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為什麼那麼強而英國和法國如此不堪一擊
我個人的觀點是,1,由於綏靖政治的腐敗和沒落,所以導致了英法兩國軍隊戰鬥力不強,指揮不統一,領導者對於是否抵抗抱有消極和僥幸心理,所以導致了戰爭的進一步擴大和戰果的惡化。2,德國法西斯因為全國最大的,人數最多的,就是納粹,納粹親衛隊具有很強的戰鬥力,當時的實力完全凌駕於英法聯軍之上,而且德國國內形勢統一,以納粹核心為骨乾的軍隊具有極強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3,歷史總是要有一個由勝轉衰的過程,在極度膨脹之後的德國,自然會面臨實力回落,同時由於戰爭形勢的變化,二戰接近尾聲的時候,已經形成了多個國家聯合對抗法西斯的局面,所以英法聯軍的反撲也就成了必然。
2. 英法這些不可一世的國家為什麼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德國打得落花流水
自一戰後,英法驕傲自大不思進取,政府軍隊內部腐化,外強中干,軍官和士兵狡猾怕死,而德國不甘心失敗,想取得更大利益和話語權,大力發展軍備,蟄伏下來等待機會。一方馬放南山,一方卧薪嘗膽,自然英法就被德國打的落花流水了,要不是英國是海島國家加上海軍底蘊還在,英國也和法國一樣被滅了。
3. 曾經強大的英國和法國,在一戰後為什麼會迅速衰落呢
任何一個國家的崛起衰落都是彼此循環起伏的,當然這樣的說法太過籠統,細看英法在一戰之後的衰落是有內外兩方面的。
這兩個國家都是准備了多年看準時機一擊制勝的,因此他們早就在勝負的天平上押了最穩的一邊。同時他們在戰後也掌握了世界的政治秩序,我們說一戰後的世界體系是凡爾賽華盛頓的,這也就是第一次世界中心不僅在歐洲而且在美國。最後,英法的衰弱其實在戰前就有伏筆。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德美憑借科學技術的飛躍就已經在趕超英法了,只是一場戰爭讓一切都明了了。
4. 一戰德國戰敗原因分析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下面是我分享的一戰德國戰敗原因分析,一起來看看吧。
一戰德國戰敗原因
持續了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以德國的戰敗而告終。那麼一戰德國戰敗原因是什麼呢?仔細分析,我們發現德國戰敗主要是有3個原因。首先,一戰本身就是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發起的一場非正義性的戰爭。
德國在戰爭中是具有侵略性,因此沒有什麼人願意站在同盟國的一方,德國缺少助力。一開始的盟友奧匈帝國, 軍事 實力實在是太弱,被英、法、俄的人一打,基本上就沒什麼用了。另外義大利,那就更厲害了,直接打到一半,退出同盟國加入協約國,來攻打奧匈帝國。而協約國的數量還在不斷上升,德國孤軍奮戰,註定是要失敗的。
第二點,德國一開始是想要達到速戰速決的目的的,這確實是對德國最有利的方式。但是德國的目的並沒有實現,戰爭進入了膠著的狀態,最終演變成了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協約國人多勢眾,資源豐富,物資儲備什麼的比德國好上很多。因此德國最基本的物資都無法保證,這場戰爭肯定是要失敗的。
最後一點,也是比較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美國加入了一戰。美國的參戰對整個一戰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它的加入徹底改變了兩大軍事集團的力量對比和戰略形勢。美國自身深厚的經濟實力和豐富人力資源,讓美國變成了協約國的兵源基地和兵工廠。美國的存在讓協約國不管是在軍事上還是經濟上都佔了絕對的優勢。因此德國才會徹底失敗。
一戰結束時間
一戰起始時間是1914年7月28日,一戰結束時間是1918年11月11日。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在塞爾維亞被當地青年刺殺,於是在7月28日的時候,奧匈帝國以這個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緊接著德國、英國、法國等趁機加入了戰爭,一戰正式爆發。
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想要趁機吞並塞爾維亞。俄國和法國則公開表示支持塞爾維亞,英國也在暗中支持俄、法。隨著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的開戰,整個歐洲大陸都陷入了戰爭之中。德國在8月份率先發動進攻,佔領了比利時、盧森堡,還對法國發起了進攻。於是9月初,德軍與法軍就發生了馬恩河戰役。
隨後,俄國在東線發動戰爭,於是德國只能抽調一部分兵力去東線。日本看到戰爭爆發後,趁機強佔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也對德宣戰,佔領了屬於同盟國的太平洋島嶼。10月,土耳其加入同盟國,與俄軍在高加索附近進行激戰,俄軍戰敗。同時英軍在阿拉伯人的配合下, 成功 奪取了敘利亞的土耳其領地。
奧匈帝國被塞爾維亞擊敗後,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幫助奧匈攻打塞爾維亞。塞爾維亞不敵奧保聯軍,被同盟國佔領。1915年5月,義大利開始對奧匈帝國宣戰,但是全部被擊敗。1917年,俄國爆發革命,退出一戰。同年,羅馬尼亞、希臘、美國等加入協約國參戰。終於在1918年,德國全線潰退,奧匈帝國解體,戰爭結束。
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一戰是第一次全世界型的大規模戰爭,那麼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要了解根本原因,我們首先來看一下當時戰爭的背景。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的斗爭越來越嚴重。發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帝國主義經濟 政治 發展不平衡。這個原因同時也是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
當時英國和法國的 資本主義 發展已經成熟,因此主宰世界格局的就是英法兩國。但是不久之後,德國的實力漸漸強大,於是想要打破英法統治的格局,這就加深了德國與英法兩國之間的矛盾。我們都知道一戰前夕世界主要有三大矛盾,分別是法德矛盾、俄奧矛盾、英德矛盾。
但其實除了這三大矛盾之外,當時還存在著德日、德俄等多種矛盾,一戰的爆發只是這些矛盾發展的結果。隨著這些矛盾的加深,各個帝國主義國家都在為戰爭做著准備,或是擴大軍隊,或是增加軍需,一步步走上戰爭的道路。
帝國主義國家的本身國家性質也是一戰爆發的原因之一。帝國主義國家進入壟斷資本主義之後,他們追求的最大利潤就是瓜分殖民地,於是引起了各國之間的矛盾。帝國主義的壓榨和剝削,讓各國的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為了轉移國內這些運動的視線,帝國主義國家發動了這一場戰爭,因此這也可以說是原因之一。最後一戰爆發的直接原因就是薩拉熱窩事件了。
一戰死亡人數
一戰是歐洲 歷史 上破壞力極強的一場戰爭,死亡率也是非常高的。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一戰死亡人數。一戰共有30多個國家,15億人口參戰,軍事行動涉及的土地面積達到了400萬平方公里,戰線長度達到2500-4000公里。
1914年,也就是一戰開始的那一年,那個時候英、法、俄 三國 本土加上各個殖民地的總人口大概是7.045億。到一戰爆發前夕,這三國共動員總兵力達到977.7萬人。德奧兩國本土加上德國的殖民地總人口是1.3億,戰爭前集結到了兵力為634萬人。從1914年到1918年這四年的戰爭期間,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動員了軍隊4218萬人左右,最後傷亡2210萬人左右,其中死亡515萬人左右。而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共出動軍隊2285萬人,損失1540萬人左右,其中死亡338萬人左右。
然而,這只是戰爭雙方士兵的死亡數量,還有將近700萬的平民,也因戰爭而慘死。因此一戰的總死亡人數達到了1600萬左右,死亡率是非常高的,甚至一戰的死亡人數超越了持續了六年的二戰。曾經有這樣的一句話:“少數人的瘋狂,數不清的死亡。”這一句話用來形容一戰是最合適不過了。
一戰本來就是因為帝國主義之間分贓不均引起的,幾個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加深,從而爆發了這一場戰爭,但是最後被戰火侵襲的卻是全世界的人民。這場由少數幾個帝國主義瘋子挑起的戰事,卻將全世界的人拖入了一場疼痛的幻覺里。
猜你感 興趣 :
1. 一戰德國戰敗的原因
2. 一戰德國為什麼會戰敗
3. 德國反思納粹歷史的前後變遷
4.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是如何賠款的
5. 德國為什麼會捲入一戰漩渦
6. 德意志的意識形態
5. 為什麼說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是不敗而敗,英法是不勝
戰爭打到1917年,雙方都已經筋疲力盡,誰先注入新的力量誰就能勝利。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影響戰爭格局的大事。1917年底,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宣布退出戰爭。德國,終於擺脫了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把東線對抗俄軍的30個精銳師團調到了西線,這對英法來說絕對是致命的,英法聯軍在戰場上再也守不住德軍的進攻,出現了潰敗的跡象,可以推測,英法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但上帝卻在這個時候給德國開了個玩笑,德國國內發生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新生的政權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向英法求和。英法眼看就要輸了,卻出現了神一般的逆轉,德國政府主動向自己求和。昨天還在考慮輸了戰爭後怎麼向德國賠償,今天卻可以考慮如何要求德國賠償自己,英法感覺幸福來得太突然。與此同時,英法媒體也開始大肆宣傳,英法聯軍如何英勇,擊敗了德軍。後來,一位美國記者看到了一幕,然後感嘆道:"德軍哪是敗軍之師,明明就是有序撤退的凱旋之軍。"當德軍,回到國內才知道自己被"打敗"了,所有將士都覺得自己被欺騙了,明明在戰場上取得了勝利,卻要承受失敗的恥辱。
在英法的壓力下,德國政府又下令大裁軍,陸軍由200萬裁減到了10萬,海軍由30萬裁減到5000人,空軍全部撤銷,這些舉動徹底激怒了德國士兵,而且英法又讓德軍交付天價的戰爭賠款,幾乎使德國經濟崩潰,大量工人失業,怨聲載道,德國上下徹底被一種復仇情緒所籠罩,都渴望用流血的手段來結束這種不公的待遇,這也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埋下了禍根。
6. 一戰德國損失比法國大好幾倍,為什麼法國還干不過德國
平心而論,法國人是敗在戰略上的,在想定的戰術方向(馬奇諾防線與德軍正面對抗)法國人打得並不差,在技術兵器方面法國人也並不落後於德軍,雖然沒有集中使用坦克導致法軍突擊能力不足,但是法軍摩托化程度更高,因此,馬奇諾防線的存在其實解放了法國的機動兵力,只是法國人過於僵硬的計劃,不但沒有善用自己的機動兵力,反倒將其以最快的速度葬送掉。
法國人對一戰德國人施里芬計劃的印象過於深刻,以至於認為德國人會復制一戰的方案(事實上德國總參謀部的確是這么做的),問題是德國偏偏出了一個不按照常理出牌的曼不群,以及欣賞曼不群方案的希特拉。一戰德國是右翼大包抄,越過比利時,從法軍左翼包抄,意圖實現一個規模巨大的魯騰型會戰,把法軍主力聚殲於以巴黎為中心的大口袋之中。
法國人吸取了一戰的教訓,就是必須以最快的速度進軍比利時,主要是基於兩個理由,第一把戰線推進到比利時可以縮短戰線寬度,不給德軍從法軍左翼包抄的機會。第二是避免重蹈一戰法國北部慘遭蹂躪的悲劇,把戰場推進到比利時境內,要蹂躪就蹂躪比利時吧。所以法國的人作戰計劃就是右翼依託馬奇諾防線死守,左翼以最快的速度推進到比利時境內,法軍的機動性越強,動員能力越強,就可以越快的進入比利時,把戰線推得越遠。最後實施的結果:應當說超乎預期,英法聯軍的「配合」超乎想像,如此龐大的軍團一頭扎入比利時,以後再轉向面對後路包抄的德軍是非常困難的,更何況在德軍箭頭以南,法軍已經無法拼湊出像樣的機動兵團來解救被包圍的軍隊。
二戰時代雙方機動能力都遠優於一戰時期,幅員狹窄的法國在德軍機動兵力的快速進攻下,法國人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在後方重建自己的部隊,果斷投降就成了最有利的選擇。
7. 一戰戰敗國德國,憑什麼比英、法等國快速崛起
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各國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盡管戰後有戰勝國與戰敗國之分,但都傷痕累累,誰比誰也好不到哪裡去,可謂是“兩敗俱傷”。讓渴望和平的人們失望的是,德國的崛起似乎有再次挑起戰爭的可能。
作為島國的英國採取妥協和綏靖政策,還有“鞭長莫及”的理由,但與德國毗鄰的法國也跟著英國走,這是為什麼呢?更讓人疑惑的是,同樣“戰後療傷”的德國,憑什麼快速崛起?再次選擇戰爭,其中的民族情緒是如何燃起和爆發的?
“吃飽喝足”的德國人更需要“揚眉吐氣”。德意志民族的統一成為人人嚮往的事情,而依靠民族情緒上台的德國元首,自然要將民族統一作為維護其獨裁統治工具。退出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撕毀《凡爾賽和約》等等,成了他的必然之舉。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8. 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國和德國的關系很不好
沒法好。
拿破崙一世,法蘭西第一帝國,滑鐵盧之戰就差一口氣的時候 毀於普魯士布呂歇爾的趕到。
拿破崙三世,法蘭西第二帝國,不用提了,直接被普魯士俘虜,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法國引為奇恥大辱。
一戰因為東線沙俄的崩潰而導致重點集中在西線,西線很大部分是在法國國土上,因此法國遭受到了很大的破壞。
一戰最後德國撐不住崩潰了,法國出於戰勝疊加復仇,都對德國進行了百般羞辱(當然做得太過分的結果就是一戰德國又還給了法國一次羞辱)
因此其他國家之間的矛盾更多的是利益沖突,法德之間完全就是世仇的關系。
英法當然也是世仇,但是歷史這個東西時間長了就會被利益沖淡,但是法德之間的世仇還很新,傷口都還在流血就加了新仇,於是新仇舊恨一起來,誰都看誰不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