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匈牙利是歐盟成員,他的經濟發展到底是何水平
在整個歐盟成員國來說,匈牙利的經濟實力屬於中等偏下的水平,首先它的國家面積比較小,另外它的一些核心產業並不是十分的完善
⑵ 匈牙利足球隊在歷史上很強大嗎,4年只輸了一場比賽
50年代初,匈牙利人改造了英國人創立的傳統「WM」陣型,首創四前鋒打法,開創了歷史上第一次足球戰術革命。在1952年的奧運會上,匈牙利橫掃足壇奪得金牌,「魔幻匈牙利」的名號開始叫響。而且從1950年5月開始,匈牙利隊在31場各項賽事中保持不敗,27勝4平,1953年在溫布利6比3橫掃英格蘭更是令人瞠目結舌,普斯卡什、柯奇士、博茲克這些世界級球星令所有對手畏懼。 1954年世界盃的奪冠最大熱門是匈牙利隊,幾乎沒有人懷疑他們將奪取冠軍。世界盃開賽後,匈牙利表現出強大的實力,9比0勝南朝鮮、8比3勝西德,輕松從小組出線。在通往決賽的道路上,匈牙利以4比2的相同比分連克南美雙雄,首先在伯爾尼擊敗巴西一戰,雙方展開粗野肉搏,2名巴西人和1名匈牙利人被罰下,賽後在更衣室,普斯卡什被對方投擲過來的一個瓶子擊中,這引發了兩隊球員、隊醫和工作人員的大規模打鬥,這場沖突在世界盃歷史上被稱為「伯爾尼之戰」(Battle of Berne )。之後,匈牙利隊又在一場經典對決中淘汰了烏拉圭,後者在世界盃上的不敗金身就此告破。匈牙利的普斯卡什: 弗蘭奇-普斯卡斯是上個世紀50年代匈牙利最偉大的球星,在世界足壇所有擅長左腳的球員中,找不到比他更出色的球員。他的左腳,不但靈活多變,還能在任何角度以任何方式射門。他射出的球勢大力沉、威猛無比。 匈牙利最佳射手普斯卡什 匈牙利史上最佳射手 普斯卡什於1927年4月2日生於布達佩斯郊外的農村。童年時代的他雖然身材瘦小,看上去沒有靈氣,但是一旦到了足球場上他便變得無人可擋了。二戰結束後,普斯卡斯加盟了軍旅洪韋德隊,在國內效力的11年間,他共計在各種比賽中打進512球,是匈牙利歷史上毫無爭議的最佳射手。 普斯卡什是20世紀50年代匈牙 利足球改革的受益者。在他出道之前,英國人發明的MW陣式統治世界足壇20多年。 費倫茨·普斯卡什1927年4月2日出生於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郊外的一個村莊。童年時代普斯卡什身材矮小,外表又瘦又弱,看上去也並沒有什麼靈氣,但在足球場上他卻是一個令 任何對手都悚的人。 普斯卡什從小酷愛足球,12歲時就小有名氣,一個偶然的機會被球星薩伯發現,帶到布達佩斯國防少年隊,接受嚴格的正規訓練。不久他的速度、耐力、爆發力、控球、左右腳射門的技術和力量等方面都有過人表現,被認定為一個可造之才。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匈牙利解放,國家重整山河,急需一種娛樂項目調動大家的熱情,凝聚民心。作為大眾主要娛樂項目的足球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得到迅速恢復與普及。17歲的普斯卡什成為國家隊主力隊員。1948年他所屬的國家隊歸陸軍管轄,普斯卡什既是主力隊員,又是一名少校,在百姓眼中好不威風。 1948年,匈牙利國家隊主教練西貝斯獨創"424"陣型,代替了風行20餘年的英式WM陣型。他認為足球比賽是進攻與防守的游戲,因此他將重兵布置在前場和後場,中場只留兩名球員。這種新式打法果然奏效。從此,匈牙利隊飲譽世界足壇,由普斯卡什、希代古提、柯奇士、齊博爾組成的強大前鋒線銳不可擋,秋風掃落葉般地席捲歐洲大陸,連續5年保持國際比賽不敗。 在歐洲大陸,匈牙利找不到一個對手,連以現代足球鼻祖自居的英格蘭隊也只能俯首稱臣。匈牙利隊在1952、1953年分別在客場6∶3和主場7∶1大勝趾高氣揚的英格蘭隊,將湯姆·芬尼和馬休斯領銜的英格蘭隊殺得潰不成軍。不僅結束了英格蘭隊本土90場不敗的記錄,而且一舉奠定了匈牙利隊在歐洲足壇的"龍頭老大"地位。普斯卡什作為隊長,成為當時歐洲足壇無人不曉無人不知的英雄人物。 1952年,普斯卡什隨隊參加第十五屆奧運會足球賽,一舉奪得金牌。這是他們奪取的第一個世界冠軍。這枚金牌見證了他們過去的實力,也昭示著輝煌的未來。 兩年後,匈牙利隊參加了在瑞士舉行的第五屆世界盃足球賽。處於巔峰狀態的普斯卡什和全體將士一路過關斬將,銳不可擋。分組賽中,匈牙利隊以9∶0大勝朝鮮隊,接著又以8∶3戰勝了西德隊,形勢看好。但遺憾的是普斯卡什被西德隊的傷人戰術踢傷,不得不離開球場。復賽和半決賽中,匈牙利在缺少普斯卡什的情況下,迎戰巴西隊和烏拉圭隊。全隊上下精誠團結,拼搶積極,屢屢向對方大門發起攻擊,終於以4∶2的相同比分將南美的這兩支勁旅拉下馬,取得了決賽權。 決賽當中,匈牙利隊迎戰分組賽中的對手西德隊。傷病纏身的普斯卡什按捺不住自己的求勝慾望,主動請戰,大大鼓舞了全隊士氣。有了普斯卡什的坐陣,匈牙利隊攻防有序,進退有節。不到10分鍾,匈牙利隊就連進兩球,把西德隊打得頭暈腦脹,摸不清東南西北。但西德隊畢竟不是一支弱旅,他們以牙還牙,也發動了全面進攻,很快連扳兩球。場上氣氛緊張。由於前幾場比賽匈隊拼得太狠,普斯卡什又帶傷上場,全隊逐漸體力不支。在比賽結束前5分鍾,西德隊利用匈牙利隊的一次後衛失誤,從右路又攻進一球。眼看大局已定,普斯卡什仍不放棄,仍在前場積極奔跑,尋找機會。在最後一分鍾,普斯卡什在對方禁區內搶到球,他冷靜地用左腳射門,球應聲入網。場上的隊員驚呆了,觀眾們也驚呆了,過了幾分鍾,人們才開始歡呼普斯卡什的名字。 但執場裁判認為普斯卡什越位在先,進球無效,匈牙利的奪冠希望就這樣被活活地澆滅了。處於巔峰狀態的普斯卡什和擁有世界一流球星的匈牙利隊失去了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他們為屈居亞軍而遺憾不已。 不過這次杯賽上普斯卡什憑著出色的表演榮獲最佳運動員稱號。他和隊友柯奇士雙雙被評為世界最佳內鋒。 1956年11月,東歐形勢緊張,匈牙利政局動盪,陸軍中校普斯卡什不得不流亡國外。他先在奧地利效力,後轉入西班牙皇家馬德里隊。在皇家馬德里隊,普斯卡什再創輝煌,與阿根廷球星斯蒂法諾一起連奪1956~1960年的5屆西班牙全國聯賽冠軍和歐洲冠軍杯冠軍,奪取一次世界俱樂部賽冠軍,在西班牙和歐洲足球史上立下一座豐碑。普斯卡什每個賽季都攻入20多個球,4次成為西班牙聯賽最佳射手。 1958年普斯卡什加入西班牙國藉。1966年39歲的普斯卡什告別足壇,走上教練崗位。他先後在加拿大、希臘、沙特、美國、智利、巴拉圭等國執教,戰績不俗。1985年,年近六旬的普斯卡什葉落歸根,重新回到夢縈魂繞的祖國匈牙利定居。 普斯卡什踢球技術精湛,活動范圍大,穿插能力強,應變快速靈活。他腳法細膩,尤擅長用左腳進行多角度射門和配合,在射程之內連珠發炮,威力之猛無人可以企及。在他漫長而曲折的足球生涯中,共參賽1200多場,進球1100多個。他先後代表匈牙利隊參賽84場,進球85個。在皇家馬德里隊效力長達13年,使該隊一時冠絕西班牙,傲視歐洲,達到一個足球俱樂部所能達到的最高峰。
⑶ 匈牙利足球水平怎樣啊經濟呢
匈牙利是一個具有中等發展水平的國家,工業基礎較好。匈根據本國國情,研發和生產一些有自己特長的和知識密集型產品,如計算機、通訊器材、儀器、化工和醫葯等。匈採取各種措施優化投資環境,是中東歐地區人均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
自然資源比較貧乏,主要礦產資源是鋁礬土,其蘊藏量居歐洲第三位。此外有少量褐煤、石油、天然氣、鈾、鐵、錳等。森林覆蓋率約為18%。農業基礎較好,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不僅為國內市場提供豐富的食品,而且為國家掙取大量外匯。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玉米、甜菜、馬鈴薯等。旅遊業比較發達。
匈牙利雖然資源貧乏,但山河秀美,建築壯麗和富有特色,這里溫泉遍布,氣候四季分明,各國遊客慕名而來。主要旅遊點有布達佩斯、巴拉頓湖、多瑙河灣、馬特勞山。坐落在多瑙河畔的首都布達佩斯是歐洲著名的古城,風光無限,有「多瑙河上的明珠」之美譽。歐洲最大的淡水湖巴拉頓湖也是吸引大批遊客的一個亮點。另外,匈牙利的葡萄美酒也為這個國家增光添彩,以其歷史悠久、酒味醇香聞名於世。匈牙利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使其成為旅遊大國,成為匈外匯重要來源之一。
1989年以來,匈牙利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其目標是盡快地與歐洲經濟溶為一體。隨著政治局勢的穩定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匈牙利於1996年加入了經濟合作發展組織,1999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2002年歐盟宣布將於2004年接納匈牙利、波蘭、捷克等申請加入的國家為其正式成員。匈現正按照歐盟的法律框架加緊完善其國內法律體系。
九十年代中期,匈大刀闊斧地推行了一套經濟改革計劃,即在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實施私有化和經濟自由化的政策,大力吸引外國投資。改革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匈失業率逐年下降,通貨膨脹大幅度降低,外國投資不斷湧入,匈很快地走上了以出口帶動經濟快速增長的道路,近2000家國營企業在私有化過程中被出售,私營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由1989年的20%增至2000年的80%以上。
1997—2000年,匈經濟平均增長率超過了4%。2001年,盡管其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幅放慢,但仍然是中東歐地區增長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且高於歐盟的平均增長水平。
在過去較長一段時期,匈牙利通貨膨脹率一直高居不下,嚴重製約著經濟增長。為此,匈中央銀行採取了嚴格的貨幣政策,確保物價的穩定,控制通貨膨脹的攀升。2001年,匈中央銀行放棄了執行多年的匯率小幅貶值機制,將其上下波動幅度各增加15%,並將原來實行的福林與美元掛鉤改為與歐元掛鉤。通過各方面的努力,2002年匈通貨膨脹率由上年的6.8%降到了5.3%,經濟增長率為3.3%,經濟增長主要得益於旅遊和建築業的持續增長以及政府採取的增加工資、擴大消費需求的財政刺激政策。2002年,經常賬戶赤字計劃保持在國內生產總值的4.5%以下。匈貨幣福林目前已實現了自由兌換。
2002年穆迪投資服務公司將匈牙利政府外幣債券的信用評級由BBB3提高到A1。匈在中東歐地區競爭力的排名僅次於斯洛維尼亞居第二位。
足球水平請見http://ke..com/view/1652721.htm
⑷ 一戰的奧匈帝國實力怎麼樣
一戰時期,德國的主要盟友奧匈帝國,表面上看似乎實力不錯,實際上在軍事上,就是一個末流國家。
奧匈帝國地跨中歐、東歐、南歐的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國土面積達到近70萬平方公里在當時的歐洲排名第二,人口數量在當時居歐洲第三(5200萬),稍遜於俄羅斯帝國和德意志帝國;在歐洲的資源總儲備量只少於俄國,而原油產量更為全歐之冠。20世紀初奧匈帝國經濟GDP總量佔世界7.5%(美35.8%、德15.7%、英14.0%、法7.9%、俄6.4%、日4.3%、意3.5%),世界第五,比沙俄強。
在動員能力上說奧匈帝國的鐵路線路、機車、車廂都已經不如俄羅斯,奧匈帝國的常備軍遠少於俄國,只能依賴於總動員,但是總動員之後的兵力輸送能力也遠不如俄國。如果沒有德國支持則奧匈帝國軍隊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不如俄國+塞爾維亞。奧匈妥協的結果是匈牙利千方百計的反對帝國的擴軍計劃,軍事預算幾乎被凍結在1866年水平,在軍事技術日新月異的19世紀末這一局面對奧匈帝國的軍隊來說是致命的。
奧匈此時是個僵化的君主國,保守落後,國力又不行,開戰時勉強拼湊了130萬大軍,還要分布在三個方面作戰,西線對意,南線對付塞爾維亞,造成了北線對俄兵力嚴重不足,大約只有50萬人對俄作戰,面對300萬俄羅斯軍隊,基本無力對抗,只能拚命的拉攏德國,德國不得不出兵支持奧匈,這間接造成了德國在1914年運動戰和凡爾登戰役的失敗。
⑸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無冕之王"匈牙利國家隊是不是歷史上最強大的球隊
應該是的,那時候的匈牙利擁有「左腳王」普什卡什等一批巨星,實力超群,1954年的世界盃,匈牙利隊在決賽中以2比3負於曾經小組賽中大比分戰勝過的西德隊,與世界盃冠軍杯擦肩而過,這是匈牙利在世界盃歷史上奪得的最好成績。
⑹ 匈牙利是發達國家嗎
匈牙利是發達國家。
匈牙利,是一個位於歐洲中部的內陸發達國家,東鄰羅馬尼亞、烏克蘭,南接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西靠奧地利,北連斯洛伐克,邊界線全長2246公里。
匈牙利經濟目標是建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經濟轉軌順利,私有化基本完成,市場經濟體制已經確立。目前,私營經濟的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6%。
匈牙利重視提高和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不斷增加退休金、家庭補貼、生育和撫養兒童的補助金等。此外,在醫療、教育、文化、體育和旅遊等方面實行優惠補貼。
外國資本:
積極鼓勵吸收外資。2016年吸引外資總額32億歐元。主要集中在加工業、汽車製造業、貿易、運輸和通信、金融、房地產等行業。
歐洲國家是外資主要來源地。其中,德國為匈牙利第一大外資來源國,其次為盧森堡、荷蘭、奧地利和法國。亞洲地區主要對匈投資國為韓國、日本、中國、新加坡和印度。目前,匈牙利全國約有3萬多家外商投資企業。
⑺ 足球史中,1954年的匈牙利在當時實力如何
比02年的巴西地位都高!!!
擁有普什卡什和柯奇士,普什卡什是皇馬進球最多的人,也是世界5大球王之一!!!而且據說在於德國決賽前匈牙利駐瑞士大使館都發請貼慶祝世界盃奪冠了.德國隊也是54年世界盃後才成為世界供認的強隊的!
⑻ 匈牙利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1、人文:979.8萬(2017年1月)。主要民族為匈牙利(馬扎爾)族,約佔90%。少數民族有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德意志等族。官方語言為匈牙利語。居民主要信奉天主教(66.2%)和基督教(17.9%)。
2、地理位置:中歐內陸國。東鄰羅馬尼亞、烏克蘭,南接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西靠奧地利,北連斯洛伐克,邊界線全長2246公里,國土面積為93030平方公里。
3、經濟:屬中等發達國家,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經濟目標是建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經濟轉軌順利,私有化基本完成,市場經濟體制已經確立。目前,私營經濟的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6%。
4、工業:工業發展較快。2016年工業生產下降0.1%,總產值28.5萬億福林。其中加工工業佔95.1%,電力工業佔4.6%,礦產工業佔0.3%。工業從業人員131.9萬,佔全國就業人口總數的30%。
5、外交:匈重視發展與亞太地區各國的關系和加強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往來。
⑼ 匈牙利的足球水平怎麼樣
匈牙利的足球水平在歐洲一直都是二流球隊,足球是圓的,一切皆有可能,足球場上瞬息萬變,所以我們要小心謹慎,足球是一項團隊合作的運動
⑽ 一戰爆發前夕,奧匈帝國實力到底怎麼樣
不怎麼樣,轉自知乎網友高林
奧匈帝國在一戰前幾乎要分享奧斯曼帝國的「歐洲病夫」頭銜,意思就是這一代人很可能要看到其滅亡的國家。
從面積上看奧匈帝國是歐洲第二僅次於俄國,人口是歐洲第三僅次於俄國和德國,但是「大陸強國」的奧匈帝國的陸軍軍費甚至不如海軍強國英國,從兵力上說奧匈帝國陸軍遠不如德法俄,從機槍、大炮、子彈也就是「火力上」,他甚至連義大利都不如,僅僅在數量上強於塞爾維亞。
在動員能力上說奧匈帝國的鐵路線路、機車、車廂都已經不如俄羅斯,奧匈帝國的常備軍遠少於俄國,只能依賴於總動員,但是總動員之後的兵力輸送能力也遠不如俄國。如果沒有德國支持則奧匈帝國軍隊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不如俄國+塞爾維亞。
奧匈妥協的結果是匈牙利千方百計的反對帝國的擴軍計劃,軍事預算幾乎被凍結在1866年水平,在軍事技術日新月異的19世紀末這一局面對奧匈帝國的軍隊來說是致命的。
軍官收入菲薄,同時因為貴族軍官在義大利和普奧戰爭中表現糟糕,弗蘭茨約瑟夫皇帝取消了貴族免於考核擔任軍官和升遷的特權,結果就是不在乎收入的貴族階級已經資產階級和中產階級上層開始退出軍隊,而中產階級中層和下層因為對收入的敏感和此時經濟的高增長也紛紛退出軍隊,最後奧匈帝國軍隊被一群兵頭將尾,也就是窮人里的上層和中產階級的下層子弟所佔據,他們之所以選擇從軍主要是因為他們的父母付不起其他學校的學費。於是把他們送進免費的軍校。
一個軍官從軍官學校畢業要升到少校慢的話需要二十一年,快的話也需要十二年,如果你沒有上層朋友,也不是任何人眼裡的「苗子」「明日之星」,然後假如你作為一個少校退役,你的收入只略高於電車司機,結果就是軍官里腐敗橫行,貪污、背叛、出賣情報公行。雷德爾上校丑聞在戰前爆發的時候,人們驚奇的發現這個出身貧寒的上校軍官,收入只夠付他僱用的四個僕人里的一個半的薪水,但卻在維也納和布拉格都購置了宅邸,積攢了一筆相當可觀的財產,還買了戴姆勒汽車。而如此反常的富裕狀況在他長期在陸軍中央任職的時候竟然沒有引起任何懷疑。
奧匈帝國軍隊沒有實戰經驗,雖然1866年柯尼希格雷茨戰役向全歐洲展示了「火力」的決定性意義,而奧匈帝國軍官團也紛紛表示要效法普魯士,在柯尼希格雷茨舉行的軍事演習上,奧匈帝國參謀當著在場的外國武官的面宣稱,奧匈帝國軍隊的目標就是要「避免柯尼希格雷茨悲劇的重演」,但是奧匈帝國參謀部很快就從推崇火力退回了傳統的刺刀重逢。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帝國負擔不起火力的費用。
奧匈帝國連續舉行以俄國為假想敵的軍事演習,但是每次都讓觀看的歐洲武官啼笑皆非,1913年最後一次例行軍事演習上,弗蘭茨費迪南大公不願意讓他准備推薦接替康拉德出任總參謀長的「美景宮新寵」布魯德曼將軍戰敗,而在演習的最後階段突然宣布把兩軍對抗演習變成「插旗演習」,在演戲的最後階段,奧匈帝國軍隊向插在地上的旗幟發起猛攻,給剛剛打過巴爾干戰爭的塞爾維亞武官留下深刻印象。
更加不幸的是奧匈帝國的士氣,在實行義務兵役制以前,奧地利帝國依靠募兵制至少能夠要求他的士兵不管出自什麼民族必須背回80個作戰指令的德語單詞,但是自從實行了義務兵役制,這一條也很難得到保證。
奧匈帝國有各種不同的民族,但是奧匈妥協把它的領土簡單粗暴的劃分為「內萊塔尼亞」和「外萊塔尼亞」,也就是說萊塔河這邊和萊塔河那邊,而且隔著這條河,兩邊的政府採取了不同的政策,雖然總統來說奧匈帝國的臣民享受的權利還勉強說得過去,但是隔著這條河兩邊的政府採取了萬全針鋒相對的民族政策。
以紙幣為例,萊塔河這邊也就是維也納自由主義者執政的地區的紙幣上用8種語言寫明幣值,也就是說帝國的各民族只要不是太稀奇的民族,基本都能夠看懂萊塔河這邊發行的帝國紙幣的幣值,但是在萊塔河那一邊,在布達佩斯的匈牙利自由主義政府統治的地區,它們的紙幣上只有一種語言,就是匈牙利語,連德語都沒有,是的連德語都沒有。
匈牙利人只要求匈牙利人的民族自決和民族平等,從不認為他統治的地區的其它民族也有權利要求民族自決至少是不受歧視,這種有趣的民族權力觀念和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相似。其結果就是在內萊塔尼亞各民族開始要求改善自己的處境要求和日耳曼人平起平坐,而在外萊塔尼亞斯拉夫各民族只有三條路可選擇,一是去死、二是去美國、三是等著巴爾干斯拉夫國家的同胞早日打進來拯救自己。1914年宣戰的時候維也納陸軍部給美國的奧匈帝國臣民寄送了大批回國服役的動員令,結果被當成廢紙。
帝國的各民族因為帝國的不同政策而對帝國採取共同的仇恨,這也是帝國的一個奇妙之處,匈牙利壓迫斯拉夫諸民族所依斯拉夫各民族都恨匈牙利人和帝國,而內萊塔尼亞雖然不再壓迫境內的少數民族,但是它也無法滿足少數民族的要求,比如說捷克問題,在捷克的日耳曼人和說德語的猶太人都不太會說捷克語,因為按照過去的帝國法令作教師、公務員、軍官只要會說德語就行了,但是自從帝國施行自由主義改革,給予諸民族以平等的權力,捷克人就要求這些人除了會說德語之外也必須懂捷克語,這個要求不算過分,在國家開始提供各種社會服務的19世紀末不可能讓一個去領養老金的捷克老太太去學德語填表格,但是這個合理要求一旦被帝國接受,捷克日耳曼人和講德語的猶太人就發現「坑爹了」,因為捷克知識分子幾乎都懂德語,而講德語的知識分子幾乎沒幾個懂捷克語,帝國的這一妥協實際上講決定捷克只有捷克公務員,日耳曼人和講德語的猶太人要麼失業要麼一把年紀去從頭學捷克語。於是帝國的最後幾十年波西米亞莫拉維亞幾乎處於內戰狀態,日爾曼人、講德語的猶太人和捷克人打成一團,大學成了戰場,他們憑赤手空拳最多是一些簡單工具都能製造出上百人的死傷。卡夫卡的絕望情緒也可以聯繫到他作為一個講德語的猶太人的處境上理解。
結果就是捷克人恨透了帝國政府,雖然帝國政策減輕了對他們的壓迫,但是1908年帝國動員捷克部隊的時候,布拉格的捷克人集體卧軌,阻礙運兵的火車出發,1911年再次局部動員的時候布拉格人再次集體卧軌,這次遭到帝國的逮捕,1914年終於宣戰的時候從布拉格開拔的捷克人部隊齊唱塞爾維亞國歌以示抗議。
帝國的士兵說五花八門的語言,在義務兵役制之前每個士兵都應該背回80個作戰指令的德語單詞,但是義務兵役制以後這一點不能再指望了於是發給軍官一種翻譯手冊,上邊用注音標注了各種不同語言的作戰指令,也就是說因為士兵聽不懂,所以請軍官盡可能的用士兵的語言下命令。
帝國軍隊的參謀體系異常臃腫,連團都有自己的參謀其中的一個用途就是翻譯,但是一旦開戰,部隊被打亂,捷克參謀被派去向克羅埃西亞士兵傳令,或者反過來一個匈牙利軍官准備讓一群捷克士兵沖鋒,引起的種種混亂是十足好兵帥克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