰役中服役。這種指揮坦克一直服役到1941/42年,之後被其他的指揮坦克取代,少量出口到匈牙利。
I號坦克還有一種裝備150mmslG33L/11.4重型火炮的變形車(SturmpanzerIBison),採用AusfB的底盤。乘員僅由前部一個大的護盾保護,上方和後面都沒有裝甲。僅在1940年2月由Alkett改裝了38輛,參加過法國、巴爾乾和蘇聯戰場的戰斗。這是當時第一種自行火炮。
I號還有改裝為裝備47mm火炮的變形車(PanzerjagerI),乘員三人,基於AusfB底盤,僅有一個前護盾。從1940年3月到1941年2月,改裝了202輛。有兩種版本,由護盾的塊數區別,Skoda生產的有7塊護盾,而由Alkett生產的只有五塊。少量是裝備的37mm炮。事實證明這種變形車效果差,由於火力不行很快被淘汰。曾在法國、北非和蘇聯服役。它是當時第一種自行反坦克火炮。
型號:AusfuhrungAAusfuhrungB
車重:5300kg5900kg
乘員:2人2人
發動機:KruppM305/4-cylinder/57hpMaybachNL38TR/6-cylinder/100hp
時速:37km/h40km/h
行程:公路:145km
越野:100km公路:170km
越野:115km
車長:4.02m4.42m
車寬:2.06m2.06m
車高:1.72m1.72m
武器:2XMG13(7.92mm)2XMG13(7.92mm)
裝甲:6-13mm6-13mm
彈葯:2250發2250發
Ⅹ 一號坦克的介紹
一號坦克(德語:Panzerkampfwagen I,意為一號裝甲戰斗車輛)是德國於1930年代研製的一款輕型坦克,縮寫為「PzKpfw I」,其官方軍械署賦予的編號為「第101號特殊用途車輛」(SdKfz 101)。一號坦克自1932年開始設計,並於1934年開始生產,其原先僅作為德軍建構新一代的裝甲戰斗與技術時所使用的訓練車輛,但後來將其投入了西班牙內戰、二戰的波蘭、法國、蘇聯、北非以及中國在抗日戰爭中使用。一號坦克於西班牙累積了使用經驗,幫助德軍分別於1939年和1940年擊敗了波蘭與法國。1941年後,一號坦克的底盤被用於建造突擊炮和自行反坦克炮,通過升級改裝來延長其服役壽命。在西班牙軍隊中服役的一號坦克一直到了195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