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速公路橋下農民能埋水管嗎
根據查詢相關資料顯示:不能。高速公路屬於國家所有,未經許不可擅自在高速公路埋設管道行為,屬於侵犯高速公路權益的行為,是違法行為。
Ⅱ 為什麼說德國的農村最令人嚮往
眾所周知,德國是一個高度發展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自從加入歐盟以來,德國也憑借其精良的工業水平和製造水平,成為了歐盟數一數二的強國,位居世界前列。
說起德國,最令人嚮往的便是德國的農村生活了。在德國,城鄉差距不大,農村也不是落後的象徵,而是如同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一般靜謐而美好。在德國的農村,家家戶戶都住在豪華別墅里,而且每一戶人家都有1-2輛汽車,還有地下停車場。而且,德國農村的綠化做得也是非常好的,一眼望去滿眼綠色,令人心曠神怡。
Ⅲ 令中國農民頭疼的秸稈,卻成了循環農業的寶藏,德國是怎麼做的
在所有的農業生產模式中,德國的循環農業可謂名副其實。德國循環農業是一種將種植業、畜牧業和加工業有機聯系起來的綜合管理模式,從而在整個生態鏈中形成良性循環。基於循環農業模式,德國農民有兩種典型的秸稈處理方式。
上述兩種工業經營模式使秸稈成為德國發展循環農業的瑰寶。這種低開采、低排放、高利用的農業模式不僅取得了經濟效益,而且起到了保護環境的作用。相比之下,雖然中國的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同時伴隨著資源的高消耗和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什麼德國的循環農業不能在中國發展呢?
事實上,循環農業經濟在中國的發展是有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農民在「土地種植-育種-還田」環節上的脫節。由於土地管理模式的限制,我國許多大種植者和大農場獨立存在,很難形成完整的生態鏈。對中國來說,無論是發展循環農業還是讓稻草有更好的出路,都需要更多的嘗試和努力。
Ⅳ 為什麼很多的德國後裔都生活在萬里之外的哈薩克
作為曾經屬於前蘇聯聯邦國的哈薩克,是一個位於中亞地區的純內陸國家。當年蘇聯解體時,哈薩克對外宣布獨立,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內陸國。
哈薩克境內的主要組成民族為哈薩克族和俄羅斯族,占總人口的77%以上。在餘下的人口中,除了少數烏克蘭人,還有多達近一百萬的德國後裔。
(蘇德戰爭)
二戰期間,蘇德戰爭打響後,由於蘇聯擔心伏爾加德意志人投靠和幫助德國,便將“伏爾加河德意志人自治共和國”撤銷。
對於原居住地的伏爾加德意志人,蘇聯政府則將他們全部流放到環境惡劣的地區。除了少數人被趕到西伯利亞邊境地帶,絕大多數人,被分在地廣人稀和耕地資源相對豐富的哈薩克境內。
蘇聯境內的德意志人得以政治平反。但是政府並沒有恢復“伏爾加河德意志人自治共和國”,大量的德意志人只能在哈薩克北部定居。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蘇聯解體後,由於受到局勢動盪、經濟惡化和歷史積怨的影響。這些早已成為哈薩克居民的德意志人後裔,利用蘇聯和西方關系逐步緩和的契機,開始謀求返回德國。
僅幾年時間,就有大約80多萬伏爾加德意志人後裔,通過移民拿到了德國簽證,重新回到了故土。
十餘年過後,哈薩克境內的德意志人已經從1989年最高峰時期的97.5萬人,下降到了現如今的不足18萬人。
Ⅳ 農村土地下埋管道補償
一、農村土地下埋管道補償
1、通常埋地下管道不會佔用地上部分,不影響事實上使用。徵收土地應當依法及時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農村村民住宅、其他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等的補償費用,並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徵收農用地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通過制定公布區片綜合地價確定。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八條
徵收土地應當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保障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
徵收土地應當依法及時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農村村民住宅、其他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等的補償費用,並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
徵收農用地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通過制定公布區片綜合地價確定。制定區片綜合地價應當綜合考慮土地原用途、土地資源條件、土地產值、土地區位、土地供求關系、人口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並至少每三年調整或者重新公布一次。
徵收農用地以外的其他土地、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等的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對其中的農村村民住宅,應當按照先補償後搬遷、居住條件有改善的原則,尊重農村村民意願,採取重新安排宅基地建房、提供安置房或者貨幣補償等方式給予公平、合理的補償,並對因徵收造成的搬遷、臨時安置等費用予以補償,保障農村村民居住的權利和合法的住房財產權益。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被征地農民納入相應的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主要用於符合條件的被征地農民的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險繳費補貼。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用的籌集、管理和使用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
二、農村土地所有權是誰的
農村土地所有權的權利主體是很明確的,是農民集體所有。集體所有權按基本來含義講,應當是全體集體成員共同所有,也就是說既不是個人所有權基礎上的共有,也不是股份制基礎上的法人所有,那麼,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應當是歸某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全體農民集體共同共有。國有土地和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確定給單位或者個人使用。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有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的義務。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有的以外,屬於農民集體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屬於農民集體所有。
Ⅵ 德意志帝國的劃分是怎樣的
你是不是聽過德意志第一帝國,第二帝國,第三帝國呢。是不是傻傻分不清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的德意志帝國的劃分是怎樣的,一起來看看吧。
德意志帝國的劃分
德意志第一帝國是十二世紀到十三世紀的聖神羅馬帝國。
德意志第二帝國是一戰期間的德意志帝國(普魯士統一德意志)。
德意志第三帝國是二戰期間的希特勒統治的德國。
德意志帝國的劃分的原因
德意志第一,第二,第三帝國其實是希特勒劃分的。
神聖羅馬帝國,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歐和中歐的一個封建帝國。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國家,中世紀時演變成承認皇帝為最高權威的公國、侯國、宗教貴族領地和帝國自由城市的政治聯合體。
德國歷史上的第一帝國是指公元962-1806年的神聖羅馬帝國。962年神聖羅馬帝國人們習慣上以公元911年作為東法蘭克帝國向德意志帝國轉變的開始,在這一年,法蘭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選為國王,他算是第一位德意志國王。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加冕稱帝,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這便是古德意志帝國,或稱為第一帝國。 1806年,帝國被拿破崙一世推翻。
神聖羅馬帝國(拉丁文: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中世紀歐洲封建帝國。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薩克森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962~973在位),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從1157年起,帝國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帝國極盛時期的疆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奧地利、義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國東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瑞士。1806年為拿破崙一世所滅亡。 帝國統治者以羅馬帝國和查理大帝的繼承者自命,對外大肆擴張。11~12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同羅馬教皇為爭奪主教繼任權發生激烈斗爭,這不僅是爭奪教會控制權的斗爭,也是中央王權同地方封建分離主義勢力的斗爭。盡管如此,在整個中世紀,帝國和教會在維護封建制度方面,是始終緊密合作的。帝國統治者為稱霸世界,多次入侵義大利,曠日持久的戰爭消耗了帝國的實力。霍亨施陶芬王朝統治時期,中央權力衰落,國內各地缺乏經濟聯系,帝國成為承認皇帝最高權力的各封建公國和自由市的不鞏固的聯盟。1254~1273年是德意志歷史上的空位時期。這個時期,各諸侯、騎士和城市間的紛爭和內訌連綿不斷。13世紀末,帝國出現許多獨立的封建領主,皇帝對其直轄領地外的封建諸侯沒有管轄權。1356年,查理四世頒布金璽詔書,神聖羅馬帝國國旗確認皇帝須由七大選帝侯推選。從15世紀初起至帝國各地開始割據,皇位均由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占據。13世紀下半葉後,由於勃艮第和義大利脫離帝國,其領土主要限於德語地區。1474年起,帝國被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已成為徒具虛名的政治組合。
15世紀末16世紀初,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試圖重振帝國,但遭到失敗。由於羅馬天主教和德國封建統治者對農民和市民的剝削和壓迫日甚,16世紀初爆發宗教改革運動和德意志農民戰爭,農民戰爭是宗教改革運動的頂點。宗教改革後,帝國實際上分裂為信奉路德教的東部、北部和中部、信奉加爾文教的西部、西南一部分和信奉天主教的南部。
德意志帝國的劃分的界線
神聖羅馬帝國,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歐和中歐的一個封建帝國。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國家,中世紀時演變成承認皇帝為最高權威的公國、侯國、宗教貴族領地和帝國自由城市的政治聯合體。日耳曼人認為其國祚可追溯至羅馬帝國,所以稱之為神聖羅馬帝國。最後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尊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德國人在論述其帝國歷史時,將其定義為「第一帝國」;和後來的第二帝國與第三帝國加以串連論之
德意志第二帝國從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王國威廉一世統一日耳曼地區到1918年霍亨索倫王朝末任皇帝威廉二世退位為止的德國。該帝國在1918德國十一月革命中被推翻。主流歷史學家普遍認為這個帝國應該是二元制君主立憲制政體。
德意志帝國在歷史上也被稱為德意志第二帝國,但其正式國號「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也是後來魏瑪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國名。
君主立憲制是近代西方國家政體的主要形式之一,是資本主義國家以世襲君主(皇帝、國王、天皇)為國家元首,君主的權力按憲法規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權組織形式。實行君主立憲制的國家,由於國情不同,君主的權力、地位亦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君主立憲制政體又可分為,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二元制君主立憲制的特徵是:君主的權力雖受憲法和議會的限制,但是,國家實際權力並不在議會手中,而是掌握在君主手中,君主是國家真正的權力核心,內閣是君主行使政權,治理國家的機構,首相由君主任命,內閣按君主的意志行事,只對君主負責,不對議會負責。議會制君主立憲制的特徵是:國家的實際權力掌握在議會和政府手中,政府對議會負責,君主只是國家的象徵,統而不治,君而不主。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稱帝,帝國建立(另有記在是1870年9月2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稱帝,建立德意志帝國,史稱德意志第二帝國)。4月16日,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德意志帝國憲法,即:1871年憲法。憲法第五條規定:「帝國立法權由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行使之。帝國法律應取得兩個議會必要的多數同意」。第十一條規定:「聯邦的主席職位屬於普魯士王國,普魯士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稱。皇帝在國際關繫上為帝國的代表,以帝國名義宣戰,同外國締結同盟及條約,委派並接受使節。以帝國名義宣戰,必須取得聯邦議會的同意,除非聯邦的領域已遭受攻擊……」。通過以上內容可以看出,德國1871年憲法確立的是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政體。因為憲法規定立法權屬於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正常的情況下,皇帝以帝國的名義對外宣戰,必須徵得聯邦議會的同意,皇帝的權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由於憲法同時又賦予了皇帝極大的權力,如:規定帝國皇帝有宣戰、媾和、締約、召集和解散聯邦議會,任免官吏等權力,帝國宰相只對皇帝負責,皇帝有對宰相的任免權。十九世紀末,帝國權傾朝野,名重一時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就因為新繼位的皇帝威廉二世不能忍受他功高震主,他不得不乖乖辭職,含淚引退,隱居於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庄園直至去世。以上事實說明,德意志第二帝國,既不是君主專制政體,也不是議會制君主立憲制政體,而應屬於君主立憲制中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政體。
Ⅶ 德國農奴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和方式
主要內容: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擁有自己的財產,可以自由選擇職業,地主不得任意交換或買賣農民;農民在獲得人身自由的同時還能以贖買的方式分到一塊耕地和宅旁園地,但農民只有使用權;農民須花錢向地主購買土地的使用權;獲得解放的農民仍歸所居住的村社管理。
影響:通過1861年和以後的改革,俄國廢除了農奴制,緩解了國內的社會矛盾,避免了革命的發生,也使國家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這對俄國擺脫落後狀況,實現近代化的目標具有積極作用。但是,農民為了獲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使用權付出了高昂的代價,背上了更為沉重的經濟包袱。而在政治上,沙皇俄國的專制制度並沒有發生本質性的改變,廣大勞動群眾仍然缺乏基本的民主權利。沙皇俄國的近代化步伐依然沉重而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