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德國怎麼規避凡爾賽條約
二戰的時候,德國宣布不承認凡爾賽和約對於德國的一切條款。二戰失敗後,賠款一項,德國直到2004年還清法國的最後一筆賠款。
『貳』 帝國的隕落 (一) 大幕開啟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人類歷史上,最震撼的一場戰爭在此刻,大幕開啟。
如今,時隔七十餘年,硝煙已逝,塵埃落定。但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卻從來沒有塵封過,讓我們回到大幕開啟之時,再次來審度這個決定性的時刻對於第三帝國的影響。
1939年9月1日,德軍以這個時刻為起點,迅速滅亡了波蘭,再次讓這個國家從地圖上消失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包括德國人自己。隨後,德軍擊潰英帝國,盪平法蘭西,橫掃歐羅巴!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人在如此短的時間,花費如此少的代價,獲得如此大的勝利!然而最終德國戰車依然沒能碾平世界,德國人最終的失利讓我們不得不從戰爭的時間開始研究起德國是否應該在1939年挑起戰爭。
一、「慕尼黑」協定的最大贏家—— 英帝國與法蘭西
在二戰正式爆發前,歐洲局勢曾一度非常緊張。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從1936年開始,希特勒就開始了他的冒險,擴充軍備,出兵萊茵河等一系列突破凡爾賽條約的行為。到了1938年,希特勒已經提出了他對捷克的領土野心。捷克作為原本奧匈帝國的重工業區,其工業能力對於以後德國戰車的運轉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我國當年曾稱霸一時的東北軍就大量采購捷克的武器裝備。所以希特勒對於捷克的領土野心不言而喻。為了安撫德國的野心,延緩希特勒侵略的步伐。英國首相親自訪問德國與希特勒會晤,給足了德國人面子,這就是著名的慕尼黑會議。
事後人們對慕尼黑會議的形容總是會用上「臭名昭著」這樣的詞語,對英法兩國的綏靖政策也大加批判,認為英法此時的妥協極為不當。其實,民主政治體制下擺平各方利益,最終脫穎而出的首相張伯倫並不是一個懦弱的人,更不是一個傻瓜,平心而論,張伯倫是一位積極於政治,充滿智慧,沉著冷靜的優秀首相。張伯倫之所以對德國推行綏靖政策,在當時,不僅僅是想「禍水東引」這么簡單。實際上,慕尼黑會議的選擇不僅僅是張伯倫的選擇更是當時歐洲絕大多數人的共同選擇。當張伯倫從德國歸來,得到了人群熱烈的歡呼。整個慕尼黑會議,最大的贏家並不是德國,而是英法!德國人並沒有從慕尼黑會議獲得多少興奮的感覺。
那麼德國人到底要從挑性中獲得什麼?第一,當然是對於捷克的領土要求。第二,希特勒想藉此成為二戰爆發的導火索!也就是說,希特勒計劃在1938年就發動戰爭。那麼1938年是否是利於德國發動戰爭的時刻呢。讓我們來看一下1938年世界的情況。
(一)法國,自從一戰戰勝之後,就沉浸於危機解除的慵懶之中,戰斗的精神日漸消沉。議會上議員們吵吵嚷嚷,卻不能給出有力的決斷。到了1938年,各黨派之間勾心鬥角,極為不團結,軍事疲軟,政務癱瘓,法國朝野上下對政府失望透頂。雖還未受到戰爭的沖擊,但已無疑是刀下魚肉。1940年的戰爭也說明了這一點,兩周時間內,這個一戰中的戰勝國,這個號稱世界上陸軍最強大的國家,就不得不承認輸掉了戰爭。
(二)英國,這樣的「日不落」帝國雖然在此時也已經不是他最為輝煌的時代了。但長久的稱霸,為英國帶來的實力積累,讓英國人的戰鬥力不可小覷。依然是德國強勁的對手。我們從陸海空三個方面來看一下英軍和德軍的對比。
海軍:1938年的英國,在海軍實力上依然無可匹敵,毫無疑問的為世界之最。德國海軍雖然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並且有著優秀的指揮官,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若是在海上,單純兩國海軍正面相遇,可以預見英軍將會輕松獲得戰斗的勝利。
空軍:二戰中,似乎英國的皇家空軍給人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1938年的英國空軍卻並非向後面那樣具有作戰力。首先,1938年英國相較於德軍而言,幾乎不具備防空能力,戰斗機的數量以及戰斗能力都遠遜於德軍,這也是1940年德國空軍元帥戈林誇下海口僅憑空軍就可以擊敗英軍的原因。雖然凡爾賽和約限制了德國的軍事力量,但希特勒在上台之後就開始大力發展軍事,並且通過極為成功的經濟發展,成為軍事力量壯大的有力保證。到了1938年,德國的軍費開支穩居世界第一。德國空軍的數量是英法兩國的總和還要多,並且無論在質量上,尤其是在空軍和陸軍協調作戰的戰略意識,士兵素養上,德國人都大占優勢,1938年的德國軍官經歷了一戰以後幾十年的精英化培養,受到了國家財政方面的全力傾注,革新開創了一個新紀元的作戰模式,經歷了西班牙戰役的實戰考驗,其作戰能力已遠超英法,成為世界之最。在其後幾年裡,大部分世界經典戰例均由德軍創造,成為世界樣板。在隨後英倫上空爆發的戰斗,德軍遠途而戰,雖然並沒能征服英國,但僅憑空軍之力,就已經讓英國遭受到了重大打擊,取得了英格蘭的制空權。英國人對於自己頭頂的天空都不能獲得控制權,高下立現。
陸軍:如果說,德國海軍相對於英國海軍比較孱弱的話,那麼德國陸軍一騎絕塵的優秀讓英軍甚至是難以望其項背。1940年的黃色方案戰役中,德國陸軍對於英法聯軍的攻擊恰似餓虎撲羊,僅僅兩周,英法聯軍在戰場上就已經喪失了任何的希望,徹底的輸掉了戰爭。北非戰場上,全力進攻蘇聯的德國,僅將擁有極少數兵力的隆美爾帶著大量無能的義大利軍隊就以摧枯拉朽的攻勢,讓英軍潰退千里。德國陸軍的強大實力,無需贅言。如果二戰中,德國陸軍在英格蘭大陸出現,恐怕連丘吉爾都會被當成戰俘送往柏林了。
(三)美國,此時國內正彌漫著濃厚的孤立主義。雖然美國在1917年才參加一戰,但是依然讓大量的美國人屍體丟在了歐洲。美國人認為,不應該用自己的生命去打別人的戰爭。美國在此時不具備作戰的條件。雖然美國是個潛在的對手,但美國的軍事實力還不及歐洲的一個小國。而美國的戰爭潛力要發動起來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1938年的美國,並不是德國人需要考慮的因素。
(四)蘇聯,蘇德之間必將有你死我活的戰斗,這一點在希特勒《我的奮斗》當中已經闡述的非常詳細。1938年的蘇軍,已經遭到的斯大林血腥的大清洗。有才能的戰將基本上全部遭到毒手。紅軍元氣大傷,在短時間內,無作戰能力可言。蘇聯發動的對芬戰爭中,堂堂萬里江山的大國,以泰山壓頂之勢入侵彈丸小國,竟然在戰爭中屢遭挫敗,部隊成建制的被芬蘭軍隊全殲,蘇芬戰爭充分暴露了自己不堪一擊的戰鬥力,成為全世界的笑柄。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蘇軍的無能,更加襯託了德軍的英勇善戰。德國人相信,蘇聯如果單獨對抗德國,則毫無勝算可言。
德國是最早開始戰爭准備的國家。從希特勒上台開始,希特勒就懷有一顆戰爭的心,自1936年始,德國更是直接去擴張自己的軍事實力。經過多年的准備,德國在1937年底,其軍事准備已經完成,而此時,大多說國家僅僅是感到了時局的變幻。
總而言之,1937年肯定不是德軍最強大的時候,1942年的德國開始裝備虎式坦克,1944年有了V1,V2導彈,1945年甚至有了噴氣式飛機。但戰爭是一場雙方實力對比的游戲!1938年,是英法蘇與德軍實力相差最大的時刻。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爭對於德軍來說越來越難打,並不是德軍戰鬥力下降了。而是同盟國戰鬥力的迅速上升和戰爭潛力的迅速挖掘,而在這一點上,德軍無論如何也不是同盟國的對手。
從第三帝國方面的資料也證明希特勒是希望在1938年爆發戰爭的,為一個小小的蘇台德區,是不值得「志在天下」的希特勒如此小題大作的。希特勒本想借這個機會讓英法忍無可忍,一躍而起。對德國採取行動,德國就可以乘機將其擊敗。此時的蘇聯一方面虛弱不堪,一方面將會非常樂於看到各列強之間的廝殺,坐觀成敗,趁機解決芬蘭。況且面對依然靠著騎兵為主力的波蘭軍隊,偌大的波蘭作為戰略緩沖的作用甚至還要大於他所能造成的威脅。1938年的整個歐洲只有德國做好了充分的戰爭准備,這是德國領先他的對手,實力差距最大的時期。所以戰爭如果能在1938年爆發,則有可能德國就能夠一舉擊敗英國。並在1939年最遲1940年,乘蘇聯元氣未復之時迅速擊敗蘇聯,並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在希特勒瀕臨末日之時的1945年,在蘇軍攻進柏林,希特勒在柏林的元首地堡里,望著牆上腓特烈大帝的畫像,他還喃喃自語,懊悔當初沒在1938年發動戰爭,從而導致了一切希望的毀滅。
『叄』 試述納粹德在二戰前是如何破壞《凡爾賽和約》的
1922年4月16日魏瑪共和國和俄國蘇維埃政府在義大利拉帕洛簽訂拉帕洛條約,雙方宣布放棄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及一戰後向對方提出的領土和金錢之要求。而且,兩國也同意外交正常化並「友好合作,在經濟上互惠互利」。在雙方於29日簽署的秘密附件中規定德國可在俄國訓練部隊、試驗凡爾賽條約中禁止的坦克和飛機等武器。
1935年3月希特勒宣布恢復兵役制並擴充德國軍隊,包括建立凡爾賽條約中禁止德國擁有的海軍武器、裝甲部隊和空軍,並且當著世人的面撕毀了凡爾賽條約。
1936年2月希特勒宣布德國重新佔領萊茵蘭非軍事區。
『肆』 希特勒是怎樣一步步突破凡爾賽條約限制的
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以下是他對凡爾賽條約比較明顯的違反:
·1935年3月希特勒宣布恢復兵役制並擴充德國軍隊,包括建立凡爾賽條約中禁止德國擁有的海軍武器、裝甲部隊和空軍。
·1936年3月希特勒宣布德國重新佔領萊茵蘭非軍事區。
·1938年3月希特勒宣布德國與奧地利合並。
·1939年3月希特勒宣布佔領捷克斯洛伐克除蘇台德地區的其餘部分。
·1939年9月德軍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伍』 德國是怎樣最終通過外交手段擺脫<凡爾賽和約>束縛
與蘇俄(蘇聯)
1921年5月蘇德簽訂貿易協定,建立了享有領事權的官方代表機構和商務代表處,德國在事實上承認蘇俄政府。
l922年4月10日至5月19日,歐洲國家經濟會議在熱那亞舉行。參加會議的有英、法、意、日、比、德、蘇等29個國家和英國的5個自治領。
1922年4月16日,蘇德在熱那亞近郊的拉巴洛簽訂了雙邊協定。拉巴洛條約規定:兩國建立外交關系;兩國的貿易、經濟和法律關系享有最惠國待遇;兩國互相放棄對戰費、戰爭和非戰爭損失的賠款要求。這使雙方擺脫外交上的孤立狀態,開始了長達10年(1922-32年)之久的蘇德合作的「拉巴洛時代」。
1925年10月,蘇德締結經濟條約[包括《蘇德經濟貿易協定》、《蘇德領事專約》、《蘇德關於民事案件司法協助的協定》],確定了兩國在經濟等廣泛領域中享有最惠國待遇及蘇聯駐柏林商務代表處的政治地位。德國在羅加諾公約也拒絕承擔制裁蘇聯的義務。但蘇聯仍不放心,1926年4月,蘇德《蘇德友好中立條約》,鈍挫了羅加諾公約的反蘇鋒芒。
德國把德蘇關系作為其與其他西方國家打交道時討價還價的籌碼,以便在蘇聯與協約國中間施展「靈活外交」。這在二十年代德國與其他西方國家關系穩定化,德國國際地位的迅速提高上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比如德國積極參與羅加諾公約,卻拒絕承擔制裁蘇聯的義務。
與西方國家
道威斯計劃的實行
1923年12月,以美國銀行家道威斯為首的專家委員會,赴德調查,研究德國賠款問題。
1924年4月9日,由法、比、意、英、美5國代表團發表擬訂的報告,史稱「道威斯計劃」。主要內容為:由協約國監督改組德意志銀行,穩定德國通貨;在
賠款總數尚未最後確定之前,規定德國頭年應支付10億金馬克,以後逐年增加,到第5年增至25億金馬克;規定清償賠款的實際保證為關稅、間接稅、鐵路收入和工業稅收;為穩定德國幣制,協約國先貸款8億金馬克(合2億美元)給德國,美國承擔其中的1.1億美元。
道威斯計劃的執行,事實上從經濟上扶持了德國。它對戰後德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1924~1929年德國支付賠款110億金馬克,獲得外國各種貸款約210億金馬克。1928 年德國聲稱財政瀕於破產,無力執行該計劃。1930年為揚格計劃所取代。1932年德國宣布停止支付賠款,賠款問題不了了之。
建立歐洲安保體系
1925年10月16日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國代表在瑞士洛迦諾舉行的會議上通過的8個文件的總稱。 1924年以後,由於道威斯計劃的援助,德國實力日增。法國深感威脅,要求維持《凡爾賽和約》規定的領土和邊界現狀。德國亦試圖調整對法關系,爭取恢復大國地位。英、法、德等七國在美國支持下舉行洛迦諾會議。公約於1925年12月1日在倫敦正式簽字,其主要內容包括:洛迦諾會議最後議定書;德、比、法、意、英《相互保證條約》,又稱《萊茵保安公約》,規定德、法、比互相保證德比、德法邊界不受侵犯,遵守《凡爾賽和約》關於萊茵區非軍事化的規定,英意充當保證國,承擔援助被侵略國的義務;德比、德法、德波、德捷之間的《仲裁條約》,規定德國和比、法、波、捷用和平方式解決彼此間的糾紛,每一組締約國分別設立一個常設調解委員會處理雙方間的問題;法波、法捷間的《保障條約》,規定在抵禦遭受無端襲擊時互相支援。《洛迦諾公約》的簽訂,是道威斯計劃在政治上的繼續,標志著德國正式恢復了其在歐洲國際關系中的大國地位,同時也是對法國的歐洲同盟體系的沉重打擊,公約使法國在歐洲的領導地位受到嚴重削弱。1936年3月派兵進駐萊茵非軍事區,並宣布不再受《洛迦諾公約》的約束,1939年4月正式宣布廢止《洛迦諾公約》。
1934年9月底,希特勒下達了一個重整軍備的秘密手令
1935年春,公開宣布了此計劃:將國防軍由10萬擴充到30萬。公開違反凡爾賽和約,法、英、意都提出了抗議,但一切只不過是停留在紙面上,特別是英國還中途變卦,與德國簽訂了一項海軍協定。
1936年3月7日悍然宣布廢除洛伽諾公約,派出3萬德軍開進萊茵非軍事區,並沿德國西部邊界建立起防禦工事。
1936年11月,德日締結反共產國際協定
1937年9月, 義大利又加入此協定
這樣,德、意、日三國就正式結成法西斯集團。希特勒最終擺脫了凡爾賽和約的束縛和外交上的孤立處境
『陸』 梵賽爾條約 大蕭條 歐洲行動怎麼打破了和平
《凡爾賽條約》主要就是針對德國,把德國壓得死死的,你可以看它的全稱《協約國及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其中的條約對於當時的德國來說非常苛刻,比如:德國必須承認全部戰爭罪責、放棄所有殖民地、軍隊限制、賠償2000億金馬克,可以以各種形式支付。德國的民眾是極其不滿的包括當時的魏瑪臨時政府也是。這給接下來NSDAP的宣傳提供了充分的素材來煽動民粹
大蕭條從美國開始,經濟衰退很快蔓延到歐洲並摧毀了中歐和東歐地區的大部分國家體制。而德國是最受打擊的,因為美國也要自保,停止了對德國的援助貸款,使得德國失業率一路飆升,經濟基本上癱瘓,群眾開始厭惡魏瑪共和國,開始瘋狂支持NSDAP,這為二戰的爆發埋下了關鍵的隱患
『柒』 跌入深淵的德國,能夠再次發起世界大戰,全賴英美助攻。
失敗的巴黎和會
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第二帝國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當天數百萬的德國陸海軍隊在各條戰線上同時放下了武器,向協約國舉起了白旗。 而在此刻還沒有任何一支協約國的軍隊打進德國本土,所以德軍是在敵方領土上宣布投降的。
1919年1月28日,27個戰勝國的1000餘名代表齊聚巴黎的凡爾賽宮,共同商討戰後的國際新秩序與懲罰戰敗國的事宜,史稱「巴黎和會」。這次大會沒有邀請戰敗方,這是一場屬於戰勝國的狂歡派對。
巴黎和會的重點議題就是如何處置德國,對於這個問題英美法三方各自都有小算盤。 法國克里蒙梭的方案是盡可能地削弱德國,佔領德國的工業區,解除德軍武裝,處死德國皇帝,索要6000億馬克的賠償,克里蒙梭的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就是「要讓德國掏出最後一枚金幣,榨乾德國最後一絲財富」 。
不過法國方案遭到了英美的一致拒絕。但法國人並沒有理會英美的反對,直接出兵佔領了德國西部的工業區,並且在萊茵河東岸建立非軍事區。法國在戰爭中傷亡了500萬人打光了一整代的年輕人,如果克里蒙梭妥協了,法國人民會毫不猶豫地把他趕下台。
美國的方案就是所謂的「威爾遜十四條」,主張大小國一律平等,民族自決等一系列旨在恢復和平,改善民族矛盾的"普世價值「。美國並不想將德國打入地獄,太過嚴厲的懲罰只會埋下復仇的種子,戰爭的再次發生也就無可避免。 威爾遜想構建一個多邊的國際組織「國聯」,將各國之間的爭端放到國聯里仲裁解決,盡量避免再次發生大范圍的戰爭。
當時的美國是世界第一大製造業國家,同時也是最大債權國,美國需要一個和平的環境能夠保證自由貿易,一來讓歐洲趕快各國恢復經濟從而還債給美國,二來美國的商品也能更好地傾銷到歐洲。
而英國人的方案是一個間於美法的折衷計劃,勞合喬治一方面要順從民意去懲罰德國,另一方面也不願意太過削弱德國讓法國在歐洲大陸一家獨大。無論什麼時刻歐洲大陸均勢是一定要維持的,這是英國幾百年來外交政策的基石。
在三巨頭相互妥協威脅一番之後,簽訂了一個讓戰勝國失望,戰敗國絕望的《凡爾賽條約》,法國人民條約簽署後的第一時間就推翻克里蒙梭政府,以此來表明態度。同時《凡爾賽條約》也讓戰敗國們心灰意冷,天真的戰敗國門起初還以為威爾遜十四條將是對他們的懲罰,德國人民對於這樣喪權辱國的條約大失所望,差一點就重新拿槍戰鬥了。
美國著名的政治家亨利基辛格稱《凡爾賽條約》是美國式理想主義與歐洲式偏執狂之間的脆弱妥協, 所以說《凡爾賽條約》不是真正的和平,而是一份休戰書。
英國的大陸均衡政策,打開德國擴軍的大門。
1919年《凡爾賽條約》正式生效後,新的國際秩序最終得以建成,歐洲也開始重建恢復。可此時的歐陸格局讓英國人隱隱感覺到了不妙,德國被沉重的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蘇聯內部矛盾重重這會兒還無暇外顧。 整個歐洲大陸就只有法國一枝獨秀,秉持攪屎棍歷來的傳統,英國必須出手來扶持某個國家來制衡法國了,而這個國家非德國莫屬。
1925年英法德意比捷波七國在倫敦正式簽署了《羅加諾公約》,恢復德國正常國家的身份,確認了德國與西歐國家之間的邊境線,英國充當擔保人,保證德國與西歐國家邊界的穩定。同時國際聯盟吸納德國加入並給予常任理事國的位置,標志著德國正式擺脫了戰敗國的屬性,以與其他國家一樣平等的地位融進歐洲的防務體系之中,德國政治地位顯著提升的背後英國人功不可沒。
1932年國際聯盟在日內瓦召開國際裁軍會議,共有60多個國家參與這次大會。各國間對於裁軍的方式一直爭辯不休,尤其是法德之間矛盾重重,法國要維持對德國的優勢,德國則呼籲平等對待德國的軍備發展,蘇聯代表曾提出全面徹底的裁減所有國家的軍備但遭到了西方國家的一致抵制,會議只好中斷休會。
1933年3月裁軍會議復會,這次英國首相麥克唐納提出一個關於法德的妥協方案, 規定法國可以維持40萬陸軍,20萬駐扎國內20萬維護海外領地,而德國軍隊保持法國一半的規模即20萬。 這樣既讓法國保持對德的優勢,又讓德國從《凡爾賽條約》中所規定的10萬擴充到20萬。實際上英國的提議是刻意扶持德國突破《凡爾賽條約》的限制,法國人一眼就看穿了英國的險惡的用心自然就拒絕了這提議,而德國的野心也不可能只滿足20萬人, 致使麥克唐納的方案成為一紙空文,但英國要扶持德國重整軍備之心已經路人皆知了。
1935年6月18日英國又與德國簽署了《英德海軍協定》,德國海軍通過該協議獲得了35%的英國海軍噸位規模。原本《凡爾賽條約》中對德國海軍的發展是有嚴格的限制, 德國只能擁有6艘排水量10160噸的戰列艦,6艘輕巡洋艦,12艘驅逐艦,12艘魚雷艇,且不得製造潛艇以及航空母艦,新的海軍協定直接為德國海軍擴軍開啟了大門。 而根據1922年的《華盛頓海軍公約》中的規定,英法之間海軍規模的比例為5.25:1.75,法國只能有英國33%,這樣一來德國海軍的實力竟然能夠反超法國海軍。
從以上幾份公約文件來看,可以說是英國親自將捆在德國身上的枷鎖給打開了,也正是英國人給了德國再次擴張的信心,至少是暗示。1936年3月3萬德軍試探性地進入萊茵蘭非軍事區,英國人馬上背棄了《羅加諾公約》的精神沒有做出任何反應,而得不到英國支持的法軍也只能認慫默許了德軍的行動,潘多拉魔盒就此開啟。
美國資本加速了德國復甦步伐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戰爭是世上最燒錢的事情。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了四年,就相當於交戰雙方燒了四年的錢,那麼錢燒光了怎麼辦呢?一般來說有兩種方式,要麼就去搶,要麼就是借。搶就是搜刮民脂民膏劫掠民眾的財富去支撐戰爭,這樣風險系數太大很容易翻車比如俄國一不小心就十月革命了。
而英法等國選擇了去借,去和暴發戶美國借,到了戰爭結束時美國借給歐洲諸國的錢加起來一共103.4億美元,其中法國34億英國43億。
雖然英法最終贏得了戰爭,但也背負了沉重的戰爭債務。借的總是要還,英法兩國的政府都是民選,所以不太可能讓國內人民來還債,那就只能讓戰敗國背鍋了。所以戰勝國們才給德國開出了天價賠償2260億馬克,因為他們要拿錢還債。於是就形成了奇怪的債務三角關系, 德國欠了英法的錢,英法又欠美國的錢,美國又不願意英法過分剝奪德國的錢,這樣一來這個債務就是個死循環。
戰後一窮二白的德國根本無力償還賠款,違約是必然的,英國建議緩兩年,法國堅決不同意。1923年初法國出兵十萬聯合比利時佔領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區魯爾,以此來懲罰德國拖欠戰爭賠款的行為。柏林政府對於法國的行動是既無奈又無語,無奈的是當時德國是真的沒錢給法國了,無語的是你把我的經濟中心給佔了,我還拿什麼還你錢。
為了還錢柏林政府只好徵用300多家造紙廠集體印鈔票,後果可想而知。馬克迅速貶值,通貨惡性膨脹引發 社會 動盪政局不穩,德國的工農階層生活舉步維艱,很多城市都爆發了革命。這會美英坐不住了,再不出手制止德國都要蘇維埃了。
為了迫使法國讓步,英美聯手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拋售法郎,導致法郎大幅貶值法國也陷入了財政危機,殘酷的現實讓高盧雄雞不得不讓步。於是乎關於德國賠款問題的國際會議得以召開,經過激烈討論在 1923年11月成立一個美國主導的仲裁委員會,此後任何國家無權單獨制裁德國,這是法國外交的一個巨大失敗。
1924年美國著名銀行家道威斯認為要想德國支付戰爭賠款,必須先讓德國經濟繁榮起來。他提議先由美國向德國輸入資本幫助德國復興經濟,同時德國必須將金融財政鐵路工業交由國聯監督,然後再用德國的關稅來支付賠款,想吃豬肉得先把豬養肥。
道威斯計劃開始後,大量的外國資本湧入德國。1924年到1929年德國從協約國得到了50億美元的貸款,其中70%是美國資本,這些資金的大部分流向了製造業與軍工業,促成了德國經濟的復甦。同期德國向英法支付了27億美元的賠款,而英法又向美國償還了20億美元債務。錢從美國出來在歐洲轉了一圈又回到了美國,但是沒有白轉,它盤活了德國經濟,讓德國再次強大起來。
從1923年法國出兵佔領魯爾,到1936年德軍進入萊茵蘭非軍事區。這十三年間德國在英美直接幫助下,完成了從最慘戰敗國到歐洲強國的逆襲,英美可能做夢也想不到自己喂出來的猛獸會總結大英帝國的全球霸權,為美帝國的超級大國鋪平的道路。
『捌』 五項會議名詞解釋和簡答根據二十世紀德國的賠款問題和歐洲的安全問題德國如何突破凡爾賽體系的束縛
仔細閱讀了一下你的題目有些歧義,所以下面的答案僅供你參考提取!
德國賠款問題:列強在賠款問題上的分歧 賠款問題是德國問題中的棘手問題,但最終不了了之,有利於德國的復興。在處理德國問題上,英法分歧嚴重,這是戰後初期歐洲政治的主要特徵,也是促使德國重新復興的重要因素。英國外交政策發生了由懲罰德國向同情安撫德國甚至扶植德國的轉變。法國的外交政策是一種防禦性的政策,由於國力衰弱和外交無能,在歐洲政治現實面前步步退卻。普遍裁軍沒有實際效果,並最終成為變相的軍備競賽。賠款問題最終在極有利於德國的情況下獲得了解決。它使德國從此擺脫了《凡爾塞條約》的經濟束縛,為納粹黨上台後發展軍事工業奠定了物質基礎。
歐洲安全保障問題:法國的外交政策以保持《凡爾塞條約》所規定的現狀和為法國安全為核心——謀求英美以條約形式保證法德邊界現狀,建立聯盟體系,在國聯謀求集體安全。
1920年9月,法比對德侵略共同行動的軍事協定;1921年2月,法波同盟條約;1921年4月,捷、羅、南締結三項雙邊同盟條約,「小協約國」。1924年11月,法捷同盟條約;1926年6月,法羅友好條約;1927年11月,法南友好條約。 各中小國家位於德、蘇之間,既怕德國,又怕蘇聯,實難發揮鉗制德國和遏制蘇聯的雙重作用。1925年出任外長的白里安主張改善法德關系,爭取在英國的支持下通過與德國協商解決安全保證問題。
德國外交的基本目標是擺脫《凡爾塞條約》的束縛,重新恢復大國地位,阻止協約國,尤其是法國對德國的任意制裁,逐步恢復被佔領的萊茵蘭,在自己軍事力量未恢復之前,改善與法國的關系,適當滿足法國關於安全保障的要求,以保證自身的安全。斯特萊斯曼利用《道威斯計劃》後對德國的有利形勢,主張調整對法關系,與協約國和解。1924年12月,正式向協約國提出加入國際聯盟問題,並得到英國支持。
英國把恢復經濟、穩定資本主義秩序、保持大英帝國作為頭等大事,不願對歐洲大陸承擔廣泛的義務,希望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歐洲的最大安全。反對法國過於強大和任意制裁德國,擔心殘破的德國有利於法國稱霸歐洲,使德蘇接近並促使德國革命發展,從而在根本上破壞歐洲的軍事。英國也深知自身的安全與法國的安全密切相關,反對德國復仇,破壞萊茵蘭現狀。英國選擇支持法德和解,締結包括法德在內的安全保證公約,解除法國對安全的擔憂,並促使法國逐步撤軍萊茵蘭,同時把德國拉入西方集團。美國支持英國。
為打破凡爾賽條約束縛德國的行動:1.1935年德國撕毀《凡爾賽合約》,擴軍備戰;2.1936年德軍開進萊茵非軍事區3.1936年德意武裝干涉西班牙4.1938年吞並奧地利,之後又吞並捷克斯洛伐克5.1939年入侵波蘭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6.此後又先後吞並西歐的荷蘭、比利時等國1940年6月佔領法國7.1940年7—10月進攻英國,至此凡爾賽體系瓦解
『玖』 希特勒是如何讓打破凡爾賽條約的
1936年德國著手執行擴充軍備的「四年計劃」,並在3月派軍隊重佔了萊茵蘭非軍事區,除掉了其向外侵略擴張的最後障礙。德國進軍萊茵蘭,撕毀了《洛迦諾公約》,打破了凡爾賽公約對德國的一切限制。希特勒3月31日在漢堡以勝利者的姿態宣稱,「凡爾賽的精神已經被摧毀了」。